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5)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0 17:3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卓君龍
研究生(外文):Chun-Lung, Cho
論文名稱:科普多媒體電子書呈現型式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Effects of Different Multimedia Forms on Reading Popular Science e-Books
指導教授:簡佑宏簡佑宏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Yu-Hung, Chie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其他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3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1
中文關鍵詞:電子書科普教育認知偏好多媒體呈現
外文關鍵詞:e-bookpopular science educationcognitive preferencemultimedia presenta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7
  • 點閱點閱:82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57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6
科普教育(科學普及教育)有助於學生延續科學的學習及興趣。科普電子書以不同多媒體型式,輔助抽象科學概念並整合邏輯與知識內容,成為推廣科學閱讀之良好媒介。而如何有效透過多媒體電子書傳播學習內容與提升學習動機,為近年來科普、科學教育所關注的議題。

職是之故,本研究旨在探討適合閱讀之多媒體電子書呈現型式,並測量個體處理訊息的偏好差異對閱讀效益與學習動機之影響,提供教學設計與配合未來十二年國教差異化教學實施之參考。實驗藉由量化的研究方法探討「科普多媒體電子書呈現型式」與學生個體之「認知偏好」對「閱讀效益」及「學習動機」的影響,並使用紙本型式呈現進行對照實驗。實驗除了量化數據之外,將收集實驗結束後之晤談資料納入研究分析。

科普電子書讀本以「好奇寶寶登陸火星」為學習主題,針對台北市四所公立學校共計545名七年級學生,進行不同多媒體呈現型式(文字引導、圖片引導及影片引導)閱讀實驗。並量測不同認知偏好(視覺型、語文型)學生在閱讀效益及學習動機的影響。本實驗結果如下:
一、文字及圖片引導呈現型式在記憶學習關鍵字有較佳的效益;影片引導型式對整合邏輯性、理解性學習內容有較佳效益。
二、影片及圖片引導呈現型式在學習動機上較優於文字引導型式。
三、認知偏好對閱讀效益與學習動機之影響較小。
四、視覺型認知偏好學生在閱讀影片引導型式時,邏輯性題目的表現較優於語文型認知偏好學生。
五、考量視覺型學生在回顧學習關鍵字的效益,影片引導較優於圖片引導型式;若考量語文型學生在邏輯性、理解性題型的效益,則文字引導較影片引導合適。
六、多媒體型式在學習動機上較優於紙本型式型式。

Popular science education can offer the assist to expound the scientific knowledge and increase the interest of news and features on science issues. Popular science e-book has now developed different forms of multimedia to improve the learning efficiency on some abstract concepts, and integrate the logic content in science. Therefore, research and study are recently focusing on how to improve a better reading and learning experience with e-books.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trait of different multimedia forms and student’s cognitive preference (visualizer and verbalizer) when reading from multimedia and from printed materials. Finding of this study can be used as references for teaching material design and for the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in upcoming Twelve-Year Public Education Program. By the 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the experiments are to discuss through different multimedia forms and different cognitive preferences effects on the reading efficiency and learning motivation. Besides, this study also implemented the printed material experiments as the comparison and the analysis of interview data is included as well.

In this study, the learning topic for popular science e-book is the story of “Curiosity Rover on Mars”. Participants are 545 seventh grades students from 4 public junior high schools in Taipei city. The experiment investigated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student’s cognitive preference (visualizer and verbalizer) and three different multimedia forms (text-based, image-based and video-based) towards the reading efficiency and learning motivations.
