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文獻
王文科(1990)。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王暉閔(2011)。戲劇教育策略運用於國中生品格教育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台南市。丘愛鈴(2006a)。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的理論基礎初探。教育學刊,27,145-173。丘愛鈴(2006b)。臺灣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研究的回顧與展望。高雄師大學報,20,21-43。
吳樎椒、張宇樑主編著(2004)。課程統整 follow me:從美國經驗談起。臺北市:學富文化。
吳儒興(2008)。台南縣國民小學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實施現況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致遠管理學院教育研究所,台南縣。吳璧純(2008)。找回統整的生活課程:九年一貫生活課程研修及97生活課綱的特色。教育研究月刊,175,22-34。吳麗君(2003,3月)。論教育質性研究報告另類書寫的合理性。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6(1),297-320。
巫素琪(2011)。運用戲劇策略施行情緒教育於親子團體之研究──以新竹市婦幼館親子團體的戲劇課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台南市。李玉花(2005)。國小一年級生活課程與綜合活動領域 「統整課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教學教育研究所,台東市。李坤崇(2002)。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能力指標概念分析。教育研究月刊,98,111-122。李坤崇(2004)。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槪論。臺北市:心理。
李坤崇(2011)。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概論(二版)。臺北市:心理。
李坤崇、歐慧敏(2000)。統整課程理念與實務。臺北市:心理。
李宗文、梁忠銘、熊同鑫(2003)。教育行動研究與教學實踐。臺北市:心理。
沈邑蓎(2009)。「酷凌行動」計畫在國中表演藝術課程的實踐──以校園衝突、霸凌為主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台南市。亞洲體驗教育協會(2012a)。Learning by doing on reflection。取自:http://www.aaee.org.tw/modules/sections/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d=59
亞洲體驗教育協會(2012b)。超越做中學(1)──觀點分享(蔡居澤教授)【影片】。取自:http://youtu.be/89FiZkJD6nA
周珮儀(2003)。課程統整。高雄市:高雄復文。
周純綺(2009)。戲劇策略融入國小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行動研究---以國小六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台南市。林玉體(1985)。西洋教育史。臺北市:文景。
林佩璇(2012)。課程行動研究。臺北市:紅葉。
林玫君(2000)。從創造性戲劇談課程的統整方式。載於國際兒童教育協會中華民國分會(主編),幼兒教育課程統整方式面面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8-48)。臺北市:國際兒童教育協會中華民國分會。
林玫君(2002)。戲劇教學之課程統整意涵與應用。載於國立藝術教育館(主編)國民中小學戲劇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61-280),臺北市。
林玫君(2005)。創造性戲劇理論與實務:教室中的行動研究。臺北市:心理。
林素鳳(2003)。戲劇教學在國小一年級統整課程中的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台東市。邱惠瑛(2009)。枝枝葉葉:兒童肢體、遊戲與音樂。臺北市:阿布拉教育文化。
秋山匡(2006)。雞蛋哥哥(林靜譯)。臺北市:小魯文化。
胡紹嘉(2008)。敘事、自我與認同─從文本考察到課程探究。臺北市:秀威資訊。
徐世瑜(2001)。發展統整課程之經驗探討。初等教育學刊,10,89-106。
涂春仁(2012)。涂老師社交測量。取自:http://www.classroomsocial.com/tw/
高雄市國民教育輔導團(2012)。深耕團隊到校諮詢服務專業對話Q & A。取自:http://163.32.133.206/htm/ceag2/htm/Integrate/f/0601/%E6%B7%B1%E8%80%95%E5%9C%98%E9%9A%8A%E5%88%B0%E6%A0%A1%E8%AB%AE%E8%A9%A2%E6%9C%8D%E5%8B%99%E5%B0%88%E6%A5%AD%E5%B0%8D%E8%A9%B1Q&A.htm
高翠霞(2000)。課程統整的立論與應用模式。初等教育學刊,8,168-180。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1)。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師關鍵能力線上學習課程。取自:http://elearn.naer.edu.tw/learn/index.php
張玉成(1991)。開發腦中金礦的教學策略。臺北市:心理。
張春興、林清山(1989)。教育心理學(二十二版)。臺北市:東華。
張德銳等(2007)。教育行動研究:實務手冊與理論介紹。臺北市:高等教育。
張曉華(2004)。教育戲劇理論與發展。臺北市:心理。
教育部(2003a)。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 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基礎硏習手册 integrative activities learning domain handbook for seminar。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3b)。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8)。97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取自:http://www.edu.tw/eje/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15326
