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6)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6 15:1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賴育群
研究生(外文):Yu-Chun Lai
論文名稱:國中學生學校午餐後潔牙行為及相關因素研究—以桃園縣某國中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Teeth-Cleaning Behavior after School Lunch and the Related Factors for One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oyuan City
指導教授:葉國樑葉國樑引用關係曾治乾曾治乾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Gwo-Liang YehChie-Chien Tse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專業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3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78
中文關鍵詞:餐後潔牙行為健康信念模式自我效能國中學生
外文關鍵詞:after-meal-tooth-cleaning behaviorHealth Belief ModelSelf-effecacy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8
  • 點閱點閱:67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34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6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運用健康信念模式與自我效能理論來探討國中生學校午餐後潔牙行為現況及其相關因素。研究母群體為101學年度就讀於桃園縣某國中之全體學生,以分層集束抽樣法,於三個年級中各抽出四個班為樣本,進行自填式問卷施測,共得有效樣本391人,研究之重要結果如下:

一、 研究對象大多數過去都曾有過齲齒的經驗,佔82.1%。而由於剛換恆牙,所以大多數人目前尚無罹患齲齒(80.8%)。
二、 研究對象之「自覺齲齒罹患性」、「自覺餐後潔牙行為利益性」、「自覺齲齒嚴重性」認知偏中上程度;「自覺餐後潔牙行為障礙性」認知偏中下程度。
三、 研究對象接觸過之「餐後潔牙行為行動線索」狀況偏低,以「我曾經因為牙齒相關問題,去看過牙醫」的比率最高(88.5%),「學校(國中)的同學曾提醒我要進行餐後潔牙行為」的比率最低(5.1%),且母親提醒的比例高於父親。
四、 研究對象之「餐後潔牙行為自我效能」、「餐後潔牙行為意圖」程度屬中間偏低。
五、 女生的「自覺齲齒嚴重性」認知高於男生;過去有齲齒經驗的研究對象其「自覺齲齒罹患性」認知與「自覺餐後潔牙行為障礙性」認知均高於過去無齲齒經驗的研究對象;現在有齲齒的研究對象其「自覺齲齒罹患性」認知高於現在無齲齒的研究對象。
六、 「性別」、「過去齲齒經驗」、「自覺齲齒罹患性認知」、「自覺餐後潔牙行為利益性認知」、「自覺餐後潔牙行為障礙性認知」、「餐後潔牙行為行動線索」、「餐後潔牙行為自我效能」與餐後潔牙行為意圖有顯著預測力,此七項變項對於餐後潔牙行為意圖變異量之解釋力為29.3%。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mploy the Health Belief Model and Self-Efficacy Theory to explore the teeth-cleaning behavior after school lunch i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ehavior and certain related factors.

The subjects of this study were slected from 7th to 9th graders by stratified cluster sampling method. From each grade, four classes were chosen and the data were collected through structured questionnaires. Total vaild samples were 391.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is shown as follows:
1. Most of the participants have had the experiences of dental caries (82.1%). But the majority of the participants do not have dental caries (80.8%) currently for they’ve just had their permanent teeth.
2. The participants’ perception of “perceived susceptibitlity of dental caries” , “perceived benefits of after-meal-tooth-cleaning behavior” and “perceived severity of dental caries” tend to be above the average; and “perceived barriers of after-meal-tooth-cleaning behavior” tends to be below the average.
3. Among the questions of the behavioral clues of after-meal-teeth-cleaning behavior, “I went to the dentist for the tooth problems” is the highest (88.5%); the question “classmates’ reminding” is the lowest (5.1%). Besides, in respect of parental reminding, mother’s reminding was more frequent than father’s.
4. The participants’ degree of “self-efficacy of after-meal-teeth-cleaning behavior” and “after-meal-teeth-cleaning behavior intention” tends to be below the average.
5. Regarding the gender of the participants, girl’s cognition of perceived susceptibility of dental caries is higher than boy’s. The cognition of perceived susceptibility of students with dental caries experiences is higher than those without dental caries experiences. The cognition of perceived barriers of after-meal-tooth-cleaning behavior of students with dental caries experiences is higher than those without dental caries experiences.
