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陳長安相關資料
陳長安首次尋親寫給姑爺的書信,約莫1987年,日期不詳
陳長安家書1992年05月27日
陳長安家書(當時罹患巴金森氏症,字跡已難辨識,並未寄出)2004年
陳長安參加革命軍人證明書,1951年03月
陳清明家書1993年12月23日
陳清明家書1994年09月09日
陳清明家書1996年01月26日
陳孝彬(陳清明長子)家書2000年01月24日
陳清明家書2001年01月25日
陳清明家書2011年02月26日
田麗娟(陳長安次女)「藝術概論」期末報告,訪問「生活藝術家──陳長安」1993年01月
陳芬蘭日記1991年7月3日至7月25日
陳芬蘭家書2011年01月29日
國防部製發戰士授田憑據(戰字第443354號),1956年06月
砲兵六三五營第三連,陸軍砲兵上士班長陳長安之軍人婚姻報告表,1967年04月10日
陳長安退伍令「依額退伍,自謀生活」,1971年04月01日
桃園地方法院民事裁定(八十二年度拍字第七五四號):裁定聲請人得拍賣抵押物,1993年8月26日
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函(81輔統字第三二三九號):核可陳長安更正姓名案,1992年08月26日
桃園縣中壢市戶政事務所(桃中戶字第10296號):核定更正姓名案,1992年10月27日
陳長安致桃園團管區請求更正退伍令姓氏報告,1992年12月08日
二、口述訪談
牛玉祿(1930~)訪談於中壢市雙連坡張宅,2011年04月14日
王秀花(1951~)訪談於彰化市王宅,2010年11月20日
田聰明(1971~)訪談於基隆市百福社區,2010年11月02日、2010年11月28日
張公勃(1927~)訪談於中壢市雙連坡張宅,2010年11月14日、2011年04月14日
彭慧鳳(1947~)訪談於中壢市雙連坡張宅,2011年04月14日
黃民中(1968~)訪談於台南市仁德區黃宅,2011年01月22日
黃君求(1930~)訪談於台南市仁德區黃宅,2011年01月22日
蔡木枝(1948~)訪談於桃園市住處,2010年11月28日
蔡火山(1927~)訪談於彰化市蔡宅,2010年11月20日
蔡桃紅(1955~)訪談於彰化市蔡宅,2010年11月20日
蔡戴錦雲(1926~2011)訪談於彰化市蔡宅,2010年11月20日
繆子章(1926~)訪談於台北市南港區繆宅,2011年08月06日
三、期刊論文
井鑑斌,〈布羅代爾史學發展新論〉,載《殷都學刊》第02期,河南省安陽市:安陽師範學院,2001年。
王甫昌,〈族群意識、民族主義與政黨支持〉,《台灣社會學研究》,2,1998年,頁1-45。
王明珂,〈集體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當代》,91,臺北,1993年11月,頁6-19。王晴佳,〈臺灣史學的「變」與「不變」:1949-1999年〉,《臺大歷史學報》,24臺北,1999年,頁329-374。王墨林,〈「真」戰士,「假」授田〉,《人間》雜誌23期(台北:人間),1987年9月,頁138-149。
朱元鴻,〈百年來戰爭與革命組態的改變〉收錄於《戰爭與社會研究工作坊會議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11年12月。
朱昭華,〈也談朝鮮戰爭與臺灣問題〉,中國《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5卷4期,2008年11月。
吳密察,〈大眾史學與地方文化建設〉,《人人都是史家-大眾史學研習會論文集〈第一冊〉》,臺中:采玉出版社,2004年,頁3-21。
宋銀桂,〈關於抗美援朝戰争的再思考〉,《中國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4卷4期,2010年7月。
李明,〈南北韓的恩怨情仇──寫在韓戰五十週年前夕〉,《歷史月刊》149期,2000年6月,頁103-114。李疏影,〈由「分裂中的中國」看軍閥政治的概況〉,收入《中國現代史論集》第五輯(台北:聯經),1980年,頁135-147。
李愛平,〈抗美援朝期間毛澤東為新華社撰寫的戰報〉,中國《春秋》,2010年8月,頁74-75。
周琇環,〈接運韓戰反共義士來臺之研究(1950-1954)〉,國史館館刊,28期,2011年6月,頁115-154。
周琇環,〈韓戰期間志願遣俘原則之議定(1950-1953)〉,國史館館刊,24期,2010年6月,頁45-88。
周樑楷,〈大眾史學的口述敘事──以情結和人物為討論主題〉,《第13屆全國口述歷史工作會議暨研習會活動手冊》,台北市:文獻委員會,2011年10月,頁3-1至3-9。
