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方淑貞(2003)。FUN的教學─圖畫書與語文教學。臺北:心理。
王文科主編(2000)。特殊教育導論。台北:心理。
王志成(1999)。國小常用獨體字初探。載於民國以來國民小學語文課程教材教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71-201頁)。 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王志成(2001)。小學生部首教學初探。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語文學報,8,73-90。王欣宜、莊素貞(2006)。以「詞彙」教學法提升國中資源班學生認字能力之行動研究。特殊教育教學與趨勢,95(1),1-13。
王思婷(2006)。綜合高效識字教學法對國中輕度智能障礙學生識字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王淑貞(2001)。不同學習特質學習障礙學童接受字族文教學之歷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王淑娟(2003)。兒童圖畫書創造思考教學提升學童創造力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師範學院,臺南市。王惠君(2002)。部件識字策略對國小學習障礙學生識字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王瓊珠(2005)。高頻部首部件識字教學對國小閱讀障礙學生讀寫能力之影響。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6,95-124。丘華殷(2006)。結合網路多媒體繪本教學方案對國小輕度智能障礙學童口語表達能力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未來(1-14頁)。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特教中心印行。
朱經明(1995)。特殊教育與電腦科技。台北市:五南。
江麗莉總編輯 (2006):繪我童年閱讀起飛.幼稚園繪本教學資源手冊,10 -13。台北:教育部。
老志鈞(2000)。掌握漢字特點的識字教學方法-分析比較。中國語文通訊,1-9。何三本(1995)。幼兒故事學。台北市:五南。
何華國(2004)。啟智教育研究。台北:五南。
吳世雄(1998)。論認知心理學的記憶原理對漢字教學的啟迪。華文世界,89,46-54。吳宜芳(2009)。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對國小中度智能障礙學生構物技能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吳芬玲(2004)。運用圖畫書實施全語文教學之研究─以小榕樹兒童讀書會為例。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國小教師在職進修語文教育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吳建德(2007)。字族文識字策略輔以字族文圖片對國小輕度智能障礙學生識字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市。吳雅齡(2009)。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在識字教學之應用。特教園丁,25,23-28。吳慧聆(2007)。字族文識字策略對國小學習障礙學童識字學習成效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25,1-30。呂美娟(1998)。基本字帶字識字教學對國小識字困難學生成效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李允文(2007)。刺激褪除策略結合文字象形化圖片之電腦多媒體對國小中度智能障礙學生識字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中市李安世(2006)。漢字部件教學對國小二年級寫字困難兒童抄寫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李連珠(1991)。將圖畫書帶進教室-課堂內的圖畫書。國教之友,43(2),29-36。佟樂泉、張一清(1999)。小學識字教學研究。廣州市:廣東教育出版社。
孟瑛如(1999)。資源教室方案班級經營與補救教學。台北:五南。
林千惠(2003)。智能障礙學生功能性語文能力之評量。國小特殊教育,35,9-16。林尹(1959)。文字學概說。台北市:正中。林如美(2005)。集中識字教學法與分散識字教學法對國小三年級識字困難學生識字學習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林育毅、王明泉(2007)。國小階段識字教學成效之後設分析--以單一受試實驗研究法為例。東台灣特殊教育學報,9,9-27。。林宜蓁(2007)。基本字帶字之電腦輔助教學對國中智能障礙學生識字能力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林怡君(2001)。建構教學對輕度智能障礙學生數概念應用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林亮慈(2010)。多媒體繪本融入英語補教教學對國小低成就學童閱讀理解與學習態度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州大學,台中市。林真美(1999)。在繪本花園裡-和孩子共享繪本的樂趣。台北市:遠流。
林敏宜(2000)。圖畫書的欣賞與應用。台北:心理。
