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7)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7 19:4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慶芳
研究生(外文):LIN, CHING-FANG
論文名稱:正向行為支持對一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生行為問題介入之行動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n Action Research of Implementing Positive Behavior Supportto An Elementary Student with ADHD with Behavioral Problems
指導教授:羅湘敏羅湘敏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WO, SYANG-MIN
口試委員:劉萌容黃秋霞
口試委員(外文):LYOU, MENG-RUNGHWANG, CHYOU-SYA
口試日期:2013-06-27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特殊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3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5
中文關鍵詞:正向行為支持不專注行為口語攻擊不遵守遊戲規則ADHD
外文關鍵詞:positive behavior Supportoff-taskoral aggressivedisobedient behaviorsstudent with ADHD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1
  • 點閱點閱:263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856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1
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的方式來進行,以普通班為研究場域,一名六年級ADHD學生為研究對象,透過與協同研究者相互討論、共同設計的方式,執行並修改正向行為支持計畫。在過程中,研究者藉由觀察、訪談、檔案資料分析及其他資料收集方式,以了解個案行為問題及正向行為的改變情形,進而探討一般同儕及教師對個案的看法,其結論如下。

一、環境調整策略之座位的調整、淨空桌面物品、改變上課的模式及安排小老師協助等,能有效預防個案不專注行為的發生。
二、教導正向行為及增強正向行為、正向提示均能有效減少個案口語攻擊及不遵守遊戲規則行為的發生。
三、正向行為支持策略有效降低學生的不專注、口語攻擊及不遵守遊戲規則行為。

This study used positive behavior support to solve the off-task, oral aggressive, and disobedient play rules behaviors of an 6th grader students with ADHD in regular classroom. After functional behavior assessment and analysis of student’s behavioral problems, the accommodation of environment, teaching alternative behavior, and consequent strategies were used. The main findings includes:
1. The environmental accommodation strategies included teaching peer positive attitude , rearranging the student’ s seat position, , keeping the student’s table clear, changing teaching approach, and arranging peer tutor. These strategies effectively prevented and reduced student’s off-task behavior.
2. Teaching alternative behaviors, positive peer tutor prompts, and positive and negative reinforcement were used and effectively reduced student’s oral aggressive and disobedient play rules behaviors.
3. The positive behavior support strategies effectively reduced student’s off-task, oral aggressive, and disobedient play rules behaviors.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6
第三節 名詞釋義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注意力缺陷過動症的定義與行為特徵 11
第二節 行為問題的功能評量 17
第三節 正向行為支持與相關實證研究 2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7
第一節 研究設計 47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研究參與者 50
第三節 研究工具 54
第四節 研究程序 57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64
第六節 研究品質 65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67
第一節 正向行為支持計畫的執行情形 67
第二節 個案行為問題的改變情形 102
第三節 綜合討論 11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23
第一節 結論 123
第二節 建議 124
參考文獻 127
附錄一 正向行為支持執行前之家長訪談題綱 133
附錄二 正向行為支持執行前之同儕訪談題綱 134
附錄三 正向行為支持執行後之同儕訪談題綱 135
附錄四 正向行為支持執行前之ADHD學生訪談題綱 136
附錄五 正向行為支持執行後之ADHD學生訪談題綱 137
附錄六 行為觀察表 138
附錄七 觀察紀錄表 141
附錄八 省思札記 143
附錄九 上課行為紀錄表 145
附錄十 行為紀錄 146
附錄十一 編碼說明 147
附錄十二 家長同意書 148
附錄十三 兒童情緒管理教學教案 149
附錄十四 同儕簡報 154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慧翎(2012)。動態評量應用於高職資源班數學課程之行動研究(未發表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
王碧暉(2004)。自我教導策略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行為問題與人際關係的影響研究(未發表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毛淑芬(2009)。自我管理策略對國小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生行為問題輔導成效之研究(未發表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
江芳宜(2005)。正向行為支持方案對改進高職輕度智能障礙學生問題行為之成效(未發表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
