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
1. [宋]徐兢,《宣和奉使高麗圖經》,收入《中朝關係史料叢刊:使朝鮮錄》,北京:北京圖書館,2003,乾隆五十八年(1793)《知不足齋叢書》本,上冊。
2. [宋]葉隆禮撰,《欽訂重訂契丹國志》,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第383冊。
3. [元]黎崱,武尚清點校,《安南國志略》,收入《中外交通史籍叢刊》,北京:中華書局,2000。
4. [明]王圻纂輯,《三才圖會》,臺北:成文出版社,1972,萬曆三十五年(1607)刊本。
5. [明]王象晉,《群芳譜》,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編》,濟南市:齊魯書社,2001,第80冊。
6. [明]朱國禎,《湧幢小品》,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1996,遼寧大學圖書館藏明天啟二年刻本,子部106冊。
7. [明]李言恭、郝杰,《日本考》,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1996,國立北平圖書館善本叢書影印明萬曆刻本,史255冊。
8. [明]李東陽等奉撰,《大明會典》,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76,萬曆十五年(1587) 司禮監刊本。
9. [明]胡靖,〈杜天使冊封琉球真記奇觀〉,收入《那霸市史》資料篇,第一卷3,那霸:那霸巿企畫部巿史編集室,1982年。
10. [明]胡靖,《琉球記》,收入黃潤華、薛英編,《國家圖書館藏琉球資料匯編》,北京:北京圖書館,2000,萬曆刻本。
11. [明]茅元儀,《武備志》,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天啓刻本影印,子部23-26冊
12. [明]夏子陽,《使琉球錄》,收入黃潤華、薛英編,《國家圖書館藏琉球資料匯編》,北京:北京圖書館,2000,明夏氏活字本。
13. [明]郜相,《河間府志》,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1996,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影印明嘉靖刻本。
14. [明]章潢,《圖書編》,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第970冊。
15. [明]許孚遠,《敬和堂集》,東京:高橋情報,據內閣文庫明萬曆二十二年序刊本影印,1990。
16. [明]郭汝霖,《重編使琉球錄》,收入殷夢霞、賈貴榮主編,《國家圖書館藏琉球資料續編》,北京:北京圖書館,2002,清抄本。
17. [明]郭汝霖、李際春撰,《(重編)使琉球錄》,收入賈貴榮、王冠主編,《國家圖書館藏琉球資料續編》,北京:北京圖書館,2002,清抄本。
18. [明]陳侃,《使琉球錄》,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嘉靖間原刊本,第742冊。
19. [明]喻政修、林材纂,《福州府志》,收入《稀見中國地方志匯刊》,北京:中國書店,1992,據日本內閣文庫藏明萬曆年間刻本影印。
20. [明]趙釴,《無聞堂稿》,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1997,明隆慶六年桐城趙氏玄對樓刊本,集部112冊。
21. [明]蔡汝賢,《東夷圖像》,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1996,北京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本,史255冊。
22. [明]鄧鍾,《安南圖誌》,收入《叢書集成續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8,錢氏述古堂抄本,史地245冊。
23. [明]鄭若曾,《鄭開陽雜著》,臺北:成文出版社,1971,據康熙三十一年(1692)版本影印。
24. [明]蕭崇業,《使琉球錄》,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明萬曆刻本,第742冊。
25. [明]蕭鎡,《尚約居士集》,東京:高橋情報,據內閣文庫明弘治七年(1494)刊本影印,1990。
26. [明]謝杰,《虔臺倭纂》,收入《中國野史集成》,成都:巴蜀書社,1993,據玄覽堂叢書續集影印,第25冊。
27. [清]允祹等奉敕撰,《欽定大清會典‧乾隆朝》,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第619冊。
28. [清]允祿等奉撰,《皇朝禮器圖式》,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第656冊。
29. [清]允祿等纂修,《大清會典‧雍正朝》,臺北:文海出版社,1993。
30. [清]尹桑阿等纂修,《大清會典‧康熙朝》,臺北:文海出版社,1993。
31. [清]王士禎,《池北偶談》,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第870冊。
32. [清]王之春,《清朝柔遠記》,北京:中華書局,1989。