6. Gender, past experience of dental caries, perceived susceptibility of dental caries, perceived benefits of after-meal-tooth-cleaning behavior, perceived barriers of after-meal-tooth-cleaning behavior, cues to action of after-meal-tooth-cleaning behavior and self-efficacy of after-meal-teeth-cleaning behavior, and the intention of after-meal-tooth-cleaning behavior explain 29.3% of participants’ decision to preventive after-meal-tooth-cleaning behavior.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誌謝iii
目錄iv
表目錄vii
圖目錄x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1
第二節 研究目的6
第三節 研究問題7
第四節 研究假設8
第五節 操作型名詞定義9
第六節 研究限制12
第二章 文獻探討13
第一節 國中小青少年齲齒現況分析13
第二節 潔牙行為之探討21
第三節 健康信念模式及其應用45
第四節 自我效能理論及其應用55
第三章 研究方法63
第一節 研究架構63
第二節 研究對象65
第三節 研究工具67
第四節 研究步驟與進度74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76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81
第一節 各類變項之描述性統計81
第二節 基本變項與餐後潔牙行為健康信念、餐後潔牙行為自我效能間之相互關係探討104
第三節 餐後潔牙行為健康信念、餐後潔牙行為行動線索、餐後潔牙行為自我效能與餐後潔牙行為意圖間之相互關係探討113
第四節 分析影響餐後潔牙行為意圖之重要因素11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21
第一節 結論121
第二節 建議124
參考文獻131
中文部分131
英文部分145
附錄一 專家效度考驗名單152
附錄二 問卷初稿及專家修改建議彙整153
附錄三 預試問卷163
附錄四 正式問卷171

表目錄
2-1-1 台灣1996年、2001年、2007年12-18歲青少年之齲齒率
2-1-2 台灣1996年、2001年、2007年12-18歲青少年之DMFT
2-1-3 國內外青少年齲齒狀況相關研究
2-2-1 每日刷牙次數、刷牙時間相關的研究
2-2-2 常用刷牙法之比較
2-2-3 貝氏刷牙法相關研究
2-2-4 美國牙醫學會建議每日氟攝取量
2-2-5 氟化物使用相關研究
2-2-6 定期口腔檢查習慣相關研究
2-2-7 甜食攝取習慣與口腔衛生相關研究
2-3-1 運用健康信念模式於健康行為的相關研究
2-4-1 運用自我效能理論於口腔衛生行為的相關研究
3-2-1 桃園縣某國中101學年度各年級學生人數一覽表
3-2-2 桃園縣某國中101學年度,學生就學人數與抽樣人數
3-2-3 研究對象有效問卷分布表
3-3-1 問卷內容效度分析結果
3-3-2 預試問卷內部一致性之信度分析
3-5-1 本研究各變項之定義與各分類計分方法
3-5-2 統計方法摘要表
4-1-1 基本變項分布情形
4-1-2 自覺齲齒罹患性認知分布情形
4-1-3 自覺齲齒嚴重性認知分布情形
4-1-4 自覺齲齒嚴重性相關研究結果比較
4-1-5 自覺餐後潔牙行為利益性認知分布情形
4-1-6 自覺餐後潔牙行為利益性相關研究結果比較
4-1-7 自覺餐後潔牙行為障礙性認知分布情形
4-1-8 自覺餐後潔牙行為障礙性相關研究結果比較
4-1-9 餐後潔牙行為健康信念變項分布情形
4-1-10 餐後潔牙行為健康信念相關研究結果比較
4-1-11 餐後潔牙行為行動線索分布情形
4-1-12 餐後潔牙行為行動線索相關研究結果比較
4-1-13 餐後潔牙行為自我效能知分布情形
4-1-14 餐後潔牙行為自我效能相關研究結果比較
4-1-15 餐後潔牙行為意圖布情形
4-1-16 餐後潔牙行為意圖相關研究結果比較
4-2-1 基本變項對自覺齲齒罹患性認知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4-2-2 基本變項對自覺齲齒嚴重性認知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4-2-3 基本變項對自覺餐後潔牙行為利益性認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4-2-4 基本變項對自覺餐後潔牙行為障礙性認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4-2-5 基本變項對自覺餐後潔牙行為威脅性認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4-2-6 基本變項對自覺餐後潔牙行為可能性認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4-2-7 基本變項對自覺餐後潔牙行為自我效能認知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4-3-1 餐後潔牙行為健康信念、行動線索、自我效能、行為意圖之相關矩陣
4-4-1 影響餐後潔牙行為意圖之自變項共線性診斷表
4-4-2 影響餐後潔牙行為意圖之複迴歸分析

圖目錄
2-1-1 比較台灣1996年、2001年、2007年不同年齡青少年之齲齒率變化關係
