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李炳南老居士全集
總目冊:《全集總目錄》、《李炳南居士年表》、《雪廬風誼》
第一冊:《佛說阿彌陀經摘注接蒙義蘊合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述表解》
第二冊:《講經表解(上)》
第三冊:《講經表解(下)》
第四冊:《大專佛學講座初級教材》、《弘護小品彙存》
第五冊:《佛學問答類編(上)》
第六冊:《佛學問答類編(中)》
第七冊:《佛學問答類編(下)》
第八冊:《佛說四十二章經表注講義》、《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眉注》
第九冊:《脩學法要》
第十冊:《脩學法要續編》、《雪廬述學語錄》
第十一冊:《論語講要》
第十二冊:《禮記選講》、《中國歷史綱目表》、《重修莒志選》
第十三冊:《詩階述唐》
第十四冊:《雪廬詩集》、《雪廬寓臺文存》
第十五冊:《黃帝內經選講》
第十六冊:《雪廬老人題畫遺墨》
二、古籍文獻
〔北齊〕顏之推著,蔡宗陽校注:《新編顏氏家訓‧歸心篇》(臺北:國立編譯館,2002年)
〔北周〕道安:《二教論》,《廣弘明集》,《大正藏》第52冊
〔姚秦〕鳩摩羅什譯:《佛說阿彌陀經》,《大正藏》第12冊
〔姚秦〕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大正藏》第25冊
龍樹菩薩造,〔姚秦〕鳩摩羅什譯:《十住毗婆沙論》,《大正藏》第26冊
〔唐〕善導:《觀無量壽佛經疏》,《大正藏》第37冊
〔唐〕善導:《往生禮讚偈》,《大正藏》第47冊
〔唐〕澄觀:《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大正藏》第 36冊
護法等菩薩造,〔唐〕玄奘譯:《成唯識論》,《大正藏》第31冊
天親菩薩造,〔唐〕玄奘譯:《大乘百法明門論》,《大正藏》第31冊
馬鳴菩薩造,〔梁〕真諦譯:《大乘起信論》,《大正藏》第32冊
〔宋〕知禮:《觀無量壽佛經疏妙宗鈔》,《大正藏》第37冊
〔宋〕延壽集:《宗鏡錄》,《大正藏》第48冊
〔宋〕志磐:《佛祖統紀》,《大正藏》第49冊
〔元〕天如惟則:《淨土或問》,《大正藏》第47冊
〔明〕祩宏:《阿彌陀經疏鈔》,《卍續藏》第22冊
〔明〕蕅益:《阿彌陀經要解》,《大正藏》第37冊
〔明〕蕅益選定,成時評點節要:《淨土十要》,《卍續藏》第61冊
〔清〕達默:《阿彌陀經要解便蒙鈔》,《卍續藏》第22冊
〔清〕彭際清:《一乘決疑論》,《卍續藏》第58冊
〔清〕興中祖旺、景林心露同集:《賢首傳燈錄》(臺北:大乘精舍印經會印行,1996年)
〔清〕李塨編:《明末顏習齋(元)先生年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
石峻等編:《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2月)
《禮記》,《十三經注疏》第五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82年8月)
〔清〕程樹德:《論語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傅恆等:《御批歷代通鑑輯覽》(臺北:夏學社出版公司,1980年5月)
三、清末民初相關文獻
《海潮音文庫》(臺北:新文豐出版,1985年)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修訂中華大藏經會印行,1984年)
毛惕園輯:《念佛法要》(南投:正覺精舍選輯,2002年)
王雷泉編:《悲憤而後有學:歐陽竟無文選》(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
王蘧常:《嚴幾道年譜》(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岑學呂:《虛雲和尚年譜》(臺北 : 中華大典編印會,1969)
沈去疾:《印光大師年譜》(臺中市佛教蓮社,1999年11月)
狄葆賢:《平等閣筆記》(臺北:世界書局,1971年)
唐大圓:《唯識新裁擷彙》(臺中:青蓮出版社,1991年)
孫文:《三民主義》(臺北:正中書局,1956年)
孫寶瑄:《忘山廬日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真華法師:《參學瑣談》(臺北:天華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
馬一浮:《馬一浮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6年)
蔡元培著,中國蔡元培研究會編:《蔡元培全集》(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
康有為撰,姜義華、張榮華編校:《康有為全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
