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NIC財團法人網路資訊中心a(2011年1月)。2011年台灣地區上網人口增加73萬人創歷年新高【新聞稿】。取自http://www.twnic.net.tw/download/200307/200307index.shtml
TWNIC財團法人網路資訊中心b(2011年1月)。2011年臺灣寬頻網路使用狀況調查【媒體簡報】。取自:http://www.twnic.net.tw/download/200307/200307index.shtml
中央廣播電台(2009年1月21日)。新聞辭典-宅經濟。中央廣播電台。取自:http://www.rti.org.tw/ajax/media/content4.aspx?id=1120
巴哈姆特(2012年5月)。線上遊戲人氣排行【概論】。取自http://www.gamer.com.tw/index2.php
王珮華(2011年3月16日)。遊戲股一度全跌停 投資價值浮現?。自由時報電子報。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index.htm
民視新聞(2011年8月13日)。漫畫博覽會遇週末11萬人擠爆。民視新聞網。取自:http://news.ftv.com.tw/
吳亞瑜、林國煌(2011年2月20日)。開拓動漫季登場上千攤位吸引萬(影音)。取自:http://news.pts.org.tw/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09年9月30日)。迷「網」童年-2009年台灣兒童線上遊戲行為調查報告發表記者會【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www.children.org.tw/news.php?offset=55&id=2204&typeid=3
密技Qa網(2012年6月)。人氣遊戲Top10【論壇】。取自http://tw.meetgee.com/Default.aspx
楊其翎(2011年8月18日)。暑假大執法網咖驚見六歲童網咖變安親班12歲兄帶6歲弟杜絕違法市府祭停業重罰。台視新聞。取自:http://www.ttv.com.tw/news/
楊瓊茹、陳顯坤(2011年8月18日)。孩子暑假怎安排 網咖成另類安親班。公視新聞網。取自:http://www.pts.org.tw/
維基百科(2011年8月)。楓之谷【概論】。取自:http://wikipedia.tw/
毛萬儀(2001)。幼兒性教育。台北縣永和市:啟英文化。
王石番(1992)。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探討。台北:幼獅文化。
王念暉(2006)。「她」也可以是英雄--《史瑞克SHReK》國小性別平等教案設計與探討--破除性別角色刻板印象 。性別平等教育季刊,38,30-38。王超慧(2010)。動漫性別角色之內容分析-以少年漫畫為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2006)擁抱玫瑰少年。台北市:女書文化。
白育珮(2003)。時尚雜誌中的性別角色區隔---男性雜誌與女性雜誌之比較(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江佩芳(2010)。卡通中的性別刻板印象—以「真珠美人魚」為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余晏如(2003)。圖畫書之性別研究--以芭貝‧柯爾文本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吳宗曄(2005)。性別角色標準的改變。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48,。
呂寶麟(2008)。新媒體的經營戰略。台北市:高寶國際。
李姿瑢(2004)。勞動市場的性別議題-淺談職業性別刻板對女性的影響,研習資訊,21:2,82-87。李美枝(1984)。女性心理學。台北:巨流。
李美枝、鐘秋玉(1996)。性別與性別角色析論。本土心理學研究,6,260-299。
周淑儀(2000)。國小教師性別角色刻板印象與兩性平等教育進修需求(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台中市。林文瑛(2002)。性別角色與性別角色發展。載於晏函文、黃富源(主編),性別平等教育:性別平等、家庭暴力、性騷擾防治(35-55頁)。台北:家親文化。
林宇玲(2004)。解讀媒體中的性別意涵-以平面廣告為例。載於成露茜、羅曉南(主編),媒體識讀一個批判的開始(137-150頁)。台北縣:中正。
林宇玲(2006)。從召喚觀點解讀線上遊戲的性別再現。載於成露茜、黃鈴媚(主編),傳播研究的傳承與創新(137-150頁)。世新大學。
林宇玲(2007)。批判的電腦識讀與學童的網路實踐--以臺北縣某偏遠國小的暑假電腦營為例。新聞學研究,90,43-99。林宇玲(2008)。線上遊戲的批判媒體識讀:台北縣國小寒假電腦營為例。教育資料與研究,80,53-82。
林育如(2011)。女性影像於線上遊戲廣告產業中傳達的氛圍。新聞學研究,98,1-45。
林敏宜、簡淑真(1993)。幼兒性別恆常概念與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之相關研究。中華家政,22,76-85。林惠枝(2000)。國小教科書性別角色教材分析及國小高年級兒童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林慈玲(2008)。性別與人生安全。教育研究月刊研考雙月刊,32(4),93-103。邱淑惠、陳家綺、陳重均(2010)。兒童在《楓之谷》做些什麼?探討兒童線上遊戲的行為與態度。科學科技與媒體,94,25-39。
侯郁如(2010)。頑皮公主不出嫁--看一群小小孩挑戰性別刻板角色之課程活動。性別平等教育季刊,50,68-74。
施宏諭(2004)。嘉義市國小高年級學童使用網路遊戲與資訊能力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施姿綾(2011)。「好久好久以前」被糖衣包裹的童年--迪士尼公主形象今昔對比。國民教育,50(3),70-79。
柯舜智(2007)。由媒介觀點探討線上遊戲之媒體功能與效應。科技發展政策報導,3,41-54。洪淑敏(2003)。國小低年級學童性別角色觀及性別刻板印象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胡家濱(2009)。臺南縣國小學童玩網路遊戲與網路人際關係之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徐光興(2007)。性別差異的腦半球功能特殊化及其認知模塊觀。華東師範大學學報,2,48-52。
徐尚文(2006)。台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線上遊戲經驗、態度與生活適應表現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台東市。晏涵文(2011)。性、兩性關係與性教育-第二版。臺北市:心理。