教育部(201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再版)。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課程與教學輔導組生活課程輔導群主編(2009)。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生活課程綱要:預計100學年度實施。臺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莊明貞等(2010)。敘事探究:課程與教學的應用。臺北市:心理。
許岳真(2007)。創造性戲劇教學運用在國小環境教育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台中市。郭秀緞(2004)。角色扮演法在國小綜合活動領域之運用。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5(1),189-205。郭託有、廖淑惠、施慧怡(2009)。體驗教育理論與實務。臺北市:華都文化。
陳昇飛(2006)。從教室言談看學童語文知識之建構:vygotsky社會建構取向。當代教育研究,14(4),129-170。陳峰津(2011)。杜威教育思想與教育理論。臺北市:五南圖書。
陳書悉(2007,6月)。戲劇融入綜合活動課程的試驗:以校園霸凌教案為例。2007應用戲劇/劇場國際研討會:跨文化的對談,台南市。
陳珮瑜(2007)。隱藏在黑光背後的執著:一位特殊優良教師綜合活動領域創新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碩士班,臺北市。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硏究(增訂一版)。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雅慧(2011,12月)。我們都是讀「臉書」長大的:2011青少年閱讀力大調查。親子天下,30,150-151。
陳韻文(2006)。英國教育戲劇的發展脈絡。戲劇學刊,3,39-62。陳韻文(2010)。台灣當代戲劇教育探究。亞洲戲劇教育學刊,1,81-96。
陳麗桂等編(2007)。中小學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之教學與實務。臺北市:師大。
單文經(2001)。解析beane對課程統整理論與實際的主張。教育研究集刊, 47 ,57 - 89。彭明俐(2009)。台南縣國民小學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課程知覺、課程實施與疑難問題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台南市。曾佳雯(2007)。創造性戲劇輔導活動方案教學效果與教學困境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班,台南市。黃惠英(2009)。教育戲劇策略融入國小三年級學生品格教育之研究:從「尊重」與「關懷」出發(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台南市。黃雅穗(2011,10月)。戲劇教育新旅程:運用一人一故事劇場操作形式於兒童教學之探討。戲劇教育、應用與研究的亞洲觀點:戲劇教育與應用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南市。
黃錦敦(2012)。陪孩子遇見美好的自己:兒童、遊戲、敘事治療。臺北市:張老師。
黃麗卿(2009)。創意的音樂律動遊戲(二版)。臺北市:心理。
黃譯瑩(2001)。見「綜合活動」、又是「綜合活動」:從研究召集人的體驗、省思與實踐談綜合活動的存在意義、目的與內涵。教育研究月刊,92,90-95。
黃譯瑩(2003)。統整課程系統。臺北市:巨流。
葉連祺(2002)。九年一貫課程與基本能力轉化。教育研究月刊,96,49-63。甄曉蘭(1995)。合作行動研究─進行教育研究的另一種方式。嘉義師院學報,9,297-318。甄曉蘭(2001)。行動研究成果的評估與呈現。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行動研究與課程教學革新(頁199-221)。臺北市:楊智。
甄曉蘭(2002)。中小學課程改革與教育革新。臺北市:高等教育。
甄曉蘭(2003)。課程行動研究:實例與方法解析。臺北市:師大書苑。
歐用生(2002)。快樂學習或安樂死?--體驗學習的批判教育學意涵。課程與教學,5(4),107-123。歐慧敏(2003)。反思教學的理念與策略。教育研究月刊,115,103-114。歐慧敏(2005)。多元智慧理論在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教學應用。教育研究月刊,129,126-140。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蔡敏玲(2001)。教育質性研究報告的書寫:我在紀實與虛構之間的認真與想像。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4,233-260。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硏究。臺北市:五南。
蔡清田(2004)。課程發展行動硏究。臺北市:五南。
蔡清田(2010)。論文寫作的通關密碼:想畢業?讀這本。臺北市:高等教育。
鄭黛瓊(2010)。戲劇中的陶養--戲劇活動中的師生互動的圖像。美育,176,64-70。賴淑雅(2006)。一人一故事劇場。載於賴淑雅(主編),區區一齣戲:社區劇場理念與實務手册(頁114-125)。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簡紅珠(2007)。教學創新的省思。教育研究月刊,157,5-11。Altrichter, H., Posch, P. & Somekh, B.(1993/1997)。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 (夏林清與中華民國基層教師協會譯)。臺北市:遠流。
Armstrong, T.(1994/1997)。經營多元智慧 : 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李平譯)。臺北市:遠流。
Barker, C.(2010)。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羅世宏主譯)(二版)。臺北市:五南。
