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
首頁
|
關於本站
|
聯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常見問題
|
操作說明
English
|
FB 專頁
|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
註冊
切換版面粉紅色
切換版面綠色
切換版面橘色
切換版面淡藍色
切換版面黃色
切換版面藍色
功能切換導覽列
(44.212.94.18) 您好!臺灣時間:2023/12/12 00:36
字體大小:
字級大小SCRIPT,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如為IE7或Firefoxy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字體大小變更功能,需開啟瀏覽器的JAVASCRIPT功能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 1 筆 / 共 1 筆
/1
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電子全文
紙本論文
QR 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
複製永久網址
Twitter
研究生:
黃詩錚
研究生(外文):
Haung, Shizheng
論文名稱:
戲劇融入客家文化教學之作法及其對幼兒客家文化認同之影響
論文名稱(外文):
The Way of Integrating Drama into Hakka Cultural Teaching and its Influence on Children’s Hakka Cultural Identity
指導教授:
陳雅鈴
指導教授(外文):
Chen, Yaling
口試委員:
陳仁富
、
李之光
口試委員(外文):
Chen, Renfu
、
Li, Zhiguang
口試日期:
2012-10-11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
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
學門:
教育學門
學類:
學前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2
中文關鍵詞:
客家文化教學
、
戲劇教學
、
客家文化認同
、
本土語教學
外文關鍵詞:
Hakka cultural teaching
、
drama teaching
、
Hakka cultural identity
、
heritage language teaching
相關次數:
被引用:
15
點閱:1053
評分:
下載:201
書目收藏:10
本研究旨在探討戲劇融入客家文化教學之作法,以及其對幼兒客家文化認同之影響。本研究之研究問題為:(一)戲劇策略融入客家文化教學之作法為何?(二)戲劇策略融入客家文化教學對幼兒客家文化認同之影響。本研究之參與對象為十七名中、大班客語沉浸教學之幼兒。資料收集方法主要以觀察方式瞭解戲劇融入客家文化教學之具體作法。另外,則以圖卡標準化訪談的方式,瞭解戲劇策略融入客家文化教學對幼兒客家文化認同的影響。訪談所使用的主要研究工具為研究者自編的「客家文化認同訪談表」。接下來,以無母數相關樣本檢定考驗分析幼兒的客家文化認同各面向是否有顯著提升。研究結果發現如下:
壹、戲劇策略融入客家文化教學之作法
一、引起客家文化學習動機:主要採用教師入戲、戲偶演出、漫步空間、創意肢體、聲音接龍與神秘箱等戲劇策略,來吸引幼兒注意。
二、教導客家文化知識及內涵:主要運用感官遊戲、教師入戲、戲偶演出、專家外衣、謠言圈、牆上角色、電話技巧、靜像、思考軌跡、肢體雕塑、默劇動作等戲劇策略引導幼兒學習客家文化認知,促進客家文化認同。
三、複習評估:運用教師入戲、圍裙劇場、戲偶演出與邊說邊演,讓幼兒再次複習課程中的主要文化概念,並評估幼兒的學習成效。
貳、文化認同之影響
一、質性觀察資料發現戲劇融入客家文化教學中,幼兒均能回答出課程中客家文化的主要概念;對於課程亦相當喜愛且積極參與;對客家美食及童玩等文物均有正向的評價。
二、量化訪談資料顯示幼兒在客家文化整體認同上並未因此次教學而有所影響,但幼兒在客家文化評價部分經戲劇教學過後有明顯的提升,而在客家文化認知、情感兩方面則未有顯著差異。
根據本研究之結果,針對教學、家長、社區及未來研究給予相關建議。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aimed to explore the way of integrating drama into Hakka cultural teaching and its influence on children’s Hakka cultural identity. The main research questions included: (1) How could drama teaching be integrated in the Hakka cultural teaching ? (2) What were the influences of drama Hakka cultural teaching on young children’s Hakka cultural identity?
