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7)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5 21:4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簡銘成
研究生(外文):Ming-cheng Chien
論文名稱:功能式辦公椅子的體驗價值及品質權益之探討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Experience Value and Brand Equity of Multi -Function Office Chair
指導教授:林懿貞林懿貞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Yi-chen Li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南大學
系所名稱:經營與管理學系科技管理碩士班
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其他商業及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3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53
中文關鍵詞:體驗價值體驗行銷策略體驗模組品牌權益
外文關鍵詞:Strategic Experience ModulesBrand EquityExperience ValueExperiential Marketing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88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6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由於現今消費型態逐漸改變,顧客的消費趨勢不斷地受到生活環境、經濟環境及個人因素所影響,傳統的經營方式已經無法滿足消費者需求。商品標準化已不再是趨勢,而體驗行銷、體驗價值、品牌權益,逐漸成為近幾年來市場流行的主力,業者如何改變其經營模式並結合「體驗行銷」來滿足消費者,讓顧客能感受到業者所呈現出的體驗行銷策略之體驗價值與品牌權益之建立,是目前值得被注意的課題。

對多數的消費者而言,若業者能提供難以忘懷的消費體驗,便是促成消費者重複光臨的重要因素。因此,業者如何為消費者帶來包括感官體驗、情感體驗、思考體驗、行動體驗及關聯體驗等體驗策略模組所構成的五大體驗構面,進而讓顧客產生體驗,能成功傳達體驗,必能帶來更大的商機。

本研究以「多功能式(Multi- Function)辦公椅子的體驗價值及品牌權益之探討」為研究主題,從體驗行銷及品牌權益之觀點加以探討,藉由深度訪談了解消費者想傳達的體驗行銷策略之體驗價值及對品牌權益之關聯性,再透過實務經驗的輔助,進而讓經營辦公椅子等家具業者,藉由消費者體驗之五大體驗構面作為企業經營管理創新、創意之參考。
Facing consumer trends of customers constantly by living environment, economic environment and personal factors, companies have recognized that the traditional way of doing business has been unable to meet consumer demand. Product standardization is no longer a trend, experiential marketing, experiential value, brand equity, has become more important recently. It is important to give special experience for consumers to repeat purchase. That will include sensory experience, emotional experience, thinking experience, mobile experience and relate experience, etc.

