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7)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5 21:0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張博勳
論文名稱:薛蕙老學思想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Studies on Xue Hui's Thoughts of Laozi's Theory
指導教授:莊耀郎莊耀郎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博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3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414
中文關鍵詞:薛蕙老子集解老學思想儒老融合性命之學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6
  • 點閱點閱:34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在明代的《老子》注解著作中,薛蕙《老子集解》在他個人的見解下,融合儒、老、釋思想概念,形成其獨特老學思想體系,在老學思想發展史上增添了新的詮解方式。本研究即以探討薛蕙老學思想為核心,盡可能在現有可見的文獻基礎下,作確實的考證與整理。並在不失其原意的情況下統整出其老學思想體系,而作深入的釐析與探討。
本論文從分析薛蕙生平學思經歷與著作為起點,對薛蕙的生平、著述、成學背景與學術成就作概略之介紹。並分析薛蕙思想的形成歷程,探討其前後期老學思想的變化。對於其老學思想呈現的最重要著作──《老子集解》,則主要針對其嘉靖九年初本與嘉靖十五年定本作釐析,以見薛蕙早晚期老學思想概況。且觀察現存歷代所流傳之《老子集解》,將就其成書、形式、版本與內容方面等問題逐一探討。
在論述薛蕙對《老子》義理的詮釋方式與系統建構方面。將從薛蕙對《老子》「道」的認知與詮說作為引入,探討薛蕙對《老子》義理所採行的詮釋方向,以見薛蕙詮解方式的特質。探討薛蕙如何運用其所認知的性命之學對《老子》進行詮說與改造,並以這種詮說角度為《老子》思想作辨正與澄清,以期還原他所認知的真正《老子》思想。同時就薛蕙所建構的《老子》義理系統進行分析,統整出他的思想體系概況。以見他將個人的老學思想認知運用到宇宙、人生、政治時,所展現出來的理論架構。
最後對於薛蕙《老子集解》與老學思想,進行綜合評述,探討其理論淵源與對後世類似詮解者之影響,以見其在歷代《老子》研究中的立場與價值所在。並就薛蕙個人學術思想性格特質與當時之時代背景作綜合探討,說明薛蕙老學思想的時代意義以及影響。
文末另附有五篇附錄。將薛蕙生平與著述作繫年,使相關可考之資料條理化。並對《老子集解》內容進行分析與條理化,從對河上公本、王弼本、吳澄本與薛蕙《老子集解》本經文章句異同比較,推論《老子集解》可能的淵源底本。從各版本間的經文章句、文字異同與引用前人文獻概況的比較,得知薛蕙前後期老學思想的變化概況。從音韻注釋概況,展現出薛蕙《老子集解》在音韻注釋上的說解方式與運用情形。
本研究期望能以謹慎的態度,盡可能客觀而詳實地整理各版本的內容,並加以分析,給予後續研究者一些文獻整理與研究上的方便。同時期望藉由這些分析,忠實而客觀地呈現薛蕙《老子集解》與老學思想中的內容形式和思想理路。釐析出薛蕙老學思想特質與薛蕙詮老體系,彰顯出薛蕙詮老體系下所展現思想風貌,為多樣化的老學詮釋增添新成分,廣闊我們對老學詮釋的觀察視野。

第一章 緒 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1
第二節 相關文獻資料與前人研究成果探討 …………………………… 10
   一、歷代相關歷史文獻 ………………………………………………11
二、近人研究成果 …………………………………………………19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論述架構 ………………………………………………24
一、研究方法與步驟 ………………………………………………24
   二、論述架構與預期成果 ………………………………………………29
第二章 薛蕙之生平與學術 …………………………………………………33
  第一節 薛蕙的生平與著述 …………………………………………………33
一、生平概述 ……………………………………………………………33
(一)少慧題舍三教圖,束髮從師王浚川 ………………………33
(二)欽挹莫逆何景明,蜚聲文壇登仕途 ………………………37
(三)清臞苦病多感懷,初仕因疾暫辭官 ………………………40
(四)返京復官識楊慎,捨擬盛唐入六朝 ………………………42
(五)宦海浮沉終議禮,黯然歸鄉絕仕宦 ………………………45
(六)閒居潛心研義理,講學著述以終老 ………………………50
二、著述與流傳概況 ……………………………………………………54
     (一)著述概況 ……………………………………………………54
     (二)現存薛蕙著作之流傳版本概況 ……………………………63
      1、《考功集》的流傳刊本 …………………………………63
      2、《約言》的流傳刊本 …………………………………68
      3、《西原先生遺書》的流傳刊本 …………………………69
      4、《老子集解》的流傳刊本 ………………………………70
  第二節 薛蕙的學術歷程與義理特質 ………………………………………72
一、薛蕙的詩文觀 ………………………………………………………73
      (一)文學觀 ………………………………………………………74
       1、道術為文藝之本 …………………………………………74
2、質具而後有文 ……………………………………………75
3、內在德性重於文章華采 …………………………………77
      (二)詩學論 ………………………………………………………79
       1、才學兼重,力學達才 ……………………………………89
        2、詩重神韻,才學次之 ……………………………………90
3、重俊逸而輕豪放 …………………………………………92
二、薛蕙的義理思想 ……………………………………………………93
(一)形上根源的必然存在 …………………………………109
(二)天道即性 …………………………………………………110
(三)以「未發」為性 …………………………………………111
(四)以靜為本 …………………………………………………112
(五)三教同歸一本,互為輔翼 ………………………………114
第三章 薛蕙的詮老之作──《老子集解》 ……………………………117
第一節 《老子集解》的撰述背景與宗旨 …………………………………117
  第二節 《老子集解》的成書與版本流傳概況 ……………………………119
    一、《老子集解》所採用的《老子》版本 …………………………119
    二、《老子集解》的成書時間 ………………………………………122
    三、《老子集解》傳本概況 …………………………………………124
   (一)明嘉靖九年初本 ……………………………………………126
     (二)明嘉靖十五年定本 …………………………………………128
      1、清李錫齡惜陰軒叢書本 …………………………………131
      2、商務印書館《叢書集成初編》點校本 …………………133
    四、《老子集解》定本對初本之內容修正 …………………………137
(一)文字內容的勘誤 ……………………………………………138
(二)文辭形式的修飾 ……………………………………………139
(三)內容涵義的修正 ……………………………………………140
 第三節 《老子集解》的內容與體例介紹 …………………………………144
    一、〈老子集解序〉 …………………………………………………145
    二、《老子集解》上下卷 ……………………………………………145
     (一)《老子集解》的引用與說解方式 …………………………145
      1、以己意論述說解 …………………………………………146
      2、直接引用他說作為說解 …………………………………146
      3、引用他說作為輔助說解 …………………………………147
      4、引用他說作為反證說解 …………………………………148
      5、並列正反兩說以為對照說明 ……………………………148
(二)《老子集解》的音韻注釋 …………………………………151
(三)《老子集解》對《老子》的考證 …………………………153
    三、〈老子考異〉 ……………………………………………………155
第四章 薛蕙對《老子》的詮釋與其進路 ………………………………159
第一節 對於《老子》「道」的詮釋 ……………………………………159
   一、道體 ……………………………………………………………160
(一)道為絕對形上根源 ………………………………………160
(二)道體實有而若虛無 ………………………………………162
二、道用 ………………………………………………………………163
(一)以柔弱沖虛為用 …………………………………………163
(二)順應自然而無為 …………………………………………165
第二節 以性命之學詮老 ………………………………………………166
一、性命與道同一 ……………………………………………………167
二、虛靜為性命之本然狀態 …………………………………………168
三、明性命而知生死 …………………………………………………170
四、養性而一同天道 …………………………………………………171
  第三節 對《老子》思想的澄清與發揚 …………………………………172
    一、與養生、清談劃清界線以顯現《老子》學說的主體性 ………173
二、《老子》非法家權謀之術 ………………………………………174
三、楊朱之學不盡合於《老子》 ……………………………………178
四、《老子》非虛無之學 ……………………………………………179
五、《老子》非輕仁義之學 …………………………………………182
六、視儒老為同源 ……………………………………………………183
第五章 薛蕙老學思想之體系與特色 …………………………………185
第一節 宇宙生成論 ………………………………………………………185
 第二節 認知實踐論 ………………………………………………………187
  第三節 人生修養論 ………………………………………………………190
    一、主靜去私 …………………………………………………………190
二、柔弱、不爭、處下 ………………………………………………192
    三、仁義本於道 ………………………………………………………195
    四、歸本質,去文飾 …………………………………………………197
 第四節 政治思想 …………………………………………………………199
    一、治國論 ……………………………………………………………199
     (一)行聖人之治 ………………………………………………200
     (二)以無為施政 ………………………………………………203
     (三)教化 ………………………………………………………205
     (四)刑罰 ………………………………………………………208
     (五)兵事 ………………………………………………………210
    二、社會經濟觀 ………………………………………………………212
    三、功成不居 …………………………………………………………213
第六章 薛蕙老學思想評述 ………………………………………………217
第一節 淵源探討 ……………………………………………………………217
第二節 前後期思想的變化 …………………………………………………222
一、詞語描述更趨於明確 ………………………………………………222
二、更趨於以儒解老 ……………………………………………228
三、性命概念的更融入 …………………………………………………231
四、加深批判程朱誤解處 ………………………………………232
五、減少神仙養生家之說 ………………………………………234
 第三節 薛蕙老學思想之影響與價值 ………………………………………237
第七章 結 論 ……………………………………………………………245
參考文獻 ………………………………………………………………………251
附錄 ………………………………………………………………………………271
附錄一:薛蕙生平與著述繫年 ………………………………………………272
附錄二:《老子》河上公本、王弼本、吳澄本與薛蕙《老子集解》本經文章句異同比較表 …281
附錄三:薛蕙《老子集解》主要流傳版本章句內容比較表 …………………293
附錄四:薛蕙《老子集解》主要流傳版本引用文獻、注疏與言論一覽表 …380
附錄五:薛蕙《老子集解》音韻注釋表 ………………………………………407