One Hakka immersion program’s 17 children participated in this study. Research methods included observation and structural interview, which were used to collect the way of integrating drama into Hakka cultural teaching ,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teaching method on children ‘s Hakka cultural identity. The main research instrument for collecting children’s Hakka cultural identity was “Hakka cultural identity interview protocol” designed by the researcher. Next, researcher used the Wilcoxon signed test of two related sample to analyze whether children’s Hakka cultural identity improved.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are as follows:
1. The way of integrating drama into Hakka cultural teaching
(1) Inspiring Hakka cultural learning motivation: Drama strategies including teacher-in-role, puppet performance, walk through the space, creative limb, sound solitaire and mysterious box theater are used to attract children's attention.
(2) Teaching Hakka cultural knowledge and meaning: Drama strategies including sensory game, teacher-in-role, puppet performance, mantle of the expert, rumor circle, wall role, telephone skill, still figure, thinking trajectory, body sculpture, physical sculpture, and pantomime are used to promote the Hakka cultural identity.
(3) Reviewing and assessing: Drama strategies including teacher-in-role, apron theater, puppet performance and role play to help children review the main cultural concept and to assess children’s learning outcome.
2. The influence on children’s cultural identity
(1) Observed data show that children are able to answer the main Hakka cultural concept correctly, to participate related activities enthusiastically, and to evaluate Hakka related things positively.
(2) Interview result shows that children’s total Hakka cultural identity scores do not improve significantly. Nevertheless, the evaluative component of Hakka cultural identity do have significant increase. The affective and cognitive components of Hakka cultural components do not show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Finally, based upon the research results, researcher provided suggestions to teachers, parents, community member and future research.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背景……………………………………………0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04
第三節 名詞釋義…………………………………………………0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本土語言的重要性………………………………………07
第二節 客語現況…………………………………………………09
第三節 復振客語作法……………………………………………10
第四節 客語沉浸教學……………………………………………17
第五節 文化認同…………………………………………………19
第六節 文化認同相關研究………………………………………24
第七節 戲劇教學…………………………………………………2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45
第二節 研究對象…………………………………………………47
第三節 資料蒐集…………………………………………………50
第四節 資料分析…………………………………………………56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戲劇策略融入客家文化教學之作法……………………63
第二節 戲劇策略融入客家文化教學對幼兒客家文化認同
之影響……………………………………………………80
第三節 客家文化認同影響之結果討論…………………………9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103
第二節 建議………………………………………………………104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109
英文文獻……………………………………………………………113
附錄
附錄一………………………………………………………………115
附錄二………………………………………………………………117
附錄三………………………………………………………………118
附錄四………………………………………………………………119
附錄五………………………………………………………………121
附錄六………………………………………………………………124
附錄七………………………………………………………………127
附錄八………………………………………………………………131
附錄九………………………………………………………………134
附錄十………………………………………………………………137
附錄十一……………………………………………………………140
附錄十二……………………………………………………………144
附錄十三……………………………………………………………147
附錄十四……………………………………………………………151