周樑楷,〈大眾史學的定義和意義〉,《人人都是史家—大眾史學研習會論文集(第一冊)》,臺灣臺中:采玉出版社,2004年,頁29-30。
周樑楷,〈認識你自己—大家來寫村史與歷史意識的自覺〉,臺北:《當代》211,2005年3月,頁52-61。周樑楷,〈歷史意識是種思維的方法〉,臺北:《思想》2006年2月,頁125-162。侯松濤,〈朝鮮戰爭的爆發與新中國抗美援朝的決策──在突發事件的視角下〉,中國《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4卷2期,2008年6月,頁120-127。
徐光順,〈毛澤東在擾美援朝中的戰局控制思想研究〉,中國《理論月刊》,2007年12月,頁39-42。
張望,左傳芳,〈從民眾心理看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的原因──以重慶市大足縣龍水地區為考察物件〉,中國《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9卷2期,2008年4月,頁125-130。
陳世榮,〈國家與地方社會的互動:近代社會菁英的研究典範與未來的研究趨勢〉,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54期,2006年12月,頁129-168。陳芬蘭,〈「抗美援朝」的戰爭記憶-1954年來台「反共義士」的口述歷史〉,《台灣史料研究》第38期。2011年12月,頁166-181。
陳賓,呂彩雲,〈援越抗法與抗美援朝戰略抉擇的共同性〉,中國《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6卷3期,2005年5月,頁 112-116。
程珂,〈1953年中國抗美援朝停戰決策再考察〉,中國《運城學院學報》,28卷3期,2010年6月。
程珂,〈中國抗美援朝參戰目標是怎樣形成的?〉,中國《樂山師範學院學報》,25卷7期,2010年7月。
馮爾康,〈「說故事」的歷史學和歷史知識大眾文化化〉,河北:《河北學刊》,2003年1月,頁164-169。
黃金麟,〈以戰為治的藝術:抗美援朝〉收錄於《戰爭與社會研究工作坊會議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11年12月。
楊雁斌,〈面向大眾的歷史學-口述史學的社會含義辨析〉,北京:《國外社會科學》,1998年5月,頁27-32。
靳道亮,〈建國初期抗美援朝運動研究綜述〉,中國《理論界》,2007年6月,頁193-194。
趙彥寧,〈國族想像的權力邏輯一一試論五○年代流亡主體、公領域、與現代性之間的可能關係〉,《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36期,1999年12 月。趙慶河,〈「回歸敘事」構思下的通識歷史課程〉,發表於「通識創意、藝術與敘事史學教學研討會」,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辦,2011年10月12日,頁3。
劉維開,〈蔣中正對韓戰的認知與因應〉,《輔仁歷史學報》21期,2008年12月,頁253-282。蔡慧玉,〈「國家內捲化」論爭:再論政府與社會的理論架構〉,《「認同與國家:近代中西歷史的比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年。
四、碩博士論文
吳明季,《三重失落的話語:花蓮外省老兵的流亡處境及其論述》,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李紀平,《『寓兵於農』的東部退輔老兵:一個囤墾的歷史現場》,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研究所論文,1998年7月。
李儀婷,〈我那狗日的父親〉,東華大學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沈幸儀,〈一萬四千個證人:韓戰時期「反共義士」之研究〉,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倪孟安,〈「反共義士」之研究──以投台中共飛行員為中心〉,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孫立梅,〈外省人的「家」:多義的記憶與移動的認同〉,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徐相文,〈毛澤東與韓戰:介入背景、決策過程和動機〉,政治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柴雅珍,〈戰後台灣外省人的塑造與變遷─1945-1987〉,東海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翁志遠,〈一九九○年臺灣地區人口之婚姻狀況分佈的省籍差異探討〉,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翁柏川,〈「鄉愁」主題在台灣文學史的變遷——以解嚴後(1987年—2001年)返鄉書寫為討論核心〉,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馬國正,〈反共、恐共、恐國?