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0.247.152)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15 08:2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李易霖
研究生(外文):Lee Yi-Lin
論文名稱:楊德昌電影作品之視覺文化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Visual Culture in Edward Yang’s movie
指導教授:姚村雄姚村雄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Yao Tsun-Hsiu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視覺設計學系
學門:設計學門
學類:視覺傳達設計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3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1
中文關鍵詞:台灣新浪潮電影視覺文化影像符號
外文關鍵詞:Taiwan new wave movievisual culture.visual symbol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
  • 點閱點閱:72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台灣在1980年代出現的新浪潮電影,其風格以寫實手法為主,題材主要反映、紀錄了台灣當代歷史。其中楊德昌導演之作品,在新浪潮電影導演中代表性高、風格統一、題材選擇具歷時性;本研究選擇楊氏作品共三部,以「電影中的視覺文化」為研究主要對象,以電影符號學、電影敘事學解釋影像中視覺文化符碼,再對照歷史,列舉影像中隨歷史演進所表現出之台灣視覺文化演變。
  本研究首先以列表方式,整理出台灣歷史大事紀和電影年代一覽表,再自台灣新浪潮電影時期中選出楊氏導演所有電影作品,以年代、主題、電影風格為依據,整理出電影背景年代設定從1950至1980前期之作品作為研究目標;
在本文《個案研究》第七章節,首先以表列方式,列出電影符號學範疇的人物、構圖、空間、物件符碼,再以電影敘事學研究方法,歸納出個案電影之主敘事時間軸;第七章《影像符號與文化符碼分析》中,依照所選研究對象年代設定,將時間可大致分為:文化衝撞期、文化融合期、本土化時期。研究結果顯示,電影作為一文化研究載體,透過解讀相關歷史、影像中所含之文化、影像符碼,可反映出當時社會的視覺文化變遷現象。對於後續研究建議方向提出幾項趨勢建議;一、在相關電影視覺文化研究中,可將範圍擴張致二十一世紀的影像研究,持續觀察文化思潮變遷。二、台灣電影並非單一風格,透過系統化的研究方式,可由不同時期電影、不同觀點,多面相觀察台灣社會之視覺文化演變。

New wave film movement is a period in Taiwan cinema which lasted from the 1980s into 1990s. It saw the emergence of new generation of directors, who try to preserve their illusion that their film works are unmanipulated, and objective the mirror of the real world, recording and describing the period history of Taiwan.
  Being one of those directors, the film works of Edward Yang is highly representative and typical of its kind, the chosen of movie subjection is also full of historic significance. This research aims at the visual culture in Edward Yang’s mov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miotics, film-narratology , textual analyze and history reading, in order to decode and discuss on the basis of cultural symbol in films, by contrasting the history ,to enum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yle of visual culture in Taiwan.
  The first part of this study is historical research, by studying the main history timeline in Taiwan of the ages 1950-1980, then chose the subject movies of Edward Yang depends on the subject, movie style and the ages of the background setting, the research aims at the movie works in Taiwan during new wave times, about 1950-1980.By listing all the image codes of characters, scene composition and setting, costume design and props in the movie for the first step, then rationalize the main timeline in the movies with film-narratology, by defining the ages of movies, which could divide the period into three stages: the times of culture impact, times of culture integration then the times of culture nativization. The major findings show that by analyzing and deciphering the history, cultural and visual symbols in the movies, shows the change in trends of visual-culture phenomenon in contemporary time.   
  There are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following research:
1. Enlarging the time range of study to Taiwan movies at 20th century, to continue observe the changing of cultural thoughts.
2. By systematizing the research methods and theory, to discover the different point of views of visual-culture phenomenon in more Taiwan movies.

