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192.254.173) 您好!臺灣時間:2023/10/02 05:2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趙淑雲
論文名稱:杜牧詩歌的模糊美研究
指導教授:林文欽林文欽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3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8
中文關鍵詞:杜牧混成模糊美詩歌美學晚唐詩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14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摘要

老子「道家」思想中的「混成」為中國模糊美學之始,莊子稱之為「混沌」,皆是言萬物之初始,茫然而不可確知,此等不精準明確的概念即為模糊之基礎。中國詩歌文學藝術受老莊之思想,認為情感太露,明確表達作者之思想之詩歌是無趣而不具美感。一篇好的詩歌,必須著重含蓄、蘊藉,強調詩歌的「言外之意」,要求悠遠亙長的韻味內涵,這樣的不明確表達方式即為模糊美的表現。杜牧的詩歌作品多達四百多首流傳後世,尤其以杜牧之七律七絕,更是為後人所稱頌。絕句與律詩屬於詩歌中短章作品,詩人的思維與情緒濃縮於六十字以內,其蘊含的言外之意、含蓄婉約的豐富情感,更甚於古體、賦、文等長篇。
模糊美學是近代興起的美學研究,專以研究個人詩歌的模糊美學更是少之又少,此論文將探究晩唐詩人杜牧詩歌中的模糊美。主要論述範圍以杜牧七言律詩及七言絕句為主,其他諸體略述一二,另從其時代背景、生平與性格,詩歌慣用之手法,從中研究杜牧詩歌中詠史詩、抒情詩和寫景詩的模糊美。














關鍵詞:杜牧、混成、模糊美、詩歌美學、晚唐詩


杜牧詩歌的模糊美研究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論述……………………………………………2
第三節 前人研究成果………………………………………………3
第二章 杜牧詩歌中模糊特質的成因 ………………………7
第一節 時代背景……………………………………………………7
第二節 杜牧生平……………………………………………………9
一、 刻苦勤奮的少年時期……………………………………..11
二、 進士及第和幕府生涯…………………………………..…11
三、 短暫朝官及再作幕僚……………………………………..13
四、 輾轉外放為官時期………………………….…………….14
五、 晚年時期………………………………….……………….16
第三節 杜牧個性特質與詩中的人格特性……………..…………17
一、 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19
二、 死,傷勇……………………………………………….…22
三、 刻生而附死謂之惑………………..………….…………...23
四、 佛家出世頓悟而解脫,道家避世而空靈清淨………..…24
第三章 模糊美學與杜牧詩歌中的模糊特徵………………27
第一節 模糊的特徵…………………………………………….…29
一、 不確定性特徵—混成,恍惚…………………….….……29
二、 整體性特徵—情景交融………………………….……….32
三、 滲透性和過渡性特徵—你中有我、我中有你……………35
四、 變化性、辯證性特徵—有無相生…………………………37
第二節 杜牧詩中模糊意象的表現手法..…………………………38
一、 聚縮向心、由大而小……………………..……….………40
﹙一﹚ 由大而小…………………………………………..41
﹙二﹚ 由遠而近……………………….………………….41
﹙三﹚ 從景物到情思…………………….……………….43
二、 幅射擴散、由近而遠………………………………………43
﹙一﹚ 由小而大………………………………….……….44
﹙二﹚ 由近而遠………………………………….……….44
﹙三﹚ 從情思到景物……………………………………..45
三、 託物寓意、平移轉化………………………………………46
﹙一﹚ 物我兩忘…………………………………………..46
﹙二﹚ 情景一致……………………………….………….48
﹙三﹚ 化無形於有形……………….…………………….48
﹙四﹚ 化物為人…………………………………………..49
四、 山水跌宕、迂迴蜿轉……………………………………...49
五、 通體感應…………………………………………………..51
六、 視覺隔離,煙雨朦朧……………………………………..54
第三節 杜牧詩歌的特殊意象塑造……………………………….56
一、 柳絮婀娜…………………….…………………….………57
二、 杜牧詩歌中的「月」…………………………….……….59
三、 杜牧詩歌中的「雲」……………………………….……..61
四、 杜牧詩歌中的「煙」和「雨」…………………….…….64
五、 杜牧詩歌中的「酒」……………………………………..69


