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2)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1 19:5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鄧仲玲
論文名稱:臺灣地區慈輝班學生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之調查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n Investigations of Self-Concept and Peer Relationships among Tsehuei Students in Taiwan
指導教授:許籐繼許籐繼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Terng-Ji She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3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6
中文關鍵詞:慈輝班自我概念同儕關係
外文關鍵詞:Tsehuei’ classself-conceptpeer relationship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9
  • 點閱點閱:44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研究旨在瞭解臺灣地區慈輝班學生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之現況與其相互關係。為達前述目的,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針對臺灣地區九所慈輝班學生進行調查,共計發出280份問卷,回收280份,回收率為100%,其中有效樣本數為278份,有效率為99%。問卷調查所得資料分別進行描述統計、無母數統計曼-惠特尼U檢驗、克拉斯卡-瓦立斯檢定、皮爾遜積差相關係數。資料分析與討論後提出以下主要結論:
一、臺灣地區慈輝班學生整體自我概念相對一般學生較為薄弱。
二、臺灣地區慈輝班學生的整體同儕關係達普通程度。
三、 成績是影響臺灣地區慈輝生自我概念最重要因素。
四、 成績是影響臺灣地區慈輝生同儕關係最重要因素。
五、臺灣地區慈輝班學生自我概念越佳者其同儕關係越好。
最後,根據結論提出相關建議,供慈輝學校教育人員、家長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The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are to explore the content of self-concept and peer relationships among Tsehuei’ students in Taiwan.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purposes, the method of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used in the study. 280 copies were returned from 280 receivers and the rate of response was 100%. 278 among 280 copies were analyzed and the rate of valid was 99%
The results were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Mann–Whitney U, Kruskal-Wallis H and Pearson product-method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The conclusions were as following:

1. The self-concept of Tsehuei’ students were weaker than the regular students in Taiwan .
2. The peer relationships of Tsehuei’ students were basically general.
3. Academic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of self-concept of Tsehuei’ students in Taiwan. Self-concepts of good academic achievement students are better than general and poor academic students in Taiwan..
4. Academic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of peer relationships of Tsehuei students in Taiwan.
5.There was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self-conecpt and peer relationships of Tsehuei’ students in Taiwan.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the suggestions are provided for Tsehuei’
educators, parents and future further research.

目次
摘要……………………………………………………………………………………I
Abstract………………………………………………………………………………II
目次………………………………………………………………………………..…Ⅲ
圖目次………………………………………………………………………………Ⅳ
表目次………………………………………………………………………………Ⅳ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6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限制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二節 自我概念之意涵 12
第二節 同儕關係之內涵 21
第三節 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之相關研究 30
第四節 問卷內容與發展 43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5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57
第二節 研究工具 58
第三節 問卷調查實施 63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66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69
第一節 臺灣地區慈輝班學生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現況 69
第二節 不同背景臺灣地區慈輝班學生自我概念之差異分析 81
第三節 不同背景臺灣地區慈輝班學生同儕關係之差異分析 89
第四節 臺灣地區慈輝班學生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之相關分析 96
第五節 綜合分析與討論 9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7
第一節 結論 107
第二節 建議 109
參考文獻 113
一、中文文獻 113
二、英文文獻 120
附錄一 122
附錄二 128
附錄三 134


一、中文文獻
王以仁、林淑玲、駱芳美(2006)。心理衛生與適應。臺北:心理出版。
王貞云(2011)。國小高年級學童家庭氣氛、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