33. [清]任果,《番禺縣志》,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清乾隆三十九年刻本。
34. [清]汪楫,《中山沿革志》,收入黃潤華、薛英編,《國家圖書館藏琉球資料匯編》,北京:北京圖書館,2000,康熙雍正間刻悔齋集本。
35. [清]汪楫,《冊封疏鈔》,收入黃潤華、薛英編,《國家圖書館藏琉球資料匯編》,北京:北京圖書館,2000,康熙二十五年(1686)刻本。
36. [清]汪楫,《使琉球雜錄》,收入黃潤華、薛英編,《國家圖書館藏琉球資料匯編》,北京:北京圖書館,2000,康熙二十五年(1686)刻本。
37. [清]汪楫,《觀海集》,收入王菡編,《國家圖書館藏琉球資料三編》,北京:北京圖書館,2006,雍正十一年(1733)刊本。
38. [清]汪灝、張逸少等奉撰,《欽定佩文齋廣群芳譜》,收入《景印文淵革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第845冊。
39. [清]周煌,《海東續集》,收入王菡編《國家圖書館藏琉球資料三編》,北京:北京圖書館,2006,乾隆三十四年(1769)刊本。
40. [清]周煌,《琉球國志略》,收入黃潤華、薛英編,《國家圖書館藏琉球資料匯編》,北京:北京圖書館,2000,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漱潤堂刻本。
41. [清]周鐘瑄,《諸羅縣志》,收入《臺灣史料集成‧清代臺灣方志彙刊》,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2005,第三冊。
42. [清]法式善,《陶廬雜錄》,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95,據北京圖書館藏清嘉慶二十二年陳預科本影印,第1177冊。
43. [清]金鋐、鄭開極纂修,康熙《福建通志》,收入《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史部‧地理‧34》,北京:書目文獻,1988。
44. [清]金簡撰,《欽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收入《百部叢書集成》,板橋:藝文印書館,1966,乾隆敕刊聚珍版叢書本,第27輯34函。
45. [清]阿克敦,《東遊集》,收入《中朝關係史料叢書:使朝鮮錄》下冊,北京:北京圖書館,2003,嘉慶二十一年(1816)《德蔭堂集》本。
46. [清]阿克敦著,黃有福、千和淑校註,《奉使圖》,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1999。
47. [清]南懷仁,《坤輿外紀》,收入《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據龍威叢書本排印,史部97冊。
48. [清]南懷仁,《坤輿圖說》,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第594冊。
49. [清]段汝霖,《楚南苗志》,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1996,北京圖書館藏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刻本,史256冊。
50. [清]庫勒納等奉敕撰,《清代朝起居注冊‧康熙朝》,臺北:聯經出版社,2009,據國立故宮博物院珍藏手稿本影印。
51. [清]徐葆光,《中山傳信錄》,收入黃潤華、薛英編,《國家圖書館藏琉球資料匯編》,北京:北京圖書館,2000,康熙六十年(1721)二友齋刻本。
52. [清]徐葆光,《海舶三集》,收入王菡編,《國家圖書館藏琉球資料三編》,北京:北京圖書館,2006,雍正間刊本。
53. [清]郝玉麟,乾隆《福建通志》,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第527-530冊。
54. [清]張照等纂修,《秘殿珠林石渠寶笈‧續編》,收入《秘殿珠林‧石渠寶笈合編》(上海:上海書店,1988)
55. [清]張學禮,《中山紀略》,收入賈貴榮、王冠主編,《國家圖書館藏琉球資料續編》,北京:北京圖書館,2002,清光緒間上海著堂鉛印本。
56. [清]張學禮,《使琉球記》,收入《國家圖書館藏琉球資料匯編》,北京:北京圖書館,2000,清刻本。
57. [清]張鵬翮纂,《奉使俄羅斯行程錄》,收入《百部叢書集成》,板橋:藝文印書館,1966,清吳省蘭輯刊藝海珠塵本,第35輯,第5函,51冊。
58. [清]傅恆,劉統勳,于敏中等奉敕撰,《欽定皇輿西域圖志》,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第500冊。
59. [清]項蕙修、范勳纂,《廣寧縣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修,據民國二十三年(1934)鉛印《遼海叢書》本影印。
60. [清]黃泳修、汪于雍等纂,《成新縣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清乾隆六年(1741)修,據乾隆十七年(1752)刻本影印。
61. [清]圖理琛,《異域錄》,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第594冊。