The results and finding are as followed: The results and finding are followed : (1)Text-based and image-based e-book can be use when considering an efficient way to memorized the learning keywords, and video-based material were performed well in comprehension the science content. (2)Video and image based e-book got stronger learning motivation than text based e-book. (3)The cognitive preference were found no significant effect in this study. (4)When visualizer reading from video based e-book, they performed better than verbalizer in comprehension the logical science content. (5)Video based e-book is suitable to assist visualizer memorized the learning keywords than verbalizer. Text based e-book is suitable for verbalizer to comprehensive the logical content. (6)Students have stronger learning motivation in reading multimedia e-book than printed material.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五節 名詞解釋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何謂科普傳播 9
第二節 多媒體閱讀 12
第三節 認知偏好的影響 17
第四節 學習動機的影響 24
第五節 科普電子書分析 25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29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9
第二節 研究對象 30
第三節 研究流程 31
第四節 研究工具 32
第五節 實驗設計 37
第六節 資料分析方法 40
第四章 實驗數據分析與討論 41
第一節 實驗資料整理 42
第二節 呈現型式對科普閱讀效益與學習動機之影響 44
第三節 認知偏好對科普閱讀效益與學習動機之影響 50
第四節 呈現型式與認知偏好對科普閱讀效益與學習動機之交互作用影響 53
第五節 多媒體電子書與紙本型式之差異 59
第六節 綜合討論 6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71
第一節 研究結論 71
第二節 研究建議 72
一、中文部分 74
二、外文部分 81
附錄 85
認知偏好問卷 87
學習動機量表 89

一、中文部分
丁信中(2009)。芬蘭中學生PISA科學成就優異表現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2007歐洲科學教育學術參訪反思。科學教育,316,2-19。
王嬿惠、羅承浤、鮑惟豪、謝秉叡(2011)。數位動態與靜態影像之輔助學習成效比較-以英語學習為例。工程科技與教育學刊,8(3),343-350。
王啓祥(2011)。科學博物館舉辦科普講座活動成果之評量。科技博物,15(4),65-97。
王司沁(2007)。認知風格對學習者於互動多媒體輔助統計學習之影響-以圖像型與文字型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王思堯(2004)。學習教材與認知風格對於學習績效與教材評量的影響。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王郁昭、鄭英耀、王靜如(2003,12月)。科學故事融入自然科教學對學生科學本質觀之影響。論文發表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舉辦之「第十九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台北市。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12)。101 年個人家戶數位機會調查報告。台北:聯合。
李原富(2009)。不同多媒體教學對四年級月相概念學習成就與學習動機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材料科學系自然科學教育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李金鈴(2008)。教師多媒體教學的呈現方式對低年級學童學習成效的影響-以動植物學習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課程與教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李如偉(2007)。以科學讀寫模式提昇國小學童論證能力之行動研究--以海洋資源教學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吳木嘉(2013,5月)。科學探究工作坊-培養學生的科學思辨能力。載於教育局小學校本課程發展組舉辦之「Journey on Learning in Action : Delving into learning; broadening thinking seminar」研討會論文集(頁82-85),香港。
吳宛真(2007)。不同形式的科學文本對國小學童閱讀理解之影響-以太陽能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應用化學暨生命科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吳秋蓉(2007)。科學圖畫書對不同認知風格學生科學概念學習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吳怡嫺、邱美虹(2006,12月)。探究高中生氣體粒子概念之心智表徵與課本表徵之關聯性。論文發表於第二十二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台北市。
吳毓儒、熊召弟(2003)。「恐龍」科學與科幻影片對國小兒童認知影響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6(2),257-288。
何榮桂(2012)。臺灣教育科技的回顧與展望。臺灣教育,674,41-47。
邱健成(2011)。探討數位影片註記對於學習成效的影響。國立成功大學工程科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邱皓政(2011)。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市:五南。
呂智惠(2010,8月)。台灣科普閱讀的發展與現況探析。載於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國立臺中教育大學主辦之「第八屆海峽兩岸兒童及中小學圖書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68-182),台中市。
呂智惠(2009,1月)。科普閱讀讓科學簡單好讀。公共圖書館輔導團電子報,5。2012年10月15日,取自http://blog.lac.org.tw/publiclibepaper/index.php?volume=15
何詩欽(2008)。多媒體教材在行動載具上不同呈現方式之學習成效探討與評估-以高一生活科技為例。國立交通大學理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邱聖霖(2007)。以支持閱讀策略為基礎整合網路資源社群的紙本教科書閱讀系統。國立中央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邱惠芬(2003)。多媒體介面對國小學童學習動機、學習成就及學習保留的影響。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邱月玲(2002)。不同的科學圖文配置對學生閱讀學習的影響-以「月相概念」為例。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林巧敏(2010)。臺灣國小學童數位閱讀興趣與行為之調查分析。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99-2410-H-004-001)。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
