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7)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9 05:0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姝君
研究生(外文):LIN SHU JUN
論文名稱:以統合方案促進國小集中式特殊教育班與普通班學生之互動
論文名稱(外文):To Improve Interaction of Segregated Students and Ordinary Students with Integrated Program in Elementary School
指導教授:鈕文英鈕文英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NIU WEN YI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特殊教育學系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特殊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3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88
中文關鍵詞:統合集中式特教班普通班人際互動
外文關鍵詞:Integratedself-contained classnondisabled peersinterac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55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5
摘要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中的行動研究,以一所國小集中式特殊教育班學生與普通班學生為研究參與者,使用訪談、觀察、非干擾性測量等三種方法,蒐集整個統合方案的發展、實施前後的歷程紀錄,旨在了解統合方案是否能促進國小集中式特殊教育班與普通班學生之互動,以及統合方案實施的其他影響。
  綜合歸納質性資料的結果,本研究結論如下:
1. 研究者藉由發展統合方案前蒐集的資料,了解研究參與者彼此互動上所缺乏的人際互動技巧,並參考相關文獻,發展出針對普通班學生的需求的「認識身心障礙課程」、針對集中式特教班學生的「人際互動技巧課程」,在與協同研究者共同合作下,解決實施的問題,再整合兩大課程的目標,發展出「人際互動課程」。
2. 透過統合方案實施情況可知:集中式特教班教師與普通班教師實施過程中,保持良好合作關係。統合方案階段一的「認識身心障礙課程」促進了普通班學生接納與尊重他人;階段二的「人際互動技巧課程」改善了集中式特教班學生的人際互動技巧;階段三的「人際互動課程」則增進雙向的人際互動。
3. 透過統合方案最後兩個評量的單元,可以確實檢核研究參與者在互動過程中,都能在沒有介入引導下,自然地出現或達成本研究所指涉的互動行為範疇,即包含主動、被動及適切的互動行為表現。
  統合方案促進普通班學生接納集中式特教班學生,並促成普通班學生,漸次學習運用習得的技能和知識來與集中式特教班學生互動。它確實提升集中式特教班學生與普通班學生互動頻率和互動品質,讓普通班學生在情意層面的關懷和接納大有提升,也使集中式特教班學生獲得一份難得的情誼。
關鍵字:統合、集中式特教班、普通班、人際互動

Abstract
  This study adopted action research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by applying interview, observation, and unobtrusive measures to collect process data of the whole integrated program, from the beginning till the end.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understand whether integrated program could improve interaction of students placed in a self-contained class with nondisabled peers in an elementary school, and something else.
By analyzing the qualitative data, the results were showed as follows:
1. The prior data collection pointed out nondisabled peers and those students placed in self-contained class are short of the skills to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Researcher reviewed the references and developed the integrated program for different needs of students. Cooperated with the co-researcher, we solve the problems of implementation and integrated the goals to develop “The courses of interaction”.
2. Through implemented integrated program were showed that teachers of self-contained class and ordinary class were stay in a nice cooperative relationship. In the first stage of integrated program “The courses of understanding disabled people” improved nondisabled peers to accept and respect other people. In the second stage, “The courses of interaction skill”also improved the skill of students of self-contained class. In the last stage, “The courses of interaction” were made a great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placed in a self-contained class and ordinary students.
3. To make sure whether all the students can behave appropriatly without intervention, there are last two assessment units were no intervention of teaching or guiding the skills of interaction. Through implemented integrated program, students showed they could behave appropriatly, including initiative, passive, and appropriate behavior.
Integrated program were really improved interaction of students placed in a self-contained class with nondisabled peers in an elementary school. And make the students of self-contained class, learning how to interact with nondisabled peers with correctly manners. Especially, integrated program made the nondisabled students try to understand, accept, and respect the students of self-contained class. The most important was the students of self-contained class gain the precious friendship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tegrated program.
