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1)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3 20:5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王婉書
研究生(外文):Wan-shu Wang
論文名稱:親子遊戲治療團體對提升新住民母親與其子女親子關係之探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in new-inhabitant mothers of the promoting mother-child relationship trough filial therapy group
指導教授:李岳庭李岳庭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Yue-ting Li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南大學
系所名稱:諮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心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3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71
中文關鍵詞:新住民母親親子遊戲治療團體親子關係
外文關鍵詞:mother-child relationshipfilial therapy groupnew-inhabitant mother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0
  • 點閱點閱:149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40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6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瞭解親子遊戲治療團體對提升新住民母親與其子女親子關係之狀況。本研究以四位居住於臺南市之新住民母親為研究參與者,且採用Landreth的親子遊戲治療十週模式,於團體中教導新住民母親基本的兒童中心遊戲治療的態度與技巧,並於第三次團體後,於家中進行每週一次、每次三十分鐘,共計七次的家中親子遊戲單元。團體結束後,研究者依循詮釋現象學方法論,透過半結構的深度訪談以及「主題分析法」來對受訪者的主體經驗進行意義的探尋。研究結果發現如下:
一、新住民母親對親子互動與教養信念覺察能力之成長:
新住民母親覺察影響自身教養信念之因素;發現與瞭解子女的
另一面及看見孩子的優點與能力;並反省過去的親子互動,重
新思考親子關係之真諦。
二、新住民母親教養態度與行為之正向轉變:
新住民母親重新聚焦在孩子身上,傾聽、陪伴、尊重子女;身
體力行調整原先的教養模式,以溝通代替責罰、給予選擇讓孩
子學習自我負責及適時給予肯定;並在獲得新的親子正向互動
經驗後,對教養信念產生新的體悟。
三、新住民母親親職效能感之增進:
新住民母親看見子女的成長與進步─樂於分享、獨立自主、自
我負責、貼心及懂事等正向行為的產生;與更瞭解孩子、較知
道如何教養子女以及對自己的教養方式逐漸產生信心。
四、新住民母親及其子女親子關係之提升
新住民母親與其子女對彼此的正向感受增加,親子之間的語言
及非語言情感交流頻率提高,以及彼此感覺更親密且靠近。
本研究依據上述結果作進一步討論,並對未來研究及實務工作上提出建議。
The purpose of this phenomenological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effectiveness of 10- week children-centered filial therapy model to facilitate mother-child relationship. The participants in this study are identified as new-inhabitant mothers as their status in Taiwan. Using in-depth semi-structural interviews design and thematic analysis approach, it was found that after 10 weeks the mothers (n=4) who were trained applying filial therapy model and conducting weekly play time with their children reported significantly better awareness of their beliefs in parenting children. The participants also reported developing positive attitudes and skills in interacting with their children and as a result,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relationship, increasing a sense of intimacy with their children, and enhancing a better sense of effectiveness of parenting children after receiving filial therapy training.
目次
謝辭.............................................................................................................................................i
中文摘要....................................................................................................................................ii
英文摘要....................................................................................................................................iii
目次............................................................................................................................................iv
表次............................................................................................................................................vi
圖次............................................................................................................................................v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4
第三節 研究問題...............................................................................................................4
第四節 名詞釋義...............................................................................................................4
第五節 研究限制...............................................................................................................5

第二章 文獻探討.......................................................................................................................7

第一節 新住民母親之母職經驗與子女教養現況...........................................................7
第二節 新住民母親與其子女親子關係之議題.............................................................17
第三節 親子遊戲治療理論及相關研究.........................................................................23

第三章 研究方法.....................................................................................................................39

第一節 研究設計.............................................................................................................39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40
第三節 研究工具.............................................................................................................42
第四節 研究程序.............................................................................................................52
第五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56
第六節 研究品質檢核.....................................................................................................71
第七節 研究倫理考量.....................................................................................................74

第四章 研究結果.....................................................................................................................77
第一節 發現過往─昔日模式始現形,重新發省親子情.............................................77
第二節 轉變現今─育兒方式今日變,教養態度漸轉換.............................................86
第三節 躍進未來─攜手來日共邁進,親子關係大躍升.............................................98
第四節 研究結果綜合討論...........................................................................................110

