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4)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3 20:4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雅穗
研究生(外文):Ya-sui Huang
論文名稱:編織學習的網:戲劇運用於國小一年級綜合活動統整課程
論文名稱(外文):Weaving It Together:Teaching and Learning First Grade Integrated Activity Curriculum Through Drama
指導教授:張麗玉張麗玉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i-Yu Ch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南大學
系所名稱: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碩士班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戲劇舞蹈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3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14
中文關鍵詞:統整課程行動研究敘事探究綜合活動戲劇
外文關鍵詞:integrated activity curriculumdramaintegrated curriculumaction researchnarrative inquir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7
  • 點閱點閱:163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6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6
教育部在九年一貫課程中設立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希冀培養學生具備適應現代生活所需要的能力,但是在課程實踐上卻出現困難。因此,本研究藉由戲劇運用於綜合活動統整課程,探究課程設計之步驟方法、課程中學生之表現,與如何落實綜合活動統整課程之精神,並幫助教師專業成長。故以行動研究課程循環歷程為架構,運用研究日誌、課堂觀察紀錄、學生資料紀錄、多方對談及社會計量工具蒐集資料,再以敘事探究厚實描述及深度省思分析研究結果。

在研究中,研究者與協同教師共同統整各領域課程,編排課程地圖及課程網絡圖,找出適切的主題、目標與關鍵問題。實施後發現,課程規劃若能以學生為主體,掌握能力指標與領域核心精神,重視學生與教師個別特質及多元智能,及因應學生學習狀況彈性調整課程,更能幫助課程實踐。

在經歷「我長大了」、「我的心情故事」、「小步走路」與「彩色泡泡飛呀飛」四個單元課程循環教學實踐與省思後,發現戲劇能提供學生一個安全,與運用多元智能表達的情境,在開放且從容的提問與對話中促進省思,練習生活。不僅能落實「經驗、社會與知識統整」、「體驗、省思、實踐與多元」的課程精神,亦達成「建構內化意義、涵養利他情懷」及「與生活連結、實踐於生活」的課程目標。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has incorporated integrated learning activities into the nine- year compulsory curriculum, the goal of which is to equip students with the competencies required to adapt to modern life. However, difficulties have been encountered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urriculum. This study merged drama into the integrated activity curriculum in order to explore curriculum design methods, student performance, methods of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and professional growth among teachers. This study used research diaries, classroom observation records, student data, dialogue and social measurement instruments to research the cyclic course of curriculum delivery. Narrative inquiry, thick description, and in-depth reflection were then utilized to analyze the research results.
Researchers and collaborating teachers produced curriculum maps and network diagrams to identify appropriate themes, objectives, and essential questions for various curriculum domains.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curriculum could be more effectively implemented if it provided a student-centered plan and suitable competency indicators, emphasized the individual attributes and diverse abilitie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could be flexibly adjusted to accommodate individual learning styles.