目錄
謝誌 i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 iii
目錄 v
表目錄 vii
圖目錄 xi
ㄧ、緒論 1
1.1研究動機與背景 1
1.2研究目的 3
1.3研究範圍 3
1.4研究方法 7
二、名詞釋義 8
2.1新浪潮電影 8
2.2電影文化研究 11
2.3文化符碼 12
三、研究學理基礎 14
3.1歷史研究法 14
3.2電影敘事學(Film-Narratology) 14
3.3電影符號學(Semiology) 17
四、文獻回顧與研究現況 22
4.1關於楊德昌電影相關之研究文獻 22
4.2關於台灣新浪潮電影相關之研究文獻 24
4.3關於電影敘事學相關之研究文獻 26
4.4關於電影符號學相關之研究文獻 27
4.5楊德昌生平簡介 30
五、個案分析 32
5.1《海灘的一天》劇情大綱 32
5.2《海灘的一天》分析 33
5.2.1《海灘的一天》人物符碼 34
5.2.2《海灘的一天》肢體符碼 36
5.2.3《海灘的一天》空間符碼 38
5.3《海灘的一天》電影分析小結 43
5.4《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劇情大綱 44
5.5《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分析 46
5.5.1《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人物符碼 48
5.5.2《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空間符碼 52
5.5.3《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構圖符碼 56
5.5.4《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物件符碼 60
5.6《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電影分析小結 62
5.7《恐怖份子》劇情大綱 63
5.8《恐怖份子》分析 64
5.8.1《恐怖份子》人物符碼 64
5.8.2《恐怖份子》空間符碼 68
5.8.3《恐怖份子》構圖符碼 72
5.9《恐怖份子》電影分析小結 74
六、影像符號與文化符碼分析 75
6.1文化衝撞期 76
6.2文化融合期 78
6.3本土化時期 80
七、結論 82
7.1後續研究與建議 84
參考文獻 85
附錄 88











表 目 錄
表1-1台灣新浪潮電影作品與台灣重要社會事件年表 4
表1-2楊德昌導演電影作品 7
表2-1電影運動年代與事件 8
表3-1電影符號學之人物符碼 19
表3-2電影符號學之空間符碼 20
表4-1與楊德昌電影相關之論文 22
表4-2與楊德昌電影相關之專書 23
表4-3與楊德昌電影相關之期刊 24
表4-4與楊德昌電影相關之論文 25
表4-5與電影敘事學相關之文獻 27
表4-6與電影符號學相關之文獻 28
表4-7楊德昌電影作品與主要人物表 31
表5-1《海灘的一天》上一代人物符碼表 34
表5-2《海灘的一天》女性人物符碼表 34
表5-3《海灘的一天》女性人物符碼表 35
表5-4《海灘的一天》中產階級人物符碼表 35
表5-5《海灘的一天》中產階級人物符碼表 36
表5-6《海灘的一天》肢體符碼表 36
表5-7《海灘的一天》肢體符碼表 37
表5-8《海灘的一天》肢體符碼表 37
表5-9《海灘的一天》肢體符碼表 37
表5-10《海灘的一天》空間符碼表 38
表5-11《海灘的一天》空間符碼表 39
表5-12《海灘的一天》空間符碼表 39
表5-13《海灘的一天》空間符碼表 40
表5-14《海灘的一天》空間符碼表 40
表5-15《海灘的一天》空間符碼表 41
表5-16《海灘的一天》空間符碼表 41
表5-17《海灘的一天》空間符碼表 42
表5-18《海灘的一天》主角成長年代與社會背景一覽 43
表5-19《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上一代人物符碼表 48
表5-20《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少年幫派人物符碼表 49
表5-21《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教育與司法體系人物符碼表 49
表5-22《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肢體符碼表 50
表5-23《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造型符碼表 51
表5-24《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造型符碼表 51
表5-25《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空間符碼表 52
表5-26《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空間符碼表 53
表5-27《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空間符碼表 53
表5-28《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空間符碼表 53
表5-29《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空間符碼表 54
表5-30《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空間符碼表 54
表5-31《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空間符碼表 55
表5-32《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構圖符碼表 56
表5-33《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構圖符碼表 56
表5-34《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構圖符碼表 57
表5-35《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構圖符碼表 57
表5-36《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構圖符碼表 58
表5-37《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構圖符碼表 58
表5-38《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構圖符碼表 59
表5-39《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物件符碼表 60
表5-40《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物件符碼表 60
表5-41《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物件符碼表 61
表5-42《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主角成長年代與社會背景一覽表 62
表5-43《恐怖份子》中產階級人物符碼表 64
表5-44《恐怖份子》中產階級人物符碼表 64
表5-45《恐怖份子》中下階級人物符碼表 65
表5-46《恐怖份子》中下階級人物符碼表 66
表5-47《恐怖份子》肢體符碼表 67
表5-48《恐怖份子》肢體符碼表 67
表5-49《恐怖份子》空間符碼表 68
表5-50《恐怖份子》空間符碼表 68
表5-51《恐怖份子》空間符碼表 69
表5-52《恐怖份子》空間符碼表 69
表5-53《恐怖份子》空間符碼表 70
表5-54《恐怖份子》空間符碼表 70
表5-55《恐怖份子》空間符碼表 71
表5-56《恐怖份子》構圖符碼表 72
表5-57《恐怖份子》主角成長年代與社會背景一覽表 74
表6-1 電影主角成長年代與社會背景 75
表6-2文化衝撞期與電影符碼對應表 77
表6-3文化融合期與電影符碼對應表 78
表6-4文化衝撞期與電影符碼對應表 79
表6-5本土化時期與電影符碼對應表 80
















