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
首頁
|
關於本站
|
聯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常見問題
|
操作說明
English
|
FB 專頁
|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
註冊
切換版面粉紅色
切換版面綠色
切換版面橘色
切換版面淡藍色
切換版面黃色
切換版面藍色
功能切換導覽列
(18.97.14.86)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4 12:05
字體大小:
字級大小SCRIPT,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如為IE7或Firefoxy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字體大小變更功能,需開啟瀏覽器的JAVASCRIPT功能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 1 筆 / 共 1 筆
/1
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紙本論文
QR 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
複製永久網址
Twitter
研究生:
吳駿朋
研究生(外文):
Wu, Chun-Peng
論文名稱:
李斯特《巡禮之年-第二年‧義大利》之〈沉思的人〉和〈但丁詩篇讀後感-奏鳴曲風幻想曲〉之音樂分析與演奏詮釋
論文名稱(外文):
The Analysis and Performance Practices of Franz Liszt’s《Années de Pélerinage–Deuxième Année, Italie》〈I1 Penseroso〉and〈Après une Lecture du Dante-Fantasia quasi Sonata〉
指導教授:
張欽全
指導教授(外文):
Chang, Chin-Chuan
口試委員:
胡小萍
、
劉瓊淑
口試委員(外文):
Hu, Hsiao Ping
、
Liu, Chiung Shu
口試日期:
2012-11-27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
音樂學系碩士班
學門:
藝術學門
學類:
音樂學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0
中文關鍵詞:
浪漫樂派
、
李斯特
、
巡禮之年
外文關鍵詞:
Romantic
、
Franz Liszt
、
Années de Pélerinage
相關次數:
被引用:0
點閱:1832
評分:
下載:0
書目收藏:0
法蘭茲‧李斯特(Franz Liszt, 1811–1886),為十九世紀浪漫樂派最具代表性的音樂家之一。除了自身炫技的鋼琴技巧與豐富的管絃色彩及文學藝術的研究等;另受到當時其他音樂家的影響,如帕格尼尼(Niccolo Paganini, 1782–1840)之技巧、蕭邦(Frédéric Chopin, 1810–1849)之優美旋律、白遼士(Hector Berlioz, 1803–1869)之音樂架構等,使李斯特在浪漫樂派中佔有一席之地。
音樂創作方面領導了十九世紀,運用標題音樂,靈感來自詩歌、繪畫、雕塑、自然等,可使聽眾更為了解樂曲內涵。獨特大量使用主題轉化技巧,將主要旋律不斷的變化與創新。其中代表的樂曲為其創作之《巡禮之年-第二年‧義大利》(Années de Pélerinage–Deuxième Année, Italie)中〈沉思的人〉(I1Penseroso)與〈但丁詩篇讀後感-奏鳴曲風幻想曲〉(Après une lecture du Dante-Fantasia quasi Sonata),因李斯特看到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 di Lodovico Buonarroti Simoni, 1475–1564)所刻之雕像《黎明》(Dawn)及《黃昏》(Twilight),且閱讀詩人雨果(Victor–Marie Hugo, 1802–1885)著名詩篇《但丁詩篇讀後感》而得到之靈感。
本文共分為五章分別探討李斯特的鋼琴作品〈沉思的人〉和〈但丁讀後感-奏鳴曲風幻想曲〉,第一章為緒論,說明筆者研究動機與目的及研究範圍與方法;第二章介紹李斯特的生平與音樂風格及巡禮之年創作背景;第三章與第四章分別探討兩首樂曲之創作背景、音樂分析及演奏詮釋;第五章則針對研究內容所得到的結論。
As a musician, Franz Liszt, one of the most prominent representatives in the 19th century, was influenced by Niccolo Paganini's showmanship, Frédéric Chopin's melodious music lines, and Hector Berlioz's musical structure, which cementing Liszt’s important pivotal position in Romantic period.
Liszt’s programmatic music played a key role in the 19th century. These works are intended to inspire listeners to imagine scenes and images, in which a poem, a painting, a sculpture or a landscape is evoked. He used “thematic transformation” to transform and develop the main theme.〈I1Penseroso〉from《Années de Pélerinage–Deuxième Année, Italie》and〈Après une lecture du Dante–Fantasia quasi Sonata〉are two of the representatives, which are composed after watching Michelangelo’s sculptures 《Dawn》and《Twilight》, and inspired by Hugo’s《La Divina Comedia》.