After implementing and reflecting on the delivery of a four-unit course (“Growing Up”, “The Story of My Feelings”, “Little One Step”, and “Flying Colored Bubbles”), this study found that drama can provide students with a safe learning context, which employs multiple intelligences for expression. In openly asking questions and engaging in dialog students are encouraged to reflect on and practice life skills. The integrated activity curriculum was designed on the principles of integrating experience, knowledge, and social skills as well as providing students with a learning environment incorporating experience, reflection, practice and diversity. Through drama we can put the principles of the integrated activity curriculum into effect and achieve the objectives of building internalized meaning, cultivating altruistic feelings, and demonstrating how knowledge is linked to and practiced in everyday life.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致謝...........................................................................................................................................iii
目錄...........................................................................................................................................iv
表目錄.......................................................................................................................................vi
圖目錄......................................................................................................................................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緣起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的目的與問題 10
第三節 主要名詞釋義 11
第四節 研究限制 1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4
第一節 統整課程 15
第二節 綜合活動學習領域 21
第三節 教育核心概念 29
第四節 戲劇運用於統整課程 38
第五節 戲劇運用於綜合活動之相關研究 47
第三章 研究設計 56
第一節 研究方法 57
第二節 研究流程 65
第三節 研究場域、對象與人員 68
第四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70
第五節 課程設計 73
第六節 前導研究 78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82
第一節 戲劇運用於綜合活動統整課程規劃 82
第二節 課程循環與教學實踐 90
第三節 學生反應與課程實踐 170
第五章 結語與建議 184
第一節 結語與討論 184
第二節 建議 189
參考文獻...........................................................................................................................191
附錄一 綜合活動十二項核心素養與分段能力指標.....................................................199
附錄二 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分段能力指標參考細目與補充說明.................................202
附錄三 家長授權同意書.................................................................................................203
附錄四 社交測量系統版權同意書.................................................................................204
附錄五 100學年度二上課程地圖...................................................................................205
附錄六 100學年度二下課程地圖...................................................................................206
附錄七 前導研究第二階段教案.....................................................................................207
附錄八 教案、觀察與省思記錄表.................................................................................210
附錄九 戲劇活動省思記錄單.........................................................................................211
附錄十 啷噹噹之歌.........................................................................................................212
附錄十一 「我知道了!我可以這樣做」學習單..........................................................213
附錄十二 期末家長問卷..................................................................................................214
一、中文文獻
王文科(1990)。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王暉閔(2011)。戲劇教育策略運用於國中生品格教育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台南市。
