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3)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7 02:0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嘉璇
研究生(外文):Lin Chia-Hsuan
論文名稱:繪本教學改善國小中年級學童霸凌行為之行動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n Action Research - Application of picture books in teaching intermediate primary students to improve bullying
指導教授:何俊青何俊青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Ho Chun-Ching
口試委員:張如慧黃文三
口試委員(外文):Chang Ju-HuiHuang Wen-San
口試日期:2013-06-08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東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學系(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3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352
中文關鍵詞:繪本教學霸凌行為行動研究
外文關鍵詞:storybook teachingbullying behavioraction research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3
  • 點閱點閱:112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本文採行動研究法,以故事繪本為媒介進行教學,探討繪本教學活動對改善國小中年級學童霸凌行為之影響及實施成效。透過分析繪本故事與設計繪本教學課程,檢視其實施的歷程與結果,期望能改變學童觀念與態度,達到改善霸凌行為之目標,其具體目的敘述如下:
一、瞭解國小中年級學童對霸凌現象的知覺、態度及經驗。
二、設計與實施以改善班級學童霸凌行為為主題的繪本教學活動。
三、增進班級學童對霸凌行為的認知。
四、探討運用繪本教學後對學童霸凌行為之影響及成效。
五、使學童免於受到霸凌的侵擾和危害,防範其他霸凌現象再次出現。
為達研究之目的,研究者以服務的台東縣後山國小四年一班25位學童為研究對象,實施二十節的繪本教學課程,並進行行動研究,研究發現與結果如下:
本研究依據文獻資料的整理蒐集及向專家學者與資深教師請益,再加上觀察學童霸凌行為與人際互動,以「加害有過」、「被害有因」、「旁觀有責」及「和解終結」為四大主題面向,並以此為原則,選擇《我是老大》、《小霸王艾迪》、《把帽子還給我》、《敵人派》、《不是我的錯》、《是蝸牛開始的》、《繪本主角爭霸戰》與《周處除三害》等八本繪本,參照故事內容設計教學課程,藉由豐富的人物角色與情節變化,協助學童於霸凌問題方面釐清概念並增進認知理解,在實施繪本教學及分析觀察紀錄、訪談實錄與省思札記後,發現班級學童的霸凌行為確實產生以下改變:
(一)繪本教學能增進學童對霸凌現象的認知與瞭解。
(二)繪本教學讓霸凌加害者的霸凌行為次數減少。
(三)繪本教學使霸凌受凌者會嘗試溝通或求助師長。
(四)繪本教學有助霸凌旁觀者學會當面勸阻或向師長報告。
(五)繪本教學有效引導學童讓霸凌行為走向和解終結。
依據上述結果,本研究期能對教學現場教師、學校輔導單位提供方向與建議,也能對繪本教材選擇及後續相關研究有所助益。

The purpose of this essay is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storybook by using Action research.Use the storybooks to teach students the idea of bullying, combining the story and teaching lesson to observe the consequences of bullying on 3rd and 4th grade students. The specific idea is as follows:
1. To explain the nature of bullying to third and fourth grade students.
2. Clarify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bullying behavior.
3. Using storybook in the lesson plan to teach the topic of bullying
4.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storybook teaching on students in regards to the concept of bullying.
5. Prevent bullying behavior and its recurrence among students.
To accomplish the action research, I implement picture books teaching on the 25 students of Grade 4 Class 1, Hou Shan Elementary School in Taitung County. A total of twenty lesson action research. The study findings and results are as follows:
I study the reference, access scholars and experienced teachers to my research. Observe bullying behavior and student's reaction relationship in my working place.
The main topic is as follows:The accomplice is also the perpetrator,The sufferer has its responsibility,The outsider also has responsibility,To peacefully resolve the problem.I use these Picture books, “Vive la France!, ” “かえしてよ、ぼくのぼうし, ” “Enemy Pie, ” “Det Var Inte Mitt Fel, ” “ Vom Gluck Ein Dickes Schwein Zu Sein,” “ This Book Belongs to Aye-Aye, ” “ Zhou chu slew the three evils” as my resource in my lesson plan. By reading the scenario, observing the character, to clarify the concept of bullying. The following are some specific influences after students reading the book:
(1) Picture books teaching can help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concept of bullying
(2) Picture books teaching reduces the occurrence of bullying.
(3) Picture books teaching encourages the victim to seek help.
