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
首頁
|
關於本站
|
聯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常見問題
|
操作說明
English
|
FB 專頁
|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
註冊
切換版面粉紅色
切換版面綠色
切換版面橘色
切換版面淡藍色
切換版面黃色
切換版面藍色
功能切換導覽列
(44.220.184.63)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11 00:53
字體大小:
字級大小SCRIPT,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如為IE7或Firefoxy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字體大小變更功能,需開啟瀏覽器的JAVASCRIPT功能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 1 筆 / 共 1 筆
/1
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電子全文
紙本論文
論文連結
QR 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
複製永久網址
Twitter
研究生:
薛聖月
論文名稱:
唐捐詩文醜惡風格研究
指導教授:
王松木博士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學門:
教育學門
學類:
普通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中文關鍵詞:
唐捐
、
醜惡
、
身體
、
鬼神
、
地獄
、
語言風格
相關次數:
被引用:
2
點閱:975
評分:
下載:118
書目收藏:1
唐捐是台灣當今文壇上風格獨樹一幟的創作者,自言從事的是「病根式寫作」,寫的是「醜惡的美學」。他藉由文學獎崛起於九O年代,以醜陋顛覆傳統審美標準,閃耀著詭譎瑰異的光芒。他投入文學教學與研究領域,論述與創作相輔相成,以前衛的反向詩學反叛傳統美學,以自覺的書寫策略翻越學院之牆,以醜惡鑄造新的典律。
閱讀唐捐詩文,踩踏著字句前行,總是緩緩陷溺於夜與黑的國度,刺入耳膜的是鬼哭神嚎,撞進眼簾的是蚊蚋與蠅的翻飛,蛞蝓與蛆蟲的蠕行,鬼鼠與黑貓的竄動,還有屍體、墳塚之滿目瘡痍,轉身想要逃離,反而墜跌到幽暗的地府冥界,滿佈傷殘的身體、腥臭淋漓的惡露。
「醜惡」是唐捐詩文的獨特商標,教人噁心懼怖卻又深深着迷。在台灣當代文學的研究上不該遺漏「唐捐」這個名字,因此本文旨在透過對其創作的分析探討,爬梳統整其詩文的醜惡風格,並嘗試在文學研究上開展出一條以醜惡為主題的路徑。
本文由風格學出發,分別從文學風格與語言風格的觀點切入,首先進行文學的外緣研究,對於具有絕對創作意識的唐捐必得知人論世,探究其創作心理的底蘊,了解「為何醜惡」;接續進行文學的內緣研究,爬梳其詩文醜惡表象底下所隱藏的真義,從內涵了解「有何醜惡」;最後進行語言的風格研究,就其偏愛的詞彙材料與篇章結構的改造技巧,從形式上歸納「如何醜惡」。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 3
第三節 文獻探討與研究觀點 4
一、文獻探討 4
(一)關於「父親」 5
(二)關於「身體」 7
(三)關於「風格」 8
(四)那個「阿母」 8
(五)疾病書寫的「醜惡美學」 9
二、研究觀點 9
(一)文學風格方面 10
(二)語言風格方面 11
第四節 本文架構 12
第二章 為何醜惡:創作心理的底蘊 14
第一節 病根之源:那個父親與家鄉民間宗教 16
一、父親之軀:病與藥 16
二、父親職業 19
(一)乩童 19
1.刀斧與血肉 19
2.神性與人性 20
(二)殺生與地獄 22
三、家鄉的民間宗教──鸞生與地獄 24
第二節 翻越學院之牆:有意識的創作者 26
