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90)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1 22:5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益民
研究生(外文):Yi-min Lin
論文名稱:「北京共識」的內涵、爭辯與展望
論文名稱(外文):The Connotation, Debate and the Prospect of ''Beijing Consensus''
指導教授:林文程林文程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in, Wen-che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山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區域研究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3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73
中文關鍵詞:中國軟實力北京共識國家發展
外文關鍵詞:Chinasoft powerBeijing Consensusnational developmen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113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5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自從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與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許多國家經濟受挫,連帶引發政治與社會的混亂,關於國家如何成功發展再度成為世界各國討論焦點。2004年雷默提出「北京共識」此一關於中國發展經驗的概念,這一概念在中國亮眼的發展與其他國家表現相形失色的背景下而逐漸受到注目。然而中國的發展經驗並未得到普遍的認同,對其提出諫言者更是連綿不斷,使得「北京共識」所代表的意涵備受爭議。在此背景下,使本文試圖對「北京共識」的內涵、爭辯與展望進行深入的探討。「北京共識」是相對於「華盛頓共識」而來的概念,象徵了中美在國際社會的競爭關係,「北京共識」能否具有吸引力影響著中國在國際社會的地位。因此本文以「軟實力」觀點為研究之途徑,檢視其是否成為中國的軟實力而使國際地位有所改變。然而,從研究結果得知,縱然「北京共識」為國家如何發展提供了「改革創新、穩定與自主」、「漸進且有序的改革」、「威權式政府」以及「高度效率與靈活性」四個新穎概念,但中國成就背後所產生的負面問題罄竹難書,顯見改革仍有許多進步空間。「北京共識」成為國家發展新典範仍舊阻礙重重,欲作為中國的軟實力而影響其他國家,進而帶動中國在國際社會之地位勢必得面臨更多挑戰。
After the Asian Financial Crisis in 1997 and the Financial Recession of 2008, the economic setback experienced by many countries lead to domestic political and social chaos, sparking national discussions regarding future economic developments strate-gies. In 2004, Joshua Cooper Ramo outlined a controvers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l which he named the “Beijing Consensus,” modeled after China’s record break-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success, which he coined the “Beijing Consensus.” How-ever, the “Beijing Consensus” sparked a great controversy. The “Beijing Consensus” economic model represents an alternative to the “Washington Consensus”, based in market-friendly policy, symbolizing the compet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the U.S.A.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Within this context, this thesis examines and discusses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Beijing Consensus” debate. The “Beijing Consensus” will influence China’s position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whether or not it is widely accepted. This paper uses “Soft Power” theory as a research approach, regarding the Beijing Consensus theory as a mechanism of Chinese soft power and examining its effect on China’s interna-tional position and economic success.
That being said, although the “Beijing Consensus” provides four new strategies for successful development—“innovation, stability, and independence”, “gradual and orderly reforms”, “authoritarian government” and “high efficiency and flexibility,” China’s success has been accompanied with lots of problems. For the “Beijing Con-sensus” theory to become the new model of development and the soft power of China to influence other countries and build up its own international recognition, there exist many obstacles that this development theory must overcome.
