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仇小屏、黃淑貞(2004)。國中國文章法教學。台北市:萬卷樓。
王石番(1996)。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台北市:幼獅。
王更生(1997)。國文科教學新論。台北市:文海基金會。
王明通(1997)。中學國文教學法研究。台北市:五南。
王家通(1997)。中等教育。高雄市:麗文文化。
王逢振(2000)。文化研究。台北市:揚智文化。
王從恕(2001)。西方環境倫理概要。科學教育月刊,241,26-34。方德隆(1999)。課程與教學研究。高雄市:復文。
朱學恕(1987)。論海洋文學,開括海洋新境界。高雄市:大海洋文藝雜誌社。
向陽(2011)。海洋的翅膀。載於郭強生(主編),作家與海(頁87-96)。
台北市:立緒文化。
李秀卿(2008)。海洋教育類目表之建構及其應用-以國民小學社會領域為例。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基隆。東年(2004)。給福爾摩莎寫信。台北市:聯合文學。周芬伶(1989)。花房之歌。台北市:九歌。
吳明益(2003)。臺灣自然寫作選。台北市:二魚文化。
吳明益 (2007)。家離水邊那麼近。台北市:二魚文化。
吳明益(2012)。台灣現代自然書寫的探索1980-2002-以書寫解放自然Book1。台北市:夏日。
吳靖國(2008)。中小學教科書海洋概念內容分析類目之建構。當代教育研究,16(3),97-136。吳靖國(2009)。海洋教育—教科書、教師與教學。台北市:五南。
吳靖國(2011)。小學師資培育課程中「海洋教育」教學內容之研究。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102 ,111-140 。余光中(2008)。望鄉的牧神。台北市:九歌。
余光中(2000)。高樓對海。台北市:九歌。
何三本(2002)。九年一貫語文教育理論與實務。台北市:五南。
杜虹(1999)。比南方更南。台北市:時報文學。
杜虹(2011)。珊瑚戀。載於郭強生(主編),作家與海(頁42-49)。台北
市:立緒文化。
汪啟疆(2000)。人魚海岸。台北市:九歌。
林政華(2007)。「台灣海洋文學」的成立及其作家作品。明道通識論叢,3,105。林文義(1988)。從淡水河出發。台北市:光復書局。
林燿德(2011)。魚夢。載於郭強生(主編),作家與海(頁200-211)。
台北市:立緒文化。
邱素雲、徐千惠、梁淑玲、陳麗明(2009)。海洋書寫的理論與應用-區域文學探索之九。教育部普通高級中學課程國文學科中心「國文科重大議題融入教學資源」。取自:
http://chincenter.fg.tp.edu.tw/cerc/epaper/41_epaper/05.doc。
段莉芬(2002)。試論海洋文學作家廖鴻基寫作風格。載於東海大學中文系(主編),台灣自然生態文學論文集(頁233-260)。台北市:文津。
洪素麗(1988)。海岸線。台北市:時報。
范雪凌(1999)。海洋環境教育概念階層表之建構及中小學教科書涵括海洋概念之研究。中山大學海洋環境及工程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范蓓玟(2006)。台灣中小學教科書涵括海洋概念之研究。國立海洋大學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基隆。柯慶明(1983)。文學美綜論。台北市:長安。
夏曼‧藍波安(1997)。冷海情深。台北市:聯合文學。
莊安祺(譯)(1998)。瑞秋‧卡森(Rachel Louise Carson)著。海之濱(The Edge of the Sea)。台北市:天下文化。
莊宜文(1999)。航向人性的黝深海域-試論東年的海洋小說。載於鍾玲(主編),海洋與文藝國際會議論文集(頁224)。高雄市:中山大學中山人文學報叢書。
莊慶達、何宗儒、劉光明、王世斌、邱文彥、方天熹、陳明德(2008)。海洋資源管理理論與實務。台北市:五南。
莊萬壽(2009)。海洋文化與台灣海洋文化的辯證發展。台灣國家政策學刊,3,18-24。
張學波(1993)。中學國文教學理論研究。台北市:明文。
張子超(1998)。從環境教育觀點談中小學海洋教育之目標與推行。載於國立台灣海洋大學(主編),1998國際海洋年海洋之心研討會論文集(頁62-70)。基隆市: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張玉燕(2005)。教學。載於秦夢群(主編),教育概論(頁232-261)。台北市:高等教育。
張高評(2008)。海洋詩賦與海洋性格—明末清初之台灣文學。台灣學研究,5,1-15。
張清榮(1997)。巧思妙手織錦文(下)。台北市:幼獅。
陳明印(2000)。國民小學社會科教科書評鑑規準及權重之建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陳惠齡(2001)。現代文學鑑賞與教學。台北市:萬卷樓。
陳國棟(2007)。海洋文化研究的多元特色。海洋文化學刊,3,11-18。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國語文基本學力指標系統規劃研究完整版。台北市:教育部 。
