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中華民國總統府(2013)。副總統出席「2013臺北國際觀光博覽會」開幕典禮。2013年5月24日取自中華民國總統府新聞稿網站http://www.president.gov.tw/Default.aspx?tabid=131&itemid=29929&rmid=514
王秀鳳 (2011) 。以那卡西為核心看北投溫泉文化變遷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王俊秀 (2011) 。國民信託運動吹響人民財團的文化號角。北投社雜誌,60,1。
王昭正、陳怡君 (譯) (2003) 。旅遊與觀光概論,187。臺北市:弘智。 (G.Dale,& H.Oliver, 1995) 。
王章凱 (2005) 。北投的社區產業。北投文化雜誌,11,13。
丘昌泰、陳欽春 (2001) 。臺灣實踐社區主義的陷阱與願景:從「抗爭型」到「自覺型」社區。行政暨政策學報,3,1-44。北投文化基金會 (2002) 。北投溫泉年表。北投地方史 溫泉篇,臺北市:作者。
江香樺、顏家芝 (2003) 。北投居民對觀光再發展影響之認知與態度研究。觀光研究學報,10 (1) ,39-61。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1990) 。「公有非公用土地處分問題之探討」。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都市及住宅發展處,台北:作者。
吳慧瑜 (2006) 。北纜議題及環境苦行。北投社雜誌,41,25。宋秉明 (2002) 。社區觀光發展的形成-從修正型社區博物館的概念切入。觀光研究學報,8 (1) ,71-83。
李永展 (2005) 。社區永續發展指標:以臺北市士林區名山里為例。研考雙月刊,29 (5) ,79-91。李合惠 (2012) 。北投公園會勘記寫。北投社雜誌,63,5。
李莉莉 (2002) 。綠島觀光衝擊之探討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李登輝 (1995) 。台灣的主張。臺北:遠流出版社。
李雅玲 (2004) 。解嚴後臺灣民間社團的發展與社區文化重建--兼以臺北市八頭里仁協會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李增祿 (1997) 。社會工作概論。臺北:巨流。
周家慧 (2005) 。北投社區旅遊服務共識營。北投文化雜誌,14,14。
林冠宏 (2008) 。累土丘成 溫博慶生。北投社雜誌,50,3。
林冠宏 (2009) 。社區營造優質觀光之意義與形成。北投社雜誌,53,3。
林郁欽、張耿輔 (2008) 。地理資訊系統應用於陽明山地區觀光纜車站址選擇之研究。德霖學報,23,1-21。
林振春 (1995) 。凝聚社區意識、建構社區文化。社區發展季刊,69,25-39。洪德仁 (1996) 。北投溫泉浴場的開山始祖─平田源吾先生。北投社雜誌,3,18。
洪德仁 (2011) 。邁入第二個十年:看見北投‧營造幸福。臺北市:北投文化基金會。
洪德俊 (2001) 。北投社區的未來展望。北投文化雜誌,1,13。
洪慧華 (2002) 。走唱溫泉鄉的歌聲-那卡西。北投地方史 溫泉篇,臺北市:北投文化基金會。
徐震 (2005) 。社會問題。臺北: 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張家榮 (2010) 。透過參與 找回生存意義與價值。北投社雜誌,58,1。
張淑青、黃元直 (2010) 。觀光衝擊、整體利益知覺與觀光發展態度之關係。管理實務與理論研究,4 (3) ,98-119。
張瑋琦 (譯) (2005) 。觀光發展與社區營造。臺北:品度股份有限公司。 (石原照敏、吉肩秀夫、安福惠美子,2000) 。
畢恆達 (2010) 。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臺北市:小畢空間出版社。
莫慧玲 (2001) 。台灣性交易管理政策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中央警察大學,桃園縣。許陽明 (2000) 。女巫之湯──北投溫泉鄉重建筆記。臺北縣汐止市:新新聞文化。
郭柏村 (1994) 。觀音山風景區居民對觀光發展衝擊認知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陳向明 (2002) 。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五南。
陳思倫 (2005) 。觀光學:從供需觀點解析產業。臺北:前程文化。
陳思倫、高麗真 (1994) 。恆春鎮居民對觀光開發的社會經濟影響之認知。世界新聞傳播學院學報,4,48-58。陳英任、聶方珮、莊哲仁 (2007) 。臺北新北投地區觀光發展及其對環境社會之衝擊。萬能商學學報,12,257-271。陳惠滿 (2002) 。戰後北投侍應生的變遷。北投地方史 溫泉篇,臺北市:北投文化基金會。
