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192.92.49) 您好!臺灣時間:2023/06/08 06:4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廖美鳳
研究生(外文):Liao, Mei-Feng
論文名稱:臺東縣地方主計人員角色認知與專業認同對衝突處理模式影響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Effect of Role Cognition and Professional Identity on Conflict Management Mode: A Case Study of the BAS Personnel of Taitung Local Authorities
指導教授:柯志昌柯志昌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Ko, Chih-Chang
口試委員:李玉芬吳濟華
口試委員(外文):Lee, Yu- FenWu, Jih-Hwa
口試日期:2013-06-14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東大學
系所名稱: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區域政策與發展研究碩士班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綜合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3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3
中文關鍵詞:主計人員角色認知專業認同衝突處理模式
外文關鍵詞:BAS personnel,Role cognitionProfessional identityConflict management mod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2
  • 點閱點閱:46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8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6
主計人員是專業也是幕僚人員,超然主計制度之精神,課以主計人員於面對職責所帶來的角色壓力時,應本獨立之立場提出專業判斷意見及建議,協助機關首長於合法合規情形下達成施政目標之權責。雙指揮系統下主計人員面臨不同的角色期待,雙組織承諾及角色壓力肇致工作壓力與衝突,衝突會影響機關和諧與行政效率,運用適當之衝突處理模式以解決衝突,是重要的課題。
本研究為量化研究,以調查問卷為主要資料蒐集方式,並以臺東縣2013年1月間在職之地方主計人員為問卷實施普查對象,總計發出189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176份,採用描述性、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皮爾森積差相關及迴歸等統計分析方法,運用統計軟體進行資料分析,以瞭解不同背景之臺東縣地方主計人員其角色認知、專業認同程度及衝突處理模式是否有差異及關聯,暨角色認知與專業認同程度二者間及其對衝突處理模式之採取傾向是否具有關聯及影響。
實證研究獲致幾項重要發現:(一)角色認知及專業認同程度越高,面對衝突採取競爭型、合作型及妥協型衝突處理模式之可能傾向越高,而採取逃避型及遷就型衝突處理模式之傾向越低;(二)初任主計人員之學習場域及機關文化,與主計人員之專業知能及技巧之養成間存在關聯性;(三)角色行為表現認知程度、專業知能成長與技巧及工作投入認同程度對是否傾向採取合作型衝突處理模式具有影響;(四)角色認知與專業同程度間存有關聯且互為影響。
依研究發現推論,在兼具專業幕僚及監督管制工作特質之現行主計體制下,提昇專業知能技巧及角色定位之認知能有效促使地方主計人員採取雙贏合作模式解決衝突,本文最後並依研究發現提出具體建議供行政院主計總處、臺東縣政府主計處、臺東縣地方主計人員及後續研究者參考。

Budget, Accounting, and Statistic (BAS) personnel are the professionals and also advisors. With the great spirit of accounting system, the BAS personnel should propose the professional opinions and suggestions, supporting senior officials of the authorities to fulfill the administrative goal under the legal circumstance. BAS personnel often get to face different expectation under the dual commanding System. Also, the commitment of work from the dual commanding system might lead to pressure and conflicts at work, and the conflict might influence the harmony and administrating efficiency. Using appropriate resolution to solve the conflict is an important issue.
This is a quantitative research which using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s. This research distributed questionnaires to 189 subjects who works for Taitung Local Authorities as the BAS personnel during January, 2013. The collected 176 valid samples are then analyzed with descriptive statistic, independent sample t test, One Way ANOVA, and Pearson’s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d Regression using SPSS to understand if there is any differences or relations among the role cognition, professional identity, and conflict management mode of the BAS personnel currently working for Taitung Local Authorities.
The major findings are as the following:
(1) The higher the role cognition and professional identity are, the more possible that BAS personnel would use competitive, cooperative and compromising conflict management modes. It would be less possible for BAS personnel to use avoiding and accommodating conflict management mode.
(2) All of the BAS personnel who works in local administrations, including the ones who just start their jobs, tend to have higher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abilities than the ones who works in other kinds of local administrative offices. Also, these BAS personnel often choose not to compromise while managing conflicts. There i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among the learning field, the tradition of the institu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abilities of the BAS personnel who just start their work.
(3) Cooperative conflict management mode will be affected by role behavior and cognition, growing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abilities and job involvement.
(4) There i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and significant effect between the role cognition and the professional identity.
