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古籍
王守仁(明),〈示憲兒〉,收錄於陳夢雷、蔣廷錫(清)撰,《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家範典‧教子部》,台北:鼎文書局,1976年。
王守仁(明),〈示正憲〉,收錄於陳夢雷、蔣廷錫(清)撰,《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家範典‧教子部》,台北:鼎文書局,1976年。
王圻(明)撰,《續文獻通考》,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史部.政書類》,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王相母(明),《女範捷錄》,收錄於陳夢雷、蔣廷錫(清)撰,《古今圖書集成.閨媛典.總部總論二》,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王陽明(明),〈訓蒙大意示教讀劉伯頌等〉,收錄於《王陽明全集》第1冊,杭州市: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
王陽明(明),〈教約〉,收錄於《王陽明全集》第1冊,杭州市: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
方孝孺(明),《幼儀雜箴》,收錄於陳弘謀(清)輯,《五種遺規-養正遺規卷上》,臺北市:中華書局,1965-1966年。
不著撰人,《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下冊影印本》,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文殿楷(清),《濟寧文氏家譜》,清道光26年(1846)西草堂寫本‧山東濟寧。原藏哥倫比亞大學東亞圖書館。
孔穎達注,《周易正義》,收錄於陸費逵總勘,《四部備要》,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
左元鼎、左元成(清),《常州左氏宗譜》,清光緒16年(1890)裕德堂木活字版印本‧江蘇武進、無錫。原藏哥倫比亞大學東亞圖書館。
丘濬(明),《大學衍義補》,收錄於《叢書集成三編》第12冊,新文豐出版公司,1999年。
全祖望(清),《鮚埼亭集外編》,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朱熹(宋)集注、蔣伯潛(清)廣解,《四書讀本--學庸》,臺北:啟明書局,出版年不詳。
朱熹(宋),〈大學章句序〉,收錄於陳俊民校編,《朱子文集》,臺北:德富文教基金會,2000年。
朱熹(宋)撰,《家禮》,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朱熹(宋),《小學》,收錄於清.張伯行,《養正類編》卷2,《百部叢書集成》第26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69年。
朱熹(宋),〈童蒙須知〉,收錄於陳弘謀(清)輯,《五種遺規-養正遺規卷上》,臺北市:中華書局,1965-1966年。
阮元(清)校勘,《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
李東陽等(明)撰,《大明會典》,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76年。
李祚榛(清)等,《深洞李氏大宗譜》,清光緒27年(1901)世德堂木活字版印本‧江西南昌。原藏日本國會圖書館。
李應升(明),〈亡前一日手書誡子〉,收錄於張伯行(清)輯,《課子隨筆鈔》,臺北市:廣文書局,1975年。
呂坤(明),〈收塞北五首示兒〉,收錄於張伯行(清)撰,《養正類編》卷13,《百部叢書集成》第26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69年。
呂坤(明),〈望江南五首示兒〉,收錄於張伯行(清)撰,《養正類編》卷13,《百部叢書集成》第26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69年。
呂坤(明),《閨範圖說》,明萬歷庚寅18年刊本。
呂祖謙(宋),《少儀外傳》,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6年。
呂坤(明),《續小兒語》,收錄於陳弘謀(清)輯,《五種遺規-養正遺規卷下》,臺北市:中華書局,1965-1966年。
呂得勝(明),《女小兒語》,收錄於陳弘謀(清)輯,《五種遺規-教女遺規卷中》,臺北市:中華書局,1965-1966年。
呂得勝(明),《小兒語》,收錄於陳弘謀(清)輯,《五種遺規-養正遺規卷下》,臺北市:中華書局,1965-1966年。
何士晉(明),〈宗規〉,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第115冊(臺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5年),頁668-671。
何倫(明),《何氏家規》,收錄於張伯行(清)輯,《課子隨筆鈔》,臺北市:廣文書局,1975年。
宋詡(明),《宋氏家要部》,收錄於《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第61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年。
宋詡(明),《宋氏家規部》,收錄於《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第61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年。
宋詡(明),《宋氏家儀部》,收錄於《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第61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年。
吳麟徵(明),《家誡要言》,收錄於《叢書集成新編》第33冊,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金敞(明),《家訓紀要》,收錄於張伯行(清)輯,《課子隨筆鈔》,臺北市:廣文書局,1975年。
