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2)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7 05:4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張婷閔
研究生(外文):Ting-Min Chang
論文名稱:新北市高中職組織學習與學校品牌形象關係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rganization Learning and School Brand Image of Senior High School in New Taipei City
指導教授:曾錦達曾錦達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Jiin-Dar Tseng
口試委員:林和春林曜聖
口試委員(外文):Ho-Chun LinYao-Sheng Lin
口試日期:2013-07-02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教育行政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3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4
中文關鍵詞:學校組織學習學校品牌形象高級中學與職業學校
外文關鍵詞:school organization learningschool brand imagesenior high school and vocational high school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9
  • 點閱點閱:26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研究旨在探討新北市高中職組織學習與學校品牌形象之關係,並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提供教育行政主管機關、高中職學校與後續研究者之參考。
研究方法上採用問卷調查法,採分層叢集隨機抽樣方式抽取603位新北市高中職教師進行調查。蒐集的資料分別採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 t 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典型相關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本研究獲以下結論:
一、新北市高中職教師認為學校組織學習整體表現良好,以「團隊學習」作為較容易推展與執行,惟在「創新精進」之表現有待加強。
二、新北市高中職學校品牌形象在教師積極投入下,有良好成效;唯學校若能強化與社區互動關係、改善教學硬體設備,將對提升學校品牌形象有加分效果。
三、新北市公私立高中(含完全中學)教師以團隊共同合作學習的表現較佳,而私立高職教師較能感受到學校行政主管具有系統思考的觀念與作為;唯公立高職教師在上述表現均相對較不足。
四、新北市私立高中教師積極建立學校特色,塑造學校品牌形象;相較之下公立高中(含完全中學)教師略顯被動消極。
五、新北市高中職教師認為對自我教學專業抱持較高的看法;唯在提升學生學習文化表現相對較差。
六、新北市高中職教師認為學校組織學習與學校品牌形象具有高度相關。

The study aims at exploring the status 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senior high school organization learning and school brand image in New Taipei City. A specific proposal is put forward based on the study results to provide the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s, schools, and future researchers for reference related to the subject matter.
In this study, questionnaire are employed with respect to the study methods. A random sampling was conducted on 603 se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New Taipei City. The collected data will be analyzed using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 samples t‐test, One Way ANOVA, and Canonical Correlation. The study hereby present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 Senior high school and vocational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New Taipei City believe the application of school organization learning is generally favorable. It is relatively easier to promote and execute “group learning”, and the representation of “innovation and improvement” needs to be reinforced.
2. Under the effort of senior high school and vocational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New Taipei City, the application on school brand image is effective. It will have positive impact if schools strengthe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local communities and improve school equipment.
3. Municipal and private high school (include complete school) teachers in New Taipei City perform extraordinarily on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private vocational high school teachers have better understanding towards the systematic conception and action from school administrative supervisors, whereas the understanding from municipal high school teachers is relatively insufficient.
4. Private se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New Taipei City actively commit themselves to building up school features and school brand image, whereas municipal senior high school (include complete school) teachers keep slightly negative and passive attitudes.
5. Senior high school and vocational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New Taipei City are under the impression that they have better performance on self-professional competence. However, they generally consider that their performance on promoting student learning culture is relatively worse.
6. Senior high school and vocational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New Taipei City consider that school organization learning and school brand image are highly related.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待答問題.……….……………………………………………5
第三節 名詞釋義…….….……………………………………………5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6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11
第一節 學校組織學習的意涵與相關論述..………………………..11
第二節 學校品牌形象的意涵與相關論述..………………………..32
第三節 學校組織學習與學校品牌形象之相關實徵研究..………..43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57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變項.….………………………………………..57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抽樣方法.….…………………………………..59
第三節 研究工具..…………………………………………………..63
第四節 實施程序.….………………………………………………..74
第五節 資料處理方法..……………………………………………..75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77
第一節 新北市高中職教師知覺該校組織學習之現況……………77
第二節 新北市高中職教師知覺該校品牌形象之現況……………82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的新北市高中職教師知覺該校組織學習
的差異情形…………………………………………………87
第四節 不同背景變項的新北市高中職教師知覺該校品牌形象
的差異情形…………………………………………………97
第五節 新北市高中職組織學習與學校品牌形象之相關情形......10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11
第一節 結論………………………………………………………..111
第二節 建議………………………………………………………..113
參考文獻………………………………………………………………..117
壹、中文部分....……………………………………………………..117
貳、西文部分...…….……………………………………………......122
附錄……………………………………………………………….…….125
附錄一 新北市高中職組織學習與學校品牌形象調查問卷
(專家效度問卷)…………………………………………125
附錄二 新北市高中職組織學習與學校品牌形象調查問卷
(預試問卷)........................................................................137
附錄三 新北市高中職組織學習與學校品牌形象調查問卷
(正式問卷)………………………………………………141