王清龍(1991)。自我概念與其相關因素對國中生違規行為的預測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王朝霞(2002)。關於兒童、青少年同伴關係研究的進展。陰山學刊,15(3),79-82。
左承誠(1995)。基督徒青少年自我概念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文化大學,臺北。
石培欣(2000)。國民中學學生家庭環境、同儕關係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白博仁(1999)。國小學生的性別角色與自我概念的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
伍至亮(2001)。國小高年級學生自我概念與電視收視行為、偶像崇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
朱崑中(1996)。青少年所知覺的親子溝通與其自我觀念、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沈秋宏(2010)。國中學生情緒智能、性別角色態度與同儕關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
何秋蘭(2004)。國小學童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的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
余啟民(1994)。國小單親兒童其學業成就、自我觀念與生活適應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
吳怡楨(2004)。國中聽障生自我概念、家庭氣氛與其人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
吳武典(1989)。社會計量法,見社會行為科學研究法。臺北:東華。
吳芝儀(2000)。中輟學生的危機與轉機。嘉義:濤石文化。
吳晃彰(2008)。國小高年級學生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
吳康寧(1998)。教育社會學。高雄:復文。
吳淑玲(1999)。臺南市國小學生家庭因素、性別角色與其自我概念、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南師範學院,臺南。
吳淑珠(1997)。國小學童自我概念、數學學習動機與數學成就的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
吳臻姿(2002)。從形塑安全感、隸屬感的課室氣氛到提昇國中生的自尊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吳靜樺(1994)。離婚家庭青少年期子女生活適應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臺北。
吳麗卿(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家庭系統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
呂素幸(1992)。同儕輔導對國小學生數學學習輔導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美佳(2008)。不同同儕關係類別國小身心障礙學生的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
李美華、蔡瓊月(1999)。非理性信念、父母親教育職業水準、父母管教態度對國小學童自我概念和人際關係之研究。臺南師院學生學刊,20,37-66。
李美慧(2004)。國小六年級學童個人背景、父母管教方式與自我概念對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長榮大學,臺南市。
李素卿(譯)(1999)。當代教育心理學(原作者:T.L.Good &; J.Brophy)。臺北:五南圖書(原著出版年:1995)。
李雅芬(2003)。受歡迎與被拒絕兒童社交技巧、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
李燕、李浦群(譯)(1995)。人際溝通(原作者:Trenholm S.&;Jenson A.)。臺北市:揚智文化。
李駱遜(1997)。兒童的同儕關係:老師怎麼說。道德與健康:國民小學課程與教學(林錦英編)。臺北:師大書苑。
李麗蘋(2002)。壓縮的童年-提早入學兒童自我概念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
李麗日(1986)。國中生人際關係之研究-以台中縣光復國中為例。東海大學,台中。
周玉真(1992)。青少年的身體意象滿意度及其自我概念、班級同儕關係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周佑玲(2002)。國小學童自我對話與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師範學院,臺南市。
周素嫻(2001)。愛上學的孩子不會變壞嗎?論學校因素與青少年偏差行為之關係。應用心理研究,11,93-115。
林世欣(2000)。國中學生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
林生傳(2005)。教育社會學(第四版)。臺北市:巨流。
林邦傑(1986)。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指導手冊(第三版)。臺北:正昇科學教育社。
林雯菁(2001)。國小兒童社會計量地位與自評同儕互動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
林瑞欽(1990)。師範生任教職志之理論與實徵研究。高雄: 復文圖書出版社。
林瑞欽(1990)。國小資優兒童學業自我概念、一般自我概念與學業成就的關係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78/9-79/7。
林筱芬(2009)。國中生知覺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同儕關係之關聯性研究-以桃園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
林碧英(2005)。淺談獨生子女的同伴關係。莆田學院學報,12(1),42-44。
林翠湄(譯),(1995)。社會與人格發展(原作者:Shaffer D.R.)。臺北:心理出版社。
邱招婷(2002)。國民中學青少年次及文化、同儕關係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
邱政皓(2003)。青少年自我概念向度與成份雙維理論之效度檢驗與相關因素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26,85-131。
邱霓敏(2001)。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生氣質、自我概念與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侯雅齡(1998)。國小兒童自我概念量表編製及其相關因素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洪光遠、鄭慧玲(譯)(1995)。人格心理學。臺北市:桂冠出版社。
洪志成(1989)。臺北縣國中學生數學科自我概念及其有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洪志成(1989)。學業自我概念與學業成就、重要他人的相關研究回顧。台東師院學報,2,99-148。
洪志峰(1991)。臺南縣大橋國小學童學業成就、家長社經地位、教師喜愛、社交能力、自我態度與同儕接納之相關研究。臺南師院學生學刊,13,1-22。
洪若和(1995)。國小學童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臺東師院學報,6,91-134。