陳瑋鈴 (1996) 。新北投溫泉聚落的變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教育,22,91-107。
陳慧慈 (2008) 。北投人!你不能再姑息了─貓纜問題的借鏡。北投社雜誌,50,19。陳慧慈 (2010) 。「北投纜車要環評」是良心?還是選舉語言?。北投社雜誌,56,5。
曾瑞佳 (2010) 。區級社區治理中跨部門夥伴關係之研究-以臺北市北投區為例。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黃令名 (2011) 。通往「現代」的曲折軌道:臺北捷運誕生史與捷運科技生活形式。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
黃宗成、吳忠宏、郭建池 (2001) 。阿里山地區原住民對其觀光發展衝擊認知與態度之研究。公共事務評論,2 (2) ,91-122。黃金柱 (譯) (2009) 。體育研究法。臺北市:師大書苑。 (Jerry R. Thomas, Jack K. Nelson, Stephen J. Silverman, 2009) 。
黃桂珠 (2003) 。居民對環境衝擊認知與發展生態旅遊態度之研究-以玉山國家公園梅山地區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 。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黃發典 (譯) (1993) 。旅遊旅遊社會學。臺北:遠流出版社。 (Lanquar, R., 1985) 。
黃瑞琴 (2003) 。質的教育研究法。臺北:心理。
黃碧霞 (1999) 。臺灣省社區發展三十年之回顧─兼論跨世紀社區發展應有理念與工作方向。社區發展季刊,87,4-9。楊明賢 (1996) 。觀光學概論。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楊燁 (2012) 。北投昔日風華─1945年之前。北投社雜誌,64,11。
詹秀員 (2002) 。社區權力結構與社區發展功能。臺北市:洪葉文化。
臺北市北投區公所 (2011) 。北投區志,臺北市:作者。
臺北市政府 (2003) 。臺北市政府永續發展綱要計畫,臺北市:臺北市政府環境保護局。
臺北市政府 (2010) 。北投纜車專案報告書。取自臺北市議會,網址www.tcc.gov.tw/bar17/files/1/北投纜車.pdf。
劉弘煌 (1999) 。都市行社區的社會福利社區化─以臺北市文山區的經驗為例。社區發展季刊,87,58-71。劉發泉 (1975) 。臺北市士林區與北投區聚落地理之比較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歐聖榮、顏宏旭 (1995) 。金門地區觀光發展衝擊認知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7 (4) ,61-89。潘江衛 (2002) 。北投古早人─凱達格蘭族人。北投地方史 溫泉篇,臺北市:北投文化基金會。
潘淑滿 (2009) 。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蔡龍保 (譯) (2007) 。日治台灣生活史 (BC0175) ─日本女人在台灣 (明治篇1895-1911) 。臺北:時報文化。 (竹中信子, 1996) 。
蔡麗美 (2002) 。北投溫泉史。北投地方史 溫泉篇,臺北市:北投文化基金會。
蔡耀霆 (2005) 。北投溫泉發展溫泉保養地 (BADE) 模式之競爭策略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中央大學,桃園縣。盧雲亭 (1993) 。現代旅遊地理學。臺北市:地景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蕭玉煌 (1999) 。組織再造─社區組織工作省思與前瞻。社區發展季刊,87,16-34。賴兩陽 (2002) 。社區工作與社會福利社區化。臺北市:洪葉文化。
賴瑟珍 (1984) 。觀光事業經濟效益評估方法。觀光月刊,190,84。
韓德威 (2002) 。北投溫泉旅館之興迭。北投地方史 溫泉篇,臺北市:北投文化基金會。
羅文德 (2009) 。北投與鐵路有地緣歷史的關係。鐵道情報雜誌,189,78。
蘇意晴 (2010) 。地方依附與觀光發展認知之研究─以北投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外文部分:
Affeld, D. (1975). Social Aspec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t Industry in the ECE Region. NewYork, NY: United Nations.