林淑貞(2006)。多媒體繪本教學對國小聽覺障礙學童閱讀理解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林堤塘(2005)。綜合基本字帶字與部件識字教學法對閱讀困難學童識字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林貴美(1991)。音樂活動介入對中重度智能不足兒童學習不專注行為之影響。台北師院學報,4,409-459。林雅玲(2006)。多媒體繪本在威廉斯氏症候群學童社會技巧教學之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林寶山(1993)。特殊教育導論。台北市:五南。
林千惠、方淑秋、黃真真、鐘玲君(2000)。台中市國小低年級學童書寫問題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8期,131-160。
林美和(1992)。智能不足研究-學習問題與行為輔導。台北:師大書苑。
林惠芬(2005)。智能障礙者之教育。載於許天威等(主編), 新特殊教育通論(147 -150頁) 。台北:五南。
林寶貴(1988)。特殊教育新論。臺北:幼獅。
邱上真(1993)。認知學派的學習理論,載於李詠吟(主編), 學習輔導(51-113頁)。台北市:心理。
邱明秀(2003)。中文部首分色識字教學法對國小識字困難學童教學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侯惠雯(2005)。字頻高低、部件位置與聲韻一致性對識字困難兒童在「基本字帶字」學習成效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台北市。侯鴻烈(1991)。充分發揮體系優勢,全面提高語文能力-集中識字、大量閱讀、分步習作教學的新探討。載於漢字漢語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頁346-354)。吉林省:吉林教育。
施茂枝(2001)。也談識字教學必須遵循的三大規律—兼評幾大識字教學體系的得與失。課程‧教材‧教法,213,29-34。
施惠玲(2000)。認字困難兒童之認字教學--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東師範學院,台東市。柯華葳(1991)。中文字的閱讀。華文世界,62,121-131。
柯華葳(1993)。語文科的閱讀教學。台北市:心理。
洪美珍(2000)。電子童書閱聽型態及其對兒童閱讀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東師範學院,台東市。洪淑娥、吳耀宗(2008)。不同識字教學策略對學障學生識字教學之探討。特教園丁,23,11-18。洪儷瑜(1992) 。感官活動在智能不足兒童教學上的運用。載於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主編,智能不足教育與輔導(214-222頁)。台北:心理。胡永崇(1987)。心像中介對智能不足學生語文配對聯想學習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教育學院,彰化市。胡永崇(2002)。學習障礙學生之識字教學。屏師特殊教育,3,17-24。胡志偉、顏乃欣 (1995)。中文字的心理歷程。載於曾進興主編,語言病理學基礎第一卷。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胡楚生(1997)。訓詁學大綱。台北:華正。
孫宛芝(2004)。基本字帶字電腦輔助教學對國小識字困難學生之識字成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台北市。徐素霞編著(2001)。台灣兒童圖畫書導賞。台北市: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徐嘉政、陳薇后(2000)。童書翻譯之文化現象-以繪本的主題選擇為例。兒童文學學刊,4,177。徐慧玲(2006)。銅鑼國小一年丁班常用部首識字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班學生認字能力之行動研究。載於 主編特殊教育現在與
秦麗花(2000)。文字連環炮。高雄市:復文。
翁新惠(2007)。字族文電腦融入教學對國中學習障礙學生識字學習成效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郝恩美(1999)。現代漢字的教學方法。載於呂必松(主編),漢字與漢字教學研究論文選(294-309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郝廣才(2006)。 好繪本 如何好。台北:格林文化
高更生(2001)。漢字研究。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
張田若、陳良璜、李衛民(2000)。中國當代漢字認讀與書寫。四川教育出版社。
張再明、陳政見(1998)。特殊教育實施電腦輔助教學之相關問題探討。嘉義師院學報,12,73-93。張純子 ( 民93 )。圖畫書在幼兒多元智能發展之運用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台南市。張新仁、韓孟蓉(2004)。不同識字教學法對國小低年級學生識字教學成效之研究。教育學刊,22,71-88。張維真(2003)。兒歌圖畫結合部首歸類識字教學對識字困難學童學習成效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教育部 (2009 )。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基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 (2009)。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2)。國小學童常用字詞調查報告書(二版)。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語文學習領域。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特殊教育通報網(2012)。100學年度一般學校各縣市特教類別學生數統計(身障)。取自http://www.set.edu.tw/spcs2003/STA2/frame_print.asp?filename=stuA_city_spckind_B/stuA_city_spckind_B_20080528.asp