圖次
圖2-1…………………………………………………………………28
圖2-2…………………………………………………………………31
圖3-1…………………………………………………………………45
圖3-2…………………………………………………………………46
表次
表2-1…………………………………………………………………11
表3-1…………………………………………………………………49
表4-1…………………………………………………………………80
表4-2…………………………………………………………………81
表4-3…………………………………………………………………82
表4-4…………………………………………………………………83
表4-5…………………………………………………………………84
表4-6…………………………………………………………………84
表4-7…………………………………………………………………85
表4-8…………………………………………………………………86
表4-9…………………………………………………………………87
表4-10………………………………………………………………88
表4-11………………………………………………………………89
表4-12………………………………………………………………89
表4-13………………………………………………………………90
表4-14………………………………………………………………91
表4-15………………………………………………………………92
表4-16………………………………………………………………93
表4-17………………………………………………………………93
表4-18………………………………………………………………94
表4-19………………………………………………………………95
表4-20………………………………………………………………96
表4-21………………………………………………………………97
表4-22………………………………………………………………98
表4-23………………………………………………………………98
中文參考文獻
干敏(2010)。淺析混齡建構遊戲與幼兒心理發展。課程教材教學研究,幼教研究,02,46-47。
王明柔(2010)。國小學童本土語言認知、態度及行為傾向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幼兒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珩(2006)。我國現行外語文化教學之省思。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學報,22,221-241。
王涵儀(2002)。教師使用戲劇技巧教學之相關因素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添強、麥美玉(2002)。戲偶在樂園:幼兒戲偶教學工具書。台北:成長基金會。
王麗瑛(2002)。屏東縣國小母語教學實施現況及母語師資培訓問題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甘季碧(2007)。教育戲劇(D-I-E)應用於幼稚園教學之行動探究。國立台南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江宜樺(1998)。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台北:揚智。
江寶琴(2008)。苗栗縣國民小學客語生活學校客語教學實施現況之研究。國立聯合大學客家語言與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宗瓊(2002)。部落觀光慶典活動影響之研究-遊客認知面向的探討。旅遊管理研究,2(2),39-56。
吳昭宜(2002)。走入幼兒戲劇教學的殿堂:一個幼稚園大班之行動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意芳(2007)。幼稚園實施客家文化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臺東大學幼兒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呂淑霞(2009)。戲劇教育策略融入閩南語課程之行動研究--以國小五年級為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宛儒(2007)。一個幼稚園教師實施創造性戲劇教學活動之行動研究─以台語兒歌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虹云(2006)。幼兒園娃娃家遊戲的作用。山東教育,Z6, 121-122。
李慧娟(2004)。國小教師實施鄉土語言教學之個案研究―以客家語教學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周艷(2008)。在娃娃家遊戲中培養小班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學前課程研究,01,23-24。
周淑惠(1999)。幼兒教材教法-統整性課程取向課程模式。台北市:心理。
林宗德譯(2004)。文化理論的面貌。台北:韋伯文化。
林玫君(2005)。創造性戲劇之理論與實務教室中的行動研究。台北:心理。
林宣妤(2006)。運用創造性戲劇於幼稚園情緒教育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南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靜琍(2006)。運用創造性戲劇活動在教學場域的運用與實踐─以幼稚園大班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麗雅(2006)。創造性戲劇對幼兒口語表達與故事理解之影響─以故事戲劇為媒介。國立台南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雅雯(2000)。兒童母語教學活動與社會支持之研究--以台北縣國小客語教學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屏東縣客家事務處。【屏東縣客語沉浸教學】。檢索日期:2012年5月21日,取自http://cclearn.npue.edu.tw/hakka/copyright.html
客家委員會。【本會簡介】。檢索日期:2011年6月11日,取自http://www.hakka.gov.tw/ct.asp?xItem=126452&ctNode=2016&mp=2013&ps=。
客家委員會。【客語使用狀況調查】。檢索日期:2011年9月04日,取自http://www.hakka.gov.tw/np.asp?ctNode=1895&mp=1869&ps=。
施正鋒(1996)。語言政治與政策。台北:前衛出版社。
段淑琴(2006)。探討客家籍學生家長對客語與客語教學的態度-以新竹縣北埔鄉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蘭譯(2002)。大腦的秘密檔案。台北:遠流。
胡寶林(1990)。戲劇與行為表現力。台北:遠流。
范安枝(2008)。苗栗縣國民小學客語生活學校計畫實施現況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孫俊才、文軍譯(2009)。人類情感─社會學的理論。北京:東方出版社。
高忠增(1998)。永靖鄉「鄉土教學活動」發展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小萍(2006)。幼稚園戲劇教學之行動研究─以中班幼兒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曉華(2007)。創作性戲劇教學原理與實作: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統整教學的方式─增修二版。台北:成長基金會。