韓戰來台志願軍戰俘問題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08年。張逸蕙,〈我的父親是老兵:一段靠近與認識榮民父親的敘說旅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陳柏羽,〈流亡蜚語?論1949年後台灣政治移民者之婚姻社會關係〉,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碩士論文,2007年。葉泉宏,〈中共抗美援朝後勤作戰研究1950-1953〉,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0年。廖如芬,《榮民之「家」?東部某榮家老人的流離生命與家園認同》,花蓮教育大學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錢弘捷,《戰後台灣小說中老兵書寫的離散思維》,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五、中文專書
Collingwood, R. G.《歷史的理念》(The Idea of History),黃宣範譯,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6年。
中央文獻《毛澤東軍事文集》第6卷,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3年。
日本陸戰史研究普及會編,《朝鮮戰爭》,國防大學出版社,1990年8月。
史景遷,《婦人王氏之死》,李孝愷譯,台北:麥田,2001年。譯自《The Death of Woman Wang by Jonathan D.Spence》,1977年。
朴斗福,《中共參加韓戰原因之研究》,臺北:黎明文化,1975年。
吳信泉著,《朝鮮戰場1000天》,遼寧人民出版社1996年3月。
江擁輝著,《三十八軍在朝鮮》,遼寧人民出版社1996年5月。
宋達生,《抗美援朝再回首》,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李筱峰,《我生印記》,台南縣:台南縣政府,2010年10月。
李震洲,〈從手記到續記──張拓蕪大兵世界的探索〉,載於張拓蕪《代馬輸卒補記》,台北:爾雅,1979年。
沈志華,《毛澤東、斯大林與韓戰》,香港:天地圖書,1997年。
沈志華,《朝鮮戰爭揭密》,香港:天地圖書,1995年。
周明、光亭、馬丹松,《韓戰 : 抗美援朝》,臺北市 : 知兵堂,2007年。
周琇環編,《戰後外交史料彙編──韓戰與反共義士篇(一)、(二)、(三)》,共三冊,國史館,2005年。
周揚明、劉國煒,《周藍萍時代經典回想曲》,台北:華風,2011年11月。
周樑楷,《歷史學的思維》,臺北:正中書局,1993年。
林平,〈身在「家鄉」為異客:在中國大陸的外省台灣人〉張茂桂主編,《國家與認同:一些外省人的觀點》,台北:群學,2010年1月。
林玉茹、李毓中,《戰後臺灣的歷史學研究(第七冊臺灣史)》,臺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2004年。
邱創煥監修,《中外近百年大事記》,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發行,1990年6月。
封德屏主編,《四十年來家國──返鄉探親散文》,台北:文訊雜誌社,1989年。
紀元文,李有成《生命書寫Life Writing》(台北市:中研院歐美所)2011年3月
約瑟夫•格登[美]著,《KOREA ──The Untold Story of the War》,中譯《朝鮮戰爭──未透露的內情》,于濱、談鋒譯,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2年3月。
約翰‧杜蘭(John Toland)著,《In Mortal Combat: Korea,1950-1953》,孟慶龍、杜繼東、俞金堯等譯,《韓戰 : 漫長的戰鬥》,台北:麥田,1999年。
胡台麗,〈授田證狂想〉,收入《燃燒憂鬱》,台北:張老師,1991年。