(4) Picture books teaching teaches outsider to helping suffer
(5) Picture books teaching teaches students how to stop bullying
Based on the abov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suggestions have been proposed to serve as reference of the teachers and school counseling units, specifically in their choice of picture books, and as a reference of follow-up studies.


摘 要 i
目 次 v
表 次 vii
圖 次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8
第三節 重要名詞釋義 9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繪本教學的意涵與理論基礎 13
第二節 繪本運用在教學上的相關研究 27
第三節 校園霸凌行為的意涵與理論基礎 42
第四節 學童霸凌行為改善策略的相關研究 64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71
第一節 研究方法 71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74
第三節 研究情境 82
第四節 資料的蒐集、分析與信效度 89
第五節 研究倫理 97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99
第一節 班級學童霸凌行為之分析 99
第二節 繪本教學活動設計 136
第三節 繪本教學活動實施歷程與討論 161
第四節 繪本教學活動實施之評鑑 216
第五節 研究發現與討論 251
第六節 繪本教學活動實施歷程之省思 25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271
第一節 結論 271
第二節 建議 278
參考文獻 285
一、中文部分 285
二、西文部分 294
附 錄 296
附錄一 繪本教學研究之相關論文 296
附錄二 改善霸凌行為之相關研究 301
附錄三 訪談大綱 304
附錄四 訪談家長同意書 307
附錄五 受訪學生同意書 308
附錄六 繪本教學活動設計 309
附錄七 霸凌認知學習單 325
附錄八 初探性活動學習單 328
附錄九 繪本教學活動學習單 331
附錄十 繪本教學活動學習單學生作品一 347
附錄十一 繪本教學活動-粉墨登場 349
附錄十二 繪本教學上課情形 350
附錄十三 整體課程回饋單一 351

一、中文部分
方淑貞(2003)。FUN 的教學:圖畫書與語文教學。台北:心理。
王文科(1981)。教育研究法。高雄:復文圖書。
王長鼎(2011年4月21日)。乖乖牌被人欺,國中生下顎骨折。聯合電子報。2012年9月5日,取自http://udn.com/NEWS/SOCIETY/SOC1/6284455.shtml
王美恩(2011)。終結霸凌:洞察孩子內心世界,打破霸凌的惡循環。台北:天下雜誌。
王榮駿(2010)。以生命教育課程與協同教學改善霸凌行為之行動研究。國立嘉義
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王馨梅(2007)。以繪本教學進行品格教育之行動研究—以馬祖地區國小二年級學
童為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朱昀庭(2011)。關懷倫理學在國小反霸凌教育之應用。華梵大學哲學系碩士班碩
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江文慈(2004)。正視校園中的欺凌事件,諮商與輔導,221,6-10。
自由時報電子報(2007)。同學強「借」午餐費-國中生忍餓懼學。2012年9月5
日,取自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7/new/dec/27/today-education3.htm.
自由時報電子報(2009)。林園國中霸凌,學生看熱鬧。2012年9月16日,取自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may/25/today-life1.htm
自由時報電子報(2011a)。新北市國中傳霸凌,5人圍毆1女。2012年9月2日,
取自http://iservice.libertytimes.com.tw/liveNews/news. php?no=491409&type=
%E7%94%9F%E6%B4%BB
自由時報電子報(2011b)。校園霸凌報警,反遭痛毆。2012年9月2日,取自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may/15/today-life8.htm
何三本(1995)。幼兒故事學。台北:五南。
何三本(2003)。幼兒文學。台北:五南。
何享憫(2008)。應用繪本實施國民小學「同理心」品格教育教學之研究。國立新
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何宗翰(2011年5月1日)。校園霸凌報警,反遭痛毆。自由時報電子報。2012年9月2日,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may/15/today-life8.htm
何琦瑜、周慧菁、鄭一青等著(2004)。品格決勝負—未來人才的秘密。台北:天
下雜誌。
何應傑(2003)。兒童閱讀圖畫書意義建構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院國民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余秀玲(2007)。家庭概念繪本應用於國小生活課程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臺東大
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余碧玉(2006)。品德教育融入教學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台東。
吳明姿(2004)。圖畫故事教學活動之研究—以關懷主題為例。國立臺東大學兒童
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若女(2005)。你不可忽視的校園霸凌誰來救救孩子?。康健雜誌,84,164-178。
吳恣蓉(2008)。運用繪本教學實施國小二年級誠實品格教育之課程行動研究。臺
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課程與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
版,台北。
吳淑玲(2001)。特殊關懷與繪本主題閱讀。國教新知,48,2,50-58。