一、詩學體系的建構:詩觀與創作的相輔相成 26
二、典範的樹立:得獎要趁早──以文學獎為手段,晉身文壇的權力場域 33
三、前衛即典律:以「反逆」的寫作策略擺脫影響的焦慮 36
小結 39
第三章 有何醜惡:身體展演與鬼神入筆 41
第一節 傷殘與醜怪身體的展演:器官暴露、身體肢解與變身 43
一、恐怖美學背後的殘暴自剖 44
二、創傷經驗的症狀展演 48
三、醜怪身體對官方身體的控訴 53
第二節 鬼神降臨之筆:推開地獄大門 58
一、偽乩童詩:鬼神與身體碰撞的詩學 58
二、推開地獄大門:鬼神降臨的單人馬戲團 61
三、佛教觀想:體認其惡,忘其美 65
小結 67
第四章 如何醜惡:材料與技巧的運用 69
第一節 從詞彙的角度 71
一、色彩詞:永無止盡的夜與黑 72
二、空間詞:陰鬱的角落到鬼氣森森的棺木與墳塋 76
三、動物詞:醜惡之類的潛游、蠕行、竄動與翻飛 80
(一)魚 81
(二)蚊蚋 82
(三)蛞蝓 83
(四)蛆蟲與蒼蠅 84
(五)蛇 85
(六)鬼鼠與黑貓 86
四、體液詞:惡露淫淫的痙攣噴洩 87
第二節 從篇章的角度 91
一、脫胎換骨:只是借題發揮 95
二、魔怪式調節:就是要變神聖為妖孽 97
三、戲仿:輕鬆一下的黑色幽默 101
小結 104
第五章 結論 106
第一節 研究成果 106
一、由唐捐、作品內容與形式編織而成的醜惡桂冠 106
二、醜惡風格的奠基、發展與成熟 107
三、在文學風格學研究上的價值與貢獻 108
第二節 本文侷限與未來展望 109
參考書目 110
一、唐捐作品、編選集與作品集書評
(一)作品集
【詩集】
唐捐,1993,《意氣草》,台北:詩之華。
唐捐,1997,《暗中》,台北:文史哲。(本文參考版本為高雄:高市文化,1999年。)
唐捐,2002a,《無血的大戮》,台北:寶瓶文化。
唐捐,2011,《金臂勾》,新北市:蜃樓。
【散文集】
唐捐,1999,《大規模的沉默》,台北:聯合文學。(本文參考版本為台北:聯合文學,2009年。)
【研究專書】
劉正忠,1994,《王荊公金陵詩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畢業論文。(後由台北:花木蘭文化,2007年出版。)
劉正忠,2010,《現代漢詩的魔怪書寫》,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二)散篇作品
【詩】
唐捐,2009,〈前出賽:我狠(愛)棒!〉,《臺灣詩學:吹鼓吹論壇》8(2009.03):80-82。
【散文】
唐捐,2002b,〈藥〉,《聯合文學》209(2002.03):60-63。
唐捐,2003,〈慶幸自己的病根還在〉,《聯合文學》219(2003.01):13-14。
唐捐,2003-09-27,〈帶血氣去當兵〉,《中國時報》,e07版〈人間副刊〉。(後收錄於《臺灣軍旅文選》,頁107-111。)
唐捐,2004,〈惡露不斷分泌品〉,《聯合文學》233(2004.03):132-135。
【研究單篇論文】
劉正忠,2003,〈主知.超現實.現代派運動〉,《台灣詩學學刊》2(2003.11):127-152。
劉正忠,2006,〈暴力與音樂與身體:瘂弦受難記〉,《當代詩學》2(2006.09):100-115。
劉正忠,2008,〈違反.錯置.汙染──臺灣當代詩的屎尿書寫〉,《臺大文史哲學報》69(2008.11):149-183。(後收錄於《現代漢詩的魔怪書寫》,頁307-358。)
劉正忠,2009,〈摩羅,志怪,民俗:魯迅詩學的非理性視域〉,《清華學報》39.3(2009.09):429-472。(後更名為〈魔/鬼交融與廟會文體──魯迅詩學的非理性視域〉,收錄於《現代漢詩的魔怪書寫》,頁21-80。)
(三)唐捐編選集
唐捐、陳大為主編,2002,《台灣現代文學教程:當代文學讀本》,台北 : 二魚文化。
唐捐主編,2003,《中華現代文學大系(貳):臺灣一九八九~二○○三詩卷》,台北:九歌。
唐捐主編,2004,《震來虩虩──學院詩人群年度詩集2002-2003》,台北:萬卷樓。
白靈、向陽、唐捐主編,2006 ,《臺灣軍旅文選》,台北:二魚文化。
(四)唐捐作品集書評
【詩集評論】
