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91)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1 02:4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郭淑婕
研究生(外文):KUO SHU JIE
論文名稱:生命教育相關課程與學生靈性健康之研究-以中原大學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he Impacts of Life Education Courses upon Students’ Spiritual Health—
指導教授:李瑛李瑛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教育學系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普通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3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92
中文關鍵詞:生命教育靈性健康生命意義轉化學習
外文關鍵詞:life educationspiritual healthlife meaningtransformative learning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3
  • 點閱點閱:80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46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1
本研究以中原大學一百學年度第二學期大學部學生為調查對象,旨在了解中原大學學生靈性健康情形,以及生命教育相關課程的影響。本研究兼採用量化與質性研究,首先以「天、人、物、我」四類課程中與生命教育相關之17 門課程的1722 位學生為問卷調查對象,以「學生靈性健康量表」問卷進行調查,收回有效問卷1029 份,主要運用描述性統計、單因子變異數、薛費事後比較等統計方法分析。深度訪談部分則選出修課學生靈性健康成績達到顯著性的四位授課老師為對象。學生深度訪談則以個人靈性健康分數在前10%,且至少修畢「天、人、物、我」各一門課的七位學院代表為訪談對象。
根據研究結果彙整本研究結論如下:
一、中原大學學生靈性健康情形屬於中高,在靈性健康七個面向中以「感懷自然」分數最高,而「宗教寄託」分數最低。學生的性別、宗教、學院、家庭氣氛、校園活動參與次數、校園生活滿意情形、人際關係、生命重大事件都會影響他們的靈性健康。
二、必修課「宗教哲學」以及選修課「天、人、我」三類課程都有顯著性,並在事後比較顯出有修課的學生分數高於未曾修課的學生。
三、四位授課教師的教學理念及生命歷練,透過生命教育課程實踐,能影響學生的生命價值與意義,有助於學生靈性健康的發展。
四、受訪的七位學院學生代表從選課動機以及轉化學習的過程,顯示生命教育相關課程對於其靈性健康的影響。
基於上述研究發現,中原大學融入生教育的「天、人、物、我」通識課程,是一種奠基在「關係」上所建構的課程,的確在台灣各大學通識教育中獨樹一格,而且對於學生靈性健康的發展有所助益,值得其他大學仿效。本研究並對相關單位及後續研究提出建議。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overall spiritual health of the students in Chung Yung Christian University(CYCU), and to assess the influence derived from general curricula relating to life education.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was employed with a particular
survey entitled “Students’ Spiritual Health Survey” and conducted among 1029 students coming from 17 different courses relating to life education. In-depth interviews were carried out for both faculty and students involved to further explore on the impacts of teachers’teaching philosophies and practice upon students as well as other background factors that helped derive better learning efficacies on students’ spiritual health. The findings of the research we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The overall spiritual health of CYCU students scored at middle-high level. The “nature caring” scale is ranked highest among the seven scales extracted in this survey, while the “religion entrustment” scale is ranked lowest. Students’ backgrounds, learning motivations and life education related courses they have taken all give rise to significant influence upon their spiritual health.
2.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surfaced between students who had taken the required course “Philosophy of religion” and those who had not;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lso emerged in certain curricula in those three categories including heavenly relationship,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self relationship, with higher scores exclusively for those students who had taken the above courses.
3. The teaching philosophy, curriculum program, and personal life experience of the four faculty members selected do effectively facilitate success in imparting the value and meaning of life into students.
4. From the viewpoints of the seven students representing the seven colleges in CYCU, the life education curricula do enhance students’ spiritual health through their transformative learning.
Based on the above findings, the unique role of the general curriculum structure in CYCU is commendable in Taiwan’s higher education from this life educational perspective.
