一、中文書目
尹鄧廣(2005)。簡論初中數學探究性學習興趣的培養。保山師專學報,24(5),97-99。
王文科(1987)。認知發展理論與教育-皮亞傑理論的應用(2 版)。臺北:五南。王克先(1989)。學習心理學。327-345。臺北縣: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王德育(譯)(1986)。創造與心智的成長:透過藝術談兒童教育。臺北市:文泉。Lowenfeld, V., & Brittain, W. L.(1957)。
伊 彬、鄧逸平、黃永宏(2004)。從中華兒童叢書(1965-1999)到信誼基金會(1979-2001)出版兒童圖畫書插畫風格之演變及其意義。藝術教育研究,7,23-53。
伊彬(2008)。 插畫與電視廣告之實徵美學。臺北:Airiti Press Inc。
朱湘吉(1993)。教學設計的學習理論基礎研究,社會科學學報,1,1-29。何政廣(1981)。美術大辭典。臺北:藝術家。
吳亭萱(2001)。插畫在平面設計作品上表現方式之研究與應用。。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吳莉君譯(2005)。。觀看的方式。臺北市:麥田。John Berger原著
呂燕卿(1976)。國民小學美勞科教材教法研究—美勞科教學評量及作品評量。新竹: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呂燕卿(1985)。三度空間觀察法教學對國小美術資優般的繪畫能力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呂燕卿(1996)。美勞科教學評量及作品評量。載於陳錫祿主編:兒童美術教育理論與實務探討。呂良遠,(1996)。攝影的風潮(四)。談攝影的藝術,p29。臺北:未出版。李文瑞等譯(1995)。Robert Heinich;Michael molenda;James D. Russell著:教學媒體與教學新科技。臺北:心理出版。
李美容(1997)。視覺藝術概論,雄獅圖書公司,p107。幸佳慧(2000)。兒童圖畫故事書的藝術散步-藝術風格介紹。美育,113,19-30。林大成(2011)。 開啟兒童關懷自然的心眼-兒童自然生態攝影教學之行動研究。花蓮:國立東華大學藝術創意產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林玉山(1990)。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與兒童繪畫發展之探討。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林美珍(1996)。兒童認知發展。臺北市:心理。
林筆藝(2000)。國小五年級美勞教科書各審定版關於鑑賞教學教材編選之探討。http://140.126.32.82:1080/paper/%B0%EA%A4p%A4%AD%A6~%AF%C5%AC%FC%B3%D2%B1%D0%AC%EC%AE%D1%A6U%BCf%A9w%AA%A9%C3%F6%A9%F3%C5%B2%BD%E0%B1%D0%BE%C7%B1%D0%A7%F7%BDs%BF%EF%A4%A7%B1%B4%B0Q.htm,(2012年6月30日)。
林寶貴(2000)。語言學與語言障礙教育。特殊教育理論與實務。台北市:心理。
林寶貴、錡寶香(1992)。高職階段聽障學生學習態度、成就動機及其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特殊教育學刊,8,17-32。雨云、王寶連譯。藝術的故事。臺北市:聯經出版。H.W.Janson(1991)。
曾堉、王寶連譯。西洋美術史。臺北市:幼獅文化出版。H.W.Jason(1991)。
施炳煌﹙1993﹚。師院應屆結業生對美術教育體認之調查研究。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施融樺(2006)。台中市國小四年級學童直笛學習興趣之調查研究。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音樂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胡郁珮(2010)。視覺藝術教師運用多元智能理論為課程核心與創造性教學策略之個案研究。台中: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徐素霞(1996)。插畫獨立而完整的藝術。雄獅美術,302,11-17。
袁汝儀(1996)。生活藝術教育雛論-視覺文化於藝術教育課程之理論與實務。通識教育季刊,第三卷第四期。高玉祥、陳勃、李焰與吳志超(1994)。興趣與成才-高尚興趣是成才的萌芽。p27、p196。臺北縣:新雨出版社。
張志銨(2002)。高職新課程實施後汽車科學生學習態度與學習困擾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張東美(2007)。愛情圖像應用於插畫之創作與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張春興(2000)。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林清山(1989)。教育心理學。臺北:東華。
張照堂(2000)。家園重建,走過921影像記錄展─張照堂序。http://921.yam.org.tw/2000/film_0.htm,yam.com蕃薯藤走過921,(2012年5月30日)。