陳慧樺,1992,〈唐捐詩中的「意識網」〉,《幼獅文藝》75.6(總462)(1992.06):57-61。(後收錄於《暗中》附錄一,頁277-284。)
陳建民,1992,〈突兀的魅力--讀劉正忠的詩〉,《幼獅文藝》76.3(總465)(1992.09):67-70。(後更名為〈突兀的魅力--讀唐捐的詩〉,收錄於《暗中》附錄二,頁287-293。)
陳克華評介,1997-06-26,〈評《暗中》〉,《中國時報》,42版〈開卷周報,評論空間〉。(後收錄於《暗中》附錄三,頁297-299。)
劉紀蕙,2002,〈以死人似的眼光,賞鑑這路人們的乾枯……〉,為《無血的大戮》導讀,無標示頁碼。
陳大為評介,2003-03-16,〈為何推開地獄的大門?〉,《聯合報》,23版〈書評花園〉。
【散文集評論】
柯慶明,1999,〈馳感入幻的世紀末書寫〉,收錄為《大規模的沉默》序文,頁5-10。(本文無標註年份,此以《大規模的沉默》出版時間為日期)
陳昌明,1999,〈浮世繪與地獄變〉,收錄於《大規模的沉默》,頁220-223。(原載《聯合報》,48版〈讀書人周報〉,1999-08-23。)
鍾怡雯,1999,〈有讀者被意象吐出──《大規模的沉默》的一種讀法〉,收錄於《大規模的沉默》,頁224-227。(原載《中央日報》,22版〈中央閱讀〉,1999-09-06。)
孫維民,1999,〈人是必要的主題──關於唐捐散文集《大規模的沉默》〉,收錄於《大規模的沉默》,頁228-231。(原載《臺灣新聞報》,32版〈西子灣副刊〉,1999-10-30。)
張春榮,2001,〈回憶如鬼,想像如神──唐捐《大規模的沉默》〉,收錄於《大規模的沉默》,頁232-237。(原載《文訊月刊》183(2001.01):22-24。)
二、專書(中文、譯著、學位論文)
丁旭輝,2010,《台灣現代詩中的老莊身影與道家美學實踐》,高雄:春暉。
戈國龍,2001,《道教內丹學探微》,成都:巴蜀書社。
王才勇,2000,《現代審美哲學—─法蘭克福派美學論述》,台北:書林。
王之望,2004,《文學風格論》,台北:學海。
王建剛,2001,《狂歡詩學──巴赫金文學思想研究》,上海:學林。
加斯東.巴舍拉(Gaston Bachelard)著 , 龔卓軍、王靜慧譯,2007,《空間詩學》,臺北 : 張老師文化。(初版為2003年)
古添洪主編,1997,《(後)現代風景‧台北──學院詩人群年度詩集1996》,台北:文鶴。
古添洪主編,1999,《詩的人間──學院詩人群年度詩集1998-99》,台北:台明文化。
弗萊(Northrop Frye)著,陳慧、袁憲軍、吳偉仁譯,吳持哲校譯,2006,《批評的解剖》,天津市:百花文藝。
白靈,2006,《一首詩的誕生》,台北:九歌,2006年,6月增訂初版。(初版為1991年12月)
白靈主編,2002,《千年之門──學院詩人群年度詩集2001》,台北:萬卷樓。
白靈主編,2008,《新詩三十家(台灣文學30年菁英選1978~2008)》,台北:九歌。
安柏托.艾可(Umberto Eco)編著,彭淮棟譯,2008,《醜的歷史》,台北:聯經。
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著,彭舜譯,2006,《精神分析引論》,台北縣新店市:左岸文化。
克莉斯蒂娃(Julia Kristeva)著,彭仁郁譯,劉紀蕙導讀,2003,《恐怖的力量(Pouvoris de l’horreur)》,台北縣新店市:桂冠圖書。
呂怡娜,2008,《散文與房間的相互生產:當代台灣案例》,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元洛,1990,《詩美學》,台北:東大圖書。
李瑞騰編,2007,《我們一路吹鼓吹:台灣詩學季刊社同仁詩選》,台北:爾雅。
李興武,1994,《醜陋論----美學問題的逆向探索》,遼寧:遼寧人民出版社。
亞里斯多德(Aristoteles)著,陳中梅譯注,2001,《詩學》,臺北:臺灣商務。
周紹賢,1987,《佛學概論》,台北:台灣商務。
周慶華,1996,《臺灣當代文學理論》,台北:揚智文化。
孟樊,1995,《當代台灣新詩理論》,台北:揚智文化。
孟樊,2003,《台灣後現代詩的理論與實際》,台北:揚智文化。