第四節 杜牧詩歌模糊現象的效果…………………………….…72
一、 模糊現象…………………………………..……….………73
﹙一﹚ 視知覺模糊現象…………………………………..73
﹙二﹚ 整體模糊現象………………….………………….74
﹙三﹚ 對應模糊現象…………………….……………….75
﹙四﹚ 殘缺模糊現象………………….………………….77
﹙五﹚ 遞進模糊現象…………………………….……….78
﹙六﹚ 重疊模糊現象…………………………………….79
﹙七﹚ 符號模糊現象…………………………………….80
﹙八﹚ 途徑模糊現象…………………………………….83
二、 詩無達詁—賞詩、審美思維的模糊……………………..85
第四章 杜牧詩歌模糊美的表現手法………………………91
第一節 語序的轉換…………………………………………….…91
一、 倒裝……………………………………….……….………93
二、 堆疊………………………………..………………………97
第二節 數字的迷思…………..………………………………...…99
第三節 問句的空白………………………….…………………..108
一、 詩首設問、自問自答…………………….……...………110
二、 詩中設問…………………………………….…………....111
三、 詩尾設問、自問不答……………………….….………...112
第四節 移情—情景交融…………………………………………113
第五節 反說翻疊…………………………………………………117
第五章 杜牧各體詩歌的模糊美主題……………………...121
第一節 杜牧詠史詩中的模糊美…………………………………121
一、 藉古抒懷………………………………….……….…..…122
二、 以古諷今………………………………………………….126
第二節 杜牧抒情詩中的模糊美…………………….………..…131
一、 思鄉……………………………………….……….…..…131
二、 寄情風流…………………………………………………135
三、 酬答寄贈…………………………………………………138
四、 宮怨與閨情………………………………………………142
﹙一﹚ 宮怨……………………………………………...142
﹙二﹚ 閨情…………………………………….………..146
第三節 杜牧寫景詩中的模糊美..…………………………….…148
一、 山水—自然景物……………………..……………..……149
二、 田園風光………………………………….……..….……152
第六章 結論……………………………………………..…157
參考書目………………………………………………….…161


參考書目

一、 專書〈依作者姓氏筆畫數排序〉
﹙一﹚ 古籍

1. 王世禎:《帶經堂詩話》,臺北:廣文書局,1971 年。
2. 司馬光著、胡三省註釋、章鈺校記:《資治通鑑》,臺北:逸舜出版社,1980年。
3. 司馬遷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史記三家注并附編二種》,臺北:鼎文書局,1985 年 7 版 。
4. 任繼愈、傅璇琮總主編:《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市:商務印書館,2005。
5. 何文煥輯:《歷代詩話》,臺北市:木鐸出版社,1982年2月初版。
6. 吳景旭:《歷代詩話》,《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 。
7. 宋長白:《柳亭詩話》,臺北:廣文書局,1971 年。
8. 杜甫:高仁標點:《杜甫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1月第1版。
9. 杜寶撰:《大葉雜記》,臺北:藝文出版社,1967年。
10. 周弼編 ; 高士奇輯注:《三體唐詩》,臺北市: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3年。
11. 俞陞雲:《詩境淺說》,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1月第1版。
12. 張為撰、袁寧珍撰:《主客圖》一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13. 清‧郭慶藩編、王笑魚整理:《莊子集釋》上,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7月。
14. 許顗:《彥周詩話》,《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書館, 1983 年初版。
15. 楊慎:《升庵詩話》,收入《歷代詩話續編》,北京:中華書局,1983 年。
16. 楊慎:《升庵詩話》,見《叢書集成》,上海:商務印書館, 1935 年。
17. 葉燮、霍松林校注:《原詩》,北京市:人民文學出版, 1979年9月第1版。
18. 趙翼:《甌北詩話》,臺北:廣文書局,57年1月初版。
19. 劉永濟選釋:《唐人絕句精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1993年。
20. 劉熙載著:《劉熙載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1993年3月第一版。


