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一、專書及專書論文
David Bachman著,張鐵志、林葦芸譯,2000。〈鄧後中國的政治衝突模式〉,田弘茂、朱雲漢編,《江澤民的歷史考卷》。台北:新新聞文化,頁68-86。
Douglass C. North著,劉瑞華譯,1994。《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成就》,(Institutions,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台北,時報文化。
Ellis Joffe著,張鐵志、林葦芸譯,2000。〈人民解放軍和政治〉,田弘茂、朱雲漢編,《江澤民的歷史考卷》。台北:新新聞文化,頁112-131。
Lowell Dittmer著,張鐵志、林葦芸譯,2000。〈中國新領導-從分工、政治背景、與政策傾向評量〉,田弘茂、朱雲漢編,《江澤民的歷史考卷》。台北:新新聞文化,頁44-67。
Lucian W. Pye著,胡祖慶譯,1989。《中國政治的變與常》(The Dynamics of Chinese Politics)。台北:五南。
Nathan, Andrew J.著,何大明譯,2007。《從極權統治到韌性威權 : 中國政治變遷之路》(Political Change in China:From Totalitarian Rule to Resilient Authoritarianism)。台北:巨流出版。
丁樹範,2003。〈黨還指揮槍?軍隊改革與黨軍關係變化〉,丁樹範主編,《胡錦濤時代的挑戰》。台北:新新聞文化,頁96-119。
丁望,2008。〈中共「十七大」與權力景觀—以解構的視角分析政治局強勢競爭者〉,陳德昇主編,《中共「十七大」政治精英甄補與地方治理》(台北:印刻出版,頁91-131。
____,2005。《胡錦濤宇共青團接班群》。香港:當代名家。
____,2002。《曾慶紅與夕陽族強人》。香港:當代名家。
中共中央黨校編,2004。《執政黨建設若干問題研究》。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中共中央組織部編,2003。《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論人才》。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
________________,1997。《中國共產黨組織工作教程》。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1991。《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北京:人民出版社。
王偉光,2004。《科學發展觀研究》。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
王官德、劉承宗、李化成,2003。《中國共產黨史》。台北:五南。
王躍生,1997。《新制度主義》。台北:揚智文化。
王嘉州,2008。〈中央與地方政經權力關係之轉化〉,高長、陳德昇主編,《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三十年評價與反思》。台北:遠景,頁73-90。
艾仰樺、陳曉銘,2007。《胡錦濤的團隊》。香港:明鏡出版。
阮銘,2009。《鄧小平帝國30年》。台北:玉山社出版。
______,1992。《鄧小平帝國》。台北:時報文化。
朱光磊,2004。《中國政府與政治》。台北:揚智文化。
朱新民,1991。《1978~1990中共政治體制改革研究:八十年代以後中國政治的發展》。台北:永然文化。
朱浤源主編,1999。《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書局。
任慧文,1998。《中南海跨世紀領導層》。台北:遠景。
______,1997。《鄧後權力交班內幕》。台北:書華出版社。
吳玉山、林文程、江水平,1995。《後鄧時期對大陸及台灣的震盪》。台北,國家發展研究文教基金會。
吳安家,2004。《中共意識形態的變遷與持續 1949-2003》。台北:國史館。
吳國光,1997。《逐鹿十五大:中國權力棋局》。台北:遠景。
吳國光、王兆軍,1995。《鄧小平死後的中國—解析十個生死攸關的問題》。台北:世界書局出版。
吳國光、鄭永年,1995。《論中央‒地方關係 : 中國制度轉型中的一個軸心問題》。香港:牛津大學。
李英明,2003。《閱讀中國 : 政策、權力與意識形態的辯證》。台北:生智文化。
______,1999。《中國:向鄧後時代轉折》。台北:生智文化。
李久義,1993。〈中共十四大後的權力結構述析〉,共黨問題研究編輯委員會主編,《中共十四大綜合研究》。台北:法務部,頁23-41。李成,2012。《通往中南海之路》。紐約:明鏡出版。
____,2003。〈十六屆中委會人事構成及其權力均衡〉,丁樹範主編,《胡錦濤時代的挑戰》。台北:新新聞文化,頁16-52。
邵宗海、蘇厚宇,2007。《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共決策機制:中共中央工作領導小組》。台北:韋伯文化。
邱平,2003。《第四代爭權內幕》。香港:夏菲爾出版社。
何頻、高新,1992。《中共「太子黨」》。台北:時報文化。
林宗弘,2011。〈市場轉型與社會不平等〉,王振寰、湯京平、宋國誠主編,《中國大陸暨兩岸關係研究》。高雄:巨流圖書,頁267。