吳清山、林天祐(2005a)。校園霸凌。教育研究月刊,130,143。
吳清山、林天祐(2005b)。教育新辭書。台北:高等教育。
吳湘靈(2004)。圖畫故事書在國小一年級國語文領域的應用—情緒教育融入故事
教學之實踐。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語文教學碩士班,未出版,新竹。
吳雅真(2009)。校園霸凌現況調查與介入措施之個案研究。東海大學碩士論文,
未出版,台中。
吳煌銘(2011)。繪本閱讀教學—以「人際關係」為主題。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吳詩琳(2010)。國小學童人格特質、校園霸凌與網路霸凌關係之研究。國立台東
大學教育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吳曉玫(2005)。圖畫書教學應用於國小學童對身心障礙同學接納態度之研究。國
立新竹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李秀媚(2008)。運用希望感團體方案提昇被同儕忽視兒童社交技巧之輔導效果研
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李坤崇(2004)。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概論。台北:心理。
李淑貞譯(2007)。Mona O' Moore & Minton Stephen James著。無霸凌校園-給學
校、教師和家長的指導手冊。台北:五南。
李連珠(1991)。將圖畫書帶進教室─課室內的圖畫書。國教之友,43,2,29-36。
李惠怡(2005)。防治國小學童校園欺凌行為教學計畫及其成效之研究。臺北市立
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研究所論文,未出版,台北。
杜怡蓁(2009)。焦點解決短期諮商對國小攻擊傾向兒童之輔導歷程研究。國立臺
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沈邑蓎(2009)。「酷凌行動」計畫在國中表演藝術課程的實踐—以校園衝突、霸
凌為主軸。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
南。
沈政德(2009)。尊重品格教育繪本教學之行動研究—以一個太魯閣族國小班級為
例。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04a)。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唉唷喂呀」兒童專線諮詢統計分析。
2012年8月1日,取自http://www.children.org.tw。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04b)。國小兒童校園霸凌(bully)現象調查報告。2012年8月1日,取自http://www.children.org.tw。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05)。兒童校園「非肢體霸凌」現況調查報告。2012年8月1日,取自http://www.children.org.tw。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06)。兒童校園性霸凌現況調查報告。2012年8月1日,取自http://www.children.org.tw。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07)。兒童校園霸凌者現況調查報告。2012年8月1日,取自http://www.children.org.tw。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11)。反霸凌、要和平—2011年台灣校園霸凌現象調查報告。2012年8月1日,取自http://www.children.org.tw。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13)。台灣校園關係霸凌現象調查報告。2013年3月18日,取自http://www.children.org.tw。
卓英芬(2009)。國中實施生命教育之行動研究—以一個班為例。銘傳大學教育研
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周修如(2011)。創意繪本教學對國小學童閱讀行為、創造思考能力影響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周紫芸(2001)。兒童繪本閱讀融入小學國語課程之行動研究。翰林文教雜誌,25,
43-52。
房柏成(2004)。舞動兒童心靈—闡析兒童繪本的教育價值。2012年8月7日,取
自http://tw.myblog.yahoo.com/jw!fatg8l2XQUfF9CDkPW4BZw--article?mid=
330
林文寶(1993)。兒童故事寫作論。台北:富春。
林守為(1989)。兒童文學。台北:五南。
林良(1996)。淺語的藝術。台北:國語日報。
林孟蕾(2004)。繪本閱讀教學以情緒教育主題為例。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林玫君、歐怡雯譯(2007)。John O'Toole,Bruce Burton &Anna Plunkett著。酷
凌行動—應用戲劇手法處理校園霸凌和衝突。台北:心理。
林玲如(2008) 。其實我懂你的心—以繪本探究幼兒『同理心』之行動研究。國
立台東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台東。
林秋伯(2011)。品格教育融入繪本教學活動之行動研究—以國小四年級學生為
例。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行政與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林真美(1999)。為孩子撒下語言的種子,在繪本花園裡—和孩子共享繪本的樂
趣。台北:遠流。
林真美(2001)。在繪本的花園裡:和孩子共享繪本的樂趣。台北:遠流。
林敏宜(2000)。圖畫書的欣賞與應用。台北:心理。
林煥彰(1998)。尋找夢想、歡樂與美麗—圖畫書的閱讀隨想。美育,91,49-56。
林筠菁(2006)。運用故事教學發展學童同理心之行動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
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林碧蓮(2010)。繪本教學對提升國小新生學校生活適應能力之行動研究。國立台
東大學教育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林燕(2006)。繪本閱讀融入低年級寫作教學之研究—以概念構圖、低成就學生為
