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參考書目
一、專書:(以出版年排序)
1.小川尚義、淺井惠倫《原語による台灣高砂族傳說》(台北:台灣大學語言研究室,1935年)。
2.衛惠林、劉斌雄,《蘭嶼雅美族的社會組織》(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62年)。
3.衛惠林等,《臺灣省通志》,卷八,同冑志,第二冊,<雅美族篇>(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65年)。
4.William Righter著,何文敬譯,《神話與文學》(台北:成文出版品,1979年)。
5.李維-史特勞斯著,李幼蒸譯,《熱帶的叢林》(台北市:聯經出版,1980年三次印行/1989年初版)。
6.李維-史特勞斯著,王維蘭譯,《神話與意義》(台北市:時報文化,1982年)。
7.李維-史特勞斯著,李幼蒸譯,《野性的思維》(台北市:聯經出版,1989年)。
8.周英雄、劉紀蕙編,《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台北市:麥田出版1984年出版)。
9.黃應貴主編,《台灣土著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台北市:聯經,1986年)。
10.鈴木作太郎,《台灣の蕃族研究》(台北市:南天書局,1988年6月復刻版(1932年8月發行)。
11.徐瀛洲,《蘭嶼之美》(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89年再版)。
12.吳錦發,《願嫁山地郎》(台中:晨星,1989年)。
13.劉其偉編譯,《文化人類學》(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1991年)。
14.劉其偉,《蘭嶼部落文化藝術》(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2002年)。
15.夏曼藍波安,《八代灣的神話》(台中市:晨星出版社,1992年9月)。
16.夏曼藍波安,《冷海情深》(台北市:聯合文學,2010年)。
17.尹建中《台灣山胞各族傳統神話故事與傳說文獻編纂研究》(台北:內政部,1994年)。
18.外山卯三郎採錄、余萬居譯之口傳資料,《台灣山胞各族傳統神話故事與傳說文獻編纂研究》(台北市:台大人類學系,1994年)。
19.《台灣原住民史料彙編》(第一輯)、(第二輯)(南投市:省文獻會,1995年)。
20.廖咸浩<誰怕邊緣?──和原住民朋友談文學 / 文化創造>,《愛與解構──當代台灣文學評論與文化觀察》(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5年10月初版)。
21.拓拔斯塔碼匹瑪,《情人與妓女》(台中市:晨星出版社,1995年8月三刷)。
22.拓拔斯塔瑪匹瑪,《蘭嶼行醫記》(台中市:晨星發行,1998年)。
23.劉斌雄教授採集,余光弘教授與董瑪女翻譯出版《台灣原住民史料彙編(1)(2)》。(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5年10月、85年8月初版)。
24.岡崎郁子《台灣文學──異端的系譜》(台北:前衛,1996年)。
25.李亦園、王秋桂主編,《中國神話與傳說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台北市:漢學研究中心,1996年)。
26.鳥居龍藏原著;楊南郡譯註,《探險台灣-鳥居龍葬的台灣人類學之旅》(台北市:遠流,1996年)。
27.董森永,《雅美族漁人部落歲時祭儀》(南投市:台灣省政府,1997年)。
28.孫大川,《神話之美 台灣原住民之想像世界》(台北市:文建會,1997年)。
29.孫大川,《久久酒一次》(台北市:張老師出版社,1990年7月)。
30.孫大川,《山海世界──台灣原住民心靈世界的摹寫(台北市:聯合文學2000年4月初版)。
31.孫大川編,《臺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評論卷》(上、下)(台北;印刻,2003年)。
32.孫大川等合著,《我在圖書館找一本酒-2010台灣原住民文學作家筆會文選》(台北市:山海文化雜誌社,2010年01月)。
33.李福清(B.Riftin),《從神話到鬼話》(台中市:晨星發行,1998年)。
34.黃旭,《雅美族之住居文化及變遷》(新台市:稻鄉,1998年再版)。
35.楊昌年,《現代散文新風貌》(台北市:東大,1998年)。
36.比爾阿希克洛夫特(Bill Ashcroft)、嘉雷斯格里菲斯(Gareth Griffiths)、凱倫帝芬(Helen Tiffin)著,劉自荃譯,《逆寫帝國:後殖民文學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駱駝出版社,1998年)。