教育部(2004)。教育部未來四年施政主軸行動方案。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7)。海洋教育政策白皮書。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8)。海洋教育基本知能融入中小學課程綱要計畫報告(教育部
研究委員會)。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語文學習領域)。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1)。中華民國100年4月26日臺國(二)字第1000068059B
號令修正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語文學習領域--國語文及重大
議題。取自:
http://www.edu.tw/eje/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15326。
教育百科辭典編審委員會(1994)。教育百科辭典。台北市:五南。
李淑貞(譯)(2002)。梅爾維爾(Herman Melville)著。白鯨記(Moby Dick)。台北市:理得。
郭強生(2011)。序:海是我們共同的前世。載於郭強生(主編),作家與海(頁8-11)。台北市:立緒文化。
王煥生(譯)(2000)。荷馬(Homeros)著。奧德賽(Odyssey)。台北市:貓頭鷹。
章微穎(1975)。中學國文教學法。台北市:蘭臺。
黃聲威(2000)。淺探海洋文化 (上)。漁業推廣,170,39-49。黃聲威(2001)。認識海洋文化的特質。農訓雜誌,18,44-47。黃錦鋐(2000a)。國文教學法。台北市:三民。
黃錦鋐(2000b)。語文教學論叢。基隆市:法嚴出版社
黃光雄(1988)。教學原理。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光雄、楊龍立(2007)。課程發展與設計:理念與實作。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嘉郁(1999)。台灣地區大眾海洋教育的實施現況。國立中山大學「第六屆海峽兩岸環境保護研討會」研討會論文集。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
黃慶萱(1988)。修辭學。台北市:三民
曾翊維(譯)(2003)。約翰何姆斯、傑瑞梅爾編著。愛因斯坦的智慧。台北市:圓神。
楊政源(2008)。臺灣海洋文學鳥瞰。臺灣文學論,8,(1),32-39。
楊冠政(1999)。人類環境倫理信念的演進。環境教育季刊,28,7-32。
楊冠政(2002)。環境倫理—環境教育的終極目標。環境教育學刊,創刊號,1-12。葉連鵬(2005)。海洋文化與澎湖文學。載於澎湖縣文化局(主編),澎湖研究第四屆學術研討會論文輯(頁117-129)。澎湖:澎湖縣文化局。
葉連鵬(2006)。台灣當代海洋文學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中壢。廖鴻基(1996)。討海人。臺中市:晨星。
廖鴻基 (2001)。海天遊俠。台北市:印刻。
廖鴻基 (2003)。海洋永續經營。台北市:胡氏圖書。
廖鴻基(2006a)。腳跡船痕。台中市:印刻。
廖鴻基 (2006b)。海天浮沉。台北市:聯合文學。
廖鴻基(2011)。丁挽。載於郭強生(主編),作家與海(頁268-279)。台
北市:立緒文化。
廖鴻基(2012)。划向大海,找到自己-2009、2010年獨木舟環島紀實。新
北市:東村出版。
廖玉蕙(2007)。文字編織—讓寫作變容易的六章策略。台北市:三民。
蔡錦玲 (2006)。台灣海洋教育藍圖。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70,1-10。
劉克襄(1995)。臺灣舊路踏查記。台北市:玉山社。
劉克襄(2011a)。北方三小島-發現福爾摩沙。載於郭強生(主編),作家
與海(頁192-199)。台北市:立緒文化。
劉克襄(2011b)。在測天島。載於郭強生(主編),作家與海(頁302-303)。
台北市:立緒文化。
劉昭宏(1993)。教科書的選擇與設計。國立編譯館通訊,7(1)。28-37。
歐用生(1997)。內容分析法。載於黃光雄、簡茂發(主編),教育研究法(頁229-254 )。台北市:師大書苑。
歐用生 (2003)。教科書之旅。台北市: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蔣勳(2001)。海洋美學的解嚴。聯合報,2001年10月14日,37版。
龍應台 (1999)。百年思索。台北市:時報。
蕭義玲(2011)。腳跡船痕下的海有多深?-廖鴻基海洋與書寫歷程。聯合文學,27(12)。32-35。
簡義明(1988)。台灣「自然寫作」研究-以1981-1997為範圍。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簡媜(2011)。海路。載於郭強生(主編),作家與海(頁42-49)。台北市:
立緒文化。
羅秋昭(2001)。語文領域統整教學的實作與說明。新講臺,5,10-15。
龔鵬程(1997)。文學散步。新北市:漢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