張君勱、丁文江等著:《科學與人生觀》(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7年)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梁啟超:《梁啟超演講集》(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7月)
梁啟超著,張品興主編:《梁啟超全集》(北京 : 北京出版社,1999年)
梁漱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臺北:里仁出版社,1983年)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山東人民出版社,1989年)
梅光羲:《相宗綱要》(臺北:新文豐,1975年)
莊陔蘭纂:《重修莒志‧軍事志》(臺北:文行出版社,1981年6月)
連橫:《臺灣通史》(臺北:臺灣時代書局,1975年5月)
章太炎著,湯志鈞編:《章太炎政論選集》(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章太炎:《章氏叢書》(臺北:世界書局,1982年)
黃夏年主編:《民國佛教期刊文獻集成》(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2006年)
楊文會著,周繼旨點校:《楊仁山全集》(安徽:黃山書社,2000年1月)
熊十力:《十力語要》(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年8月)
熊十力:《新唯識論》(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錢玄同:《錢玄同文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
蔣維喬:《中國佛教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4月)
戴季陶:《孫文主義之哲學的基礎》(上海:民智書局,1925年7月)
譚嗣同著、加潤國選注:《仁學──譚嗣同集》(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4年6月)
釋太虛:《太虛大師全書》(臺北:善導寺佛經流通處,1980年)
釋印光:《印光法師文鈔》(臺中:青蓮出版社,1993年11月)
釋印順:《妙雲集‧太虛大師年譜》(正聞出版社,2000年10月)
釋妙然主編:《民國佛教大事年紀》(臺北,海潮音雜誌社,1965 年)
釋倓虛:《影塵回憶錄》(香港:香港佛經流通處,1987年)
四、近人研究專著
《臺灣佛教史論集》(臺灣佛教篇),收入張曼濤:《現代佛教學術叢刊》87(臺北:大乘文化,1979年1月)
于凌波,《李炳南居士與臺灣佛教》(臺中:李炳南居士紀念文教基金會),1995年。
于凌波:《中國近現代佛教人物誌》(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9月)
于海波:《清代淨土宗著述研究》(四川:巴蜀書社,2009年11月)
白德滿((Don A. Pittman))著、鄭清榮譯:《太虛:人生佛教的追尋與實現》(臺北:法鼓文化,2008年)
江燦騰:《中國近代佛教思想的諍辯與發展》(臺北:南天出版社,1998年)
江燦騰:《台灣佛教文化的新動向》(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3年)
江燦騰:《台灣佛教百年史之研究1895~1995》(臺北:南天書局,1997)
江燦騰:《台灣佛教與現代社會》(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1年)。
江燦騰:《台灣近代佛教的變革與反思》(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3年)
江燦騰:《台灣當代佛教》(臺北:南天書局,1997年)
江燦騰:《當代臺灣人間佛教思想家》(臺北:新文豐出版社,2001年)
江燦騰、龔鵬程編:《台灣佛教的歷史與文化》(臺北:靈鷲山般若文教基金會,1994年)
江燦騰:《人間淨土的追尋──中國近世佛教思想研究》(臺北:稻香出版社,1989年)
江燦騰:《明清民國佛教思想史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6年)
江燦騰:《新視野下的台灣近現代佛教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6年)
何建明:《佛法觀念的近代調適》(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
余英時:《猶記風吹水上鱗──錢穆與現代中國學術》(臺北:三民書局,1991年)
吳聰龍:《佛學概要十四講表述記》(臺中:明倫月刊,2013年2月)