林琳文,2008。〈中共意識形態的轉型與變遷〉,高長、陳德昇主編,《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三十年評價與反思》。台北:遠景,頁19-36。
林和立,2012。〈中共「十八大」後的派系平衡與改革展望〉,陳德昇主編,《中共「十八大」菁英甄補:人事、政策與挑戰》。台北:印刻文學,頁55-88。
易君博,1984。《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台北:三民。
胡鞍鋼,1995。《挑戰中國-鄧後中南海面臨的機遇與選擇》。台北:新新聞文化。
胡績偉,1997。《從華國鋒下台到胡耀邦下台》。香港:明鏡出版社。
宗海仁,2002。《第四代》。香港:明鏡出版社。
宗多吉,2009。《六虎相爭十八大》。美國:明鏡出版社,2009年。
俞雨霖,2004。〈胡溫體制的統治結構與權力挑戰〉,朱新民主編,《2003年胡溫體制權力與政策總體檢》。台北:遠景,頁1-10。
垂水健一,1998。〈第十五屆中國共產黨大會後的情勢:向中央反映地方意見的趨勢〉,陳永生主編,《十五大後中國大陸的情勢》。台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頁29-49。
洪志安、洪陸訓、郭雪真,2011。《中共的文武關係 : 以胡錦濤時期為例的因素分析》。台北: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
相江宇,2011。《李克強班底》。香港:明鏡。
______,2009。《習近平李克強合傳》。香港,明鏡出版。
耿曙、陳陸輝、涂秀玲、盧乃琳,2008。〈胡錦濤時代財政資源分配的邏輯:經濟增長、社會穩定或均衡發展?〉,陳徳昇主編,《中共「十七大」政治精英甄補與地方治理》。台北,印刻文學,頁347-391。
高新、何頻,1998。《誰領導中國:最有權力的24個人》。香港,明鏡出版。
高曉,2011。《習近平-中國新領導人》。台北:高寶國際。
徐斯儉,2007。〈黨國蛻變:中共政權的精英與政策〉,徐斯儉、吳玉山主編,《黨國蛻變:中共政權的精英與政策》。台北:五南,頁1-15。
______,2003。〈十六大前後中國的政治改革動向〉,丁樹範主編,《胡錦濤時代的挑戰》。台北:新新聞文化,頁122-159。
陳德昇,2008。〈中共政治繼承轉型與精英甄補變遷〉,陳德昇主編,《中共「十七大」政治精英甄補與地方治理策略》。台北:印刻出版,頁9-16。陳德昇、陳陸輝,2008。〈中共「十七大」政治精英甄補與地方治理〉,陳德昇主編,《中共「十七大」政治精英甄補與地方治理》。台北:印刻出版,頁17-64。陳堯,2005。《當代中國政府體制》。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陳梓龍、柳金財、曾喜炤,2004。《胡溫體制的治國理論與政策走向初探》。台北:遠景。
郭華倫,1976。《中共問題研究集》。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張良,2001。《中國「六四」真相》(上冊)。香港:明鏡出版社。
寇健文,2005。《中共菁英政治的演變:制度化與權力轉移 1978-2004》。台北:五南。______,2004。〈中國政治情勢:高層政局的演變〉,丁樹範主編,《中國大趨勢 2003-2004》。台北:新新聞文化,頁16-35。
______,2003。〈權力轉移與「梯隊接班」機制的發展〉,丁樹範主編,《胡錦濤時代的挑戰》。台北:新新聞文化。
寇健文、蔡文軒,2010。《瞄準十八大:中共第五代領導菁英》。台北:博雅書屋。
黃信豪,2012。〈改革開放時期中共黨政菁英的結構與輪替:回顧與前瞻〉,徐斯勤、陳德昇主編,《中共「十八大」政治繼承:持續、變遷與挑戰》。台北:印刻文學,頁29-55。
葉章美,1998。〈中共十五大後之國有企業改革〉,陳永生主編,《十五大後中國大陸的情勢》。台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頁151-181。楊開煌,2008。〈發展戰略思考之評述〉,高長、陳德昇主編,《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三十年:評價與反思》。台北:遠景基金會,頁37-56。
______,2007。《新政:胡錦濤時代的政治變遷》。台北:海峽學術出版。
楊開雲,1998。〈中共十五大之後的制度改革與社會變遷:一個「新制度論」的觀察分析〉,陳永生主編,《十五大後中國大陸的情勢》。台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頁205-246。
楊中美,2011。《習近平:站在歷史十字路口的中共新領導人》。台北:時報文化。
______,2008。《新紅太陽:中共第五代領袖》。台北:時報文化。
______,2002。《中共新領袖:胡錦濤》。台北:時報文化。
______,2000。《江澤民傳》。台北:時報文化。
楊光斌,2003。《中國政府與政治導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董立文,2004。〈從權利繼承看中共政治發展的非制度化〉,林佳龍主編,《未來中國:退化的極權主義》。台北:財團法人台灣智庫,頁130-163
葉永烈,1995。《陳雲全傳:鄧小平時代的第二號人物》。台北:周知文化。
鄧小平,1993。《鄧小平文選》(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趙紫陽,2009。《國家的囚徒》。台北:時報文化。