According to this research, it shows that improving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abilities, and role cognition could efficiently make the BAS personnel more willing to take the double-win cooperative mode while managing conflicts under the current accounting system which include job attributes of professional advisers and supervisors. Furthermore, it was believed the research result could provide the related authorities of Budget, Accounting and Statistics and future research for references.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6
第三節 名詞釋義.....…………………………………………………………..6
第四節 研究方法及範圍.…………..…………………………………………8
第五節 研究流程與章節安排.....….………………………………………….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我國主計制度及臺東縣地方主計機構之現況.……………………11
第二節 主計人員角色探討………………………………………………….19
第三節 角色認知相關理論與研究………………………………………….26
第四節 專業認同相關理論與研究………………………………………….37
第五節 衝突處理模式相關理論及主計人員角色衝突相關研究…...…….43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假設……………………………………………….57
第二節 研究變項描述……………………………………………………….59
第三節 問卷設計與量表信效度…………………………………………….61
第四節 調查問卷施測與回收……………………………………………….75
第五節 資料分析方法……………………………………………………….75
第六節 正式量表信度分析………………………………………………….77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討論
第一節 個人背景變項分析………………………………………………….81
第二節 描述性分析………………………… ………………………………83
第三節 差異分析…………………………………………………………….88
第四節 關聯性分析………………………………………………………….99

第五節 迴歸分析…………………………………………………………...104
第六節 研究假設驗證結果…………………… …………………………..11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章 實證研究發現……………………………………………………...117
第二節 結論………………………………………………………………...124
第三節 建議………………………………………………………………...126
參考文獻………………………………………………………………………….133
附錄………………………………………………………………………………...141

参考文獻
中文部分
丁明勇、鄭毅萍,編譯(2009)。組織行為學(Steven L. McShane, Mary Ann Von Glinow著)。臺北市:麥格羅希。
王正慧、顏佳代、黃同俊(2011)。記者任務互賴、衝突與績效-合作性衝突的再議。管理學報第28卷第5期,427-446。
王志弘、許妍飛譯(2006)。社會認同(Richard Jenkins原著)。臺北市,巨流圖書。
王壘等譯(2003)。組織行為學(弗雷德.魯森斯原著)。人民郵電出版社,北京市。
王齡苡(2002)。大學會計系學生透過通識教育培育職業道德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商業教育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余伯泉、陳舜文、危芷芬、李茂興等譯(2011)。社會心理學(Elliot Aronson, D. Wilson, Robin M.Akert著),新北市,楊智。
李旺政(2003)。政風人員角色衝突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在職專班,高雄,未出版。
李茂能(2010)。虛無假設顯著性考驗的演進、議題與迷思。測驗統計年刊,第18輯,1-22。
汪明生、朱斌妤等著(1999)。衝突管理。五南,臺北市。
汪錕(2004)。計政與國家發展。國史館,新北市。(汪錕訪談錄,卓遵宏訪問,周維明、沈超群記錄)
呂采慧(2011)。組織認同、專業認同與會計人員行政倫理之探討。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人力與知識管理研究所碩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呂美女譯(2012)。專業-你的唯一生存之道二版(大前研一原著)。天下遠見,臺北市。
吳定等合著(2009)。行政學析論。臺北市:五南。
吳和堂、鍾明翰(2011)。國小實習教師的角色知覺、工作投入與專業成長之因果關係研究。教育心理學報,43卷,2期,419-438頁。
吳明隆(2006)。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三版。台北市:知城數位科技。
吳明隆、涂金堂(2005)。SPSS與統計運用分析。五南,臺北市。
吳孟秋(2006)。組織文化、傳播模式與組織成員角色認知的關聯性研究-以木柵國中為例。 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吳復新、江岷欽、夏學理、許道然(2002)。組織行為。臺北市:空大。
吳慎慎(2003)。教師專業認同與終身學習:生命史敘說研究。臺灣師範大學 社會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邱文豪(2011)。角色認知與核心職能對工作績效之影響—以軍事監獄基層戒護管理人員為例。南台科技大學商管專業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邱錦城(2010)。司法矯正機關會計人員角色衝突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區域政策與發展研究所公共事務管理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
林宗鴻譯(2006)。人格心理學,三版(Jerry M. Burger著)。臺北市:湯姆生。
林佳珍(2009)。國民中學女性校長衝突管理策略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林佳燕(2009)。國中美術教師角色認知與行為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林家五譯(2011)。組織行為第七版(James Campbell Qebra.Debra L. Nelson著)。臺北市:新加波商聖智學習亞洲私人有限公司臺灣分公司。