﹙二﹚ 今人著作

1. 方堅銘:《牛李黨爭與中晚唐文學》,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9年6月第1版。
2. 王先霈:《中國古代詩學十五講》,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7年8月第1版。
3. 王西平、高云光著:《杜牧詩美探索》,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4. 王希杰:《漢語修辭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3月第6次印刷。
5. 王明居:《王明居文集》,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2012年6月第1版。
6. 王明居:《唐詩風格論》,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 2001年7月第1版。
7. 王明居:《模糊美學》,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8年3月。
8. 王明居:《模糊藝術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2年7月。
9.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9年12月 。
10. 宇文所安著、賈晉華‧錢彥譯:《晚唐》,北京:新知三聯書店, 2011年1月北京第1版。
11. 曲德來、遲文浚、冷衛國主編:《歷代賦廣選新注集評》,瀋陽市: 遼寧人民出版社, 2001年1月。
12. 朱光潛:《詩論》, 臺北:五南圖書出版, 2006年11月初版。
13. 朱光潛:《談美》, 臺北:五南圖書出版, 2006年11月初版。
14. 朱光潛編譯:《論美與美感》, 臺北:東美出版社, 民國72年10月。
15. 朱良志:《中國美學十五講》,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6年4月第1版。
16. 吳功正:《中國文學美學》,南京市:江蘇教育出版社, 2001年9月第1版。
17. 吳在慶:《杜牧詩文選評》,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10月第1版。
18. 吳在慶:《杜牧論稿》, 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1991年3月。
19. 吳鷗譯注:《杜牧詩文選譯》, 南京:鳳凰出版社, 2011年5月第1版。
20. 李元洛:《詩美學》,臺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7月。
21. 李浩:《唐詩的美學詮釋》,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年4月。
22. 李浩:《唐詩美學精讀》,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年2月。
23. 李滌生:《荀子集釋》,臺北巿: 臺灣學生書局印行, 民68年2月初版。
24. 杜牧著、馮集梧注:《樊川詩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年第一版。
25. 周生亞: 《古代詩歌修辭》,北京:語文出版社,1995年4月。
26. 林文欽:《現代詩鑑賞教學研究》,高雄:春暉出版社,2008年4月。
27. 查德( L.A.Zadeh ) 著、陳國權譯《模糊集合、語言變量及模糊邏輯》,北京:科學出版社,1982年5月。
28. 紀斯.馮.迪姆特( Kees.Van.Deemter )著、李隆生,張逸安譯 《將模糊理論說清楚》,臺北市:時報文化出版,2012年3月。
29. 胡可先:《小李杜》, 北京:中華書局, 2010年2月北京第1版。
30. 胡可先:《杜牧詩選》, 北京:中華書局, 2005年8月北京第1版。
31. 孫紹振:《美的結構》,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8年6月第1版。
32. 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 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國78年5月臺灣初版。
33. 高友工、梅祖麟:《唐詩的魅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1月第1版。
34. 張有根‧翟大炳:《中國詩歌藝術指南》,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4月。
35. 張金海:《杜牧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4月。
36. 張潤靜:《唐代詠史懷古詩研究》,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2009年1月第1版。
37. 郭梅:《唐詩是不想告別的聚會》,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 2010年4月第1版。
38. 陳香選註:《杜牧的絕句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0 年。
39. 陳滿銘:《意象學廣論》,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11月。
40. 陳慶輝:《中國詩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民國83年12月初版。
41. 陶慕寧:《青樓文學與中國文化》,北京:東方出版社,1993 年。
42. 傅道彬:《晚唐鐘聲─中國文學的原型批評》,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7年5月第1版。
43. 曾祖蔭:《中國古代文藝美學範疇》,臺北:文津出版社,民國76年8月初版。
44. 曾祖蔭:《中國古代美學範疇》,臺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民國76年4月初版。
45. 童慶炳:《中國古代心理詩學與美學》,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4年8月。
46. 馮海榮:《杜牧》,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12月。
47. 黃永武:《中國詩學‧設計篇》,臺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2005年8月初版。
48. 黃永武:《中國詩學‧鑑賞篇》,臺北: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7月初版。
49. 黃永武:《字句鍛鍊法》,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86年7月初版。
50. 黃永武:《詩與美》,臺北:洪範出版社,1984年12月初版。
51. 黃永武:《讀書與賞詩》,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87年5月初版。
52. 楊成鑒:《中國詩詞風格研究》,臺北:洪葉文化,1995年出版。
53. 葉萌:《唐詩的解讀》,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9年1月。
54. 葉嘉瑩:《迦陵談詩》,臺北:東大圖書出版, 2005年10月二版。
55. 葉嘉瑩:《迦陵論詩叢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4月第1版。
56. 葉嘉瑩:《葉嘉瑩說中晚唐詩》,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1月北京第1版。
57. 葉嘉瑩:《葉嘉瑩說詩講稿》,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1月北京第1版。
58. 葉維簾:《葉維簾比較文學論文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
59. 葉蔥奇疏注:《李商隱詩集疏注》,臺北:里仁書局,76年7月。
60. 詹瑛:《唐詩》,臺北:群玉堂出版,1990年10月初版。
61. 雷淑娟:《文學語言美學修辭》,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
62. 趙榮蔚:《晚唐士風與詩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
63. 劉亮:《晚唐樂府詩研究》,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10月第1版。
64. 劉揚忠:《詩與酒》,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 年。
65. 鄭文惠:《杜牧詩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89年11月。
66. 魯苓:《多元視域中的模糊語言學》,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0年4月第1版。
67. 蕭馳:《中國詩歌美學》,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86年11月第1版。
68. 賴明德、陳弘治、劉本棟註譯:《新註新譯四書讀本》,臺北:黎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76年7月。
69. 錢鍾書:《談藝錄》,北京:三聯書店,2001年1月北京第1版。
70. 謝錦桂毓:《杜牧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6年3月。