壹、中文部分
王世璋(2006)。國小校長轉型領導、學校組織學習與學校組織創新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王絢瑛(2012)。國民中學學校品牌形塑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臺中市。
王德剛(1997)。品牌概念形象,廣告策略與品牌權益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臺北市。
白穗儀(1999)。國民中學組織學習與教師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江志正(2000)。國民小學團體動力、組織學習、學校發展策略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余錦漳(2001)。國民小學組織學習與教師專業成長之相關因素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吳月容(2012)。彰化縣私立高中職教師對學校行銷策略認知與學生選校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臺中市。
吳昌期(2006)。國民小學校長變革領導、組織學習與組織文化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吳明烈(2003)。組織學習與學習型學校。臺北市:高等教育。
吳明隆(2001)。SPSS統計應用實務。臺北市:松岡。
吳采穎(2008)。桃園縣國民小學組織學習與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新北市。
吳淑真(2011)。高雄市立國民中學學校品牌、家長教育態度與學校選擇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吳清山(2006)。組織學習。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72,133。
吳清山(2007)。創意行銷-把學校特色傳出去。教師天地,146,8-11。
李瑞光(2009)。高中職學校知識管理、學習型組織與學校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李瑞娥(2004)。國民學校終身學習文化、組織學習、組織創新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學習型學校模型之建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林文祥(2007)。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對學校品牌形象知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林文慧(2006)。高雄市國民小學行銷策略與品牌形象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林宜幸(2010)。台中縣國民中學組織學習與品牌管理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林怡佳(2011)。國民小學學校品牌形象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林進榮(2007)。組織學習與組織變革關係之研究~以志光教育科技集團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邱繼智(2004)。建構學習型組織。臺北市:華立。
金恩堯(譯)(2006)。贏在品牌-品牌優勢就是企業的搖錢樹(原作者:K.Marshall)。臺北:前景文化。
凃季吟(2006)。臺中市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對學校品牌管理認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洪啟昌(2005)。教育行政機關組織文化、知識管理與組織學習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洪慶榮(2008)。高雄市公立國民中學行銷策略與品牌形象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胡政源(2006)。品牌管理:品牌價值的創造與經營。臺北:新文京開發。
夏江峰(2005)。學校品牌的塑造(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華東師範大學,上海市。
秦夢群(1998)。教育行政:理論部分。臺北市:五南。
張妙琳(2005)。國民小學組織學習與創新經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張奕華(1997)。國民小學組織學習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張淑貞、蘇雅雯(2011)。國民小學學校品牌運作之分析。學校行政雙月刊,73,125-144。
張華鳳(2008)。高雄市國民小學組織慣性、 組織學習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教育部(2012)。教育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網站。取自http://12basic.edu.tw/
教育部統計處(2008)。教育部資料統計。取自
https://stats.moe.gov.tw/files/important/OVERVIEW26.XLS
郭進隆(譯)(1994)。第五項修練: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 (The Fifth Discipline-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原作者:Peter M. Senge)。臺北市:天下文化。
郭進隆、齊若蘭(譯)(2010)。第五項修練: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 (原作者:Peter M. Senge)。臺北市:天下文化。
陳正昌(2009)。多變量分析方法-統計軟體應用。臺北:五南。
陳建銘(2009)。國民小學校長策略領導、組織學習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素貞(2011)。高雄市國民中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組織學習與教學效能關係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維欣(2009)。大學教師學校品牌形象知覺與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臺北市。

陳銘薰、許耀仁(2006)。品牌形象與品牌忠誠度之關係探討-以遠雄建設入口網站為例。資訊管理學術與實務研討會,私立景文技術學院。
彭建彰、呂旺坤(2005)。品牌行銷與管理。臺北:華泰文化。
惠中(2004)。學校形象建設建議。取自http://www.ep-china.net/content/president/c/20040515130024.htm
黃昱瑋(2006)。雲林縣國民小學團體動力與組織學習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黃義良(2008a)。幼兒園的品牌管理歷程及其具體作法分析。幼教資訊,211,2-9。
黃義良(2008b)。高級職業學校品牌管理的內涵及其困境探討。學校行政雙月刊,53,122-141。
黃權松(2002)。國民中學組織學習教師專業成長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新北市教育局(2012)。建構高中卓越教育方案。取自http://se.ntpc.edu.tw/
楊玉蘭(2003)。國民中學推展組織學習活動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楊瑞麟(2005)。國小教師組織學習與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縣。
葉連祺(2003)。中小學品牌管理意涵和模式之分析。教育研究月刊,114,96-110。
葉連祺(2006)。品牌管理。教育研究月刊,148,107-109。
葉連祺、林文祥(2011)。國民小學品牌形象及其影響關係。教育與心理研究,34(2),113-141。
葉連祺、簡世隆、蔡珮嘉(2008)。公、私立大學行銷策略對其品牌知名度和品牌形象影響之比較。載於余強生、張美慧(編),兩岸政經文教發展-遠景與挑戰(139-154)。臺北:實踐大學博雅學部。