涂嘉偉(2010)。性別流動的可能-從線上遊戲的角色扮演來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馬永年、梁婉華(譯)(2009)。家庭理論。(原著者:James M. White & David M. Klein)。台北:五南。
高沐晴(2001)。洋娃娃和機器人。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6,38-42。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台灣:麗文文化。
張玉佩(2009)。遊戲、人生:從線上遊戲玩家探討網路世界與日常生活的結合。新聞學研究,98,1-45。張孟琪(2009)。國小學生同性戀態度與性別角色態度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台東縣。張欣戊、林淑玲、李明芝(譯)(2004)。性/別-多元時代的性別角力。(原著者:R.W. Connell)台北:書林。
張春興(1995)。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春興(2003)。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務。台北:東華。
教育部國民教育司(1992)。幼稚園課程標準。台北市:中正書局。
畢恆達(2004)。空間就是性別。台北市:心靈工坊文化。
畢恆達(2009)。無性別偏見的校園空間手冊。台北市:教育部。
莊明貞、林碧雲(1997)。國小社會科新課程性別角色偏見之分析--以第一、二冊為例。國民教育,38(1),7-20。
莊鎮宇(2010)。國小審定版英語教科書性別角色內容之探究(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許素婷(2009)。繪本教育團體對國小四年級學童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許詩韻(2004)。雜誌廣告中的文化價值與性別角色研究:1978~2003(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許韶芹(2008年12月14日)新聞辭典宅經濟。聯合報,A4版。
陳秀萍(2006)。以繪本進行幼兒性別平等教育之行動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陳怡如a(2003)。兒童圖畫書閱讀行為與其性別角色態度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陳怡如b(2003)。性別教育融入九年一貫課程之研究──以性別角色概念融入國小低年級課程為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奎憙(2009)。教育社會學。台北市:三民。
陳皎眉、孫旻暐(2006)。從性別刻板印象威脅談學業表現上的性別差異。教育研究月刊,147,19-30。陳靜芳(2008)。以統計方法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童參與線上遊戲之動機—以臺北縣永和國小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陳麗琴(2010)。幼兒對顛覆性別刻板印象圖畫書教學之回應(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游美惠、楊幸真、楊巧玲(2010)。性別教育。台北市:華都文化。
馮淑芬(2006)。青少年線上遊戲人物角色扮演認同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黃瑞禎(2008)。電視廣告中性別角色之內容分析研究-以家電廣告為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楊孝濚(1989)。內容分析。載於楊國樞(主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下冊)(頁809-831)。臺北市:東華。
楊佳羚(2003)。卡通「嚕嚕米」中的性別角色。兩性平等教育季刊,23,123-127。葉巧晶(2007)。國小一年級學童對圖畫書中性別角色之詮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管中祥(2004)。傳播科技新放大鏡。載於成露茜、羅曉南(主編),媒體識讀一個批判的開始(33-44頁)。台北縣:中正。
趙淑珠(2009)。性別的多元面貌:談諮商中的性別意識。性別平等教育季刊,45,12-16。
劉秀娟、林明寬(譯)(1996)。兩性關係:性別刻板化與角色。(原著者:S. A. Basow)。台北:揚智文化。
劉宗輝(1998)。國內電視廣告性別角色描繪之研究(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劉祐涵(2006)從圖像的認同看線上遊戲影像的真實與虛幻。中華印刷科技年報,334-341。蔡珮臻(2008)。兒童閱聽人解讀電視廣告的性別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蔡麗玲(2009)從性別平等教育觀點看「男女大不同」的謬誤與危機。性別平等教育季刊,42,20-27。鄭學庸(2006年7月15日)小三、四生迷網多為玩線上遊戲。自由時報,B4版。
蕭文家(2008)。國民小學國語教科書性別角色研究分析─以故事類課文為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顏均庭(2008)。兒童繪本性別意識型態之研究-以教育部推薦57本繪本為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羅瑞玉(1999)。國小學生對教科書中的性別角色之知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羅燦煐(2000)。從媒體的性別到性別的媒體。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1,26-36。羅燦煐(2002)。線上性別vs. 線下性別:網路互動中的性別形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 NSC89-2412-H-128-012),未出版。嚴增虹(2002)。國小學童網際網路使用者背景、行為與心理特質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臺南師範學院,台南市。鐘志從(2006)。如何協助幼兒性別角色之發展:順應生物機制或破除社會制約。教育研究月刊,147,80-91。
Bandura, A. (1977). A self 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 Psychological Review, 84, 191-215.
