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2)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0 19:0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宣諭
研究生(外文):Xuan-yi Huang
論文名稱:林奕華導演作品《水滸傳》、《西遊記》之男性氣概再現與顛覆
論文名稱(外文):The Representation and Subversion of Masculinity in Edward Lam’s Directing Productions of ‘What is Man?’ and ‘What is Fantasy?’
指導教授:王婉容王婉容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Wan-jung W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南大學
系所名稱: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碩士班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戲劇舞蹈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3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6
中文關鍵詞:水滸傳西遊記文學改編林奕華男性氣概性別角色
外文關鍵詞:‘What Is Man?’‘What Is Fantasy?’masculinityEdward Lam’s Directing Productionsgender role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5
  • 點閱點閱:192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55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研究以林奕華,於2006年與2007年受兩廳院委託製作《水滸傳》及《西遊記》之展演文本為主要研究對象。透過文本分析的研究方法,將演出文本區分為文字文本與演出文本兩大部分。藉由男性氣概之相關研究觀點分析文本中所呈現之性別意識。《水滸傳》文本分析透過霸權式男性氣概觀點來分析男性世界中對於權力、人際關係、金錢、性能力、媒體刻板、性別角色與情感互動的刻板價值觀。看見男性處在舊有價值下其內在與外在上的理想圖像與自我矛盾。表演文本的分析則就舞台呈現出男性世界之種種象徵以及表演形式之多元美學進行研究。《西遊記》之文本分析則著重在兩性情感互動上的各種磨難以及刻板的性別角色中每一個人都在進行自我追尋的旅程為研究內容。藉由克拉特鮑所整理《男性氣概的當代觀點》中所提出之八大觀點來檢視現代男性在性別角色與自我認同上的價值觀。本研究分析與整理林奕華作品中之象徵意義與文本對白,透過舞台上所呈現出的多元男性樣態,看見男性氣概在展現上的多元性。
The main target of this dissertation is concentrat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masculinity in terms of its representation and subversion in ‘What Is Man?’ and ‘What Is Fantasy?’ which are directed by Edward Lam entrusting from National Theater Concert Hall during 2006 to 2007. According to the text analysis approach, the researcher divides the performed texts into the literal text and performance text. The dissertation also discusses the sexual consciousness in the two production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hegemonic masculinity and other related studies. The hegemonic masculinity of ‘What Is Man?’ displays the stereotypes and values in masculine world towards power, relationship, money, sex ability, media stereotypes, sexual roles and emotional interactions. The dissertation reveals the physical ideal image and self- contradictions of a man presented in conservative old value system. The analysis of the performance text in this dissertation are focusing on several symbols of the masculine world on the stage and the variety of employed aesthetics in performance. The text of ‘What Is Fantasy?’ is concentrating on the multiple sufferings caused from emotional interaction and entanglement between genders. And the journey of every inflexible man looking for self-discovery is also shown in the text of ‘What Is Fantasy?’. Based on the theories provided by Clatterbaugh on his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s on Masculinity: Men, Women, and Politics in Modern Society’, the writer explores the value of gender roles and self-identification process of modern man. This dissertation argues and organizes the meanings of plot reconstruction, role building and role relations as well as aesthetic symbols used in Edward Lam’s two directing productions, and through the various stereotypes of men in the two stage works, readers can experience the diversity in the representations of masculine as well as the subversion of it by Edward Lam on stage.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謝 辭 iii