Key words:Integrated, self-contained class, nondisabled peers, interaction

目次
表次 vi
圖次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12
第三節 名詞釋義 1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7
第一節 集中式特教班學生人際互動需求 17
第二節 國內增進集中式特教班與普通班學生人際互動的作法與問題 25
第三節 統合的意義與價值 29
第四節 促進身心障礙與普通班學生互動之統合方案研究 4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59
第一節 研究設計 59
第二節 研究場域和研究參與者 64
第三節 研究工具 67
第四節 研究過程 80
第五節 行動方案 89
第六節 資料分析 102
第七節 研究品質 105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111
第一節 促進國小集中式特教班與普通班學生互動之統合方案的發展過程與內容 111
第二節 促進國小集中式特教班與普通班學生互動之統合方案的的實施狀況 127
第三節 統合方案對促進集中式特教班與普通班學生互動的成效 176
第四節 綜合討論 19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211
第一節 研究結論 211
第二節 研究建議 215
參考文獻 211
一、中文部分 221
二、西文部分 229
附錄 231
附錄一 統合方案普通班學生焦點團體訪談之訪談題綱 231
附錄二 統合方案普通班導師訪談題綱 233
附錄三 統合方案觀察指引 235
附錄四 集中式特教班與普通班學生互動行為觀察指引 238
附錄五 統合方案檔案資料蒐集指引 242
附錄六 家長同意函 244
附錄七 普通班教師老師同意函 246
附錄八 研究品質檢核工具 248
附錄九 審核說明 251
附錄十 各類資料蒐集時間對照表 253
附錄十一 統合方案課程教案 255
附錄十二 審核報告 277
附錄十三 質性資料持續比較節錄 279

表次
表1-1 互動行為的定義 16
表2-1 人際互動的內涵 20
表2-2 統合、融合、回歸主流的比較 31
表2-3 國內統合集中式特教班相關研究彙整 54
表3-1 統合方案主要觀察之集中式特教班學生需求分析表 66
表3-2 研究問題與研究工具(輔助性工具、記錄工具)對照表 79
表3-3 行動方案發展起點與問題成因 84
表3-4 行動研究前後集中式特教班學生人際互動增進策略比較 85
表3-5 認識身心障礙課程 97
表3-6 人際互動技巧課程 98
表3-7 人際互動課程 100
表3-8 訪談編碼說明簡表 102
表3-9 觀察、省思日誌編碼說明簡表 103
表3-10 檔案資料編碼說明簡表 104

圖次
圖2-1 美國特殊教育的歷史轉變 30
圖2-2 互動教育示意圖 43
圖3-1 普通班及集中式特教班的物理暨相對位置分配圖 64
圖3-2 行動研究過程圖 88
圖3-3 統合方案發展歷程 91
圖3-4 人際互動課程之統合方案流程圖 94


一、中文部分
朱仲謀(譯)(2006),, A. P. Johnson(著):行動研究導論(A hort guide to action research)。臺北:五南。(原著第二版出版於2005年)
尤妙真(2008):認識身心障礙兒童課程對國小普通班兒童之實施成效。屏師特殊教育,16,58-67。
王天苗(1994):啟智工作的省思──朝向人性化、本土化的發展。特殊教育季刊, 50,5-14。
王文科(1995):教育概論。臺北:五南。
王志全(1995):智能障礙者之社會技巧訓練。特教園丁,10(4),5-11。
王欣宜(2006):智能障礙學生之社交技巧訓練內涵分析 。特殊教育季刊,98,9-16。
王淑惠(2010):融合教育下的課程調整。東華特教,44,20-24。
王賢雲(2002):智能障礙學生回歸互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
王蘭青(2006):國小普通班聽障學生社會技能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聽力學與語言治療研究所。
何東墀(2001):融合教育理念的流變與困境。特教園丁,16(4),56-60。
何素華(2001):在融合教育的環境中如何設計課程。載於國立嘉義大學特殊教育中心(主編),融合教育論文集(119~131頁)。國立嘉義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吳信鏘(2008):彰化縣國小學童對身心障礙同儕接納態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吳國維(2004):視覺障礙學生就讀普通班教師教學困擾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系碩士班。
吳婉君(2008):國小學童對身心障礙同儕接納態度之研究-以圖片情境式量表調查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研究所。
吳淑美(2004):融合班的理念與實務。臺北:心理。
吳勝智(2004):國小普通班教師對自閉症學生融合教育之態度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吳舜菁(2008):有愛無礙──特教宣導活動經驗分享。花蓮教育大學特教通訊,39,52-57。
吳璇玉(2000):多重障礙兒童學習社會技巧的具體方法。國小特殊教育,29,11-16。
宋明君(1995):淺談特殊兒童教育的回歸主流。特教教育季刊,55,17-21。
巫俊賢(2009):高雄市國小學習障礙學生同儕接納態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李志全(2009):錯置的片羽──「融合」更多的愛使他發光。教師之友,50(3),66-72。
李明娟(2006):一位智能障礙兒童擔任融合班級幹部之發展與成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
李翊菱(2008):如何有效陪伴孩子。講義雜誌,252(3),15。
李瑞英(2004):合作學習對增進智能障礙學生社會技巧之教學效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特殊教育碩士在職專班。
李翠玲(2006):後現代的特殊教育班級經營。特教園丁,22(2),41-45。
卓怡君(2006):國中普通班教師面對班上身心障礙學生之教學困擾、因應策略及所需支持系統之研究──以高雄地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周杏樺(2006):談普通班教師面對身心障礙學生的壓力與因應策略。臺灣教育,638,35-37。
周淑娟(1998):國小班級同儕團體互動之硏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硏究所。