李向平:《救世與救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李炳南居士編詞:《梵音集》(臺中:青蓮出版社,1999年)
李炳南編表,吳聰敏演述:《佛學概要十四講》(臺中:青蓮出版社,2004)
李遠傑:《近現代以佛攝儒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2年)
李澤厚:《中國近代思想史論》(北京:三聯書店,2008年)
李澤厚:《中國現代思想史論》(天津:天津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明倫月刊社主編:《雪公師訓集錦》(臺中:青蓮出版社,2000年12月)
紀念文教基金會,1995年)
高明:《高明孔學論叢》(臺北:黎明出版社,1986年)
高峰了州著,慧嶽法師譯:《現代佛學大系37 華嚴思想史》(臺北:彌勒出版社,1983年3月)
高振農:《近現代中國佛教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高淑玲主編:《跨世紀的悲欣歲月-走過臺灣佛教五十年寫真》(臺北:佛光出版社,1996年)
張曼濤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中國佛教史論集(七)‧民國佛教篇》(臺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年12月)
張曼濤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臺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年1月)
張雪松:《法語靈岩──中國佛教現代化歷史進程中的印光法師研究》(臺北:法鼓文化,2011年6月)
張華:《楊文會與中國近代佛教思想轉型》(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10月)
張灝等:《近代中國思想人物論──晚清思想》(臺北:時報文化,1980年)
張灝著,崔智海、葛夫平譯:《梁啟超與中國思想的過渡1890-1907》(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年)
望月信亨著,釋印海譯:《中國淨土教理史》(臺北:慧日講堂,1974年)
祥雲編:《帶業往生與消業往生》(臺北:天華出版公司,1983年6月)
許淑華:《雪廬居士佛學思想暨行述研究》(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06)
郭朋、廖自力、張新鷹:《中國近代佛學思想史稿》(成都:巴蜀書社,1989)
郭朋:《太虛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陳永革:《佛教弘化的現代轉型:民國浙江佛教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1月)
陳旭麓:《中國近代史十五講》(香港:三聯書店,2010)
陳兵、鄧子美:《二十世紀中國佛教》(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
陳海量編:《印光大師永思集》(臺北:佛陀教育基金會,2010年)
陳揚炯:《中國淨土宗通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
陳雍澤:《雪廬老人儒佛融會思想研究》(臺中:青蓮出版社,2006)
陳榮捷著,劉世德譯:《現代中國的宗教趨勢》(台北:文殊出版社,1987年11月)
陳劍鍠:《圓通證道──印光的淨土啟化》(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2年)
陳慧劍:《當代佛門人物》(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4年2月)
雪廬印經功德會編印:《李炳南老居士與臺灣佛教》(臺中:財團法人李炳南居士紀念文教基金會,1995年)
雪廬老人編表,簡金武撰述;《唯識簡介》(臺中:青蓮出版社,2007年)
麻天祥:《20世紀中國佛學問題:修訂版》(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
麻天祥:《反觀人生的玄覽之路:近現代中國佛學研究》(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
陳永革:《人間潮音:太虛大師傳》(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麻天祥:《佛學與人生—近代思想家的佛學思想》(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1月)