62. [清]趙新輯,《續琉球國志略》,收入黃潤華、薛英編編,《國家圖書館藏琉球資料匯編》,北京:北京圖書館,2000,光緒八年(1882)刻本。
63. [清]齊鯤費、錫章撰,《續琉球國志略》,收入賈貴榮、王冠主編,《國家圖書館藏琉球資料續編》,北京:北京圖書館,2002,清嘉慶間武英殿木活字本。
64. [清]慶桂,《國朝宮史續編》,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據遼寧省圖書館藏嘉慶十一年內府抄本影印,第825冊。
65. [清]潘相輯,《琉球入學見聞錄》,收入黃潤華、薛英編,《國家圖書館藏琉球資料匯編》,北京:北京圖書館,2000,乾隆二十九年(1764)刻本。
66. [清]衛既齊修、薛戴德等纂,《貴州通志》,收入《中國西南文獻叢書》,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3,第39冊。
67. [清]衛既齊修、薛戴德等纂,康熙《貴州通志》,收入《中國西南文獻叢書》,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3,據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原刊、1965年貴州省圖書館油印本影印。
68. [清]魏源,《聖武記》,臺北縣:文海出版社,1967。
69. 《清實錄‧太宗文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
70. 《清實錄‧高宗純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
71. 《清實錄‧聖祖仁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
72. [民國]陶湘編,竇水勇點校,《書目叢刊》,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
73. 刁書林主編,《奉使遼金行程錄》,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
74.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清代中琉關係檔案彙編:順治朝‧康熙朝‧雍正朝》,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2006。
75. 吳晗輯,《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北京:中華書局,1980。
76. 周俊富輯,《清代名人傳記叢刊》,臺北:明文書局,1985。
77. 金潰顯編著,《高麗史中中韓關係史料彙編》,臺北:食貨出版社,1983。
78. 張存武、葉泉宏編,《清入關前與朝鮮往來國書彙編(1619-1643)》,臺北:國史館,2000。
79. 球陽研究會編,《球陽》,東京:角川書店,1982。
80. 劉菁華、許清玉、胡顯慧選編,《明實錄朝鮮史料輯錄》,成都:巴蜀書社,2005。
81. [日]桂山義樹,《琉球事略》,收入《叢書集成續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8,甘雨亭叢書本,第245冊。
82. [日]新井白石,《南島志》,收入《叢書集成續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據甘雨亭叢書排印,史地245冊。
83. 《朝鮮王朝實錄》,首爾:東國文化社,1984。
專書
1. Deal, David M. and Laura Hostetler. The Art of Ethnography : A Chinese "Miao Album." Seattle :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06.
2. Hostetler, Laura. Qing Colonial Enterprise: Ethnography and Cartography in Early Modern China.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1.
3. Liu, Lydia H. The Clash of Empire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4. Smits, Gregory. Visions of Ryukyu: identity and ideology in early-modern thought and politics,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9,日文譯本:渡邊美季譯,《琉球王國の自畫像:近世沖繩思想史》,東京: ぺりかん社,2011。
5. Struve, Lynn A. ed. The Qing Formation in World-Historical Time.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6. Teng, Emma Jinhua. Taiwan’s Imagined Geography: Chinese Colonial Travel Writing.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04.