37.余光弘、董森永,《雅美族史篇》(南投市:省文獻會,1998年)。
38.余光弘,《雅美族》(台北市:三民,2004年)。
39.關曉榮,《蘭嶼報告1987~2007》(新台市:稻鄉,1998年再版)。
40.關曉榮,《蘭嶼報告1987-2007》(台北;人間出版社,2007年)。
41.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成),《原住民的神話與文學》(台北市:台原出版,1999年6月)。42.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成),《敘述性口傳文學的表述》(台北市:里仁,2000年)。
43.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成),《台灣原住民民族文學史綱》(上、下)(台北市:里仁,2009年10月)。
44. 約翰邁爾斯弗里(John Mies Foey),《口頭詩學:帕里──洛德理論(The Theory of Oral Composition)》(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0年),頁120~121。
45.黃貴潮,《遲我十年──Lifok生活日記》(台北市:山海,2000年)。
46.林道生編著,《原住民神話故事全集(1)(2)》(台北市:漢藝色研,2001年)。
47.林道生編著,《原住民神話與文化賞析》(台北市:漢藝色研,2003年)。
48.達西屋拉彎畢馬(田哲益)著,《台灣的原住民達悟族》(台北市:臺原,2002年)。
49.莊萬壽,《台灣文化論-主體性之建構》(台北市:玉山社,2003年)。
50.彼得布魯克(Peter Brooker)著,王志弘、李根芳譯,《文化理論詞彙》(台北市:巨流,2003年)。
51.希南巴娜妲燕故事,席傑勒吉藍繪圖,文魯彬英譯,《達悟族:飛魚之神》(台北市:新自然主義,2003年)。
52.約翰史都瑞(John Story)著,李根芳、周素鳳譯,《文化理論與通俗文化導論》(台北市:巨流,2003年)。
53.王嵩山,《想像與知識的道路》(台北縣板橋市:稻香,2005年)。
54.米甘幹理佛克,《原住民文化欣賞》(台北:五南出版社,2005年)。
55.Rahic Talif(拉黑子達利夫),《混濁》(台北市:麥田出版,2006年)。
56.費德廉、羅效德編譯,《看見十九世紀台灣》(台北市:如果出版社,2006年)。
57.奧威尼卡露斯,《神妙的消失-詩與散文的魯凱》(台北市:麥田出版,2006年)。
58.楊翠,《台灣的自然書寫》(台中市:晨星,2006年)。
59.陳國偉,《想像台灣當代小說中的族群書寫》(台北市:五南,2007年)。
60.呂鈺秀、郭建平,《蘭嶼音樂夜宴:達悟族的拍手歌會》(台北市:南天,2007年)。
61.盧彥芬編寫、西南紗旮燕族語、曹俊彥繪,《小孩與螃蟹》(台東市:台東縣政府,2007年)。
62.班雅明著、林志明譯,《說故事的人》(台北市;台灣攝影工作室,2008年)。
63.盧彥芬編寫、西南紗旮燕族語、筆兔繪,《嘎格令》(台東市:台東縣政府,2009年)。
64.夷將拔路兒,《台灣原住民族運動史料彙編上、下》(台北縣:國史館;台北市:原民會,2008年1月)。
65.鄭明娳,《現代散文》(台北市:三民,2009年)。
66.劉秀美,《從口頭傳統到文字書寫》(台北市:文津出版社,2010年)。
67.劉秀美、蔡可欣,《山海的召喚──台灣原住民口傳文學》(台南市:台灣文
學館,2011年)。
二、期刊論文:
1.劉斌雄,<蘭嶼雅美族喪葬的一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八期,1959年)。2.林衡立,<雅美工作房落成禮>,《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九期,1960年)。
3.李亦園,<北呂宋伊富高族的宗教結構>,《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十期,1960年)。4.杜偉瑛<夏本奇伯愛雅《釣到雨鞋的雅美人》與夏曼藍波安《八代灣神話》之比較初探>,《真理大學台灣文學研究集刊》(第七期,2004年12月)。5.許雅筑,<記憶、創傷與土地──閱讀達悟作家書寫部落故事>,「語言、符號、敘事與故事研討會」,台中:台中技術學院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中心主辦,2008年12月19-20日。
6.王應棠,<跨文化理念與翻譯-魯凱族田野經驗與閱讀原住民漢語文學之間的對話>,《台灣社會學研究季刊》(第八十六期,2012年3月)。
三、學位論文:(以發表年排序)
1.蘇恂恂,《蘭嶼雅美族唱歌曲調的分類法》(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1983年)。