虞積祥(2004)。品牌形象、品牌權益、顧客終身價值關聯性研究—以東森電視購物頻道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義守大學,高雄市。
趙中建(2006)。學校經營。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劉玉珍(2005)。國民中學組織學習與教師效能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蔡孟愷(2009)。國民小學優質學校與品牌形象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蔡珮嘉(2005)。私立大學行銷策略對品牌形象與品牌知名度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蔡錦杉(2011)。公立高中職校長轉換型領導、學校品牌形象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大學,高雄市。
鄭杰(2005)。品牌經營與學校形象設計。取自http://www.zheng-jie.net/blogview.asp?logID=615
盧志文(2003)。打造品牌學校的五個“需要"。取自http://www.ep-china.net/content/president/d/20031107211814.htm
盧美文(2006)。國小校長轉型領導、組織學習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縣。
盧偉斯(1996)。組織學習的理論性探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賴協志(2008)。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組織學習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戴國良(2010)。品牌行銷與管理。臺北市:五南。
簡世隆(2005)。國立大學行銷策略對品牌形象與品牌知名度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簡煒耿(1997)。國民文化與國家經濟對全球品牌形象策略與績效關係之研究-以資訊通訊產品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縣。
顏弘欽(2009)。國民小學組織學習、組織創新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羅國誠(2006)。台北縣立國民中學組織學習與教師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蘇宇(譯)(2006)。打造亞洲新品牌—全球化的品牌策略(原作者:P. Temporal)。臺北:財訊。

貳、西文部分
Argyris, C., & Schon, D. A. (1978). Organizational learning:A theory of action perspective. New York: Addison-Wesley.
Biel, A. (1992). How brand image drives brand equity.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32, 6-12.
Daft, R. L., & Weick, K. E. (1984). Toward a model of organization as interpretation system.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9(2), 286.
Drucker P.F.(1995). Managine in a time of great change. New York: Penguin.
Heijden, K. V. D. (2004). Can internally generated futures accelerate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Futures, 36, 145-159.
Huber,G.P. (1991).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The contributing process and the literatures. Organization Science, 2(1), 88-115.
Keller, K. L. (1993). Conceptualizing, measuring, and managing customer-based
brand equity. Journal of Marketing, 57(1), 1-22.
Keller, K. L. (2003). Strategic brand management (2nd ed.). New York: Prentice
Hall.
Kim, C. K., Lavack, A. M., & Smith, M. (2001). Consumer evaluation of vertical brand extensions and core brand.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Vol.52, 211-222.
Kolter, P. (1997). Marketing management, analysis,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 (9th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Kurland, H., & Hertz-Lazarowitz, R. (2006).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s a lever for realizing an educational vision. Dapim, 41, 23-71.
Kurland, H., Peretz, H., & Hertz-Lazarowitz. R. (2010). Leadership style and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the mediate effect of school vis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48(1) , 7-30.
Leithwood, K. (1995). A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perspective on school response to central policy initiative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885932)
Mansor, N., Malik, N.H.A. & Mat, C.M. (2010). Enculturation of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for Developing Competency: a Case of Malaysian Islamic Banking Institution. e-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nd Leadership. 8(1), 62-75.
March, J. G., & Olsen, J. P. (1975). The uncertainty of the past: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under ambiguity. 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Research. 3, 147-171.
Marks, H. M., & Louis, K. S. (1999). Teacher empowerment and the capacity for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35(1), 707-750.
Neilson, R.(1997). Collaborative technologies and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Hersey,
PA: Idea GroupPublishing.
Park, C. W., Jaworski, B. J., & Macinnis, D. J. (1986). Strategic brand concept-image management. Journal of Marketing, 50(4), 135-145.
Senge, P.M.(1990). The fifth discipline: 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New York: Doubleday Currency.
Swieringa, J., & Wierdsma, A.(1992). Becoming a learning organization-beyond thelearning curve. 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Inc.
Wick, C.(1993). The learning edge: How smart managers and smart companies stay ahead. New York: McGraw-Hill.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