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專書
1. Graeme Turner,林文淇譯(1997)《電影的社會實踐》,遠流出版。
2. Jean-Michel Frodon,楊海蒂、馮壽農譯,(2012)《楊德昌的電影世界》,台北:時周文化。
3. 中華民國電影年國際推廣組,(1995)《台灣電影精選》,萬像圖書。
4. 王文正,(2011)《電影文化意象》,台北:秀威資訊。
5. 李幼蒸,(2007)《理論符號學導論(一):人文符號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6. 李國鼎,(1978)《台灣經濟快速成長的經驗》,台北:正中。
7. 杜雲之,(1988)《中華民國電影史》,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8. 徐樂眉,(2011)《百年台灣電影史》,台北:楊智。
9. 區桂芝編,(1993)《台灣電影精選》,萬象圖書。
10. 張京媛編,(1995)《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麥田出版。
11. 梁良,(1998)《電影的一代》,台灣:志文出版社。
12. 梁新華編,(1991)《新電影之死》,唐山出版。
13. 莊萬壽,(2003)《台灣文化論─主體性之建構》,玉山社出版。
14. 陳芳明,(1998)《台灣人的歷史與意識》,台北敦理書局。
15. 陳飛寶,(1998)《台灣電影史話》,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16. 陳儒修,(1993)《台灣新電影的歷史文化經驗》,台灣萬象圖書。
17. 陳儒修、羅頗誠譯,(1993)《台灣新電影的歷史文化經驗》,台北萬象。
18. 曾羿華、鍾松晉,(2004)《日式木造宿舍修復解說手冊:日式木造宿舍各部位名稱及機能篇》,台北市文建會。
19. 焦雄屏,(1991)《台港電影中的作者與類型》,遠流出版。
20. 焦雄屏,(2002)《台灣電影90新新浪潮》,麥田出版。
21. 焦雄屏編,(1991)《新亞洲電影面面觀》,亞太影展專刊,遠流出版。
22. 程予誠,(2008)《電影敘事影像美學》台北:五南出版有限公司。
23. 黃俊傑,(2007)《台灣意識與台灣文化》,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24. 黃建業,(1980)《潮流與光影》,遠流出版。
25. 黃建業,(1995)《楊德昌電影研究-台灣新電影的知性思辯家》,遠流出版。
26. 黃建業,(2007)《楊德昌:台灣對世界影史的貢獻》,台北金馬展專輯叢書,耀升文化出版。
27. 黃建業總編,(2005)《跨世紀台灣電影實錄1898~2000》,台北:文建會。
28. 葉蓁,(2011)《想望台灣─文化想像中的小說、電影和國家》,台北:書林。
29. 葉龍彥,(1994)《台灣電影史》,台北:國家電影資料館。
30. 齊隆壬,(1992)《電影符號學》,台北:書林。
31. 劉現成,(1997)《台灣電影社會與國家》,揚智文化。
32. 劉森堯譯,《電影語言—電影符號學導論》,(Essais sur la signification au cinema),遠流出版。
33. 蔡琰,(2000)《電視劇:戲劇傳播的敘事理論》,三民書局。
34. 鄭樹森編,(1995)《文化批評與華語電影》,麥田出版。
35. 盧非易,(1998)《台灣電影:政治、經濟、美學》,台北,遠流出版。
36. 薛化元等,(2008)《台灣貿易史》,台北: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
期刊論文
1. 王怡芬(1995)。論電影揭示社會異化意義的可能性─從影片《獨立時代》談起。東吳大學社會學系。
2. 王裕仁(1991)。八十年代我國新電影之意識型態分析。政治作戰學院新聞研究所。
3. 江凌青(2011)。從媒介到建築:楊德昌如何利用多重媒介來呈現《一一》裡的臺北。《藝術學研究》,第九期,2011,11月。4. 林奕岑(2012)。皮克斯動畫反派角色視覺表現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視覺設計系。
5. 林慧羚(2007) 。電影呈現高跟鞋符號之研究-以《偷穿高跟鞋》為例。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研究所。
6. 孫祖玉(2008)。西方詮釋中國電影之視覺文化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視覺設計系。
7. 高瑞陽(1999)。《恐怖份子》的分裂城市─電影的都市象徵研究。淡江大學建築系。
8. 張世倫(2001) 。台灣「新電影」論述形構之歷史分析(1965-2000)。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
9. 張德娟(2006)。台灣新電影中的女性角色:二十年以後 。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
10. 陳雅芃(2009)。楊德昌電影中的媒體景像 。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
11. 陳瑞慈(2004)。電影場景、語意、符號的空間文化化與全球市場化-李安早期電影個案分析。銘傳大學媒體空間設計研究所。
12. 黃毓秀(1993)。賴皮的國族神話(學):《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十四期,1993,3月。
13. 廖師宏(2010)。侯孝賢電影中的青年群像與青春敘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
14. 劉紀婷(2000)。王家衛電影敘事分析-以《2046》為例。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視覺藝術學系視覺藝術教學碩士。15. 蔡佩璇(2011)。「城市電影」的敘事表現與意涵- 以《一頁台北》為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
16. 蔡善閔(2009)。《駭客任務》三部曲影像記號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視覺設計研究所。
17. 蔣慧仙(1993)。台灣電影‧國族敘事與性別政治─談《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
網路資源
1. 一碗麵的異想世界,〈侯孝賢紅氣球的旅行〉(2013/04/25)
2. 小說與電影連結的世界,〈紀錄楊德昌〉(2013/02/12)
3. 中文電影資料庫http://www.dianying.com/ (2013/04/01)
4. 台灣電影筆記,〈楊德昌選擇疏離卻從未遠走〉http://movie.cca.gov.tw/files/15-1000-194,c90-1.php(2013/04/01)
5. 周星星電影評論,http://blog.yam.com/jostar2/article/2434860(2013/04/17)
6. 黃仁資料庫http://film.ncu.edu.tw/huangren/index.asp(2013/05/21)
7. 電影論述廣場http://cinema.nccu.edu.tw/cinemaV2/squareinfo.htm?MID=13(2013/05/22)
8. 藍祖蔚個人部落格,〈追思楊德昌:無根年代〉,《藍色電影夢》(2013/06/23)
9. 台灣電影資料庫 http://cinema.nccu.edu.tw/cinemaV2/(2013/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