趙建民,1998。〈中共十五大的政治經濟分析〉,陳永生主編,《十五大後中國大陸的情勢》。台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頁53-69。
鄭宇碩,2004。《胡錦濤的新時代》。台北:遠景基金會。
鄭永年,2004。《胡溫新政:中國變革的新動力》。新加坡,八方文化。
______,2002。《江澤民的遺產:在守成和改革之間》。新加坡:八方文化。
______,2000。《政治漸近主義 : 中國的政治改革和民主化前景》。台北:吉虹資訊。
______,1999。《朱鎔基新政-中國改革的新模式》。新加坡:八方文化。
劉銊聲,2010。《中國最有爭議的人:溫家寶全傳》。美國:明鏡。
韓文甫,1993。《鄧小平傳-治國篇》。台北:時報出版。
薛曉源、陳家剛,2007。《全球化與新制度主義》。台北:五南。
謝慶奎、楊鳳春、燕繼榮,2005。《中國大陸政府與政治》。台北:五南。
薄一波,1994。《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
薄智躍,2008。〈中共十七屆政治局候選人:從地方精英到權力核心〉,陳德昇主編,《中共「十七大」政治精英甄補與地方治理》。台北:印刻出版,頁133-185。
蘇嘉宏,1992。《派系模式與中共政治研究》。台北:永然文化。
鄒讜著,甘陽編,何高潮等譯,2002。《中國革命再闡釋》(Interpreting the Revolution in China)。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二、期刊論文
文沁,1993/9。〈對江澤民營植共軍領導地位之研析〉,《中共研究》,第27卷第9期,頁56-74。中共研究雜誌社社論,1992/8。〈中共「十四大」前黨內兩派的動向〉,《中共研究》,第26卷第8期,頁7-14。
__________________,1992/2。〈改革論揭開「十四大」序幕戰〉,《中共研究》,第26卷第2期,頁1-6。
方國平,1992/11。〈中共「十四大」述評〉,《共黨問題研究》,第18卷第11期,頁1-7。方靜,1997/8。〈中共十五大與黨的團結〉,《中共研究》,第31卷第8期,頁26-28。
王玲玲,1993/5。〈中共政權機構人事改組分析〉,《中國大陸研究》,第36卷5期,頁5-20。______,1993/1。〈中共「十四大」人事之分析〉,《中國大陸研究》,第36卷第1期,頁14-26。
王嘉州,2002/10。〈論「三個代表」與政治繼承〉,《中國事務》,第10期,頁22-38。王似華,2012/2。〈以制度化觀點分析「十四大」以來中共政治局常委之建構〉,《中共研究》,第46卷第2期,頁54-68。
王信賢,2008/9。〈傾斜的三角:當代中國社會問題與政策困境〉,《中國大陸研究》,第51卷第3期,頁37-62。______,2005/2。〈中共保先運動的發展與評估〉,《展望與探索》,第3卷第2期,,頁12-16。
王肇隆、郭瑞華,1995/2。〈中共政治菁英結構研究-對中共中央政治局的探討〉,《國立屏東商專學報》,第3期,頁111-131。王官德,2000/11。〈中共領導人的權力繼承與鞏固〉,《源遠學報》,第11期,頁77-92。包淳亮,2007/11。〈對中共十七大權力接班的一些觀察〉,《國立政治大學中國大陸研究中心通訊》,第17期,頁8-11。
______,2002/1。〈當代中共權力繼承的制度限制〉,《東亞季刊》,第33卷第1期,頁25-36。
______,2000/10。〈江澤民在「十六大」全面退休的可能與挑戰〉,《共黨問題研究》,第26卷第10期,頁91-95。
伍小濤,2009/11。〈廬山會議五十年祭:毛澤東與彭德懷的恩恩怨怨〉,《歷史月刊》,第262期,頁86-95。
朱徳米,2005/4。〈精英互動中的正式與非正式政治〉,《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第88期,頁146-150。
沈明室,2003/2。〈中共十六大權力繼承與軍隊角色〉,《展望與探索》,第1卷第2期,頁31-51。吳安家,1994/11。〈論中共「十四屆四中全會」的政治意涵〉,《中國大陸研究》,第37卷第11期,頁5-15。______,1994/1。〈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後的政治動向〉,《中國大陸研究》,第37卷第1期頁14-24。
______,1992/12。〈中共「十四大」後的政治動向〉,《中國大陸研究》,第35卷12期,頁5-15。
______,1992/10。〈中共「十四大」前的政治情勢〉,《中國大陸研究》,第35卷第10期,頁5-15。
吳玉山,〈意識型態與列寧主義的國家論〉,《東亞季刊》,第15卷第3期,1984年1月,頁39-65。吳仁傑,2007/8。〈中共政治局組成及升遷趨勢探討〉,《中共研究》,第41卷第8期,頁42-59。______,2007/5。〈中共積極培養「團系菁英」意涵及影響〉,《展望與探索》,第5卷第5期,頁17-28。
______,2006/6。〈中共中央書記處排名第一書記接班角色探析〉,《中共研究》,第40卷第6期,頁45-61。
______,2005/3。〈中共權力繼承機制探討與展望〉,《中共研究》,第39卷第3期,頁46-65。
______,2001/11。〈江澤民提出「三個代表」意涵和未來發展〉,《中共研究》,第35卷第11期,頁28-46。
李奎泰,1992/1。〈胡耀邦和趙紫陽的崛起和下台的比較研究〉,《共黨問題研究》,第18卷第1期,頁6-16。李久義,1992/4。〈中共十四大前夕政局情勢〉,《共黨問題研究》,第18卷第9期,頁1-9。