Suggestions for better performance are stressed as well, including a further strengthening on the quality of teachers and programs in “Philosophy of life”, the opening up of more courses directly relating to ‘relationship’ per se, the enhancement on teaching hardware and technology support, the improvement of the design in campus activities, and the upgrading on
students’ participation willingness of campus life. Topics for further research are also discussed.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 … … … …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 … … … … 3
第三節 名詞釋義 … … … … … … … … … 4
第四節 研究方法、研究範圍與限制… … … …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靈性及靈性健康相關理論與研究 … … 9
第二節 生命教育的緣起、內涵及發展… … … 2 7
第三節 生命教育課程設計的理念與實務 … … 3 1
第四節 大學生命教育相關研究… … … … … 3 5
第五節 大學生命教育課程與學生靈性健康的關係… … … … 4 1
第六節 中原大學生命教育課程的理念與實施 … … … … … 4 4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流程………………………………53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57
第三節 研究工具 … … … … … … … … … … …65
第四節 資料的蒐集與分析………………………………79
第五節 研究倫理…………………………………………82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中原大學學生靈性健康的概況及其影響因素……………………83
第二節 修習生命教育相關課程與靈性健康的關聯性……………………100
第三節 生命教育相關課程教師的教學理念與實踐………………………117
第四節 生命教育課程的學習經驗對靈性健康的影響……………………133
II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研究結論… … …… … … … … … … …1 5 1
第二節建議… … … … … … … … … … … …1 5 5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161
二、英文部分……………………………………………………… ………168
中文部分:
丁文祺(2011)。「年老與學習」的需求觀點。取自: http://ilms.ouk.edu.tw/,2013 年5 月10 日。
丁芳敏(2006 )。中原大學學生的全人教育目標知覺、校園參與經驗與學習成果的相關研究。中原大學教育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桃園。
中原大學(2012)。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取自:
http://web.cycu.edu.tw/gen2/02_about_us_b.html,2012 年6 月2 日。
中原大學開課查詢系統(2013)。中原大學e點靈。取自:
http://itouch.cycu.edu.tw/index.jsp?type=student, 2013年 7月10日。
中原大學通識中心(2013)。中原大學通識延伸課程計畫。取自:
http://itouch.cycu.edu.tw/index.jsp?type=student,2013 年4 月3 日。
吳芝儀、李奉儒(譯)(2008)。M. Q. Patton 著。質性研究與評鑑(Qualitative research &; evaluation methods)。嘉義市:濤石。
吳庶深、黃麗花(2001)。生命教育概論:實用的教育方案。台北市:學富文化。
吳庶深、黃麗花 (2002)。生命教育:健康與體育的核心概念。中等教育,53(1),154-163。
吳庶深(2003)。生命教育的意義與內涵-中港台兩岸三地初探。學生輔導,88,126-131。
吳清山、林天佑(2006)。教育名詞靈性領導。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73,179。
吳秀碧主編(2006)。生命教育理論與教學方案。台北市:心理。
吳明隆、涂金堂(2005)。SPSS 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五南。
若水(譯)(1992),李安德著。超個人心理學。台北:桂冠出版社。
若水(譯)(2002),李安德著。超個人心理學。台北:桂冠出版社。
李昱平(2006)。高雄縣高級中等學校學生靈性健康與生命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沈清松(2004)。大學理念與外推精神。台北:五南。
沈碩彬(2010)。淺談靈性健康之意涵及其相關研究之探析。教育與發展, 27(4),59-65。
沈麗靚(2003)。安寧護理人員靈性概念之建構研究。 私立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未出版。
何英奇(1987)。大學生之生命意義感及其相關:意義治療法基本概念之實徵性研究。教育心理學報,20,87-106。
杜強國、林芳生(2009)。靈性健康與職場靈性之探索性研究-以C 公司為例。全球商業經營管理學報,1,35-50。