吳建億(2006)。行為支持方案對國小普通班學生攻擊行為處理成效之探討(未發表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
宋維村、侯育銘(1996)。過動兒的認識與治療。台北市:正中。
杜亞松(2001)。過動症與學習困難。新北市:浩園文化。
何善欣(譯)(2002)。過動兒父母完全指導手册(原作者:Barkley, Russell A)。臺北市:遠流。
李欣(2007)。正向行為支持計畫對國小亞斯伯格症學生行為問題處理成效之研究(未發表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
李思萱(2011)。臺北市國小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家長對其子女自我決策之覺知與影響因素(未發表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
李素娟(2003)。功能性評量對多重障礙幼兒問題行為處理成效之研究(未發表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
林示安(2011)。正向行為支持方案對改善特殊教育學校高職部選擇性緘默症學生溝通行為之成效研究(未發表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復健諮商研究所。
林家進(2010)。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國小高年級學童情緒管理效果之行動研究(未發表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健康促進與休閒管理研究所。
林惠芬(2001)。功能性評量對智障礙學生問題行為介入處理成效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15,85-105。
林盈萱(2011)。國小ADHD兒童自我概念之探究。南屏特殊教育,2,P49-60。
林錦麗(2006)。正向行為支持計畫對無口語自閉症兒童哭鬧行為處理成效之研究(未發表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身心障礙教育研究所。
周正修、陳錫洲、陳永煌、羅慶徽(2007)。注意力不良過動症的診斷與治療。基層醫學,22(9),304-310。
周宜蓁(2007)。以繪本教導情緒教育方案對國中智能障礙學生情緒適應行為之成效分析(未發表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
施顯烇(1995)。嚴重的處理行為問題。台北:五南。
洪儷瑜(1998)。ADHD學生的教育與輔導。台北市:心理。
胡永崇(1998)。嚴重行為問題的功能分析。特教園丁,14(1),8-14。
侯禎塘(2001)。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的教育與輔導。國教天地,146,12-18。
侯禎塘(2003)。特殊兒童行為問題處理之個案研究-以自閉症兒童的攻擊行為為例。屏東師院學報,18,155-192。
陳玉琪(2005)。親師合作運用正向行為支持方案輔導自閉症兒童問題行為之行動研究(未發表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研究所。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市:五南。
陳季翎(2009)。國小注意力缺失過動症學生學習與生活行為特徵調查研究(未發表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
陳郁菁(2003)。行為支持計畫對國中自閉症學生行為問題處理成效之研究(未發表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
陳盈如(2005)。注意力缺失/過動疾患執行功能與認知行為親子治療團體之關
聯探討(未發表碩士論文)。私立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所。
陳泰伶(2007)。正向行為支持計畫對改善國小普通班學生不聽從行為成效之研究(未發表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筱嫻(2009)。正向行為支持計畫對自閉症兒童行為問題處理成效之研究(未發表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
陳維軒(2003)。身心障礙學生問題行為之功能評量。特殊教育季刊,87,34-40。
陳滿容(2010)。注意力缺陷過動學童在普通班學習之探討(未發表碩士論文)。台中市: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
陳斐虹(譯)(2001)。危機行為的鑑定與輔導手册(原作者:O'Neill, Robert E. Horne, Albin, Sprague, Storey, Newton)。臺北市:揚智文化。
張正芬(1997)。自閉症兒童功能性行為之探討。特殊教育學刊,17,253-273。
張正芬(2000)。自閉症兒童問題行為功能之探討。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8,127-150。
張雅淳(2008)。案例教學運用在國小高年級情緒管理教學之行動研究(未發表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許婉茹(2010)。注意力缺失/過動疾患、高功能自閉症與亞斯伯格症兒童之『心智理論』、『同理心』表現探究(未發表碩士論文)。新北市:輔仁大學臨床心理學系研究所。
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民國101年11月26日)。
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辦法(民國101年9月28日)。
教育部特教通報網(2012)。特殊教育統計概況。取自http://www.set.edu.tw/sta2/contact/90年2月統計概況/二月國小安置比例.htm
教育部特教通報網(2012)。特殊教育統計概況。取自http://www.set.edu.tw/sta2/contact/101學年上度統計概況/10110_3_3.htm
鈕文英(2001)。身心障礙者行為問題處理_正向行為取向。台北:心理出版社。
鈕文英(2007)。教育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雙葉書廊。
鈕文英(2009)。身心障礙者行為問題處理_正向行為取向。台北:心理出版社。
黃力貞(2008)。自我教導策略在國小注意力缺陷過動障礙兒童學科作業完成之研究(未發表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院特殊教育研究所。
楊坤堂(1999)。注意力不良過動異常:診斷與處遇。台北市:五南。
楊瑛(1999)。重障者的行為支持與功能評量。特殊教育季刊,70,1-6。
溫淑盈(2004)。家庭結構、功能、自我控制與兒童問題行為之縱貫性研究(未發表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
鳳華(1999)。功能性行為評估之意涵與實務。特教園丁,15(1),18-26。
鄧壽山(2008)。功能性評量對多重障礙學生上課干擾行為改善效果之影響(未發表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
蔡明富(2010)。有無伴隨品行疾患之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生與普通學生行為問題之比較。特殊教育中心東臺灣特殊教育學報,民99(12),109-126頁。
蔡彤寧(2009)。台灣亞斯伯格症與注意力缺失/過動疾患兒童的臨床特徵之比較(未發表碩士論文)。桃園縣:長庚大學臨床行為科學研究所。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市:五南。