林珊如(2010)。數位時代的閱讀:青少年網路閱讀的爭議與未來。圖書資訊學刊,8(2),29-53。
林惠真(2010)。電腦多媒體呈現方式對化學實驗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 -以有機化合物實驗為例。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林靖淑(2008)。利用科學閱讀提升六年級學童科學認識關與學習興趣之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周清壹(2004)。資訊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對國小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的影響。國立台南大學材料科學系自然科學教育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林菁、李曉媛(2003)。網路教學的媒體呈現方式之研究。教學科技與多媒體,65,34-58。
林珊如、劉應琳、劉英享、葉乃靜、盧宜辰(2002)。網路數位文件閱
讀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
編號:NSC90-2413-H-002-010)。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系暨研究所。
林清山(1997)。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台北:遠流。
洪高良春(2008)。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對國中小學生學習動機影響之研究-以教育部健康醫學學習網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高涌泉(2010)。科學教育必須注重閱讀與敘事能力。2003年9月1日。取自http://sa.ylib.com/MagCont.aspx?Unit=columns&;id=1601
郭璟諭(2003)。媒體組合方式與認知型態對學習成效與認知負荷之影響。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已出版,桃園縣。
孫琇瑩(2000)。不同程度動機提升策略對國小學童網頁教材學習動機之影響。國立東華大學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陳少芳、陳倩雯、黃玉瑩、孫夢琦(2013,5月)。閱讀策略教學-科普文章教學實踐經驗分享。載於教育局小學校本課程發展組舉辦之「Journey on Learning in Action : Delving into learning; broadening thinking seminar」研討會論文集(頁14-17),香港。
陳恆安(2007)。台灣科學普及運動發展史。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96-2411-H006-004)。台南市: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
陳木金(2009,12月)。認知風格理論對有效學習策略的啟示。國立政治大學教學發展中心電子報,27。2012年11月15日,取自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8177%20
陳姚真、吳宇穎(2008)。多媒體組合方式與知覺偏好對學習結果的影響。教育學刊,30,29-60。
陳政宏(2002)。從「科普」及翻譯看台灣高等教育與現代化的一些困境。2012年12月5日,取自http://myweb.ncku.edu.tw/~chenjh/articles/poptrans.pdf
張春興(200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東華。
翁嘉鴻(2001)。以認知負荷觀點探討聽覺媒體物件之媒體呈現方式對學習成效之影響。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莊家豪(2005)。利用電子筆整合紙本教科書與電腦來輔助學生註記與參考。國立中央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許秋瑾(2003)。學習風格與教材呈現對國小學童學習溶液酸鹼性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黃俊儒(2010)。促進以閱讀理解為基礎的科學教學-美國密西根大學的
參訪紀實與省思。科學教育月刊,330,2-10。
黃俊儒、簡妙如(2010)。在科學與媒體的接壤中所開展之科學傳播研究:從科技社會公民的角色及需求出發。新聞學研究,105,127-166。
游進年(2009)。適性化教育的政策與教學實踐。教師天地,159,4-15。
黃瑞琪(2006)¬。自然系列圖畫書之分析與應用在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的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巧妮(2005)。電腦多媒體訊息設計對國小學童英語聽力理解之影響。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曾喬琪(2008)。外來種生物繪本電子書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在認知、態度與學習動機之影響。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曾雅苹(2005)。科學讀物配置不同圖像對學生閱讀理解影響之研究-以「植物的構造、天氣」相關單元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葉可嘉(2009)。多媒體融入學科內涵與語言融合教學法 對國小英語閱讀學習成效與學習態度之影響。淡江大學教育科技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趙又慈(2010)。科普訊息的接收與理解-以大學生閱讀奈米相關知識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俊庚、邱美虹(2012)。我國百年國中科學課程發展回顧與展望。科學教育月刊,347,2-20。
劉又瑄(2008)。大學會計系學生人格特質、學習動機、學習風格與學習成效之相關性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會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世雄(2008)。數位多媒體的瀏覽方式在訊息理解上的應用之研究。當代教育研究,16(2),45-76。
劉仕偉、徐新逸(2003)。動機策略在國小多媒體課程發展之設計準則。載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系舉辦之「ICCAI國際電腦輔助教學」研討會論文集(頁9-3),台北市。
潘伯正(2009)。教材媒體組合方式與知覺偏好對學習成效與認知負荷
之影響。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
北市。
蔡懿萱(2009)。圖文提示對學童閱讀科學說明文記憶與理解之影響。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蔡智文(2008)。國中一年級學生概念發展與概念範疇之研究:以酸鹼中和概念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蔡宗穆(2006)。資訊融入繪本教學於閱讀與認字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鄭孟芳(2006)。國小高年級學習風格、學習動機與學業成就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生物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謝添裕(2002)。國小學童對不同型式以及不同圖文配置之科學文章其閱讀理解與閱讀觀點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簡郁芩、吳昭容(2012)。以眼動型態和閱讀測驗表現探討箭頭在科學圖文閱讀中的圖示效果。中華心理學刊,54(3),385-402。