洪嘉璜(2005)。高雄地區學童負向情緒感受、同儕接納與因應方式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
洪儷瑜(1994)。不同評量來源的社會特質與學生的社交地位之相關研究。中華輔導學報,12,61-83。
洪儷瑜、涂春仁(1996)。Coie &; Dodge社會計量地位分類公式之修正。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43,106。
胡月娟(譯),(1991)。實用人類發展學(原作者:D.Brodzinsky,A.Gormly &; S.Amborn)。臺北市:華杏。
胡秀娟(2006)。高中職學生家庭結構、自尊、情緒管理與同儕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
紀紅豔(2005)。論同伴關係對兒童社會化的影響。科學教育論壇,9(總第207期),41-43。
胡舜安(2003)。臺灣地區中部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臺中。
胡斐斐(1986)。家庭穩定性、母親教育程度、及子女性別對母親教養態度與兒童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
苗延威(譯)(1996),人際關係剖析(原作者:Argyle,M. &; Henderson:。。臺北:巨流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86)
倪小平(2004)。國小肢體障礙學生自我概念、成就動機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徐錫穎(2005)。國中學習障礙學生自我概念與同儕接納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徐禮知(2012)。慈輝班教師工作壓力及其因應方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高強華(1992)。青少年次級文化的瞭解與應用。臺灣教育,511,11-15。
馬靄屏(1987)。家庭社經地位、父母教養方式與國中生自我概念、友伴關係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
商嘉昌(1995)。中途輟學與青少年犯罪-以新竹少年監獄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張文淵(2003)。兒童同伴關係評估方法的研究概述。上海教育科研,4,41-44。
張怡貞(1997)。國小學童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同儕關係及其相關因素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師範學院,臺東。
張建成(2000)。同儕團體。載於賈馥茗(主編),教育大辭典(P.188-190)。臺北,文景。
張春興(1987)。心理學。臺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2007)。現代心理學。臺北:東華書局。
張美麗(2004)。國中學生性別角色、同儕關係與性別教育需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張淑美(1995)。從自我概念談青少年的自我追尋與輔導。教育部訓委會(編),
學生輔導通訊,36,88-95。
張清濱(1992)。中途輟學的社會學分折及輔導策略。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張清濱(1997)。學校行政與教育革新。臺北:臺灣書店。
張朝忠(2006)。分部式慈輝專班對中輟生在一般課程、技藝課程及家庭觀念影響之質性研究-以臺南縣永仁國中慈輝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
張進上(1987)。社會心理學自我論之分析。臺南師專學報,20,157-190。
教育部(2001)。教育部補助直轄市、縣市政府及民間團體辦理追蹤、輔導與安置中輟生實施原則。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中途輟學學生通報及復學輔導專案報告。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訓育委員會(2008)。全國中輟學生復學輔導資源研究發展中心成果報告(95.10-96.09)。取自http://www.edu.tw/files/publication/B0042/全國中輟學生復學輔導資源研究發展中心成果報告(95.10-96.09).pdf。
莊千慧(1993)。出生序與父母管教態度對兒童的社會興趣及人格適應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
陳永發(1996)。國小六年級學童學科學業成績、成敗歸因以及學科學業自我概念關係之研究。測驗統計年刊,4,125-178。
陳彤羚(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依附關係、自我概念、人際衝突與情緒能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
陳李綢(1983)。國小兒童自我概念發展之研究。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30,93-100。
陳秀娟(2009)。 國小中高年級學童情緒智力對同儕關係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市。
陳怡伶(2003)。臺北縣高中職學生自我概念與政治態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怡君(2003)。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同儕關係與自我概念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
陳雅雯(2003)。中部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學習動機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陳湘茹(2011)。國中普通班與資源班學生自我概念與學習動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明道大學,彰化縣。
陳韻如(2011)。高雄市國中生家庭氣氛、自我概念與利社會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美芬(1996)。學童認同對象與自我觀念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師範學院,臺東。
陳靜宜(1997)。國小五年級學童性別、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相關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傳習,15,1-20。
陳慧蓉(2010)。父母管教方式、同儕關係與青少年價值觀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郭怡汎(2004)。屏東縣市國小普通班學童自我概念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
郭丁熒(1990)。從學生次級文化:談國中生知同儕關係。國教研究雙月刊,12,54-58。
郭盈伶(2012)。國中學生父母管教方式與自我概念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
郭為藩 (1992)。現代心理學說。臺北:文景。
郭為藩(1978)。自我態度量表。臺北:中國行為科學社。
郭為藩(1996)。自我心理學。臺北:師苑。
郭為藩(1970)。特殊教育,臺南市: 開山書店。
黃文瑛(1977)。臺北市國民中學學生人際關係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1,117-142。