林文田(2008):國小普通班教師對融合教育的態度及其角色知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林月仙 (2001): 國小高年級普通班智能障礙學生之學習與人際互動行為及相關支持之研究, 載於吳裕益(主編),特殊教育教學與研究(1-38頁)。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林芳如(2005):國中智能障礙學生社會技巧訓練方案之成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碩士班。
林金珠(2008):融合課程方案對國小普通班學生接納特教班學生態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林庭均,2008:促進國小集中式特教班一年級學生統合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特殊教育系碩士班。
林純惠(2009):社會技能教學方案對增進國中普通班智能障礙學生社會技能與同儕接納度之成效(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碩士班。
林乾福(2003):國中學生對智能障礙同儕的態度(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碩士班。
邱上真(2001):普通班教師對特殊需求學生之因應措施、所面對之困境以及所需之支持系統。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1,1-26。
施相如(1996):輕度智能障礙學生有效社會技能教學策略。特教園丁,12(2),16-19。
柯秋雪(1999):德國學前統合教育的發展及現況。國教世紀,188,56-63。
凃添旺(2002):臺中市國民小學學生對視覺障礙學生接納態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專班特殊教育行政碩士班。
洪曼佾(2004):「認識特殊兒童」課程對國中生接納障礙同儕態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碩士班。
洪雅雯(2001):國小學童之人格特質、同儕接納程度與班級氣氛知覺關係之硏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碩士班。
胡永崇(1992):特殊教育發展的重要取向對國內特殊教育的啟示。特教園丁,7(4),5-9。
胡致芬(1997):重度障礙者之統合教育。特殊教育季刊,62,16-21。
特殊教育施行細則,教育部特殊教育工作小組(2003)。
特殊教育法,教育部特殊教育工作小組(2009)。
徐瓊珠、詹士宜(2008):國小教師對不同類別身心障礙學生就讀普通班意見之調查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建學報,19,25-49。
秦麗花(2000):從美國融合教育的歷史發展與實徵研究展望臺灣未來融合教育的推展。載於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主編),E世代特殊教育八十九年年刊(207-224頁)。臺北: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臺北:東華。
張桂槙(2006):學前自閉兒回歸普通班歷程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
張海清(2001):從教師的觀點談學校行政對融合教育的支援。特教園丁,16(3),15-19。
張蓓莉(1990):特殊班或資源班與普通班之溝通與交流。特殊教育季刊,35,1-8。
張錦蕙(2005):國中普通班教師對身心障礙學生的教學困擾及支持需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碩士班。
張濬蔿(2006):臺灣國民小學融合教育實施現況分析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新竹。
張嘉文(2008):融合在教育脈絡中的定義與爭論─以臺灣為例。載於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主編),邁向成功的融合,(57-86頁)。臺北: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
張瓊文(2001):同儕教導在特殊教育上的應用。國教新知,47(3),59-66。
郭乃華(2008):國中特教班社會適應課程主題之設計分享。花蓮教育大學特教通訊,39,26-34。
國民教育法,教育部(1999)。
郭色嬌(2007年4月21日):發現融合新樂園〔網路部落格評論〕。檢索自:http://mypaper.pchome.com.tw/dd1016/category/11/5
郭怡瑩(2009):情緒教育方案對增進國小資源班學童社交技巧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教育部 (2013):教育部特殊教育通報網。檢索自:http://www.set.edu.tw/
教育部 (2012):特殊教育課程發展共同原則及課程綱要總綱。檢索自:http://www.ntnu.edu.tw/spc/drlusp/program.html
梁偉岳(1995):國小學生對不同回歸方式智能障礙同儕接納態度之硏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碩士班。
莊惠婷(2007):自我教導策略對國小學習障礙學生學業行為及注意力處理效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
許素彬(1997):自閉兒的困擾行為與其溝通能力缺陷。特殊教育季刊,65,8-12。
郭為藩(1993):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臺北:文景。
郭為藩、林美和(2001):法國特殊教育體制及其特色。特殊教育季刊,78,1-7。
陳明聰(1999):歐洲的統合教育現況。特教新知通訊,6(3),5-7。
陳采緹(2009):以家庭中心取向早期介入服務模式建構親職教育。特教論壇,7,18-33。
陳金池(1998):國小學生對身心障礙同儕接納態度之硏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碩士班。
陳惠綾 (2010):普通班學生接受同儕支持訓練方案對身心障礙學生的了解、相處與協助情形(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教學碩士班。
陳萱之(2005):回歸主流國小智能障礙學生人際互動課程發展與成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碩士班。