許天威 (2003):個案實驗研究法。台北:五南。
許巧宜(2006)。直接教學法對國小中度智能障礙學生功能性詞彙識字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教育大學,嘉義市。許正妹、李傳房(2004),電子故事書與兒童喜好之研究:人因設計的觀點,視聽教育雙月刊,46(1),13-28
許家綺(2007)。基本字帶字教學法與一般識字教學法對國小二年級識字困難兒童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許雅珊(2010)。多媒體繪本融入故事結構教學對提昇學習障礙學生閱讀理解能力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許嘉芳(1999)。基本字帶字加部首表義教材對國中輕度智能障礙學生識字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陳佳吟(2010)。字族文識字策略之電腦融入教學對國小輕度智能障礙學生識字教學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陳冠蓉(2009)。以繪本實施部件識字教學對國小輕度智能障礙兒童識字成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教育大學,台北市。陳淑惠(2002)。電腦輔助教學對國中中、重度智能障礙學生認識社區環境教學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陳莉娜(2010)。互動式電子白板融入國小低年級識字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台北市。陳莉莉(2009)。多媒體繪本融入故事結構教學之閱讀理解成效探討-以國小輕度智能障礙學童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陳鈺玲(2007)。刺激褪除策略對中度智能障礙學生在功能性詞彙教學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教育大學,台南。陳榮華(1993)。智能不足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陸莉、黃玉枝、林秀錦、朱慧娟(2000)。智能障礙學生輔導手冊。教育部特殊教育小組主編 。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印製。
彭志業(2003)。基本字帶字教學與重複閱讀識字教學對國小學童識字成效差異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彭懿(2007)。遇見圖畫書的百年經典。台北市,上誼。
曾志朗(1991)。華語文的心理學研究:本土化的沉思。輯於楊中芳、高尚仁(主編),中國人、中國心-發展與教學篇,540-582。台北: 遠流。曾建章(2002)。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在啟智教育上的應用。特殊教育季刊,83,22-30曾愛玲(2003)。繪本演奏---資訊科技融入語文領域聽說讀寫之綜合運用---以國小二年級製作電子繪本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湯麗惠(2009)。多媒體繪本故事教學方案對智能障礙學生口語表達能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中市。程祥徽、田小琳(2001)。現代漢語。台北:書林。
程貴聯(2007)。部件識字結合圖畫心像策略應用於識字困難學生之個案報告。雲嘉特教,5,42-53。鈕文英(2010)。美國智能和發展障礙協會2010年定義的內容和意涵。國小特殊教育,49,21-32。黃沛榮(1996)。漢字部件教學法。華文世界,81,57-69。黃沛榮(2001)。漢字教學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樂學。
黃秀霜(1999)。中文年級認字量表。臺北市:教育部特教小組。
黃幸雯(2008)。以圖文大師動畫語音軟體探討中度智能障礙學生功能性字彙識字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黃信恩(2009)。繪本教學對學習障礙學生識字與閱讀理解之成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黃冠穎(2005)。部件識字教學法對國小二年級國語低成就學童補救教學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市。黃書瑩(2006)。多媒體繪本教學提升國小學習障礙兒童自我概念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黃迺毓(1994)。童書非同書。黃迺毓、王碧華、李坤珊著。台北市:宇宙光。
黃雪慧(1990)。圖片與心像對國中智能不足學生語句記憶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黃惠資(2009)。多媒體繪本融入故事結構教學對國中輕度智能障礙學生閱讀理解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黃雅萍(2008)。部件教學法在識字教學中的有效性及其應用層面探討,國教新知,55,63-67。黃道賢(2002)。增進識字困難學生識字學習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台北市。愛登˙錢伯斯(民90)。打造兒童閱讀環境(許慧貞譯)。臺北市:天衛文化。