一、古籍與疏釋部分(含原典、集解、注釋,依原典時代先後排列)

(一)相關《老子》原典疏釋部分

〔周〕老子 著原典/〔漢〕河上公 章句:
《老子道德經》(北京:中華書局,《四部要籍注疏叢刊─老子》,據宋建安虞氏刊本景印,1998年5月1版,頁1-23)。
〔周〕老子 著原典/〔漢〕河上公 章句:
《道德真經註》(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正統道藏》冊20,1985 年12月再版,頁123-157)。
〔周〕老子 著原典/〔漢〕河上公 章句:
《老子道德經》(臺北縣板橋:藝文印書館,《無求備齋老子集成 初編》第二函,據明嘉靖九年顧春世德堂刊六子本景印,1965年初版)。
〔周〕老子 著原典/〔漢〕河上公 章句:
《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臺北:成文出版社,《無求備齋老列莊三子集成 補編》9,日本慶長間活字排印本,1982年初版)。
〔周〕老子 著原典/〔漢〕河上公 章句:
《老子河上公注》(臺北:成文出版社,《無求備齋老列莊三子集成 補編》11,日本天文十五年古鈔本,1982年初版)。
〔周〕老子 著原典/〔漢〕河上公 章句:
《老子河上公注》(臺北:成文出版社,《無求備齋老列莊三子集成 補編》11,日本近衛公爵藏鈔本,1982年初版)。
〔周〕老子 著原典/〔魏〕王弼 注:
《老子道德經注》(北京:中華書局,《四部要籍注疏叢刊─老子》,據武英殿聚珍版景印,1998年5月1版,頁1-23)。
〔周〕老子 著原典/〔魏〕王弼 注:
《老子道德經注》(臺北:世界書局,《新編諸子集成》三,據明華亭張氏原本排印,1991年5月新5版)。
〔周〕老子 著原典/〔魏〕王弼 注:
《道德真經注》(臺北縣板橋:藝文印書館,《無求備齋老子集成 初編》第二函,據明刊正統道藏本景印,1965年初版)。
〔周〕老子 著原典/〔魏〕王弼 注:
《老子道德經注》(臺北縣板橋:藝文印書館,《無求備齋老子集成 初編》第二函,據清黎庶昌刊古逸叢書本景印,1965年初版)。
〔周〕老子 著原典/〔魏〕王弼 注:
《老子‧附帛書老子》(臺北:學海出版社,1994年5月再版本)。
〔周〕老子 著原典/〔魏〕王弼 注/樓宇烈 校釋:
《老子道德經注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3月2刷)。
〔漢〕嚴遵/王德有 點校:
《老子指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0月2刷)。
〔唐〕唐玄宗李隆基:
《唐玄宗御註道德真經》(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正統道藏》冊19,1985 年12月再版,頁587-636)。
《唐玄宗御製道德真經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正統道藏》冊19,1985 年12月再版,頁637-730)。
〔唐〕陸希聲:
《道德真經傳》(宛委別藏096,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10月初版,頁1-124)。
〔宋〕司馬光:
《道德真經論》(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正統道藏》冊20,1985 年12月再版,頁527-542)。
〔宋〕王安石 撰/容肇祖 輯:
《王安石老子注輯本》(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5月第1版)。
〔宋〕蘇轍:
《道德真經註》(老子解)(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正統道藏》冊20,1985 年12月再版,頁573-620)。
《老子解》(北京:中華書局,《叢書集成初編》537,據寶顏堂秘笈排印,1985年,北京新一版)。
《老子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055,子部三六一,頁187-238,1985年6月)。
〔宋〕宋徽宗:
《宋徽宗御解道德真經》(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正統道藏》冊19,1985 年12月再版,頁783-846)。
〔宋〕江澂:
《道德真經疏義》(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正統道藏》冊20、21,1985 年12月再版,冊20頁735-冊21頁118)。
〔宋〕呂祖謙 校正:
《音註河上公老子道德經》(臺北縣板橋:藝文印書館,《無求備齋老子集成 初編》第五函,據宋麻沙劉氏刊本景印,1965年初版)。
〔宋〕董思靖:
《太上老子道德經集解》(臺北縣板橋:藝文印書館,《無求備齋老子集成 初編》第六函,據十萬卷樓叢書本景印,1965年初版)。
〔宋〕林希逸:
《老子鬳齋口義》(臺北縣板橋:藝文印書館,《無求備齋老子集成 初編》第七函,據寬文四年刊本景印,1965年初版)。
〔宋〕范應元:
《老子道德經古本集註》(臺北縣板橋:藝文印書館,《無求備齋老子集成 初編》第七函,據續古逸叢書本景印,1965年初版)。
〔元〕吳澄:
《道德真經註》(臺北縣板橋:藝文印書館,《百部叢書集成‧粵雅堂叢書》第十五函,1965年)。
《道德真經注》(臺北縣板橋:藝文印書館,《無求備齋老子集成 初編》第八函,據明刊正統道藏本景印,1965年初版)。
《道德真經註》(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055,子部三六一,頁257-322,1985年6月)。
〔明〕明太祖朱元璋:
《大明太祖高皇帝御註道德真經》(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正統道藏》冊19,1985 年12月再版,頁545-586)。
〔明〕薛蕙:
《老子集解》(清光緒十四年惜陰書局重刊本,現藏中華民國國家圖書館)。
《老子集解》(清光緒二十二年長沙胡元堂刊本,現藏中華民國故宮博物院圖書館)。
《老子集解 附考異》(長沙:商務印書館,王雲五主編《叢書集成初編》,據惜陰軒叢書本排印,1939 年12月初版)。
《老子集解》(臺北縣板橋:藝文印書館,《無求備齋老子集成 初編》第九函,據明嘉靖十五年刊本景印,1965年初版)。