圖 目 錄
圖2-1 文化符碼示意圖 13
圖3-1 直敘事電影示意圖 15
圖3-2 倒敘事電影示意圖 15
圖3-3 喬木式敘事結構示意圖 16
圖3-4 聖誕樹式敘事結構示意圖 16
圖3-5 電影符號與社會共識示意圖 18
圖3-6 影像符號示意圖 20
圖3-7 敘事文本與符號關係 21
圖5-1 《海灘的一天》人物關係圖 33
圖5-2《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人物關係圖 45
圖5-3《恐怖份子》人物關係圖 63


參考文獻
中文專書
1. Graeme Turner,林文淇譯(1997)《電影的社會實踐》,遠流出版。
2. Jean-Michel Frodon,楊海蒂、馮壽農譯,(2012)《楊德昌的電影世界》,台北:時周文化。
3. 中華民國電影年國際推廣組,(1995)《台灣電影精選》,萬像圖書。
4. 王文正,(2011)《電影文化意象》,台北:秀威資訊。
5. 李幼蒸,(2007)《理論符號學導論(一):人文符號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6. 李國鼎,(1978)《台灣經濟快速成長的經驗》,台北:正中。
7. 杜雲之,(1988)《中華民國電影史》,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8. 徐樂眉,(2011)《百年台灣電影史》,台北:楊智。
9. 區桂芝編,(1993)《台灣電影精選》,萬象圖書。
10. 張京媛編,(1995)《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麥田出版。
11. 梁良,(1998)《電影的一代》,台灣:志文出版社。
12. 梁新華編,(1991)《新電影之死》,唐山出版。
13. 莊萬壽,(2003)《台灣文化論─主體性之建構》,玉山社出版。
14. 陳芳明,(1998)《台灣人的歷史與意識》,台北敦理書局。  
15. 陳飛寶,(1998)《台灣電影史話》,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16. 陳儒修,(1993)《台灣新電影的歷史文化經驗》,台灣萬象圖書。
17. 陳儒修、羅頗誠譯,(1993)《台灣新電影的歷史文化經驗》,台北萬象。
18. 曾羿華、鍾松晉,(2004)《日式木造宿舍修復解說手冊:日式木造宿舍各部位名稱及機能篇》,台北市文建會。
19. 焦雄屏,(1991)《台港電影中的作者與類型》,遠流出版。
20. 焦雄屏,(2002)《台灣電影90新新浪潮》,麥田出版。
21. 焦雄屏編,(1991)《新亞洲電影面面觀》,亞太影展專刊,遠流出版。
22. 程予誠,(2008)《電影敘事影像美學》台北:五南出版有限公司。
23. 黃俊傑,(2007)《台灣意識與台灣文化》,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24. 黃建業,(1980)《潮流與光影》,遠流出版。
25. 黃建業,(1995)《楊德昌電影研究-台灣新電影的知性思辯家》,遠流出版。
26. 黃建業,(2007)《楊德昌:台灣對世界影史的貢獻》,台北金馬展專輯叢書,耀升文化出版。
27. 黃建業總編,(2005)《跨世紀台灣電影實錄1898~2000》,台北:文建會。
28. 葉蓁,(2011)《想望台灣─文化想像中的小說、電影和國家》,台北:書林。
29. 葉龍彥,(1994)《台灣電影史》,台北:國家電影資料館。
30. 齊隆壬,(1992)《電影符號學》,台北:書林。
31. 劉現成,(1997)《台灣電影社會與國家》,揚智文化。
32. 劉森堯譯,《電影語言—電影符號學導論》,(Essais sur la signification au cinema),遠流出版。
33. 蔡琰,(2000)《電視劇:戲劇傳播的敘事理論》,三民書局。
34. 鄭樹森編,(1995)《文化批評與華語電影》,麥田出版。
35. 盧非易,(1998)《台灣電影:政治、經濟、美學》,台北,遠流出版。
36. 薛化元等,(2008)《台灣貿易史》,台北: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