宗白華,1989,《美學與意境》,台北:淑馨。
林于弘,2004,《台灣新詩分類學》,台北:鷹漢文化。
林佩珊,2010,《詩體與病體:台灣現代詩疾病書寫研究(1990~)》,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竺家寧,2005,《語言風格與文學韻律》,台北:五南。(初版為2001年)
竺家寧,2009,《詞彙之旅》,台北縣新店市:正中書局。
阿多諾(Theodor W.Adoeno)著,王柯平譯,1998,《美學理論》,成都:四川人民。
侯伯•埃斯卡皮(Robert Escarpit)著,葉淑燕譯,1990,《文學社會學》,台北:遠流。
哈羅德•布魯姆(Harold Bloom)著,徐文博譯,1990,《影響的焦慮──詩歌理論》,台北:久大文化。
洪淑苓主編,2007,《在世界的裂縫──學院詩人群年度詩集2004-2005》,台北:萬卷樓。
洛夫、杜十三主編,1995,《八十三年詩選》,台北:爾雅。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譯,2009,《地藏王菩薩本願經》,台南:和裕。
商禽、焦桐主編,1999,《八十七年詩選》,台北:爾雅。
張松輝注譯,2005,《新譯妙法蓮華經》,台北:三民書局。(初版為2000年)
梅新、鴻鴻主編,1994,《八十二年詩選》,台北:爾雅。
郭育新、侯建主編,1991,《文藝學導論》,台北:文化大學。
陳義芝編,1998,《華年放異采:聯合報文學獎一九九八卷》,台北:聯經。
陳瑤蒨,2001,《近代十王信仰之研究──以《玉歷寶鈔》為探討中心》,國立花蓮師範學院,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慧樺主編,2001,《切入千禧年──學院詩人群年度詩集1999-2000》,台北:文鶴。
曾琮琇,2009,《台灣當代遊戲詩論》,台北:爾雅。
童慶炳,1994,《中國古代心理詩學與美學》,台北:萬卷樓圖書。
菲力浦.科克(Philip Koch)著,梁永安譯,1997,《孤獨》,台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
黃忠慎編著,2002,《詩經選注》,台北:五南。
楊儒賓、何乏筆主編,2004,《身體與社會》,台北:唐山。
解昆樺,2004,《台灣現代詩典律的建構與推移:以創世紀詩社與笠詩社為觀察核心》,台北:鷹和文化。
劉世生、朱瑞青編著,2007,《文體學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初版為:2006年)
劉紀蕙,2004,《心的變異:現代性的精神形式》,台北:麥田。
廚川白村著,林文瑞譯,1989,《苦悶的象徵》,台北:志文。(初版為1979年)
蔡源煌,1998,《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台北:雅典。(初版為1987年)
鄭志明,1998,《臺灣新興宗教現象》,嘉義:南華管理學院。
鄧惠芬、翁金燕編著,1988,《色彩學》,台北:正文。
黎運漢,2000,《漢語風格學》,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
蕭登福,1996,《道佛十王地獄說》,台北:新文豐。
蕭蕭主編,1998,《戲逐生命──學院詩人群年度詩集1997》,台北:台明文化。
簡政珍,1991,《詩的瞬間狂喜》,台北:時報文化。
三、期刊論文、報紙、其他
Claire Margat著,連俐俐譯,2003,〈面對恐怖的藝術(Les arts face à l΄horreur)〉,《典藏今藝術》129(2003.06):171-181。
文訊編輯室,2003,〈第五屆五四獎得獎人介紹〉,《文訊》211(2003.05):92。
王志弘,2009,〈多重的辯證--列斐伏爾空間生產概念三元組演繹與引申〉,《地理學報》55(2009.04):1-24。
王蘭芬,2003-01-16,〈唐捐無血的大戮詩集凝視醜惡美學〉,《民生報》, A13版〈文化新聞〉。