《老子集解》(臺北縣板橋:藝文印書館,《無求備齋老子集成 初編》第九函,據清道光二十六年宏道書院刊惜陰軒叢書本景印,1965年初版)。
《老子集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王雲五主編《叢書集成簡編》174,據惜陰軒叢書本排印,與〔金〕趙秉文《道德眞經集解》合輯,1966年3月臺一版)。
《老子集解》(臺北縣板橋:藝文印書館,《百部叢書集成‧惜陰軒叢書》第九函,1967年)。
《老子集解》(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中國子學名著集成》49,道德經名注選輯四,據中華民國國家圖書館所藏明嘉靖間刊本影印,1978年12月初版,頁43-300)。
《老子集解 附考異》(北京:中華書局,《叢書集成初編》540,據惜陰軒叢書本排印,1985年,北京新一版)。
《老子集解 附考異》(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叢書集成新編》19,據惜陰軒叢書本排印,1985年元月初版,頁307-323)。
《老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四部要籍注疏叢刊──老子》,據惜陰軒叢書本影印,1998年5月1版,頁1185-1218)。
《老子集解》(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中華續道藏》初輯第八冊,據明嘉靖間刊本影印,1999年5月初版,頁3-67)。
《老子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954,頁565-614,子部,道家類,據上海圖書館藏明嘉靖刻本影印,2002年3月第一版)。
〔明〕張洪陽:
《道德經註解》(臺北縣板橋:藝文印書館,《無求備齋老子集成 初編》第九函,據明萬曆十九年積秀堂刊道書全集本景印,1965年初版)。
〔明〕釋德清:
《老子道德經憨山註‧莊子內篇憨山註》(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3年5月初版3刷)。
《老子道德經解》(臺北縣板橋:藝文印書館,《無求備齋老子集成 初編》第九函,據光緖十二年金陵刻經處刊本景印,1965年初版)。
〔明〕朱得之:
《老子通義》(臺北縣板橋:藝文印書館,《無求備齋老子集成 初編》第十函,據嘉靖四十四年朱氏浩然齋刊三子通義本景印,1965年初版)。
〔明〕王道:
《老子億》(臺北縣板橋:藝文印書館,《無求備齋老子集成 初編》第十函,據萬曆三十七年朱延禧刊王文定公遺書本景印,1965年初版)。
〔明〕陸西星:
《老子道德經玄覽》(臺北縣板橋:藝文印書館,《無求備齋老子集成 初編》第十函,據方壺外史全集本景印,1965年初版)。
〔明〕沈一貫:
《老子通》(臺北縣板橋:藝文印書館,《無求備齋老子集成 初編》第十一函,據萬曆十五年刊老莊通本景印,1965年初版)。
〔明〕焦竑 :
《老子翼》(臺北縣板橋:藝文印書館,《無求備齋老子集成 初編》第十一函,據萬曆十六年王元貞刊本景印,1965年初版)。
《老子翼》(臺北縣板橋:藝文印書館,《百部叢書集成‧漸西村舍叢刊》第六函,1970年)。
《老子翼》(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中國子學名著集成》51,道德經名注選輯六,據中華民國國家圖書館所藏明萬曆間原刊本影印,1978年12月初版,頁1-372)。
《老子翼》(北京:中華書局,《叢書集成初編》541,據漸西村舍叢刊本排印,1985年,北京新一版)。
《老子翼》(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055,子部三六一,頁323-444,1985年6月)。
《老子翼》(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正統道藏》冊60,1985年12月再版,頁643-734)。
〔明〕林兆恩:
《道德經釋略》(臺北縣板橋:藝文印書館,《無求備齋老子集成 初編》第十二函,據萬萬曆中刊林子本景印,1965年初版)。
〔明〕徐學謨:
《老子解》(臺北縣板橋:藝文印書館,《無求備齋老子集成 初編》第十二函,據萬曆中刊本景印,1965年初版)。
〔清〕張爾岐:
《老子說略》(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055,子部三六一,頁481-518,1985年6月)。
〔清〕王夫之:
《老子衍》(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5月臺景印初版)。
〔清〕魏源:
《老子本義》(北京:中華書局,《叢書集成初編》542,據漸西村舍叢刊本排印,1985年,北京新一版)。
〔清〕高延第:
《老子證義》(臺北縣板橋:藝文印書館,《無求備齋老子集成 續編》第八函,據光緒十二年涌翠山房刊本景印,1970年初版)。
朱謙之 釋、任繼愈 譯:
《老子釋譯‧附帛書老子》(臺北:里仁書局,1985年3月)。
高亨:
《重訂老子正詁》(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印行,1981年2月)。
蔣錫昌:
《老子校詁》(臺北:東昇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0年4月初版)。
嚴靈峰 輯:
《無求備齋老子集成 初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初版)。
《無求備齋老子集成 續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初版)。
《老子崇寧五注》(臺北:成文出版社,1979年10月初版)。
《無求備齋老列莊三子集成 補編》(臺北:成文出版社,1982年初版)。
嚴靈峰:
《老子達解》(臺北:華正書局,1983年8月)。
王卡 點校:
《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0月北京2刷)。
陳鼓應:
《老子今註今譯及評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8月二次修訂版)。
王淮:
《老子探義》(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6月初版12刷)。