二、 期刊〈依作者姓氏筆畫數排序〉

1. 王明居:〈一項跨入新世紀的曖昧工程─談模糊美學與模糊美〉,《文學評論》第4期,2000年。
2. 王明居:〈走向二十一世紀的美學─模糊美學研究〉,《學術界》第83期,2000年4月。
3. 王明居:〈美與和諧〉,《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第25卷第1期,2007年。
4. 王明居:〈唐代美學簡論〉,《安徽師範大學學報》第29卷第3期,2001年8月。
5. 伍鐵平:〈模糊語言學綜論〉,《西南師範大學學報》第6期,1997年。
6. 米彥青:〈杜牧文學作品中的生命觀及成因探微〉,《太原理工大學學報》第23卷第2期,2005年6月。
7. 余麗:〈杜牧宮怨詩的思想內容〉,《中國古代文學研究》, 2009年。
8. 吳功正:〈「言意」─一個深刻的美學範疇〉,《天津社會科學》第5期,1994年。
9. 吳在慶:〈《杜牧集系年校注》前言〉,《寧夏師範學院學報》第29卷第4期, 2008年8月。
10. 李文峰:〈以杜牧的「江南春」為例談詩歌藝術中的意境之美〉,《名作欣賞》。
11. 李煒:〈山水景色寄真情─論杜牧的山水詩〉,《文學研究》,2011年6月。
12. 李聞:〈唐宋詞中的模糊美〉,《濟南大學學報》第13卷第6期,2003年。
13. 杜慶英:〈從晚唐詩歌的色調看晚唐詩人的悲劇心態〉,《西安社會科學》第27卷第5期,2009年12月。
14. 沈有珠:〈晚唐詩人殘缺意象的審美心理透視〉,《貴州文史叢刊》第2期,200年。
15. 周進珍:〈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談談文學作品的模糊美(下)〉,《黃石教育學院學報》第21卷第1期,2004年12月。
16. 周進珍:〈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談談文學作品的模糊美(上)〉,《黃石教育學院學報》第20卷第4期,2003年12月。
17. 周進珍:〈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談談文學作品的模糊美(中)〉,《黃石教育學院學報》第21卷第1期,2004年3月。
18. 林惠蘭:〈杜牧之詩學〉,《蘭陽學報》,2003年6月。
19. 范英豪‧朱志榮:〈王明居模糊美學思想述評〉,《學術界》第83期,2000年4月。
20. 袁文麗:〈晚唐詩人內向心理探因〉,《山西大學學報》第4期,1997年。
21. 高銘淇:〈論杜牧意氣說於興寄及風骨之承繼與轉發〉,《國文學報》,2006年6月。
22. 張向群:〈量詞的模糊美〉,《陜西師大學報》第23卷第2期,1994年6月。
23. 張舒:〈杜牧懷古詩的表現技巧淺析〉,《青年文學家》第19期,2009年。
24. 陳秀雋:〈杜牧七絕詠史詩研究〉,《中二中學報》,2004年8月。
25. 陳靜芬:〈杜牧詩歌中的歷史意識〉,《明新學報》,2007年7月。
26. 彭小廬:〈杜牧詩歌中數字入詩的藝術〉,《新餘高專學報》第12卷第1期, 2007年2月。
27. 彭笑遠:〈杜牧創作思想論略〉,《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1期,2006年。
28. 馮宇:〈論杜牧詠史詩中的翻案〉,《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4期,2007年。
29. 黃菊芳:〈杜牧性行與其議論型詠史詩〉,《中文研究學報》第2期,1999年6月。
30. 楊福生:〈模糊學與模糊美學的現狀與未來〉,《學術界》第83期,2000年4月。
31. 趙文彬:〈杜牧宮怨詩的思想意蘊〉,《瀋陽師範大學學報》第32卷第5期, 2008年。
32. 趙榮蔚:〈杜牧的命運曲線與靈魂本真〉,《鹽城師範學院學報》第26卷第2期,2006年4月。
33. 趙銀芳:〈談杜牧詠史詩的藝術風格〉,《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第20卷第3期,2007年。
