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中壢市公所(2010)。中壢市99年統計要覽。中壢:中壢市公所。
李莉文、王惠琳、黃明正、許瓊丹和林正雄譯(H. Patricia Hynes著)(1993)。國民環保手冊-地球的權力。台北市:月旦出版。
行政院環保署(2012)。行政院環保署環境保護統計年報。台北:環保署。
張祖恩(1998)。公害治理科技。台北:遠流。
剛特.鮑利(2010)。藍色革命-愛地球的100個商業創新,天下:台北。
剛特.鮑利(2010)。藍色經濟-我的零浪費小革命,天下:台北。
楊萬發(1989),工業污染防治技術手冊-工業減廢評估-一版,台北市:經濟部工業局工業污染防治技術服務團,財團法人中國技術服務社。
廖婉茹(2005)。環保概論。台北:全華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王天佑、黃芳銘(1999)。中大學生環境認知、態度與行為調查研究。中大社會文化學報,第8期,p.189-216。王順美(2004)。社會變遷下的環境教育-綠色學校計畫,師大學報:教育類,49(1),p.150-170。
王柏崴、葉國樑、曾治乾、黃禎貞、唐孝蘭(2009)。台北市國中學生綠色消費知識、態度、行為意圖及其相關因素研究-以某國中為例。科學教育期刊,17(3),p.255-274。
李尹暘、林曉佩、林君怡(2007)。自我效能理論之分析與應用。澄清醫護管理雜誌,3(2),p.46-52。李政憲(1997)。德國廢棄物資源回收相關法令概況。清潔生產資訊雙月刊,第10期,p.33-40。李夢麟、任慶宗、方顯光(2007)。知識經濟環境下之組織焦慮與自我效能對創新績效之研究,華人經濟研究,5(1),p.108-140。李園婷、葉國樑、黃禎貞、曾治乾、石玲如(2008)。台北市國中學生垃圾減量行為意圖及相關因素之研究-以某國民中學為例。健康促進暨衛生教育雜誌,第28期,P.23-46。林佑玲、曾治乾、黃禎貞、莊博閔、葉國樑(2010)。國中生從事垃圾減量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台北縣某國中為例。學校衛生,第57期,p.67-85。陳佩英、葉國樑、黃禎貞(2005)。台北市大安區國中生永續發展行為意圖研究。健康促進暨衛生教育雜誌,第25期,p.21-44。柏雲昌(2000)。我國資源回收政策的未來發展方向。環境工程會刊,11(4),p.21-28。張祖恩、盧幸成(2012)。廢棄物與永續管理之國際趨勢。永續產業發展期刊,第59期,p.14-23。張瓊婷(1999)。台灣資源回收政策變遷之分析。環境工程會刊,10(1),p.19-30。邱文琳(2003)。淺談資源回收再利用法。環境工程會刊,14(2),p.5-7。楊逸倫(2005)。推動校園「垃圾減量」之環境教育行動研究。市師環教,第61期,p.1-23。趙宏邦、葉國樑、唐眖怡(2000)。台北地區居民資源回收信念與行為意圖研究。衛生教育學報,第13期,p.53-72。
趙琳輝(2006)。民眾對垃圾減量及資源回收知識、態度、行為之研究-以桃園縣地區為例。國立中央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碩士班論文,未出版,桃園。盧儀萍(2006)。各國資源回收制度之介紹與比較。看守台灣,8(3),p.36-43。
萬騰州、賴瑩瑩、鄭瓊怡、黃崇輔、沈淑敏、林彥臣(2012)。我國與各國資源循環計畫推動現況綜覽。永續產業發展期刊,第59期,p.24-37。永續產業發展期刊編輯室(2012)。談資源永續循環 廢棄物資源化-專訪環境保護署廢棄物管理處 吳天基處長。永續產業發展期刊,第59期,p.80-86。
沈美智(2002)。台北市垃圾費隨袋徵收制度之成本效益分析。世新大學管理學院經濟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李文崇(2002)。垃圾減量政策及效益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元智大學機械工程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吳明隆、涂金堂(2010)。SPSS統計應用與分析-修訂版,台北:五南。
吳東柏(2006)。政策執行成效之研究-以嘉義市垃圾強制分類政策為例。東海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林怡瑩(2004)。環境風險、環境運動與媒體:以台灣焚化爐政策爭議的媒體再現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邱家範(2000)。高雄市家戶資源回收行為整合模式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唐晨欣(2005)。地區差異對垃圾量與垃圾政策之影響探討。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張乃千(2003)。花蓮縣國小現職與職前教師環境素養評估與負責任環境行為預測變項之分析。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張銘芳(2008)。以STS教學提升學生垃圾減量知識、態度與行為之成效。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陳沼舟(2000)。台北市中山區興亞里與下埤里家戶對垃圾減量行為及其相關因素。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陳景宏(2004)。國小學童資源回收知識、資源回收態度、資源回收行為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陳駿祥(2005)。一般家庭廢棄物政策成效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黃乾全、姜逸群、董貞吟(1990),台北市民垃圾分類收集之知識、態度及行為的研究,台北市:台北市政府環境保護局。
黃愫姬(2001)。資源回收者與非資源回收者環境態度與行為差異比較。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未出版,高雄。莊炳義(2006)。垃圾強制分類政策推動之評估規劃與管理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環境規劃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葉名森(2002)。環境正義檢視鄰避設施選址決策之探討-以桃園縣南區焚化廠設置抗爭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賴瑩瑩(2007)。民眾資源回收行為之影響因子探討與評析。國立台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蔡月蜜(2001)。都市固體廢棄物減量之經濟分析。國立政治大學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蔡佳伶(1994)。師範學院學生紙張回收行為意圖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謝素珍(2010)。台北市國小學童垃圾減量行為意圖及相關因素探討-以某國小高年級學童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行政院環保署(2012)。行政院環保署業務概況及立法計畫。立法院第八屆第1會期 社會福利及環境衛生委員會,2012年3月。