Beasley, B., & Stanley, T. C. (2002). Shirts vs. skins: clothing as an indicator of gender role stereotyping in video games, Mass Communication and Society. 5(3), 279-293.
Bem, S. L. (1974). The measurement of psychological androgyny. Journal of Psychology, 42, 155-162.
Bem, S. L. (1975). Sex-role adaptability: One consequence of psychological androgyn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1, 634-643.
Brigitte, J. (2009). Blurring boundaries: The ”real ” and the “virtual” in hybrid spaces. Human Organization, 68(2), 181-193.
CIA.(2010). World Factbook by The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United States: Potomac Books.
Dianne, D. H. (1995). Achieving gender equity. Boston: Ally & Bacon.
Dietz, T. L. (1998). An Examination of Violence and Gender Role Portrayals in Video Games: Implications for Gender Socialization and Aggressive Behavior. Sex Roles, 38, 425-442.
Dill, K. E., & Thill, K. P. (2007). Video game characters and the socialization of gender roles: young people’s perceptions mirror sexist media depictions, Sex Roles,57,851-864.
Juul, J. (2005). Half-real: Video games between real rules and fictional worlds, Cambridge: MIT Press.
Martin, C. L., & Ruble, D. (2004). Children’s search for gender cues.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3(2), 67-70.
McDonald, D. G., & Kim, H. (2001). When I die, I feel small: Electronic game characters and the social self. Journal of Broadcasting and Electronic Media, 45, 241-259.
Miller, M. K., & Summers, A. (2007). Gender differences in video game characters’ roles, appearances, and attire as portrayed in video game magazines. Sex Roles, 57, 733–742.
Mortensen, T. (2003). Pleasures of the player: Flow and control in online games. Doctoral Dissertation Volda College and University of Bergen. Retrieved October 26, 2005, from http://www.hivolda.no/attachments/site/group23/tm_thesis.pdf
Oskamp, S., Kaufman, K., & Wolterbeek, L. A. (1996). Gender role portrayals in preschool picture books. Journal of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11(5), 27-39.
Polsky, A. D. (2001). Skins, patches, and plug-ins. Genders, 34. Retrieved July 26, 2005, from http://www.genders.org/g34/g34_polsky.html
Rosalind, E., Melanie, M., & Lucy, H. (2005). Children’s sibling relationships and gendered practices: Talk, activity and dealing with change. Gender and Education, 17(5), 499-513.
Schott, G. R. & Hornell, K. R. (2000). Girl gamer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the gaming culture. Convergence: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to New Media Technologies, 6(4), 36-53
Taylor, T. L. (2003). Multiple pleasures: Women and online gaming. Convergence: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to New Media Technologies, 9(1), 21-46
Trautner, H.M., Ruble, D.N., Cyphers, L., Kirsten, B., Behrendt, R., & Hartmann, P. (2005). Rigidity and flexibility of gender stereotypes in childhood : developmental or differential?. Infant and Child Development, 14, 365-381. doi: 10.1002/icd.399
Williams, D., Consalvo, M., Caplan, S., & Yee, N. (2009). Looking for gender roles and behaviors among online gamers.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59, 700-725. doi: 10.1111/j.1460-2466.2009.01453.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