胡台麗,〈蕃薯與蕃薯配──台灣「榮民」的族群關係與認同〉,收入張茂桂等合著,《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出版社。1993年。
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編,《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戰史》,軍事科學出版社1988年7月。
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編,《抗美援朝戰爭運動戰若干問題研究》,軍事科學出版社,1994年10月。
徐焰,《毛澤東與抗美援朝戰爭──正確而輝煌的運籌帷幄》,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4年。
徐焰著,《第一次較量——抗美援朝戰爭的歷史回顧與反思》,中國廣播電視,1990年9月。
桃園縣政府,《眷村六十榮耀再現》,桃園:桃園縣文化局,2009年12月。
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k Anderson)《Imagined Communities》,台灣翻譯為《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吳叡人譯,台北:時報文化,2010年5月。
高格孚(Stephanc Corcuff),《風和日暖──台灣外省人與國家認同的轉變》,台北:允晨,2004年1月。
高蔭祖主編,《中華民國大事記》,台北:世界書局,1957年。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編,《戡亂壯烈戰史之四:太原保衛戰》(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59年。
張玉法,《中國現代史》,台北:東華,1981年。
張炎憲,李福鐘主編,《揭穿中華民國百年真相》,台北:台灣歷史學會,2011年10月。
張笑天,《強渡鴨綠江 : 韓戰風雲錄》,臺北 : 時英,2002年。
張曉風,〈一千兩百三十點〉,收入保真編《八十五年短篇小說選》,臺北市:爾雅,1997年。
許昭榮,《台籍老兵的血淚恨》,台北:前衛,1995年。
陳紀瀅,〈巨濟島漢賊不兩立(上)〉,反共義士奮鬥史編纂委員會,《反共義士奮鬥史》,台北:反共義士就業輔導處,1955年1月。
陳習刪修,閔昌術等纂,重修《新都縣志》,台灣:學生書局,1967年。
陶百川,《冷戰形勢與中國命運》,臺北:智慧,1962年。
陶涵(Jay Taylor),林添貴譯,《蔣介石與現代中國的奮鬥,上卷》,台北:時報文化,2010年3月。譯自《The generalissimo:Chiang Kai-shek and the struggle for moden China》。
麥克‧懷特及大衛‧艾普斯頓著,《故事、知識、權力──敘事治療的力量》,廖世德譯,台北:心靈工坊文化,2001年4月。
彭懷真,《婚姻與家庭,台北:巨流,1996年。
曾淑惠,〈台灣文學中的老兵形象〉;張茂桂,〈台灣「外省人」之多重側寫──你以為懂,但其實也不一定懂得很多「外省人」〉;林秋芬,〈家與枷:老榮民與罹患精神疾病配偶的婚姻與家庭〉;李廣均,〈沒有人知道龔伯伯去了哪裡?〉,收錄於李廣均主編,《離與苦──戰爭的延續》,台北:群學,2010年11月。
黃仁宇,《萬曆十五年》,台北聯經:台灣食貨,1997年。譯自《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
黃仁宇,《關係千萬重》,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8年,。
黃天才,《我在38〫線的回憶》,台北:印刻,2010年7月。
黃克全,〈最後的士兵〉,《夜戲》,台北:爾雅,1994年。
黃克全,《流自冬季血管的詩》,桃園:桃園縣立文化中心,1995年。
愛德華.薩伊德,《知識份子論》,單德興譯,臺北:麥田,2004年1月。
楊孟軒,〈五○年代外省中下階層軍民在台灣的社會史初探〉,收於《中華民國流亡台灣60年暨戰後台灣國際處境》,台北:前衛,2010年4月。
楊東旭發行,《反共義士專輯》,台北:中華史記編譯,1983年。
趙彥寧,〈戴著草帽到處旅行-試論中國流亡、女性主體、與記憶間的建構關係〉,收於《戴著草帽到處旅行-性/別、權力、國家》,台北:巨流,2001年11月。齊邦媛〈漂泊與回家的文學-觀察人生作家履彊〉,《台灣作家全集-履彊集》,台北:前衛,2000年7月。
劉世南,〈壞蘋果還是大染缸?〉,《路西法效應》,孫佩妏、陳雅馨譯,台北:商周,2008年4月。