期刊論文
1. 王怡芬(1995)。論電影揭示社會異化意義的可能性─從影片《獨立時代》談起。東吳大學社會學系。
2. 王裕仁(1991)。八十年代我國新電影之意識型態分析。政治作戰學院新聞研究所。
3. 江凌青(2011)。從媒介到建築:楊德昌如何利用多重媒介來呈現《一一》裡的臺北。《藝術學研究》,第九期,2011,11月。
4. 林奕岑(2012)。皮克斯動畫反派角色視覺表現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視覺設計系。
5. 林慧羚(2007) 。電影呈現高跟鞋符號之研究-以《偷穿高跟鞋》為例。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研究所。
6. 孫祖玉(2008)。西方詮釋中國電影之視覺文化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視覺設計系。
7. 高瑞陽(1999)。《恐怖份子》的分裂城市─電影的都市象徵研究。淡江大學建築系。
8. 張世倫(2001) 。台灣「新電影」論述形構之歷史分析(1965-2000)。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
9. 張德娟(2006)。台灣新電影中的女性角色:二十年以後 。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
10. 陳雅芃(2009)。楊德昌電影中的媒體景像 。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
11. 陳瑞慈(2004)。電影場景、語意、符號的空間文化化與全球市場化-李安早期電影個案分析。銘傳大學媒體空間設計研究所。
12. 黃毓秀(1993)。賴皮的國族神話(學):《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十四期,1993,3月。
13. 廖師宏(2010)。侯孝賢電影中的青年群像與青春敘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
14. 劉紀婷(2000)。王家衛電影敘事分析-以《2046》為例。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視覺藝術學系視覺藝術教學碩士。
15. 蔡佩璇(2011)。「城市電影」的敘事表現與意涵- 以《一頁台北》為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
16. 蔡善閔(2009)。《駭客任務》三部曲影像記號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視覺設計研究所。
17. 蔣慧仙(1993)。台灣電影‧國族敘事與性別政治─談《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

網路資源
1. 一碗麵的異想世界,〈侯孝賢紅氣球的旅行〉(2013/04/25)
2. 小說與電影連結的世界,〈紀錄楊德昌〉(2013/02/12)
3. 中文電影資料庫http://www.dianying.com/ (2013/04/01)
4. 台灣電影筆記,〈楊德昌選擇疏離卻從未遠走〉http://movie.cca.gov.tw/files/15-1000-194,c90-1.php(2013/04/01)
5. 周星星電影評論,http://blog.yam.com/jostar2/article/2434860(2013/04/17)
6. 黃仁資料庫http://film.ncu.edu.tw/huangren/index.asp(2013/05/21)
7. 電影論述廣場http://cinema.nccu.edu.tw/cinemaV2/squareinfo.htm?MID=13(2013/05/22)
8. 藍祖蔚個人部落格,〈追思楊德昌:無根年代〉,《藍色電影夢》(2013/06/23)
9. 台灣電影資料庫 http://cinema.nccu.edu.tw/cinemaV2/(2013/05/16)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