麻天祥《晚清佛學與近代社會思潮》(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傅樂詩:《近代中國思想人物論──保守主義》(時報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80年6月)
費正清、劉廣京編:《劍橋中國晚清史:1800-1911年》(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
費正清編,楊品泉等譯:《劍橋中華民國史:1912-1949年》(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黃志強、王光榮、曹春梅、容溶:《近現代居士佛學》(成都:巴蜀書社,2005年3月)
會性法師審定:《臺中蓮社春秋季祭祖法節》(臺中:青蓮出版社,1996年)
葛兆光:《西潮又東風:晚清民初思想、宗教與學術十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5月)
劉成有:《近現代居士佛學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2年9月)
潘桂明:《中國居士佛教史》(北京:中國社会科学,2000年)
蔡仁厚:《哲學史與儒學論評:世紀之交的回顧與前瞻》(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年)
錢穆:《八十憶雙親師友雜憶合刊》,收入《錢賓四先生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8年)
錢穆:《中國學術通義》(臺北:素書樓文教基金會,2000年12月)
錢穆:《孔子與論語》(臺北:聯經出版社,1974年)
錢穆:《國學概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3年)
錢穆等:《論孟研究論集》(臺北:黎明文化,1981年)
藍吉富:《二十世紀的中日佛教》(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1年)
釋見正:《印光大師的生平與思想》(臺北:東初出版社,1989年)
釋東初:《中國佛教近代史》(臺北:東初出版社,1974年)
釋修禪:《臺灣淨土六十年》(臺中:圓淨出版社,2003年)
釋聖嚴著,關世謙譯:《明末中國佛教之研究》(臺北:法鼓文化,2009年)
闞正宗:《重讀臺灣佛教:戰後臺灣佛教》(正、續編)(臺北:大千出版社,2004年)
闞正宗:《臺灣佛教一百年》(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9年)
鐮田茂雄著,關世謙譯:《中國佛教史》(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8年)
五、論文
(一)期刊與論文集論文
《李炳南老居士往生二十週年紀念專刊》,《明倫》第363期,2006年4月
《紀念李炳南教授往生二十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青蓮出版社,2006)
《追念李炳南老居士紀念專輯》,《菩提樹》403期,1986年6月
《雪公往生十週年特刊》,《明倫》第263、264期,1996年4、5月
《雪廬老人紀念專刊》,《明倫》164期,1986年4.5月合刊
《雪廬老人往生三週年紀念專刊》,《明倫》193期,1989年4月
《臺中蓮社文物資料──李炳南先生教化作品與生活紀錄數位典藏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青蓮出版社,2013年3月)
王汎森:〈中國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的若干思考〉,《新史學》,14.4期,2003年,頁177-194王見川:〈李炳南與戰後初期臺灣的佛教(1949~1952)〉,《臺灣歷史學會通訊》第9期,1999年9月,頁1-10孔德成口述,王天昌筆記:〈李炳南先生傳略〉,《明倫》第263期,1996年4月,頁6-9
弘安(黃潔怡):〈濟南行(四)小院高桐碧蔭疏〉,《明倫》202期,1990年3月,頁56-61
江燦騰、王見川主編:《臺灣齋教的歷史觀察與展望:首屆臺灣齋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4年)
吳有能:〈臺灣人間佛教的兩種淨土觀點──以印順法師與李炳南居士為例〉,《臺大佛學研究》(臺灣大學文學院/佛學研究中心)第14期,2007年12月,頁159-220吳希仁:〈憶雪公恩師內佛外儒的風範〉《明倫》263期,1996年4月,頁50-57
吳孟謙:〈匡世有心培後進──論雪廬老人的中華文化觀及其教化理念〉(《李炳南先生教化作品與生活紀錄數位典藏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3年3月,頁282-321
吳思飛(吳聰龍):〈廣學三藏教 不改彌陀行──雪廬老人對佛教八宗的看法〉,《明倫》306期,2000年7、8月合刊,頁24-29