(二)其它古籍

〔周〕孫武 撰/〔漢〕曹操等 注/楊丙安 校理:
《十一家注孫子校理》(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3月1版1刷)。
舊傳〔周〕左丘明 撰/〔三國吳〕韋昭 注/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 校點:
《國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3月初版)。
〔周〕左丘明 撰/〔晉〕杜預 集解/〔唐〕孔穎達等 正義:
《春秋左傳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清嘉慶二十年阮元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本,1997年8月初版13刷)。
〔周〕列禦寇 著原典/〔晉〕張湛 注:
《列子》(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3月臺1版)。
〔周〕莊周 著原典/〔清〕郭慶藩 編:
《莊子集釋》(王孝魚 整理,臺北:群玉堂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1年10月初版)。
〔周〕荀子 著原典/李滌生 集釋:
《荀子集釋》(臺北:學生書局,1994年10月第7次印刷)。
〔周〕韓非子 著原典/〔清〕王先慎 集解:
《韓非子集解》(臺北:華正書局,1991年10月初版)。
〔秦〕呂不韋 編撰原典/陳奇猷 校釋:
《呂氏春秋校釋》(臺北:華正書局,1988年8月初版)。
〔漢〕毛亨 傳/〔漢〕鄭玄 箋/〔唐〕孔穎達等 正義:
《毛詩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清嘉慶二十年阮元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本,1997年8月初版13刷)。
〔漢〕公羊壽 傳/〔漢〕何休 解詁/〔唐〕徐彥 疏:
《春秋公羊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清嘉慶二十年阮元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本,1997年8月初版13刷)。
〔漢〕劉安 編撰原典/劉文典 撰/馮逸、喬華 點校:
《淮南鴻烈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5月1版1刷)。
〔漢〕劉安 編撰原典/何寧 集釋:
《淮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0月1版1刷)。
〔漢〕孔安國 傳/〔唐〕孔穎達等 正義:
《尚書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清嘉慶二十年阮元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本,1997年8月初版13刷)。
〔漢〕司馬遷 著原典/(日人)瀧川龜太郎 考證:
《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宏業書局,1990年10月再版)。
〔漢〕劉向 著原典/趙善詒 疏證:
《說苑疏證》(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10月臺1版)。
〔漢〕許慎 著原典/〔清〕段玉裁 注:
《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8月增訂八版)。
〔漢〕王逸 章句:
《楚辭章句》(臺北縣板橋:藝文印書館,1974年4月再版)。
〔漢〕趙岐 注/舊題〔宋〕孫奭 疏:。
《孟子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清嘉慶二十年阮元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本,1997年8月初版13刷)。
〔漢〕鄭玄 注/〔唐〕賈公彥 疏:
《周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清嘉慶二十年阮元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本,1997年8月初版13刷)。
〔漢〕鄭玄 注/〔唐〕賈公彥 疏:
《儀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清嘉慶二十年阮元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本,1997年8月初版13刷)。
〔漢〕鄭玄 注,〔唐〕孔穎達等 正義:
《禮記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清嘉慶二十年阮元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本,1997年8月初版13刷)。
〔魏〕何晏 集解/〔宋〕邢昺 疏:
《論語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清嘉慶二十年阮元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本,1997年8月初版13刷)。
〔魏〕王弼、〔晉〕韓康伯 注/〔唐〕孔穎達等 正義:
《周易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清嘉慶二十年阮元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本,1997年8月初版13刷)。
〔魏〕王弼 著原典/樓宇烈 校釋:
《王弼集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8月1版)。
〔晉〕陳壽 撰/〔宋〕裴松之 注:
《三國志》(臺北:鼎文書局,楊家駱主編,《新校本三國志注附索引》,1978年11月3版)。
〔晉〕郭璞 注/〔宋〕邢昺 疏:
《爾雅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清嘉慶二十年阮元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本,1997年8月初版13刷)。
〔晉〕范甯 注/〔唐〕楊士勛 疏:
《春秋穀梁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清嘉慶二十年阮元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本,1997年8月初版13刷)。
〔唐〕玄宗御注/〔宋〕邢昺 疏:
《孝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清嘉慶二十年阮元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本,1997年8月初版13刷)。
〔梁〕蕭統 編/〔唐〕李善 注:
《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6月1版)。
〔宋〕周敦頤 著:
《周子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9月臺一版)。
〔宋〕邵雍 著:
《皇極經世書》(臺北:廣文書局,1988年7月初版)。
〔宋〕張載 撰:
《張載集》(臺北縣樹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2004 年3 月初版1 刷)。
〔宋〕程顥、程頤 撰/王孝魚 點校:
《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7月第1版)。
〔宋〕程頤、程灝 撰/朱熹 編:
《河南程氏遺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11月臺一版)。
〔宋〕程頤:
《易程傳》(臺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10月二刷)。
〔宋〕蘇軾:
《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2月北京第4次印刷)。
〔宋〕蘇轍:
《蘇轍集》(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10月臺景印初版)。
〔宋〕李昉等 編撰:
《太平御覽》(臺北:國泰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0年正月初版)。
〔宋〕王溥:
《唐會要》(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初版)。
〔宋〕楊時:
《楊龜山先生全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4年6月初版)。
〔宋〕洪興祖:
《楚辭補註》(臺北:藝文印書館,2005年10月初版11刷)。
〔宋〕陸九淵 著:
《象山全集》(臺北:遠流出版社,1983年7月初版)。
〔宋〕朱熹:
《楚辭集注》(臺北縣板橋:藝文印書館,1983年6月四版)。
〔宋〕朱熹 撰/朱傑人等 編:
《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1刷)。
〔宋〕朱熹:
《四書或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朱子全書》陸,頁491-1023,2002年12月1刷)。
〔宋〕釋普濟:
《五燈會元》(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4月初版)。
〔宋〕黎靖德 編/王星賢 點校:
《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2月北京5刷)。
〔元〕脫脫等 編撰:
《宋史》(臺北:鼎文書局,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宋史并附編三種》,1978年9月初版)。
〔元〕杜道堅:
《玄經原旨發揮》(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正統道藏》冊21,頁447-480,1985 年12月再版)。
〔明〕王廷相 著/王孝魚 點校:
《王廷相集》(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2月北京2刷)。
〔明〕顧璘:
《憑几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263,集部二0二,頁262-311,1985年12月)。
〔明〕崔銑:
《洹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267,集部二0六,頁369-672,1985年12月)。
〔明〕呂柟:
《涇野先生文集三十六卷》(臺南縣: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60(頁457-720)、61(頁1-515),別集類,1997年6月初版1刷)。
〔明〕李夢陽:
《空同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262,集部二0一,1985年12月)。
〔明〕何景明:
《大復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267,集部二0六,頁1-368,1985年12月)。
〔明〕楊慎 撰/〔明〕張士佩 編:
《升菴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270,集部二0九,1985年12月)。
〔明〕楊慎:
《升菴詩話》(濟南:齊魯書社,《全明詩話》二,頁849-1095,2005年6月一版)。
《升菴南中集》六卷(明嘉靖二十四年涪州譚棨刊本,現藏中華民國故宮博物院圖書館)。
〔明〕薛蕙:
《約言》一卷(臺南縣: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84,頁267-299,雜家類,1995年9月初版1刷)。
《約言》(收於〔明〕鄭梓編/〔明〕王完增補《明世學山》重號,明嘉靖甲寅原刊隆萬間增補本,現藏中華民國國家圖書館)。
《約言》(收於〔明〕王完編《丘陵學山》重號,明隆慶戊辰(刊本,現藏中華民國國家圖書館)。
《約言》一卷(臺北縣板橋:藝文印書館,《百部叢書集成‧百陵學山》第六函,據〔明〕王完所輯《百陵學山》選錄本影印,1967年)。
《約言》(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叢書集成初編》103,據〔明〕王完所輯《百陵學山》選錄本影印,1939年12月初版)。
《約言》(北京:中華書局,《叢書集成初編》605,據〔明〕王完所輯《百陵學山》選錄本影印,1985年,北京新一版)。
《西原約言》(收於〔清〕陶珽纂《續說郛》(臺北:新興書局,1964年6月一版),頁195-197)。
《西原先生遺書》二卷(臺南縣: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84(頁212-266),雜家類,1995年9月初版1刷;集部69(頁356-410),別集類,1997年6月初版1刷,亦同時收錄)。
《西原先生遺書》二卷(明嘉靖年間王廷刻本,現藏中華民國國家圖書館)。
《考功集》十卷、附錄一卷(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272,集部二一一,頁1-131,1985年12月)。
《薛考功集》(明嘉靖間吳郡章簡甫寫刊本,現藏中華民國國家圖書館)。
《薛考功集》(明覆刊嘉靖本,現藏中華民國國家圖書館)。
《薛考功集》(明萬曆辛卯刊本,現藏中華民國國家圖書館)。
《薛西原集》二卷(明嘉靖年間刊本,明嘉靖十四年李宗樞序,現藏中華民國國家圖書館)。
《薛西原詩》(收於〔明〕李心學編《明詩十二家》中,明莆陽程拱宸重校刊本,現藏中華民國國家圖書館)。
《薛西原詩》(收於〔清〕黃昌衢編《藜照樓明二十四家詩定》中,清康熙己已原刊本,現藏中華民國國家圖書館)。
《薛詩拾遺》一卷(舊鈔本,現藏中華民國國家圖書館)。
〔明〕高叔嗣:
《蘇門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273,集部二一二,頁561-652,1985年12月)。
〔明〕李濂:
《嵩渚文集一百卷》(臺南縣: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70(頁329-652)、71(頁1-395),別集類,1997年6月初版1刷)。
〔明〕葛守禮:
《葛端肅公文集十卷》(臺南縣: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93,頁264-387,別集類,1997年6月初版1刷)。
〔明〕孔天胤:
《孔文谷集十六卷、續集四卷、詩集四卷、文谷漁嬉稿二十卷》(臺南縣: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95,頁1-553,別集類,1997年6月初版1刷)。
〔明〕顧夢圭:
《疣贅錄九卷續錄二卷》(臺南縣: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83,頁1-186,別集類,1997年6月初版1刷)。
〔明〕何良俊:
《四友齋叢說》(臺北:新興書局,《筆記小說大觀》十五編七冊,1984年5月)
〔明〕王世貞:
《藝苑卮言》(濟南:齊魯書社,《全明詩話》三,頁1875-1983,2005年6月一版)。
《國朝詩評》(北京:中華書局,《叢書集成初編》2582,據天都閣藏書影印,1985年,北京新一版)。
《明詩評》(北京:中華書局,《叢書集成初編》2583,據紀錄彙編本影印,1985年,北京新一版)。
〔明〕胡應麟:
《詩藪》(臺南縣: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417(頁627-760)、418,詩文評類,1997年6月初版1刷)。
〔明〕王圻:
《續文獻通考二百五十四卷》(臺南縣: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185~189,類書類,1995年9月初版1刷)。
〔明〕劉永澄:
《劉練江先生集八卷》(臺南縣: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179,頁356-483,別集類,1997年6月初版1刷)。
〔明〕李心學 編:
《明詩十二家》(明莆陽程拱宸重校刊本,現藏中華民國國家圖書館)。
〔明〕李贄:
《續藏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李贄文集第四卷,2000年5月一版)。
〔明〕焦竑 編:
《國朝獻徵錄》(臺北:明文書局,《明代傳記叢刊》第一百零九~一百一十四冊,1991年1月初版)。
〔明〕顧起綸:
《國雅品》(臺北:明文書局,《明代傳記叢刊》第十六冊,1991年1月初版)。
〔明〕王兆雲 輯:
《皇明詞林人物考》(臺北:明文書局,《明代傳記叢刊》第十六、十七冊,1991年1月初版)。
〔明〕李紹文:
《皇明世說新語》(臺北:明文書局,《明代傳記叢刊》第二十二冊,1991年1月初版)。
〔明〕劉夢雷:
《聖朝名世考》(臺北:明文書局,《明代傳記叢刊》第四十一冊,1991年1月初版)。
〔明〕徐紘 編、〔明〕王道端 續:
《皇明名臣琬琰錄》(臺北:明文書局,《明代傳記叢刊》第四十三~四十四冊,1991年1月初版)。
〔明〕汪國楠 編述:
《皇明名臣言行錄新編》(臺北:明文書局,《明代傳記叢刊》第四十六~四十七冊,1991年1月初版)。
〔明〕林之盛 編述:
《皇明應諡名臣備考錄》(臺北:明文書局,《明代傳記叢刊》第五十六~五十七冊,1991年1月初版)。
〔明〕鄧球 編:
《皇明泳化類編》(北京:北京出版社,《四庫禁燬書叢刊 補編》,補編27(頁215-689)、28、29(頁1-436),2005年第一版)。
《閒適劇談》(臺南縣: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84,頁429-680,雜家類,1995年9月初版1刷)。
〔明〕朱睦㮮 編:
《萬卷堂書目四卷》(北京:商務印書館,《中國著名藏書家書目匯刊》明清卷7(頁413-568),2005年10月1版1刷)。
〔明〕蔣一葵:
《堯山堂外紀》(臺南縣: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147(頁377-793)、148(頁1-494),雜家類,1995年9月初版1刷)。
〔明〕李先芳:
《亳州志》(明嘉靖四十三年刊本,中華民國國家圖書館藏有微片影像,缺第二卷)。
〔明〕張萱:
《西園聞見錄》(臺北:明文書局,《明代傳記叢刊》第一百一十六~一百二十四冊,1991年1月初版)。
〔明〕過庭訓 纂集:
《明分省人物考》(臺北:明文書局,《明代傳記叢刊》第一百二十九~一百四十冊,1991年1月初版)。
〔明〕方弘靜:
《千一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1126,頁99-494,子部,雜家類,2002年3月第一版)。
〔明〕傅梅:
《嵩書二十二卷》(臺南縣: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231(頁521-751)、232(頁1-182),地理類,1996年8月初版1刷)。
〔明〕張溥 輯:
《漢魏六朝百三家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初版)。
〔明〕俞憲 編:
《盛明百家詩》(臺南縣: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304(頁394-848)~ 集部308,總集類,1997年6月初版1刷)。
〔明〕朱之蕃 選:
《盛明百家詩選》(臺南縣: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331 ~ 集部332(頁1-205),總集類,1997年6月初版1刷)。
〔明〕丁元薦 撰:
《西山日記二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1172,頁277-374,子部,雜家類,2002年3月第一版)。
〔明〕高攀龍 撰/〔明〕陳龍正 編:
《高子遺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292,集部二三一,別集類,頁329-722,1985年12月)。
〔明〕郭良翰 輯:
《問奇類林三十五卷、續三十卷》(北京:北京出版社,《四庫未收書輯刊》,第柒輯,第十五冊,頁97-786,2000年)。
〔明〕劉萬春:
《守官漫錄五卷》(北京:北京出版社,《四庫禁燬書叢刊》,子部37,頁171-346,2000年第一版)。
〔明〕劉宗周:
《人譜一卷、人譜類記二卷》(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717,子部二三,頁175-270,1985年2月)。
〔明〕談遷 著/張宗祥 校點:
《國榷》(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12月1版,2005年8月北京第3次印刷)。
〔清〕陶珽 纂:
《續說郛》(臺北:新興書局,1964年6月一版)。
〔清〕錢謙益:
《列朝詩集小傳》(臺北:明文書局,《明代傳記叢刊》第十一冊,1991年1月初版)。
〔清〕黃宗羲:
《明儒學案》(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12月臺景印初版)。
《明儒學案》(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457,史部二一五,1983年)。
〔清〕黃宗羲 著、沈芝盈 點校:
《明儒學案》(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10月一版)。
《明儒學案》(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1月二版)。
〔清〕黃宗羲 編:
《明文海》(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453-1458,集部三九二-三九七,1986年3月)。
〔清〕彭孫貽:
《明詩鈔》(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廣編‧茗齋集附明詩鈔》48 (頁921-1199),據上海涵芬樓影印海鹽張氏涉園藏手稿刻本寫本,1981年2月初版)。
〔清〕王夫之:
《讀通鑑論》(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年7月再版)。
〔清〕黎元寛:
《進賢堂稿二十八卷》(北京:北京出版社,《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145(頁521-754)、146,2000年第一版)。
〔清〕張夏:
《雒閩源流錄》(臺南縣: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123,頁1-305,傳記類,1996年8月初版1刷)。
〔清〕黃昌衢 編:
《藜照樓明二十四家詩定》(清康熙己已原刊本,現藏中華民國國家圖書館)。
〔清〕王士禛 撰、靳斯仁 點校:
《池北偶談》(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1月1版,1997年12月湖北3刷)。
〔清〕王士禛:
《帶經堂詩話》(臺北:廣文書局,1971年11月初版)。
〔清〕朱彝尊:
《經義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677-680,史部四三五-四三八,1984年10月)。
《明詩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459(頁173-925)-1460,集部三九八-三九九,1986年3月)。
《靜志居詩話》(臺北:明文書局,《明代傳記叢刊》第八、九、十冊,1991年1月初版)。
〔清〕李調元 校:
《升菴先生年譜》(北京:中華書局,《叢書集成初編》3450,據函海本排印,1991年,北京第一版)。
〔清〕陳田:
《明詩紀事》(臺北:明文書局,《明代傳記叢刊》第十二~十五冊,1991年1月初版)。
〔清〕杜蔭棠 輯錄:
《明人詩品》(臺北:明文書局,《明代傳記叢刊》第十六冊,1991年1月初版)。
〔淸〕徐開任 編:
《明名臣言行錄》(臺北:明文書局,《明代傳記叢刊》第五十~五十四冊,1991年1月初版)。
〔淸〕查繼佐:
《罪惟錄列傳》(臺北:明文書局,《明代傳記叢刊》第八十五~八十六冊,1991年1月初版)。
〔清〕傅維麟:
《明書列傳》(臺北:明文書局,《明代傳記叢刊》第八十七~八十八冊,1991年1月初版)。
〔清〕徐乾學 編:
《傳是樓書目》(北京:商務印書館,《中國著名藏書家書目匯刊》明清卷17(頁301-406)、18,2005年10月1版1刷)。
〔清〕徐乾學 等撰:
《讀禮通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12-114,經部一0六-一0八,1983年8月)。
《徐本明史列傳》(臺北:明文書局,《明代傳記叢刊》第八十九~九十四冊,1991年1月初版)。
〔清〕清聖祖御定、張豫章等奉敕編:
《御選宋金元明四朝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437,集部三七六-三八三,1986年3月)。
〔清〕清聖祖御定、彭定求等奉敕編:
《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1月第6次印刷)。
〔清〕孫奇逢:
《中州人物考》(臺北:明文書局,《明代傳記叢刊》第一百四十一冊,1991年1月初版)。
〔清〕蕭穆:
《敬孚類稿》(臺北縣永和:文海出版社,《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43輯426,1969年11月初版)。
〔清〕黃虞稷 編:
《千頃堂書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676,史部四三四,1984年10月)。
〔清〕秦蕙田:
《五禮通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35-142,經部一二九-一三六,1983年12月)。
〔清〕王鴻續等 撰:
《明史稿列傳》(臺北:明文書局,《明代傳記叢刊》第九十五~九十七冊,1991年1月初版)。
〔清〕張廷玉等 編撰:
《明史》(臺北:鼎文書局,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明史并附編六種》,1980年1月3版)。
〔清〕沈德潛、周準 選編:
《明詩別裁》(臺北:商務印書館,1978年2月臺1版)。
〔清〕魯九皋:
《詩學源流考》(臺北:木鐸出版社,《清詩話續編》(中),1983年12月初版)。
〔清〕和珅等 奉敕撰:
《大清一統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474-483,史部二三二-二四一,1984年7月)。
〔清〕范邦甸等 編:
《天一閣書目四卷附碑目》(北京:商務印書館,《中國著名藏書家書目匯刊》明清卷2(頁115-610)、3、4(頁1-262),2005年10月1版1刷)。
〔清〕趙弘恩等 監修/〔清〕黃之雋等 編纂:
《江南通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507-512,史部二六五-二七0,1984年7月)。
〔清〕嵇璜、曹仁虎等 奉敕撰:
《欽定續通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392-401,史部一五0-一五九,冊392於1984年3月出版、其餘於1984年7月出版)。
〔清〕嵇璜、曹仁虎等 奉敕撰:
《欽定續文獻通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626-631,史部三八四-三八九,1984年10月)。
〔清〕紀昀等 編撰:
《四庫全書總目》(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6版)。
〔清〕嚴可均 校輯: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6月1版7刷)。
〔清〕劉寶楠:
《論語正義》(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11月初版)。
〔清〕華度 修、蔡必達 纂:
《亳州志》(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復旦大學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21(頁121-642)、22(頁1-494),清乾隆五年刊本,2010年5月1版1刷)。
〔清〕鄭交泰等 纂修:
《亳州志》(臺北:成文出版社,清乾隆三十九年刊本,1985年3月臺一版)。
〔清〕任壽世等 修、劉開等 纂:
《亳州志》(臺北:成文出版社,清道光五年刊本,1985年3月臺一版)。
〔清〕何紹基等 纂:
《重修安徽通志》(臺北:華文書局,據清光緖三年重修本影印,1967年8月初版)。
〔清〕鍾泰等 纂修:
《亳州志》(臺北:成文出版社,清光緒二十年刊本,1985年3月臺一版)。
〔清〕丁丙 輯:
《善本書室藏書志》(臺北:廣文書局,據光緖三十四年錢塘丁氏刋本影印,1988年12月再版)。
〔清〕丁仁 編:
《八千卷樓書目二十卷》(北京:商務印書館,《中國著名藏書家書目匯刊》近代卷6(頁357-610)、7、8,2005年10月1版1刷)。
〔清〕張之洞 撰/〔清〕范希曾 補正/蒙文通 校點:
《書目答問補正》(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年1月31日初版)。