7. 九州國立博物館編,《うるまちゅら島:琉球》,福岡縣太宰府市:九州國立博物館,2006。
8. 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编纂,《中華古地圖珍品選集》,哈爾濱:哈爾濱地圖出版社,1998。
9. 夫馬進,《中國東アジア外交交流史の研究》,京都市:京都大學學術出版會,2007。
10. 夫馬進著,伍躍譯,《朝鮮燕行使與朝鮮通信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10。
11. 夫馬進編,《使琉球錄解題及び研究》,宜野灣:榕樹書林,1999。
12. 朱德蘭主編,《中琉歷史關係學術會議論文集目錄要覽》,臺北:中琉文化經濟協會,2002。
13. 米慶余,《琉球歷史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
14. 何慈毅,《明清時期琉球日本關係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
15. 李雲泉,《朝貢制度史論─中國古代對外關係體制研究》,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
16. 杜正勝編撰,《景印解說番社采風圖》,臺北:中研院史語所,1998。
17. 杜赫德編,耿昇譯,《耶穌會士中國書簡集──中國回憶錄》,第4冊,鄭州:大象出版社,2005。
18. 汪向榮,《中日關係史文獻論考》,長沙:岳麓出版社,1985。
19. 沖繩美術全集刊行委員会編集,《沖繩美術全集》共六冊,那霸:沖縄タイムス社,1989。
20. 沖繩縣立博物館,《冊封使:中國皇帝的使者》,那霸:沖繩縣立博物館,1991。
21. 赤嶺誠紀,《大航海時代の琉球》,那霸:沖繩時報社,1988。
22. 岡本弘道,《琉球王國海上交涉史研究》,宜野灣:榕樹書林,2010。
23. 東京國立博物館編,《海上の道:沖繩の歷史と文化》,東京:讀賣新聞社,1992。
24. 東京都江戶東京博物館編集,《葛飾北齋展:江戸のメディア‧繪本‧版畫‧肉筆畫》,東京:江戶東京博物館,1995。
25. 松浦章,《清代中國琉球交涉史の研究》,大阪府吹田市:關西大學出版部, 2011。
26. 祈慶富、史暉等著,《清代少數民族圖冊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2。
27. 浦添市美術館,《北齋の描いた琉球 琉球八景》,浦添市:尚生堂,2010。
28. 原田禹雄,《冊封使錄からみた琉球》,宜野灣:榕樹書林,2000。
29. 原田禹雄,《汪楫冊封琉球使錄三篇》,宜野灣:榕樹書林,1997。
30. 宮田俊彥,《琉明・琉清交涉史の研究》,東京:文献出版,1996。
31. 徐玉虎,《明代琉球王國對外關係之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
32. 徐斌,《明清士大夫與琉球》,北京:海洋出版社,2011。
33. 國分直一著,李作婷、邱鴻霖譯,《日本民俗文化誌:文化基層與周邊之探索》,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2011。
34.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編,《采風圖合卷》,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2007。
35. 堀敏一著,韓昇、劉建英譯,《隋唐帝國與東亞》,昆明市:雲南人民,2002。
36. 張存武,《清代臺灣方志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
37. 張存武,《清韓宗藩貿易》,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8。
38. 曹永和,《中國海洋史論集》,臺北:聯經出版社,2000。
39. 陳尚勝,《中韓關係史論》,山東:齊魯書社,1997。
40. 陳尚勝,《中韓關係史論》,濟南:齊魯書社,1997。
41. 曾煥棋,《清代使琉球冊封使の研究》,宜野灣:榕樹書林,2005。
42. 費正清主編,《中國的世界秩序:傳統中國的對外關係》,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10。
43. 黃枝連,《東亞的禮義世界:中國封建王朝與朝鮮半島關係形態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1994。