第五章 研究結論、建議與心得.........................................................................................119
第一節 研究結論...........................................................................................................119
第二節 研究建議...........................................................................................................121
第三節 研究心得...........................................................................................................126

參考文獻.................................................................................................................................129
附錄一 親子遊戲成長團體招募宣傳單...............................................................................140
附錄二 親子遊戲成長團體簡介...........................................................................................141
附錄三 研究邀請函...............................................................................................................142
附錄四 親子遊戲成長團體報名表.......................................................................................143
附錄五 團體前晤談大綱.......................................................................................................144
附錄六 親子遊戲成長團體合約書.......................................................................................145
附錄七 參與研究同意書.......................................................................................................146
附錄八 親子遊戲成長團體後訪談大綱...............................................................................147
附錄九 訪談逐字稿檢核函...................................................................................................148
附錄十 研究檢核回饋函.......................................................................................................149
附錄十一 親子遊戲治療團體方案.......................................................................................151
附錄十二 親子遊戲成長團體手冊(中文版)........................................................................167
附錄十三 親子遊戲成長團體手冊(越南文版) ...................................................................202
附錄十四 親子遊戲成長團體手冊(印尼文版) ...................................................................234
附錄十五 親子遊戲治療團體方案及手冊授權書...............................................................271
一、中文部分
內政部(2010)。外籍配偶人數與大陸(含港澳)配偶人數。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全球資
訊網。2010年12月31日。取自:
http://www.immigration.gov.tw/public/Attachment/07122292665.xls

教育部(2010)。就讀國中小之外籍配偶子女人數-按父母國籍分。教育部全球資訊網。
2010年12月28日。取自: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3/overview44.xls

王宏仁(2001)。社會階層下的婚姻移民與國內勞動市場:以越南新娘為例,臺灣社會研
究季刊,41,99-127。

王翊涵(2011)。我很辛苦,可是我不可憐!新移民女性在台生活的優勢觀點分析。臺大
社會工作學刊,23,93-136。

白育慈(2011)。新住民子女親子關係與人際關係關聯性之研究—以龍井區國小為例。靜
宜大學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江亮演、陳燕禎、黃稚純(2004)。大陸與外籍配偶生活調適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05,
66-89。

何美雪、高淑貞、洪慧涓(2005)。親子遊戲治療訓練對國小認輔教師遊戲治療知能影響
之訓練探究。教育心理學報,37(1),1-21。

余淑貞(2006)。台北縣新移民女性的國中子女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余祥雲(2006)。慢性病童與主要照顧者在親子遊戲治療中互動及改變歷程之分析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吳秀照(2004):東南亞外籍女性配偶對於發展遲緩子女的教養環境與主體經驗初探—從
生態系統觀點及相關研究分析。社區發展季刊,105,159-175。

吳宗曄(2006)。雲林縣本籍與東南亞外籍配偶之國小高年級子女親子關係對其生活適應
之影響。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吳欣璇(2008)。新住民母親的親子關係:一種敘說分析。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
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欣璇、金瑞芝(2011)。華人家庭文化脈絡下新住民母親的親子關係─以一越南出生與
柬埔寨長大的新住民母親為例。應用心理研究,51,111-148。

吳嘉瑜(2004)。親子關係的另一端:成年期親子關係特色。諮商與輔導,217,20-24。

吳憶如(2008)。澎湖縣新移民女性參與學習服務措施及其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臺北教
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呂清文(2008)。澎湖縣新移民女性配偶婚姻態度與滿意度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
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玉珍、黃文三、沈碩彬(2009)。國小高年級學生子職角色知覺與親子關係之研究。國
民教育研究學報,23,161-188。

李美枝(1998)。中國人親子關係的內與功能:以大學生為例。本土心理學研究,9,3-52。

李瑞金、張美智(2004)。從文化觀點探討外籍配偶在台灣之生活適應。社區發展季刊,
105,101-115。

李駱遜(2011)。從新住民母親的親子關係談起。應用心理研究,52,12-16。

李鴻瑛(2006)。外籍配偶國小子女親子溝通語親子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
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杜宜展、李鴻章(2008)。母職角色與母職守門關係之研究。幼兒教育,292,25-47。