研究核心及對象。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語文科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邱亮基(2005)。如何應用繪本進行情緒教育。屏縣教育季刊,21,26-29。
邱柏達(2012年10月15日)。400萬人為她加油 遭霸凌少女輕生。TVBS新聞。2012年10月16日,取自http://news.tvbs.com.tw/entry/33977
邱珍琬(2001)。國小校園欺凌行為與教師對應策略。屏東師院學報,15,41-80。
邱淑雅(1996)。幼兒圖畫書的欣賞與應用。蒙特梭利雙月刊,7,29-31。
邱愛真(2004)。以兒童繪本增進幼兒友誼互動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施怡欣(2008)。繪本教學應用於國小二年級乘法學習成效之行動研究。國立台東
大學教育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施常花(1988)。兒童讀物在教育性讀書治療的應用與實施。國教月刊,34(7.8),
9-15。
施淑棉(2007)。國小兒童繪本教學融入品格教育—以「公平」為核心價值之研究。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柯宜呈(2008)。國中女生受欺凌經驗之探究。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
論文,未出版,高雄。
柯采伶(2010)。真的只是囝仔的打鬧嗎?—國中霸凌者校園霸凌行為之研究。高
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柯清心譯(1995)。Kim Zarzour著。校園暴力:別讓孩子成為沈默的受害者。台
北:遠流。
柳毓珍(2006)。應用繪本教學之生命教育課程對國民小學中年級學童生命態度之
影響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
北。
洪福源(2001)。國中校園欺凌行為與學校氣氛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
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洪福源(2003)。校園欺凌行為的本質及其防治策略。教育研究月刊,110,88-98。
洪福源、黃德祥(2002)。國中校園欺凌行為與學校氣氛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彰化
師大教育學報,2,37-84。
洪曉菁(2000)。說故事研究。臺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未出版,台東。
洪蘭(2002) 。活化大腦激發創造力。天下雜誌,263,92-94。
洪蘭(2004)。閱讀決定思想,教師天地,129,4-7。
胡光倩(2011)。班級讀書治療方案在提升學生反霸凌行為之行動研究。國立嘉義
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胡靜怡(2009)。以繪本教學提升普通班學生對身心障礙同儕態度之行動研究~以
臺北市某國小六年級學生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身
心障礙組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孫藝萍(2008)。解決低年級同儕衝突的行動研究—以生命教育課程為取向。臺北
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徐素霞(2002)。臺灣兒童圖畫書導賞—圖畫書的圖像傳達藝術表現。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郝廣才(1995)。大師名作繪本親子手冊。台北:格林文化。
郝廣才(2006)。好繪本如何好。台北:格林文化。
馬景賢 (2000)。跟父母談兒童文學。台北:國語日報。
張子樟(1998)。閱讀的喜悅—少兒文學品賞。台北:九歌。
張子樟(2007)。少年小說大家讀—啟蒙與成長的探索。台北:天衛文化。
張文新(2002)。中小學生欺負/受欺負的普遍性與基本特點。心理學報,34(4),
387-394。
張芬芬(2010)。質性資料分析的五步驟。初等教育學刊,35,87-120。
張信務(2007)。營造友善校園-「從去霸凌開始」。北縣教育,61,31-35。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益瑞(2012)。數位影片案例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童反霸凌知識、社交技巧及同
理心影響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台北。
張淑惠(2012)。運用繪本故事落實夜光天使班學生品格教育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張婷怡(2006)。國民小學應用繪本進行生命教育效果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張翠娥(1998)。幼兒教材教法。台北:心理。
張燕文(2007)。繪本應用於品格教育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
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教育部(2012a)。防治校園霸凌專區。2012年8月30日,取自
https://csrc.edu.tw/bully/index.asp
教育部(2012b)。認識校園霸凌。2012年8月26日,取自
https://csrc.edu.tw/bully/bullying.asp
梁玉珊(2009)。繪本運用於資源班語文教學之現況與成效調查研究。國立臺南大
學特殊教育學系教學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台南。
莊孟蓉(2010)。運用讀書治療取向繪本教學增進一年級兒童友誼關係發展之研
究。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許永熹(1999)。學童欺凌行為的發展生態觀及其系統性防治。初等教育學刊,7,
199-216。
許玉佩(2006)。以繪本教學提升學生品格之行動研究—以「關懷」與「尊重」品
格核心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未出版,台中。
郭恩惠(1999)。兒童與成人對兒童圖畫故事書的反應探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
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郭麗玲(1991)。在畫中說故事的「圖畫書」。社教雙月刊,46,20-33。
陳如瑾(2011)。高雄市國小教師班級經營策略與校園霸凌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