張祺然(2011)。兒童攝影教學之研究--以新竹縣東海國小中年級為例。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美勞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梁又文;伊彬;汪文政,(2008)。數位插畫表現風格對於當代流行櫥窗、看板平面廣告之影響-以101購物中心為例。耕莘學報,6,105-114。許有志(2001)。後現代藝術教育本質之研究。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許佩玫(1992)。兒童讀物插畫表現技法之創作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許信雄(1999)。課程統整的基本認識。教師天地,100,58-65。許郁芳(2001)。圖畫作家風格研究‐以昆汀布雷克及瑪夏布朗的作品為例。臺東:國立臺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許淑萍(2008)。不同性別與年級之國小學童人物畫寫實能力研究。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郭宗德(2009)。視覺文化教學融入國小高年級攝影教學之行動研究。臺北: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與人文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郭榮瑞(1993)。採用人物題材群課程與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兒童繪畫能力之影響。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郭禎祥(1992)。中美兩國藝術教育鑑賞領域實施現況比較研究。臺北:文景書局。郭禎祥譯(1998)。藝術視覺的教育。臺北:文景。
郭諭陵(1991)。如何提高學習興趣。師友月刊,286,12-16。
陳玉花(1996)。創造性取向教學對國小兒童繪畫表現之實驗研究。臺中: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育淳(2002)。大眾文化有毒嗎。2002現代藝術教育論壇 全球視覺文化藝術教育:東方與西方的對話 研討會論文集,p39。臺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陳芸芸(譯)(2004)。全球化下的傳播與文化。臺北市:韋伯。Lull, J.
陳俊宏,楊東民(2004)。視覺傳達設計概論。台北:全華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陳俊宏、楊東民(1998)。視覺傳達設計概論。台北,全華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陳秋萍(2007)。台灣當代繪本研究--以1998到2006年台灣出版之文學類成人繪本為例。台北:華梵大學工業設計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陳美秀(2001)。兒童繪畫表現與大眾文化關係之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童自發性漫畫創作之多重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陳純等編(1998)。《攝影辭典》。福州:福建美術。
陳淑美、路君約(1998)。普通興趣量表編製報告。中國測驗會測驗年刊,45(1),陳朝平(2000)。藝術概論。臺北市:五南圖書。
陳朝平、黃壬來(1999)。國小美勞科教材教法。臺北市 : 五南。
陳朝平、黃壬來(1995)。國小美勞科教材教法。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陳錫祿(2002)。另類的藝術教學—談藝術學習步道的規劃與應用。研習資訊,19,49-54。陰國恩(1994)。非智力因素與高效能學習-智慧發展的催化劑,p80。臺北縣:新雨出版社。
游恆山(2001)。消費者行為心理學。臺北:五南。
游福生(1992)。談學習的興趣。國教輔導,32(1),54-55。馮潤華(2003)。手繪插畫配合電腦繪圖製作的應用與研究以童話故事繪本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黃小華(2011)。閱讀賞析導入兒童繪畫創作教學研究--以國小中年級為例。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美勞教學碩士論文。黃壬來(1995)。全人教育理念的再思考與師範教育的發展取向(上)。國教天地,113,53-56。黃永宏(2002)。信誼基金會出版之兒童圖畫書插畫風格分析。臺北: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黃淑娟(2000)。國小學童圖畫書導賞教學及其插畫反應探討。臺南: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黃淮麟(2001)。兒童對圖畫書插畫風格喜好發展。臺北: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楊家興(1995)。情境教學理論與超媒體學習環境。教學科技與媒體,22,40-48。溫明麗(2005)。後現代對教育專業的衝擊 --打造一個既批判又感恩的教育希望。載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政策研究小組主編:後現代思潮與教育發展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99-120。臺北:編者。
萬孟琳(2008)。流行音樂運用於音樂欣賞教學對學童學習興趣與成就之研究。台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音樂學系音樂教學碩士學位班論文。葛樹人(1996)。心理測驗學。台北:桂冠出版社。
賈馥茗、鍾紅柱等編著(1991)。教育心理學。臺北:國立空中大學出版。
廖惠英(2006)。青少年對當代女性圖像插畫作品風格審美趣味之探討-以台灣與日本為例。臺南:崑山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趙雲(1986)。兒童繪畫與心智發展。臺北:藝術家。劉瑋婷(2006)。台灣兒童圖畫書插畫創作者之現況調查研究。臺北: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劉碧如(2009)。國小六年級學生科學興趣之調查研究。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應用科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劉豐榮(1991)。艾斯納藝術教育思想研究。臺北:水牛。