丘愛鈴(2006a)。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的理論基礎初探。教育學刊,27,145-173。
丘愛鈴(2006b)。臺灣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研究的回顧與展望。高雄師大學報,20,21-43。
吳樎椒、張宇樑主編著(2004)。課程統整 follow me:從美國經驗談起。臺北市:學富文化。
吳儒興(2008)。台南縣國民小學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實施現況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致遠管理學院教育研究所,台南縣。
吳璧純(2008)。找回統整的生活課程:九年一貫生活課程研修及97生活課綱的特色。教育研究月刊,175,22-34。
吳麗君(2003,3月)。論教育質性研究報告另類書寫的合理性。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6(1),297-320。
巫素琪(2011)。運用戲劇策略施行情緒教育於親子團體之研究──以新竹市婦幼館親子團體的戲劇課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台南市。
李玉花(2005)。國小一年級生活課程與綜合活動領域 「統整課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教學教育研究所,台東市。
李坤崇(2002)。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能力指標概念分析。教育研究月刊,98,111-122。
李坤崇(2004)。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槪論。臺北市:心理。
李坤崇(2011)。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概論(二版)。臺北市:心理。
李坤崇、歐慧敏(2000)。統整課程理念與實務。臺北市:心理。
李宗文、梁忠銘、熊同鑫(2003)。教育行動研究與教學實踐。臺北市:心理。
沈邑蓎(2009)。「酷凌行動」計畫在國中表演藝術課程的實踐──以校園衝突、霸凌為主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台南市。
亞洲體驗教育協會(2012a)。Learning by doing on reflection。取自:http://www.aaee.org.tw/modules/sections/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d=59
亞洲體驗教育協會(2012b)。超越做中學(1)──觀點分享(蔡居澤教授)【影片】。取自:http://youtu.be/89FiZkJD6nA
周珮儀(2003)。課程統整。高雄市:高雄復文。
周純綺(2009)。戲劇策略融入國小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行動研究---以國小六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台南市。
林玉體(1985)。西洋教育史。臺北市:文景。
林佩璇(2012)。課程行動研究。臺北市:紅葉。
林玫君(2000)。從創造性戲劇談課程的統整方式。載於國際兒童教育協會中華民國分會(主編),幼兒教育課程統整方式面面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8-48)。臺北市:國際兒童教育協會中華民國分會。
林玫君(2002)。戲劇教學之課程統整意涵與應用。載於國立藝術教育館(主編)國民中小學戲劇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61-280),臺北市。
林玫君(2005)。創造性戲劇理論與實務:教室中的行動研究。臺北市:心理。
林素鳳(2003)。戲劇教學在國小一年級統整課程中的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台東市。
邱惠瑛(2009)。枝枝葉葉:兒童肢體、遊戲與音樂。臺北市:阿布拉教育文化。
秋山匡(2006)。雞蛋哥哥(林靜譯)。臺北市:小魯文化。
胡紹嘉(2008)。敘事、自我與認同─從文本考察到課程探究。臺北市:秀威資訊。
徐世瑜(2001)。發展統整課程之經驗探討。初等教育學刊,10,89-106。
涂春仁(2012)。涂老師社交測量。取自:http://www.classroomsocial.com/tw/
高雄市國民教育輔導團(2012)。深耕團隊到校諮詢服務專業對話Q & A。取自:http://163.32.133.206/htm/ceag2/htm/Integrate/f/0601/%E6%B7%B1%E8%80%95%E5%9C%98%E9%9A%8A%E5%88%B0%E6%A0%A1%E8%AB%AE%E8%A9%A2%E6%9C%8D%E5%8B%99%E5%B0%88%E6%A5%AD%E5%B0%8D%E8%A9%B1Q&A.htm
高翠霞(2000)。課程統整的立論與應用模式。初等教育學刊,8,168-180。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1)。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師關鍵能力線上學習課程。取自:http://elearn.naer.edu.tw/learn/index.php
張玉成(1991)。開發腦中金礦的教學策略。臺北市:心理。
張春興、林清山(1989)。教育心理學(二十二版)。臺北市:東華。
張德銳等(2007)。教育行動研究:實務手冊與理論介紹。臺北市:高等教育。
張曉華(2004)。教育戲劇理論與發展。臺北市:心理。
教育部(2003a)。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 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基礎硏習手册 integrative activities learning domain handbook for seminar。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3b)。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8)。97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取自:http://www.edu.tw/eje/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15326
教育部(201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再版)。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課程與教學輔導組生活課程輔導群主編(2009)。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生活課程綱要:預計100學年度實施。臺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莊明貞等(2010)。敘事探究:課程與教學的應用。臺北市:心理。