屏東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陳伯璋(1990)。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台北:南宏圖書。
陳宏淑(2003)。兒童圖畫故事書翻譯原則之探討與應用。輔仁大學翻譯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秀萍(2004)。兒童繪本教學中國小新生人際適應改變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
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怡伶(2005)。讀書治療對增進幼兒人際關係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
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陳芝沂(2004)。國小教師運用繪本教學信念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陳俐伶(2006)。國小五年級生命教育「繪本教學」歷程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
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美姿(2000)。以兒童繪本進行幼兒情感教育之行動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陳淨怡(2008)。正向思考教學活動對高年級學童攻擊行為、人際關係與正向意義
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
出版,台北。
陳皎眉(1998)。校園的衝突與暴力。學生輔導通訊,57,20-31。
陳皎眉、王叢桂、孫蒨如(2012)。社會心理學。台北:雙葉書廊。
陳雅萍(2007)。利用情緒繪本教學進行兒童情緒教育之研究─以國小一年級為
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陳曉瑩(2009)。運用繪本教學增進國小學童情緒智慧之行動研究。國立屏東科技
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陳靜宜(2007)。運用繪本教學實施品格教育教學之研究—以「值得信賴」為核心。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陳嬿如(2007)。創造性繪本教學方案對國小低年級學生創造力之影響。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傅怡玲(2008)。五年級同儕衝突預防繪本教學之行動研究─關懷倫理學觀點。臺
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未出版,台北。
傅林統(1998)。兒童文學的思想與技巧。台北:富春。
彭界凱(2007)。國民小學應用繪本實施品格教育之研究—以「負責」為核心。國
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曾亞竹(2012)。書目療法對國小五年級霸凌學童同理心影響之研究。國立臺中教
育大學區域與社會發展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曾慧青(2009)。校園霸凌之探討。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教文(析) 098-026 號,
取自http://www.npf.org.tw/post/3/5930。
游美惠(2006)。反霸凌與性別平等教育。臺北市終身學習網通訊季刊,32,2-6。
游雯華(2012)。正向管教策略融入品德教育教學對國小三年級學童霸凌行為影響
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台北。
湯鈞傑(2012)。繪本教學應用於國小高年級學生生命教育成效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程薇(2006)。校園暴力及霸凌事件的相關輔導策略。2012年9月22日,取自
http://www.exam-point.com.tw/htm/EDU/0020/d/d02.pdf
童涵旎(2009年5月25日)。林園國中霸凌,學生看熱鬧。自由時報電子報。2012年9月16日,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may/25/today-life1.htm
賀欣音(2010)。學生知覺學校支持與學生霸凌行為關係之研究~以臺南市國中為
例。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黃文鍠(2007年12月27日)。同學強「借」午餐費-國中生忍餓懼學。自由時報電子報。2012年9月5日,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7/new/dec/27/today-education3.htm
黃巧玲(2007)。旁觀者人格特質、霸凌行為知覺與情緒反應之相關研究:兼論性
別與年級差異。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黃承諄(2006)。數學繪本教學對國小二年級學童數學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中山
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黃家妤(2007)。繪本教學對提升國小輕度障礙兒童閱讀能力之成效。國立彰化師
範大學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黃婷珊(2008)。少年小說班級讀書治療對國小高年級霸凌學童的影響。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台東。
黃貴貞(2010)。大學生回溯被霸凌經驗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
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黃雅惠(2002)。讀書會活動對國小二年級學童人際關係影響之行動研究。國立台
中師範學院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黃雲輝(1979)。推動國校講故事活動的意義及其方法運用,教育輔導月刊,92(7),
9-10。
黃梅嬌 (2005)。以符合對話教學精神之生命教育課程改善學生言語霸凌之行動研
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慧玲(2005)。繪本中的生命教育—以和英關懷系列。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