審定書 i
謝辭 ii
摘要 iv
Abstract v
目錄 vi
圖次 viii
表次 ix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5
第三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 1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7
第五節 章節安排與流程圖 19
第貳章 「北京共識」之發展 22
第一節 「北京共識」提出之背景 22
第二節 「北京共識」的內涵 31
第三節 發展的新選擇? 48
第四節 小結 58
第參章 「北京共識」之成就與代價 60
第一節 「北京共識」之成就 61
第二節 「北京共識」之代價 70
第三節 小結 99
第肆章 「北京共識」之展望 102
第一節 政治改革勢在必行 102
第二節「北京共識」與東亞模式之對比 116
第三節 經濟持續成長牽動「北京共識」的認同 127
第四節 小結 132
第伍章 結論 134
陸、參考文獻 143
一、中文部分
(一)專書著作
丁學良,2011。《中國模式:贊成與反對》。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2013。《中國收入不均報告》。成都:西南財經大學。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編,1980-2012。《中國統計年鑑》。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王景弘、高惠宇、王麗美,1990。《蘇東波-蘇聯東歐世紀之變》。臺北:聯經。
史彼克,1997。《中國大趨勢》。臺北:大村文化。
何清蓮,2003。《中國的陷阱》。臺北:台灣英文新聞。
吳玉山,1996。《遠離社會主義:中國大陸、蘇聯和波蘭的經濟轉型》。臺北:正中。
吳敬璉,2005。《當代中國經濟改革:探索中國經濟順利轉型的秘密》。臺北:麥格羅希爾。
李曲路,2002。《東亞模式與價值重構:比較政治分析》。北京:人民出版社。
李培元,2006。《西洋政治思想簡史》。臺北:韋柏。
李培林、陳光金、張冀、李煒,2008。《中國社會和諧穩定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孟亮,2008。《大國策:通往大國之路的軟實力》。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
林毅夫、蔡昉、李周,2000。《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臺北:聯經。
胡鞍鋼,2001。《中國:挑戰腐敗》。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徐貴相,2009。《大國策:通往大國之路的中國模式》。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
張維為,2010。《中國震撼:一個「文明國家」的崛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張維為,2012。《中國觸動:百國視野下的觀察與思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陳永發,1998。《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臺北:聯經。
陳堯,2010。《新興民主國家的民主鞏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陳義彥主編,2008。《政治學》。臺北:五南。
陳學藝主編,2010。《當代中國社會結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陳錦華,2012。《中國模式與中國制度》。北京:人民出版社。
寒竹、文揚,2009。《中國力》。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彭堅汶,2010。《民主社會的人權理念與經驗》。臺北:五南。
彭懷恩,2003。《政治學新論》。臺北:風雲論壇出版社。
舒泰峰,2011。《中國大趨勢3:中國拒絕捧殺》。北京: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
馮凱,2010。《崛起的大國:中國大趨勢》。北京: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
葉至誠,2002。《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商鼎文化。
鄒至莊,2005。《中國經濟轉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劉衛民,2011。《中國模式研究》。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
蔡東杰,2007。《東亞區域發展的政治經濟學》。臺北:五南。
鄭永年,2011。《中國模式:經驗與困局》。新北:揚智文化。
謝煥忠主編,2000、2005、2010。2000、2005、2010。《中國教育統計年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二)專書譯著
Acemogl, Daron and James A. Robinson著,吳國卿、鄧伯宸譯,2013。《國家為什麼會失敗:權力、富裕與貧困的根源》(Why Nations Fail: The Origins of Power, Prosperity, and Poverty)。新北市:衛城出版:遠足文化發行。
Broen, Michael E.著,李育慈、黃俊彥譯,2002。《中共崛起》(The Rise of China)。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Brue, Stanley L., Randy R., Grant著,邸曉燕等譯,2008。《經濟思想史》(The History of Economic Thought)。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Donnelly, Jack著,江素慧譯,2007。《普世人權:理論與實踐》(Universal human rights in theory and practice)。臺北:巨流。
Ferguson, Niall, Dr. Henry, Kissinger, David, DaoKui Li and Fareed, Zakaria著,廖彥博譯,2012。《中國將稱霸21世紀嗎?》(Does the 21st Century Belong to China?: Kissinger and Zakaria VS. Ferguson and Li: The Munk Debate on China)。臺北:時報文化。
