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份
1111教職網(2011)。教師甄試歷屆錄取資料。2011年9月13日,取自http://ppt.cc/q0W3
王石番(1989)。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臺北市:幼獅。
王炳雄(2008)。2007年臺南市市長盃國民中學數學競賽試題分析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余民寧(1997)。教育測驗與評量-成就測驗與教學評量。臺北市:心理。
李大偉(1986)。技職教育測量與評鑑。臺北市:三民。
李坤崇(1999)。多元化教學評量。臺北市:心理。
李坤崇(2004)。修訂Bloom認知分類及命題實例。教育研究月刊,122,98-127。李坤崇(2006)。教學評量。臺北市:心理。
李宜玫、王逸慧、林世華(2004)。社會學習領域分段能力指標之解讀-由Bloom教育目標分類系統(修訂版)析之。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7(2),1-34。
李隆盛(2004)。中小學科技教育簡介。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技學院。
宗東亮(1971)。提高國民中小學師資素質的研討。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教師素質研究(頁62-86)。臺北市:臺灣商務。
林克鎂(2008)。國民小學音樂師資培育與教師甄選之探究-「以97-98學年度通過國民小學音樂教師聯合甄選者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施建寧(2006)。九十四年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數學科試題分析。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孫志麟(2001)。開放後的省思:提升教師素質的機制。教育研究月刊,89,43-49。馬信行(1998)。教育科學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高強華(1996)。師資培育問題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正大。
張崇瑋(2007)。數學試題分析之研究-「以94學年度臺灣區職業學校工業類聯合模擬數學試題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張紹勳(2000)。研究方法。臺中市:滄海。
張靖宜(2005)。九年一貫課程數學命題分析研究-「國二段考試題」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教育部(2005)。師資培育法。2013年6月25日,取自http://law.moj.gov.tw/
LawClass/LawContent.aspx?PCODE=H0050001
教育部(2008)。九年一貫課程綱要。2011年12月4 日,取自http://teach.
eje.edu.tw/9CC/index.php
教育部(2011)。師資培育法實行細則。2013年6月25日,取自http://law.
moj.gov.tw/LawClass/LawContent.aspx?PCODE=H0050007
郭生玉(1985)。教育測驗與評量。臺北市:精華。
陳美玉(1999)。實現成為教師的夢想-專業學習與發展。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英豪、吳裕益(1991)。測驗與評量。高雄市:復文圖書。
陳筱菁(2005)。以布魯姆認知分類修正版為基礎之計算機概論試題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曾育庭(2004)。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教科書之內容分析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光雄(1985)。認知領域教育目標分類。高雄市:復文圖書。
黃光雄(1995)。教學原理。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政傑(1991)。課程設計。臺北市:東華。
黃銘宗、張勝茂、孫仲山(2008)。國小生活科技相關之能力指標現況:以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系統(修訂版)知識向度分析。工業科技教育學刊,2,57-62。楊孝濚(1978)。內容分析。載於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主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頁809-831)。臺北市:東華。
葉連祺(2000)。教師自編紙筆式測驗試題題型之探討。研習資訊,17(4),42-53。葉連祺、林淑萍(2003)。布魯姆認知領域教育目標分類修訂版之探討。教育研究月刊,105,94-106。鄒慧英(譯) (2003)。Robert L. Linn &; Norman E. Gronlund著。測驗與評量在教學上的應用(Measurement and Assessment in Teaching) 。臺北市:洪葉文化。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11)。臺北市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甄選作業要點。2013年6月25日,取自http://www.laws.taipei.gov.tw/taipei/
lawsystem/showmaster01.jsp?LawID=P05K2028-20110902
劉秋香(2006)。特殊教育教師甄試成功者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學士後特殊教育學分班教師生涯發展為例。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劉瑞圓(2007)。我國高中生活科技教師專業評鑑指標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蔡秉修(2003)。國中生活科技教師甄選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鄭蕙如、林世華(2004)。Bloom認知領域教育目標分類修訂版理論與實務之探討-以九年一貫課程數學領域分段能力指標為例。台東大學教育學報,15(2),247-274。
賴清標(2004)。師資培育開放十年回顧與前瞻。現代教育論壇,11,172-178。
簡茂發(1974)。試題分析的方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16,1-9。簡茂發、黃光雄(1991)。教育研究法。臺北市:師大書苑。
簡茂發、彭森明、李虎進、毛連塭、吳清山、吳明清、林來發、黃長司(1998)。中小學教師基本素質之分析與評量。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委託專案研究成果報告。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二、外文部份
Ahmann, J. S., &;Glock, M. D. (1981). Evaluating student progress : Principles of tests and measurements. (6th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Anastasi, A. (1988). Psychological testing. (5th ed.).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Anderson, W., &; Krathwohl, D. R. (Eds.) (2001). A taxonomy for learning, teaching, and assessing: A revision of Blooms’ taxonomy educational objectives. New York: Longman.
Bransford, J. D., Brown, A. L. &; Cocking, R. R. (1999). How people learn: Brain, mind, experience and school.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
Ebel, R. L. (1967). The relation of item discrimination to test reliability. Journal of Educational Measurement, 4, 125-128.
Gronlund, N. E. (1993). How to make achievement tests and measurement (5th ed.). Needham heights, MA: Allyn and Bacon.
Hopkins, K. D. (1998).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8th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Kelley, T. L.(1939).The selection of upper and lower groups for the validation of test item. Educational Psychology, 30, 17-24.
Noll, V. H., Scannell, D. P., &; Craig, R. C. (1979). Introduction to educational measurement. (4th ed.). Boston: Houghton Miffl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