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一)書籍
江大樹,2006,《邁向地方治理─議題、理論與實務》,台北:元照。
江明修,2000,《第三部門:經營策略與社會參與》,台北市:智勝文化。
———,2002,《非營利管理》,台北市:智勝文化。
江亮演,1995,《社會工作概論》,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吳英明,1996,《公私部門協力關係之研究:兼論都市發展與公私部門聯合開發》,高雄:高雄復文&麗文文化。
吳英明、張其祿,2005,《全球化下的公共管理》,台北:商鼎。
呂育誠,2006,《地方政府管理:結構與功能的分析》,台北:元照。二版。
李宗勳,2007,《政府業務委外經營─理論、策略與經驗》,台北:智勝。
李登輝,1995,《經營大臺灣》,臺北:遠流。
林勝義,1993,《社會教育多論》,台北市:五南。
孫柏瑛,2004,《當代地方治理:面向21世紀的挑戰》,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翁徐得、宮崎清,1997,《社區總體營造的理念》,南投:臺灣手工業研究所。
畢恆達,2010,《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台北市:小畢空間。初版六刷。
許文傑,2009,《地方治理、發展與政治:宜蘭經驗的研究》,台北縣:韋伯文化。
陳其南,1996,《社區總體營造與生活學習》,臺北:行政院文建會印。曾旭正,2007,《台灣的社區營造》,台北縣:遠足文化。
黃瑞琴,1994,《質的教研究方法》,台北市:心理。再版一刷。
黃源協,2000,社區照顧-臺灣與英國經驗的檢視,台北:揚智文化。
賴兩陽,2004,《社區工作與社會福利社區化》,台北市:洪葉。初版二刷。
———,2011,《社區工作與社會福利社區化》,台北:洪葉文化。三版二刷。
簡春安、鄒平儀,2006,《社會工作研究法》,臺北市:巨流。二版三刷。
蘇昭英,1999,《臺灣縣市文化藝術發展─理念與實務》,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和員會。
(二)期刋
王培勳,2002,〈我國社區發展工作之回顧〉,《社區發展季刊》,100:44-59。吳明儒,2004,〈新故鄉社區總體營造政策下的福利社區化〉,《社區發展季刋》107:107-120吳麗雪、林秀芳、林弘昌、蕭淑媛、陳秀雯、李玫臻與凃筱菁等人,2011,〈福利社區化-改制前高雄縣社區活化之具體社區營造策略〉,《社區發展季刊》,134:367-380。
李易駿,2011,〈我國社區發展工作的沿革與發展〉,《社區發展季刊》,133:417-429。
施丞貴、余金燕、鄭惠珠、李聲吼、林易蓁、黃韋仁,2008,〈營造福利化社區──屏東歸來平安幸福服務站的發展及運作模式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21:320-342。徐 震,1979,〈社區一詞的用法及其演進〉,《社區發展季刋》,6:8-11。
———,1982,〈我國推行社區發展的回顧〉《社區發展季刋》,18:31-43。
———,2004,〈臺灣社區發展與社區營造的異同-論社區工作中微視與鉅視面的兩條路線〉,《社區發展季刋》,107:22-32。
莫藜藜,2004,〈張鴻鈞先生與臺灣的社區發展工作〉,《社區發展季刋》,107:42-52。許文傑,2003,〈地方治理與發展策略:宜蘭經驗的回顧與展望〉,《佛光人文社會學刋》,4:169-194許耿銘,2009,〈協力理論在跨界人力資源管理的應用:以「政府機關與績優民間機構人才交流實施辦法草案」為例〉,《文官制度季刊》,1(3):55-79許傳盛,2004,〈從社區總體營造的觀點談我國社區工作之願景-以彰化縣為例〉,《 社區發展季刊》,107:213-225。陶蕃瀛,1992,〈論台灣地區的社區發展〉,《社區發展季刋》,100:34-38。黃源協、黃松林、蕭文高,1999,〈社區照顧的政策與實踐─以英國新堡市與台灣省台南市為例〉,《暨大學報》3(1):263-296。劉弘煌,1999,〈都市型社區的社會福利社區化─以台北市文山區的經驗為例〉,《社區發展季刋》,87:58-71。蔣玉嬋,2004,〈地方文化產業營造與社區發展〉,《社區發展季刋》,107:242-243。蕭玉煌,1999,〈組織再造-社區組織工作省思與前瞻〉,《社區發展季刊》,87:16-34。賴兩陽,2000,〈福利社區化的理念實踐〉,《厚生月刋》9:39-41。———,2011,〈以社區圖像編織美麗國家:臺灣社區工作的回顧與前瞻〉,《社區發展季刋》,133:445-461。
(三)專書篇章
王翊涵,2012,〈用心看咱的社區─社區發展工作裡的光采與感動〉,《101年度內政部社區發展工作績效評鑑報告》,台北:內政部,48-51。
白秀雄,1990,〈「社區」定義〉,載於《社會工作辭典」,蔡漢賢,台北: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
吳明儒,2009,〈社區陪伴結盟、幸福旗艦起航〉,《全國社區福利社區化觀摩會大會手冊》,台北:內政部,4-38。
吳明儒、王仕圖,2006,〈高雄市「協力各區開啟社區願景實施及續力計畫」成效評詁之研究初步成果,載於《開啟願景.編織幸福:高雄市95年度協力各區開啟社區願景計畫成果手冊》,黃肇新等,高雄:高雄市政府社會局,18-35。
吳慶東,2012,〈推動社區產業厚植財力促進社區永續的發展〉,《101年度內政部社區發展工作績效評鑑報告》,台北:內政部,55-64。
林本炫,2005,〈質性研究資料分析電腦軟體NUDIST操作手冊〉,載於《質性研究方法與議題創新》,林本弦、周平,嘉義: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287-312。
林勝義,1998,〈福利社區化的概念與策略〉,載於《社會福利社區化文獻》,台北:台灣師範大學,1-2。