許岳真(2007)。創造性戲劇教學運用在國小環境教育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台中市。
郭秀緞(2004)。角色扮演法在國小綜合活動領域之運用。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5(1),189-205。
郭託有、廖淑惠、施慧怡(2009)。體驗教育理論與實務。臺北市:華都文化。
陳昇飛(2006)。從教室言談看學童語文知識之建構:vygotsky社會建構取向。當代教育研究,14(4),129-170。
陳峰津(2011)。杜威教育思想與教育理論。臺北市:五南圖書。
陳書悉(2007,6月)。戲劇融入綜合活動課程的試驗:以校園霸凌教案為例。2007應用戲劇/劇場國際研討會:跨文化的對談,台南市。
陳珮瑜(2007)。隱藏在黑光背後的執著:一位特殊優良教師綜合活動領域創新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碩士班,臺北市。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硏究(增訂一版)。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雅慧(2011,12月)。我們都是讀「臉書」長大的:2011青少年閱讀力大調查。親子天下,30,150-151。
陳韻文(2006)。英國教育戲劇的發展脈絡。戲劇學刊,3,39-62。
陳韻文(2010)。台灣當代戲劇教育探究。亞洲戲劇教育學刊,1,81-96。
陳麗桂等編(2007)。中小學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之教學與實務。臺北市:師大。
單文經(2001)。解析beane對課程統整理論與實際的主張。教育研究集刊, 47 ,57 - 89。
彭明俐(2009)。台南縣國民小學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課程知覺、課程實施與疑難問題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台南市。
曾佳雯(2007)。創造性戲劇輔導活動方案教學效果與教學困境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班,台南市。
黃惠英(2009)。教育戲劇策略融入國小三年級學生品格教育之研究:從「尊重」與「關懷」出發(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台南市。
黃雅穗(2011,10月)。戲劇教育新旅程:運用一人一故事劇場操作形式於兒童教學之探討。戲劇教育、應用與研究的亞洲觀點:戲劇教育與應用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南市。
黃錦敦(2012)。陪孩子遇見美好的自己:兒童、遊戲、敘事治療。臺北市:張老師。
黃麗卿(2009)。創意的音樂律動遊戲(二版)。臺北市:心理。
黃譯瑩(2001)。見「綜合活動」、又是「綜合活動」:從研究召集人的體驗、省思與實踐談綜合活動的存在意義、目的與內涵。教育研究月刊,92,90-95。
黃譯瑩(2003)。統整課程系統。臺北市:巨流。
葉連祺(2002)。九年一貫課程與基本能力轉化。教育研究月刊,96,49-63。
甄曉蘭(1995)。合作行動研究─進行教育研究的另一種方式。嘉義師院學報,9,297-318。
甄曉蘭(2001)。行動研究成果的評估與呈現。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行動研究與課程教學革新(頁199-221)。臺北市:楊智。
甄曉蘭(2002)。中小學課程改革與教育革新。臺北市:高等教育。
甄曉蘭(2003)。課程行動研究:實例與方法解析。臺北市:師大書苑。
歐用生(2002)。快樂學習或安樂死?--體驗學習的批判教育學意涵。課程與教學,5(4),107-123。
歐慧敏(2003)。反思教學的理念與策略。教育研究月刊,115,103-114。
歐慧敏(2005)。多元智慧理論在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教學應用。教育研究月刊,129,126-140。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蔡敏玲(2001)。教育質性研究報告的書寫:我在紀實與虛構之間的認真與想像。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4,233-260。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硏究。臺北市:五南。
蔡清田(2004)。課程發展行動硏究。臺北市:五南。
蔡清田(2010)。論文寫作的通關密碼:想畢業?讀這本。臺北市:高等教育。
鄭黛瓊(2010)。戲劇中的陶養--戲劇活動中的師生互動的圖像。美育,176,64-70。
賴淑雅(2006)。一人一故事劇場。載於賴淑雅(主編),區區一齣戲:社區劇場理念與實務手册(頁114-125)。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簡紅珠(2007)。教學創新的省思。教育研究月刊,157,5-11。
Altrichter, H., Posch, P. & Somekh, B.(1993/1997)。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 (夏林清與中華民國基層教師協會譯)。臺北市:遠流。
Armstrong, T.(1994/1997)。經營多元智慧 : 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李平譯)。臺北市:遠流。
Barker, C.(2010)。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羅世宏主譯)(二版)。臺北市:五南。
Beane, J. A.(1997 / 2000)。課程統整 (林佩璇等合譯)。臺北市:學富文化。
Campbell, D. M. & Harris, L. S.(2001/2002)。統整課程發展:協同合作取向(徐愛婷譯)。臺北市:心理。
Campbell, L., Campbell, B. & Dickimsom, D.(1999/1999)。多元智慧的教與學(郭俊賢、陳淑惠譯)(二版)。臺北市:遠流。
Clandinin, D. J., Connely & F. M.(2000/2003)。敘說探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事 (蔡敏玲、余曉雯譯)。臺北市:心理。
Cohen, D. B.(2007,10月)。Towards a pedagogy of transformance。應用戲劇/劇場國際研討會,台南市。
Davis, D.(2001)。戲劇,學習與心智發展(鄭黛瓊譯)。美育,122,81-86。