34. 歐陽婷:〈詩歌模糊美的詩性表徵〉,《湖南科技學院學報》第27卷第8期, 2006年8月。
35. 潘愛鋒:〈抒情溢俊爽 寫景盈純清─論杜牧寫景抒情詩的藝術美〉,《湘潭師範學院學報》第31卷第5期, 2009年9月。
36. 鄭文惠:〈杜牧詠史詩之時空結構─以時間空間化為論述主軸〉,《政大中文學報》,2004年6月。
37. 謝錦桂毓:〈文學史上的杜牧〉(下),《中外文學》,第3卷第10期,1975年3月。
38. 謝錦桂毓:〈 文學史上的杜牧〉(上),《中外文學》,第3卷第9期,1975年2月。
39. 魏峨:〈杜牧思想框架〉,《商丘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3卷第10期,2004年。
40. 羅時進:〈晚唐詠史詩的修辭策略〉,《山西大學學報》第30卷第1期,2007年1月。
41. 顧清:〈杜牧的色彩世界〉,《陜西教育學院學報》第20卷第1期,2004年2月。

三、 論文

1. 何韻芬:《模糊語言理論在詩歌教學上的運用─以王維《輞川集》為討論範圍》,高雄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2. 吳洙亨:《杜牧之研究》,台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82年。
3. 李美玲:《樊川詩的詞彙和語法─從語言風格學探索》,中興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1年。
4. 周宜梅:《杜牧詠史詩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2004年。
5. 林宜臻:《清詩話中的杜牧及其詩研究》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6. 邱柳漫:《杜牧生平及其詩之析論》,台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74年。
7. 徐錫國:《杜牧詩研究》,東海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85年。
8. 高溥懋:《杜牧之詩研究》,成功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4年。
9. 張雅惠:《杜牧詩用典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2003年。
10. 張嘉玲:《杜牧七言律詩語言風格研究:以音韻和詞彙為範圍》,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碩士論文,2003年。
11. 許惠華:《杜牧詩藝術情境之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12. 曾宗宇:《杜牧詩中唐代之「女性形象」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13. 黃麗敏:《杜牧古體詩研究》,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14. 楊靜芬:《杜牧近體詩研究》,中興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9年。
15. 廖怡雅:《宋人論杜牧詩研究》屏東教育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16. 趙美華:《杜牧七言絕句之研究》,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論文,2007年。
17. 黎俊成《詩的朦朧美學研究—以台灣新生代詩人為例》,高雄師範大學回流中文碩士班碩士論文,2010年。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