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者著作
庄司總一著,黃玉燕譯,《陳夫人》,台北:文英堂,1999。
庄司總一著,黃玉燕譯,《嫁台灣郎的日本女子(原名:《陳夫人》)》,台北:九歌,2002。
庄司總一著,黃玉燕譯,《陳夫人》,台北:文經社,2012。
葉步月著,劉肖雲、葉思婉譯,下村作次郎、陳淑容編,《七色之心》,高雄:春暉,2008。
葉炳輝著,許成章譯,《南天的十字星——杜聰明博士傳》,高雄:新民書局,1960。二、專書
片岡巖著,陳金田譯,《台灣風俗誌》,台北市:眾文圖書,1987。
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台北:海峽學術,2002。
台灣慣習研究會編,《台灣慣習記事》,台北:台灣總督府民政部法務課,1901-1907。
何培齊,《日治時期的台北》,台北:國家圖書館,2007。
竹越與三郎,《台灣統治志》,台北:成文,1985。
呂明純,《徘徊於私語與秩序之間——日據時期台灣新文學女性創作研究》,台北:臺灣學生,2007。
佐倉孫三,《臺風雜記》,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
李筱峰,《台灣史101問》,台北:玉山,2013。
李智仁,《臺灣的基督教會與祖先崇拜》,台南:人光,1995。
吳文星、黃秀政與張勝彥,《台灣史》,台北:五南,2002。
吳文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台北:正中書局,1992。
卓意文,《清代台灣婦女的生活》,台北:自立晚報,1993。
周憲文,《台灣經濟史》,台北:台灣開明,1980年。
金關丈夫主編,林川夫譯,《民俗台灣》,台北市:武陵,1990。
吳瀛濤,《台灣民俗》,台北:眾文,1992。
徐聖凱,《日治時期台北高等學校與菁英養成》,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出版中心,
2012。
陳其南,《家族與社會——臺灣與中國社會研究的基礎理念》,台北:聯經,1990。
陳柔縉,《台灣西方文明初體驗》,台北:麥田,2005。
陳惠雯,《大稻埕查某人地圖》,台北:博揚文化,1999。許俊雅,《台灣文學論-從現代到當代》,台北:國立編譯館主編,1997。
許俊雅,《見樹又見林——文學看台灣》,台北市:渤海堂,2005。
嚴可均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第三冊,台北:世界書局影印光緒甲午二十年黃岡王氏刊本,
1961。
張子樟,《少年小說大家讀:啟蒙與成長的探索》,台北:天衛文化圖書,1999。
黃秀政、張勝彥、吳文星,《台灣史》,台北:五南,2002。
黃富三,《台北建城百年史》,台北:台北市文獻委員會,1995。
曾景來,《台灣的迷信與陋習》,臺北:武陵,1994。
游鑑明,《日據時代臺灣的女子教育》,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專刊(20),1988。
楊千鶴,《花開時節》,台北:南天,2001。
葉石濤,《文學回憶錄》,台北:遠景,1983。
葉立誠,《台灣服裝史》,台北市:商鼎文化,2001。
鈴木清一郎著,馮作民譯,《增訂臺灣舊慣習俗信仰》,台北:眾文,1994。
董芳苑,《台灣宗教論集》,台北市:前衛,2008。
楊碧川,《簡明台灣史》,高雄:第一,1987。
楊翠,《日據時期台灣婦女解放運動:以〈台灣民報〉為分析場域(一九二○~一九三二)》,台北:時報,
1993。
蔡錦堂,《戰爭體制下的台灣》,台北:日創社,2006。
賴和,《賴和集》,台北:前衛,2000。
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編,《台灣私法》,台北: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1910-1911。
蘇碩斌,《看得見與看不見的台北》,台北:群學,2010。
三、期刊及專書論文
下村作次郎,〈葉歩月の的文学〉,收錄於《葉歩月作品集一》,東京:綠蔭書房,2003,頁327-337。
下村作次郎,陳淑容譯,〈被長期封印的台灣歷史─葉步月的大河小說《七色之心》〉,收錄於《七色之
心》,高雄:春暉,2008,頁492-502。
下村作次郎著,陳淑容譯,〈被長期封印的台灣歷史——葉步月的大河小說《七色之心》〉,收錄於《七色之
心》,高雄:春暉,2008,頁492-502。
田子浩,〈關於《陳夫人》〉,原發表於《台灣文學》創刊號1941.05.27,後由張文薰譯,收錄於日治時期台灣文藝評論集(雜誌篇)第三冊,台南:國家台灣文藝館籌備處出版,頁121–133。
白裕彬,〈台灣日治時期「衛生警察」相關制度的歷史起源〉,《醫療與文化學術研討會》,中研院民族所、台史所籌備處:2002,頁86-90。
江玉林,〈後藤新平與傅柯的對話——反思台灣日治初期的殖民警察政治〉,台北:中研院法學期刊,第7
期,2010:09,頁56 –57。
江韶瑩,〈台灣民俗文物分類架構與登錄作業系統研究〉《兩岸民俗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投市:省文