44. 黃枝連,《朝鮮的儒化情境構造:朝鮮王朝與滿清王朝的關係形態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1995。
45. 楊雨蕾,《燕行與中朝文化》,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
46. 葉高樹,《清朝前期的文化政策》,板橋:稻鄉出版社,2002。
47. 葛兆光,《宅茲中國──重建有關「中國」的歷史論述》,北京:中華書局,2011。48. 葛劍雄,《中國古代的地圖測繪》,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年。
49. 劉為,《清代中朝使者往來研究》,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2。
50. 劉風雲、劉文鵬編,《清朝的國家認同──新清史的研究與爭鳴》,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51. 劉家駒,《清初政治發展史論集》,臺北:商務印書館,1978。
52. 鄭永常,《來自海洋的挑戰──明代海貿政策演變研究》,臺北縣:稻香出版社,2004。
53. 鄭永常,《海禁的轉折:明初東亞沿海國際形式與鄭和下西洋》,新北市:稻香出版社,2011。
54. 蕭瓊瑞,《懷鄉與認同──臺灣方志八景圖研究》,臺北:典藏藝術家庭,2007。55. 賴正維,《清代中琉關係研究》,北京:海洋出版社,2011。
56. 謝必震、胡新,《中琉關係史料與研究》,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
57. 豐見山和行,《琉球王國の外交と王榷》,東京:吉川弘文館,2004。
論文
1. Greenberg, Daniel,康淑娟譯,〈院藏《海怪圖記》初探──清宮畫中的西方奇幻生物〉,《故宮文物月刊》,297(臺北,2007),頁38-51。
2. Hay, Jonathan. The Kangxi Emperor’s Brush-Traces: Calligraphy, Writing, and the Art of Imperial Authority.” In Wu Hung and Katherine Tsiang Mino, eds., Body and Face in Chinese Visual Culture,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pp. 311-334.
3. 大澤顯浩,〈明末地圖與公牘──地域性政書的出現〉,收入《全球化下明史研究之新視野論文集(三)》,臺北:東吳大學歷史系,頁183-200。
4. 夫馬進,〈一六○九年、日本の琉球併合以降における中国・朝鮮の対琉球外交──東アジア四国における冊封、通信そして杜絕〉,《朝鮮史研究論文》,46(東京,2008),頁5-38。
5. 方豪,〈康熙五十八年清廷派員測繪琉球地圖之研究〉,收入方豪,《方豪六十自定稿》,臺北 : 方豪自印,1969,頁522-555。6. 王德毅,〈《宣和奉使高麗圖經》的史料價值〉,《韓國學報》,7(臺北,1988),頁111-119。7. 石文誠,〈帝國的邊陲論述:以清代臺灣圖像為例〉,《歷史臺灣: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刊》,1(臺北,2010),頁8-31。
8. 朱法武,〈雍正帝對朝貢國的優待及其原因初探──以雍正時期的清琉關係為中心〉,收入曲金良主編,《第十二屆中琉歷史關係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北京:北京圖書出版社,2010,頁269-277。
9. 朱德蘭,〈從《歷代寶案》與《清代中琉關係檔案》看乾隆時期(1736-1795)中琉之間的海難事件〉,《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1:2(臺北:1999),頁203-231。10. 衣若芬,〈閱讀風景:蘇軾與「瀟湘八景圖」的興起〉,收入王靜芝、王初慶等著,《千古風流─東坡逝世九百年學術研討會》,臺北:洪葉文化公司,2001,頁689-717。
11. 何晉勳,〈六十七兩種《采風圖》及《圖考》之關係考察〉,《臺灣學研究》,6(臺北,2006),頁53-70。12. 吳大昕,〈猝聞倭至──明朝對將南倭寇的知識(1552-1554)〉,《明代研究》,2004,頁29-62。13. 吳誦芬,〈海錯圖〉,《故宮文物月刊》,363(臺北,2013),頁66-73。
14. 吳璧雍,〈外交見聞錄──宋本《宣和奉使高麗圖經》〉,《故宮文物月刊》,282(臺北,2006),頁40-49。15. 呂娟蘭,〈清太宗爭朝鮮所立三田渡公德碑〉,《史繹》,8(臺北:1971),頁17-21。