蔡淑妃(2000)。ADHD學童於人際互動的社會訊息處理歷程之研究(未發表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
潘姿蘋(2008)。正向行為支持對改善啟智學校高職部重度自閉症學生自傷行為之成效研究(未發表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
蔣雅淳(2011)。自我教導策略對國小注意力缺陷過動障礙兒童衝動行為之影響(未發表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院特殊教育研究所。
賴冠宇、吳亭芳、陳明聰(2005) 。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孩童動作特質之探討。特教園丁,20(4),54-59。
賴銘次(2000)。特殊兒童異常行為之診斷與治療。台北:心理。
鐘文英(2008)。正向行為支持計畫對介入國小自閉症兒童尖叫行為之成效研究(未發表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
羅婕予(2012)。正向行為支持對國小學習障礙學生改善課堂行為問題之成效研究(未發表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

英文部分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1994).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4th ed). Washington D. C.: Author.
Bambara, L. & Knoster, T. (1998). Designing positive behavior support plans.
Washington, DC: American Association on Mental Retardation.
Barkley, R. A.(1998).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 handbook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2nd ed).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Barkley, R. A. (2006).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 A handbook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3rd ed.). NewYork: Guilford .
Carr, E. G., Dunlap, G., Horner, R. H., Kegel, R. L. Turnbull, A. P., & Sailor, W. et
al.(2002). Positive behavior support:Evalution of an applied science. Journal of
Positive Behavior Interventions, 4(1), 4-16.
Carr, E. G., Pratt,C. L. (2007). Positive Behavioral Supports-Creating Meaningful Life Options for People with ASD. Autism Advocate Fourth Edition, 36-43.
DuPaul, G. J., & Stoner, G. (2003). ADHD in the schools: Assessment and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 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
Gartin, B. C., & Murdick, N. L. (2001). A new IDEA mandate: The use of functional assessment of behavior and positive behavior supports. Remedial and Special Education, 22(6), 344-349.
Hersen,M.,Sugai,G.,& Horner,R.(2005).Encyclopedia of behavior modification and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volume three. Thousand Oaks, CA:Sage Publications.
Janney, R.,& Snell, M. E. (2000). Behavioral Support. MD:Paul H.Brookes.
Lewis, K. R., Loveland, L. A., Pearson, D. A., & Yaffee, L. S. (1996). Comparison of sustained and selective attention in children who have mental retardation with and without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merican Journal on Mental Retardation, 100(6), 592-607.
Lauth, G. W.,Heubck, B. G., & Mackowiak, K. (2006). Observation of children with 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 problems in three natural
classroom contexts.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6(2), 385-404.
Miltenberg ,R. G (2006).Antecedent intervensions for challenging behaviors maintaines by escape from instructional activities. In K. L. Jamws(Ed.).Antecedent assessment & intervention (pp.101-124).Baltimore:Paul H. Brookes.
Neitzel, J. (2010). Positive Behavior Supports for Children and Youth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Preventing School Failure, 54(4), 247-255.
Sigafoo, J., Arthur, M., & O’Reilly, M. (2003). Challenging behavior & developmentally disability. Philadelphia, PA: Whurr Publishers Ltd.
Sugai, G., & Horner, R. H. (2002).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series on positive behavior support in schools. Journal of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Disorders, 10(3),130-137.
Westling, D. L., & Fox, L. (2000). Teaching students with Severe Disabilities(2n d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Merrill/Prentice Hall.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