金敞(明),《宗約》,收錄於張伯行(清)輯,《課子隨筆鈔》,臺北市:廣文書局,1975年。
金敞(明),《宗範》,收錄於張伯行(清)輯,《課子隨筆鈔》,臺北市:廣文書局,1975年。
范淶(明),《休寧范氏族譜》,明萬曆年間刊本‧安徽休寧。原藏國家圖書館。
姚舜牧(明),《藥言》,收錄於《叢書集成新編》第33冊,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胡廣(明)等奉敕撰、黃彰健(明)校勘,《明實錄.太祖實錄》,臺北:中研院史語所,1984年。
胡廣(明)等奉敕撰、黃彰健(明)校勘,《明實錄.英宗實錄》,臺北:中研院史語所,1984年。
胡廣(明)等奉敕撰、黃彰健(明)校勘,《明實錄.憲宗實錄》,臺北:中研院史語所,1984年。
胡廣(明),《性理大全書》卷43〈小學〉,收錄於孔子文化大全編輯部,《孔子文化大全叢書》,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1989年。
姚儒(明),《教家要略》,明萬曆24年忠恕堂刻《由醇錄》本。
夏言(明),《夏桂州先生文集》,淸康熙五十八年(1719)吳一璘校刊本。
席奉乾(清)修,《陝西省.郃陽縣全志》,乾隆34年刊本,中國方志叢書,華北244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
徐三重(明),《徐氏家則》,收錄於陳夢雷、蔣廷錫(清)撰,《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家範典‧教子部》,卷39,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徐春甫,《古今醫說.嬰幼論》,收錄於陳夢雷、蔣廷錫(清)撰,《古今圖書集成.藝術典》,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徐梓、王雪梅編,《蒙學輯要.蒙學要義》,太原市: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
徐薄(明)等奉敕撰、李東陽(明)等重修,《明會典》,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袁黃(明),〈訓子言〉,收錄於《叢書集成新編》第33冊,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高攀龍(明),《高子遺書‧家訓》,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9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張永明(明),〈家訓〉,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7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頁378-391。
張永銓(清),〈先祠記〉,收錄於賀長齡(清)撰,《皇朝經世文編》卷66,清道光七年刻本。
張廷玉(清),《明史》(新校本),臺北市:鼎文書局,1975年。
張伯行(清)集解,《小學集解》,台北市:世界書局,1962年。
許相卿(明),《許雲邨貽謀》,收錄於《叢書集成新編》第33冊,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許棟(清)等,《暨陽許氏宗譜》,清同治11年(1872)詒燕堂木活字版印本‧江蘇江陰。原藏哥倫比亞大學東亞圖書館。
陳其德(明),《垂訓樸語》,南京圖書館藏清嘉慶十八年刻本,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94冊(臺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5年),頁395-405。
陳龍正(明),《家矩》,收錄於《叢書集成續編》第214冊,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屠羲英(明),《童子禮》,收錄於清張伯行撰,《養正類編》卷3,《百部叢書集成》第26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69年。
黃宗羲(明),《宋元學案》,台北市:廣文書局,1979年。
黃彰健(明),《明代律例彙編》,臺北:中研院史語所,1979年。
程啟瑞(清)等,《懷寧野鴨塘程氏支譜》,清道光19年(1839)四箴堂木活字版印本‧安徽懷寧。原藏哥倫比亞大學東亞圖書館。
彭端吾(明),《彭氏家訓》,收錄於張伯行(清)輯,《課子隨筆鈔》,臺北市:廣文書局,1975年。
褚人穫(清)纂,《堅瓠集》,臺北市:新興出版社,1979年。
楊舒甲等,《楚黃中和里土墩頭楊氏族譜》,民國4年(1915)四知堂木活字版印本‧湖北黃安。原藏哥倫比亞大學東亞圖書館。
楊繼盛(明),《楊忠湣公遺筆‧父椒山諭應尾應箕兩兒》,收錄於《叢書集成新編》第33冊,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溫璜(明),《溫氏母訓》,收錄於《叢書集成新編》第33冊,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趙翼(清),《陔餘叢考》,臺北:世界書局,1960年。
劉安(西漢),〈淮南子.詮言訓〉,收錄於《諸子集成》第7冊,上海市:中華書局,1954年。
黎靖德(宋),《朱子語類》,明成化九年江西藩司覆刊宋咸淳六年導江黎氏本。
魯銓(清)等修、洪亮吉(清)等纂,《寧國府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
鄭濂(明),《鄭氏家範》,收錄於張伯行(清)輯,《課子隨筆鈔》,臺北市:廣文書局,1975年。
霍韜(明),《霍渭厓家訓》,收錄於《叢書集成續編》第78冊,上海市:上海書店,1994年。