沈原億(2006)。東南亞新移民女性子女自我概念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
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周宛君(2007)。東南亞地區新移民女性子女學校生活適應之個案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
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林于勛(2009)。國小新移民子女知覺母親管教方式、親子關係與情緒智力之研究。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文瑛(2003)。教養觀背後的人性觀—以能力觀為例。本土心理學研究,20,253-293。

林妗鎂(2006)。將識字教育視為一種賦權: 以宜蘭縣東南亞新移民女性生活適應為例。
佛光人文社會學院社會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宜蘭縣。

林杏芬(2006)。在台越籍女性配偶親職角色認知與實踐之研究。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嬰幼
兒保育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沛螢(2011)。親子遊戲治療對分離焦慮兒童之焦慮反應及依附關係之成效研究。國立
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林怡光、蕭文(2005)。焦點解決短期諮商對繼親兒童親子關係輔導效果之研究。諮商輔
導學報,13,59-81。

林昭溶(2005)。技職體系青少年中期的親子關係(一):內涵之探討。應用心理研究,25,
13-248。

林美珠(2001)。兒童中心遊戲治療的原則及實施。諮商與輔導184,15-18。

林美珠(2005)。親子遊戲治療─客體關係的修復。諮商與輔導237,35-44。

林美珠(2006)。親子遊戲治療之外一章。諮商與輔導242,18-22。

林惠雅(2000)。母親與幼兒互動中之教養行為分析。應用心理研究,6期,頁75-96。

林維勤(2008)。新移民女性對其學齡前幼兒的教養經驗--以親子共讀讀書會參與者為
例。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邱方晞(2003)。東南亞外籍新娘家庭問題與協助需求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01期,
176-181。

邱奕仁(2004)。越南籍配偶對於學前子女之教養信念及其教養方式之研究。國立花蓮師
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邱敏麗、黃創華、陳瑤惠(2008)。外籍配偶子女在家庭動力畫的內容與其對家庭互動關
係的意涵之初探。嘉南學報,34,555-566。

柯澍馨、何嘉雯(2005)。大學生親子關係、婚姻態度與同居行為之研究-以臺北縣市私
立大學學生為例。餐旅暨家政學刊,2(4),593-609。

柯瓊芳、張翰璧(2007)。越南、印尼與台灣社會價值觀的比較研究。台灣東南亞學刊,
4(1),91-112。

洪若耘(2011)。新移民家庭親子關係之研究--以伊甸新北市板橋區親子共讀團體為例。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洪婉瑜(2006)。越南配偶婚姻滿意與親子關係之研究-以台灣北區為例。中國文化大學生
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洪淑雅、卓紋君(2001)。母親參與親子遊戲訓練團體對國小被同儕拒絕兒童親子關係、
社交地位及學校行為改變之研究。諮商輔導文粹,6,23-58。

洪誼倫(2007)。越南新移民女性生活適應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未出版碩士,元智大
學社會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胡幼慧等合著(1999)。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夏曉鵑(2000)。資本國際化與國際婚姻─以台灣的「外籍新娘」現象為例。台灣社會研
究季刊,39,45-92。

孫幸慈(2001)。布偶在親子遊戲治療中的應用。諮商輔導文粹,6,137-153。

徐美漪(2009)。那邊與這邊:一位越南籍母親教養經驗之探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幼兒
與家庭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翁毓秀(2004)。外籍配偶家庭服務。社區發展季刊,105,109-115。

翁毓秀(2004)。為新住民建構社會包容的家庭政策。社區發展季刊,114,61-76。

翁慧雯(2004)。東南亞外籍女性配偶生活適應之經驗探究。社區發展季刊,105,217-226。

翁麗芳(2009)。新住民家庭子女教養的需求與回應:臺北縣的幼小銜接嘗試。臺灣圖書
館管理季刊,5(4),1-25。

高淑貞(1998)。親子遊戲治療。臺北:桂冠。

高淑清(2001)。在美華人留學生太太的生活世界─詮釋與反思。本土心理學研究,16,
225-285。

高淑清(2008a)。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高雄市:麗文文化。

高淑清(2008b)。質性研究的18堂課─揚帆再訪之旅。高雄市:麗文文化。

常志強(2009)。新移民女性生活適應-以彰化縣為例。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未出版,臺北縣。