2-1-2 比較台灣1996年、2001年、2007年不同年齡青少年之DMFT變化關係
2-1-3 比較台灣不同年代12-18歲青少年之齲齒率變化關係
2-1-4 比較台灣不同年代12-18歲青少年之DMFT變化關係
2-3-1 健康信念模式的主要基本概念
3-1-1 研究架構圖
中文文獻

中華民國牙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1998)。新口腔時代。台北:中華民國牙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
王乃亭(2007)。台灣12-18 歲國高中生的口腔狀況調查與醫療需求的探討。高雄醫學大學口腔衛生科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王千寧(2005)。桃園市某高中學生拒吸二手菸行為之研究—健康信念模式之應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
王文君(2010)。國小高年級學童餐後潔牙行為及其相關因素研究~以台北市某國小學生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系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
王素真(2007)。預防教育介入對嚼食檳榔知識、態度、行為及自我效能之影響研究。高雄醫學大學牙醫學研究所學位論文。高雄市。
王國川(1997)。應用健康信念模式預測青少年搭機車戴安全帽之行為意向與行為。衛生教育雜誌。17,37-50。
王國川(1999)。探討健康信念模式測量理論基礎-以青少年搭機車戴安全帽之研究為例。中原學報,27(2),123-134。
王國川(1999)。應用修改後健康信念模式探討青少年無照騎機車行為之影響研究。社會科學學報,7,117-147。
王清雅(2009)。台北市大安區某國中學生餐後潔牙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健康信念模式之應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
王靖惠(2006)。含氟牙膏及含氟漱口水使用後唾液中氟離子變化情形。高雄醫學大學口腔醫學院口腔衛生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
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94)。學校口腔衛生指引。南投: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石玲如(2003)。台北市國中學生SARS信念、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系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
江永盛(1996)。我國口腔衛生之展望。衛生報導,6(9),10-15。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1)。88-89年台灣地區6-18歲人口之口腔調查資料。2011年7月,取自:行政院衛生署兒童及青少年保健組研究計畫。http://www.bhp.doh.gov.tw/BHPnet/Portal/Them_Show.aspx?Subject=200811100002&;Class=2&;No=200811210005
行政院衛生署統計室(2011)。民國99年死因統計結果。
余慧容、黃純德(2006)。台灣東部6-18歲兒童青少年齲齒狀況與相關因素之探討。高雄醫學大學口腔衛生科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
余慧容、黃純德、陳弘森、蕭思郁、劉秀月、林妤珊、王乃亭(2008)。台灣東部6-12歲國小學生齲齒狀況與飲食習慣、口腔衛生習慣之探討。台灣口腔醫學與健康科學雜誌,24(1),37-48。
吳秀英、賴辛癸、張粹文、林孙旋、洪百薰、蕭美玲(2008)。台灣地區2001年及2005年成人及兒童口腔保健行為與牙科就診原因之比較。台灣公共衛生雜誌,27(1),25-31。
吳佳珮(2006)。台北市國中生攝取保健食品現況及教育需求調查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
吳益宏(2008)。運動課程介入對國小學童運動參與行為和健康信念影響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體育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
吳慧嫻(1996)。臺北縣國中學生肥胖盛行率調查、體重控制行為及相關因素之探討。國立陽明大學社區護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
呂佩霖(2006)。臺灣地區青少年口腔保健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
呂宜珍、金繼春(1999)。國小高年級學童口腔衛生行為及其相關因素。公共衛生,26(2),115-127。
呂宜穎(2012)。衛教介入-家長對於其學齡前幼童接種流感疫苗之相關因素探討-以雲林縣為調查對象。中興大學獸醫公共衛生學研究所學位論文。
李守義、周碧瑟、吳涵文(1989)。健康信念模式的回顧與前瞻。中華公共衛生雜誌。9(3)。123-137。
周志銜、何清松、邱耀章、藍孚仁、陳俊凱、劉育能(2004)。嘉義市國小學童口腔健康行爲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台灣口腔醫學與健康科學雜誌,20(1),11-22。