Beane, J. A.(1997 / 2000)。課程統整 (林佩璇等合譯)。臺北市:學富文化。
Campbell, D. M. & Harris, L. S.(2001/2002)。統整課程發展:協同合作取向(徐愛婷譯)。臺北市:心理。
Campbell, L., Campbell, B. & Dickimsom, D.(1999/1999)。多元智慧的教與學(郭俊賢、陳淑惠譯)(二版)。臺北市:遠流。
Clandinin, D. J., Connely & F. M.(2000/2003)。敘說探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事 (蔡敏玲、余曉雯譯)。臺北市:心理。
Cohen, D. B.(2007,10月)。Towards a pedagogy of transformance。應用戲劇/劇場國際研討會,台南市。
Davis, D.(2001)。戲劇,學習與心智發展(鄭黛瓊譯)。美育,122,81-86。
Dewey, J.(1938/1992)。經驗與教育(姜文閔譯)。臺北市:五南。
Doll, W. E.(1993/1999)。後現代課程觀(王紅宇譯)。臺北市:桂冠。
Doll, W. E.(2002/2006)。幽靈與課程(王恭志譯)。載於W. E. Doll, N. Gough(主編),課程願景(頁27-80)。臺北市:高等教育。
Drake, S. M.(1998/2001)。統整課程的設計:證實能增進學生學習的方法 (方德隆等譯)。高雄市:麗文文化。
Fogarty, R.(1991/2003)。課程統整的十種方法(單文經主譯)。臺北市:學富文化。
Lawrence, J. F.(2001)。艾瑞克森:自我認同的建構者(廣梅芳譯)。臺北市:張老師。
Goode, T.(2005)。透過虛構的稜鏡:戲劇教育與終身學習(陳韻文譯),2005台灣教育戲劇/劇場國際年會「戲劇教育國際論壇」(頁129-137)。臺北市:臺北市文化局。
Gore, A.(2007)。不願面對的真相。臺北市:商周出版社。
Haseman, B. & O''Toole, J.(1986/2005)。戲劇實驗室:學與教的實踐(黃婉萍、陳玉蘭譯)。臺北市:成長基金會。
Heathcote, D. & Bolton, G.(1995/2006)。戲劇教學:桃樂絲‧希斯考特的「專家外衣」教育模式(鄭黛瓊、鄭黛君譯)。臺北市:心理。
Jacobs, H. H.(1997/2006)。課程地圖:統整課程與幼稚園到十二年級的評量(盧美貴等譯)。臺北市:心理。
James, S.(2004)。小步走路(周逸芬譯)。新竹市:和英。
Lionni, L.(1963/2003)。小黑魚(張劍鳴譯)。臺北市:上誼。
Mayer, R. E. (1987/ 1991)。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林清山譯)。臺北市:遠流。
McKernan, J.(1996/2004)。課程行動硏究 : 反思實務工作者的方法與資源手册(蔡清田主譯)。高雄市:麗文文化。
McNiff, J., Lomax, P. & Whitehead, J.(1996/2002)。行動研究:生活實踐家的研究錦囊(吳美枝,何禮恩譯)(二版)。嘉義市:濤石文化。
Mills, G. E.(2008)。行動硏究法 : 教師硏究者的指引(蔡美華譯)(二版)。臺北市:學富文化。
Montessori, M.(1995)。童年之秘(李田樹譯)(二版)。臺北市:及幼文化。
Morgan, N.、Saxton, J.(1987/1999)。戲劇教學:啟動多彩的心(鄭黛瓊譯)。臺北市:心理。
Neelands, J.(2002/2010)。透視戲劇:戲劇教學實作指南(陳仁富、黃國倫譯)。臺北市:心理。
Neelands, J.(2012年,10月)。歡聚的藝術:遊戲與戲劇課如何解救這個世界。十年耕耘─視野與前瞻:戲劇教育與應用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南市。
Neelands, J. & Goode, T.(1990/2005)。建構戲劇: 戲劇教學策略70式(舒志義, 李慧心譯)。臺北市:成長基金會。
O''Toole, J.(2005,7月)。門邊的巨人-讓戲劇在教育中立足(陳韻文譯)。2005台灣教育戲劇/劇場國際年會戲劇教育國際論壇手冊,臺北市。
O''Toole, J., Burton, B. & Plunkett, A.(2005/2007)。酷凌行動:應用戲劇手法處理校園霸凌和衝突(林玫君、歐怡雯譯)。臺北市:心理。
O''Toole, J. & Dunn, J.(2002/2005)。假戲真做,做中學:以戲劇作為教學工具,幫助學生有效進入主題學習(劉純芬譯)。臺北市:成長基金會。
Robert, C. B. & Biklen, S. K.(1998/2001)。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黃光雄主譯)(三版)。嘉義市:濤石。
Robinson, K. & Aronica, L.(2009)。讓天賦自由(謝凱蒂譯)。臺北市:天下遠見。
Salas, J.(1996/2007)。卽興眞實人生:一人一故事劇場中的個人故事(李志強、林世坤、林淑玲譯)。臺北市:心理。
Somers, J.(2007,10月)。Applied drama-- its theory and practice。教習劇場之本土發展與前瞻研討會,台南市。
Stevenson, C. & Carr, J. F.(1993/2002)。與統整課程共舞:教學實務與理論(陳佩正等譯)。臺北市:遠流。
Warren, K.(1992/2001)。戲劇抱抱。臺北市:成長基金會。
Winston, J.(2000/2008)。5-11歲的戲劇、語文與道德教育(陳韻文譯)。臺北市:心理。
Winston, J.&Tandy, M.(2001/2008)。開始玩戲劇4-11歲:兒童戲劇課程教師手冊(陳韻文、張鐙尹譯)。臺北市:心理。
Wolcott, H. F.(2009/2011)。質性研究寫作(李政賢譯)(三版)。臺北市:五南。
二、英文文獻
Baldwin, P. (2004). With drama in mind: Real learning in imagined worlds. London: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Beane, J. A. (1997). Curriculum integration: Designing the core of democratic education.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Bloom, B. S., Engelhart, N. D., Furst, E. J., Hill, W. F., & Krathwohl, D. R. (1956).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Handbook 1: Cognitive domain. New York: David Mckay.
