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98.80.143.34)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03 19:3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莊樂禪
研究生(外文):Le-chan Chuang
論文名稱:西藏密宗的新興宗教特質研究—以金剛乘學會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betan Tantric as a New Religion--A Case Study of the Vajrayana Esoteric Society
指導教授:齊偉先齊偉先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Wei-hsian Chi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南華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綜合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3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78
中文關鍵詞:放生灌頂理性選擇論新興宗教西藏密宗金剛乘學會
外文關鍵詞:Tibetan TantricVajrayana Esoteric SocietyNew ReligionRational Choice TheoryAnimal ReleaseInitiation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
  • 點閱點閱:84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3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西藏密宗在台灣的發展,相較於過去有很大的增長,在組織的運作方式、社會互動與傳佈方式等都有些許的轉變,近幾年的發展走向與新興宗教的一些特質是相近的。為了能更深入了解組織運作的脈絡,並探討西藏密宗的新興宗教特質,不同於傳統之處以及宗教內涵的特殊性。故本研究以金剛乘學會台中分會為主要探討的對象,運用參與觀察、深度訪談等方式進行研究。研究發現金剛乘學會有著不同於傳統西藏密宗之處在於上師採平民化作風,將戒律放寬以擴大民眾參與面。此外在金剛乘學會中,上師是核心,一切決策皆於上師。本研究還發現金剛乘學會具有某些新興宗教的特質,有著大眾取向的發展特色,順應台灣風俗,運用大眾熟悉的灌頂、放生、超度等活動吸引信徒,並且注重心靈內在的轉化,以及每個人自我選擇的權力。
  Tibetan Tantric in Taiwan has experienced a great change in terms of organizational operation. Its development has some similar characteristics like other New Religions in Taiwan. In order to understand its organizational operation more,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discussion with its qualities different from tradition, its religious uniqueness,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similar to the New Religions. Vajrayana Esoteric Society is the case I would like to analyze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participative observation, in-depth interview.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hows that Vajrayana Esoteric Society has, different from traditional Tibetan Tantric, less restriction in the aspect of religious discipline. Besides, its organizational operation takes the form of charismatic domination All important religious affairs are decided by the one and only spiritual leader. Moreover, this research finds that Vajrayana Esoteric Society shares certain religious qualities with New Religion, such as its popularity-oriented development: it adapts itself to Taiwanese folklore and tradition by using initiations, animal releases, and rituals of soul-release from purgatory for gaining popularity. In addition, it emphasizes one’s internal transformation that everyone is capable of choosing and judging what he needs by himself/herself.
第一章 前言01
第一節 研究動機01
第二節 研究目的02
第三節 研究方法04
 
第二章 文獻探討08
第一節 新興宗教的特質08
第二節 台灣新興宗教大眾取向的發展背景11
第三節 台灣宗教靈性訴求的發展與興起13
第四節 以理性選擇論為基礎的宗教經濟觀15
 
第三章 金剛乘學會的成立與發展19
第一節 西藏密宗的教義與源流19
第二節 寧瑪派「金剛乘學會」傳入台灣20
第三節 轉進文化事業的契機25
第四節 「金剛乘學會」的弘法核心-「密宗山」27
第五節 組織策略及其結構轉變29
第六節 組織活動及規劃33
第七節 面對現代社會的宗教角色36
 
第四章 金剛乘學會的信仰脈絡38
第一節 信徒參與學會的促因及信仰詮釋38
第二節 對信徒較有吸引力之活動分析49
第三節 上師在組織裡的重要性以及修行上的意義57
第四節 集體性法會對於修行上的意義62
 
第五章 結論:傳統vs新興65
第一節 金剛乘學會有別於傳統西藏密宗65
第二節 西藏密宗其宗教內涵的特殊性66
第三節 金剛乘學會的新興宗教特質68
第四節 研究限制與反思70
 
參考資料72
 
附錄75
A. 中文
丁 敏(1996),〈台灣社會變遷中的新興尼僧團—香光尼僧團的崛起〉,《1996年佛學研究論文集1—當代台灣社會與宗教》,台北:佛光出版社。
 
丁仁傑(1996),〈現代社會中佛教組織的制度化及其有關問題之探討—以台灣佛教慈濟功德會的發展為例〉,《1996年佛學研究論文集1—當代台灣社會與宗教》73-107,台北:佛光出版社。
 
丁仁傑(1999),《社會脈絡中的助人行為:台灣佛教慈濟功德會個案研究》,台北:聯經。
 
丁仁傑(2004),〈當代台灣藏傳佛教發展的社會學考察〉,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
 