This study aims to focus on experience and brand equity and takes multi-function office chair as an example. The deep interview had been conducted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experience value and brand equity. The results have contributions to the practical to build up new business model.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誌謝 III
目 錄 IV
表 目 錄 V
圖 目 錄 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三節 研究流程 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4
第一節 多功能式辦公椅子介紹 4
第二節 體驗行銷之相關理論 7
第三節 策略體驗模組 8
第四節 體驗媒介與體驗價值 10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14
第一節 研究架構 14
第二節 研究假設 15
第三節 研究方法 16
第四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方式 16
第五節 研究設計 17
第六節 深度訪談題目設計與編碼方式 19
第七節 深度訪談資料分析方法 22
第四章 實證分析與結果 23
第一節 受訪者逐字稿重點彙整 23
第二節 受訪者五大類型重要觀點分析 3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46
第一節 研究結論 46
第二節 實務管理的建議 48
第三節 研究限制 49
第四節 未來研究建議 50
參考文獻 52
一、 中文部分
1. 王芳岑(2004),「體驗行銷、體驗價值與購買意圖關係之研究」,中國文化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
2. 王尉晉(2000),「運動理念行銷策略之研究—以adidas「街頭籃球運動」與Nike「高中籃球聯賽」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廣告系研究所。
3. 吉中行(2003),「促銷形式對品牌態度之影響:品牌形象與品牌忠誠度的干擾角色」,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
4. 吳明琦(2002),「品牌權益與通路對於消費者化粧品購買行為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
5. 李季龍(2004),「體驗行銷、體驗價值與品牌權益關係之研究」,中國文化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
6. 李翔雲(2002),「高感性打造品牌識別之體驗-以傅子菁時裝為個案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系研究所。
7. 岳彩文(2003),「零售百貨業「特定體驗行銷活動」下之「消費體驗模型」相關研究-以漢神百貨開店慶暨母親節特賣活動為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所。
8. 林怡安(2004),「運用線性結構模式探討化妝水購買涉入、品牌權益、知覺風險、顧客忠誠度與消費者生活型態關係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
9. 施存柔(2002),「來源國形象、品牌定位與銷售通路對化妝品消費者態度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國際貿易學系碩士班。
10. 洪穎思(2004),「體驗行銷與品牌形象互動之探討」,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
11. 陳育蕙(2002),「體驗行銷之探索性研究-統一星巴克個案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
12. 陳簾予(2004),「體驗品質對情緒、價值、體驗滿意度、承諾及行為意圖影響之研究-以台灣現代戲劇演出為例」,輔仁大學管理學研究所。
13. 溫正忠(2003),「影響化妝品品牌權益因素之實證研究」,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
14. 蔡杉源(2003),「百貨零售業體驗行銷策略運用之探索性研究:以漢神百貨開店慶暨母親節活動為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所。
15. 謝憶文(1998),「顧客滿意,品牌權益與顧客終身價值關係之研究- 以服務過程為服務業分類之實證」,中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
16. 藍世明(2004),「從體驗行銷觀點探討連鎖雜誌咖啡館之消費情境因素研究--以台中市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班。
17.黃映瑀(2005),體驗行銷、體驗價值、顧客滿意、品牌形象與行為意向關係之研究,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
18.吳文龍(2006),觀光休閒旅館之消費者體驗研究,國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19.張碧娟(2010)多點式觸控手機的體驗價值及品牌權益之探討,國立臺南大學經營管理學系科技管理碩士班碩士論文。


二、外文部分
1. Shocker, A. D. and B. Weitz (1988),“A Perspective on Brand Equity Priniciples and Issues” In: L. Leuthesser, ed., Report # 88-104, Cambridge, MA:Marketing Science Institute.
2. Simon, C. J. and Sullivan M. W. (1993), “The Measurement and Determinants of Brand Equity:A Financial Approach ”, Marketing Science, 66-71.
3. Smith, D. C. (1992), “Brand extensions and advertising efficiency: What can and cannot be expected,”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32(6), 11-20.
4. Stobart, P. (1989), “Alternative Methods of Brand Valuation,”In: J. Murphy, ed.,Brand Valuations: Establishing a True and Fair View, London: The Interbrand Group.
5. Tauber, E. M.(1998), “Brand Leverage: Strategy for Growth in a Cost Control World”,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26-30.
6. Kassarjian, H. H. (1977), “Content analysis in consumer research,”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volume 4(1), 8-18.
7. Keller, K. L. (1993), “Conceptualizing, measuring, and managing customer-based brand equity,” Journal of Marketing, 57(1), 1-22.
8. Kotler, P. (2003), Marketing Management, 11th edition, Prentice Hall.
9. Leuthesser, L., Kohli C. and Harich, K. R. (1993), “Brand Equity: The Halo Effect Measure”, 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 10, 61-75.
10. Lindstrom, M. (2005), Brand Sense: Build Powerful Brands Through Touch, Taste, Smell, Sight, and Sound, Free Press.
11. Malhotra, N. K. (1993), Marketing Research, New Jersey:Prentice-Hall, Inc.
12. Morgan, R. (2000), “A consumer-oriented framework of brand equity and loyalty,” Journal of Market Research Society, 42, 65-78.
13. Mullen, M. and Mainz A. (1989), “ Brands,Bids and Balance Sheet:Putting a Price on Protected Products ”, Acquistions Monthly, 24, 26-27.
14. Oliver, R. L. (1999), “Whence Consumer Loyalty,” Journal of Marketing, 63 (Special Issue), 20-38.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