張翰璧、張維安(2005)。東南亞客家族群認同與族群關係:以中央大學馬來西亞客籍僑生為例」。台灣東南亞學刊,2期第1卷,125-150
教育部。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語文學習領域(客家語)】。2011年5月22日,取自http://teach.eje.edu.tw/9CC2/9cc_97.php。
晨曦統計顧問有限公司。【聊聊無母數---晨晰統計林星帆顧問整理】。檢索日期2012年8月16日,取自http://tw.myblog.yahoo.com/jw!92LDo22WESgxs
O1gnU8j1yA-/article?mid=1418
許振明(1997)。臺灣原住民族文化認同與學校教育之研究-以中正大學為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為藩(1975)。從文化的認同談民族精神教育。中華學報,2,55-64。
郭珊妤(2009)。淺談華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國立政治大學華語文教學中心,錦華工作坊,11,1-11。
陳春安(2010)。遊客對媽祖文化認知及參與態度關係之研究-以新港奉天宮為例。逢甲大學景觀與遊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雅鈴(2006)。全美語幼稚園如何影響幼兒(3-7歲)對本土語言及文化的認同及觀感:個案研究。英語教學期刊,4期30卷,87-109。
陳雅鈴 (2009)。屏東縣幼托園所實施沉浸式客語教學之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91,55-84。
陳雅鈴,陳仁富(2011)。客語復振從屏東出發:屏東縣幼兒園客語沉浸教學。台北:五南。
陳雅鈴、陳仁富、蔡典龍(2009)。客語沉浸教學對提升幼兒客語聽說能力之影響。教育心理學報,41期第2卷,345-359。
陳雅鈴、蔡典龍(2011)。客語沉浸教學對幼兒中文聽覺詞彙及數概念之影響。台東大學教育學報,台東大學教育學報,22 期第1卷,1-30。
陳錦田(2001)。客語課程與教學之行動研究 ─從台北縣國小客家籍學生的認同與理解出發。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韻文、張鐙尹譯(2008)。開始玩戲劇4-11歲:兒童戲劇課程教師手冊。台北:心理。
陳麗芬(2008)。應用創作性戲劇於鄉土藝術課程之教學實驗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麗華、劉美慧(1999)。花蓮縣阿美族兒童的族群認同發展之研究。花蓮師院學報,9,177-226。
舒志義、李慧心譯(2005)。建構戲劇:戲劇教學策略70式。台北:財團法人成長文教基金會。
馮麗蓉(2008)。教育戲劇對幼兒品格教育的影響之研究-以「關懷」主題為例。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幼兒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尤姝(2007)。戲劇教學對幼稚園學童創造性思考效應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宣範(1993)。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灣語言社會學的研究。台北:文鶴出版社。
黃秋香(2003)。國小教師實施客語教學之個案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美滿(1990)。在教學中運用戲劇活動:一位教師的經驗報告。幼教學刊Ⅱ:幼兒教育輔導工作研討會論文,180-220,台東:台東師院 。
黃惠英(2009)。教育戲劇策略融入國小三年級學生品格教育之研究─
從「尊重」與「關懷」出發。國立台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葉玉環(2009)。創作性戲劇教學對幼兒自我概念、人際智能與創造力之探討。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幼兒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于綺(2007)。幼稚園客語教學實施情形與其困境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坤山(2008)。彰化縣國民小學教師流行音樂文化認知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炳輝(2006)。國小原住民學童適應行為、文化認同、自我調整學習與其學業
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論文,未出版。
劉國裕(2008)。客家文化體驗課程之研究客家文化體驗課程之研究。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客家文化產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玉雲(2009)。編織課程對泰雅族原住民學童、教師編織才能、族群意識與文化認同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賴書琦(2011)。以情感理論的觀點探討社區參與角色互動歷程─以頭屋鄉獅潭社區為例。國立聯合大學經濟與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戴韻梅(1998)。幼兒自發性的創意活動-戲劇。幼教資訊,86,28-29。
鍾東儒(2004)。東勢居民對產業文化認同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農業推廣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鍾芳廉(2009)。客語生活學校實施現況與成效分析—以屏東縣內埔國小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鍾錦織(2007)。幼兒性別平等教育能力指標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羅肇錦(1994)。臺灣客家話的現況與走向。徐正光、彭欽清、羅肇錦主編,客家文化研討會論文集,1-19。。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策劃主辦,客家雜誌社承辦。
英文參考文獻
Beykont, Z. F. (1997). School-language policy decisions for non-dominant language groups. In N., H. Dean, & W. K. Cummings (Eds). Quality Education for All: Community-Oriented Approaches (pp. 79-121). New York: Garland Publishing.
Cummins, J. (2001). Bilingual children’s mother tongue: Why is it important for education? Sprogforum, 19,15-20.
Rokeach, M. (1973). The nature of human values. New York: Free press.