簡晉龍、任宗浩(2011)。邁向科學之路?臺灣中學生性別對科學生涯選擇意向之影響。科學教育學刊,19(5),461-481。
薛昭雄(1974)。談科學文章。科學月刊,5(7),9。
羅豪章(2005)。模糊理論在心理衡鑑上的應用:以認知風格分析為例。教育與心理研究,28(3),527-549

二、外文部分
Bentley, P., &; Kyvik, S. (2011). Scientists and public communication: A survey of popular science publishing across 15 countries.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20(1), 48-63.
Baddeley, A.D. (1999). Essentials of Human Memory. Hove, UK: Psychology.
Chen, C. M., &; Sun, Y. C. (2012). Assessing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multimedia materials on emotions and learning performance for visual and verbal style learners. Computers &; Education, 59(4), 1273-1285.
Crowson, A. F., &; Hopper, P. F. (2009). The use of trade book in science classrooms. National Forum of Teacher Education Journal, 19(3), 1-5.
Cronbach, L. J., &; Snow, R. E. (1977). Aptitudes and instructional method: A handbook for research on interactions. Irvington, NY: John Wiley &; Sons.
Cronbach, L. J. (1951). Coefficient alpha and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tests. Psychometrika, 16, 297-334.
Felder, R. M., &; Spurlin, J. (2005). Applications,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index of learning styles. Electronic Version, 21(1), 103-112.
Felder, R.M., &; Silverman, L.K. (1987). Learning and teaching styles in engineering education. 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78(7), 674-681.
Graf, S., Liu, T. C., &; Kinshuk, T. C. (2010). Analysis of learners' navigational behaviour and their learning styles in an online course.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26(2), 116-131.
Grimley, M. (2007). Learning from multimedia materials: The relative impact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7(4), 465-485.
Gevins, A., &; Smith, M. E. (2000). Neurophysiological measures of working memor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cognitive ability and cognitive style. Cerebral Cortex, 10(9), 829-839.
Jonassen, D. H., &; Grabowski, B. L. (1993). Handbook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New Jersey, NJ: Lawrence Erlbaum.
Kollöffel, B. (2012). Explor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visualizer–verbalizer cognitive styles and performance with visual or verbal learning material. Computers &; Education, 58(2), 697-706.
Kim, K. S. (2001). Information seeking on the Web: Effects of user and task variables. 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 23, 233-255.
Keller, J. M. (1987). Development and use of the ARCS model of motivational design. 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Development, 10(3), 2-10.
Logan, M. R., &; Skamp, K. R. (2012). The impact of teachers and their science teaching on students’ ‘science interest’: A four-year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34, 1-26.
Landoni, M. (2010). Ebooks children would want to read and engage with. New York, NY: ACM.
Lee, J. (2007). The effects of visual metaphor and cognitive style for mental modeling in a hypermedia-based environment. Interacting with Computers, 19(5), 614-629.
Lepper, M. R., Iyengar, S. S., &; Corpus, J. H. (2005).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motivational orientations in the classroom: Age differences and scademic correlat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7(2),184-196.
Massa, L. J., &; Mayer R. E. (2006). Testing the ATI hypothesis: Should multimedia instruction accommodate verbalizer-visualizer cognitive style? Learning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6(4), 321-335.
Mendelson, A. L., &; Thorson, E. (2004). How verbalizers and visualizers process the newspaper environment.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54(3), 474-491.
Mayer, R. E., &; Moreno, R. (2003). Nine ways to reduce cognitive load in multimedia learning.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38(1), 43-52.