薛瑄(明),〈誡子書〉,收錄於陳夢雷、蔣廷錫(清)撰,《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家範典‧教子部》,卷40,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薛瑄(明),〈示兒〉,收錄於陳夢雷、蔣廷錫(清)撰,《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家範典‧教子部》,卷40,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薛瑄(明),〈示勝子〉,收錄於陳夢雷、蔣廷錫(清)撰,《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家範典‧教子部》,卷40(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薛瑄(明),〈示京子〉,收錄於陳夢雷、蔣廷錫(清)撰,《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家範典‧教子部》,卷40(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薛瑄(明),〈示昌子〉,收錄於陳夢雷、蔣廷錫(清)撰,《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家範典‧教子部》,卷40,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戴德(漢)撰、周盧辯注,〈大戴禮記.保傅〉卷3,收錄於《文津閣四庫全書》第124冊,北京 : 商務印書館,2006年。
譚希思(明),《明大政纂要》,臺北:文海出版社,1986年。
魏元曠編輯(民國),《江西省.南昌文徵》,民24年重印本,中國方志叢書,華中105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69年。
龐尚鵬(明),《龐氏家訓》,收錄於《叢書集成新編》第33冊,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嚴登(清)等,《烏程鳳林嚴氏家譜》,清乾隆9年(1744)刊本‧浙江吳興。原藏哥倫比亞大學東亞圖書館。
貳、近人論著
一、專書
丁福保輯,《說文解字詁林正補合編》第3冊,鼎文書局,1977年。
上海圖書館編,《中國叢書綜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方志遠,《明代國家權力結構及其運行機制》,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年。
牛建強,《明代中後期社會變遷研究》,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7年。
不著撰人,《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下冊影印本》,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王玉波,《中國家長制家庭制度史》,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9年。
王玉波,《中國家庭的起源與演變》,河北: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年。
王玉波,《中國古代的家》,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
王利器撰,《顏氏家訓集解(增補本)》,北京市:中華書局,2002年。
王長金,《傳統家訓思想通論》,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
王凱旋,《明代科舉制度考論》,瀋陽:瀋陽出版社,2005年。
王爾敏《明清社會文化生態》,臺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
王鶴鳴等主編,《中國譜牒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王鶴鳴等主編,《中華譜牒研究》,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0年。
尹選波,《中國明代教育史》,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毛禮銳、邵鶴亭、瞿菊農合著,《中國教育史》,臺北:五南,1989年。
毛禮銳等主編,《中國教育通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7年。
不著撰人,《明朝史話》,臺北市:木鐸出版社,1987年。
史仲文、胡曉林主編,《中國明代經濟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包筠雅,《功過格—明清社會的道德秩序》,杭州市: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年。
加藤常賢等,《中國思想史》,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78年。
池小芳,《中國古代小學教育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
朱明勛,《中國家訓史論稿》,成都:巴蜀書社,2008年。
伍雄武等主編,《簡明中國哲學發展史》,重慶市: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
成曉軍主編,《名臣家訓》,武漢市:湖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
李文治、江太新,《中國宗法宗族制和族田義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
李光璧,《明朝史略》,武漢市:湖北人民社,1957年。
李楠編著,《傳世家訓家書寶典》,北京市:西苑出版社,2006年。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台北:三民書局,1996年。
吳氏,《讀史劄記》,臺北:文學史料研究會,2011年。
吳哲夫,《明代版畫藝術圖書特展專輯》,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89年。
吳雁南主編,《心學與中國社會》,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94年。
杜正勝主編,《吾土與吾民-中國文化新論.社會篇》,臺北市:聯經,1982年。
杜成憲、王倫信,《中國幼兒教育史》,上海:上海教育,1998年。