陳麗如(2004):特殊教育論題與趨勢。臺北:心理。
彭源榮(2003):國小學生對智能障礙同儕態度之硏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碩士班。
曾欣怡(2009):同儕中介教學與介入策略對高職普通班聽覺障礙學生人際關係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碩士班。
曾瓊霞(1998):國小回歸主流的聽覺障礙學生與普通班學生合作學習之成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碩士班,臺北。
鈕文英(2001):推展融合教育的建議。融合簡訊,3,2-4。
鈕文英(2007):教育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雙葉書廊。
鈕文英(2008):擁抱個別差異的新典範──融合教育。臺北:心理。
鈕文英、黃慈愛、林慧蓉(2002):融合班人際互動課程之發展與成效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10,103-128。
鈕文英(2012a):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雙葉書廊。
鈕文英(2012b):融合與其他相關名詞之比較。未出版的手稿,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黃淑吟(2003):同儕教導對智能障礙學生休閒技能教學效果之硏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碩士班。
黃馭寰(2002):國民小學教師對回歸主流聽覺障礙學生接納態度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黃慈愛(1999):國小四年級普通班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同儕接納課程之教學成效(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班。
楊惠舒(2009):我的這一班──集中式特教班教學經驗分享。特教園丁,25(2),7-12。
楊麗香、王明泉、吳永怡(2003):花東兩縣國小高年級學生對智能障礙同儕融合態度差異分析之研究。東臺灣特殊教育學報,5,97-130。
楊寶玉、鍾莉娟(2005):國小二年級學生認識身心障礙同儕活動方案介入成效之研究。東臺灣特殊教育學報,8,71-95。
葉振彰(2006):彰化縣國小學習障礙學生同儕接納態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專班特殊教育行政碩士班。
董怡顯(2004):智能障礙兒童在普通班之同儕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特殊教育系碩士班。
詹雅淳(2002):同儕個別教學對國中智能障礙學生日常生活技能學習效果之硏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硏究所。
鄒菊芳(2004):國中輕度智能障礙學生人際問題之社會訊息處理歷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專班特殊教育行政碩士班。
廖美雲(2008):國小融合教育班合作學習對智能障礙學生說話能力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碩士班。
歐陽佳惠(2009):國民小學推行融合教育下變革推動與教師關注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花蓮。
滕德政(2008):國小罕病生就學需求之探討。花蓮教育大學特教通訊,39,58-64。
蔡文龍(2002):臺中縣國民小學融合教育班教師教學困擾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特殊教育行政碩士在職專班。
蔡家熒(2008):國民小學特殊教育宣導活動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
蔡珮緹(2009):社會技巧訓練方案增進聽覺障礙兒童社會互動行為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特殊教育系碩士班。
鄭增財(2006):行動研究原理與實務。臺北:五南。
鄭麗月,1999:從特殊兒童的融合教育談學校行政的配合。特教新知通訊,6(1),1-4。
黎慧欣(1996):國民教育階段教師與學生家長對融合教育的認知與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碩士班,臺北。
盧雅雯(2008):同儕教導應用在國小融合教育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教學碩士班。
盧靜妙(2008):國小特教教師支持普通班教育處理班上特殊學生的行為問題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教學碩士班。
戴宏志(2007):社會戲劇遊戲訓練對於增進自閉症兒童社交技巧之硏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碩士班。
謝金龍、吳菁蕙(2009):搭起特殊與普通的橋樑──國小重度障礙特教班的教學經驗分享 。特教園丁,25(2),83-91。
顏美桂(2008):臺北縣國小普通班教師對身心障礙學生融合教育之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蘇玟瑾(2008):增進普通班聽覺障礙學生人際互動之策略──同儕教導。特教園丁,24(2),6-13。
蘇芳柳(1989):北市國小回歸主流聽覺障礙學生讀話能力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碩士班,臺北。
鐘梅菁、謝惠娟(2003):如何帶好每一位學生?──談融合教育的模式及其影響因素。國教世紀,206,57-64。
鐘毓芬(2009):臺北市國小學生對學習障礙同儕接納態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饒敏(1996):臺北市國民中學普通班教師對身心障礙學生回歸主流的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碩士班,臺北。
二、西文部分
Arbeiter, S., &; Hartley, S. (2002). Teachers' and pupils' experiences of integrated education in Ugand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bility, Development &; Education, 49(1), 61-78.