Dewey, J.(1938/1992)。經驗與教育(姜文閔譯)。臺北市:五南。
Doll, W. E.(1993/1999)。後現代課程觀(王紅宇譯)。臺北市:桂冠。
Doll, W. E.(2002/2006)。幽靈與課程(王恭志譯)。載於W. E. Doll, N. Gough(主編),課程願景(頁27-80)。臺北市:高等教育。
Drake, S. M.(1998/2001)。統整課程的設計:證實能增進學生學習的方法 (方德隆等譯)。高雄市:麗文文化。
Fogarty, R.(1991/2003)。課程統整的十種方法(單文經主譯)。臺北市:學富文化。
Lawrence, J. F.(2001)。艾瑞克森:自我認同的建構者(廣梅芳譯)。臺北市:張老師。
Goode, T.(2005)。透過虛構的稜鏡:戲劇教育與終身學習(陳韻文譯),2005台灣教育戲劇/劇場國際年會「戲劇教育國際論壇」(頁129-137)。臺北市:臺北市文化局。
Gore, A.(2007)。不願面對的真相。臺北市:商周出版社。
Haseman, B. & O''Toole, J.(1986/2005)。戲劇實驗室:學與教的實踐(黃婉萍、陳玉蘭譯)。臺北市:成長基金會。
Heathcote, D. & Bolton, G.(1995/2006)。戲劇教學:桃樂絲‧希斯考特的「專家外衣」教育模式(鄭黛瓊、鄭黛君譯)。臺北市:心理。
Jacobs, H. H.(1997/2006)。課程地圖:統整課程與幼稚園到十二年級的評量(盧美貴等譯)。臺北市:心理。
James, S.(2004)。小步走路(周逸芬譯)。新竹市:和英。
Lionni, L.(1963/2003)。小黑魚(張劍鳴譯)。臺北市:上誼。
Mayer, R. E. (1987/ 1991)。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林清山譯)。臺北市:遠流。
McKernan, J.(1996/2004)。課程行動硏究 : 反思實務工作者的方法與資源手册(蔡清田主譯)。高雄市:麗文文化。
McNiff, J., Lomax, P. & Whitehead, J.(1996/2002)。行動研究:生活實踐家的研究錦囊(吳美枝,何禮恩譯)(二版)。嘉義市:濤石文化。
Mills, G. E.(2008)。行動硏究法 : 教師硏究者的指引(蔡美華譯)(二版)。臺北市:學富文化。
Montessori, M.(1995)。童年之秘(李田樹譯)(二版)。臺北市:及幼文化。
Morgan, N.、Saxton, J.(1987/1999)。戲劇教學:啟動多彩的心(鄭黛瓊譯)。臺北市:心理。
Neelands, J.(2002/2010)。透視戲劇:戲劇教學實作指南(陳仁富、黃國倫譯)。臺北市:心理。
Neelands, J.(2012年,10月)。歡聚的藝術:遊戲與戲劇課如何解救這個世界。十年耕耘─視野與前瞻:戲劇教育與應用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南市。
Neelands, J. & Goode, T.(1990/2005)。建構戲劇: 戲劇教學策略70式(舒志義, 李慧心譯)。臺北市:成長基金會。
O''Toole, J.(2005,7月)。門邊的巨人-讓戲劇在教育中立足(陳韻文譯)。2005台灣教育戲劇/劇場國際年會戲劇教育國際論壇手冊,臺北市。
O''Toole, J., Burton, B. & Plunkett, A.(2005/2007)。酷凌行動:應用戲劇手法處理校園霸凌和衝突(林玫君、歐怡雯譯)。臺北市:心理。
O''Toole, J. & Dunn, J.(2002/2005)。假戲真做,做中學:以戲劇作為教學工具,幫助學生有效進入主題學習(劉純芬譯)。臺北市:成長基金會。
Robert, C. B. & Biklen, S. K.(1998/2001)。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黃光雄主譯)(三版)。嘉義市:濤石。
Robinson, K. & Aronica, L.(2009)。讓天賦自由(謝凱蒂譯)。臺北市:天下遠見。
Salas, J.(1996/2007)。卽興眞實人生:一人一故事劇場中的個人故事(李志強、林世坤、林淑玲譯)。臺北市:心理。
Somers, J.(2007,10月)。Applied drama-- its theory and practice。教習劇場之本土發展與前瞻研討會,台南市。
Stevenson, C. & Carr, J. F.(1993/2002)。與統整課程共舞:教學實務與理論(陳佩正等譯)。臺北市:遠流。
Warren, K.(1992/2001)。戲劇抱抱。臺北市:成長基金會。
Winston, J.(2000/2008)。5-11歲的戲劇、語文與道德教育(陳韻文譯)。臺北市:心理。
Winston, J.&Tandy, M.(2001/2008)。開始玩戲劇4-11歲:兒童戲劇課程教師手冊(陳韻文、張鐙尹譯)。臺北市:心理。
Wolcott, H. F.(2009/2011)。質性研究寫作(李政賢譯)(三版)。臺北市:五南。

二、英文文獻
Baldwin, P. (2004). With drama in mind: Real learning in imagined worlds. London: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Beane, J. A. (1997). Curriculum integration: Designing the core of democratic education.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Bloom, B. S., Engelhart, N. D., Furst, E. J., Hill, W. F., & Krathwohl, D. R. (1956).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Handbook 1: Cognitive domain. New York: David Mckay.
Bolton, G. (1984). Drama as education: An argument for placing drama at the centre of the curriculum. London: Longman.
Bolton, G. (1998). Acting in classroom drama: A critical analysis. London: Trentham.
Bourdieu, P. (1977). Cultural reproduction and social reproduction. In Karabel, J. and Halsey, A. H. (Eds). Power and ideology in education (pp. 487-511).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avis, J. H., & Behm, T. (1978). Terminology of drama/theatre with and for children: A redefinition. Children''s Theatre Review, 27(1), 10-11.