Stern, H. H. (1992). Issues and Options in Language Teaching. Oxford Ohio: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電子全文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網路書籤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網路書籤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評分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評分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教師使用戲劇技巧教學之相關因素研究
2.
走入幼兒戲劇教學的殿堂:一個幼稚園大班之行動研究
3.
屏東縣國小母語教學實施現況及母語師資培訓問題之研究
4.
兒童母語教學活動與社會支持之研究--以台北縣國小客語教學為例
5.
國小教師實施客語教學之個案研究
6.
國小教師實施鄉土語言教學之個案研究―以客家語教學為例
7.
永靖鄉「鄉土教學活動教材」發展之研究
8.
客語課程與教學之行動研究─從台北縣國小客家籍學生的認同與理解出發
9.
運用創造性戲劇於幼稚園情緒教育之行動研究
10.
創造性戲劇對幼兒口語表達與故事理解之影響─以故事戲劇為媒介
11.
幼稚園戲劇教學之行動研究-以中班幼兒為例
12.
「教育戲劇」(D-I-E)應用於幼稚園教學之行動探究
13.
一位幼稚園教師實施創造性戲劇教學活動之行動研究----以台語兒歌為媒介
14.
探討客家籍學生家長對客語與客語教學的態度-以新竹縣北埔鄉為例
15.
東勢居民對產業文化認同之研究
1.
羅肇錦(1994)。臺灣客家話的現況與走向。徐正光、彭欽清、羅肇錦主編,客家文化研討會論文集,1-19。。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策劃主辦,客家雜誌社承辦。
2.
鍾芳廉(2009)。客語生活學校實施現況與成效分析—以屏東縣內埔國小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3.
陳麗華、劉美慧(1999)。花蓮縣阿美族兒童的族群認同發展之研究。花蓮師院學報,9,177-226。
4.
陳雅鈴、陳仁富、蔡典龍(2009)。客語沉浸教學對提升幼兒客語聽說能力之影響。教育心理學報,41期第2卷,345-359。
5.
陳雅鈴 (2009)。屏東縣幼托園所實施沉浸式客語教學之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91,55-84。
6.
陳雅鈴(2006)。全美語幼稚園如何影響幼兒(3-7歲)對本土語言及文化的認同及觀感:個案研究。英語教學期刊,4期30卷,87-109。
7.
郭為藩(1975)。從文化的認同談民族精神教育。中華學報,2,55-64。
8.
張翰璧、張維安(2005)。東南亞客家族群認同與族群關係:以中央大學馬來西亞客籍僑生為例」。台灣東南亞學刊,2期第1卷,125-150
9.
吳宗瓊(2002)。部落觀光慶典活動影響之研究-遊客認知面向的探討。旅遊管理研究,2(2),39-56。
10.
段淑琴(2006)。探討客家籍學生家長對客語與客語教學的態度-以新竹縣北埔鄉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1.
非營利組織傳揚客家文化之研究-以新竹縣客家文化發展協會客語童詩創作為例
2.
客家文化館運作之政策網絡分析-六堆客家文化園區與桃園縣客家文化館之比較
3.
從客庄節慶探究客家文化認同與保存發展-以六堆伯公文化藝術祭為例
4.
臺北市客家文化治理策略之研究-以客家文化主題公園為例
5.
客家布袋戲與客家文化傳承:以「戲偶子劇團」為例
6.
用青少年觀點探討文化體驗、認知真實性與文化認同之關係─以六堆客家文化園區客家成年禮為例
7.
屏東縣內埔國小在六堆客家文化傳承之角色研究:以屏東縣第一屆客家節系列活動為例
8.
幼稚園實施客家文化教學之行動研究
9.
六堆客家文化活動對族群凝聚力及客家文化傳承意義之研究
10.
幼稚園實施客家文化之鄉土教學研究
11.
客語歌謠教學與客家文化傳承之關係研究—以東勢區某客語生活學校為例
12.
舞動客家獅-代間學習與客家文化傳承之研究
13.
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政策對客家族群認同之研究-以桃園市大園區為例
14.
客家文化觀光發展之經營策略研究-以六堆客家文化園區為例
15.
客家文化與教育傳承-一位國小女教師的敘說探究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