______,1989/8。〈從權力結構談趙紫陽被整肅因果及影響〉,《共黨問題研究》,第15卷第8期,頁1-9。
李世明,2011/9。〈中共紀檢委在反腐工作的角色探討〉,《展望與探索》,第9卷第9期,頁36-52。
宋國誠,2008/6。〈科學發展觀-中國第三次社會轉型〉,《中國大陸研究》,第51卷第2期,頁97-134。林尚立,2007/1。〈從中共「十七大」前瞻中國大陸的政治體制改革〉,《東亞研究》,第38卷第1期,頁193-210。俞文學,2007/11。〈胡錦濤人事大敗記〉,《開放雜誌》,第251期,頁11-16。
郭錫嘏,1997/12。〈江澤民與大陸反對勢力的鬥爭〉,《共黨問題研究》,第23卷第12期,頁4-15。______,1997/2。〈「江核心」權力結構面臨挑戰〉,《共黨問題研究》,第23卷第2期,頁4-15。
郭瑞華,2003/1。〈中共十六大之人事布局分析〉,《展望與探索》,第1卷第1期,頁9-27。
______,1994/11。〈中共「十四屆四中全會」評析〉,《共黨問題研究》,第20卷第11期,頁8-17。
唐明輝,1999/3。〈現階段江澤民權力穩固性芻探〉,《共黨問題研究》,第25卷第3期,頁17-28。唐彥博,2007/7。〈中共建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之挑戰〉,《中共研究》,第41卷第7期,頁57-78。陳德昇、陳陸輝,2007/12。〈中共「十七大」政治菁英甄補與地方治理策略〉,《中國大陸研究》,第50卷第4期,頁57-85。陳陸輝、陳德昇、陳奕伶,2012/3。〈誰是明日之星?中共中央候補委員的政治潛力分析〉,《中國大陸研究》,第55卷第1期,頁1-21。
拳鼓,1979/1。〈中共正式成立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的研析〉,《中共研究》,第13卷第1期,頁91-99。陳永發,2010/9。〈毛澤東與七千人大會:民主發揚還是文革預演?〉,《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69期,頁127-169。
陳述之、江衍良,2012/9。〈改革開放時期中共意識形態的結構與演變:由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學發展觀的發展過程〉,《中國大陸研究》,第55卷第3期,頁1-33。
陶儀芬,2003/3。〈「十六大」後大陸的經濟改革與政治繼承〉,《中國大陸研究》,第46卷第2期,頁27-40。張國聖,2004/12。〈當代中共官方意識形態發展的詮析〉,《中國大陸研究》,第47卷第4期,頁25-50。______,2004/11。〈「三差問題」對於中國國家發展的挑戰〉,《通識研究集刊》,第6期,頁17-30。
張五岳,1986/3。〈從政治聯合理論檢視中共派系政治〉,《共黨問題與研究》,第14卷第3期,頁30-36。張鎮邦,198/10。〈鄧小平怎樣安排江澤民接班〉,《中共研究》,第23卷第10期,頁26-32。張祖樺,2007/10。〈政改沒戲唱團派崛起有隱憂〉,《開放雜誌》,第250期,頁27-29。
康橋,1992/11。〈對中共「十四大」中共領導人事調整之分析〉,《中共研究》,第26卷第11期,頁25-47。寇健文,2007/10。〈胡錦濤時代團系幹部的崛起:派系考量VS.幹部輸送的組織任務〉,《遠景基金會季刊》,第8卷第4期,頁49-95。______,2007/9。〈既重用又防範的菁英甄補:中共海歸派高官的仕途發展與侷限〉,《中國大陸研究》,第50卷第3期,頁1-28。
______,2007/9。〈中共十七大與政治菁英的新老交替〉,《國立政治大學中國大陸研究中心通訊》,第15期,頁4-7。
______,2006/5、6。〈中共與蘇共高層政治的演變:軌跡、動力與影響〉,《問題與研究》,第45卷第3期,頁39-75。
______,2004/9。〈中共菁英政治的研究途徑與發展〉,《中國大陸研究》,第47卷第3期,2004年9月,頁1-28。
______,2001/9。〈共青團與中共政治菁英的甄補:團中央常委仕途發展調查〉,《中國大陸研究》,第44卷第9期,頁1-26。
______,2000/3。〈政治繼承與共黨政權結構穩定性的比較研究〉,《問題與研究》,第39卷第3期,頁57-73。
寇健文、黃霈芝、潘敏,2006/7。〈制度化對中共菁英甄補之影響:評估十七大政治局的新人選〉,《東亞研究》,第37卷第2期,頁1-38。曹海濤、葉日松,2012/4。〈中國大陸轉型過程中的意識形態與制度變遷〉,《全球政治評論》,第38期,頁109-134。
許志嘉,2000/4。〈六四天安門事件決策過程與大陸民主化前景〉,《東亞季刊》,第31卷第2期,頁21-42。黃清賢,2008/7。〈中共領導人的辯證思維研究〉,《高應科大人文社會科學學報》,第5期,頁277-308。黃宗昊,2010/9。〈歷史制度論的方法立場與理論建構〉,《問題與研究》,第49卷第3期,頁145-176。
曾慶華,2003/7。〈中共權力結構與決策模式〉,《中共研究》,第37卷第7期,頁26-45。楊開煌,2007/12。〈中共政治發展初探:以人事接班與重大政策之決策機制為例〉,發表於「中共十七大觀察報告學術研討會」(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頁15-31。______,2007/11。〈解讀中共「十七大」〉,《中共研究》,第41卷第11期,頁49-63。