杜明勳(2003)。談靈性。護理雜誌,50(1),81-85。
周珮祺(2009)。瀕死照顧者之經驗學習及其生命意義之探討-以「印度垂死之家」臺灣志工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治平(2000)。國科會「提昇私立大學校院研發能量」專案--全人生命教育理念下之大學教育和文化資產傳承研究。取自:
http://he.cycu.edu.tw/hecul1.htm,2012 年6 月20 日。
林治平主編(2001)。找人-全人理念與生命教育。中原大學宗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一)。
林治平(2004)。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生命的奧秘。台北:心理。
林思伶(2000a)。生命教育單元教學的設計與實施。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頁151-170。台北市:寰宇。
林思伶(2000b)。台灣省高級中學實施生命教育現況~1998-2000。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頁201-237。台北市:寰宇。
林芳生(2009)。靈性健康與職場靈性之探索性研究-以C公司為例。高苑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林彥伶(2007)。不同人口變項大學生之靈性安適、社會興趣及幸福感的差異比較。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玲儀(2010)。從U型理論觀點探討成人靈性學習歷程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終身學習與人資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
林繼偉、潘正德、王裕仁 (2002a)。學校生命教育現況分析。中原學報,30(2),173-187。
林繼偉、潘正德、王裕仁(2002b)。生命教育對後現代台灣社會問題的回應。2002 年全國生命教育理論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頁79-100。
林繼偉 (2004)。社會正義與社會關懷。生命教育之理論與實踐,頁137-152。台北市:心理。
邱淑芬(2002)。靈性面向在成人教育上的意義。成人教育學刊,6,51-72。
邱皓正(2002)。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五南。
易之新、黃璧惠、釋自鼑(譯)(2008),Jack. Kornfield 著。踏上心靈幽徑-穿越困境的靈性生活指引。臺北市:張老師文化。
柯麗蓉(2008)。大專校院高階主管生命態度與學校生命教育實踐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范麗娟(2004)。深度訪談。載於謝臥龍策劃(主編),質性研究,頁83-126。台北:心理。
紀潔芳(2006)。視聽媒體在生死教育教學上之探討。載於何福田(主編),生命教育,頁171-199。台北市:心理。
紀潔芳(2007)。生死教育學:方法、資源運用、教學活動。臺北:華騰文化。
胡宜芳(2008)。大學生「覺察他人受苦」之生命教育課程與教學成效研究。東海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
胡瀚平(2011)。現行生命教育教材之探討。取自
http://blog.ncue.edu.tw/sys/lib/read_attach.php?id=2313,2012年3月20日。
徐慧娟(2005)。生命教育融入軍訓護理CPR教學對學習CPR成效及生命態度之影響。國立台北護理學院生死教育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徐敏雄(2007)。台灣生命教育的發展歷程:Mannheim 知識社會學的分析。台北:國立編譯館主編,師大書苑發行。
孫效智(2000)。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哲學基礎。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頁1-22。台北市:寰宇。
孫效智(2001)。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實施。哲學雜誌,35,4-31。
孫效智 (2002)。生命教育的困境與展望。中央日報, 7 月 29 日,觀念世界版。
孫效智(2004a)。高中生命教育選修課課程規劃理念與展望。「高中『生死關懷』新設課程教學研討會」會議論文集。
孫效智 (2005a)。高中「生命教育」課程綱要重點與特色。台灣生命教育觀摩學習團團刊,112-116。
孫效智(2005b)。生命教育與大學通識課程。生命教育之理論與務實研討會。台中市:中臺科技大學。
孫效智(2007)。生命教育與大學生通識人文素養。大專校院生命教育學術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1-15。
孫樂平(2010)。教師靈性健康與成長之道。台灣教育雙月刊664 期。
教育部(2006a)。師資職前教育課程-普通高級中學「生命教育」專門科目及學分一覽表。取自
http://140.111.34.69/EDU_WEB/EDU_MGT/HIGH-SCHOOL/EDU28900,2011年10月3日。
教育部(2006b)。教育部推動生命教育中程計畫(九十至九十三年度)。教育部中華民國九十年五月二十九日台(九○)訓(三)字第九○○六六三○六函。,取
自http://210.60.194.100/life2000/eduteam/project_mid.htm#_4,2011年10月20日。
陳立言(2004)。生命教育在台灣之發展概況。哲學與文化,31(9),21-46。