Gilipin, Robert著,陳怡仲、張晉閣、許孝慈譯,2004。《全球政治經濟:掌握國際經濟秩序》(Global Political Economy: Understanding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Order)。臺北:桂冠。
Gilipin, Robert著,楊宇光等譯,2005。《國際關係的政治經濟分析》(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臺北:桂冠。
Halper, Stefan著,王鑫、李俊宏譯,2011。《北京說了算?》(The Beijing Consensus: How China’s Authoritarian Model will Dominate the Twenty-first Century)。新北市:八旗文化。
Heywood, Andrew著,楊日青、李培元、林文斌、劉兆隆譯,2002。《最新政治學新論》(Politics)。臺北:韋伯文化。
Heywood, Andrew著,蘇子喬譯,2009。《政治學的關鍵概念》(Key Concepts in Politics)。臺北:五南。
Huntington, Samuel P.著,劉軍寧譯,2008。《第三波:二十世紀末的民主化浪潮》(The Third Wave: Democratization)。臺北:五南。
Landman, Todd著,周志杰譯,2007。《最新比較政治的議題與途徑》(Issues and Methods in Comparative Politics: An Introduction)。臺北:韋伯文化。
Marshall, Catherine, Gretchen B., Rossman著,李政賢譯,2006。《質性研究:設計與計劃撰寫》(Designing Qualitative Research)。臺北:五南。
Naisbitt, John, Doris, Naisbitt著,魏平譯,2011。《中國大趨勢:新社會的八大支柱》(China’s Megatrends- The 8 Pillars of a New Society)。北京:中信出版社。
Nye, Joseph S., Jr.著,吳家恆、方祖芳譯,2006。《柔性權力》(Soft Power: 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臺北:遠流文化。
Potter, David, Goldblatt, David, Kiloh, Margaret and Lewis, Paul著,王謙、李昌麟、林賢治、黃惟饒譯,2003。《最新民主化的歷程》(Democratization)。臺北:韋伯文化。
Samuel P. Huntington著,黃裕美譯,1997。《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臺北:聯經。
Subramanian, Arvind著,倪潁、曹檳譯,2012。《大預測:未來20年,中國怎麼樣,美國又如何?》(Eclipse: Living in the Shadow of China’s Economic Dominance)。北京:中信出版社。
Tammen, Ronald L. and Kugler, Jacek著,向駿譯,2003。《權力轉移:廿一世紀的戰略》(Power Transition: Strategies for the 21st Century)。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Toynbee, Arnold J.著,陳曉林譯,1987。《歷史研究》(A Study of History)。臺北:遠流出版社。
(三)專書論文
Anderson, Jonathan,2012。〈「中國模式」、「華盛頓共識」與「亞洲模式」〉,何迪、魯利玲編,《反思「中國模式」》。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頁128-135。
Geeraerts, Gustaaf,2010。〈中國的剛剛萌芽的身份窘境〉,吳敬璉、俞可平主編,《中國未來30年》。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頁234-241。
Sheehan, Peter and Fiona, Sun,2009。〈排放與經濟發展—中國面臨的抉擇〉,宋立剛、胡永泰主編,《經濟增長、環境與氣候變遷:中國的政策選擇》。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頁334-353。
丁學良,2012。〈辯論「中國模式」〉,何迪、魯利玲編,《反思「中國模式」》。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頁147-153。
王輝耀,2010。〈中國模式的特點、挑戰及展望〉,吳敬璉、俞可平主編,《中國未來30年》。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頁65-85。
包群、陳媛媛、宋立剛,2009。〈外商投資、污染排放與我國環境質量變化〉,宋立剛、胡永泰主編,《經濟增長、環境與氣候變遷:中國的政策選擇》。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頁210-228。
田春生,2006。〈「中國模式」:如何理解—從制度轉型的視角〉,俞可平主編,《中國模式與「北京共識」︰超越「華盛頓共識」》。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頁21-33。
江啟臣,2007。〈國際貿易與金融〉,張亞中主編,《國際關係總論》。臺北:揚智文化出版。頁305-332。
吳玉山,2007。〈宏觀中國:後極權資本主義發展國家—蘇東與東亞模式的揉合〉,徐斯儉、吳玉山主編,《黨國蛻變—中共政權的菁英與政策》。臺北:五南出版。頁309-335。
吳玉山,2011。〈「兩場革命」與中國模式〉,思想編輯會主編,《中國:革命到崛起》。臺北:聯經出版。頁197-218。
吳敬璉,2010。〈中國改革進入深水區:挑戰權貴資本主義〉,吳敬璉、俞可平主編,《中國未來30年》。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頁100-111。
李志強,2007。〈中國大陸的經濟體制與制度發展〉,張五岳主編,《中國大陸研究》。臺北縣:新文京開發出版。頁331-356。
俞可平,2006。〈「中國模式」:經驗與鑑戒〉,俞可平主編,《中國模式與「北京共識」︰超越「華盛頓共識」》。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頁11-20。
俞可平,2010。〈民主在中國:挑戰還是機遇?〉,吳敬璉、俞可平主編,《中國未來30年》。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頁54-65。