張宋奇(2006)。新移民女性之子女教育信念及教育實踐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碩士論
文。花蓮市:未出版。

張杏如(2004)。外籍配偶家庭早期療育-醫院社會工作的新挑戰。社區發展季刊,105,
235-243。

張高賓(2011)︰親子遊戲治療對於院童依附關係之成效分析:視保育員為治療代理人之
個案研究。諮商輔導學報,23,19-52。

張湞琬(2008)︰親子遊戲治療團體之療效因子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楷翎(2010)。單親母親參與親子遊戲治療團體對其親子關係改變之研究。國立臺南大
學諮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張碧如(2006)。外籍配偶與多元文化教育相關議題的省思。社區發展季刊,114,367-374。

張瀞文(1997)。女性的母職:社會學觀點的批判分析。社教雙月刊,77,20-25。

梁淑娟(2004)︰親子遊戲治療─系統性思考的介入處理。輔導季刊,40(3),42-48。

莫藜藜、賴珮玲(2004)。台灣社會「少子化」與外籍配偶子女的問題初探。社區發展季
刊,105,55-65。

許淑娟(2008)。新移民及本國籍女性婚姻滿意度之研究--以澎湖縣與嘉義縣為例。國立
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許清淵(2010)。國小外籍配偶子女親子關係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以宜蘭縣為例。佛光
大學未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宜蘭縣。

連廷誥(2008)。從母親情緒經驗探究其親子遊戲治療之視框轉移。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
導與諮商學系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郭怡君(2011)。母親參與親子遊戲治療訓練學習經驗之探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
理與諮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郭靜晃、薛慧平(2004)。外籍配偶母職角色轉換困境與需求之探析--以東南亞外籍女性
配偶為例。社區發展季刊,105,116-132。

陳光華(2007)。桃園地區新移民女性婚姻適應歷程之研究。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陳季員(2009)。婦幼健康—初為人父母的教育。護理雜誌,56(6),16-20。

陳宜亨(2005)。新移民女性子女的親子關係、家庭氣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高
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怡君(2010)。戒治所藥物濫用者參與親子遊戲治療團體之影響研究。國立臺南大學諮
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陳美惠(2002)。彰化縣東南亞外籍新娘教養子女經驗之研究。未出版,國立嘉義大學家
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

陳啟瑄(2008)。無國界的學習─ 高雄市國小中高年級外籍配偶子女之親子關係與學習適
應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雯鈴(2007)。越裔新移民女性母職教育工作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
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陳穎亭(2006)。親子遊戲治療團體對一對母女親子關係與兒童行為影響之研究。臺北市
立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靜茹(2007)。我國新移民女性生活適應與政府輔導措施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開南
大學公共事務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曾仁美(2004)。親子遊戲治療對憂鬱症兒童父母親職復原力之建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輔導與諮商學系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曾仁美、高淑貞(2005)︰親子遊戲治療之發展與研究綜探。中華輔導學報,17,131-171。

曾素秋(2009)。台灣-東南亞跨國婚姻家庭的親子關係--子女的視角。國立暨南大學東南
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温漢玉(2010)。台南縣新移民女性參與學習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
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鈕文英(2006)。教育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雙葉。

黃玉瓊(2011)。親子遊戲治療對身心障礙兒父母理解健康子女之影響-自我覺察、情緒與
行為。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明月、林宜潁、葉書秀(2008)。外籍配偶子女教養方式及其轉化學習之方案發展研究。
課程與教學季刊,11(4),頁75-108。