Mayer, R. E. (2001). Multimedia learning. New York, NY: Cambridge.
Mousavi, S. Y., Low, R., &; Sweller, J. (1995). Reducing cognitive load by mixing auditory and visual presentation mod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7(2), 319-334.
Peterson, E. R., Rayner, S. G., &; Armstrong, S. J. (2009). Researching the psychology of cognitive style and learning style: Is there really a future? Learning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9(4), 518-523.
Paivio, A. (1990). Mental representations: A dual coding approach. New York, NY: Oxford.
Rannikmäe, M., Teppo, M., &; Holbrook, J. (2010). Popularity and relevance of science education literacy: using a context-based approach. Science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21(2), 116-125.
Rice, D. (2002). Using trade books in teaching elementary science: Facts and fallacies. Science Activities, 38(1), 19-23.
Rice, D., Dudley, A., &; Williams, C. (2001). How do you choose science trade books? Science and children, 38(6), 18-22.
Riding, R. J., &; Rayner, S. G. (1998). Cognitive styles and learning strategies. London, UK: David Fulton.
Riding, R. J., &; Cheema, I. (1991). Cognitive Styles - an overview and integratio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1, 193-215.
Richardson, A. (1977). Verbalizer-visualizer: A cognitive style dimension. Journal of Mental Imagery, 1(1), 109-125.
Sun, Y. C., &; Chen, C. M. (2010). Assessing learning emotion for both the cognitive styles of visualizer and verbalizer distributed to different types of multimedia learning materials. Computer Communication Control and Automation, 2, 148-151.
Schnotz, W., &; Bannert, M. (2003). Construction and interference in learning from multiple representation.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13, 141-156.
Sweller, J. (1988). Cognitive load during problem solving: Effects on
learning. Cognitive Science, 12, 257-285.
Tsianos, N., Germanakos, P., Lekkas, Z., Mourlas, C., &; Samaras, G. (2009, July). Eye-tracking users' behavior in relation to cognitive style within an e-learning environment, advanced learning technologies. In P. Germanakos (Chair), Adaptive and Personalized Technology-enhanced Learning. Symposium conducted at nin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Riga, Latvia.
Wittrock, M. C. (1989). Generative processes of comprehension. Education Psychologist, 24(4), 345-376.
Witkin, H. A. (1949). The nature and importance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percep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18(2), 145-170.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劉俊庚、邱美虹(2012)。我國百年國中科學課程發展回顧與展望。科學教育月刊,347,2-20。
2. 游進年(2009)。適性化教育的政策與教學實踐。教師天地,159,4-15。
3. 黃俊儒、簡妙如(2010)。在科學與媒體的接壤中所開展之科學傳播研究:從科技社會公民的角色及需求出發。新聞學研究,105,127-166。
4. 陳姚真、吳宇穎(2008)。多媒體組合方式與知覺偏好對學習結果的影響。教育學刊,30,29-60。
5. 林珊如(2010)。數位時代的閱讀:青少年網路閱讀的爭議與未來。圖書資訊學刊,8(2),29-53。
6. 何榮桂(2012)。臺灣教育科技的回顧與展望。臺灣教育,674,41-47。
7. 王嬿惠、羅承浤、鮑惟豪、謝秉叡(2011)。數位動態與靜態影像之輔助學習成效比較-以英語學習為例。工程科技與教育學刊,8(3),343-350。
8. 丁信中(2009)。芬蘭中學生PISA科學成就優異表現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2007歐洲科學教育學術參訪反思。科學教育,316,2-19。
9. 劉世雄(2008)。數位多媒體的瀏覽方式在訊息理解上的應用之研究。當代教育研究,16(2),45-76。
10. 簡郁芩、吳昭容(2012)。以眼動型態和閱讀測驗表現探討箭頭在科學圖文閱讀中的圖示效果。中華心理學刊,54(3),385-402。
11. 簡晉龍、任宗浩(2011)。邁向科學之路?臺灣中學生性別對科學生涯選擇意向之影響。科學教育學刊,19(5),461-481。
12. 羅豪章(2005)。模糊理論在心理衡鑑上的應用:以認知風格分析為例。教育與心理研究,28(3),527-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