林會承,1996,〈由政府的本質看社區總體營造〉《社區總體營與文化發展研討會會議實錄》,臺北:東吳大學發展處。
長榮社會力發展中心,2006,〈專業培力,開啟願景 高雄市95年度協力各區開啟社區願景續力計畫〉,載於《開啟願景.編織幸福:高雄市95年度協力各區開啟社區願景計畫成果手冊》,黃肇新等,高雄:高雄市政府社會局,10-17。
徐 震,1998,〈從「福利社區化」的觀點,看「社會福利」與「社區營造」的關係〉,《社會福利社區化論文集》,臺北: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4-13。
嚴祥鸞,1996,〈參與觀察法〉載於《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胡幼慧,台北市:巨流,195-221。
張世典,1994,〈社區實質環境現況檢討及未來發展計畫:整合計畫部分,(期中簡報)〉,台北: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張英陣,1998,〈社會福利社區化的理論與原則〉,載於《社會福利社區化論文集》,徐震,台北: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76-78。
曾華源,1988,〈推動社區工作之途徑與社區工作者角色之探討〉,載於《社區發展與回顧》,台北: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248-263。黃定國,1996,〈從政府施政方針探討當前都市社區總體營造的課題:以臺北為例〉,《社區總體營造與文化發展研討會會議實錄》,臺北:東吳大學發展處,159-189。黃松林,2012,〈拓展社區在地實力〉,《101年度內政部社區發展工作績效評鑑報告》,台北:內政部,24-26。
———,2012,〈評鑑總論(一)縣市政府部分 提昇社區發展多元化服務〉,《101年度內政部社區發展工作績效評鑑報告》,台北:內政部,69-96。
萬育維,1995,〈福利社區化的意涵與策略〉,《全國社區發展會議特刋》,台北:內政部,89-95。
詹秀員,2012,〈地方政府提升社區工作推展績效的關鍵要素∼以南投縣經驗為例〉,《101年度全國社區展福利社區化觀摩大會手冊》,南投:P38-49。
蕭玉煌,1998,〈社會福利社區化的時代意義與政策規劃〉,《社會福利社區化論文集》,台北: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編印。
蘇培人,2012〈禮失求諸野.改變的力量來自底層才能永續〉,《101年度內政部社區發展工作績效評鑑報告》,台北:內政部,43-47。
(四)學位論文
于保雲,2008,〈臺北市政府職權下放區公所之研究〉,銘傳大學社會科學院國家發展與兩岸關係在職專班碩士學位論文。王春勝,2008,〈居民社區參與行為之影響模式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王雪玲,2012,〈區公所與社區發展協會在社區營造中的公私協力關係研究-以臺南市安定區中沙社區為例〉,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孫清泉,2005〈臺北市區公所組織功能之研究〉,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在職專班碩士學位論文。徐名慶,2003,〈鄉鎮市公所組織職權功能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學位論文。張又升,2004,〈社會福利的「最後一哩」─鄉鎮市(區)公所福利輸送角色與功能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陳銘國,2011,〈北投溫泉產業治理之研究-區公所角色觀點〉,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黃于修,2007,〈鄉鎮市公所體制改造之研究〉,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在職專班碩士學位論文。鄭逢堅,2012,〈縣市合併升格對地方基層治理影響之研究—以臺南市七股區公所為例〉,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專班碩士學位論文。鍾金蘭,2008,〈由鎮公所業務之演變探討台灣地方自治之變遷-以通霄鎮公所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學位論文。(五)翻譯文獻
David Marsh and Gerry Stoker等,陳義彥、陳景堯、林妤虹、吳宜璇、何景榮、任雲楠譯,2009《政治學力法論與途逕》,台北縣:韋伯文化。
Jon Pierre &; B. Guy Peters,謝宗學、劉坤億、陳衍宏譯,2002,《治理、政治與國家》,台北:智勝。
Patton, M. Q.(1990).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Peter Burnham,Karin Gilland,Wyn Grant,Zig Layion-Henry Research Methods in Politics,何景榮譯,2008,《政治學研究方法》,台北縣:韋伯文化。
(六)書籍中的前言或是序言
邱創煥,1990,《臺灣省社區發展二十年專輯》序,南投:臺灣省政府社會處編印。
(七)研討會文章
江大樹、張力亞,2008,〈社區營造、政策類型與治理網絡之建構:六星計畫的比較分析〉,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行政與政策學系主辦「府際關係與地方治理」學術研討會,10月25、26日,南投縣:國立暨南大學。
呂育誠,2004,〈地方治理的制度問題與策略建議〉,台灣公共行政暨公共事務系所聯合會主辦「多元環境下公共治理的新定位研討會」,6月26日,台北市。