______,2002/12。〈對江澤民十六大政治報告之研析〉,《中共研究》,第36卷第12期,頁25-32。
______,2002/7。〈中共「十六大」之接班與人事安排--內在邏輯之探討〉,《遠景基金會季刊》,第3卷第3期,頁103-135。
趙建民,2007/12。〈科學發展觀與胡錦濤路線〉,《展望與探索》,第5卷第12期,2007年12月,頁43-46。______,1997/9。〈評中共「十五大」〉,《共黨問題研究》,第23卷第9期,頁1-3。
______,1992/12。〈對中共「十四大」的權力構想〉,《政治學報》,第20期,頁241-259。
趙建民、劉松福,1997/8。〈中共中央總書記地位演變之研究:兼論總書記與書記處之關係演變〉,《共黨問題研究》,第23卷第8期,頁29-42。鄭海麟,2008/3。〈「科學發展觀」之我見〉,《海峽評論》,第207期,頁23-24。蔡詠梅,2007/11。〈老子革命兒接班〉,《開放雜誌》,第251期,頁36-39。
蔡學儀,2003/6。〈解析中共新領導人胡錦濤〉,《展望與探索》,第1卷第6期,頁94-104。蔡相廷,2010/11。〈歷史制度主義的興起與研究取向—政治學研究途徑的探討〉,《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第41卷第2期,頁39-76。
龍飛,2000/8。〈中共藉「幹部年輕化」推動新老交替〉,《中共研究》,第34卷第8期,頁25-35。____,1999/11。〈對江澤民欽定胡錦濤為「接班人」之探討〉,《中共研究》,第33卷第11期,頁13-24。
____,1997/8。〈從「北戴河會議」看中共「十五大」部署〉,《中共研究》,第31卷第8期,頁29-40。
____,1996/3。〈江澤民能否穩妥順利接班?-從中共歷次安排接班人失敗談起〉,《中共研究》,第30卷第3期,頁13-25。
____,1995/5。〈中共政權爭奪戰提前曝光—從北京市委書記陳希同辭職說起〉,《中共研究》,第29卷第5期,頁20-32。
____,1992/11。〈從中共「十四大」看中共軍事未來走向〉,《中共研究》,第26卷第11期,1992年11月,頁80-91。
____,1992/8。〈中共「十四大」重要人事安排預測〉,《中共研究》,第26卷第8期,頁15-29。
鍾穎盛,2000/7。〈中共中央政治局角色之探討--兼論其黨政關係〉,《共黨問題研究》,第26卷第7期,頁7-17。薄智躍,2012/3。〈中國大陸的黨軍關係〉,《中共研究》,第46卷第3期,頁37-44。
三、學位論文
王德立,2009。《胡錦濤的戰略-科學發展觀的意涵》。台北: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吳宜純,2007。《中共領導人「指定接班」問題之研究》。花蓮: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姜孟伶,2001。《鄧小平時期中共政治繼承之研究》。台北: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四、報紙及網路資料
BBC中文網,2012/9/18。〈分析:黨內無派不再千奇百怪〉,《BBC中文網》,<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chinese_analysis/2012/09/120918_ana_party_factions.shtml>。
人民日報,2012/6/26。〈中國道路—中國共產黨的思想歷程〉,《新華網》轉載,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2-06/26/c_112287084_4.htm>。
人民報,2001/8/25。〈美國之音:中國社會貧富懸殊驚人〉,《人民報》,<http://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01/8/25/15350b.html>。
中共黨史網,〈點燃文化大革命的三把火〉,《中共黨史網》,<http://cpc.people.com.cn/GB/69112/70190/70194/5206586.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站,2000/6。《深化幹部人事改革綱要》,<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0/content_60412.htm>。
中國網,2004/9/27。〈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全文)〉,《中國網》,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2004/Sep/668376.htm>。
______,2004/2/29。〈溫家寶:堅持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中國網》,<http://www.china.com.cn/chinese/2004/Feb/507198.htm>。
中國評論新聞網,2007/7/26。〈新一輪省級黨政一把手調整 年輕化特點明顯〉,《中國評論新聞網》,<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04/1/7/3/100417398.html?coluid=7&;kindid=0&;docid=100417398>。