姜克隽、胡秀蓮,2009。〈中國的能源與環境〉,宋立剛、胡永泰主編,《經濟增長、環境與氣候變遷:中國的政策選擇》。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頁269-256。
施哲雄,2007。〈中國大陸的社會問題〉,張五岳主編,《中國大陸研究》。臺北縣:新文京開發出版。頁277-306。
施哲雄,2007。〈中國大陸的社會結構和社會變遷〉,張五岳主編,《中國大陸研究》。臺北縣:新文京開發出版。頁251-276。
胡建國、李春玲、李煒,2010。〈社會階層結構〉,陳學藝主編,《當代中國社會結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頁401-406。
秦暉,2012。〈中國的崛起和『「中國模式」的崛起』〉,何迪、魯利玲主編,《反思「中國模式」》。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頁44-76。
馬立誠,2012。〈海內外激辯「中國模式」〉,何迪、魯利玲編,《反思「中國模式」》。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頁154-162。
馬德普,2006。〈漸進性、自主性與強政府—分析中國改革模式的政治視角〉,俞可平主編,《中國模式與「北京共識」︰超越「華盛頓共識」》。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頁211-225。
常士訚,2006。〈「華盛頓共識」與中國發展道路—中國特色發展道路的探索〉,俞可平主編,《中國模式與「北京共識」︰超越「華盛頓共識」》。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頁373-387。
張亞中,2007。〈全球化的爭辯〉,張亞中主編,《國際關係總論》。臺北:揚智文化出版。頁333-378。
張亞中、苗繼德,2007。〈國際政治經濟學理論〉,張亞中主編,《國際關係總論》。臺北:揚智文化出版。頁265-304。
章百家,2012。〈講「中國模式」為時尚早〉,何迪、魯利玲編,《反思「中國模式」》。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頁168-172。
莊俊舉,2006。〈「北京共識」與中國模式研究〉,俞可平主編,《中國模式與「北京共識」︰超越「華盛頓共識」》。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頁168-188。
許紀霖,2011。〈近十年來中國國家主義思潮之批判〉,思想編輯會主編,《中國:革命到崛起》。臺北:聯經出版。頁83-120。
黃亞生,2012。〈「中國模式」到底有多獨特?〉,何迪、魯利玲主編,《反思「中國模式」》。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頁113-117。
楊雪冬,2006。〈全球化、國家自主與中國發展道路〉,俞可平主編,《中國模式與「北京共識」︰超越「華盛頓共識」》。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頁328-372。
裴敏欣,2012。〈危機隱現〉,何迪、魯利玲編,《反思「中國模式」》。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頁118-127。
趙建民,2007。〈中共政治體制〉,張五岳主編,《中國大陸研究》。臺北縣:新文京開發出版。頁121-144。
潘維,2010。〈中國未來30年:願景與陷阱〉,吳敬璉、俞可平主編,《中國未來30年》。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頁54-65。
蔡拓,2006。〈探索中的「中國模式」〉,俞可平主編,《中國模式與「北京共識」︰超越「華盛頓共識」》。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頁319-327。
(四)期刊論文
毛增余,2006。〈從「華盛頓共識」到「後華盛頓共識」再到「北京共識」〉,《政治經濟學評論》,第2期,頁34-53。
王元龍,2012/7。〈「北京共識」並非「中國發展模式」〉,《中國經濟週刊》,第29期,頁22-23。
王振寰,2003/12。〈全球化與後進國家:兼論東亞的發展路徑與轉型〉,《臺灣社會學刊》,第31期,頁1-44。
朱雲漢,2009/1/26。〈中國模式在非洲〉,《商業周刊》,第1105期,頁20。
李普賽(Seymour Martin Lipset),1994/6。〈對民主政治社會條件的比較分析〉,《國際社會科學雜誌(中文版)》,第2期,頁5-26。
姚洋,2010/10。〈威權政府還是中性政府?〉,《二十一世紀》,第121卷,頁97-100。
張潔平,2013/1/10,〈抗命宣傳部〉,《陽光時務週刊》,第38期,頁27-28。
郭武平,2006。〈中國和平崛起:國際社會之威脅或夥伴?〉,《歐洲國際評論》,第2期,頁167-209。
劉延棠,2007/10。〈「北京共識」的潛臺詞〉,《瞭望》,第42期,頁102-104。
鄭為元,1999/6。〈發展型「國家」或發展型國家「理論」?〉,《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34期,頁9-16。
戴東清,2012/7。〈開發中國家的發展模式選擇:華盛頓共識、北京共識或其他共識〉,《亞太研究通訊》,第10期,頁71-90。
謝立中,2010/10。〈北京共識:中國經驗的歷史總結,還是中國發展的未來戰略〉,《江海學刊》,第1期,頁123-129。
瞿宛文,2011/9。〈民主化與經濟發展-台灣發展型國家的不成功〉,《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84期,頁247-248。
(五)學位論文
洪玉瀞,2007。《從華盛頓共識到北京共識?霸權穩定理論與軟實力的觀點》。臺北: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六)研討會論文
林文程,2012/2/24。〈中國對人權之認知與實踐〉,「亞洲人權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淡江大學亞洲研究所與日本研究中心等。頁189-207。
(七)網際網路
Barboza, David,2012/10/26/,〈總理家人隱密的財富〉,《紐約時報中文網》,<http://cn.nytimes.com/article/china/2012/10/26/c26princeling/>。
BBC中文網編輯,2011/6/11,〈希拉蕊就非洲新殖民主義發出警告〉,《BBC中文網》,<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chinese_news/2011/06/110611_africa_clinton.shtml>。
BBC中文網編輯,2012/7/11,〈東盟外長會議就應否提南海問題意見分歧〉,《BBC中文網》,<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world/2012/07/120711_asean_diplomacy.shtml>。