向陽,2004,〈典律的再現〉,為推薦序,收錄於解昆樺,《台灣現代詩典律的建構與推移:以創世紀詩社與笠詩社為觀察核心》,台北:鷹和文化,頁4-6。
米羅•卡索(蘇紹連),2005,〈以身體為意象,馳騁想像──試析唐捐的身體詩「暗暝七發」〉,《幼獅文藝》620(2005.08):104-107。
李成林,2006,〈論三曹樂府詩對兩漢民間樂府的繼承〉,《青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板)117(2006年第4期)(2006):80-84。
李瑞騰,1997-04-03,〈‘學院詩人’遊走門牆內外〉,《民生報》,34版〈讀書周刊〉。
李瑞騰,2000,〈台灣新世代詩人及其詩觀〉,《台灣詩學季刊》32(2000.09):38-43。
林于弘,2000,〈桂冠加冕──X世代詩人的書寫策略〉,《台灣詩學季刊》32(2000.12):52-66。
林富士,2000a,〈巫覡與舞樂〉,《小歷史:歷史的邊陲》,台北:三民。頁14-25。
林富士,2000b,〈臺灣童乩〉,《小歷史:歷史的邊陲》,台北:三民。頁26-39。
施慧敏,2007,〈“凡軀之父”、“病軀之父”、“神軀之父”-論《大規模的沉默》中“父親”的多重意義〉,《東華中國文學研究》5(2007.06):39-58。
洪淑苓,2000,〈桂冠與青蘋果----青年詩人及其作品面向〉,《台灣詩學季刊》32(2000.09):79-82。
胡祖櫻、饒見維,2011,〈懺悔的作用與做法〉,《佛學與科學》12.2(2011.08):38-40。
唐捐講述,2003,雷蕾、戴慈容、李茹昕整理,〈持其志或暴其氣──詩歌創作與生命情調〉,《行天宮人文發展中心通訊》6(2003.01.15):21-33。
孫維民,2002,〈垂老的少年--唐捐〉,《幼獅文藝》577(2002.01):50-51。
徐培晃,2010,〈火宅中的呼救聲──唐捐小論〉,《創世紀詩雜誌》164(2010.09):67-71。
翁文嫻,2001,〈論臺灣新一代詩人的變形模式〉,《中山人文學報》13(2001.10):85-101。
高淑芬,2007,〈暑假十人行〉,《幼獅文藝》643(2007.07):52。
常俊曙,2011,〈執著於生命的意義和反抗絕望──試析魯迅《野草》中的部份篇章〉,《名作欣賞:學術版》,2011年第3期:45-48、50。
張貝雯紀錄,2003,〈唐捐vs.楊佳嫻──詩的胎骨與轉換〉,《誠品好讀》32(2003年5月號):60-61。
張朗,1994,〈光芒四射的一顆新星──記唐捐〉,《文訊》109(1994.11):94-95。
張維中,2008-10-29,〈聯合報文學獎 30周年特載9 靜靜的生活 訪唐捐〉,《聯合報》,e03版〈聯合副刊〉
莊士玉,2009,〈卑賤的聖母──論唐捐詩中卑賤姿態的呈現以及母親意象的雙重性〉,《臺灣詩學學刊》14(2009.12):171-191。
陳文芬,1999-11-09,〈詩人沒有出書機會 只好靠比賽激勵 唐捐鼓勵有志者 得獎要趁早〉,《中國時報》,11版。
陳義芝,2007,〈台灣「學院詩人」的名與實──《學院詩人群年度詩集》綜論〉,《當代詩學》3(2007.12):1-23。
彭國翔,2003,〈《西銘》的萬物一體觀發微──兼論儒家人文主義的基本特徵〉,載於電子資源「鵝湖知識庫」:「鵝湖論文發表會」論文集之「青年儒學國際學術會議」,頁501-504。會議日期:2003年9月。
曾馨霈,2004,〈惡露不斷‧鬼神降臨──唐捐與他的詩〉,《幼獅文藝》610(2004.10):96-101。
焦桐,1997,〈兩報文學獎的風格與權力結構〉,收錄於瘂弦、陳義芝主編,《世界中文報紙副刊學綜論》,台北:文建會。頁208-231
焦桐,1998,〈文學獎〉,《台灣文學的街頭運動(一九七七~世紀末)》,台北:時報文化。頁239-263。
須文蔚,2009,〈新世代詩人的活動場域──從商業傳播市場轉向公共傳播環境的變貌〉,《台灣詩學季刊》32(2009.09):68-77。
黃文鉅,2005,〈魔化、變身、支離、痙攣美感:論唐捐詩中的身體思維〉,《臺灣詩學學刊》5(2005.06):195-228。
黃文鉅,2006,〈魔鬼化或逆崇高--唐捐身體詩再探〉,《臺灣詩學學刊》8(2006.11):191-232。