周宜慧(2007)。以健康信念模式探討女大學生執行乳房自我檢查認知與行為—以中部某大學大一為例。亞洲大學健康暨醫務管理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臺中。
周振英、黃純德、陳弘森、蕭思郁、嚴雅音、劉秀月、胡文嘉、陳俊志、王乃亭、張綺紡(2007)。身心障礙者口腔預防保健服務(氟化物)介入模式及實施方式安全性評估(計畫編號:D0H96-HP-1301)。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康局。
林亭枝、謝天渝、吳逸民(2005)。口腔健康狀況與全身系統疾病相關性之探討。安泰醫護雜誌,11(2),69-76。
林柏煌、陳政友、黃春雄(1992)。台灣省幼稚園托兒所兒童口腔保健計劃先趨研究第一年計劃。行政院衛生署、台灣省婦幼衛生研究所與雲林縣衛生局、行政院衛生署八十一年補助辦理研究計劃研究報告。3-16。
林貞慧(2010)。國小高年級學童口腔衛生行為及其相關因素探討-以臺中縣某國小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研究所學位論文。臺北市。
林貞慧(2010)。國小高年級學童口腔衛生行為及其相關因素探討-以臺中縣某國小為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學位論文。臺北市。
林倖如(2003)。應用健康信念模式探討影響鉛作業勞工接受職業病健康檢查之相關因素研究。國立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
林珠莉(2006)。國小學童口腔衛生教育介入效果之研究-以花蓮縣鳳仁國小學童為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學位論文。臺北市。
林婉婷、林志六(2006)。氟錠適不適合列為指示藥。台灣口腔醫學衛生科學雜誌,22,64-70。
林彩蕙、楊中賢(2008)。為自己打造牢靠的骨本銀行。中國醫訊,60,43-45。
林雅芳、陳清惠(2000)。運用健康信念模式協助接受經皮冠狀動脈血管成型術後之患者執行規律運動之護理經驗。長庚護理,17(4),503-510。
林雯君、劉仁義、黃純德、謝明雪(2006)。國小學童口腔衛生行為在城鄉地區的差異-以高雄縣為例。中華牙誌,25(3),183-189。
邱啟潤(1986)。學童齲齒狀況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公共衛生,13(1),120-134。
邱耀章(2010)。參加日本第73回全國學校齒科保健研討大會成果報告。臺灣牙醫界,29卷(1、2期),98-99頁。
洪文綺、黃淑貞(2007)。國小學童口腔衛生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衛生教育學報,27,27-54。
胡益進、姚振華、姜逸群、黃松元、葉國樑、林珠莉、林瑞怡(2007)。學校口腔健康促進推廣模式探討研究(計畫編號:D0H96-HP-1303)。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
范群忠(2010)。國中學生口腔衛生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以台北縣某國中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降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碩士未出版論文。臺北市。
孫安迪(1990)。齲齒的成因與防治。健康世界,51,81-85。
晏涵文(1994)。健康教育-健康教學與研究。台北:心理出版社。
晏涵文、劉貴雲(1989)。台灣地區國民小學口腔衛生措施及教育調查研究。衛生教育論文集刊,2,114-135。
馬子嬌、謝天渝、楊奕馨(2003)。環保人員口腔保健行為與齲齒及牙周病相關性探討。台灣口腔醫學與健康科學雜誌,19(2),48-57。
張怡民(2003)。2001-2002台灣地區國小學童口腔狀況與甜食之相關性研究。高雄醫學大學口腔衛生科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
張芸芳(2005)。以健康信念模式探討大學生避孕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北護理學院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
張雀鳳、楊奕馨(2007)。學童口腔保健行為與齲齒之探討。台灣口腔醫學科學雜誌,23,119-132。
張艷鈴(2001)。桃園市某國中生餐後潔牙行為相關因素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系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
梁振翊(2007)。電視食品廣告對幼兒營養影響分析(計畫編號:CNCE9653)。嘉南藥理科技大學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莊博雯(2005)。國小肥胖學童體重控制行為意向與健康信念、自我效能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體育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
許志源、張彩秀(2009)。社區中老年人口腔保健行為、口腔狀態與口腔相關生活品質之探討。台灣口腔醫學與健康科學雜誌,25(1),49-63。
許玲欣(2007)。臺北市萬華區五歲兒童齲齒狀況之研究。北市醫學雜誌,4(2),182-189。