BBC中文網編輯,2013/2/28,〈中國在中亞地區影響力將超越美俄〉,《BBC中文網》,<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china/2013/02/130228_ana_china_central_asia.shtml>。
Fletcher, Pascal,2013/3/28,〈金磚國家在非洲面臨「新帝國主義」指責〉,《路透社》,<http://cn.reuters.com/article/CNAnalysesNews/idCNCNE92R01020130328>。
MBA智庫百科編輯,〈基尼系數〉,2013/4/13,《MBA智庫百科》,<http://wiki.mbalib.com/wiki/基尼系数>。
Tatlow, Didi Kirsten,2013/3/27,〈中國是非洲「新殖民宗主國」嗎?〉,《紐約時報中文網》,<http://cn.nytimes.com/article/world/2013/03/27/c27africa/zh-hk/?pagemode=print>。
Wang, Judy,2013/5/17,〈中國「硬著陸」成投資者頭號擔憂〉,《BWCHINESE中文網》,<http://www.bwchinese.com/article/1041082_2.html>。
人民網編輯,1978/12/22,〈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公報〉,《人民網》,<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64563/65371/4441902.html>。
人民網編輯,1992/10/12,〈江澤民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網》,<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64567/65446/4526308.html>。
大紀元編輯,2013/1/27,〈劉孟奇:「被縮小」的中國基尼係數〉,《大紀元》,<http://www.epochtimes.com/b5/13/1/27/n3787102.htm>。
中央社編輯,2012/9/29,〈外媒:薄熙來「只」貪1億〉,《中央通訊社》,<http://www.cna.com.tw/News/aCN/201209290186-1.aspx>。
中國人民銀行,2008/6,〈我國腐敗分子向境外轉移資產的途徑及監測方法研究〉,
中國人民銀行編輯,2013/1/10,〈2012年金融統計數據報告〉,《中國人民銀行網站》<http://www.pbc.gov.cn/publish/goutongjiaoliu/524/2013/20130109165552137337875/20130109165552137337875_.html>。
中國時報,2013/4/1,〈中國對非洲影響力將凌駕西方〉,《中時電子報》,<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4/112013040100421.html>。
中國時報,2013/4/1,〈中國對非洲影響力將凌駕西方〉,《中時電子報》,<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4/112013040100421.html>。
中國國家統計局綜合司,2013/1/18,〈馬建堂就2012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答記者問〉,《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網站》,<http://www.stats.gov.cn/tjdt/gjtjjdt/t20130118_402867315.htm>。
中國評論新聞網編輯,2013/5/19,〈貿易關係幫中國吸引盟友減弱美影響力〉,《中國評論新聞網》,<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25/4/4/7/102544794.html?coluid=0&;kindid=0&;docid=102544794&;mdate=0519082742>。
中國網編輯,1993/11/14,〈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中國網》,<http://big5.china.com.cn/chinese/archive/131747.htm>。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展改革委主要職責〉,《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網站》,<http://www.sdpc.gov.cn/jj/default.htm>。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基礎產業司,2008/10/8,《中長期鐵路網規劃(2008年調整)》,<http://jtyss.ndrc.gov.cn/fzgh/t20090605_284526.htm>。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國各級各類學歷教育學生情況〉,《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網站》,<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255/201303/149845.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部,2013/2/7,〈化學品環境風險防控十二五規劃〉,環發〔2013〕20號,《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部》,<http://www.mep.gov.cn/gkml/hbb/bwj/201302/t20130220_248271.htm>。
王前翻譯,2009/10/28,〈日本要直面中國世紀—Francis Fukuyama接受關西大學名譽博士學位時的演講〉,《中國政治發展網》,<http://www.politicalchina.org/printnews.asp?newsid=159691>。
王靜文,2013/5/4,〈中國評級下調對銀行業的影響〉,《中國評論新聞網》,<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25/2/5/9/102525928.html?coluid=53&;kindid=0&;docid=102525928&;mdate=0504075648>。