李易駿,2010,〈運用內政部旗艦計畫提升社區組織能力〉,2010社區啟航.幸福靠岸 全國「福利化社區旗艦計畫」成果分享與策進未來研討會,10月2日,嘉義:嘉義縣勞工育樂中心。渡邊俊一,1999,〈日本社區總體營造的推展現況與臺灣的比較〉,發表於「中日社區總體營造計畫研究成果交流會」,9 月17 日,臺北:陽明山文化大學曉峰紀念圖書館。
賴兩陽、吳明儒,2010,〈內政部「福利化社區旗艦競爭型計畫」工作模式之比較〉,2010社區啟航.幸福靠岸 全國「福利化社區旗艦計畫」成果分享與策進未來研討會,10月2日,嘉義:嘉義縣勞工育樂中心。
關 中,2010,〈治理典範轉移:政府、領導人及文官的角色變遷〉,「全球化與行政治理」學術研討會,5月7日,桃園縣:開南大學。
(八)政府出版品
《台灣社區總體營造的軌跡》,1999,台北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93。
臺灣省政府社會處,1990,《臺灣省社區發展二十年專輯》,南投:臺灣省政府社會處編印,88-89。
行政院,2002,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2002∼2008)。
內政部,2002,臺閩地區九十年度推展社區發展工作績效評鑑報告。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
二、英文部分
Blumer,H.(1969)Symbolic Interactionism:Perspective and Method.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
Bureaucrats,in J. M. Shafritz and A. C. Hyde(eds.), Classics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2nd ed., Cal.:Brooks/Cole Publishing Co.
Christenson, James A. and Jerry W. Robinson, Jr.(eds), (1980), Community Development in America Ames, Iowa, The I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Hill, M.&; Bramley,G(1986). Andlysing Social Policy. Oxford:Basil Blackwell.
Jorgensen,D. L.(1989).Participant observation:A methodology for human studies. Newbury Park,CA:Sage.
Leech,B.L.(2002a),‘Interview Methods in Political Science’,Political Science and Politics,Vol.35,663-4)
Lipsky,M.( 1992) ,’’treet-Level Bureaucracy”: The Critical Role of Street-Level
Lofland,J., &; Lofland,L. H.(1984).Analyzing social settings:A guide to qualitative observation and analysit.Belmont,CA:Wadsworth.
Peters, B. G., &; J. Pierre (1998). 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 Rethinking Public Administration.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8(2):223-243.
Phifer, Bryan M., (1980), History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 in America in Christen son and Robimson, Jr.(eds): Community Development in America, Ames, Iowa, The State University Press.
Singleton, G. (1994). Partnering for the Public Sector: Guest Editor’s Introduction. Australian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53(1): 2-5.
Strauss, A. &; (1987). Qualitative analysis for social scientist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U.N. Economic and Social Council, (1956), Official Records of the 24th Session Annexes, Agenda Item 4, 20th Report of the Administrative Committee on Coordination to the Council CE/(2931). Annex Ⅲ, P.14. (1956)
Vidal, A. and Keating, W. (2004). Community Development: Current Issues and , Emerging Challenges. Journal of urban affairs, 26(2), 125-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