16. 李孝聰,〈記康熙《皇輿全覽圖》的測繪及其版本〉,《故宮學術季刊》,30:1(臺北,2012),頁55-85。
17. 李孝聰,〈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藏清代輿圖的初步整理與認識〉,《故宮學術季刊》,25:1(臺北,2007),頁178。18. 李湜,〈以圖鑒史──有關琉球的清宮繪畫〉,《紫禁城》,2(北京,2005),頁92-117。
19. 李湜,〈藝術的科學科學的藝術──清代宮廷畫譜〉,《紫禁城》,2(北京,2004),頁87-103。
20. 洪健榮,〈清代臺灣方志中的「西學」論述〉,《臺灣文獻》,62:2(南投,2011),頁105-143。
21. 畏冬、劉若芳,〈《苗瑤黎僮等族衣冠圖》冊及《職貢圖‧第六冊》考〉,《故宮學術季刊》,27:2(臺北,2009),頁193-221。
22. 胡思德,〈插圖的局限:從郭璞到李時珍的動物插圖〉,收入王淑民主編,《形象中醫》,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頁70-82。
23. 胡新,〈嘉靖以前出使琉球使者略考〉,收入曲金良主編,《第十二屆中琉歷史關係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北京:北京圖書出版社,2010,頁408-418。
24. 夏黎明,〈國家統治與知識生產:清代臺灣地圖的繪製與區域發展〉,《興大歷史學報》,15(臺中,2004),頁39-59。25. 孫薇,《使琉球錄の文書的性格》,收入琉球列島交涉史研究調查委員會編,《中國福建省‧琉球列島交涉史の研究》,東京:第一書房,1995,頁65-93。
26. 島尻勝太郎,〈明清交替期の琉球の對應〉,收入《第一屆中琉歷史關係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臺北市:中琉文化經濟協會出版,1987,頁491-507。
27. 徐玉虎,〈清冊封使張學禮與王垓著述遺存琉球考〉,收入《第七屆中琉歷史關係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臺北,1999。頁450-468。28. 徐玉虎,〈清冊琉使全魁與周煌著作遺存琉球考〉,《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14(臺北,1997),頁49-75。29. 徐玉虎,〈清冊琉使汪楫與林麟焻著作遺存琉球考〉,《輔仁歷史學報》,5(臺北,1993),頁203-219。30. 徐麗霞,〈臺灣清代八景的權力結構與回歸義涵──以「臺灣府八景」為例〉,收入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編,《中國文學之學理與應用-紅樓夢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銘傳大學應用中文系,2010,頁177-216。
31. 翁燕珍,〈使臣的壯遊與心聲──蕭崇業《航海賦》研究〉,收入曲金良主編,《第十二屆中琉歷史關係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北京:北京圖書出版社,2010,頁156-173。
32. 馬月華,〈略論福建本「外聚珍」〉,《中國典籍與文化》,73(北京,2010),頁73-85。
33. 馬雅貞,〈風俗、地方與帝國:《太平歡樂圖》的製作及其對「熙皞之象」的呈現〉,《國立中央大學人文學報》,45(桃園,2011),頁141-194。
34. 馬雅貞,〈戰勳與宦蹟:明代戰爭相關圖像與官員視覺文化〉,《明代研究》,17(臺北:2011),頁49-89。
35. 張存武,〈從使琉球錄到琉球國史〉,收入琉中歷史關係委員會主編,《第二回琉中歷史關係關係國際學術會議琉中歷史關係論文集》,那霸:琉中歷史關係國際學術會議實行委員會,1989。頁677-700。
36. 張存武,〈清季中韓關係之變通〉,《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4(臺北,1985),頁105-125。37. 張哲嘉,〈明代方志的地圖〉,收入黃克武主編,《畫中有話:近代中國的視覺表述與文化構圖》,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頁179-212。
38. 張家綸,〈評介《懷鄉與認同:臺灣方志八景圖研究》〉,《歷史教育》,16(臺北,2010),頁215-223。