This thesis investigating the piano works〈I1Penseroso〉and 〈Après une lecture du Dante–Fantasia quasi Sonata〉,and consists of fiv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introduction, in which the motivation, the purpose, the range, and the methods of the research are spelled out. The second chapter introduces Liszt’s life, compositional style, and background of the work. The third and fourth chapters are musical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works .And the fifth chapter presents the conclusions.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目錄…………………………………………………………………………………iii
譜目錄…………………………………………………………………………………v
表目錄………………………………………………………………………………vii
圖目錄………………………………………………………………………………vi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2
第二章 李斯特……………………………………………………………………3
第一節 生平……………………………………………………………………3
第二節 音樂風格………………………………………………………………10
第三節 《巡禮之年》創作背景………………………………………………15
第三章 〈沉思的人〉……………………………………………………………19
第一節 創作背景……………………………………………………………19
第二節 樂曲分析……………………………………………………………21
第三節 演奏詮釋……………………………………………………………28
第四章 〈但丁詩篇讀後感-奏鳴曲風幻想曲〉………………………………33
第一節 創作背景………………………………………………………………33
第二節 樂曲分析………………………………………………………………36
第三節 演奏詮釋………………………………………………………………61
第五章 結論………………………………………………………………………75
參考文獻……………………………………………………………………………77
一、中文書目
(一)中文書籍
方銘健著。西洋音樂史理念與建構。台北:自行出版,2009。
李斯特著 張洪島,張洪模,張寧譯。李斯特論白遼士與舒曼。台北:世界文物出版社,1993。
李斯特著 張澤民,高士彥,虞承中,郭竽譯。李斯特論蕭邦。台北:世界文物出版社,1993。
周淑斐著。匈牙利狂想曲研究。台北:樂韻出版社,1998。
邵義強著。古典音樂400年:浪漫派樂曲賞析(二)。台北:錦繡出版社,1999。
孫清吉著。樂學原論。台北:全音樂譜出版社,2002。
張欽全著。天使‧魔鬼 李斯特。桃園:原笙國際有限公司,2008。
許鐘榮主編。古典音樂400年:浪漫樂派的旗手。台北:錦繡出版社,1999。
陳玉芸著。但丁詩篇讀後感與B小調鋼琴奏鳴曲研究。台北:全音樂譜出版社,2006。
陳茂萱研究室著。音樂知識彙編。台北:致凡音樂股份有限公司圖書部,2005。
黃淑珺著。李斯特「巡禮之年」研究-演奏技巧與音樂表現之探討。台北:世峰出版社,2006。
劉志明著。西洋音樂史與風格。台北:全音樂譜出版社,2004。
(二)中文期刊
莊裕安著。「但丁奏鳴曲」、「但丁交響曲」。《古典音樂》,1994,第34期。
焦元溥著。「李斯特《但丁奏鳴曲》」《古典音樂》,1997,第59期。
蔡艷芳著。「但丁的生平及其思想的形成」《史學研究》,1987,第7期。
鍾育恆著。「鋼琴魔術師-李斯特」《古典音樂》,1995,第39期。
(三)中文論文
何欣蓮。「李斯特〈但丁讀後-奏鳴曲風幻想曲〉之演奏詮釋探討即互文性研究」國立交通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康慈愛。「李斯特鋼琴作品〈奧伯曼山谷〉之音樂與文學關聯性探討」。國立中山
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張吟如。「李斯特〈第104號佩脫拉克14行詩〉和〈但丁讀後-奏鳴曲風幻想曲〉
之詮釋報告」。國立台北教育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2007。
許育寧。「李斯特〈但丁詩篇讀後感-幻想奏鳴曲〉之探討」。國立台南藝術大學
音樂表演與創作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陳靜潔。「李斯特鋼琴作品三首〈佩脫拉克十四行詩〉之探討」。台北市立教育大
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2010。
顏岑伃。「李斯特第二號匈牙利狂想曲風格與詮釋」。東吳大學音樂學系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2005。
二、外文書目
Einstein, Alfred. Music in the Romantic Era. W. W. Norton, Incorporated, 1947.
Grout, Donald. And Claude V. Palisca. A History of Western Music. New York:
Norton, 1988.
Hamilton, Kenneth. Liszt.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Merrick, Paul. Revolution and Religion in the Music of Liszt.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Mueller, Charnin. “Liszt Franz’’ 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
2nd. ed., 11vols.,ed Stanley Sadie. New York:Macmillan Press Limited, 2001.
Plantinga, Leon. Romantic Music. New York:Norton, 1984.
Saffle, Michael and Deaville James ed. New Light on Liszt and His Music-Essays in
Honor of Alan Walker’s 65th Birthday. New York PendragonPress, 1997.
Searle, Humphrey. The Music of Liszt. New York:Dover, 1966.