楊雅儒,2006,〈唐捐散文中「父親形象」的書寫〉,《國文天地 》249(2006.02):57-62。
葛曉音,1996,〈論李白樂府的復與變〉,《唐代文學研究》(1996年00期)(1996):303-318。
董成瑜,1999-08-26,〈執筆不讓青春等閒過〉,《聯合報》,43版。
廖炳惠,1994,〈兩種「體」現〉,《回顧現代:後現代與後殖民論文集》,台北:麥田。頁211-224。
齊宏偉,2011,〈論魯迅“幽暗意識”之表現及由來〉,《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板)1(2011.01):129-134。
劉志偉,2005,〈川劇目連戲中「劉氏四娘」人物形象分析〉,《復興崗學報》85(2005.12):257-274。
劉紀蕙,2003,〈文化主體的「賤斥」──論克莉斯蒂娃的語言中分裂主體與文化恐懼結構〉,為導讀,收錄於克莉斯蒂娃(Julia Kristeva),《恐怖的力量(Pouvoris de l’horreur)》,台北縣新店市:桂冠,頁xi-xxxiv。
劉桂茹,2012,〈“戲仿”與形式的意識形態〉,《商丘師範學院學報》28.7(2012.07月):74-79。
鄭玉鵬,2007,〈從佛經、變文到戲劇對目連救母故事之探討〉,《大同大學通識教育年報》3(2007.06):79-93。
鄭慧如,2000,〈隱藏和揭露──論台灣新詩在文化認同中的世代屬性〉,《台灣詩學季刊》32(2000.09):7-36。
鄭慧如,2002,〈一九九O年代臺灣身體詩的空間層次〉,收錄於李豐楙,劉苑如主編,2002,《空間、地域與文化──中國文化空間的書寫與闡釋》,台北:中研院文哲所,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發行,頁457-536。
蕭旭峰,2007,〈醜陋的天使──談蠅蛆的利用〉,《科學發展》409(2007.01):22-27。
霍松林,1993,〈論詩的設色〉,《江海學刊》167(1993年第5期),(1993.09):147-150。
簡月娟 ,2003,〈黃庭堅的詩論與書論--隨人作計終後人,自成一家始逼真〉,《興大中文學報》15(2003.06):107-123。
簡怡人、詹美涓、呂旭亞,2005,〈書寫治療的應用及其療效〉,《諮商與輔導》239(2005.11):22-25。
簡政珍,2005,〈台灣都市詩的空間意象與隱喻〉,《臺灣詩學學刊》6(2005.11):7-38。
(釋)慈怡主編,1989,《佛光大辭典》,高雄:佛光出版:佛光大藏經編修委員會發行,1988年10月初版。(參考版本為1989年2月三版。)
四、電子資源
佛光大辭典 http://www.fgs.org.tw/fgs_book/fgs_drser.aspx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http://dict.revised.moe.edu.tw/
異體字字典 http://140.111.1.40/main.htm
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Wikipedia:%E9%A6%96%E9%A1%B5
鵝湖知識庫 http://cdnetd.lib.ncku.edu.tw/EhuWeb/default.asp
電子全文
國圖紙本論文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
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網路書籤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網路書籤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評分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評分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近代十王信仰之研究──以《玉歷寶鈔》為探討中心
2.