39. 張家綸,〈評介鄧津華《想像台灣:中國殖民旅遊書寫與圖像(1683-1895)》〉,《臺灣師大歷史學報》,36(臺北,2006),頁215-225。40. 曹永和,〈明洪武朝的中琉關係〉,收入氏著,《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三)》,臺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1988,頁283-312。
41. 曹永和,〈關於琉球程順則與其所刊刻《指南廣義》〉,收入氏著,《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三)》,臺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1988,頁273-326。
42. 曹紅軍,〈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源流考〉,《江蘇圖書館學報》,2(南京,1997),頁50-52
43. 梅韻秋,〈張崟《京口三山圖卷》:道光年間的經世學風下的江山圖像〉,《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6(臺北,1999),頁195-239、244。44. 莊吉發,〈故宮檔案與清初中琉關係使研究〉,收入琉中歷史關係委員會主編,《第二回琉中歷史關係關係國際學術會議琉中歷史關係論文集》,那霸:琉中歷史關係國際學術會議實行委員會,1989。頁57-92。
45. 許暉林,〈朝貢的想像:晚明日用類書「諸夷門」的異域論述〉,《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0:2(臺北,2010),頁169-192。
46. 陳元朋,〈傳統博物知識裡的「真實」與「想像」:以犀角與犀牛為主體的個案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33(臺北,2010),頁1-81。
47. 陳宗仁,〈院藏清初福建省地圖──一幅新舊知識交雜的地圖〉,《故宮文物月刊》,357(臺北,2012),頁32-41。
48. 陳尚勝,〈論17-19世紀朝鮮王朝的清朝觀演變〉,《韓國學報》,16(臺北,2000),頁87-102。49. 陳捷先,〈《南島志》簡介〉,《臺大歷史學報》,19(臺北,1996),頁201-218。50. 陳捷先,〈東亞文化圈的形成與發展──以琉球王室漢化為約論中心〉,收入高明士主編,《東亞文化圈的形成與發展‧政治法制篇》,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2003,頁181-198。
51. 陳捷先,〈康熙皇帝對中琉關係延續與加強的貢獻〉,收入中國第一歷史當案館編,《第六屆中琉歷史關係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2000,頁191。
52. 陳捷先,〈談清代成書的幾種琉球方志〉,收入林毓瓊責任編輯,《第五屆中琉歷史關係學術會議論文集》,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頁1-26。
53. 馮寶琳,〈康熙《皇輿全覽圖》的測繪考略〉,《故宮博物院院刊》,1(北京,1985),頁23-35。
54. 黃俊傑,〈做為區域史的東亞文化交流史──問題意識與研究主題〉,《臺大歷史學報》,43(臺北,2009),頁187-218。55. 楊之峰,〈《武英殿聚珍版叢書》零種的鑒定〉,《圖書館學刊》,1(瀋陽,2009),頁89-91。
56. 楊仲揆,〈徐葆光在琉球〉,收入林毓瓊編輯,《第五屆中琉歷史關係學術會議論文集》,福建省: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頁813-833。
57. 葛兆光,〈做為思想史的古輿圖〉,收入甘懷真編,《東亞歷史上的天下與中國概念》,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2007,頁217-254。58. 詹素娟,〈文化符碼與歷史圖像:再看《番社采風圖》〉,《古今論衡》,2(臺北,1999),頁2-17。59. 廖肇亨,〈知海則知聖人:明代琉球冊封使海洋書寫義蘊探詮〉,《臺灣古典文獻研究集刊》,2(臺北:2009),頁1-33。
60. 廖肇亨,〈清代中葉古典海洋詩歌釐探:以嘉慶五年琉球冊封使趙文楷、李鼎元的海洋經驗為中心的考察〉,《海洋文化學刊》,8(基隆,2010),頁31-63。
61. 劉官諤,〈內務府輿圖房藏圖紀要〉,收入國立故宫博物院編,《文獻特刊論叢專刊合集》,臺北:台聯國風出版社,1967,頁135-146。