Ap, J. & Crompton, J. L. (1998). Developing and testing a tourism impact scale.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37(November), 120-130.
Ap, J. (1992). Residents' perceptions on tourism impact.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4), 665-690.
Archer, B.H. (1978). Domestic tourism as a development factor.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5, 178-199.
Atkinson, R., & Cope, S. (1997).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and regeneration in Britain, In P. Hoqqett (Ed.), Contested Communities-Experiences, Struggles, Policies. London, UK: The Policy Press.
Ayres, R. (2000). Tourism as passport to development in small states: Reflections on cyprus.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27, 114-131.
Brougham & Bulter (1981). A Segmentation Analysis of Resident Attitudes to the Social impact of Tourism.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8, 569-589.
Butler, R. W. (1992). Alternative tourism: The thin end of the wedge. Smith, V.L. & Eadington, W.R. (eds.) Tourism Alternatives:Potentials and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31-46.
Cooke, K. (1982). Guidelines for socially appropriate tourism development in British Columbia.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21(1), 22-28.
Crandall, R. (1980), Motivations for Leisure. NewYork, NY: Wiley.
Culbertson, H. W. & Chen, N. (1997). Communitarianism: A Foundation for Communication Symmetry. Public Relation, 42(2), 36-41.
Fox (1977). Community-based Corrections.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entice Hall,inc.
Gartner W.C. (1996) Tourism development:principle,processes,and policies. NewYork, NY: John Wiley&Sons, Inc.
Gursoy, D., & Rutherford, D. G. (2002). Host attitudes toward tourism: An improved structural model.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31(3), 495-516.
Gursoy, D., Kim, K., & Uysal, M. (2004). Perceived impacts of festivals and special events by organizers: An extension and validation. Tourism Management, 25(2), 171-181.
Haley, A. J., Snaith, T., & Miller, G. (2005). The social impacts of tourism: A case study of bath, UK.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32(3), 647-668.
Hitchcock, R., & Brandenburgh, R.L., (1990) . Tourism, Conservation, and Culture in the Kalahari Desert, Botswana. Cultural Survival Quarterly, 14(2), 20-24.
Ko, Dong-Wan, & Stewart, W. P. (2002). 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of residents' attitudes for tourism development. Tourism Management, 23(5), 521-530.
Mathieson, A., & Wall, G. (1982). Tourism: Economic, physical and social impact. London, UK: Longman.
McIntosh, R.W., Goeldner, C.R. (1990). Tourism: Principles, Practices, Philosophies (6th ed).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Mcpheters, L.R. & Stronge, W.B. (1974). The Economics Of Crime And Law Enforcement. Springfield, Illinois, US: Charles C Thomas Publisher.
Milman, A., & Pizam, A. (1998). Social impact of tourism on central Florida.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5, 191-204.
Putnam, R.D. (1995). Turning In, Tuning Out: The Strange Disappearance of Social Capital in America. Political Science and Politics. 28(4). 664-683.
Ritchie, J., & Zins, M. (1978). Culture as determinant of the attractiveness of a tourism region.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5(2), 252-267.
Rohe, W.M. (2004). Building social capital through community development. Journal of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15, 158-164.
Smith, V.L. (1976). Tourism and Culture Change.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3(3), 123-126.
Snaith, T. & Haley, A. J. (1994). Tourism’s impact on Host lifestyle realities, in the tourism: the state of the art. London, UK: Wiley.
田中均 (1929) 。北投溫泉の琹。臺北:七星郡北投庄役場。
平田源吾 (1910) 。北投溫泉誌。臺北:天狗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