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楊宜學(2008)。臺南市國小高年級學生校園霸凌行為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管
所學校經營與管理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楊振豐(2005)。繪本教學對改善國小六年級學童性別刻板印象效果之研究。國立
花蓮師範學院社會科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楊理淑(2006)。繪本運用在單元設計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
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葉重新(2010)。教育研究法。臺北市:心理。
葉詠琍(1986)。西洋兒童文學史。台北:東大。
詹日宜(2005)。圖畫書教學情境中幼兒分享概念發展之探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人資處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雷新俊 (2009)。校園霸凌事件的防治與輔導。國教之友,60(4),33-41。
廖志文(2012)。運用正向管教課程降低言語霸凌之行動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學
專業發展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廖雲玉(2006)。國小高年級道德教育課程設計之行動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
究所論文,未出版,台東。
劉秋和(2007)。國小中年級品德教育之研究—以繪本教學為例。國立臺東大學兒
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劉美玲(2002)。以繪本為媒介進行環境議題教學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劉清彥(2004)。圖畫書中的生命價值觀。台中:生命教育理論在九年一貫課程中
之實踐論文集。
劉滌昭譯(1995)。松居直著。幸福的種子—親子共讀圖畫書。台北:台灣英文雜
誌。
劉滌昭譯(2009)。松居直著。再次撒下幸福的種子—親子共讀圖畫書。台北:青
林。
潘淑滿(2010)。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蔡育妮(2004)。繪本教學對國小一年級學童閱讀動機與閱讀行為之影響。屏東師
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蔡蕙珊(2000)。兒童文學中的圖畫書在閱讀教學中的角色。教師之友,41(3),
35-42。
鄧煌發(2010)。管教與霸凌事件的新思維。師友月刊,515,55-59。
鄭 蕤(1987)。幼兒故事教學法示例。幼兒教育年刊,1,68-77。
鄭雅尹(2009)。國小霸凌防治課程設計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教
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黎家瑜(2010)。兒童插畫之應用與研究—以故事繪本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
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蕭如婷(2011)。性騷擾行為人再犯預防課程發展:國中小校園現場的行動研究。
樹德科技大學人類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蕭媚蓮(2010)。國小高年級學童學校人際關係對校園霸凌行為之影響。靜宜大學
社會工作與兒童少年福利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錢淑茹(2009)。國小二年級學童品格教育之行動研究—以「尊重」與「關懷」為
主題。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鮑宜岑(2011)。一位國小高年級導師因應班級霸凌行為的策略研究。國立臺北教
育大學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聯合電子報(2011)。乖乖牌被人欺,國中生下顎骨折。2012年9月2日,取自
http://udn.com/NEWS/SOCIETY/SOC1/6284455.shtml
謝東明、林媛玲(2011年5月1日)。新北市國中傳霸凌,5人圍毆1女。自由時報電子報。2012年9月2日,取自http://iservice.libertytimes.com.tw/liveNews/news. php?no=491409&type= %E7%94%9F%E6%B4%BB
謝依婷(2008)。台灣兒童繪本主題研究—以1988∼2007年繪本為例。佛光大學文
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宜蘭。
謝智玲、許惠芳(2009)。一位國小教師以繪本進行反欺凌方案之個案研究。2009
年臺灣教育學術研討會-社會變遷中的教育發展論文集,98.11,403-416。
簡馨瑩、曾文慧、陳凱筑(2005)。閱讀悅有趣。台北:幼獅文化。
魏春枝(2006)。校園隱藏的欺凌事件師長知多少。師友月刊,474,33-37。
魏麗敏(2003)。校園欺凌行為、家庭環境與學校氣氛之關係。臺中師院學報,17,
21-49。
羅丰苓(2011)。國中融合教育中身心障礙受凌學生遭受普通班同儕霸凌之經驗及
輔導歷程研究—以一所國中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博士論
文,未出版,台北。
蘇盈綺(2011)。讀書治療對國小一年級學童同儕衝突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中正
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蘇振明(2002)。臺灣兒童圖畫書導賞。台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蘇振明(2006)。圖畫書與兒童教育應用之探討。國教新知,53(4),35-46。
蘇桂慧(2012)。「歷程性繪畫」藝術治療團體對受霸凌高中生情緒特質與自尊之
效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二、西文部分
Baldry, A. C., & Farrington, D. P. (2005). Protective factors as moderators of
risk factors in adolescence bullying. Social Psychology of Education, 8, 263-
284.