郭敏光(2003)。台灣牙科公共衛生之最新發展。中國牙醫學雜誌,22(3),197-208。
郭敏光(2008)。氟素改變了牙齒的命運-美國在自來水加氟已有60年歷史,而台灣其實在1972年也曾經在中興新村進行了12年的示範工作,我們可以從這項研究計畫得到什麼啟示。科學人雜誌知識庫,72。
郭憲文、陳麗麗、涂明君、陳三餘、賴俊雄(1998)。學童尿中氟濃度與齲齒之相關性。中華牙醫學會,17(4),217-227。
陳日生(1998)。
陳弘森(2007)。臺灣地區兒童及青少年口腔狀況調查。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94與95年度科技研究發展計畫(計畫編號:DOH94-HP-1310/DOH95-HP-1317)。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
陳佳伶、黃惠鈞、劉宜廉、史麗珠(2012)。桃園地區夜校高二生的性行為、使用保險套行為:健康信念模式。性學研究,3(1),1-23。
陳淑敏(2003)。國中學生吸菸行為與健康信念及自我效能之相關探討。中山醫學大學護理系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台中。
陳隆彬(2000)。台中縣太平市國中學生拒絕吸菸行為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所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
陳慧珊(2012)。以健康信念模式探討影響家長重視兒童健康飲食行為之相關因素。中國醫藥大學醫務管理學研究所碩士班學位論文。台中。
陳憲佐(2010)。台北市某國中學生預防齲齒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系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
單文珍、葉國樑(2002)。桃園市國中學生含糖飲料消費及其影響因素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
曾筑瑄、謝天渝、楊奕馨(2003)。台灣成人口腔保健行為調查報告。台灣口腔醫學衛生科學雜誌,19(1),13-25。
曾馨儀(2002)。牙科門診之口腔癌前病變病人戒食檳榔教育介入實驗研究。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學位論文。臺北市。
游育苓(1997)。以健康信念模式探討某高職吸菸學生之戒菸意向。國立台灣大學護理學系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
游尚霖(2002)。高雄縣某國小高年級學童口腔衛生習慣之相關因素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學位論文。臺北市。
黃丰育(2006)。國中學生下背痛預防行為研究-以台北市某國中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
黃郁凱、黃俊豪(2011)。探索勞工健康信念與噪音暴露防護行為之關聯。台灣公共衛生雜誌,30(6),573-581。
黃純德、蕭思郁、嚴雅音、楊奕馨、詹嘉一、邱耀章、蔡宗平、陳俊志、吳青樺、紀乃智、王宏欽、戴怡佳、洪雅欣、林妤珊、王乃亭、劉秀月(2007)。94-95年台灣地區兒童及青少年口腔狀況調查成果報告(計畫編號:DOH94-HP-1310/DOH95-HP-1317)。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
黃素雲(2003)。應用健康信念模式探討台灣地區影響老年人利用健保成人預防保健服務之相關因素。中國醫藥大學醫務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
黃淑貞、姚元青(1999)。大學生的健康信念、飲食相關自我效能與飲食行為研究。師大學報教育類,44(1/2),43-53。
楊淑苓、葉國樑(2003)。台北縣永和地區國中學生飲用飲料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
楊貴郎(2002)。桃園縣高中生口腔健康狀況及相關因素之探討。高雄醫學大學口腔衛生科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高雄。
葉日貴、陳佳蕙、陳玉昆(2003)。兒童口腔衛生保健常識。基層醫學。18(12)。279-282。
葉瀞云(2009)。台北市某國中學生預防齲齒行為之研究-健康信念模式之應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
葉瀞云、胡益進(2011)。台北市某國中學生預防齲齒行爲之研究-健康信念模式之應用。學校衛生,58,45-68。
詹敏賢、黃純德、林怡如、嚴雅音、陳弘森(2009)。臺灣南部國小學童齲齒狀況與甜食、潔牙習慣之探討。臺灣口腔醫學科學雜誌,25(2),31-46。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07)。臺北市95 學年度學生健康檢查結果暨93 至95 學年度學生健康檢查結果分析報告。臺北市教育局,38-140。
劉乃昀(2006)。臺北市家長對學童採取近視防治行為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健康信念模式之應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
劉秀月(2012)。氟錠投予對身心障礙兒童口腔健康之影響:口腔健康影響因子、尿液氟濃度追蹤與齲齒預防成效評估。高雄醫學大學牙醫學研究所學位論文。高雄。
劉佳幸、施文宇(2005)。鄰接面齲齒的診斷和預防。臺灣兒童牙醫學雜誌,5(2),46-51。