黃森泉、張雯雁(2003)。外籍新娘婚姻適應與子女教養問題之探討。社會科學教育研究,
8,135-168。

黃嘉鳳(2010)。親子遊戲治療在提升情緒障礙兒童親職效能之應用。諮商與輔導,296,
58-63。

葉肅科(2004)。外籍配偶家庭:社會資本與社會凝聚力初探。社區發展季刊,105,
133-149。

葉菁(2008)。東南亞新移民家庭第二代子女親子互動關係與自我概念之研究。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廖鳳池、王文秀、田秀蘭(1998)。兒童輔導原理。臺北市:心理。

趙梅櫻(2011)。新移民婦女母職與其青少年子女親子互動之研究。屏東科技大學社會工
作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劉美芳、鍾信心、許敏桃(2001)。台灣新移民婦女之文化適應—護理專業的省思。護理
雜誌,48(4),85-89。

劉淑微(2009)。東南亞外籍配偶的婚姻態度、家庭地位對生活適應之影響。佛光大學社
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宜蘭縣。

劉惠琴(2000)。母女關係的社會建構。應用心理研究,6,97-103。

歐乃瑋(2011)。親子遊戲治療對高風險家庭親子關係和兒童身心適應之成效研究。國立
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潘淑滿(2005)。臺灣母職圖像。女學學誌,20,41-91。

蔡宜潔(2010)。親子遊戲治療對ADHD兒童之症狀行為與母親親職壓力介入成效之研
究。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蔡春美、翁麗芳、洪福財(2011)。親子關係與親職教育(第三版)。臺北市,心理。

蔡嘉雯(2011)。運用Landreth 親子遊戲治療十週模式於國中女生手足關係之質性研
究。國立臺南大學諮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蔡榮貴、黃月純(2004)台灣外籍配偶子女教育問題與因應策略。台灣教育,626,32-37。

蔡漢賢主編(2000)。社會工作辭典。臺北: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

蔣金菊(2005)。新移民女性家長參與及其子女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以屏東縣曙光國小
為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鄭如安、廖鳳池(2005)。身體受虐兒童親子關係重建模式之初探研究。諮商輔導學報-
高師輔導所刊,13,1-38。

鄭如安、藍菊梅(2009)。一個家暴家庭親子互動遊戲治療的互動改變歷程分析。輔導與
諮商學報,31(1),55-80。

鄭維瑄、蘇金蟬(2010)。新移民青少年子女的生活狀況與身心適應情形:相同或差異?社
區發展季刊,130,73-84。

盧信宏(2011)。親子遊戲治療應用於國中男生手足關係促進之初探研究。國立臺南大學
諮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戴如玎(2005)。東南亞外籍女性配偶教養子女經驗之探討。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
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謝美娥(2009)。就業母親之母職經驗與就業策略初探。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2(3),
299-334。

謝麗紅(2007)。在家庭中成長—非傳統家庭學生團體諮商。臺北市:心理。

鍾德馨(2005)。我國外籍配偶子女教育問題及因應策略之探討。學校行政雙月刊,40,
213-225。

韓建忠(2007)。外籍母親在子女就讀國小後母職經驗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社會科
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魏伊君(2011)。親子遊戲治療對退縮兒童之成效研究。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魏渭堂(1999)。親子遊戲治療團體方案設計與效果之分析研究。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系博
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羅惠清(2007)。新移民女性子女生活適應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以新竹縣國小高年級為
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蘇建文、林美珍、程小危、林惠雅、幸曼玲、陳李綢等(1998)。發展心理學。臺北市:
心理。

蘇容瑾(2004)。外籍配偶對母職之角色覺察與子女教養態度之研究。南台科技大學技職
教育與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顧燕翎、尤詒君(2004)。建立支持系統及倡導多元文化:臺南市政府社會局外籍與大陸
配偶輔導政策。社區發展季刊,105,20-30。


二、外文部分
Ainsworth, M. D. S., Blehar, M. C.,Waters, E., &Wall, S. (1978). Patterns of attachment.
development (pp. 205-222). Malden, MA: Blackwell.

Bialoskurski, M., Cox, C. L., & Hayes J. A., (1999). The nature of attachment in a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Journal of Perinatal & Neonatal Nursing, 13(1),66-76.

Bracht, M., Kandankery, A., Nodwell, S., et al. (2002).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parental
responses to the preterm infant at risk: strategies for supporting families. Neonatal
Networks, 21,31-38.