林欽榮(2010)。組織理論與管理,二版。臺北,揚智。
林欽榮(2002)。組織行為。臺北,揚智。
周家弘(2009)。桃園縣公立國小教師角色認知、對較師工會功能看法與教師工會關係之研究。臺北市力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周鳳美、宋佩芬(2005)。實習教師建構教師專業認同之研究。新竹師院學報,二十期,1~26。
洪瑞璇(2008)。國中教師專業認同之研究:游走在「結構─能動」之間。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唐若華(2009)。公務人員倫理價值與專業職能間關係之初探—以國立故宮博物院為例。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韋端(1997)。認清主計工作價值,發揮主計專業成就。主計月報,497期,8-15。
馬秀如(2000)。政府會計人員與商業會計人員角色之比較—兼談對政府會計人員之展望。主計月報,第530期,16-26。
徐仁輝、楊永年、張昕合著(2004)。公共組織行為。臺北市:智勝文化。
徐仁輝(2009)。公共財務管理五版。臺北市:智勝文化。
孫本初(2011)。新公共管理.四版。臺北市:一品。
孫志麟(2001)。師資培育制度變革下職前教師的專業認同。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一卷二期,59-89。
翁瑞英(2005)。國立高中職主計人員對內部控制與內部審核角色認知之探討。靜宜大學慧計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黃天中、洪英正合著(1992)。心理學。臺北市:桂冠。
陳玉珠(2005)。工作特性、之式學習、組織氣候及溝通滿足對工作滿足與工作士氣之關聯性研究—以臺中縣地方主計人員為例。南華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未出版,嘉義縣。
陳釗文(2005)。公立國民中學兼任行政職務教師角色衝突及因應策略之研究-以臺中縣為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純青(2005)。主計人員溝通風格之研究。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陳碧君(2004)。基隆市政府主計人員角色衝突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行政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寶蓮(2004)。主計人員工作困境之研究--以台北縣為例。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莊文忠譯(2011)。SPSS在社會科學的應用(Ciaran Acton 、 Robert Miller 、John Maltby 、 Deirdre Fullerton註)。五南,臺北市。
梁素鳳(2009)。主計人員角色及工作特性認知與工作績效關聯性之研究--以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暨所屬機關主計人員為例。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梁畢玲(2006)。國小教師生活型態、專業認同與職涯滿意度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康裕民審閱(2001)。組織行為(Robert Kreitner&Angelo Kinicki原著)。臺北市,麥格羅希爾。
黃天中、洪英正合著(1992)。心理學。臺北市:桂冠。
黃永傳、楊登伍、李丕準(2011)。政府機關會計人員在內部控制制度扮演角色之實證研究。主計月刊,668期,13-19。
黃侃如(2003)。精神社工專業認同之形塑與掙扎。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彥超(2008)。國小教師專業認同之研究--現況、歷程與困境。2008年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研究生教育學術研討會。
黃家琪編譯(2011)。組織行為學(Stephen P. Robbins著)。臺北市,華泰。
黃致慧(2010)。藝術治療師專業認同初探。諮商與輔導,296期,18-21。
黃麗靜(2009)。臺北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認同、社區意識與專業表現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曾明彬、周超文(2011)。組織內人際衝突處理模式述評。貴州財經學院學報,2011年第1期(總第150期)55~61。
張芳全(2008)。問卷就是要這樣編。台北市,心理。
張純子(2010)。幼教工作者專業認同歷程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張潤書、謬全吉、無定、彭文賢(1985)。行政學(上)。臺北市:教育部空中教學委員會。
傅岳邦(2006)。組織行為。臺北:新文京。
萬育維、賴資雯(1996)。專業認同與工作滿意之間的關係探討—以從事兒童保護社會工作人員為例。東吳社會工作學報,第二期,305-332。
楊智雄(2010)。從生活政治觀點分析教師專業認同。學校行政雙月刊,67期,31-50。
廖述嘉、謝曉琪(2011)。臺灣中部地區勞資爭議事件研究:以組織衝突管理論之。人力資源管理學報第11卷第3期,27-46。
廖訓詮,2011。會計法設置會計人員專章之必要性。主計月刊,667期,12-16。
潘麗娟(2012)。角色認知對內部控制與內部審核執行之影響—以臺北市國民小學為例。國立臺北大學會計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潘璦琬、陳詞章、鍾麗英、李智瑩、許瑋玲(2007)。職能治療師專業認同之現況調查。醫學教育第11卷第4期,37-47
鄭伯勳、姜定宇、鄭弘岳(2007)。組織行為在台灣:回顧與展望,二版。華泰,臺北市。
鄭為松(2012)。高雄地區大學校院師生與記者對校內媒體公關的角色認知與關係建立之研究。國立高雄大學亞太供商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蔡仁政(2011)。國民中學教育人權力運作、衝突管理與組織氣氛之分析研究~~以中部五縣市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班,未出版,彰化縣。
劉玉華(2004)。大學同儕輔導義工角色認知與功能之研究。新臺北護理期刊第六卷第二期,33-47。
劉亦欣(2010)。管理心理學第二版。新北市,新文京。
薛芝慧(2006)。主計人員角色衝突之研究。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謝坤勇(2006)。屏東縣國民小學主計人員角色知覺、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鍾蕙如(2004)。主管--部屬交換品質、工作角色認知與工作負荷量對員工績效之影響。國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蕭美玲(2010)。「工作找尋自我效能」及「負面情緒」干擾工作角色認知及劉認意願關係之研究:以台北市里幹事為例。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