中共中央,2002/7/9。〈中共中央關於印發《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的通知〉,《共產黨新聞網》,<http://cpc.people.com.cn/BIG5/64162/71380/102565/182144/10995045.html>。
________,2007/10/21。〈中國共產黨章程〉,《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2-11/18/content_633225.htm>。
經濟日報,2006/7/21。〈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新華網》轉載,<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07/21/content_4862102.htm>。
文匯報,2007/11/22。〈新一屆中委 逾半新面孔〉,《文匯報》,<http://paper.wenweipo.com/2007/10/22/CH0710220001.htm>。
共產黨新聞網,1982/2/2。〈中共中央關於建立老幹部對修制度的決定〉,《共產黨新聞網》,<http://cpc.people.com.cn/GB/64184/64186/66697/4495001.html>。
____________,1992/11/3。〈中共中央組織部關於積極大膽地做好選拔青年幹部工作的通知〉,《共產黨新聞網》,<http://cpc.people.com.cn/BIG5/64162/71380/71387/71591/4855070.html>。
江澤民,1995/9/28。〈正確處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若干重大關係〉,《新華網》, <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5-03/15/content_2700833.htm>。
______,1995/9/27。〈幹部一定要講政治〉,《共產黨新聞網》,<http://cpc.people.com.cn/GB/64184/64186/66686/4494287.html>。
______,1995/11/8。〈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共產黨新聞網》,<http://cpc.people.com.cn/GB/64184/64186/66686/4494279.html>。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07/12/28。〈中國大陸群體性事件頻繁,步入「風險社會」參考資料〉,《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官網》,<http://www.mac.gov.tw/ct.asp?xItem=63867&;ctNode=6451&;mp=1>。
多維新聞網,2007/10/5。〈多維判斷:十七大政治局常委三下四上〉,《多維新聞網》,<http://politics.dwnews.com/news/2007-10-05/3343463.html>。
阿波羅新聞網,2007/10/23。〈港評:中共十七大人事佈局四個為什麼〉,《阿波羅新聞網》,<http://www.aboluowang.com/news/2007/1023/60311.html>。
林中斌,2007/10/23。〈胡錦濤虛讓實贏〉,《中國時報》,A15版。
法制晚報,2007/6/30。〈省級黨委換屆結束 年輕化成領導群體特徵〉,《新華網》轉載, <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07-06/30/content_6310429.htm>。
金鐘,2012/11/2。〈十八大徘徊歧路〉,《開放雜誌網》,<http://www.open.com.hk/content.php?id=1012>。
何頻,〈胡錦濤接受習近平更有利〉,《看中國》,<http://m.kanzhongguo.com/node/ 215220>。
法悟、穆易,2005/2。〈中原憑什麼崛起〉,《中國經濟週刊》,第7期,,《人民網》轉載,<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1631/14124/1258892.html>。
南方周末,2006/11/9。〈中組部前部長直言高官管理:非常反感跑官要官〉,《新華網》轉載, <http://news.xinhuanet.com/lianzheng/2006-11/09/content_5309743_1.htm>。
柯宇倩,2012/9/26。〈寇健文:汪洋至少二十大不任常委〉,《明鏡新聞網》,<http://www.mingjingnews.com/2012/09/blog-post_6166.html>。
高毅,2005/2/28。〈胡錦濤在兩會前被稱為黨領導“核心”〉,《BBC中文網》, <http://news.bbc.co.uk/chinese/simp/hi/newsid_4300000/newsid_4306300/4306321.stm>。
陳雲,1982/9/6。〈在黨的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談話〉,《共產黨新聞網》,<http://cpc.people.com.cn/GB/64184/64186/66678/4493892.html>。