劉曦萍(2009)。教學活動介入對國小學童的規律運動行為、健康信念及運動自我效能影響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體育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
蔡宗平(1991)。市售含氟牙膏之評估。長庚醫誌,14(3),192-196。
鄭智遠、楊奕馨、洪玉珠、謝天渝(2003)。高雄市大學生口腔狀況與其口腔衛生知識、態度和行為之探討研究。台灣口腔醫學與健康科學雜誌,18(1),27-38。
蕭欲源、關學婉、陳韻之(1996)。台灣地區中小學齲齒情況之調查報告。中華牙醫學雜誌,15,78-86。
蕭雅純(2005)。影響缺牙患者贋復治療意圖之相關因素研究-以台北縣新店市某四所牙醫診所為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學位論文。臺北市。
賴翠琪(2001)。台北縣某國中肥胖學生體重控制行為意向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系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
謝春滿、陳瑞娥(2009)。台灣社區健康營造發展與護理。若瑟醫護雜誌,3(1),43-50。
鍾君儀(2011)。應用健康信念模式探討新北市某國小高年級學童餐後潔牙行為及其相關因素研究。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學位論文。臺北市。
魏華怡、楊奕馨(2009)。護理人員提供住院老人口腔衛生照護行為及相關因素探討。臺灣口腔醫學科學雜誌,26(2),120-134。
蘇若蘭、楊奕馨、曾筑瑄、謝天渝(2006)。原住民國中學生實施衛生教育介入對其口腔保健認知與行為影響之研究。中華牙醫學雜誌,25(2),103-111。

英文文獻

Adam, R. A., &; Mann W. M. (1982). Oral hygiene technigue and home care. In R. C. Caldwell &; R. E. Stallard (Eds.), A textbook of preventive dentistry, (2nded.), 231-257. Philiadelphia: Sauunders.
Amin, T. T., &; Al-Abad B. M. (2008). Oral hygiene practices, dental knowledge, dietary habits and their relation to caries among male primary school children in Al Hassa, Saudi Arabi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ntal hygiene, 6 (4), 361-370.
Bandura, A. &; Jourden, F. J. (1991). The self regulatory mechanisms governing the impact of social comparison on complex decision mak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0, 941-951.
Bandura, A. (1977).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 Psychological Review, 84(2), 191-215.
Bandura, A. (1982). Self-efficacy mechanism in human agency. American Psychologist, 37, 122-147.
Bandura, A. (1986). Social Foundation of thoughts and action.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ill, 92-113.
Brothwell, D., &; Ghiabi, E. (2009). Periodontal health status of the Sandy Bay First Nation in Manitoba, Canad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ircumpolar Health, 68 (1), 23-33.
Casanova-Rosado, A. J., Medina-Solis, C. E., Casanova-Rosado, J. F., Vallejos-Sanchez, A. A., Marpome, G. &; Avila-Burgos, L. (2005). Dental caries and associated factors in Mexican school children aged 6-13 years. Acta Odontol Scand, 63(4), 245-251.
Clarkson J. E., Ellwood R. P., &; Chandler R. E. (1993). A comprehensive summary of fluoride dentifrice clinical trials. J Am Dent Assoc, 6(special issue), 59-106.
Cormier, L., Kwan, L., Reid, K., &; Litwin, M. S. (2002). Knowledge and beliefs among brothers and sons of men with prostate cancer. Urology, 59(6), 895-900.