陳立言(2011)。台灣推動生命教育的成果及未來發展。兩岸青少年教育研討會。台灣教育雙月刊667 期。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芳伶(2002)。生死教育與悲慟輔導:我的教學經驗與省思。載於林綺雲、張盈堃(主編),生死教育與輔導,17-35。台北市:洪葉。
陳美淑(2007)。大專院校學生靈性、工作價值與生涯抉擇之調查研究-以基督教團契學生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
陳美琴(2007)。靈性發展與人格整合。大專校院生命教育學術與教學研討會,台北市立教育大學。
陳雯萍(2008)。文化創意產業家的創業歷程與靈性成長的關係:一個個案的敘說研究。成人及終身教育學刊,11,141-179。
陳雯萍、王政彥(2010)。文化創意產業女性創業家創業動機的靈性展限。成人及終身教育學刊,14,115-152。
陳德光(2000)。大學階段生命教育的內涵。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51-65。台北市:寰宇。
陳錫琦(2009)。生命與健康之融匯-靈性教育。國民教育,50(2),7-13。
陳慧姿(2007)。高中教師靈性健康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高雄地區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郭純芳(2004)。生命教育課程對大學生自我概念與生命態度之影響-以東海大學生命教育課程β計畫為例。東海大學教育碩士研究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彭慧玲、陳麗雲(2005)。生涯輔導的性靈層面。諮商與輔導,246,25-26。
彭慧玲(2009)。應屆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準備。台灣高等教育研究電子報,取自:https://www.cher.ntnu.edu.tw/epaperi/topics/nindex2.php?no=46&;page=0,2011年8月31日。
彭玫瑛(2009)。藥癮戒治者宗教性、靈性健康與生命意義感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Frankl, Viktor E.原著,游恆山譯(1992)。生存的理由—與心靈對話的意義治療學。台北:遠流。
張光正、呂鴻德(1998)。中原大學教育理念形成、共識與擴散-科技與人文融合之觀點。中原學報,26(4),1-8。
張淑美(2000)。生命教育與生死教育在中等學校實施概況之調查結果。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171-199。台北:寰宇。
張淑美(2006a)。生命教育研究論述與實踐-生死教育取向。高雄市:復文。
張淑美譯(2007),John P. Miller 著。生命教育-推動學校的靈性課程。台北:學富文化。
張淑美、張利中等(2009)。生命教育-全人課程理論與實務。台北:心理。
張淑美、陳慧姿(2008)。高雄地區高中教師靈性健康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生死學研究,7,89-138。
張新仁、張淑美、魏惠美、丘愛鈴(2006)。大專院校推動生命教育現況及特色之調查研究。高雄師大學報,21,1-24。
張美蘭(2000)。國民中學生命教育課程目標之發展。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辜俊傑(2011)。影響賞鳥遊憩者靈性健康之前置因素:休閒涉入、休閒靈性功能與滿意度間之關係。國立屏東商業技術學院休閒遊憩與創意產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陳錫琦(2009)。生命與健康之融匯-靈性教育。國民教育,50(2),7-13。
陳慧姿(2007)。高中教師靈性健康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高雄地區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郭純芳(2004)。生命教育課程對大學生自我概念與生命態度之影響-以東海大學生命教育課程β計畫為例。東海大學教育碩士研究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彭慧玲、陳麗雲(2005)。生涯輔導的性靈層面。諮商與輔導,246,25-26。
彭慧玲(2009)。應屆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準備。台灣高等教育研究電子報,取自:
https://www.cher.ntnu.edu.tw/epaperi/topics/nindex2.php?no=46&;page=0,2011年8月31日。
彭玫瑛(2009)。藥癮戒治者宗教性、靈性健康與生命意義感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Frankl, Viktor E.原著,游恆山譯(1992)。生存的理由—與心靈對話的意義治療學。台北:遠流。
張光正、呂鴻德(1998)。中原大學教育理念形成、共識與擴散-科技與人文融合之觀點。中原學報,26(4),1-8。
張淑美(2000)。生命教育與生死教育在中等學校實施概況之調查結果。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171-199。台北:寰宇。
張淑美(2006a)。生命教育研究論述與實踐-生死教育取向。高雄市:復文。
張淑美譯(2007),John P. Miller 著。生命教育-推動學校的靈性課程。台北:學富文化。
張淑美、張利中等(2009)。生命教育-全人課程理論與實務。台北:心理。
張淑美、陳慧姿(2008)。高雄地區高中教師靈性健康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生死學研究,7,89-138。
張新仁、張淑美、魏惠美、丘愛鈴(2006)。大專院校推動生命教育現況及特色之調查研究。高雄師大學報,21,1-24。