吳天基(2012)。「從廢棄物管理到資源循環」簡報。財團法人台灣綠色生產力基金會-電子產品零廢棄發展趨勢與案例分享研討會,2012年03月02日。
李玉惠(1992)。台北市辦理垃圾分類、資源回收之功效評估-知識、態度、行為面分析,台北市研考會。
錢玉蘭(1997)。一般廢棄物(垃圾)收費技術研究。行政院環保署委託研究計畫:中華經濟研究院能源與環境研究中心。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03),源頭管理與資源回收政策,2011年7月18日,取自http://www.epa.gov.tw/ch/aioshow.aspx?busin=323&;path=7595&;guid=441ec9c8-d10e-45a2-b89a-df6f08c14a6b&;lang=zh-tw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04),零廢棄政策研訂專案工作計畫,台北:行政院環保署,p.9-59。
行政院環保署(2005),國家環境保護計畫修正草案,台北:行政院環保署,p.6-13~p.6-14。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10),廢棄物管理,2011年7月18日,取自http://www.epa.gov.tw/ch/aioshow.aspx?busin=323&;path=8476&;guid=c16b3f20-b706-4183-aa88-36d8df50c99f&;lang=zh-tw
英文部分
Bandura, A. (1986).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Bandura, A.(1977). Social Learning Theory, Prentice-Hall, Inc.
Bandura, A. (1982). Self-efficacy mechanism in human agency. American Psychologist, 37, 122-147.
Corral-Verdugo, V.(1996). A structural model of reuse and recycling in Mexico.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28(5),665-696.
Derksen, L. &; Gartrell, J. (1993). The social context of recycling.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8, 432-442.
Fishbein, M. &; Ajzen, I.(1980). Understanding Attitudes and Predicting Social Behavior.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Harrison, A.W., Rainer, R.K., Hochwarter, W.A., &; Thompson, K. R. (1997). Testing the self efficacy-performance linkage of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37(1), 79-87.
Hsu, Yun-Hsun(1995).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determinants influencing teachers’ recycling behavior: A study in Taiwan’s Pingtung area. Unpublished dissertation,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OH.
Krejcie, R. V. &; Morgan, D. W. (1970). Determining sample size for research activities,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30, 607-610.
Margai, F. L. (1997). Analyzing changes in waste reduction behavior in a low-income urban community following a public outreach program.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29(6), 769-793.
Pajares, F. (1997). Self-efficacy beliefs in academic setting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6, 543-578.
Scott , D. &; Willits, F.K. (1994). Environmental attitudes and behavior:A Pennsylvania Survey. Environmental and Behavior , 26(2), 239-260.
Samdahl, D. M. &; Robertson, R. (1989).Social determinants of environmental concern: Specification and model test.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1, 57-81.
Sorhern, C. (1972). Italying natural resource education. Journal of Environment Education, 3, 16
Van Liere, K., &; Dunlap, R. E. (1981). Environmental concern: Does it make a difference how it is measured?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13(6), 651-676.
Williams, David M.; Anderson, Eileen S.; Winett, Richard A(2004). Social Cognitive Predictors of Creatine Use Versus Non-Use Among Male, Undergraduate, Recreational Resistance Trainers. Journal of Sport Behavior. 27(2), 17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