履彊,〈老楊和他的女人〉,收入於齊邦媛、王德威編,《最後的黃埔:老兵與離散的故事》,台北:麥田,2004年7月。
霍爾(Stuart Hall),《 The Diaspora and Cultural Identity》,陳永國翻譯,收於羅鋼、劉象愚主編《文化研究讀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0年9月。
龔選舞,〈選擇台灣的戰俘──韓戰釋俘採訪記〉,《國共戰爭見聞錄》,台北:時報,1995年。
六、報紙
《聯合報》
〈慰勉反共華籍戰俘 正義決不泯滅 自由終必獲致 全省同胞願為後盾 七團體昨發出電文〉1953年08月09日03版
〈他們「志願」的,不是「抗美援朝」,而是奔向自由〉1953年10月18日06版
〈各界民眾對於是項簽名運動的熱烈情形,實前所未見〉1953年12月02日03版
〈自由中國各界援助留韓義士簽名運動週七日圓滿結束〉1953年12月08日03版
〈自即日起,敬向全世界愛好民主自由人士呼籲,發起反共義士自由日運動〉1953年12月24日第01版
〈反共義士歸來之日十八萬民眾將夾道相迎〉1954年01月2日04版
〈反共義士歸國在即,為義士們準備的新居──義士村〉1954年01月23日01版
〈義士就業輔導處計劃輔導義士就業期間為三個月〉1954年01月25日02版
〈義士村舉行脫離匪黨組織的宣誓典禮〉1954年03月13日01版
〈今日宣言脫離共產匪黨匪團織的四千二百八十六名反共義士,以四川籍最多〉1954年03月18日01版
〈一萬三千餘名請纓從軍義士,壯志得酬,已於昨(十一)日正式入營,參加國軍戰鬥行列〉1954年04月12日01版
〈戡亂時期軍人婚姻條例,昨日經立法院三讀通過〉1959年08月05日01版。
〈行政院昨天舉行院會,通過戡亂時期軍人婚姻條例修正草案,放寬軍人結婚限制〉1974年06月21日03版
〈國民黨目前正積極研究准許成立新黨的問題,預料「很快」將可做成結論〉1986年10月09日01版
〈75年增額立法委員宣誓典禮,昨天在「民進黨」立委的杯葛與執政黨立委的反擊下,爆發激烈爭執的場面〉1987年02月24日02版
戎撫天,〈民進黨籍立法委員堅持以「雙語」質詢,因而爆發激烈的口語衝突〉1987年03月21日02版
〈如果有人願回大陸探親,並無不可,倘願留在大陸也不足為懼〉1987年08月19日02版
〈陶百川堅持「探親交流」,可由我政府自行辦理,不必與中共協商〉1987年08月23日03版
〈探親問題我將自行處理,無需國際團體作為中介〉1987年08月27日01版
戎撫天,〈蔣總統推動政治改革的心路歷程〉1987年08月30日02版
〈黨中央「調整」大陸政策,以符合人道原則,更重要的是不可違背蔣經國的「三不政策」〉1987年09月06日02版
賴澤涵,〈釐訂新大陸政策的再思考〉1987年10月14日02版
〈惶惑的老兵們,心中夾雜著「探親」、「嘆親」的矛盾情緒〉1987年10月15日03版
〈各界對老兵的人道關懷,匯集成熱誠捐輸的具體行動〉1987年11月20日02版
〈全國工商企業界響應協助老兵返鄉探親募捐,極為熱烈〉1987年11月26日03版,1987年11月29日03版
〈老兵〉1987年12月01日07版
〈演藝界人士舉辦「為老兵而唱──協助老兵返鄉探親聯合義演」活動〉1987年12月02日09版
〈自今年元月四日起至廿五日止,接受榮民登記申請,每人將以贊助新台幣二萬元為原則,每人以一次為限〉1988年01月01日02版
〈許多探親者向親朋好友訴說大陸種種,彷彿在描述另一個國度〉1988年01月02日03版
汪士淳,〈近兩年來,民進黨員頻頻因為街頭運動而涉案〉1989年04月16日07版
〈反共文字,返鄉不免尷尬。老兵,找醫生除刺青〉1989年12月11日05版。
黃明家,〈台北市議會昨天由議長陳健治領銜拍發賀電,祝賀李登輝當選中華民國第八屆總統〉1990年03月22日13版
施克敏,〈美國方面預期,李登輝當選總統後,在政局力求安定中,他會遭到不少加速民主化及更進一步放寬與大陸交流的壓力〉1990年03月23日04版
席慕蓉,〈江山有待〉1991年04月10日25版
〈老兵探親遭劫殺 海基會協助索賠〉1991年10月22日07版
李文瑗,〈最後一場戰役〉1992年05月25日24版
〈老兵的悲情人生〉1992年12月10日41版
孟迪軒,〈許多人將中共年來對台的「文攻武嚇」歸咎於李總統,是極為不公平與不客觀的〉1996年03月08日11版
張曉風,〈塵緣〉1996年12月04日37版
〈時代變了,當年我們那麼反共,現在回去,覺得大陸那邊對我們這些身上刺青一大堆的老兵,也不會怎麼樣了!〉2000年06月25日3版
余光中,〈鄉愁〉2003年12月09日A3版
余光中,〈鄉愁是無解的〉2003年12月10日A13版
〈《石頭夢》公開放映〉2005年02月25日E7版
〈老兵首度集體以「母親節遙祝母親」的名義舉行大會〉2006年02月13日A4版