張美蘭(2000)。國民中學生命教育課程目標之發展。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辜俊傑(2011)。影響賞鳥遊憩者靈性健康之前置因素:休閒涉入、休閒靈性功能與滿意度間之關係。國立屏東商業技術學院休閒遊憩與創意產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楊深耕(2004)。從心理學的角度探討成人的靈性智能。成人及終身教育學刊,2,98-122。
楊仕裕(2006)。大學生認知發展、靈性發展及其相關影響因素之研究:以天主教輔仁大學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鳳玉(2011)。護理人員靈性健康與靈性照顧行為之相關性研究。長榮大學護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黃惠貞(2003)。某大專院校學生靈性健康、知覺壓力與憂鬱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淑貞(2005)。中學生靈性健康與生活壓力相關之研究-以台中地區三所女中為例。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國城(2009)。成人參與一貫道活動對其智慧與靈性健康影響之研究─以發一崇德道場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黃琪璘(2000)。死亡教育課程介入對台東師院學生死亡態度影響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雅文(2006)。共有經驗生命教育生活技能教學模式-自殺預防的基礎教育。研習資訊,23(4),15-22。
黃祥德(2000)。小學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實施。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241-253。台北市:寰宇。
趙可式、沈錦惠(譯)(2003),Frankl , viktor .E. 著。 活出意義來“從集中營說存在主義。台北:光啟。
廖愛華、賴秋絨(1999)。台灣中部地區某校護理老師及應屆畢業護生靈性需求初探。弘光學報,34,247-276。
廖淑純(2011)。探究成人靈性轉化學習-以生涯轉換者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終身學習與人資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
潘正德、李清義(2009)。中原大學品格教育的實踐和省思。通識教育學刊,4,93-120。
潘正德、林繼偉(2000):全人生命教育理念下之大學教育和文化資產傳承研究-子計畫-:全人輔導與生命教育的研究發展計畫。國科會研究計畫,計畫編號:NSC89-P-033-003。
潘正德(2012)。生命教育與教育生命。中原大學全人發展網。取自:
http://holistic.cycu.edu.tw/releaseRedirect.do?unitID=183&;pageID=3669,2012年 4月29日。
潘裕豐(1994)。靈性與創造。創造思考教育,6,5-9。
鄧文雄(1984)。心理學與宗教信仰。台北:現代文字中心。
簡宏江(2002)。大專學生的困境與輔導-以育達商業技術學院為例。2002 年全國生命教育理論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
蔡進雄(2006)。提升教育領導的新境界:論靈性與教育領導。教育研究月刊,146,78-84。
鄭彩鳳、黃柏勳(2003)。學習型組織的靈性內涵初探及其對學校經營的啟示。初等教育學刊,15,27-46。
黎建球(2000)。生命教育的意義價值及其內容。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頁7-48。台北市:寰宇。
劉嘉韻(2005)。台學生自殺死亡率與死亡人數增加值得關切。取自:
http://www.epochtimes.com/b5/5/11/9/n1114184.htm,2011年11月9日。
劉建人(2007)。生命教育融入資訊倫理數位課程之行動研究:以某科技大學為例。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劉修吟(2003)。大學生命教育課程設計與實施之研究-以花蓮某大學為例。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佩瑜(2010)。大學生靈性健康與接觸死亡經驗之研究-以某大學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賴素燕(2008)。高齡志工之幸福感研究。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賴維淑(2002)。晚期癌症病患對臨終事件之感受與身、心、社會及靈性之需求。
國立成功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鍾聖校(2000)。生命教育的另類可能-談情一溝通理論再大學之實踐發現。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理論與實務,67-87。台北市:寰宇。
蕭宏恩 (2000)。護理照護的根本關懷。護理雜誌,47(5)‧71-76。
蕭雅竹(2004)。護生靈性健康與實習壓力、憂鬱傾向及自覺健康狀態之相關性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羅暐茹(2011)。靈性教育方案對高齡者靈性健康影響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英文部分:
Banks, R. L., Poehler, D. L. & Russell, R. D.(1984). Spirit and human-spiritual interaction as a factor in health and in health education. Health Education,
15,16-18.