化處,1999,頁114-134。
朱惠足,〈帝國下的漢人家族再現:滿洲國與殖民地臺灣〉,中外文學37卷1期,2008:03,頁153-194。巫永福,〈植根於台灣本土的陳夫人〉,收入庄司總一著、黃玉燕譯,《嫁台灣郎的日本女子(原名:《陳夫
人》)》,台北:九歌,2002,頁1–2。
尾崎秀樹,〈庄司總一的《陳夫人》〉,《嫁台灣郎的日本女子(原名:《陳夫人》)》,台北:九歌,
2002,頁6–9。
余昭玟,〈人性素描與家族史書寫——論葉步月的長篇小說《七色之心》〉,《台灣文學館通訊》19 期,2008:05,頁33-37。
周華斌,〈出土的喜悅——《七色之心》中譯版新書發表會暨葉步月逝世四十週年紀念座談要〉,《台灣文學館通訊》19 期,2008:05,頁30-32。
翁聖峰,〈日治時期職業婦女題材文學的變遷及女性地位〉《台灣學誌》創刊號,2010:04,頁1-31。
翁聖峰,〈日治時期台灣「女車掌」文學與文化書寫〉,《文史台灣學報》,頁207–242。
曹介逸,〈生活習俗變遷:閒談衣食住行為中心〉,台北文物,第6卷3期,台北市:台北市文獻委員會,
1958,頁77-91。
陳紹馨,〈《陳夫人》に現われる台湾民俗〉,《民俗台灣》1卷1號,東京:東都書籍株式會社,1941,頁
2–9。
陳紹馨,〈出現在小說《陳夫人》第二部中的血統問題〉,原刊於《文藝台灣》,1942.12。後由邱香凝譯,
收錄於《日治時期台灣文藝評論集(雜誌篇.第三冊)》,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頁
492–500。
陳淑容,〈虛實交錯的人間素描——簡介葉步月及其長篇小說《七色之心》〉,收錄於《七色之心》,高雄:春暉,2008,頁503-512。
陳藻香,〈讀庄司總一的《陳夫人》〉,《嫁台灣郎的日本女子(原名:《陳夫人》)》,台北:九歌,
2002,頁13–17。
葉石濤,〈《陳夫人》中文譯本問世〉,收入庄司總一著、黃玉燕譯,《嫁台灣郎的日本女子(原名:《陳夫
人》)》,台北:九歌,2002,頁3。
葉思婉、周原柒朗編,〈葉步月年譜〉,收錄於《七色之心》,高雄:春暉,2008,頁513-520。
葉思婉、周原柒朗編,〈葉步月著作年譜〉,收錄於《七色之心》,高雄:春暉,2008,頁521-524。
葉思婉、周原柒朗,〈倉庫裡的美好遺物——校訂者之追憶〉,收錄於《七色之心》,高雄:春暉,2008,頁490。
濱田隼雄,〈關於庄司總一的《陳夫人》〉,原刊於《台灣時報》,1941.05,後由張文薰譯,收錄於日治時
期台灣文藝評論集(雜誌篇)第三冊,台南:國家台灣文藝館籌備處出版,頁73–77。
簡炯仁〈台灣歷史上第一個本土政黨:台灣民眾黨〉,《二十世紀台灣民主發展——第七屆中華民國史專題論
文集》,台北:國史館,2004,頁207-208。
雜誌《新潮》第38年第4號,東京:新潮社,1941年4月1日。
四、學位論文
王英娟,《庄司總一《陳夫人》與辜顏碧霞《流》的家族書寫比較》,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李純芬,《帝國視線下的在地民俗實踐:殖民地台灣文學中的婚喪書寫(1937-1945)》,中興大學台灣文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邱雅芳,《聖戰與聖女:以皇民化文學作品的女性形象為中心(1937~1945)》,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
陳坤琬,《葉步月《七色之心》之家庭書寫研究》,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黃宗彬,《台灣日治時期文學作品研究——庄司總一之《陳夫人》》,中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張春華,《庄司總一《陳夫人》身分認同研究》,東吳大學日本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蔡宗明,《庄司総一の〈陳夫人〉について》,東吳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鄭秀美,《日治時期臺灣婦女的勞動群相(1895-1937)》,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五、報紙
〈終幕飾ゐ「文學賞」の 發表〉,《大阪每日新聞》,1943年8月28日。
六、電子媒體
林文馨,〈葉步月《七色之心》的家族書寫——戰前至戰後的家族轉變與小說語言運用〉(中興大學文學院電子報《鹿鳴》第五期,2008年8月),該網路資料至本論文發表日時已毀損,但已取得原作者原稿及同意。
http://www.deer.nchu.edu.tw/nchu-epaper/?p=172,2012.09.07。
莊金國,〈七色之心——跨時代的苦與悲〉,(《新台灣新聞週刊》627 期,2008年3
月),來源:
http://www.newtaiwan.com.tw/bulletinview.jsp?bulletinid=79145,2012.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