目 次 iv
圖 次 vi
表 次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和目標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問題 6
第一章 文獻探討 15
第一節  林奕華的劇場作品探討分析 16
第二節 男性研究與男性氣概研究 23
第三節 大眾媒體中的男性氣概再現 37
第三章 《水滸傳》中翻覆的男性霸權世界 41
第一節  透過情節解構《水滸傳》的男性氣概 42
第二節 重塑男性刻板印象以顛覆《水滸傳》的霸權男是世界,展現男性脆弱的內心世界 50
第三節 透過角色關係刻畫來凸顯《水滸傳》中男性受困的情境與矛盾 61
第四節 運用舞台美學顛覆與跳脫刻板的男性氣概 70
第四章 男性追尋自我理想與價值的《西遊記》 75
第一節 《西遊記》中男性在性別理想下的磨難 76
第二節 《從西遊記》的角色關係塑造中批判兩性磨難、男性情感與生活的九九八十一難 84
第三節 由劇場的媒體再現雙重顛覆大眾媒體中的刻板男性氣概 91
第四節 由《西遊記》的舞台美學批判男性性別理想設限與性別認同的框架 101
第五章 結論 106
參考文獻 112
一、中文部分:
王子今(1999)。「忠」觀念研究:一種政治道德的文化源流與歷史演變。長春:吉林教育。
王安祈(2002)。當代戲曲。台北:三民。
王 行(2004)。男人不壞,女人不愛。台北:華谷文化。
何春蕤(1997)。〈性別研究的誕生〉《性/別研究新視野(上)》。台北:元尊文化。
李國修(2004)。人生鳥鳥:李國修的異想世界。台北:未來書城。
李銀河(2003)。女性主義,台北:五南。
林奕華(2005)。等待香港:女人篇。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______(2008)。娛樂大家:文化篇。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______(2008)。娛樂大家:電影篇。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施耐庵撰,元(1996)。水滸傳。台南:世一。
紀大偉(1997)。酷兒啟示錄。台北:遠流。
紀蔚然(2006)。現代戲劇敘事觀:解構與建構。台北:書林。
畢恆達(2004)。空間就是性別。台北:心靈工坊文化。
______,洪文龍(2006)。GQ男人在發燒。台北:女書文化。
______,鄭美里編;教育部主編(2007)。太空人與小紅帽。台北:女書文化。
傅錫壬(2012)。水滸傳:梁山英雄榜。台北:時報。
賴正義(1998)。男人有話說。台北:哲學家。
譚邦和(2006)。明清小說史。上海;上海古籍。

(二)翻譯類
何雯琪(譯)(2005)。Gilmore D.D.著。厭女現象(Misogyny the male malady)。台北:
書林。

宋偉航(譯)(2005)。Fab5著。酷男的異想世界(Queer Eye for the Straight Guy)。台北:遠流。
林瑞廷(譯)(1995)。Hite,S.著。海蒂報告:男性氣概(The Hite Report On Male
Sexuality)。台北:張老師文化。
唐維敏(譯)(1996)。Jensen & N.W. Jankowski著。大眾傳播研究方法(A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methodologies for mass communication research)。台北:五南。
張美惠(譯)(2001)。Gratch, A.著。這就是男人(If Men Could Talk)。台北:張老師。
張錦華(譯)(2003)。John Fiske著。傳播符號學理論(Introduction of Communication Studies)。台北:遠流。
劉秀娟,林明寬(譯)(1996)。Susan A. Basow著。兩性關係:性別刻板化與角色(Gender Stereotypes and Roles)。台北:揚智文化。
劉建台、林宗德(譯)(2003)。Kenneth Clatterbaugh著。男性氣概的當代觀點(Contemporary perspectives on masculinity)。台北:女書文化。
劉泗翰譯(譯)(2004)。R.W.Connell著。性/別:多元時代的性別角力(Gender)。台北:書林。
______(譯)(2011)。Connell, Raewyn著。性別的世界觀(Gender in the World Perspective)。台北:書林。
_____(譯)(2011)。Connell, Raewyn著。性別的世界觀(Gender in the World Perspective)。台北:書林。
蕭聿譯(譯)(2006)。Otto Weininger著。性與性格(Sex & Character)。台北:網路與
書。
閻蕙群、陳俐雯(譯)(2004)。Virginis Postrel著。風格美感經濟學(The Substance of Style)。台北:商智文化。

(三)期刊
小 勤(2012)。7組關鍵詞走進性別/表演的世界。表演藝術PAR,233,66-67。
王雅各(1996)。男性研究: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41:1-60。
田國平(2012)。花枝招展勇對鏡頭裡的真實人生。表演藝術PAR,233,68-69。
成令方(1999)。男性的女性主義者在台灣。當代,195:81-83。
李美枝(1984)。性別角色與兩性差異。心理學,561-578。
李國生(1963)。關於西遊記中難的性質分析。甘肅師範大學學報,1期。
林 本(2010)。性別表演與反思社會學。雞西大學學報。
林家新(2012)。多元假象的社會仍待撼動的性別囹圄。表演藝術PAR,233,74-75。
孫宜康(1994)。男性「自我認同」危機新看。當代,195:88-95。
畢恆達(2000)。走入歧途的男性氣概養成過程。兩性平等教育學刊,12:44-46。
畢恆達(2003)。請認真傾聽女人的聲音。應用心理研究,18,37-40。
秦嘉嫄(2012)。走上舞台尋找一種存在世間的方式。表演藝術PAR,233,70-71。
陳昭如(1996)。世紀末的新舊好壞男人。聯合文學,12(10 ):65-67。
陳佩甄(1994)。Queer That Matters in Taiwan─以翻譯造就台灣的酷兒。島嶼邊緣,
10。
馬戎戎(2007)。作戲是為了面對自己。三聯生活週刊,154:33-37。
張維安(1994)。生活世界與兩性關係。婦女與兩性學刊,5:109-131。
彭懷真(1996)。男性角色的轉變與困境。現代化研究,17:16-26。
游美惠(2000)。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究,8,5-42