Clark, E. A., & Kiselica, M. S. (1997). A systemic counseling approach to the
problem of bullying. Elementary School Guidance & Counseling, 31, 310.
Coloroso, B. (2011). Bully, Bullied, Bystander and beyond: Help Students
Choose a New Role. Education Digest: Essential Readings Condensed for Quick
Review, 77(4) , 36-39.
Costello, M. (2011). Make Your School a Bully-Free Zone. Our Children: The
National PTA Magazine, 37(2) , 12-13.
Cross, T. L. (2001). Social/Emotional Needs: The Many Faces of Bullies. Gifted
Child Today, 24(4), 36-37.
Erling, R. (2002). Aggression, depression, and bullying others. Aggressive
Behavior, 28(3), 198-206.
Estévez, E., Murgui, S., & Musitu, G. (2009).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in
bullies and victims of school violence. Europe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of
Education, 24(4), 473-483.
Flynt, S. W. , & Morton, R. C. (2004). Bullying and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
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Psychology , 31(4), 330-333.
Frisén, A., Jonsson A., Persson C. (2007). Adolescents’ perception of bullying:
Who is the victim? Who is the bully? What can be done to stop bullying .
Adolescence, 42(168), 749-61.
Furlong, M. , & Morrison, G. (2000). The School in School Violence: Definitions
and Facts. Journal of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Disorders, 8(2) , 71-82.
Heath, M. A., Moulton, E., Dyches, T. T., Prater, M. A., & Brown, A. (2011).
Strengthening Elementary School Bully Prevention with Bibliotherapy.
Communique, 39(8) , 12-14.
Huesmann, R. L., Eron, L. D., Lefkowitz, M. M., & Walder, L. O. (1984).
Stability of aggression over time and generation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
(6), 1120-1134.
Hunter, S. C., Boyle, J. M. E., & Warden, D. (2004). Help seeking amongst child
and adolescent victims of peer-aggression and bullying: The influence of
school-stage, gender, victimization, appraisal, and emotion.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4, 375-390.
Ireland, J. L. (2000). “Bullying” among prisoners: A review of research.
Aggression and Violent behavior, 5(2), 201-215.
Juvonen, J., Graham, S., & Schuster, M. A. (2003). Bullying among adolescents:
The strong, the weak, and the troubled. Pediatrics, 112(6), 1231-1237.
Kaukiainen, A., Salmivalli, C., Lagerspetz, K., Tamminen, M., Vauras, M., Mäki,
H., & Poskiparta, E. (2002). Learning difficulties, social intelligence, and
self-concept: Connections to bully-victim problems.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43(3), 269-278.
Kiefer, B. (1982). The response of primary children to picture book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State University of Ohio State, Columbus.
Neville, C. S. (2012). A Bully-Free School. Understanding Our Gifted, 24(3), 11-
18.
Olweus, D. (1978). Aggression in schools: Bullies and whipping boys.
Washington, DC: Hemisphere.
Olweus, D. (1993). Bullying at school: What we know and what we can do. Oxford,
UK: Blackwell.
Orpinas, P. A., & Horne, A. M. (2006). Bullying prevention-creating a positive
school climate and developing social competenc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Washington, DC.
Owens, W. T., & Nowell, L. S. (2001). More than just pictures: Using picture
story books to broaden young learners’social consciousness. The Social
Studies, 92(1), 33-40.
Rigby, K., & Cox, I. (1997). Cooperativeness and Bully/Victim Problems Among
Australian Schoolchildren.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37(3), 357-368.
Scott, S. (1998). Aggressive behavior in childhood.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316(7126), 202-206.
Siegel, L. J., Welsh, B. C., & Senna, J. J. (2006). Juvenile delinquency:
Theory, practice and law. Belmont, CA: Thomson Wadsworth.
Smokowski, P. R., & Kopasz, K. H. (2005). Bullying in school: An Overview of
types, effects, family characteristics, and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Children
& Schools, 27(2), 101-110.
Warden, D., & Mackinnon, S. (2003). Prosocial children, bullies and victims: An
investigation of their sociometric status, empathy and social problem-solving
strategies. British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1(3), 367-385.
Willis, P. (1997). Learning to laour.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