Bean, W. E. (2000). Community development and adult education: Locating practice in its roots. New Directions for Adult &; Continuing Education, 85, 67-76.
Capeheart -Meningall, J. (2005). Role of spirituality and spiritual development in student life outside the classroom. New Direction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104,
31-36.
Carson, V. B. (1980). Meeting the spiritual needs of hospitalized psychiatric patients. Perspectives in Psychiatric Care. 18,17-20.
Colaizzi, P. F.(1978).Psychological research as the phenomenological views it.In R.Valle &; M.King (Eds.), Existential-Phenomenological Alternatives for
Psychology,48-71.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olozzi, E. A., &; Colozzi, L. C. (2000). College students' callings and careers: An integrated values-oriented perspective. In D. A. Luzzo (Ed.), Career Counseling
of College Students: An empirical guide to strategies that work. 63-91.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73-282.
Crumbaugh, J. C. (1973). Everything to Ggain:A Guide to Self-fulfillment through Logoanalysis. Chicago: Nelson-Hall Company.
Daloz, L. A. (1999). Mentor: Guiding the Journey of Adult Learners (2nd ed.).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Dei, S.G. J. (2002). Spiritual knowing and transformative learning. In E. V. O’Sullivan, A. Morrell, M. A. O’Connor (Eds.), Expanding the Boundaries of Transformative
Learning . New York &; Hampshire: Palgrave. 121-133.
Duffy, R. D., &; Blustein, D. L. (2005).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irituality, religiousness, and career adaptability.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67,
420-440.
Elkins ,D. N. ,Hedstrom ,J. J. ,Hughes,L. L.,Leaf,J. A.,&;Saunders, C.(1988). Toward a humanistic-phenomenological spirituality: defition,description,and measurement, Journal of Homannistic Psychology, 28, 5-18.
English, L. M. (2000). Spiritual dimensions of informal learning. New Directions for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85, 29–37.
Fisher,J. W.(1999). Helps to fostering students’ spiritual healt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hildren’s Spirituality, 4, 29-49.
Fisher, J. W., Francis, L. J. &; Johnson, P. (2000) Assessing spiritual health via four domains of spiritual well-being: The SH4DI. Pastoral Psychology, 49,133-145.
Frankl, V. E.(1963). Man's Search for Meaning: An Introduction to Logotherapy.New York: Pocket Books.
Frankl, V. E.(1965). The Doctor and the Soul: From Psychotherapy to Logotherapy (2nd ed.).New York: Alfred A. Knopf,Inc.
Frankl, V. E. (1969). The Will to Meaning: Foundations and Applications of Logotherapy. New York, NY: The World Publishing Co.Morrell &; M. A. O'Connor (Eds.)
Frankl, V. E.(1988).The Will to Meaning: Foundations and Applications of Logotherapy.(2nd ed.). New York: New American Library.
Garland, S. N., Carlson, L. E., Cook, S., Lansdell, L., &; Speca, M. (2007). A non-randomized comparison of 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and healing arts programs for facilitating post-traumatic growth and spirituality in cancer outpatients. Supportive Care in Cancer, 15, 949-961.
Gardner, Howard (1999). Intelligence Reframed. Multiple Intelligences for the 21st Century. New York: Basic Books.
Hahn, D. B. &; Payne, W. A.(2003). Focus on Health(6th ed). Boston, MA:Mcgraw-Hill.