Bratton, S. C., Ray, D., & Moffit, K. (1998). Filial / family play therapy: An intervention for
custodial grandparents and their grandchildren.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24(4),
391-406.

Broberg, A. G. (2002). A review of interventions in the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informed by
attachment theory. Acta Paediatrica Supplement, 89(434), 37-42.

Brown, C. J. (2000). Filial Therapy with Undergraduate Teacher Trainees: Child-Teacher
relationship training.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North Texas,
Denton.

Edwards, N. A., Sullivan, J. M., Meany-Walen, K. & Kantor, K. R. (2010). Child parent
relationship training: Parents’ perceptions fo process and outcom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y Therapy. 19(3), 159-173.

Garwood, M. M. (2000). Parental perceptions of filial therapy in treatment of children with
selective mutism.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Section A: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60(07), 2584-2547.

Ginsberg, B. G. (2002). The power of filial relationship enhancement therapy as an
intervention in child abuse and neglec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y Therapy,
11(1),65-78.

Glazer, H., & Kottman, T. (1994). Filial therapy: Rebuil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s
and children of divorce. Journal of Humanistic Education & Development, 33(1), 4-11.

Goodwin, C. E. (2003). Filial therapy with court-ordered parents of maltreated children: A
multiple case study (Doctoral dissertation, Virginia Polytechnic Institute and State
University, 2004).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64(6), 2918 B.

Guerney, L. (1991). Parents as partners in treating behavior problems in early childhood
settings. Topics in 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tion, 11(2), 74-90.

Guerney, L. (2000). Filial therapy into the 21ST Centu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y
Therapy, 9(2), 1-17.

Harris, Z. L., & Landreth, G. L. (1997). Filial therapy with incarcerated mothers: A five week
mode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y Therapy, 6(2), 53-73.

Helker, W. P., & Ray, D. (2009). Impact of child teacher relationship training on teachers’ and
aides’ use of relationship-building skills and the effects on student classroom behavio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y Therapy, 18(2), 70-83.

Hilpl, K. A. (2001). Facilitating healthy parenting attitudes and behaviors among adolescents
using filial therapy in a high school curriculum.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North Texas, Denton, TX.

Johnson, L., Bruhn, R., Winek, J., Krepps, J., & Wiley, K. (1999). The use of child-centered
play therapy and filial therapy with head start families: A brief report. Journal of Marital
& Family Therapy, 25(2), 169-176.

Jones, L., Rhine, T., & Bratton, S. (2002). High school students as therapeutic agents with
young children experiencing school adjustment difficulties: The effectiveness of a filial
therapy training mode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y Therapy, 11(2), 43-62.

Kale, A. L. (1999). Filial therapy with parents of children experiencing learning difficult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y Therapy, 8(2), 35-56.

Katainen, S. , & Raikkonen, K. (1999). Maternal child-rearing attitudes and role satisfaction
and children’s temperament as antecedents of adolesent depressive tendencies:
Follow-up of 6 to 15 year olds.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28(2), 122-145.

Kidron, M., & Landreth, G. (2010). Intensive child parent relationship therapy with Israeli
parents in Israe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y Therapy,19(2), 64-78.

Kuczynski, L. (2003). Handbook of Dynamics in Parent-Child Relations. Londo: Sage
Publications.

Landreth, G. L. & Bratton, S. C. (2006). Child Parent Relationship Therapy (CPRT):A 10-Session Filial Therapy Model. New York:Taylor & Francis.

Landreth, G. L. (2002). Play therapy: The Art of the Relationship. (2nd ed.). New York:
Brunner-Routledge.

Landreth, G. L., & Lobaugh, A. F. (1998). Filial therapy with incarcerated fathers: Effects on
parental acceptance of child, parental stress, and child adjustment. 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76(2), 157-165.

Landreth, G.L. (1991). Play therapy: The Art of the Relationship. Munice, Indiana:
Accelerated Development Publisher.

Lichtman, M. (2010).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Education: A user''s guide (2nd ed). Thousand
Oaks, CA: Sage.