魏倩雯、童恒新、林秋芬、孫吉珍、史曉寧等(2011)。臺灣北部地區醫院專科護理師自我角色知覺。護理雜誌58卷2期,22-30。
魏翊德(1999)。如何強化主計業務、建立主計識別系統。主計月報523期,57-62。

英文部分
Chang W. L. & Lee C. Y. (2013). Virtual team e-leadership: The effects of leadership style and conflict management mode on the online learning performance of students in a business-planning course.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10(4):8-32.
Dotun Ogunyemi, Susie Fong, Geoff Elmore, Devra Korwin, and Ricardo Azziz (2010). 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Residents' Behavior and the Thomas-Kilmann Conflict MODE Instrument. Journal of 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 March 2010, 2( 1):118-125.
Hargreaves, A. (1994). Changing teachers, changing times: Teachers work andculture in the postmodern age.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Kilmann R. H. and Thomas K. W. (1977). Developing a Forced-Choice Measure of Conflict-Handling Behavior: The "MODE" Instrument.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37( 2): 309-325.
Kilmann R. H. and Thomas K. W. (1975). Interpersonal Conflict-Handling Behavior as Reflections of Jungian Personality Dimensions. Psychological Reports, 37(3): 971-980.
Moore, M., & Hofman, J. E. (1988). Professional identity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in Israel. Higher Education, 17(1): 69-79.
Newstrom J. W., Keith Davis(1997).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 human behavior at work. The McGraw-Hill Companies,Inc.
Pearsall, M. J., Ellis, A. P. J. & Bell, B. S. (2010). Building the infrastructure: The effects of role identification behaviors on team cognition development and performance.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95(1):192-200.
Pondy L. R.(1967). Organizational Conflict: Concepts and Model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2( 2): 296-320.
Sigrit Altmäe, Kulno Türk, Ott-Siim Toomet, (2013). "Thomas-Kilmann's Conflict Management Mod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Fiedler's Leadership Styles (basing on Estonian organizations)". Baltic Journal of Management, 8( 1):45 -65.
Thomas K. W. (1992). Conflict and conflict management: Reflections and update.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3:265-274.
Thomas K. W. (1977). Toward Multi-Dimensional Values in Teaching: The Example of Conflict Behaviors.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 3):484-490.
Thomas, K. W. (1976). Conflict and conflict management. Chapter 21, of M. Dunnette (Ed.), Handbook of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Chicago: Rand-McNally.
Tina K. J., Verónica Benet-Martínez, Daniel J. O. (2010). Culture and Interpersonal Conflict Resolution Styles: Role of Acculturation.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41( 2):264-269.
網路資料
黃培文(2011)。角色認知的意涵。 2012.6.30.取自http://eshare.stut.edu.tw/View/89951
行政院主計總處全球資訊網 2012.7.31 取自 http://www.dgbas.gov.tw/ct.asp?xItem=19679&CtNode=1679&mp=1
中華民國監察院全球資訊網監察成果彈劾案文 2012.8.3.取自
http://www.cy.gov.tw/mp1.htm
MBA智庫百科。2012.10.30 取自 http://wiki.mbalib.com/zh-tw/%E8%A7%92%E8%89%B2%E8%AF%84%E4%BB%B7。
韋伯韜、蔡憲唐、詹乾隆、傅懷匯、陳信宏等(2004)。政府在造後主計制度之定位。行政院主計總處2003年度委託研究。 2013.5.10.取自http://www.dgbas.gov.tw/lp.asp?ctNode=2005&CtUnit=697&BaseDSD=29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