Cole, D. A., &; Meyer, L. H. (1991). Social integration and sever disabilities: A longitudinal analysis of child outcomes. The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25(3), 340-351.
Freeman, S. F. N., &; Alkin, M. C. (2000). Academic and social attainments of children with mental retardation in general education and special education settings. Remedial and Special Education, 21, 3-18.
Garcia, S. M., &; Alban-Metcalfe, J. (1998). Integrated or inclusive education versus interactive education: the need for a new model. European Journal of Special Needs Education, 13(2), 170-179.
Godovnikova, L. V. (2009). The conditions for the integrated education of children with impaired development. Russian Education &; Society, 51(10), 26-39.
Harvey, J., Voorhees, M. D., &; Landon, T. (1997). The role of the state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in promoting integrated placement options for preschoolers: Views from the field. 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tion, 17(3), 387-409.
Juvonen, J., &; Bear, G. (1992). Social adjustment of children with and without learning disabilities in integrated classroom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4(3), 322-330.
Lowenbraun, S. (1990). Parental satisfaction with integrated class placements of special education and general education students. Remedial and Special Education (RASE), 11(4), 37-40.
Mand, J. (2007). Social position of special needs pupils in the classroom: a comparison between German special schools for pupils with learning difficulties and integrated primary school classes. European Journal of Special Needs Education, 22(1), 7–14.
Menard, J. (1993).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an integrated parent involvement program for regular and special education classes in preschool and kindergarten for home and school. Fort Lauderdale-Davie, FL.: Nova University.
Samsoniene, L., Juozulynas, A., Surkiene, G., Jankauskiene, K., &; Lukšiene, A. (2006). Psychosocial environment for the integrated education opportunities of the disabled in Lithuania. BMC Public Health, 6, 305-307.
Staub, D., Peck, C. A., Gallucci, C., &; Schwartz, I. (2005). Peer relationships Instruction of students with severe disabilities (6th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Taylor, G. R. (2004). Parenting skills and collaborative services for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Lanham, MD: Scarecrow Education, Inc.
Walther-Thomas, C., Korinek, L., McLaoughlin, V. L., &; Williams, B. T. (2000). Collaboration for inclusive education: Developing successful programs. Needham Heights, MA: Allyn and Bacon.
Zionts, P. (1996). Teaching disturbed and disturbing students: An integrative approach (2nd ed.). Austin, TX: Pro-Ed.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尤妙真(2008):認識身心障礙兒童課程對國小普通班兒童之實施成效。屏師特殊教育,16,58-67。
2. 王天苗(1994):啟智工作的省思──朝向人性化、本土化的發展。特殊教育季刊, 50,5-14。
3. 王志全(1995):智能障礙者之社會技巧訓練。特教園丁,10(4),5-11。
4. 王欣宜(2006):智能障礙學生之社交技巧訓練內涵分析 。特殊教育季刊,98,9-16。
5. 何東墀(2001):融合教育理念的流變與困境。特教園丁,16(4),56-60。
6. 吳舜菁(2008):有愛無礙──特教宣導活動經驗分享。花蓮教育大學特教通訊,39,52-57。
7. 吳璇玉(2000):多重障礙兒童學習社會技巧的具體方法。國小特殊教育,29,11-16。
8. 宋明君(1995):淺談特殊兒童教育的回歸主流。特教教育季刊,55,17-21。
9. 李翊菱(2008):如何有效陪伴孩子。講義雜誌,252(3),15。
10. 李翠玲(2006):後現代的特殊教育班級經營。特教園丁,22(2),41-45。
11. 周杏樺(2006):談普通班教師面對身心障礙學生的壓力與因應策略。臺灣教育,638,35-37。
12. 林芳如(2005):國中智能障礙學生社會技巧訓練方案之成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碩士班。
13. 邱上真(2001):普通班教師對特殊需求學生之因應措施、所面對之困境以及所需之支持系統。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1,1-26。
14. 施相如(1996):輕度智能障礙學生有效社會技能教學策略。特教園丁,12(2),16-19。
15. 柯秋雪(1999):德國學前統合教育的發展及現況。國教世紀,188,5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