王俊中(1999),〈台灣與西藏及在台的藏傳佛教研究〉,《思與言》37(2): 69-101。
 
印順法師(1987),《佛在人間》,。台北:正聞出版社。
 
吳寧遠(1996),〈由批判理論早期宗教思想來解釋台灣幾個現象〉,《1996年佛學研究論文集1—當代台灣社會與宗教》359-391,台北:佛光出版社。
 
金安一(1991),《密宗輯要》,台北:財團法人噶瑪三乘法輪中心(貢噶精舍)。
 
金剛乘學會,《西藏密宗初階(一)》,台北:金剛乘雜誌社。
 
金剛乘學會,《西藏密宗初階(二)》,台北:金剛乘雜誌社。
 
金剛乘學會,《西藏密宗初階(四)》,台中:密乘出版社。
 
東主才讓(2005),《藏傳佛教密宗奇觀》台北:大千出版社。
 
松長有慶著,吳守鋼譯(2008),《東方智慧的崛起—密教》,台北:大千出版社。
 
姚玉霜(1996),〈兩個台灣佛教團體於倫敦發展的研究—倫敦佛光寺與真佛宗真偉堂〉,《1996年佛學研究論文集1—當代台灣社會與宗教》325-358,台北:佛光出版社。
 
姚麗香(2000),〈藏傳佛教在台灣發展的初步研究〉,《佛學研究中心學報》5: 313-339。
 
姚麗香(2007),《藏傳佛教在台灣》,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耿振華(1996),〈藏傳佛教源流及其在台灣地區的發展〉,《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7: 353-371。
 
許智偉(2007),《放生與宗教團體的發展:以中華護生協會為例》,嘉義: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家倫(2010),〈台灣佛教的放生與不放生:宗教信念、動物風險與生態風險的考量〉《台灣社會學》20:101-143。
 
陳淑娟(2006),〈靈性非宗教、轉化非救贖:對台灣新時代運動靈性觀的社會學考察〉《台灣宗教研究》6(1)57-112。
 
黃慧琍(2000),《藏傳佛教在台發展初探—以台南地區的藏傳佛教團體為研究對象》,台南:台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瑞琴(2005),《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溫暖人間》佛教雙周刊(2010),《了生脫死—黎日光上師講座輯錄》,香港:溫暖人間出品。
 
《溫暖人間》佛教雙周刊(2011),《智慧甘露—黎日光上師講座輯錄》,香港:溫暖人間出品。
 
劉銳之(1993),〈致呂榮光同學書—討論「捉放」之放生〉,《金剛乘季刊》57: 14。
 
齊偉先(2010),〈現代社會中宗教發展的風險意涵:台灣本土宗教活動規畫所體現的「選擇親近性」〉,《台灣社會學》19:1-54。
 
鄭志明(1998),《台灣當代新興佛教—禪教篇》,嘉義:南華管理學院。
 
鄭志明(1999),《台灣新興宗教現象—傳統信仰篇》,嘉義:南華管理學院。
 
鍾棣香(1993),〈放生儀軌簡介〉,《金剛乘季刊》56: 34。
 
瞿海源(1989)〈解析新興宗教現象〉,《台灣新興社會運動》229-243,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B. 外文
羅德尼‧斯達克(Rodney Stark)、羅杰爾‧芬克(Roger Finke)著,楊鳳崗譯(2004),《信仰的法則—解釋宗教之人的方面》,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Finke, Roger (1990) Religious Deregulation: Origins and Consequences. Journal of Church and State 32(3): 609-626.
 
Finke, Roger (1997) The Consequences of Religious Competition: Supply-side Explanations for Religious Change. Pp. 46-65 in Rational Choice Theory and Religion, edited by Young Lawrence A. London: Routledge.
 
Iannaccone, Laurence R. (1997) Rational Choice: Framework for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Religion. Pp.25-45 in Rational Choice Theory and Religion, edited by Lawrence A. Young. London: Routledge.
 
Stark, Rodney, and William Sims Bainbridge (1985) The Future of Religion: Secularization, Revival, and Cult Formation.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Stark, Rodney, and William Sims Bainbridge (1987) A Theory of Religion. New Brunswick, New York: Peter Lang. Taylor-Gooby, Peter (2004) New Risks, New Welfare: The Transformation of European Welfare Stat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 網路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網路新聞- http://e-info.org.tw/node/63646
 
自由時報電子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apr/20/today-south6.htm
 
金剛乘學會網址-http://vajrayana.org.tw/index.php/2008-09-23-03-16-05.html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