〈不到一年的社會運動,改寫兩岸民間交流的歷史〉2007年05月06日A14版
《聯合晚報》
徐定心,〈「戰土授田證折發現金」的問題〉1989年09月30日02版
洪淑惠,〈返鄉探親「紋身」擋道!不滅的刺青,老兵的痛……當年韓戰表忠誠,永留印記。百七十人赴榮總,美容去除。〉1996年02月02日04版
〈誰,改變了歷史呢?〉2007年10日29日2版
《經濟日報》
〈這一大額投資,在民營企業的投資中,更是創我國外人投資紀錄,對刺激今後國內外的投資,亦是具有重大的意義〉1972年11月04日02版
〈社論,汽車工業的新階段〉1972年12月21日02版
〈全國工商企業界響應協助老兵返鄉探親募捐,極為熱烈〉1987年11月27日02版
〈全國工商企業界響應協助老兵返鄉探親募捐,極為熱烈〉1987年11月30日02版
〈中共官方昨日宣布,搭乘遊船在浙江省千島湖發生事故的24名台灣旅客、6名船夫和2名導遊全部罹難〉1994年04月03日01版
《中央日報》
黎世芬,〈義士們的「自由路」〉1954年1月20日01版
〈聯合國統率部今宣佈義士自由〉〈傷患義士自韓飛台今日下午先抵國門乘船義士第一批廿五日到基隆全國同胞準備熱烈歡迎〉〈全體中韓反共義士發表自由宣言呼籲全人類緊密團結向自由的共同敵人宣戰〉1954年1月23日07版
〈一萬四千個故事〉1954年1月25日
《青年戰士報》
圖:義士村速寫。1954年1月25日第3版
滿身佩戴國徽義士圖像、反共義士作詞作曲之〈讓我們狂歡在自由的土地上〉
1954年1月26日第3版
《中國時報》
卜大中,〈權力瘟疫〉1994年12月15日,第46版。
紀大偉,〈薩依德鄉關何處?〉1999年10月14日開卷版。
王文華,〈我的生日禮物〉2002年12月17日人間副刊。
《自由時報》〈李筱峰專欄〉2004年2月23日
七、網路資料
(一)王佩芬主筆、張茂桂潤飾、賴奇郁協助,〈一條漫長回家的路──老兵返鄉探親運動〉,外省人生命記憶與敘事資料庫,何文德拍攝訪談,2009年02月07日。
http://ndweb.iis.sinica.edu.tw/TWM/Public/content/story/collectable.jsp?pk=179
(二)《自由電子報》〈半世紀的帳要跟國民黨算〉、〈戰俘工資沒下文韓戰義士向美追錢〉,2010年04月26日。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apr/26/today-north1-2.htm
(三)王懿麟,〈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六十周年〉,發佈時間:2010年10月25日,中國評論新聞網: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四)公視新聞議題中心,2011年06月15日http://pnn.pts.org.tw/main/?p=3825
(五)劉梓潔的部落格,2011年11月05日http://blog.chinatimes.com/essayliu/archive/2006/12/25/138703.html
(六)台灣「外省人」生命記憶與敘事資料庫(Ⅱ)揭開「白色封印」,《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聯合目錄》,2011年11月09日。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4e/13/6b.html
(七)中華民國駐韓大使館電,韓釜總字第○九二○○號《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聯合目錄》,2011年11月17日。
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Exhibition/Detail.jsp?OID=1429788
(八)〈反共戰俘的意義〉,中華民國駐紐約總領事館代電第○○○三九四號,《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聯合目錄》,2011年11月17日。
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Exhibition/Detail.jsp?OID=1429832
(九)國科會數位典藏台灣眷村GIS online,2011年11月26日。 http://www.twgisonline.com/book_view.php?main_id=295
(十)中國百度百科,2011年12月05日。http://baike.baidu.com/view/290921.html
(十一)歷史文化學習網,2012年01月05日。http://culture.edu.tw/history/