楊國屏(1999)。無障礙電腦系統導論。台北:財團法人科技輔具文教基金會。
溫瓊怡(2003)。電腦多媒體漢字部件教學系統對國小閱讀障礙學生識字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萬雲英(1991)。兒童學習漢字的心理特點與教學。載於楊中芳、高尚仁合編,中國人,中國心:發展與教學篇,403-448。台北市:遠流。
裘錫圭(1995)。文字學概要。台北市:萬卷樓。
詹楊彬(1996)。兒童讀物插畫技法。載於施政廷(主編),認識兒童讀物插畫(頁140-153)。臺北市:天衛文化。廖彩萍(2007)。單字呈現的部件識字教學法及以文帶字的部件識字教學法對國小輕度智能障礙學生識字教學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劉美玲(2001)。以繪本為媒介進行環境議題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劉瀅清、蔡浚松(1996)。認識多媒體。台北市:全欣資訊
潘慧如、康寶文(2003)。小學中文科常用字研究。香港:浸會大學語文中心。
蔡文煉(1995)。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對學障生減法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蔡依晴、陳瑋婷(2009)。故事繪本在國小資源班閱讀理解教學實務之分享。特教園丁,21(1),60-64。蔡尚志(1999)。探索兒童文學。嘉義:嘉義市立文化中心。
蔡富有(1996)。小學識字教學理論探微。語言文字應用,20,55-60。
衛生署(2008)。 身心障礙等級。台北:衛生署。
鄭秀櫻(2009)。圖片提示教學策略對中度智能障礙學生功能性詞彙識字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鄭明進 (2002)。圖畫書的主題與分類。載於徐素霞(主編),臺灣兒童圖畫書導賞(頁33-40)。臺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鄭雪玫(1984)。兒童圖書館理論/實務。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鄭瑞菁(1999)。幼兒文學。臺北:心理出版社。
鄭麗文(1999)。幼兒文學。台北:啟英文化。
鄧秀芸(2002)。電腦輔助教學對國小中度智能障礙兒童功能性詞彙識字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花蓮市。盧家宜(2004)。智能障礙實用語文之教學探究。屏師特殊教育,8,50-58。賴富美(2008)。部件識字教學對國小學習障礙學生識字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台東市。
賴慶雄(1989)。認識字詞語。台北市:國語日報。
鮑盈方(2010)。不同識字教學法對國小學習障礙學生寫字教學成效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龍宇純(1996)。中國文字學。台北:五四書店。
戴汝潛(1999)。漢字教與學。濟南:山東教育。
戴汝潛、郝家杰(1997)。識字教學改革一覽。人民教育,1,32-33頁。北京:中國教育報刊社。
謝幸雯(2009)。多媒體繪本重複閱讀教學對國語學業成就低落學童閱讀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謝素菡(2004)。繪本輔導方案對國小學童社會技巧之輔導效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台北市。謝淑玲(2010)圖象識字教學對國小智能障礙學生功能性詞彙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謝錫金(2002)。綜合高效識字教學法。香港:青田教育中心。
鍾淑慧 (2005): 基本字帶字教學結合象形文字圖示法對國小三年級識字困難學生識字成效之探討。台東特教 (12), 23-32。
鍾樹椽、沈添鉦、王曉睿(2000)。電腦輔助教學在引導輕度智智障礙兒童看圖說話之研究。國民教育研究學報,6,225-238。
鍾韻珊(2007)。綜合高效識字法對國小輕度智能障礙學生識字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羅秋昭(1999)。國小語文科教材教法。台北:五南。
蘇振明(1986)。認識兒童圖畫書及其教育價值—從「消基會」評選優良兒童圖畫書談起。幼教天地,5,37-50。
蘇振明(2002)。圖畫書的定義與要素。載於徐素霞(主編),臺灣兒童圖畫書導賞(13-15頁)。臺北:國立臺灣教育藝術教育館。蘇麗芳、莊素貞(2011)。實用語文課程結合多媒體電腦遊戲教學策略對國小智能障礙學生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學報, 3,159-191。
英文部分
Barker, P. (1992). Electronic books and libraries of the future. The Electronic Library, 10(3), 139-149.
Bishop, R., & Hickman, J. (1992). Four or fourteen or forty: Picture books are for everyone. In S. Benedict &L.Carlisle (Eds.), Beyond words: Picture books for older readers (pp. 2-8). Portsmouth, NH: Heinemann.