王荊公金陵詩研究
3.
詩體與病體:台灣現代詩疾病書寫研究(1990~)
4.
散文與房間的相互生產:當代台灣案例
5.
鯨向海現代詩研究
6.
臺灣詩人的囚與逃──以商禽、蘇紹連、唐捐為抽樣
1.
唐捐,2003,〈慶幸自己的病根還在〉,《聯合文學》219(2003.01):13-14。
2.
唐捐,2004,〈惡露不斷分泌品〉,《聯合文學》233(2004.03):132-135。
3.
劉正忠,2006,〈暴力與音樂與身體:瘂弦受難記〉,《當代詩學》2(2006.09):100-115。
4.
劉正忠,2008,〈違反.錯置.汙染──臺灣當代詩的屎尿書寫〉,《臺大文史哲學報》69(2008.11):149-183。(後收錄於《現代漢詩的魔怪書寫》,頁307-358。)
5.
劉正忠,2009,〈摩羅,志怪,民俗:魯迅詩學的非理性視域〉,《清華學報》39.3(2009.09):429-472。(後更名為〈魔/鬼交融與廟會文體──魯迅詩學的非理性視域〉,收錄於《現代漢詩的魔怪書寫》,頁21-80。)
6.
陳慧樺,1992,〈唐捐詩中的「意識網」〉,《幼獅文藝》75.6(總462)(1992.06):57-61。(後收錄於《暗中》附錄一,頁277-284。)
7.
陳建民,1992,〈突兀的魅力--讀劉正忠的詩〉,《幼獅文藝》76.3(總465)(1992.09):67-70。(後更名為〈突兀的魅力--讀唐捐的詩〉,收錄於《暗中》附錄二,頁287-293。)
8.
張春榮,2001,〈回憶如鬼,想像如神──唐捐《大規模的沉默》〉,收錄於《大規模的沉默》,頁232-237。(原載《文訊月刊》183(2001.01):22-24。)
9.
周慶華,1996,《臺灣當代文學理論》,台北:揚智文化。
10.
孟樊,2003,《台灣後現代詩的理論與實際》,台北:揚智文化。
11.
劉紀蕙,2004,《心的變異:現代性的精神形式》,台北:麥田。
12.
蔡源煌,1998,《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台北:雅典。(初版為1987年)
13.
李瑞騰,2000,〈台灣新世代詩人及其詩觀〉,《台灣詩學季刊》32(2000.09):38-43。
14.
林于弘,2000,〈桂冠加冕──X世代詩人的書寫策略〉,《台灣詩學季刊》32(2000.12):52-66。
15.
施慧敏,2007,〈“凡軀之父”、“病軀之父”、“神軀之父”-論《大規模的沉默》中“父親”的多重意義〉,《東華中國文學研究》5(2007.06):39-58。
1.
一可怖之美就此誕生──論唐捐詩作中的負面書寫
2.
臺灣詩人的囚與逃──以商禽、蘇紹連、唐捐為抽樣
3.
鯨向海現代詩研究
4.
詩體與病體:台灣現代詩疾病書寫研究(1990~)
5.
論陳義芝現代詩的古典風格--從詞彙角度分析
6.
從話語形式論莫言《生死疲勞》的魔幻寫實風格
7.
台灣地區大專院校諮商心理師人格特質與諮商專業倫理判斷傾向之相關研究
8.
吳晟詩文社會關懷之研究
9.
電子遊戲發展歷程探討
10.
論清真詞的沈鬱頓挫風格——從語言學的角度分析
11.
創化古典、鍛接當下:以夏宇、零雨的詩學為例
12.
韋伯論儒教發展與對中國社會影響之研究
13.
柳宗元寓言研究
14.
聽力損失兒童語言表現和行為問題之探討
15.
鼻咽癌病患治療後聽力縱向分析評估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