____,1981/5/8。〈培養中青年幹部是當務之急〉,《共產黨新聞網》,<http://cpc.people.com.cn/GB/64184/64186/66697/4495004.html>。
陳思名,2009/2/17。〈實現黨中央領導集體的順利過渡〉,《共產黨新聞網》,<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82819/143371/8818514.html>。
陳奕廷,2007/10/15。〈誰是胡錦濤接班人?團派李克強最受矚目!〉,《NOWNEWS新聞網》,<http://www.nownews.com/2007/10/15/10844-2171176.htm>。
陳有為,2007/11/6。〈任重道遠的中國政壇新秀〉,《聯合早報》。
熊亮華,2009/6/1。〈十一屆三中全會後 中央高層決策選拔年輕幹部內幕〉,《共產黨新聞網》,<http://dangshi.people.com.cn/GB/144956/9391347.html>。
許志嘉,2007/11/26。〈中共十七大的幾點觀察〉,《銘傳一週網路版》,<http://www.week.mcu.edu.tw/oldweek/685/speek.htm>。
國立政治大學中共政治菁英資料庫,<http://ics.nccu.edu.tw/chinaleaders/index.htm>。
黃碩,2006/11/12。〈中共中央發出通知,部署黨的十七大代表選舉工作〉,《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11/12/content_5319132.htm>。
楊琳,2011/6/27。〈走向成熟的集體領導制度〉,《求是理論網》,<http://www.qstheory.cn/zz/zgtsshzyll/201106/t20110627_89303.htm>。
新華社,2007/10/21。〈十七大關於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的決議〉,《新華網》,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21/content_6917972.htm>。
新華網,2006/8/6。〈受權發佈:黨政領導幹部職務任期暫行規定〉,《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08/06/content_4926300.htm>。
______,2006/8/6。〈受權發佈:黨政領導幹部交流工作規定〉,《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08/06/content_4926453.htm>。
______,〈中國共產黨歷次全國代表大會〉,《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1/21/content_698625.htm>。
______,2006/7/6。〈中組部印發實施地方領導班子和幹部考核試行辦法〉,《新華網》,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6-07/06/content_480307.htm>。
______,2007/10/19。〈十七大代表清醒看待中國未來面臨的五大挑戰〉,《新華網》,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19/content_6907538.htm>。
劉思揚、孫承斌、劉剛,2007/10/24。〈為了黨和國家興旺發達長治久安,黨的新一屆中央領導機構產生紀實〉,《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24/content_6931498.htm>。
蔣益文,2011/4/6。〈鄧小平廢除職務終身制始末〉,《共產黨新聞網》,<http://dangshi.people.com.cn/GB/14317188.html>
韓振峰,2012/8/27。〈科學發展觀形成與發展的歷程〉,《人民網》,<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2/0827/c49150-18839025.html>。
蘇紹智,2001/8/29。〈中共向何處去? 江澤民允許資本加入黨之後〉,《BBC中文網》,<http://news.bbc.co.uk/hi/chinese/china_news/ewsid_1515000/15152491.stm>。
【英文部分】
Bachman, David, 2000. “Emerging Patterns of Political Conflict in Post-Deng China,” in Hung-mao Tien and Yun-han Chu eds., China under Jiang Zemin,Corolardo: Lynne Rienner, , pp. 35~70.