何彤,《因果報應之理論與事實》,台北市:燕徵,1996年。
何曉夏主編,《簡明中國學前教育史》,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0年。
余英時,《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台北市:聯經,1987年。
沈兼士,《中國考試制度史》,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宋原放等,《中外出版史》,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
林友春,《近世中國教育史研究》,東京:國土社,昭和33年。
林啓彥,《中國學術思想史》,台北:書林,1994年。
尚鉞,《中國歷史綱要》,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年。
周愚文,《宋代兒童的生活與教育》,臺北:師大書苑,1996年。
周愚文,《中國教育史綱》,臺北:正中書局,2001年。
周愚文、洪仁進主編,《中國傳統婦女與家庭教育》,臺北:師大書苑,2005年。
周德昌主編,《中國教育史研究》(明清分卷),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年。
姜公韜,《明清史》,臺北市:長橋出版社,1979年。
侯外廬等主編,《宋明理學史》,北京市:人民出版社,1984年。
侯外廬主編,《中國思想史綱》,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
祝瑞開,《中國婚姻家庭史》,上海市:學林出版社,1999年。
韋慶遠,《明代黃冊制度》,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
洪邁,《容齋隨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56年。
馬鏞,《中國家庭教育史》,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
徐少錦、陳延斌,《中國家訓史》,西安:陜西人民,2003年。
徐少錦等主編,《中國歷代家訓大全》上下冊,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3年。
徐宗林、周愚文,《教育史》,台北市:五南,2005年。
徐梓編注,《家訓-父祖的叮嚀》,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6年。
徐梓,《蒙學讀物的歷史透視》,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徐梓,《家範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徐揚傑,《中國家族制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
徐揚傑,《宋明家族制度史論》,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党明德、何成主編,《中國家族教育》,濟南市: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年。
夏征農主編,《辭海》,臺北:東海書局,1992年。
高時良主編,《明代教育論著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
孫培青主編,《中國教育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唐淑、鍾昭華主編,《中國學前教育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
翁麗芳,《幼兒教育史》,臺北市:心理出版社,1998年。
陳東原,《中國教育史》,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上海市:上海書店,1984年。
陳漢才,《中國古代幼兒教育史》,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陳學文,《明清社會經濟研究》,台北:稻鄉出版社,1991年。
陸林,《中華家訓大觀》,合肥市:安徽人民出版社,1994年。
張仁忠,《明清簡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張建仁,《明代教育管理制度研究》,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3年。
張國剛主編,余新忠著,《中國家庭史》,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2007年。
張顯清等主編,《明代政治史》,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
常建華,《明代宗族研究》,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莊華峰,《中國社會生活史》,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03年。
馮端龍、詹杭倫主編,《華夏家訓》,成都:天地出版社,1995年。
馮爾康等,《中國宗族社會》,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
許瀛鑑,《中國印刷史論叢》,台北:中國印刷學會,1997年。
喬一凡,《論語通義》,台北市:中華書局,1983年。
喬衛平、程培傑,《中國古代幼兒教育史》,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89年。
傅衣淩主編,《明史新編》,臺北:雲龍出版社,1995年。
傅樂成,《中國通史》,臺北市:大中國圖書公司,1977年。
費成康主編,《中國的家法族規》,上海市: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8年。
楊布生等,《中國書院與傳統文化》,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
楊茂義主編,《中國古代家庭教育簡論》,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9年。
