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份
中華民國體操協會 (2009) 。國際女子競技體操評分規則。臺北市:作者。
中華民國體操協會 (2009) 。國際男子競技體操評分規則。臺北市:作者。
王吉成 (2008) 。對青少年足球選手肌力、爆發力及運動表現之影響 (未出版碩
士論文) 。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王嘉吉 (2006) 。複合式訓練對高中棒球投手動力與球速之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
文) 。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吳慧君、羅興樑 (2009) 。複合式訓練對肌力及爆發力之影響。運動生理暨體能
學報,9,1-8。
吳顥照 (2003) 。複合訓練的理論與應用。中華體育季刊,17(3),1-9。呂萬剛 (2004) 。試論競技體操訓練方法手段創新。首都體育學院學報,
16(1),37-38。
李繼美、李貴慶 (2010) 。對體操運動員和新力量訓練與落地穩定性關係的探
討。武漢體育學院學報,44(8),74-78。
林正常 (1993) 。運動科學與訓練-運動教練手冊(增訂二版)。臺北縣永和市:
銀禾文化。
林芳英 (2002) 。籃球運動的增強式訓練對排球選手跳躍力之應用。大專體育,60,43-45。
姚俠文 (1997) 。競技體操基本動作的技術與教法研究。北京體育大學學報,
20(4),71-80。
洪源長、胡信文 (1983)。技巧單人項目落地穩定性的探討。上海體育學院學報,
7(4),42-46。
祝熊、楊育清 (1994) 。男子競技體操難度動作的連接初探。南京體育學院學報,
4(8),26-29。
翁士航 (2012)。透過增強式訓練改善體操基礎動作之探討。中華體育季刊,
26(2),191-196。
張木山 (2004) 。不同訓練法對彈跳能力發展與評估模式之研究 (未出版博士論文) 。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姚吉慶 (2003) 。論競技體操跳馬落地技術穩定性。武漢體育學院學報,
37(3),74-76。
張評傑 (2008) 。不同負重增強式訓練對國中田徑選手下肢爆發力之影響 (未出
版碩士論文) 。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張葆紅、姚俠文 (2010) 。陸斌跳馬前手翻直體前空翻轉體900度運動學分析。
武漢體育學院學報,44(11),81-84。
梁保生 (1994) 。對影響體操運動員落地穩定性幾個因素的分析。山東體育科
技,2,37-39。
許漢文 (1988) 。落地緩衝動作簡析。上海體育學院學報,3,41
陳九州、鄭鴻文 ( 2000) 。增進跳躍能力、瞬發力以及速度的有效方法-複合訓
練之介紹。大專體育,51,103-108 。
陳光輝、陳漢棟、高明峰 (2005) 。男子競技體操短木馬併腿全旋動作之訓練方
法探討。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6(3),319-331。
陳光輝、蔡亨、王明鴈 (2005) 。2002 亞運會及2003 全運會男子競技體操選
手整套動作之實施扣分比較分析。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6(3),283-292。
陳光輝、鄭黎暉、陳銘堯 (2009) 。競技體操選手基本動作練習應注意事項探討。
中華體育季刊,23(1),138-143
陳欣慧 (2010)。增強式訓練對女子大專體操選手原地團身後空翻動作之影響(未
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威志 (2010) 。增強式訓練與複合式訓練對高中籃球選手下肢肌力與爆發力之
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黃強 (1999) 。談影響體操動作落地穩定性的技素因素。龍岩師專學報,
17(3),95-96。
楊冰 (1999) 。體操落地技術訓練問題初探。楚雄師專學報,14(3),120-
124。
廖晏崧、王苓華 (2010) 。以生物力學評估增強式跳躍訓練之成效。中華體育季刊,24(2),103-110。
劉志成 (1987) 。競技體操力學原理。北京市:人民體育。
蔡宗晏 (2004) 。不同負荷下肢複合訓練對肌電訊號與跳躍能力的影響 (未出版
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蔡宗晏 (2004) 。複合訓練之探討。大專體育,79,165-170。蔡惠鳳 (2006) 。增強式訓練介入對女子體操選手實施垂直分腿跳之影響 (未出
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體育學院,臺中市。
鄭吾真、陸保鍾 (1990) 。競技體操訓練學。北京市:北京體育學院。
鄭景峰 (2002) 。增強式訓練的理論與應用。中華體育季刊,16(1),36-45。鄭黎暉、吳福明 (2002) 。論女子體操選手之選材。大專體育,63,39 -45。鍾雨純、吳慧君、陳竑廷、余清芳、王敏憲 (2012)。複合式訓練動作對跳躍能
力及肌電反應之立即影響。大專體育學刊,14(1),92-99。
嚴波濤、于長菊、張伯強 (1994) 。體操跳躍類動作落地穩定性的生物力學原理
探討。西安體育學院學報,11(2),65-71。
蘇文仁 (1991) 。不同方式的等張收縮訓練對於優秀舉重選手肌力的影響。省體
專學報,229-272。
蘇睦敦 (2005) 。傳統式與複合式的重量訓練對排球運動員的肌力和瞬發力之效
果研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6(1),277-289。
英文部分
Adams, K., O’Shea, J. P., O’Shea, K. L., &; Climstein, M.
(1992). The effect of six weeks of squat,plometrics and
squat-plyometric training on power production. The
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 6(1), 36-
41.
Alves, J. M. V. M., Rebelo, A. N., Abrantes, C., &; Sampaio,
J. (2010). Short-term effects of complex and contrast
training in soccer players' vertical jump, sprint, and
agility abilities. The Journal of Strength &;
Conditioning Research,24(4),936-941.
Dodd, D J.&; Alvar, B A. (2007) .Analysis of Acute Explosive
Training Modalities to Improve Lower-Body Power in
Baseball Players. Journal of Strength &; Conditioning
Research,21(4),1177-1182.
Ebben, W. P., &; Watts, P. B. (1998) . A review of combined
weight training and plyometric trainingmodes: Complex
training.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20(5), 18-27.
Ioannis, G. F., Athanasios, Z. J., Leontsini, D.,Kyriakos,
T., Aggelousis, N., Kostopoulos, N., et al. (2000) .
Evaluation of plyometric exercise training,weight
training, and their combination on vertical jumping
performance and leg strength.The 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 14(4),470-476
Santos, E. J., &; Janeira, M. A. (2008). Effects of complex
training on explosive strength in adolescent male
basketball players. The Journal of Strength &;
Conditioning Research, 22(3), 903-909.
Stoppani, J. (2004) . Leap of strength. Muscle &;Fitness,
January, 56.
Verkhoshansky, Y. (1986) . Speed-strength prepa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trength endurance of athletes in various
specializations. Soviet Sports Review, 21(3),1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