Lowenhoff, C. (2004). Emotional and behavioural problems in children: The benefits of
training professionals in primary care to identify relationships at risk. Work Based
Learning in Primary Care, 2, 18-25.

Maria, V. S. (2001). Children''s emotional development: Challenges in their relationships to
parents, peers, and friend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 25,
310-320.

Pai, H. C., Lee, S., &; Tsoa, L. T. (2004). An exploration of the mother-children relationship
between climacteric mothers and their adolescent daughters. Journal of Nursing
Research, 12(4), 267-273.

Rueter, M. A., Conger, R. D., & Ramisetty-Mikler, S. (1999). Assessing the benefits of a
parenting skills training program: A theoretical approach to predicting direct and
moderating effects. Family Relations, 48(1), 67-77.

Russell, A. , Mize, J., & Bissaker, K. (2002).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In P. K. Smith & C.
H. Hart(Eds). Blackwell handbook of childhood social development. Malden, MA :
Blackwell.

Smith, N., & Landreth G. L. (2003). Intensive filial therapy with child witnesses of domestic
violence: A comparison with individual and sibling group play therap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y Therapy, 12(1), 67-88.

Sweeney, D. S. (1997). The Relationship Among Single Parents'' Parental Stress, Empathy,
Level of Acceptance, Perceived Problems of the Child, and Child Gender and the Effect
of Filial Therapy.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Section A: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57(07), 2883-3053.

Tew, K., Landreth, G. L., Joiner, K. D., & Solt, M. D. (2002). Filial therapy with parents of
chronically ill childre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y Therapy, 11(1), 79-100.

VanFleet, R. (1994). Filial therapy: Strengthening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through play.
Sarasota, FL: Professional Resource Press.

VanFleet, R. (2005). Filial therapy: Strengthening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through play
(2nd ed.). Sarasota, FL: Professional Resource Press.

Walker, K. F. (2008). Filial therapy with parents court-referred for child maltreatment.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Section A: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68(8),
2008-3300.

Wickstrom M.F.T. A. (2009). The Process of Systemic Change in Filial Therapy: A
Phenomenological Study of Parent Experience. Contemporary Family Therapy, 31,
193-208.

Yuen, T. C. M., Landreth, G. L., & Baggerly, J. (2002). Filial therapy with immigrant Chinese
Famil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y Therapy, 11(2), 63-90.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宏仁(2001)。社會階層下的婚姻移民與國內勞動市場:以越南新娘為例,臺灣社會研
2. 江亮演、陳燕禎、黃稚純(2004)。大陸與外籍配偶生活調適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05,
3. 何美雪、高淑貞、洪慧涓(2005)。親子遊戲治療訓練對國小認輔教師遊戲治療知能影響
4. 吳嘉瑜(2004)。親子關係的另一端:成年期親子關係特色。諮商與輔導,217,20-24。
5. 李玉珍、黃文三、沈碩彬(2009)。國小高年級學生子職角色知覺與親子關係之研究。國
6. 李美枝(1998)。中國人親子關係的內與功能:以大學生為例。本土心理學研究,9,3-52。
7. 李瑞金、張美智(2004)。從文化觀點探討外籍配偶在台灣之生活適應。社區發展季刊,
8. 杜宜展、李鴻章(2008)。母職角色與母職守門關係之研究。幼兒教育,292,25-47。
9. 林文瑛(2003)。教養觀背後的人性觀—以能力觀為例。本土心理學研究,20,253-293。
10. 林怡光、蕭文(2005)。焦點解決短期諮商對繼親兒童親子關係輔導效果之研究。諮商輔
11. 林昭溶(2005)。技職體系青少年中期的親子關係(一):內涵之探討。應用心理研究,25,
12. 林美珠(2001)。兒童中心遊戲治療的原則及實施。諮商與輔導184,15-18。
13. 林美珠(2005)。親子遊戲治療─客體關係的修復。諮商與輔導237,35-44。
14. 林美珠(2006)。親子遊戲治療之外一章。諮商與輔導242,18-22。
15. 林惠雅(2000)。母親與幼兒互動中之教養行為分析。應用心理研究,6期,頁7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