Bolton, G. (1984). Drama as education: An argument for placing drama at the centre of the curriculum. London: Longman.
Bolton, G. (1998). Acting in classroom drama: A critical analysis. London: Trentham.
Bourdieu, P. (1977). Cultural reproduction and social reproduction. In Karabel, J. and Halsey, A. H. (Eds). Power and ideology in education (pp. 487-511).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avis, J. H., & Behm, T. (1978). Terminology of drama/theatre with and for children: A redefinition. Children''s Theatre Review, 27(1), 10-11.
Dickinson, R., Neelands,J. &Shenton Primary School. (2006). Improve your primary school through drama. United Kingdom: David Fulton.
Eaude, T. (2011). Thinking through pedagogy for primary and early years. UK: Learning Matters.
Elliott, J. (1991). Action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 change. Milton Keynes: Open University.
Gardner, H. (1983). Frames of mind :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 New York: Basic Books
Johnson, L., & O’Neill, C. (1984). Dorothy Heathcote’s notes: Collected writings on education and drama. London: Hutchinson.
Kolb, D. A. (1984). Experiential learning: 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Marzano, R. J. (1998). A theory-based meta-analysis of research on instruction. Aurora, Colorado: McREL.
McCaslin, N. (2006). Creative drama in the classroom and beyond (8th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O''Toole, J., Stinson, M., & Moore, T. (2009). Drama and curriculum: A giant at the door. Retrieved from http://www.springerlink.com/content/w72614/#
Read, C. (2008). Scaffolding children’s learning through story and drama. IATEFL Young Learner, 2, 6-9.
Readman, G., & Lamont, G. (1994). Assessing drama drama: A handbook for primary teachers. London: BBC Educational Publishing.
Robinson, K. (TED). (2010). Bring on the learning revolution! [Video]. Acailable fromhttp://www.ted.com/talks/sir_ken_robinson_bring_on_the_revolution.html
Robinson, K. (TED). (2013). How to escape education''s death valley [Video]. Acailable from http://www.ted.com/talks/lang/zh-tw/ken_robinson_how_to_escape_education_s_death_valley.html
Salas, J. (2003). Framing stories: Playback Theatre with children in education and therap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HK Playback gathering, HK.
Schön, D. A. (1983).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NY: Basics Books.
Stenhouse, L. (1975). An introduction to curriculum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London: Heinemann.
Taylor, P. (2000). The drama classroom: Action, reflection, transformation. London: Routledge.
Wagner, B. J. (1976). Dorothy Heathcote: Drama as a learning medium. Washington D.C.: 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
Wagner, B. J. (1998). Educational drama and language arts: What research shows. Portsmouth, NH: Heinemann.
Way, B. (1967). Development through drama. London: Longmans.
Wiggins, G. (1998). Educative assessment: Designing assessments to inform and improve student performanc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ublis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