簡成熙(2000)。男性研究在性/別研究及教育上的價值。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2,20-24

(四)論文
王 彬(2007)。西遊記師徒四人形象及其現代意義。延邊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王家豪  (2002 )。娘娘腔男同性戀者的社會處境及其自我認同。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
朱蘭慧(1996)。男性性別角色刻板印象形成與鬆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
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邱馨玉(2007)。身體、暴力與他者:遊戲文本框架下的男性氣概探索。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
林詩涵(2011)。《水滸傳》思想及藝術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明道大學中文研究所。
胡玉珍(2003)。西遊記中的精怪與神仙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
陳芷鈴(2011)。反敗為勝更快人心?以娛樂媒介理論探討體育賽事逆轉勝之娛樂效果。未出版碩士論文。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
陳嘉鴻(2007)。鬆動霸權式男性氣概:以男性瑜珈參與之敘說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
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
陳冠良(2008)。協商男性氣概─男性時尚雜誌讀者的解讀與性別實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
斐學儒(2000)。軍隊文化、男性氣概與性傾向的壓迫─台灣男同性戀者的兵役經驗分
析。台北: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
趙千慧(2007)。亂倫父親認知內容與男性氣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
劉淑雯(1996)。溶解刻板印象:兩性角色惡成對國小學童的性別刻板印象。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嚴壽山(2007)。非常符號:非常林奕華1989-2005。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二、英文部分:
Berger, A. A. (1995). Cultural Criticism. Thousand Oaks, Ca.: Sage.
Brannon ,Robert. (1987).Strange bedfellows.Brother6:1(December ):5.
Bryant & D. Zillmann .(Eds.).Media effects :Advance in theory and research (pp.549-582 ).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Connell R. W. (1995).Masculinities. UK : Polity ; Malden, MA : Blackwell Publishers.
____________. (1996).Teaching the boys:new research on masculinity, and gender strategies for school. Teacher College Record, 98(2), 206-237.
____________. (1987). Gender and Power : Society, the Person and Sexual Politics.
____________. (2002). Studying men and masculinity. Resources for Feminist Research ,
29(1/2 ), 43-56.Cambridge : Polity Press in association with B. Blackwell.
Doyle, Richard. (1976).The Rape of the Male . St.Paul , Minn. :Poor Richard’s.
Fairclough, N. (1995)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he Critical Study 0/ Language. London
and New York: Longman.
Farrell,Warren. (1975). The Liberated Man. New York: Bantam.
Fejes, F.J. (1992). Masculinity as Fact : A Review of Empirical Mas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on Masculinity .In Craig ,S.(Eds.), Men, Masculinity and the Media, Thousand Oaks . CA :Saga.
Goldberg,Herb. (1976).The Hazards of Being Male:Surviving the Myth of Masculine Privilege.New York:Signet
Hay, Harry.(1987).Toward the new frontiers of fairy vision …subject-SUB-JECT consciousness. In New Men , New Minds , ed . Franklin Abbott , pp.196-202 . Freedom, Calif. :Crossing.
Jung,Carl Gustav. (1977).C.G.JungSpeaking,eds.William McGuire and R.F.C. Hull. Princeton,N.J.:Prince University Press.
MacKinnon, K. (2003). Representing men: maleness and masculinity in the media.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ochlin, Gregory. (1980). The Masculine Dilemma. Boston: Little ,Brown.
Tolson, Andrew. (1977).The Limits of Masculinity. New York: Harper & Row.
Wilson, Edward O. (1975). Sociobiology: The New Synthesis. Cambridge: Harvard \
University Press.