楊榮春,《中國封建社會教育史》,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5年。
楊豫,《西洋史學史》,臺北:昭明出版社,2000年。
楊懋春,《中國社會思想史》,臺北市: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6年。
趙克生,《明代地方社會禮教史叢論:以私修禮教書為中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
趙克生,《明代國家禮制與社會生活》,北京市:中華書局,2012年。
廖其發,《中國幼兒教育史》,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
熊秉真,《童年憶往》,臺北:麥田,2000年。
翟博主編,《中國人的教育智慧-經典家訓版》,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年。
鄭師渠等主編,《中國文化通史.明代卷》,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劉曉東,《明代的塾師與基層社會》,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
閻愛民《中國古代家教》,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
盧正言主編,《中國歷代家訓觀止》,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年。
薛仲三、歐陽頤纂定,《兩千年中西曆對照表》,臺北:華世書局,1977年。
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台北:里仁書局,1984年。
二、學位論文
丁淑萍,《明代社學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未出版。王光宜,《明代女教書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未出版。王龍風,《明代家訓研究》,私立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未出版。王寶彩,《明代道德教養類蒙書之研究》,私立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未出版。尤雅姿,《顏之推及其家訓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年,未出版。江美蓮,《唐代宰相家訓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未出版。李政勳,《從《顏氏家訓》論顏之推對禮樂教化的終極關懷》,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未出版。吳錦昌,《明代家訓之女子家庭教育》,私立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未出版。林春梅,《宋代家禮、家訓的研究》,私立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未出版。林素珍,《魏晉南北朝家訓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3年,未出版。林偉琤,《唐代家訓所表現的女子教育觀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未出版。卓美月《唐代家訓所表現之家庭教育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碩士論文,1995年,未出版。周穗鼎,《宋代家訓研究》,私立明道大學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未出版。洪富吉,《從顏氏家訓探討南北朝時代士大夫的佛教信仰》,私立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8年,未出版。許月馨,《顏氏家訓的道德教育研究》,私立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未出版。張心愷,《明清時代蒙學施教所啟導之文化典範與應世智能》,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未出版。張文昌,《唐宋禮書研究-從公禮到家禮》,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未出版。張燕如,《唐太宗家訓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2002年,未出版。張雙紅,《顏氏家訓治學與處世之研究》,私立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8年,未出版。康世昌,《漢魏六朝「家訓」研究》,私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年,未出版。陳莉婷,《宋代家訓之女子教育觀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未出版。陳涵邡,《晚明至清中葉訓蒙理念的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未出版。郭惠端,《呂坤的蒙書及其童蒙教育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未出版。舒愛珍,《明代童蒙教材研究》,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未出版。葉威伸,《從宋人筆記、家訓看宋代士人的家庭教育》,私立東吳大學歷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6年,未出版。詹康,《明代的教化思想》,國立臺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未出版。