黃拓榮(1996)。國中生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失敗容忍力與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黃牧仁(譯)(1999)。兒童到青少年期的友誼發展(原作者:Erwin,P)。臺北:五南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98)
黃筱雯(2012)。國小高年級學童同儕關係與生命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黃俊傑、王淑女(2001)。家庭、自我概念與青少年偏差行為,應用心理研究,11,45-68。
黃淑玲(1995)。國民小學學生人際關係、學業成就與自我觀念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黃貴祥(1988)。學習目標、學習技巧、心理自我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黃德祥(1988)。國中與國小班級中影響學生社會行為與社會關係之相關因素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
黃德祥(1991)。社會計量地位分類研究。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38,53-69。
黃德祥(2005)。青少年發展與輔導(第二版)。臺北:五南出版社。
黃德祥、薛秀宜、謝龍卿、洪佩圓、 黃惠鈴、朱麗勳(譯)(2006)。青少年心理學:青少年的發展、多樣性、脈絡與應用(原作者:R.Lerner)。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楊妙芬(1995)。單親兒童非理性信念、父母管教態度、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之研究。屏東師院學報,8,71-110。
楊美鋆(2011)。國中生知覺父母管教方式、網路成癮及自我概念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
楊國樞(1974)。小學與初中學生自我概念的發展及其相關因素。載於羊國樞、張春興(編),中國兒童行為的發展(417-463)。臺北:寰宇出版社。
楊惠婷(2004)。國小兒童同儕關係與自我概念、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
溫甯鈺(2008)。國中學生自我概念、挫折容忍力與同儕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葉文婷(2007)。自我概念與創造力相關之研究—以臺北縣市國中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臺北。
葉連祺(1997)。建構新的雙向度社會計量地位分類方法。國教學報,9,139-163。
葉佳蓁(2012)。國小六年級學童人格特質、同儕關係與霸凌角色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葉靜宜(2009)。臺北縣國小高年級學童同儕關係與自尊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詹志禹(1996)。我國青少年犯罪研究之整合分析。青年輔導報告之109。臺北:行政院青輔會。
賈馥茗編(1991)。教育心理學。臺北:空大。
鄒泓(1995)。兒童社會化研究發展趨勢。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總第129期)94-97。取自中國全文數據資料庫1997~2007。
鄒泓(1996)。社會技能訓練與兒童同伴關係。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總第133期),46-50。取自中國全文數據資料庫1997~2007。
管貴貞(1992)。單親親少年的壓力因應策略及其社會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
趙冬梅、周宗奎(2003)。童年期同伴關係與後期適應的研究述評。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2(3),101-105。取自中國全文數據資料庫1997~2007。
趙曉美(2001)。自我概念多層面階層結構之驗證暨增進自我概念課程之實驗效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劉安彥(1994)。青年心理學。臺北:三民。
劉秀汶(1999)國民中學中輟生問題及支援系統之研究。訓育研究,38,2,63-80。
蔣志健(2011)。國小學童自我概念、同儕關係與學業成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
蔡德輝、吳芝儀(2001)。為中輟生籌設選替性另類學校之必要性。翰林文教雜誌,5。
盧欽銘(1979)。我國兒童及國中學生自我觀念發展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12,123-132。
盧欽銘(1981)。我國兒童及青少年自我觀念縱貫三年發展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14,115-124。
蕭阿全(1984)。國小兒童智能、學習成就、師生關係對學校態度之研究。輔導月刊,20-2,26-28。
謝品蘭(1993)。單親家庭親子關係與生活適應之分析研究—以離婚分居家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臺北。
簡宏光(1998)。臺北市國小生家庭型態和自我概念關係之研-以中山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簡茂發(1983)。國小兒童友伴關係的相關因素之分析。教育心理學報,16,71-88。
簡茂發、朱經明(1982)。國中學生的友伴關係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測驗年刊,29,767-789。
嚴裕峰(1993)。國中生的社會興趣與同儕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蘇碧秋(2000)。國小六年級被同儕拒絕學童其被同儕拒絕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

二、英文文獻
Allen, J.P., Porter, M.R., &; McElhaney, F.C.(2005).The two face of adolescents’ success with peers: Adolescent popularity,social adaptation,and deviant behavior.Child Development,76(3),747-760.
Asher, S.R., &; Wheeler, V.A.(1985).Children’s Loneliness:A Comparison of Rejected and Neglected Peer Status.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hchology,53,500-505.
Ausubel , D., Sullivan , E. &; Ives ,S.(1980).Theory and problems of child development. New York : Gume &; Stratton.
Berndt, T.J., Hawkins, J.A., Jiao,Z.(1999). Influences of friends and friendships on adjustment to junior high school.Merrill-Palmer Quarterly,45,13-41.
Buhrmester, D.(1990).Intimacy of friendship,interpersonal and adjustment during preadolescence.Child development,61,1101-1111.