三、網路視聽資料
(一)網路資料
2008年《水滸傳》亞洲巡迴專屬部落格。http://www.wretch.cc/blog/ntchblog進念‧二十面體(2005 )《特首不見了》片段「香港家書」。
2008年《水滸傳》亞洲巡迴專屬部落格。http://www.wretch.cc/blog/ntchblog進念‧二十面體(2005 )《特首不見了》片段「香港家書」。取自:http://www.youtube.com/watch?v=-cawShwq11Y
袁 蕾(2007 )。從“邪教”到“正教” 進念‧二十面體香港文化的標本。取自:http://cul.sohu.com/20070706/n250928616.shtml
于善祿(2007)。評《水滸傳》演出。2007年1月06日取自:http://mypaper.pchome.com.tw/yushanlu/post/1277643059
石 琪(2008)。現代《水滸傳》生動有趣。明報。2008年3月25日。取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70ced301008zcy.html
李坤晟(2013)。“異數”導演林奕華:總是那樣離經叛道。2013年5月24日。取自: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13-05/24/c_132404548.htm
杜思慧(2013 )。夢裡尋聲,共譜經點《賈寶玉》。2013年3月07日。取自:http://pareviews.ncafroc.org.tw/?p=5401
非常林奕華─林奕華的舞蹈劇場。http://www.eldt.org.hk/
姜曉明(2008 )。林奕華 先鋒就是顛覆。2008年1月21日。取自:http://www.nfpeople.com/News-detail-item-2333.html
陳 蓉(2006)。現代版水滸傳 林奕華邀九型男跨領域演出。大紀元。2006年11月13日。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b5/6/11/13/n1520265.htm進念二十面體。http://www.zuni.org.hk/new/zuni/web/index.php
慕容若(2009)。解構林奕華的《水滸傳》。2009年1月22日。取自http://stagetowords.blogspot.tw/2009/01/blog-post_3408.html

(二)視聽資料
進念二十面體(錄製)。東宮西宮─開咪封咪【影片】。
進念二十面體(錄製)。東宮西宮─特首不見了【影片】。
進念二十面體(錄製)。東宮西宮─西九龍黃帝【影片】。
非常林奕華(編製 )。張愛玲請留言【影片】(取自非常林奕華)。
非常林奕華(編製 )。快樂王子【影片】(取自非常林奕華)。
非常林奕華(編製 )。十八相送【影片】(取自非常林奕華)。
非常林奕華(編製 )。包法利夫人們【影片】(取自非常林奕華)。
非常林奕華(編製 )。半生緣【影片】(取自非常林奕華)。
非常林奕華(編製 )。水滸傳【影片】(取自非常林奕華,公共電視錄製 )。
非常林奕華(編製 )。西遊記【影片】(取自非常林奕華,公共電視錄製 )。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曉毅:〈支道林生平事蹟考〉,《中華佛學學報》第8期,1995年7月,頁243-271。
2. 王妙純:〈從《世說新語》看魏晉士人的生命意識〉,《東吳中文學報》第23期,2012年5月,頁73-98。
3. 王妙純:〈從《世說新語》看魏晉人「以情抗禮」的情感表現〉,《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學報》第1期,2004年3月,頁53-64。
4. 佐藤將之〈國家社稷存亡之道德──春秋戰國早期「忠」和「忠信」概念之意義〉,《清華學報》第37卷第1期,2007年6月,頁1-33。
5. 吳雅婷:〈宋代墓誌銘對朋友之倫的論述〉,《東吳歷史學報》第11期,2004年6月,頁271-301。
6. 李隆獻:〈隋唐時期復仇與法律互涉的省察與詮釋〉,《成大中文學報》第20期,2008年4月,頁79-110。
7. 李隆獻:〈先秦至唐代復仇型態的省察與詮釋〉,《文與哲》第18期,2011年6月,頁1-62。
8. 林顯庭:〈魏晉名士對情的肯定與處理主張〉,《東海哲學研究集刊》第14輯,2009年7月,頁69-89。
9. 曾春海:〈竹林七賢的交遊及其友誼觀〉,《哲學與文化》第37卷第6期,2010年6月,頁23-40。
10. 黃雅淳:〈論魏晉士人悲情意識的消解〉,《興大中文學報》第15期,2003年6月,頁63-106。
11. 劉雪真:〈以《世說新語》為主探討魏晉女性的「尚情」特質〉,《南榮學報》復刊8,2004年10月,頁1-16。
12. 錢穆:〈略論魏晉南北朝學術文化與當時門第之關係〉,《新亞學報》,1963年8月,頁23-77。
13. 謝佩慈:〈《世說新語‧賢媛》呈現之女性地位探析〉,《中山中文學刊》第3期,1997年6月,頁148-172。
14. 王雅各(1996)。男性研究: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41:1-60。
15. 成令方(1999)。男性的女性主義者在台灣。當代,195: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