2.曾瓊儀,《蘭嶼雅美族民間故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3.呂慧珍,《90年代台灣原住民小說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碩士在職專班、2002年)。4.夏曼藍波安,《原初豐腴的島嶼──達悟民族的海洋知識與文化》(清華大學人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9月)。
5.彭美雲,《蘭嶼口傳故事之研究》(台東: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6.董恕明,《邊緣主體的建構──台灣當代原住民文學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7.蔡友月,《社會變遷下蘭嶼達悟人精神失序之分析》(台北:台灣大學社會學博士論文,2006年6月)。
8.魏貽君,《戰後台灣原住民族的文學形成研究》(台南: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9.陳芷凡,《語言與文化翻譯的辨證:以原住民作家夏曼藍波安、奧威尼卡路斯盎、阿道巴辣夫為例》(新竹市: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10.林淑吟,《台灣原住民山海文學研究──以拓拔斯.塔碼匹馬和夏曼藍波安創作文本為考察對象》(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育碩士論文,2007年6月)。
11.余友良,《空間、文化、情感──台灣當代原住民文學中的原鄉書寫》(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7月)。12.柯秀慧,《蘭嶼雅美族民間故事與歌謠》(嘉義: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13.陳宗暉,《流轉孤島:戰後蘭嶼書寫的遞演》(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14.許雅筑,《水上往還-論戰厚達悟首批遷移世代作家Syaman Rapongan、Syaman Vengayen、Sin Jiayouli的書寫》(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四、報刊雜誌:(以刊行年排序)
1.錢善華,<傳唱蘭嶼文化評《雅美族歌謠》>,《全國新書資訊月刊》(第158期,2012年2月號年2月號)。
2.《蘭嶼雙週刊 第110期》(1992年02月26日),第三版/聯合副刊。
3.《蘭嶼雙週刊 第114期》(1992年03月29日),第一版/地方新聞。
4.《蘭嶼雙週刊 第297期》(2001年10月13日),第一版/地方新聞。
5.《蘭嶼雙週刊 第465期》(2011年10月30日),第三版/聯合副刊。
6.《蘭嶼雙週刊 第483期》(2012年07月22日),第三版/聯合副刊。
7.《INK印刻文學生活雜誌 第19期》,2005年5月)。
五、西文資料:(以出版年排序)
1.Re Arundel Del,《Creation myths of the Formosan natives》(Tokyo:The Hokuseido Press,1952)。
2.Beauclair,Inez de,<Field Notes on Lan Yu(Botel Tobago>(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Academia Sinica 3)。
3.Ogawa and Asai,《Traditions and myths of the Taiwan aborigines》(1960)。
4.Hans Egli,《The Yami of the Orchid Island 》(197?)。
5.Inez de Beauclair(鮑克蘭),《Ethnographic studies : the collected papers of Inez de Beauclair 》(臺北市:南天書局,1986)。
6.Beauclair,Inez de,<Field Notes on Lan Yu(Botel Tobago>(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Academia Sinica 3)。
六、網路資料:
1.<蘭嶼樹人夏本奇伯愛雅>網路來源:http://blog.roodo.com/siyapenjipeaya
2.<1994《山海傳說環》姚一葦、汪其楣、賴聲川戲劇創意典藏計畫>網路來源:http://e-theatrech.teldap.tw/Chi-Mei-Wang/1994-tales-of-the-mountains-and-the-se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