Dickinson, R., Neelands,J. &Shenton Primary School. (2006). Improve your primary school through drama. United Kingdom: David Fulton.
Eaude, T. (2011). Thinking through pedagogy for primary and early years. UK: Learning Matters.
Elliott, J. (1991). Action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 change. Milton Keynes: Open University.
Gardner, H. (1983). Frames of mind :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 New York: Basic Books
Johnson, L., & O’Neill, C. (1984). Dorothy Heathcote’s notes: Collected writings on education and drama. London: Hutchinson.
Kolb, D. A. (1984). Experiential learning: 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Marzano, R. J. (1998). A theory-based meta-analysis of research on instruction. Aurora, Colorado: McREL.
McCaslin, N. (2006). Creative drama in the classroom and beyond (8th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O''Toole, J., Stinson, M., & Moore, T. (2009). Drama and curriculum: A giant at the door. Retrieved from http://www.springerlink.com/content/w72614/#
Read, C. (2008). Scaffolding children’s learning through story and drama. IATEFL Young Learner, 2, 6-9.
Readman, G., & Lamont, G. (1994). Assessing drama drama: A handbook for primary teachers. London: BBC Educational Publishing.
Robinson, K. (TED). (2010). Bring on the learning revolution! [Video]. Acailable fromhttp://www.ted.com/talks/sir_ken_robinson_bring_on_the_revolution.html
Robinson, K. (TED). (2013). How to escape education''s death valley [Video]. Acailable from http://www.ted.com/talks/lang/zh-tw/ken_robinson_how_to_escape_education_s_death_valley.html
Salas, J. (2003). Framing stories: Playback Theatre with children in education and therap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HK Playback gathering, HK.
Schön, D. A. (1983).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NY: Basics Books.
Stenhouse, L. (1975). An introduction to curriculum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London: Heinemann.
Taylor, P. (2000). The drama classroom: Action, reflection, transformation. London: Routledge.
Wagner, B. J. (1976). Dorothy Heathcote: Drama as a learning medium. Washington D.C.: 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
Wagner, B. J. (1998). Educational drama and language arts: What research shows. Portsmouth, NH: Heinemann.
Way, B. (1967). Development through drama. London: Longmans.
Wiggins, G. (1998). Educative assessment: Designing assessments to inform and improve student performanc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ublishers.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甄曉蘭(1995)。合作行動研究─進行教育研究的另一種方式。嘉義師院學報,9,297-318。
2. 葉連祺(2002)。九年一貫課程與基本能力轉化。教育研究月刊,96,49-63。
3. 單文經(2001)。解析beane對課程統整理論與實際的主張。教育研究集刊, 47 ,57 - 89。
4. 陳韻文(2006)。英國教育戲劇的發展脈絡。戲劇學刊,3,39-62。
5. 陳昇飛(2006)。從教室言談看學童語文知識之建構:vygotsky社會建構取向。當代教育研究,14(4),129-170。
6. 郭秀緞(2004)。角色扮演法在國小綜合活動領域之運用。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5(1),189-205。
7. 李坤崇(2002)。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能力指標概念分析。教育研究月刊,98,111-122。
8. 吳璧純(2008)。找回統整的生活課程:九年一貫生活課程研修及97生活課綱的特色。教育研究月刊,175,22-34。
9. 丘愛鈴(2006a)。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的理論基礎初探。教育學刊,27,145-173。
10. 歐用生(2002)。快樂學習或安樂死?--體驗學習的批判教育學意涵。課程與教學,5(4),107-123。
11. 歐慧敏(2003)。反思教學的理念與策略。教育研究月刊,115,103-114。
12. 歐慧敏(2005)。多元智慧理論在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教學應用。教育研究月刊,129,126-140。
13. 鄭黛瓊(2010)。戲劇中的陶養--戲劇活動中的師生互動的圖像。美育,176,64-70。
14. 簡紅珠(2007)。教學創新的省思。教育研究月刊,157,5-11。
15. 劉昱志, 劉士愷, 商志雍, 林健禾, 杜長齡, & 高淑芬. (2006). 注意力缺陷過動症中文版Swanson, Nolan, and Pelham, Version IV (SNAP-IV)量表之常模及信效度. 臺灣精神醫學, 20, 29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