62. 蔡玫芬,〈文房清玩──文人生活中的工藝品〉,收入郭繼生、劉岱聰主編,《中國文化新論,藝術篇,美感與造型》,臺北:聯經出版,1983,頁525-664。63. 鄭金生,〈明代畫家彩色本草插圖研究〉,《新史學》,14:4(臺北,2003),頁65-120。鄭金生,〈本草插圖的演變──兼談本草插圖中的寫實與藝術問題〉,收入氏著,《藥林外史》,臺北:東大,2005,頁219-251。
64. 鄭樑生,〈明清兩朝對流求官生的處置──以《琉球入學聞見錄》所見為中心〉,收入氏著,《中日關係使研究論集(八)》,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頁173-208。
65. 鄭樑生,〈琉球在清代冊封體制中的定位試探──以順治、康熙、雍正三朝為例〉,收入氏著,《中日關係史研究論集(八)》,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頁147-172。
66. 盧宣妃,〈統理人倫以成王教──清宮風俗圖像與中國風俗觀〉,《故宮文物月刊》,270(臺北,2005),頁54-63。67. 盧宣妃,〈陳師曾《北京風俗圖》中的日本啟示〉,《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28(臺北,2010),頁185-246。
68. 盧雪燕,〈古今圖書集成──現存中國史上規模最大的類書〉,《故宮文物月刊》,321(臺北,2009),60-69。
69. 賴毓芝,〈從康熙的算學到奧地利安布列斯堡收藏的一些思考〉,《故宮文物月刊》,276(臺北,2006),頁106-118。70. 賴毓芝,〈圖像、知識與帝國:清宮的食火雞圖繪〉,《故宮學術季刊》,29:2(臺北,2011),頁1-75。
71. 賴毓芝〈圖像帝國:乾隆朝《朝貢圖》的製作與帝都呈現〉,《近代史研究所集刊》,75(臺北,2012),頁1-76。
72. 謝必震,〈明清冊封琉球略論〉,《漢學研究》,11:1(臺北,1993),頁319-338。73. 豐見山和行,〈徐葆光來琉(1719)及其之後──琉球國內諸問題以及對冊封使的應對情況〉,收入曲金良主編,《第十二屆中琉歷史關係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北京:北京圖書出版社,2010,頁32-45。
74. 豐見山和行,〈琉球王位與冊封關係〉,收入中琉文化經濟協會主編,《第一屆中琉歷史關係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臺北市:中琉文化經濟協會出版,1987,頁393-440。
75. 羅志田,〈後現代主義與中國研究:《懷柔遠人》的史學啟示〉,《歷史研究》,1(北京,1999),頁103-117。
76. 羅麗馨,〈十五世紀朝鮮人對日本的觀察和記錄──以申叔舟《海東諸國紀》為中心〉,《臺灣師大歷史學報》,42(臺北,2009),頁81-119。77. 譚怡令,〈話石‧石畫〉,《故宮文物月刊》,298(臺北,2008),頁52-71。學位論文
1. 安煥然,〈琉球、滿剌加與明朝共體制的關係─明代前半期〉,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1995。
2. 宋南萱,〈臺灣八景從清代到日據時期的轉變〉,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3. 沈玉慧,〈明末清初期的中日交涉與琉球─以情報的傳遞為中心〉,中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4. 許博凱,〈帝國文化邏輯的展演:清代臺灣方志之空間書寫與地理政治〉,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線上資料庫
1. [琉球]程順則,《指南廣義》,仲原善忠文庫資料庫,http://manwe.lib.u-ryukyu.ac.jp/zenchu/db/details.php?id=24
2. [日]森嶋中良,《琉球談》,仲原善忠文庫資料庫:http://manwe.lib.u-ryukyu.ac.jp/zenchu/db/details.php?id=129
3. 臺大資工數位典藏與自動推論實驗室建置,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生陳慧先資料提供,〈度量衡單位換算系統〉:http://thdl.ntu.edu.tw/weight_measure/transformation8.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