石之瑜,2011/1/8,〈「中國模式」不是請客吃飯〉,《聯合新聞網》,<http://www.zaobao.com/special/forum/pages8/forum_zp110108a.shtml>。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土基會,2005/6/14,〈環保署處理彰化線西鴨蛋戴奧辛污染事件經過及調查初步結果〉,《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網站》,<http://ivy5.epa.gov.tw/enews/fact_Newsdetail.asp?InputTime=0940614201410>。
何婭,2007/4/11,〈基尼係數:城鄉歷史政策的解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網站》,<http://www.stats.gov.cn/tjshujia/zggqgl/t20070411_402398097.htm>。
里奥•霍恩(Leo Horn),2008/7/28,〈中國模式背後的真相〉,《中外對話》,<http://www.chinadialogue.net/article/show/single/ch/2252-Challenging-the-China-model>。
周楚卿編輯,2012/11/18,〈中國共產黨章程〉,《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18cpcnc/2012-11/18/c_113714762.htm>。
金睛,2013/2/18,〈薄熙來審判遇瓶頸,挑戰習近平底線〉,《大紀元》,<http://www.epochtimes.com/b5/13/2/18/n3803474.htm>。
美國國務院國際信息局出版物,〈民主的原則—言論自由〉,《美國在臺協會網站》,<http://www.ait.org.tw/infousa/zhtw/PUBS/PrinciplesDemocracy/speech.htm>。
胡鞍鋼,2007/5/29,〈反腐敗必須構建中國特色國家廉政體系〉,《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lianzheng/2007-05/29/content_6166883.htm>。
胡錦濤,2003/12/26,〈在紀念毛澤東誕辰110周年座談會的講話〉,《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3-12/26/content_1250092.htm>。
馬揚、郭翔,2012/9/7,〈中朝羅先經貿區、黃金坪、威化島經濟區正式對外招商〉,《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2-09/07/c_113000812.htm>。
高紫檀,2013/4/25,〈動能不足:中國經濟硬著陸風險上升〉,《新紀元周刊》,第323期,<http://epochweekly.com/b5/325/12031.htm>。
國務院,2013/3/26,〈國務院召開第一次廉政工作會議李克強發表講話〉,《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站》,<http://www.gov.cn/ldhd/2013-03/26/content_2363060.htm>。
國務院,2013/3/28,〈國務院工作規則〉,國發〔2013〕16號,《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站》,<http://big5.gov.cn/gate/big5/www.gov.cn/zwgk/2013-03/28/content_2364572.htm>。
國際新聞中心,2012/12/20,〈南韓富強假面下近半國民窮忙〉,《自由時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dec/20/today-fo7.htm>。
張威編輯,2012/11/17,〈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18cpcnc/2012-11/17/c_113711665.htm>。
張威編輯,2012/11/17,〈胡錦濤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18cpcnc/2012-11/17/c_113711665_14.htm#>。
張庭賓,2013/2/4,〈中國經濟會出現硬著陸嗎?〉,《第一財經日報網站》,<http://www.yicai.com/news/2013/02/2472232.html>。
張蘇、王婕,2013/4/26,〈防範硬著陸風險尋找經濟增長新引擎〉,《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3-04/26/c_124634738.htm>。
曹建明,2013/3/10,〈最高人民檢察院工作報告〉,《人民網》,<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3-03/22/nw.D110000renmrb_20130322_1-02.htm>。
習近平,2012/11/19,〈習近平在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2012-11/19/c_123967017_3.htm>。
習近平,2013/1/23,〈更加科學有效地防治腐敗,堅定不移把反腐倡廉建設引向深入〉,《人民日報》,<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3-01/23/nw.D110000renmrb_20130123_2-01.htm>。
陳雲,1980/12/16,〈經濟形勢與經驗教訓〉,《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5-02/04/content_2546641.htm>。
新華社,2012/12/4,〈習近平:在首都各界紀念現行憲法公佈施行30週年大會上的講話〉,《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2-12/04/c_113907206.htm>。
新華社,2012/9/10,〈泰報:中國「超級大國時刻」來臨?〉,《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2-09/10/c_123692407.htm>。
新華網編輯,2001/10/18,〈「十五」計劃綱要〉,《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zhengfu/2001-10/18/content_51471.htm>。
新華網編輯,2005/10/18,〈中共中央關於製定「十一五」規劃的建議〉,《新華網》,<http://finance.people.com.cn/GB/1039/60370/62517/62691/4328844.html>。