二、近人專著部分
(依編撰者筆劃順序排列,各作者的著作則按出版年、月及版次排列)

(一)專書著述

丁原植:
《郭店竹簡老子釋析與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9年4月增修版)。
丁原明:
《黃老學論綱》(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5年1月1版4刷)。
大正新脩大藏經刊行會:
《大正新脩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年1月修訂版)。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
《明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年)。
王雲五等 重編:
《續修四庫全書提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年3月初版)。
王有三:
《老子考》(臺北:東昇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1年1月初版)。
王邦雄:
《老子的哲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4月初版7刷)。
王忠林等 著:
《中國文學史初稿》(增訂版)(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2年10月初版)。
王素美:
《吳澄的理學思想與文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1版)。
王俊彥:
《王廷相與明代氣學》(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7月)。
方東美:
《原始儒家道家哲學》(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5年11月再版)。
《生生之德》(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7年7月4版)。
《中國人生哲學》(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8年3月7版)。
尹振環:
《楚簡老子辨析──楚簡與帛書《老子》的比較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11月第一版)。
尤淑君:
《名分禮秩與皇權重塑:大禮議與嘉靖政治文化》(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2006年9月)。
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編:
《儒藏》(四川:四川大學出版社,2005年5月1版)。
左東嶺:
《王學與中晚明士人心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4月第1版)。
朱鴻林:
《明儒學案點校釋誤》(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1年12月)。
任繼俞 主編、鍾肇鵬 副主編:
《道藏提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7月)。
牟宗三:
《現象與物自身》(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3月初版4刷)。
《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聯經出版公司,牟宗三先生全集28,2003年4月初版)。
《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8月5刷)。
《才性與玄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7年8月修訂8版)。
《圓善論》(臺北:聯經出版公司,牟宗三先生全集22,2003年4月初版)。
《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臺北:聯經出版公司,牟宗三先生全集20,2003年4月初版)。
《心體與性體》(臺北縣新店:正中書局,2006年3月臺初版第12次印行)。
沈清松:
《物理之後──形上學的發展》(臺北:牛頓出版社,1987年1月初版)。
《現代哲學論衡》(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4年10月四刷)。
沈清松 編著:
《詮釋與創造──傳統中華文化及其未來發展》(臺北: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1995年元月初版)。
余英時:
《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出版事業,1999年4月初版第21刷)。
《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1987年3月1版)。
李勉:
《老子詮證》(臺北:臺灣東華書局,1987年10月2版)。
吳光:
《黃忠羲著作彙考》(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5月初版)。
武長德:
《科學哲學──科學的根源》(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4年1月初版)。
周次吉:
《老子考述》(臺北:文津出版社,1986年5月)。
金恩輝、胡述兆 主編:
《中國地方志總目提要》(臺北:漢美圖書有限公司,1996年4月初版)。
胡楚生:
《老莊研究》(臺北:學生書局,1992年10月初版)。
韋政通:
《中國十九世紀思想史》(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9月初版)。
唐君毅:
《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香港:新亞研究所,1980年3月四版)。
《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香港:新亞研究所,1980年9月五版)。
《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臺北:學生書局,1979年2月修訂四版)。
徐復觀:
《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版)。
柴熙:
《認識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8月臺5版)。
高齡芬:
《王弼老學之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1月初版)。
高令印、樂愛國 撰:
《王廷相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4月二刷)。
袁保新:
《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12月初版二刷)。
容肇祖:
《中國歷代思想史‧明代卷》(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12月初版)。
亳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編:
《亳州市志》(北京:方志出版社,,2010年6月1版1刷)。
梁啟超:
《清代學術概論》(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台二版一刷)。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華正書局,1989年8月初版)。
陳鼓應:
《老莊新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5年4月初版)。
陳鼓應、白奚:
《老子評傳》(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7月初版)。
陳麗桂:
《戰國時期的黃老思想》(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1年4月初版)。
陳錫勇:
《郭店楚簡老子論證》(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9月15日初版)。
陳俊輝:
《哲學的基本架構》(臺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初版2刷)。
陳斌:
《明代中古詩歌接受與批評研究》(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9年03月第1版)。
許抗生:
《老子研究》(臺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3月初版)。
張起鈞:
《老子哲學》(臺北:正中書局,1997年12月初版12刷)。  
張心澂:
《偽書通考》(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8年1月初版)。
張揚明:
《老子考證》(臺北:黎明文化事業,1985年5月初版)。
張成秋:
《先秦道家思想研究》(臺北:台灣中華書局,1975年4月版)。
《老子王弼學》(臺北:中華民國老莊學會,1992年12月)。
張立文:
《宋明理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7月初版)。
張豈之 主編:
《中國思想學說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7年8月1版)。
黃公偉:
《道家哲學系統探微》(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9年12月,初版2刷)。
黃釗 主編:
《道家思想史綱》(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年4月1版7月1刷)。
黃卓越:
《明永樂至嘉靖初詩文觀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12月1版1刷)。
黃靈庚:
《楚辭章句疏證》(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9月1版1刷)。
傅偉勳:
《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臺北:臺灣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7月初版)。
《從西方哲學到禪佛教》(北京:三聯書店,1989年5月版)。
馮友蘭:
《中國哲學史新編》(臺北:藍燈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1年12月初版)。  
勞思光:
《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1993年10月7版)。
賀榮一:
《道德經註釋與析解》(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5年1月)。
詹劍峰:
《老子其人其書及其道論》(湖北: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3月1版1刷)。
葛榮晉:
《王廷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2年1月初版)。
《王廷相和明代氣學》(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2月)。
新文豐出版公司編輯部:
《正統道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年12月再版)。
雷磊:
《楊慎詩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
廖可斌:
《復古派與明代文學思潮》(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2月初版)。
《明代文學復古運動研究》(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2月1版1刷)。
熊鐵基等 著:
《中國老學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7月1版)。
蔡仁厚:
《中國哲學史大綱》(臺北:學生書局,1999年9月初版4刷)。
劉治堂 修:
《亳縣志略》(臺北:成文出版社,民國廿五年鉛印本,1975年臺一版)。
劉笑敢:
《老子》(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年4月初版)。
《老子古今:五種對勘與析評引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5月 1版)。
劉福增:
《老子哲學新論》(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9年3月初版)。
劉真倫:
《升庵辭品校證》(臺北:華正書局,1996年6月初版)。
劉固盛:
《宋元老學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9月一版一刷)。
鄭良樹:
《老子新校》(臺北:學生書局,1997年4月初版)。
蔣元卿:
《皖人書錄》(合肥:黃山書社,1989年12月一版一刷)。
錢穆: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3月九版)。
《莊老通辨》,(臺北:東大圖書,1991年12月初版)。
《中國思想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5年8月初版9刷)。
蕭天石 主編:
《中國子學名著集成》(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年12月初版)。
魏元珪:
《老子思想體系探索》 (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7年8月初版)。
羅根澤 編著:.
《古史辨》第四冊、第六冊(上海:上海書店,1992年)。
羅光:
《中國哲學思想史.元明篇》(臺北:學生書局,《羅光全書》12,1996年8月初版)。
嚴靈峰:
《中外老子著述目錄》(臺北:中華叢書委員會,1957年5月)。
《老莊研究》(臺北:中華書局,1966年初版)。
《老子研讀須知》(臺北:正中書局,1992年4月臺初版)。
饒宗頤:
《老子想爾注校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11月1版)。
顧頡剛 編著:
《古史辨》一~三冊(上海:上海書店,1992年)。