Hodge, D. R. &; Roby, J. L. (2010). Sub-Saharan Africa women living with HIV/AIDS: An exploration of general and spiritual coping strategies. Social Work, 55, 27-37.
Howden, J.W. (1992). Development and psychometr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irituality assessment scale.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Denton : Texas
woman’s university, Texas.
Levin, J. S., Larson, D. N. &; Puchalski, C.M. (1997). Religion and spirituality in medicine: Research and educati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278, 792-793
Maslow, A. H. (1968). Toward a Psychology of Being. New York: D. Van Nostrand Company.
Merriam, S.B.&Caffarella, R.S. (1999). Transformational learning. Learning in Adulthood: A Comprehensive Guide. San Francisco: Jossey-Boss. 318-339.
Mezirow, J. (1991). Transformative Dimensions of Adult Learning.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Miller, L. W.(2000). Continuing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 spiritual based program. New Direction for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85, 49-58.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Mishler, eg. (1986). Research Interviewing: Context and Narrative.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Moberg, D. O. (2008). Spirituality and aging: Research and implications. Journal of Religion, Spirituality and Aging, 20, 95-134.
Mueller, P. S., Plevak, D. J., Rummans, T. A. (2001). Religious involvement, spirituality, and medicine: implications for clinica practice. Mayo Clinic Proceedings, 76, 1225-1235.
Paloutizan, R. D., &; Ellison, C. W. (1982). Loneliness, spiritual well-being and the quality of life. In L.A. Peplau &; D. Perlman(Eds.), Loneliness: A Sourcebook of
Current Theory,Research &; Therapy.New York: Wiley. 224-237.
Stranahan, S. (2008). A Spiritual screening tool for older adults. Journal of Religion &; Health, 47, p491-503.
Tisdell, E. J. (2001). Spirituality in Adult and Higher Education. ERIC DIGEST. No.232.
Tisdell, E. J.(2003). Exploring Spirituality and Culture in Adult and Higher Education.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Tisdell, E. J. (2007). In the new millennium: The role of spirituality and the cultural imagination in dealing with diversity and equity in higher education classroom.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109, 531-560.
Tisdell, E. J. (2008), Spirituality and adult learning. New Directions for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119, 27-36.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蕭宏恩 (2000)。護理照護的根本關懷。護理雜誌,47(5)‧71-76。
2. 蔡進雄(2006)。提升教育領導的新境界:論靈性與教育領導。教育研究月刊,146,78-84。
3. 潘裕豐(1994)。靈性與創造。創造思考教育,6,5-9。
4. 潘正德、李清義(2009)。中原大學品格教育的實踐和省思。通識教育學刊,4,93-120。
5. 廖愛華、賴秋絨(1999)。台灣中部地區某校護理老師及應屆畢業護生靈性需求初探。弘光學報,34,247-276。
6. 黃雅文(2006)。共有經驗生命教育生活技能教學模式-自殺預防的基礎教育。研習資訊,23(4),15-22。
7. 楊深耕(2004)。從心理學的角度探討成人的靈性智能。成人及終身教育學刊,2,98-122。
8. 張淑美、陳慧姿(2008)。高雄地區高中教師靈性健康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生死學研究,7,89-138。
9. 張光正、呂鴻德(1998)。中原大學教育理念形成、共識與擴散-科技與人文融合之觀點。中原學報,26(4),1-8。
10. 彭慧玲、陳麗雲(2005)。生涯輔導的性靈層面。諮商與輔導,246,25-26。
11. 陳錫琦(2009)。生命與健康之融匯-靈性教育。國民教育,50(2),7-13。
12. 張淑美、陳慧姿(2008)。高雄地區高中教師靈性健康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生死學研究,7,89-138。
13. 張光正、呂鴻德(1998)。中原大學教育理念形成、共識與擴散-科技與人文融合之觀點。中原學報,26(4),1-8。
14. 彭慧玲、陳麗雲(2005)。生涯輔導的性靈層面。諮商與輔導,246,25-26。
15. 陳錫琦(2009)。生命與健康之融匯-靈性教育。國民教育,50(2),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