(十二)財政部財政史料陳列室,2012年01月05日。http://www.mof.gov.tw/museum/ct.asp?xItem=3680&ctNode=34&mp=1
(十三)文革敘事與苦難政治:張藝謀與《活著》〉,2012年02月11日。http://pilijohnny.pixnet.net/blog/post/2442155
(十四)文匯論壇,2012年02月26日。http://bbs.wenweipo.com/thread-140952-1-1.htm
(十五)紮朵羅日內依,〈中國人民志願軍是不容誹謗的〉,《人民日報》(1951年01月15日發佈),2012年02月27日。http://www.cssn.cn/news/169069.htm
(十六)〈朝鮮戰爭的一年〉,《人民日報》(1951年6月25日發布),2012年02月27日。http://www.people.com.cn/GB/channel1/10/20001012/268932.html
(十七)彭德懷,〈關於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工作的報告〉(1953年9月12日發佈),《中國共產黨新聞》,2012年02月27日。http://cpc.people.com.cn/GB/69112/126570/126575/8139050.html
(十八)〈民主黨派聯合宣言〉(1950年11月4日發佈),《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宣講家網頁,2012年02月27日。
http://www.xj71.com/2011/0930/631938.shtml
(十九)解放軍畫報社,2012年02月27日。http://www.plapic.com.cn/lib/00003/200006.htm
(二十)〈怎樣認識美國〉(1950年11月05日發佈),轉載《時事手冊》第二期,朝陽網站,2012年02月27日。http://www.wmdzy.com/Html/?994.html
(二十一)徐龍,〈軍事專家詳解抗美援朝戰爭:部隊隱蔽出動逆轉戰勢〉,2012年02月28日。http://www.china.com.cn/military/txt/2010-10/25/content_21196769.htm
(二十二)王朝網路,2012年03月08日。http://tc.wangchao.net.cn/baike/detail_990240.html
(二十三)黑立言,〈學習自找麻煩〉2012年03月08日。http://tw.myblog.yahoo.com/jw!y_2yXz2QQUdC6MCSjM8RNQ--/article?mid=17541
(二十四)中國新聞網,2012年03月11日。http://www.chinanews.com/news/2006/2006-04-28/8/723736.shtml
(二十五)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全球資訊網,2012年03月24日。 http://www.vac.gov.tw/content/index.asp?pno=255
(二十六)榮民文化網,2012年03月24日。http://lov.vac.gov.tw/About/Reason.aspx
(二十七)台灣電影網(轉載自《電影欣賞》雜誌122期,2005年),2012年03月25日。http://www.taiwancinema.com/ct_52439_332
(二十八)新華網,全國人大常委會〈告台灣同胞書〉(1979年1月1日發佈),2012年04月22日。http://news3.xinhuanet.com/ziliao/2003-01/23/content_704733.htm
(二十九)薩爾曼.魯西迪(Salman Rushdie),《想像的故土》,1991年。〈精神的流亡,形上的困惑 ─後殖民文學的文本世界〉,2012年05月12日。http://www3.nccu.edu.tw/~gcsong/foreword%20of%20LPC.html
(三十)廖經庭,〈「土著化」與「內地化」的對話:評介陳其南著《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電子報第28期,2012年05月20日。
http://140.115.170.1/Hakkacollege/big5/network/paper/paper28/27.html
(三十一)中央研究院數位典藏,《台灣外省人生命記憶與敘事資料庫數位典藏計畫》,2012年05月26日。http://www.twm.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