Walker, Alan. Franze Liszt:Virtuoso Years 1811–1847. New York:Co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3。
Walker, Alan. Reflections on Liszt. Ithaca and London:Conell University Press, 2005.
Watson, Derek. Liszt. New York:Schirmer Books, 1989.
三、網路資料
http://blog.udn.com/osg/1455809. 2012﹔摘錄於 7 October 2012。
http://www.epochtimes.com/b5/1/10/18/c6712.htm. 2012﹔摘錄於 16 October 2012。
http://hep.ccic.ntnu.edu.tw/browse2.php?s=37. 2012﹔摘錄於 2 November 2012。
http://en.wikipedia.org/wiki/Liszt. 2012﹔摘錄於10 November 2012。
四、樂譜版本
Liszt, Franz. Années de Péleringe-Deuxieème Année. Taipei:Chuan Yin Music Pub.Co.
Liszt, Franz. Années de Péleringe. Sauer(ed.). U.S.A: Peters.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網路書籤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網路書籤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評分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評分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李斯特《巡禮之年》之樂曲探討與演奏詮釋—以〈歐貝曼山谷〉、〈第104號佩特拉卡的十四行詩〉及〈艾斯特莊的噴泉〉為例
2.
李斯特《巡禮之年》中〈威廉泰爾教堂〉、〈歐貝曼山谷〉、〈日內瓦之鐘〉之研究與詮釋
3.
李斯特<奧伯曼山谷>之研究與詮釋
4.
李斯特巡禮之年第二年補遺《威尼斯和拿坡里》研究
5.
李斯特鋼琴作品《巡禮之年》的研究
6.
李斯特《艾斯特山莊的噴泉》之研究
7.
李斯特〈但丁詩篇讀後—奏鳴曲風幻想曲〉之研究
8.
兩首「噴泉」的比較性研究-從李斯特〈艾斯特別莊的噴泉〉到拉威爾《噴泉》/陳虹如鋼琴畢業音樂會
9.
李旼鋼琴演奏會(含輔助文件:李斯特《巡禮之年──義大利》“佩脫拉克十四行詩第47,104,123號”之分析與演奏實務探討)
10.
李斯特《巡禮之年》-〈奧伯曼山谷〉及〈婚禮〉之探究與樂曲詮釋
11.
何欣蓮鋼琴演奏會含輔助文件:李斯特《但丁讀後—奏鳴曲風幻想曲》之演奏詮釋探討及互文性研究
12.
李斯特〈艾斯特莊園的噴泉〉鋼琴獨奏曲之探討
13.
林立珺鋼琴演奏會 含輔助文件《瑞士巡禮之年》之<歐貝曼山谷>的前世今生
14.
李斯特《巡禮之年》-〈暴風雨〉、〈歐貝曼山谷〉、〈牧歌〉之研究與詮釋
15.
李斯特鋼琴作品三首《佩托拉克十四行詩》之探討
無相關期刊
1.
七首托斯第的 義大利浪漫曲之研究與探討詮釋
2.
浦契尼藝術歌曲音樂詮釋與分析:〈假的面貌〉、〈愛的故事〉、〈陽光與愛情〉、〈鳥兒〉、〈土地與海洋〉、〈靈魂之歌〉、〈死亡?〉
3.
蕭邦《練習曲,作品十》之樂曲分析及詮釋
4.
李斯特兩首《傳奇曲》與《巡禮之年第三年》之 〈艾斯特莊的噴泉〉樂曲探討與演奏詮釋
5.
蘇德佳兩首作品之創作理念與樂曲分析
6.
柴可夫斯基《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作品三十五》 之樂曲分析與演奏詮釋
7.
葛利格《C小調第三號小提琴奏鳴曲,作品45》 之樂曲分析與演奏詮釋
8.
羅傑·奎爾特之莎士比亞Op.6、Op.23八首歌曲分析與詮釋
9.
海頓《降A大調鋼琴奏鳴曲》作品四十六的樂曲分析及演奏詮釋
10.
崔佛•懷《長笛實用手冊》及其應用於長笛管弦樂片段之探究
11.
舒曼《第一號A小調小提琴奏鳴曲,作品105》樂曲分析與演奏詮釋
12.
蕭邦《四首敘事曲》之作品研究與演奏詮釋
13.
尹伊桑《『篳篥』雙簧管獨奏 (1971)》 之研究分析與演奏詮釋
14.
幼兒音樂教師教學之後設認知研究:以一位「音樂童年奧福音樂教育系統」教師為例
15.
玫爾.波尼斯:升C小調長笛奏鳴曲樂曲分析與演奏詮釋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