Coie, J.D., &; Dodge, K.A., &; Coppotelli.(1982).Dimensions and types of social status : A cross-age perspective.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8(4),557-570.
Coie, J.D., &; Dodge,K.A.(1988). Multiple sources of data on social behavior and social status in the school : A cross-age comparison.Child Development,59(3),815-829.
Cooley, C.H.(1902). Human nature and the social order. New York:Charles Scribner’s Sons.
Dekovic, M., &; Meeus, W.(1997). Peer relations in adolescence:Effects of parenting and adolescents’ self-concept.Journal of Adolscence,20,163-176.
Dusek, J.B.(1996). .Adolescent development and behavior.A Simon &; Schuster Company.
Gifford-Smith, M. E., &; Brownell, C. A. (2003). Childhood peer relationships: Socialacceptance, friendships, and peer networks. 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 41,235-284.
Harter, S.(1990). Adolescent self and identity development.In S.Feldman and G.Elliot(Eds.) At the Threshold: The Developing Adolescent. 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Hurrelmann, K., &; Engle, U.(1992)Deliquency as a symptom of adolescents’ orientation towar status and success.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21(1),119-138.
Kalanidhi, M.S.(1973). Distribution of sociometric choice in terms of overall acceptance, rejection and achievement. Psychological abstracts,50,616.
Ladd, G.W.(1989). Toward a futher undering of peer relationships and their contribultions to child development.In T.J.Brendt &; G.W.Ladd(Eds.),Peer relationships in child development (1-44).New York:Wiely.
Lair, J.(1984). Change induction groups,group psychotherapy,integrity groups,peer counseling.Encyclopedia of Psychology,1(2),493-494.
Liebert, R.M., &; Liebert, L.L.(1997). Personality strategies and issues(8th Eds.). Cole Publishing Company.
Linn, R.L. and Gronlund N.E., (1995). Measurement and assessment inteaching. Prentice Hall.
Newcomb, A.F., Bukowski W.M., &; Pattee, L.(1993).Children’s peer relations :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popular ,rejected ,neglected ,controversial ,and average sociometric status. Phychological Bulletin,113(1),99-128.
Ollendick, T. H., Weist, M. D., Borden, M. C., &; Greene, R. W. (1992). Sociometric statusand academic, 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A five-year longitude study.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60, 80-87.
Perry, J.C.(1979). Popular,ambaile,isolated,rejected : A reconceptualization of sociometric status in preschool children. Child Development,50,1231-1234.
Shavelson, R.J., Hubener,J.J., &; Stanton, G.C.(1976). Self-concept:Validation of construct interpretations.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46(3),407-441.
Stopper, C. J. (1979).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self-concept of gifted and non-gifted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to achievement, sex, grade level, and membership in a self-contained academic program for the gifted(Unpublishedm doctoral 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葉連祺(1997)。建構新的雙向度社會計量地位分類方法。國教學報,9,139-163。
2. 楊妙芬(1995)。單親兒童非理性信念、父母管教態度、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之研究。屏東師院學報,8,71-110。
3. 黃德祥(1991)。社會計量地位分類研究。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38,53-69。
4. 黃俊傑、王淑女(2001)。家庭、自我概念與青少年偏差行為,應用心理研究,11,45-68。
5. 黃文瑛(1977)。臺北市國民中學學生人際關係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1,117-142。
6. 陳靜宜(1997)。國小五年級學童性別、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相關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傳習,15,1-20。
7. 陳李綢(1983)。國小兒童自我概念發展之研究。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30,93-100。
8. 陳永發(1996)。國小六年級學童學科學業成績、成敗歸因以及學科學業自我概念關係之研究。測驗統計年刊,4,125-178。
9. 張進上(1987)。社會心理學自我論之分析。臺南師專學報,20,157-190。
10. 簡茂發、朱經明(1982)。國中學生的友伴關係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測驗年刊,29,767-789。
11. 簡茂發(1983)。國小兒童友伴關係的相關因素之分析。教育心理學報,16,71-88。
12. 盧欽銘(1981)。我國兒童及青少年自我觀念縱貫三年發展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14,115-124。
13. 盧欽銘(1979)。我國兒童及國中學生自我觀念發展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12,123-132。
14. 蔡德輝、吳芝儀(2001)。為中輟生籌設選替性另類學校之必要性。翰林文教雜誌,5。
15. 劉秀汶(1999)國民中學中輟生問題及支援系統之研究。訓育研究,38,2,6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