新華網編輯,2010/10/27,〈中共中央關於製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10/27/c_12708501.htm>。
楊立杰編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4-09/16/content_1990063.htm >。
楊立杰編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4-09/16/content_1990063.htm >。
楊曉慧、唐米豌,2011/7/14,〈外人不知的癌症村〉,《新紀元周刊》,第232期,<http://epochweekly.com/b5/234/9629.htm>。
溫家寶,2003/12/11,〈把目光投向中國〉,《人民網》,<http://www.people.com.cn/GB/shehui/1061/2241298.html>。
董小嬌、董曉編輯,2011/10/25,〈北京共識:中國模式的普遍性與獨特性〉,《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10/25/c_122195662.htm>。
綠色和平,2011/7/13,〈時尚之毒:全球服裝品牌的中國水汙染調查〉,《綠色和平(香港網站)》,<http://www.greenpeace.org/hk/publications/reports/toxics/2011/detox>。
臧山,2011/10/6,〈中國經濟危機在即〉,《新紀元周刊》,第244期,<http://epochweekly.com/b5/246/9919.htm>。
蔡炯民,2009,《人民幣匯率制度與國際經貿關係》。臺北:臺北外匯市場發展基金會。<http://www.tpefx.com.tw/htm/chn01.pdf>。
鄧小平,1978/12/13,〈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人民網》,<http://zg.people.com.cn/BIG5/33839/34943/34944/34946/2617376.html>。
鄧小平,1992/1/18,〈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談話要點〉,《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網》,<http://cpc.people.com.cn/GB/69112/69113/69684/69696/4950062.html>。
鄧小平,1995/9/1,〈目前的形勢和任務〉,《鄧小平文選》第二卷,《人民網》,<http://cpc.people.com.cn/GB/69112/69113/69684/69695/4949702.html>。
鄧小平,1995/9/1,〈視察上海時的談話〉,《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網》,<http://cpc.people.com.cn/BIG5/69112/69113/69684/69696/4950060.html>。
鄭必堅,2003/11/3,〈中國和平崛起新道路和亞洲的未來〉,《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3-11/24/content_1195240.htm>。
鄭永勝編輯,2013/3/19,〈習近平:中國願借鑑一切文明成果但不會照抄照搬〉,《中國新聞網》,<http://www.chinanews.com/gn/2013/03-19/4657500.shtml>。
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聯合國網站》,<http://www.un.org/zh/documents/udhr/>。
謝國忠,2013/3/29,〈中國經濟的最後機會〉,《中國網》,<http://opinion.china.com.cn/opinion_28_67628.html>。
魏國金,2013/2/23,〈中國首度坦承有癌症村專家估有459個〉,《自由時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feb/23/today-t3.htm?Slots=All>。
羅光明,2006/4/25,〈秦沈鐵路客運專線:中國鐵路的「世紀嬰兒」〉,《人民網》,<http://finance.people.com.cn/GB/1039/60370/62517/62691/4328844.html>。

二、英文部分
(一)專書
Nye, Joseph S., Jr., 1990. Bound to Lead: 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 New York: Basic Books, Inc.
Ramo, Joshua Cooper, 2004. The Beijing Consensus, London: The Foreign Policy Centre.
The World Bank, 2007, Cost of Pollution in China: Economic Estimates of Physical Damages, Washington, D.C.: The World Bank.
The World Bank, 2012, China 2030: Building a Modern, Harmonious, and Creative High-Income Society, Washington DC: The World Bank.
(二)專書論文
Diamond, Larry, 1992,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Democracy, Reconsidered” in Gray Marks and Larry Diamond, eds., Reexamining Democracy: Essays in Hon-or of Seymour Martin Lipset. Newbury Park: SAGE Publications. pp. 99-139.
Williamson, John, 1997, “Washington Consensus Revisited”, Louis Emmerij ed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to the XXI Century. Washington D.C.: In-ter-American Development Bank. pp.48-61.
(三)期刊論文
Abad, Gracia, 2010, “The Beijing Consensus in the Shadow of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UNISCI Discussion Papers, No. 24, pp. 45-60.
