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91)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1 01:2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郭羽潔
研究生(外文):Yu-chieh Kuo
論文名稱:高雄市三民區三塊厝地區的空間歷史變遷
論文名稱(外文):The Spatial and Historical Changes of Sankuaicuo area
指導教授:賴志彰賴志彰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h-chang Lai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南大學
系所名稱: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班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區域研究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3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8
中文關鍵詞:市街發展高雄三民區三塊厝
外文關鍵詞:KaohsiungSanmin DistrictSankuaicuocity street developmen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279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3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本文以三塊厝的空間歷史變遷為研究主題,探討三塊厝在明鄭、清領、日治、戰後至解嚴後各時期的發展與變遷。以文獻探討為基礎,搭配地圖的判讀,再輔佐田野調查結果,從行政人口、產業經濟、地方建設、文教信仰等各方面來了解它的發展變遷。
明鄭時期王、鄭、蔡三姓家族在此開墾,開始有漢人聚落形成;清領時期隨著臺灣被迫開港通商後,使得打狗地區開始成為台灣主要運輸港口,而三塊厝聚落因先天的地理條件優勢,成為打狗地區主要商業中心;日治時期三塊厝聚落周遭工廠林立,使得三塊厝逐漸形成以工商並存的區域,公共建設的設置,也奠基未來三塊厝發展雛型;戰後初期,高雄因人口與工商業急速擴展,都市計畫開始往三塊厝地區做整體規劃;解嚴之後的三塊厝,公共設施便利,信仰多元發展,行政區域大致底定,人口開始呈現負成長。
三塊厝地區在各個時期都有不同的發展,從明鄭時期的開墾,到清領時期的農業轉變成日治時期的工業,到現在的人文薈萃文教區,在政治、社會的交互影響下,改變了它歷史面貌與空間變化。
The study theme is based on the spatial and historical changes of Sankuaicuo. It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of Sankuaicuo in the periods of the Ming Dynasty, the Ching Dynasty, Japanese ruling, after the war, and declaring martial law ended. It is based on documents discussion, along with interpreting maps and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results; its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are known through the aspects of administrative population, industrial economy, local development, culture and education, and religion.
During the Ming Dynasty, Wang, Zheng, and Tsai clans reclaimed here and started the settlement of the Hans. During Ching Dynasty, because Taiwan was forced to open the harbor for trading relations, Takao area became the main transportation harbor. Thanks to its geographical advantage, Sankuaicuo settlement became the main business center of Takao area. During Japanese ruled period, Sankuaicuo settlement was surrounded by factories, which made it a industrial and business area. Setting up public constructions also laid a foundation of the future development model of Sankuaicuo. At the beginning after the war, because of the fast growth of population as well as industry and commerce in Kaohsiung, the urban plans turned to Sankuaicuo area. After declaring martial law ended, the public facilities were convenient, religious beliefs developed diversely, the administrative area was settled, and the population dropped in Sankuaicuo.
Sankuaicuo area had different developments during each period. From the reclaiming in the Ming Dynasty,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y in the Ching Dynasty, the industry in the Japanese ruled period, to the current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area, with the influences of politics and society, it has changed its history and space.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1-1-1 研究動機 1
1-1-2 研究目的 1
第二節 相關研究與文獻回顧 1
1-2-1 與高雄鐵道與高雄川有關的研究 2
1-2-2 與三塊厝發展有關的研究 3
1-2-3 其他研究 4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方法 5
1-3-1 研究方法 5
1-3-2 研究架構 5
1-3-3 研究限制 7
第四節 研究範圍的時間與界定 8
1-4-1 研究範圍 8
