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文部分
1. 王芳岑(2004),「體驗行銷、體驗價值與購買意圖關係之研究」,中國文化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
2. 王尉晉(2000),「運動理念行銷策略之研究—以adidas「街頭籃球運動」與Nike「高中籃球聯賽」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廣告系研究所。
3. 吉中行(2003),「促銷形式對品牌態度之影響:品牌形象與品牌忠誠度的干擾角色」,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
4. 吳明琦(2002),「品牌權益與通路對於消費者化粧品購買行為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
5. 李季龍(2004),「體驗行銷、體驗價值與品牌權益關係之研究」,中國文化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
6. 李翔雲(2002),「高感性打造品牌識別之體驗-以傅子菁時裝為個案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系研究所。
7. 岳彩文(2003),「零售百貨業「特定體驗行銷活動」下之「消費體驗模型」相關研究-以漢神百貨開店慶暨母親節特賣活動為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所。
8. 林怡安(2004),「運用線性結構模式探討化妝水購買涉入、品牌權益、知覺風險、顧客忠誠度與消費者生活型態關係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
9. 施存柔(2002),「來源國形象、品牌定位與銷售通路對化妝品消費者態度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國際貿易學系碩士班。10. 洪穎思(2004),「體驗行銷與品牌形象互動之探討」,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
11. 陳育蕙(2002),「體驗行銷之探索性研究-統一星巴克個案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
12. 陳簾予(2004),「體驗品質對情緒、價值、體驗滿意度、承諾及行為意圖影響之研究-以台灣現代戲劇演出為例」,輔仁大學管理學研究所。
13. 溫正忠(2003),「影響化妝品品牌權益因素之實證研究」,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
14. 蔡杉源(2003),「百貨零售業體驗行銷策略運用之探索性研究:以漢神百貨開店慶暨母親節活動為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所。
15. 謝憶文(1998),「顧客滿意,品牌權益與顧客終身價值關係之研究- 以服務過程為服務業分類之實證」,中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
16. 藍世明(2004),「從體驗行銷觀點探討連鎖雜誌咖啡館之消費情境因素研究--以台中市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班。17.黃映瑀(2005),體驗行銷、體驗價值、顧客滿意、品牌形象與行為意向關係之研究,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18.吳文龍(2006),觀光休閒旅館之消費者體驗研究,國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19.張碧娟(2010)多點式觸控手機的體驗價值及品牌權益之探討,國立臺南大學經營管理學系科技管理碩士班碩士論文。二、外文部分
1. Shocker, A. D. and B. Weitz (1988),“A Perspective on Brand Equity Priniciples and Issues” In: L. Leuthesser, ed., Report # 88-104, Cambridge, MA:Marketing Science Institute.
2. Simon, C. J. and Sullivan M. W. (1993), “The Measurement and Determinants of Brand Equity:A Financial Approach ”, Marketing Science, 66-71.
3. Smith, D. C. (1992), “Brand extensions and advertising efficiency: What can and cannot be expected,”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32(6), 11-20.
4. Stobart, P. (1989), “Alternative Methods of Brand Valuation,”In: J. Murphy, ed.,Brand Valuations: Establishing a True and Fair View, London: The Interbrand Group.
5. Tauber, E. M.(1998), “Brand Leverage: Strategy for Growth in a Cost Control World”,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26-30.
6. Kassarjian, H. H. (1977), “Content analysis in consumer research,”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volume 4(1), 8-18.
7. Keller, K. L. (1993), “Conceptualizing, measuring, and managing customer-based brand equity,” Journal of Marketing, 57(1), 1-22.
8. Kotler, P. (2003), Marketing Management, 11th edition, Prentice Hall.
9. Leuthesser, L., Kohli C. and Harich, K. R. (1993), “Brand Equity: The Halo Effect Measure”, 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 10, 61-75.
10. Lindstrom, M. (2005), Brand Sense: Build Powerful Brands Through Touch, Taste, Smell, Sight, and Sound, Free Press.
11. Malhotra, N. K. (1993), Marketing Research, New Jersey:Prentice-Hall, Inc.
12. Morgan, R. (2000), “A consumer-oriented framework of brand equity and loyalty,” Journal of Market Research Society, 42, 65-78.
13. Mullen, M. and Mainz A. (1989), “ Brands,Bids and Balance Sheet:Putting a Price on Protected Products ”, Acquistions Monthly, 24, 26-27.
14. Oliver, R. L. (1999), “Whence Consumer Loyalty,” Journal of Marketing, 63 (Special Issue), 2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