吳展良:〈中國現代保守主義的起點:梁漱溟的生生思想及其對西方理性主義的批判(1915-1923)〉,收入劉述先主編:《當代儒學論集:傳統與創新》(臺灣:中研院文哲所,1995年),頁77-117
吳展良:〈錢穆先生學術的現代意義〉,《新亞學術集刊》第19期,2006年,頁137-172
吳展良:〈嚴復《天演論》作意與內涵新詮〉(《臺大歷史學報》第24期,1999年12月)頁103-176吳展良:〈嚴復早期的求道之旅──兼論傳統學術性格與思維方式的繼承與轉化〉,《台大歷史學報》第23期,1999年6月,頁239-276
吳毓純:〈未減清光照世人-李炳南數位典藏計畫後設資料摘要之編撰〉(《李炳南先生教化作品與生活紀錄數位典藏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3年3月),頁41-68
吳碧霞:〈雪廬老人的精神與風範(下)〉,《明倫》284期,1998年5月,頁36-40
吳聰敏:〈敬悼 會公上人──記一位精通三藏,老實念佛的一代高僧〉,《明倫》402期,2010年2.3月合刊,頁30-36
吳聰敏:〈雪廬老人學術思想與貢獻(上、中、下)〉,《明倫》267-269期,1996年9-11月,頁24-28、18-22、30-35
吳聰敏:〈寶島遍栽九品蓮──由《佛說阿彌陀經義蘊》管窺雪廬老人的淨土思想〉,《紀念李炳南教授往生20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臺中佛教蓮社,2006年4月),頁237-266
吳麗娜、陳美惠:〈李炳南教授對淨土法門在台流佈之貢獻〉,《 東海大學文學院學報》,2008年7月,頁199-223李炳南講述,三學整理:〈常禮舉要:子、居家(二)〉,《明倫》395期,2009年6月,頁56-59
李俊龍:〈回憶父親〉,《明倫》193期,1989年4月,頁22-25
李新霖:〈對馬一浮復性書院儒學經典教育的一個省思〉,《哲學與文化》,第35卷第9期,2008年9月,頁65-86芝峰:〈紀念印光法師的老實話〉,《覺音》第24、25期合刊,1941年5月30日。收入黃夏年主編:《民國佛教期刊文獻集成》(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微縮附至中心,2006年)第92冊,頁294-295
周志煌:〈近代中國佛教改革思想中「回溯原典」之意涵及其實踐進路--以太虛、印順、歐陽竟無之論點為核心的開展〉,《中華佛學研究》, 1997年3月,頁157-193周邦道:〈李公雪廬導師平生簡介〉,《明倫》第165期,1986年6月,頁4-8
周玟觀:〈何期新舊雨,有志樂同群──從師生關係側探雪廬老人教育志業的典範意義〉《李炳南先生教化作品與生活紀錄數位典藏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3年3月,頁367-449
周玟觀:〈道倡倫常道,心為菩提心──李炳南教授「內佛外儒」生命學問與志業的多元面貌及意義析論〉,《興大中文學報》第二十九期,2011年6月,頁235-258周軍:〈試論印光大師與太虛大師思想之差異──以近代佛教面臨之困境及其改革發展為背景〉,《普門學報》第22期,2004年7月,頁31-60周聖遊主講,黃慧乘恭錄:〈雪公老恩師往生十週年紀念專題〉,《明倫》263期,1996年4月,頁20-25
明倫社:〈明倫採掇‧四科舉要〉,《明倫》第89期,1979年9月,頁48
明倫社:〈明倫講座之緣起〉,《明倫》第5期,1971年2月
林安梧:〈梁漱溟及其文化三期重現說—梁著《東西文化及其哲學》的省察與試探〉,《鵝湖》第77期,1981年11月,頁23-32林毓生:〈二十世紀中國的反傳統思潮與中式馬列主義及毛澤東的烏托邦主義〉《新史學》六卷三期,1995年9月,頁95-154俞朝卿:〈淨土宗祖 靈岩高僧--印光佛學思想及其歷史地位初探〉,《香港佛教》, 1997年9月,頁3-7張廷榮:〈佛教教育須紮下三個根基--看三大師之遠識成就及影響(印光、弘一、歐陽三大師)〉,《海潮音月刊》,第59卷,第2期,1978年2月,頁18-20徐醒民:〈雪公恩師教範〉,《明倫》第165期,1986年6月合刊,頁9-11。
寄漚生(李炳南):〈臺中市佛化進展的大概〉,《人生》復刊號,第1卷第2期,1951年3月,頁5
張火慶:〈自由去來,弘法未了──記李炳南老居士〉,《國文天地》第2卷第3期,1986年8月,頁6-10許明珠:〈康有為儒學國教化策略探析〉,《當代儒學研究》,第9期,2010年12月,頁181-221陳永革:〈儒佛交涉的現代展開與人間佛教思潮──以太虛大師對現代新儒家的回應為中心〉,《玄奘佛學研究》第四期,2006年1月,頁35-53陳秀慧:〈印光大師──儒佛會通的淨宗始祖〉,《第二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華梵大學哲學系),1997年12月,頁185-201
陳劍鍠:〈印光會通儒佛及其相關問題〉,《當代中國哲學學報》, 2007年12月,頁29-65鳥慚(連文宗):〈雪廬老人的淨土思想(上)、(中)、(下)〉,《明倫》263、264、265期,1996年4-6月,頁34-38、20-25、18-22