Cipani, E.C., & Spooner, F. (1994). Curricular and instructional approaches for persons with severe disabilities. Needham Heights,MA: Allyn and Bacon.
De Jong, M. T., & Bus, A. G. (2003). How well suited are electronic books to supporting literacy? Journal of Early Childhood Literacy, 3,147–164
Giorgis, C. (1999). The power of reading picture books aloud to secondary students. The Clearing House, 73(1), 51-53.
Glushko, R. J.(1979). The organization and activation of orthographic knowledge in reading aloud.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 5, 674-691.
Green, D.(2006). Using digital images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Perspectives from liberal arts institutions.
Grimshaw, S., Dungworth, N., McKnight, C., & Morris, A. (2007). Electronic books: Children’s reading and comprehension.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38(4), 583-599.
Hallahan, D.P., & Kauffman, J.M. (1991). Exceptional children:Introduction to special education(5th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Henry, R., & Simpson, C. (2001). Picture Books and Older Readers: A Match Made in Heaven. Teacher Librarian, 28(3), 23-27.
Jacobs, J. S., & Tunnell, M. O. (2004). Children’s literature,briefly (3rd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earson Merrill Prentice Hall.
Jenkins, K.(2010).Positioning Picture Books within theMathematics Curriculum .Australian Primary Mathematics Classroom; Jun2010, 15(2), 28-32.
Kirk, S. A., Gallagher, J. J., & Anastasiow, N. J.(1993). Educating exceptional children (7th ed.). Boston, MA: Houghton Mifflin.
Korat, O. (2010). Reading electronic books as a support for vocabulary, story comprehension and word reading in kindergarten and first grade. Computers & Education, 55(1), 24-31.
Labbo, L. D., & Kuhn, M. R. (2000). Weaving chains of affect and cognition: a young child’s understanding of CD-ROM talking books.Journal of Literacy Research, 32, 187–210
Lefever-Davis, S., & Pearman, C. (2005). Early readers and electronic texts: CD-ROM storybook features that influence reading behaviors. The Reading Teacher, 58, 446–454.
Lu, C. C., Shih, P. C., &Tsai, C. W. (2006). The making and application of CD-ROM picture books integrated into The Nature and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of 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19(2), 1–30.
Maderazo, C., Martens, P., Croce, K., Martens, R., Doyle, M.,Aghalarov, S.,& Noble, R. (2010). Beyond picture walks: Revaluing picturebooks as written and pictorial texts. Language Arts, 87(6), 437–446.
McDaniel, C. (2001). Children’s Literature as Prevention of Child Sexual Abuse.Children’s Literature in Education,32(3), 203–224.
Owens, D. R. (1985). Mental retardation: Difference or Delay? In D. K. Bernstein & P. E. Tigerman (Eds.),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 disorders in children (pp. 172-232). Columbus, OH: Charles E. Merrill.
Pearman, C. J. (2008). Independent reading of CD-ROM storybooks: Measuring comprehension with oral retellings. The Reading Teacher, 61(8), 594-602.
Perfetti, C.A.(1992). The representation problem in reading acquisition. In P.B. Gough, L.C. Ehri, & R. Treiman(Eds.), Reading acquisition (pp. 145-174).Illsdale N:Erlbaum.
Retrieved from http://www.academiccommons.org/imagereport.
Roberts, J.E., Mirrett, P., & Burchinal, M. (2001). Receptiveand expressive communication development of young males with Fragile X syndrome. American Journal on Mental Retardation, 106, 216-230.
Shamir, A., & Korat, O. (2006). How to Select CD-ROM Storybooks for Young Children: The Teacher's Role. Reading Teacher, 59(6), 532-543.
Tennyson, R. D., & Park, S. I. (1987). Artificial intelligenceand computer-based learning. In R. M. Gagne (Ed.),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Foundations (pp. 319–342).
Thomas, C.H.,& Patton, J.R.(1994)characteristics of individuals with milder forms of retardation. In M. Beirne-Smith, J.R.Patton & R. Ittenbach(Eds.),Mental Retardation(4th ed.,pp.205-240).New York:Macmillan College Publishing 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