(二)西文譯作

Hans-Georg Gadamer 著/洪漢鼎 譯:
《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徵》(上海:上海譯文出版,1999年4月第1版)。
Stephen W.Hawking 著/許明賢、吳忠超 譯:
《詮釋學》(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9月初版三刷)。

(三)期刊論文

山井湧(日人):
〈《明儒學案》考辨〉(收於《黃宗羲論──國際黃宗羲學術討論會文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年12月),頁473─488)。
江淑君:
〈蘇轍《老子解》義理內蘊探析──兼論「儒道交涉」的老學視域〉(收於淡江大學《中文學報》第7期,2001年6月,頁119-143)。
〈王雱《老子注》「性論」發微──兼論「援儒入《老》」之詮解向度〉(收於《東吳大學中文學報》第八期,2002年5月,頁123-146)。
〈薛蕙《老子集解》對程、朱老學之評議〉(收於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國文學報》第四十五期,2009年6月,頁107-138)。
〈薛蕙《老子集解》性命思想探析〉(收於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國文學報》第四十六期,2009年12月,頁1-30)。
〈老子非陰謀捭闔之術——以明人詮解《老子》三十六章為觀察之核心〉(收於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中國學術年刊》第三十二期(春季號),2010年3月,頁29-64)。
沈清松:
〈郭店竹簡《老子》的道論與宇宙論──相關文本的解讀與比較〉(收於《哲學與文化》26卷4期,1999年4月,頁298-335)。
余培林:
〈老子之弱道哲學〉(收於《國文天地》47期,1981年4月,頁78-81)。
李承貴:
〈《老子》「道」的境界意蘊〉(收於《中國文化月刊》269期,2002年8月,頁1~10)。
李 慶:
〈明代的《老子》研究〉(收於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五輯(北京:三聯書局,1999年3月一版1刷),頁326-356)。
〈論王道及其《老子億》──明代的《老子》研究之二〉(收於(日本金澤大學)《言語文化論叢》第3號,1999年3月,頁251-273)。
〈論焦竑的《老子翼》──明代的《老子》研究之三〉(收於(日本金澤大學)《言語文化論叢》第4號,2000年3月,頁253-278)。
〈論沈一貫及其《老子通》──明代的《老子》研究之四〉(收於(日本金澤大學)《言語文化論叢》第5號,2001年3月,頁205-225)。
〈論林兆恩的《老子釋略》──明代的《老子》研究之五〉(收於(日本金澤大學)《言語文化論叢》第6號,2002年3月,頁77-94)。
〈陸西星和他的《老子道徳經玄覧》──明代的《老子》研究之六〉(收於(日本金澤大學)《言語文化論叢》第7號,2003年3月,頁131-146)。
〈論薛蕙的《老子集解》──明代的《老子》研究之七〉(收於(大陸)《阜陽師範學院學報》109(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頁1-7)。
〈薛蕙的文學觀〉(收於(大陸)《文學前沿》,2006年00期,頁133-145)。
李蕙如:
〈薛蕙老學思想初探〉(收於《東吳中文研究集刊》14,2007年6月,頁53-70)。
吳儀鳳:
〈老子王弼注、河上公注、嚴遵道德指歸三家注本比較〉(收於《孔孟月刊》426,1998年2月,頁16至23)。
胡以嫻:
〈老子道德經中「道」之意義之釐定〉(收於《中國文化月刊》43、44期,1983年5、6月,頁82~92、108~126 )。
〈老子形上學之證成〉(收於《中國文化月刊》64、65期,1985年2、3月,頁61~78、49~63)。
袁保新:
〈再論老子之道的義理定位──兼答劉笑敢教授「關於老子之道的新解釋與新詮釋」〉(收於《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6,1997年6月,頁145-159)。
莊耀郎:
〈試論道德經的生命進路:從道德經的語言形式談起〉(收於《中國學術年刊》8期,1986年6月,頁125~140)。
陸沉:
〈郭店《老子》與「老子」公案〉(收於(大陸)《宗教學研究》2001年03期,頁129-136)。
傅武光:
〈老子是陰謀家嗎?〉(收於《國文天地》136,12卷4期,1996年9月,頁20-21)。
黃繼立:
〈王士禛《池北偶談》「汾陽孔文谷天胤云:詩以達性,然須清遠為尚」條考辨〉(收於《文學新鑰》創刊號2003 年7 月,頁137~158)。
雷磊:
〈明代六朝派的演進〉(收於(大陸)《文學評論》2006年2期,頁76-86)。
雷磊、駱凡:
〈薛蕙文學交游考論〉(收於(大陸)《咸陽師範學院學報》2010年01期,頁107-112)。
趙衛民:
〈老子存有論問題的提出〉(收於《鵝湖月刊》225期,1994年3月,頁23-28)。
劉笑敢:
〈關於老子之道的新解釋與新詮釋〉(收於《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6 ,1997年6月,頁1-40)。
〈經典詮釋中的兩種內在定向及其外化──以王弼《老子注》與郭象《莊子注》為例〉(收於《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二十六期 ,2005年3月,頁287-319)。
劉榮賢:
〈從郭店楚簡論「老子」書中段落與章節之問題〉(收於《中山人文學報》10,2000年2月,頁1-26)。
〈從郭店楚簡看老子思想及其書之起源〉(收於《靜宜人文學報》12,2000年3月,頁51-65)。
蕭天石:
〈道德經名注選輯七序〉(收於《中國子學名著集成》52,道德經名注選輯七(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年12月初版),頁1-7)。
〈歷代老子注本簡述〉(收錄於《道教文化》,第二卷4期,1979 年5、6月,頁6-7)。
謝朝清:
〈老子對於無之體認及應用〉(收於《臺北師專學報》14期,1987年9月,頁123~142)。
鍾彩鈞:
〈黃宗羲《明儒學案》的異本問題〉(《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十八卷第二期,2008年6月,頁111-121)。
魏元珪:
〈老子道論的辯證──有關老子「道」內涵之系列探索〉(收於《中國文化月刊》175、176、177、178期,2002年5、6、7、8月,頁10-38 、9-24 、6-32 、5-32 )。
顏國明:
〈朱子闢老子平議──以「老子即楊墨」與「老子是權謀法術」為例〉(收於《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第十四期,2001年9月,頁365-397)。
羅 浩:
〈郭店《老子》對文中的一些方法論問題〉(收於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輯(北京:三聯書局,1999年),頁197-207)。
鷲野正明(日人):
〈薛蕙的生平、思想及詩歌創作〉(收於增野弘幸 等著、李寅生 譯:《日本學者論中國古典文學──村山吉廣教授古稀紀念集》(四川:巴蜀書社,2005年6月第1版),頁331-346)。

(四)學位論文

林玉琴:
《薛蕙《老子集解》研究》(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6月)。
黃繼立:
《「神韻」詩學譜系研究—以王漁洋為基點的後設考察》(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1月)。
韋東超:
《明代老學研究》(大陸地區華中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4年5月)。
駱 凡:
《薛蕙詩學研究》(大陸地區湘潭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5月)。
程立中:
《亳州舊志研究》(大陸地區安徽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12月)。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