1-4-2 時間界定 9
1-4-3 地理位置 9
1-4-4 自然環境 10
第五節 三塊厝地區的由來(明鄭至清領時期) 12
1-5-1 從自然村到行政區劃 12
1-5-2 泉州、漳州人的移入 14
1-5-3 地方家族與菁英的社會參與 15
1-5-4 水稻作產業與開發 19
1-5-5 地方文教與宗教信仰的展開 20
第二章 日治時期都市計劃下三塊厝的發展(1895~1945) 22
第一節 日治時期三塊厝地區的地位提升 22
2-1-1 地方行政區的調整 23
2-1-2 人口小幅成長 27
2-1-3 地方家族與菁英的表現 30
第二節 農工商的交迭發展 34
2-2-1 農業的持續發展與調整 34
2-2-2 二級產業的提升 35
第三節 公共建設的積極投注 46
2-3-1 三塊厝的聚落發展 46
2-3-2 鐵道開發下的市街型塑 50
2-3-3 公共設施的投注 59
第四節 文教與信仰的豐富 63
2-4-1 文教的開發 63
2-4-2 信仰的豐富 69
第三章 戰後初期都市發展(1945~1987) 70
第一節 都市迅速成長 70
3-1-1 地方行政區域的不斷調整 70
3-1-2 人口快速成長 74
3-1-3 眷村與外來移民的不斷投入 80
第二節工商業產業的不斷開展 82
3-2-1 工業的持續發展 83
3-2-2 商業、服務業的興起 86
3-2-3 專業街道與經濟的活絡 87
第三節 都市規劃的積極介入 91
3-3-1 都市計畫的導入與施行 91
3-3-2 公共設施不斷投入 97
3-3-3 民間事業機構的興盛 106
第四節 文教與信仰的活絡 109
3-4-1 教育機構的擴大 109
3-4-2 廟宇的增加 113
第四章 80年代末期的再調整 118
第一節 行政的微調與人口的負成長 118
4-1-1 行政區域的微幅調整 118
4-1-2 人口的負成長 120
第二節 工商服務業的並進 125
4-2-1 工業的萎縮 126
4-2-2 商業的發展與服務業的擴大 127
4-2-3 建國路與三鳳中街的商肆發展 127
第三節 地區的再開發與調整 132
4-3-1 三塊厝都市的再次銳變 132
4-3-2 都市計畫的持續開發與成長 137
4-3-3 公共建設、車站、金融機構等的不斷引入 144
第四節 文教和信仰的延續發展 155
4-4-1 教育的持續發展 155
4-4-2 信仰的穩定成長 159
第五章 結論 164
參考文獻 167
一、專書
1.高雄市文獻委員會編,《高雄市志》概述篇,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1956。
2.高雄市文獻委員會編,《高雄市志》港灣篇,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1957。
3.高雄市政府主計室編,《高雄市統計要覽》,第九至三十九期,高雄:高雄市政府主
計室,1958 至1987。
4.高雄市文獻委員會編,《高雄市志》民政篇卷上,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1960。
5.高雄市文獻委員會編,《高雄市志》民政篇卷中,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1960。
6.高雄市文獻委員會編,《高雄市舊地名探索》,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1983。
7.高雄市文獻委員會編,《重修高雄市志》卷五地政志,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
1986。
8.高雄市文獻委員會編,《重修高雄市志》卷首卷一地理志,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
會,1985。
9.高雄市文獻委員會編,《高雄市志》,卷七工務志,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1985。
10.高雄市文獻委員會編,《重修高雄市志》卷二民政志(上),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
會,1985。
11.高雄市文獻委員會編,《高雄市志》經濟志,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1986。
12.高雄市文獻委員會編,《高雄市發展史》,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1988。
13.高雄市政府主計處編,《高雄市統計年報》,七十七年版至九十三年版,高雄:高雄
市政府主計處,1988 至2004。
14.曾玉昆,《高雄市各區發展淵源》(上冊),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1992。
15.曾玉昆,《高雄市各區發展淵源》(下冊),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1992。
16.曾玉昆,《高雄市地名探源》(增訂版),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1997。
17.曾玉昆,〈大高雄地區行政區沿革誌(二)〉,高雄市:高雄市文獻委員會。1989
18.盧德嘉,《鳳山采訪冊》,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 年
19.許玲齡主編,《磚仔窯的故事》,高雄:春暉出版社,2003。
20.許玲齡, 繁華落盡話說三塊厝火車站,高雄市政府文化局,2007。
21.尋找老三民的足跡--三塊厝的故事,高雄市愛河文化協會,2004 。
22.高雄市市定古蹟三塊厝火車站調查研究及修復計畫,高雄市政府文化局,2005。
23.台灣總督府鐵道部《臺灣鐵道史》中卷,1910。
24.台灣總督府鐵道部《台灣鐵道史》下卷,19102。

二、期刊論文
1.陳怡碩,1940 年代高雄中學附近的地理環境與校舍環境的變遷,雄中學報第十期,2007

三、學位論文
1.江瑞怡 ,2006。都市河川變遷下的空間與水關係之研究─以高雄愛河為例(1895-2005)》,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
2.吳欽賢 ,1988。日據時期高雄市都市發展與計劃歷程之分析,台灣大學碩士論文。
3.葉蓓芳,2005。今高雄市歷史變遷中人群遷移的空間對應(1624-2004),國立台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4.鄭景仁,2007。 高雄市三塊厝地區空間變遷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建築與古蹟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
5.吳欽賢,1998。《日據時期高雄市都市發展與計畫之歷程分析》,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論文。
6.陳銘誠,2004。《二次大戰後高雄市都市空間結構變遷》,國立成功大學建築所碩士論文。
7.洪登欽,2002。傳統文化觀光與文化產業發展之探討-以高雄市愛河下游為例》,樹德科技大學建築與古蹟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

四、日文資料
1.高雄市役所,《高雄市制十週年略誌》(全),高雄:南報商事社,1934。
2.土屋重雄,《台灣事情一班》(一),台北:成文出版社,1984。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