鍾豔攸,《明清家訓族規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03年,未出版。顏廷璽,《顏氏家訓研究》,私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3年,未出版。顏筱恬,《袁氏世範教育意涵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未出版。三、期刊文章
丁美華,〈論家長制下的家庭子女教育〉,《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年第5期,頁88-90。
王瑜、蔡志榮,〈明清士紳家訓中的治生思想成熟原因探析〉,《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3月第32卷第2期,頁135-140。
王龍風,〈宋明儒學對於中國家訓的影響〉,《輔大中研所學刊》,1995年3月第4期,頁51-60。牛曉玉,〈試論明清家訓中的德育教育觀〉,《安陽工學院學報》,2008年第2期,頁125-128。
田建榮,〈試論古代蒙養教育與科舉〉,《考試研究》,2009年1月第5卷第1
期,頁103-120。
李文治,〈明代宗族制的體現形式及其基層政權作用〉,《中國經濟史研究》1988年第1期,頁54-72。
李定開,〈略談中國古代家庭中的兒童教育〉,《西南師範學院學報》,1983
年第3期,頁78-84。
李貴生〈傳統家訓與現代兒童教育〉,《國文天地》第20卷第2期,2004年7月,頁23-32。宋光宇,〈試論明清家訓所蘊含的成就評價與經濟倫理〉,《漢學研究》1989年第7卷第1期,頁195-214。
阮昌銳,〈傳薪集(35):談族譜中的家訓〉,《海外學人》,1985年第157期,頁55-59。沈時蓉,〈中國古代家訓著作的發展階段及其當代價值〉,《北京化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12月第4期,頁5-10。
佘雙好,〈中國古代家庭教育優良傳統和方法探析-從家訓看中國古代家庭教育傳統和方法〉,《武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4卷第1期,2001年1月,頁116-122。
林文瑛、王震武,〈中國父母的教養觀:嚴教觀或打罵觀?〉,《本土心理學研究》,1995年2月第3期,頁2-92。林文瑛,〈中國人的兒童教育觀初探-以體罰現象為基礎〉,《人本教育札記》,1993年11月第53期,頁69-102。林麗月,〈科場競爭與天下之公:明代科舉區域配額問題的一些考察〉,《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20期,1992年6月,頁43-74。周法高,〈家訓文學的源流-上〉,《大陸雜誌》,22:2,1961年1月,頁1-5。周法高,〈家訓文學的源流-中〉,《大陸雜誌》,22:3,1961年1月,頁22-28。周法高,〈家訓文學的源流-中〉,《大陸雜誌》,22:4,1961年1月,頁13-18。周愚文,〈中國教育史中被忽略之兒童與婦女研究的檢討〉,《教育學報》,2009年第5卷第6期,頁99-105。
周愚文,〈儒家文化與升學競爭〉,《亞洲儒家文化圈(地區)升學競爭問題之比較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頁204-210。
周慶華,〈歷代啟蒙教材中兒童觀念的演變及其意義〉,《孔孟月刊》, 1999年第37卷第8期,頁30-37。周慧梅,〈試析傳統蒙學的主要教育方法〉,《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尋根》,2007年第2期,頁16-19。
金俊榮,〈中國古代家訓思想感情淺探〉,《成人高教學刊》,2008年第3期,頁61-64。
馬婷,〈古代家訓自立教育的啟示〉,《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5年6月第18卷第6期,頁85-87。
徐泓,〈明代家庭的權力結構及其成員間的關係〉,《輔仁歷史學報》5,1993年12月,頁167-202。陳延斌,〈試論明清家訓的發展及其教化實踐〉,《齊魯學刊》,2003年第172期,頁115-120。
陳時龍,〈論明代社學性質的漸變與明清小學學制的繼承〉,《教育史研究》,2000年第3期,頁21-26。
郭長華,〈傳統家訓的教化特色初論〉,《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年第30卷第12期,頁36-38。
郭長華,〈略論傳統家訓的育人之道及其現實價值〉,《洛陽師範學院學報》,2003年第4期,頁122-124。
張鳴岐,〈中國古代的女子教育課本:《女四書》〉,《文史知識》,1988年第6期,頁69-72。
曾春海,〈宋元明理學家的家訓〉,《輔仁學誌.人文藝術之部》,2001年第28期,頁51-78。
曾釗新、劉良湖,〈古代兒童道德教育的內容、方法及途徑〉,《教育評論》,1993年第5期, 頁42-44。
楊善臣,〈試論中國家庭教育的傳統特色〉,《教育科學》,1990年第3期,頁50-55。
鄭其龍,〈中國古代家庭教育的師資探源〉,《湖南師大社會科學學報》,1987年第2期,頁32-37。
蔡雪冰,〈中國古代兒童早期教育思想初探〉,《求索》,1984年第6期,頁
86-91。
劉貴占、楊威,〈論傳統家訓文化中的家教意蘊〉,《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6期,2005年,頁77-78。
劉曉丹,〈傳統家訓家規中優秀家教方法透視〉,《科教縱橫》,2010年第4
期,頁300。
四、英文論著
Bai, L., Shaping the Ideal Child: Children and Their Primer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Hong Kong: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2005.
Holmgren, J., The Economic Foundations of Virtue:Widow-Remarriage in Early and Modern China, 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Chinese Affairs,Vol.13(1985/1), pp.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