Deshpande, S., Basil, M. D., &; Basil, D. Z. (2009). Factors influencing healthy eating habits among college students: an application of the health belief model. Health marking Quarterly, 26(2), 145-164.
Duckworth, R. M., Horay, C., Huntington, E., &; Mehta, V. (2009). Effects of flossing and rinsing with a fluoridated mouthwash after brushing with a fluoridated toothpaste on salivary fluoride clearance. Caries research, 43(5), 387-390.
Duggal, M. S. &; Loveren, C. V. (2001). Dental considerations for dietary counselling. International dental J., 51, 408-412.
Featherstone J. D., &; Dental. (2008) Caries: a dynamic disease process. Aust Dent J., 53 (3): 286-291.
Hanson, J. A., &; Benedict, J. A. (2002). Use of the Health Belif Model to examine older adults’ food-handing behaviors. Journal of Nutrition Education and Behavior, 34(1), 25-30.
Hong, Y. C., Chang, C. K., Duh, F. G., &; Knutson, J. W. (1979). Report on the Taiwan Dental Survey. Proc. Natl. Sci. Counc, ROC, 3(3), 250-258.
Keogh, T. &; Linden, G. J. (1991). Knowledge, attitudes and behaveior in relation to dental health of adults in Belfast, Northern Ireland. Community Dentistry and Oral Epidemiology, 19, 246-248.
Kleinbaum, Kupper, &; Muller. (1988). Applied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Other Multivariable Methods.
Lee, J. G., &; Messer, L. B., (2010). Intake of sweet drinks and sweet treats versus reported and observed caries experience.European archives of paediatric dentistry, 11(1), 5-17.
Llena-Puy, C., &; Forner, L. (2008). A clinical and radiographic comparison of caries diagnosed in approximal surfaces of posterior teeth in a low-risk population of 14-year-old children. Oral health and preventive dentistry, 3(1),47-52.
Luebke, T. E., &; Driskell, J. A. (2010). A group of Midwestern university students needs to improve their oral hygiene and sugar/pop consumption habits. Nutrition research, 30(1),27-31.
Macgregor, I. D. M., Balding, J. W., &; Regis, D. (1998). Flossing behavior in English adolescent. Journal of clinical periodontology, 25, 291-296.
Martin Hobdell, Poul Erik Petersen, John Clarkson, Newell Johnson. (2003). Global goals for oral health 2020. International Dental journal, 53, 285-288.
Mattila, M. L., Rautava, P., Aromaa, M., Ojnlatva, A., Paunio, P., Hyssala, Helenius, H., Sillanpaa, M., Behavioural, &; Demographic. (2005). Factors during early childhood and poor dental health at 10 years of age. Caries Res, 39, 85-91.
Mc Clenahan, C., Shevlin., M., Adamson, G., Bennett, C., &; O’Neill, B. (2007). Testicular self-examination: a test of the health belief model and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Health education research, 22(2), 272-284.
Mellberg, J. R. (1991). Fluoride dentifrices: current status and prospects. Int Dent J, 41, 9-16.
Mirmohammadali, M., Moddares, M., Mehran, A., &; Ashtari, M. M. (2006). Effect of preventive education of STD based on health belief model in the couples. HAYAT, 11(3-4), 89-96.
Muchinsky, P. M. (2006)。工作心理學 (張滿玲譯)。台北:雙葉。
Newbrun, E. (1980). Water fluoridation supplements in caries prevention. Calif Dent Assoc J, 8, 38-47.
Parcel, G. S., Edmundson, E., Perry, C. L., Feldman, H. A., O’Hara-Tompkins, N., Nader, P. R., Johnson, C. C., &; Stone, E. J. (1995). Measurement of self-efficacy for diet-related behaviors among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 65(1), 23-27.
Petersen, P. E., &; Christensen, L. B. (2006). Dental Health status and development trends among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Greenlan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ircumplor Health, 65(1), 35-44.
Pieper, K., Dirks, B., &; Kessler, P. (1986). Caries, oral hygiene and periodontal disease in handicapped adults. Community Dent Oral Epidemiol, 14, 28-30.
Pinto, C. F., Leme, A. F., Ambrosano, G. M., &; Giannini, M. (2009). Effect of a fluoride- and bromide-containing adhesive system on enamel around composite restorations under high cariogenic challenge in situ. J Adhes Dent, 11(4), 293-297.