Cho, Young-Nam and Jong-Ho, Jeong, 2008/5, “China''s Soft Power: Discussions, Resources, and Prospects,” Asian Survey, Vol. 48, No. 3, pp. 453-472.
Huang, Ya-sheng, 2010/5, “Debating China’s Economic Growth: The Beijing Con-sensus or The Washington Consensus,” Academy of Management Perspectives, Vol. 24, No.2, pp. 31-47.
Kennedy, Scott, 2010, “The Myth of the Beijing Consensus,”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Vol. 19, No. 65, pp. 461-477.
Künnemann, Rolf, 1995/5, “A Coherent Approach to Human Rights,” Human Rights Quarterly, Vol. 17, No. 2, pp. 323-342.
Munro, Ross H., 1992, “Awakening Dragon: The Real Danger in Asia is From China,” Policy Review, No.62, pp. 10-16.
Spence, Andrew Michael, 2005, “The Dragon Wakes: China’s Ascent Will Change the World. But will it be for better or for worse,” Time, Vol. 165, No. 25, June, 6, pp. 22-35.
Zakaria, Fareed, 2005/5. “Does the Future Belong to China?” Newsweek, Vol. 145, No. 19, pp. 25-40.
(四)研討會論文
Stiglitz, Joseph, 1998. “More Instruments and Broader Goals: Moving Toward the Post- Washington Consensu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WIDER Annual Lecture, at the World Institute for Development Economics Research. Helsinki, Finland, <http://pendientedemigracion.ucm.es/info/eid/pb/Stiglitz98wider.pdf>.
(五)報紙
Ramo, Joshua Cooper, 2004/5/7, “China Has Discovered Its Own Economic Consen-sus,” Financial Times, p. 19.
(六)網際網路
Anderlini, Jamil, 2011/4/21, “Boom vs Doom: Is Nouriel Roubini Right on China?” Financial Times, <http://blogs.ft.com/beyond-brics/2011/04/21/boom-vs-doom-is-roubini-right-on-china/?Authorised=false#axzz2UJBlSMwW>.
Freedom House, 2013/5, “Freedom of the Press 2013,” Freedom House, <http://www.freedomhouse.org/report/freedom-press/freedom-press-2013>.
Freedom House, 2013/5,“Freedom in the World 2013,” Freedom House,<http://www.freedomhouse.org/report/freedom-world/freedom-world-2013>.
Hardoon, Deborah, 2011, “Bribe Payers Index 2011,” 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 <http://bpi.transparency.org/bpi2011/results/>.
Johansson, Åsa, 2012, OECD Economic Policy Papers: Looking to 2060: Long-term global growth prospects, Paris, France: OECD, <http://www.oecd-ilibrary.org/docserver/download/5k8zxpjsggf0.pdf?expires=1362465905&;id=id&;accname=guest&;checksum=20AFA0950AD1DE9319FF8F7347CE1F3A>.
Lieberthal, Kenneth, 2012/11/7, “Xi Jinping’s Challenge,” Foreign Policy, <http://www.foreignpolicy.com/articles/2012/11/07/xi_jinpings_challenge?page=0,0>.
Moyo, Dambisa, 2012/6/27, “Beijing, a Boon for Africa,”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http://www.nytimes.com/2012/06/28/opinion/beijing-a-boon-for-africa.html?_r=0>.
Pei, Minxin, 2013/1/9, “China''s Liberals Test Xi Jinping,”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http://online.wsj.com/article/SB10001424127887324081704578230931888941710.html>.
Pew Research Center, 2007/6/27, “Pew Research Global Attitudes Project: Global Unease with Major World Powers,” Pew Research Center, <http://www.pewglobal.org/2007/06/27/chapter-3-views-of-china-and-its-increasing-influence/>.
Polgreen, Lydia, 2012/9/1, “Discontent Simmers as Angolans Go to the Polls, but Change is Unlikely,” The New York Times,<http://query.nytimes.com/gst/fullpage.html?res=9C0CE0D7143CF932A3575AC0A9649D8B63>.
Stiglitz, Joseph, 2004/11/4, “Post Washington Consensus Consensus,” Initiative for Policy Dialogue Working Paper Serie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http://policydialogue.org/files/events/Stiglitz_Post_Washington_Consensus_Paper.pdf>.
Williamson, John, 1990/4, “What Washington Means by Policy Reform,” in John Wil-liamson, ed., Latin American Readjustment: How Much has Happened, <http://www.iie.com/publications/papers/paper.cfm?researchid=486>.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