______________, 1996/1. “Succession Politics and China's Future,”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49, NO.2, pp.375.
______________, 1992/11. “The Limits on Leadership in China,”Asian Survey, Vol.32,No.11, pp.1046-1062.
Bialer, Seweryn, 1980., Stalin's Successors:Leadership, Stability, and change in the Soviet Union .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ittmer, Lowell, 2001/1. “The Changing Shape of Elite Power Politics,” China Journal, no. 45, pp. 53~67.
______________, 1996/9. “Approaches to the Study of Chinese Politics,” Issues &; Studies, vol. 32, no.9 , pp.1~18.
______________, 1995/7. “Chinese Informal Politics,” China Journal, no. 34, pp.1~34.
______________, 1978/10. “Bases of Power in China: A Theory and Analysis of the Fall of the ‘Gang of Four’,” World Politics, vol. 31, no. 1 pp. 26~60.
Fewsmith, Joseph, 1994. “Dilemmas of Reform in China: Political Conflict and Economic Debate”, New York: M. E. Sharpe.
Hall, Peter and Taylor, Rosemary, 1996/12. “Political Science and Three Institutionalism,” Political Studies, Vol.44, pp.936-944.
Li, Cheng, 2001. China’s Leaders: The New Generation, Maryland: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Pye, Lucian, 1995/7. “Factions and the Politics of Guanxi: Paradoxes in Chinese Administrative and Political Behaviour,” China Journal, no. 34, pp. 35~53.
___________, 1981. The Dynamics of Chinese Politics. Cambridge, Mass. : Oelgeschlager, Gunn &; Hain.
Nathan, Andrew, 1976/12. “Policy Oscillation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 Critique,”The China Quarterly, Vol.68, pp.720-733.
______________,1973/1. “A Factionalism Model for CCP Politics,” China Quarterly, no. 53, pp. 33~66.
Shirk, Susan L.,1993. The Political Logic of Economic Reform in China ,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Shambaugh, David, 2001/2. “The Dynamics of Elite Politics during the Jiang Era,” China Journal,no.45, pp. 101~111.
Teiwes, Frederick C., 1995/7. “The Paradoxical Post-Mao Transition: From Obeying the Leader to Normal Politics,” China Journal, no. 34, pp. 55~94.
Tsou, Tang, 1995/7. “Chinese Politics at the Top: Factionalism or Informal Politics? Balance-of- Power Politics or a. Game to Win All?,”The China Journal, NO.34, pp.95-156.
Zheng, Shiping, 2005/4. “The New Era in Chinese Elite Politics,” Issues and Studies, Vol.41.NO.1 ,pp.190-198.
______________, 2003. “Crossing the Political Minefields of Succession: From Jiang Zemin to Hu Jiantao,” in John Wong and Yongnian Zeng eds., China’s Post-Jiang Leadership Succession: Problems and Perspectives, pp.5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