潘元石(1991)。怎樣指導兒童畫。臺北市:藝術圖書公司。
蔣旻勳(2003)。攝影影像在視覺藝術中的運用。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蔡耀智(2003)。培養學生學習動機及興趣與運用科技資訊能力之研究:以電路教學為例。彰化師範大學物理學系研究所,未出版,彰化。
鄭正清(1998)。基礎攝影教學與認知、情意歷程之研究。商業設計學報,2,264。鄭進民等(1996)。認識兒童讀物插畫。臺北:天衛。
盧美毓(2010)。以無字圖畫書為導引的攝影構圖教學。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謝正瑜(2006)。兒童圖畫書的圖像語言表現賞析教學對兒童繪畫表現影響之研究。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美勞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蘇宏仁(1997)。美國中學生環境問題興趣之調查研究。國立新竹師院學報,10,449-468。蘇振明(1998)。認識兒童讀物插畫及其教育性。美育月刊,91,1-10。蘇振明(2002)。台灣兒童書畫導賞。臺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顧錚(2007)。世界攝影史。中國浙江省:浙江攝影出版社。
二、西文書目
Ben Heine(n.d.).http://www.benheine.com/,(2012年3月10日)
Davis,F.D.(1989). Perceived Usefulness, Perceived Ease of Use, 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IS Quarterly, 13(3), 319-340.
Duncum, P. (1999). A case for an art education of everyday aesthetic.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40(4), 295-311.
Duncum, P. (2001).Visual culture: Developments, definitions, and directions for art education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42(2), 101-.
Gardner(1970).Children’s sensitivity to painting styles.Journal of Child Development, 41(3),p814。
Graefe U.Thomson V.(1989)"A Reference Model for Production Contro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Vol 2, No 2, p86-93.
Hattwick,L.A.(1937).Some suggestions for guidance of nursery school children.[Chicago]:WPA Nursery Schools sponsored by the Chicago Board of Education.
Herbart, J. F. (1965). General theory of pedagogy derived form the purpose
Johan Thörnqvist(n.d.) .http://www.snarlik.se/,(2012年3月10日)
Mirzoeff, N. (1999). An introduction to visual culture. London: Routledge.
Nodelman,Perry(1988).Woeds about pictures:The Narrative Art of Children’s Picture Book.Athens and London:University of Geogia Press.
ofeducation .In J.F. Herbart(Ed.), Writings in education ,2 , 9-155.
Renninger, K. A., Ewen, L., & Lasher, A. K. (2002). Individual interest as context inexpository text and mathematical word problems.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12, 467-491.
Rogoff, I. (2001). Studying visual culture. In N. Mirzoeff (Ed.). The visual culture reader (pp. 14-26). New York: Routledge.
Sabina Dimitriu(n.d.) .http://www.behance.net/Sabina,(2012年3月10日)
Tineke Meirink(n.d.) .http://www.stop-watch.nl/,(2012年3月10日)
Wilson, B. (2000). Of diagrams and rhizomes: Disrupting the content of art education. 2000 International visual arts conference : Art education and visual culture (pp. 125-151). Taipei: Taipei Municipal Teachers College.
Woolflk, A. (2001).Educational psychology(8thed.).Needham Heights,MA:Allyn&Ba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