智果(簡金武):〈修學法要——淺釋內典研究班班訓〉,《明倫》第173期,1987年4月,頁6-12
智果(簡金武):〈懷恩師,話唯識〉,《明倫》263期,1996年4月,頁44-48
黃克劍、周勤:〈佛格中的儒者--梁漱溟文化思想論略 (上、下)〉,《中國文化月刊》156、157期,1992年10月、11月,頁32-53、43-63黃潔怡:〈雪公與明倫〉,《明倫月刊》第300期,1999年12月,頁22-29
黃麗娟:〈臺中蓮社創始人李炳南及其儒佛教化〉,《國文學誌》(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第8期,2004年6月,頁427~359黃麗娟:〈台中蓮社創始人李炳南及其儒佛教化〉,《國文學誌》第8期,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2004,頁427-459會性法師說,弟子瑜凌敬記:〈故李公炳南老居士追悼典禮法語〉,《明倫》165期,頁24-25
楊際開:〈晚清變法思想中的漢學與佛學(上、下)〉,《二十一世紀》(網絡版)2004年11月號、12月號,總第 32、33 期
http://www.cuhk.edu.hk/ics/21c/supplem/essay/0408022b.htm
葛兆光:〈關於近十年佛教研究著作的一個評論〉,《思與言》,第37卷第6期,1999年6月,頁259-278董正之:〈永懷雪公恩師(上、中、下)〉,《明倫月刊》167-169期,1986年9-11月
董時:〈論李炳南的倫理觀〉(山東濟南大學儒學討論會,1997年)
董時:〈儒學是人格學──李炳南教授的儒學觀〉(山東濟南大學儒學研討會,1998年)
蔡惠明:〈印光大師的儒釋無二思想〉,《明倫》第222期,1992年2-3月合刊,頁18-21。
鄭大華:〈馬一浮新儒學思想析探〉,《中國文化研究》,2006年4月
鄭勝陽:〈雪廬老人示寂前後〉,《明倫》164期,1986年4.5月合刊,頁12-15。
韓星:〈康有為孔教說述評〉,《西安聯合大學學報》第1期,2003年,頁58-62
懷德:〈雪公學唯識的因緣〉,《明倫》第361期,2006年1月,頁23
龔雋:〈近代佛學從經世到學術的命運走向〉,《哲學研究》第5期,1997年1月,頁39-57
(二)學位論文
吳旭真:《《雪廬詩集‧浮海集》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吳麗娜:《李雪廬炳南先生研究》(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7年)洪錦淳:《臺灣當代居士佛教團體臺中蓮社之研究》(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9年)謝智光:《雪廬老人《論語講要》研究》(私立東海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1月)羅元庸:《李炳南居士思想研究》(私立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六、網路及電子影音資源
《太虛大師全書》(光碟版)(新竹 : 財團法人印順文教基金會,2007年)
「民國佛教期刊文獻集成」書目資料庫:
http://buddhistinformatics.ddbc.edu.tw/minguofojiaoqikan/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April 2010
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Accelon eBook:http://127.0.0.1:8080/accelon/index.csp
明倫月刊資訊網:http://www.minlun.org.tw/1.htm
明倫海會全球資訊網:http://www.minlun.org.tw/haihui/
香光尼眾佛學圖書館‧《菩提樹》電子期刊:
http://www.gaya.org.tw/library/ejournal/bodhedrum/index.htm
香光尼眾佛學圖書館‧佛教期刊論文檢索系統:
http://www.gaya.org.tw/library/ejournal/index.asp
臺中蓮社全球資訊網:http://www.tclotus.net/
臺中蓮社宗教文物資料--李炳南教化作品與生活記錄典藏計畫網站
http://140.120.49.138/index_welcome.php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成果入口網/雪廬風誼-李炳南老居士檔案藏品
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Organization/List.jsp?CID=58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