Pitts, N. B., D. J., &; Nugent, Z. J. (2000). The dental caries experience of 12-year-old children in the United Kingdom. Surveys coordinated by the british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community dentistry in 1996/97. Community Dent Health, 15(1), 45-49.
Poyato-Ferrera M., Sequra-Eqea J. J. &; Bullón-Fernández P. (2003). Comparison of modified Bass technique with normal toothbrushing practices for efficacy in supragingival plaque removal. Int J Dent Hyg, 1(2), 110-114.
Rockvill, M. D. (2000). U. S. Oral Health in America: A report of the Surgeon Gerneral-Executive summary. U. 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National Instute of Dental and Craniofacial Research, National Institute.
Rosecstock, I. M., Strecher, V. J., &; Marshell, M. H. (1998). Social learning theory and the Health Belief Model. Health Education Quarterly, 15(2), 175-183.
Rosecstock, I. M., Strecher, V. J., &; Marshell, M. H. (1998). Social learning theory and the Health Belief Model. Health Education Quarterly, 15(2), 175-183.
Stamm, J. W. (1993). The value of dentifrices and mouthrinses in caries prevention. Int Dent J, 43, 517-527.
Tu YK, Jackson, M., Kellett, M., &; Clerehugh, V. (2008). Direct and indirect effects of interdental hygiene in a clinical trial. Journal of dental research, 87(11), 1037-1042.
Zhang J. H., Sha Y. Q. &; Cao C. F. (2005).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removing plaque by two toothbrushing methods. Beijing Da Xue Xue Bao, 18;37(5), 542-545.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蘇若蘭、楊奕馨、曾筑瑄、謝天渝(2006)。原住民國中學生實施衛生教育介入對其口腔保健認知與行為影響之研究。中華牙醫學雜誌,25(2),103-111。
2. 魏華怡、楊奕馨(2009)。護理人員提供住院老人口腔衛生照護行為及相關因素探討。臺灣口腔醫學科學雜誌,26(2),120-134。
3. 劉佳幸、施文宇(2005)。鄰接面齲齒的診斷和預防。臺灣兒童牙醫學雜誌,5(2),46-51。
4. 謝春滿、陳瑞娥(2009)。台灣社區健康營造發展與護理。若瑟醫護雜誌,3(1),43-50。
5. 葉瀞云、胡益進(2011)。台北市某國中學生預防齲齒行爲之研究-健康信念模式之應用。學校衛生,58,45-68。
6. 詹敏賢、黃純德、林怡如、嚴雅音、陳弘森(2009)。臺灣南部國小學童齲齒狀況與甜食、潔牙習慣之探討。臺灣口腔醫學科學雜誌,25(2),31-46。
7. 陳佳伶、黃惠鈞、劉宜廉、史麗珠(2012)。桃園地區夜校高二生的性行為、使用保險套行為:健康信念模式。性學研究,3(1),1-23。
8. 郭敏光(2008)。氟素改變了牙齒的命運-美國在自來水加氟已有60年歷史,而台灣其實在1972年也曾經在中興新村進行了12年的示範工作,我們可以從這項研究計畫得到什麼啟示。科學人雜誌知識庫,72。
9. 許玲欣(2007)。臺北市萬華區五歲兒童齲齒狀況之研究。北市醫學雜誌,4(2),182-189。
10. 晏涵文、劉貴雲(1989)。台灣地區國民小學口腔衛生措施及教育調查研究。衛生教育論文集刊,2,114-135。
11. 洪文綺、黃淑貞(2007)。國小學童口腔衛生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衛生教育學報,27,27-54。
12. 邱啟潤(1986)。學童齲齒狀況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公共衛生,13(1),120-134。
13. 林雅芳、陳清惠(2000)。運用健康信念模式協助接受經皮冠狀動脈血管成型術後之患者執行規律運動之護理經驗。長庚護理,17(4),503-510。
14. 林彩蕙、楊中賢(2008)。為自己打造牢靠的骨本銀行。中國醫訊,60,43-45。
15. 呂宜珍、金繼春(1999)。國小高年級學童口腔衛生行為及其相關因素。公共衛生,26(2),11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