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獻
專書
李建良(2000)。《憲法理論與實踐(二)》。台北:學林。
林紀東(1998)。《中華民國憲法逐條釋義(一)》。台北:三民。
柯木興(2013)。《社會保險》,修訂3版。台北:三民。
陳新民(1992)。《憲法基本權利之基本理論(上)》。台北:三民。
陳新民(1998)。《中華民國憲法釋論》。台北:自版。
郭明政(1997)。《社會安全制度與社會法》。台北:翰蘆。
曾妙慧(2002)。《社會安全與社會保險》。台北:華泰。
黃舒芃(2009)。《民主國家的憲法及其守護者》。台北:元照。
葛克昌(2009)。《所得稅與憲法》,修訂3版。台北:三民。
蔡維音(2001)。《社會國之法理基礎》。台南:正典。
蔡維音(2008)。《全民健保財政基礎之法理研究》。台南:正典。
鍾秉正(2012)。《社會保險法論》,修訂2版。台北:三民。
Franz-Xaver Kaufmann(著)。施世駿(譯)(2006)。《比較福利國家:國際比較中的德國社會國》。台北:巨流。
編著篇章
林萬億(2006)。〈我國憲法與社會權的實踐〉,收於:蘇永欽(編),《部門憲法》,頁279-312。台北:元照。
徐廣正(2006)。〈中華民國社會保險之發展〉,收於:郭明政(編),《社會保險之改革與展望》,頁153-189。台北:翰蘆。
郭明政(2006)。〈社會憲法-社會安全制度的憲法規範〉,收於:蘇永欽(編),《部門憲法》,頁313-352。台北:元照。
郭明政(2006)。〈台灣社會保險之改革與展望〉,收於:郭明政(編),《社會保險之改革與展望》,頁325-344。台北:翰蘆。
張桐銳(2005)。〈補充性原則與社會政策〉,收於:論文集編委會(編),《黃宗樂教授六秩祝賀:公法學篇一》,頁219-253。台北:新學林。
蔡宗珍(2002)。〈關於威瑪憲法的幾點思考〉,收於:翁岳生教授祝壽論文及編輯委員會(編),《翁岳生教授七秩誕辰祝壽論文集:當代公法新論(上)》,頁605-629。台北:元照。
Hans F. Zacher(著)(2006)。〈社會保險與人權〉,收於:郭明政(編),《社會保險之改革與展望》,頁1-37。台北:翰蘆。
期刊論文
江朝國(2010)。〈社會保險、商業保險在社會福利中的角色:以健康安全及老年經濟安全為中心〉,《月旦法學雜誌》,179期,頁76-98。李玉君(2003)。〈全民健保改革之理想與實踐:若干問題之觀察與建議〉,《月旦法學雜誌》,92期,頁101-109。林明昕(2004)。〈原住民地位之保障作為「基本權利」或「基本國策」?〉,《憲政時代》,29卷3期,頁335-358。林明鏘(1992)。〈憲政改革與公務員制度〉,《法令月刊》,43卷2期,頁13-18。
林明鏘(2003)。〈論地方自治團體負擔健保保費合憲性問題:評大法官釋字第五五○號解釋〉,《月旦法學雜誌》,93期,頁270-280。林炫秋(2009)。〈二OO九年修正就業保險法評析〉,《月旦法學雜誌》,172期,頁191-201。吳秀玲(2012)。〈長期照護法制與國家財政能力負擔:日本法與我國法之比較分析(上)〉,《中正財經法學》,4期,頁223-263。吳震能(2009)。〈社會救助法芻議:論補充性原則〉,《東海大學法學研究》,30期,頁161-198。邵惠玲(2012)。〈自由權干預作用下的平等權審查:以德國社會保險法制實踐為中心〉,《臺北大學法學論叢》,頁1-42。
孫迺翊(2006)。〈憲法解釋與社會保險制度之建構:以社會保險相互性關係為中心〉,《台大法學論叢》,35卷6期,頁241-290。
孫迺翊(2008)。〈論社會保險制度之財務運作原則:兼評中央與地方政府關於健保保費補助之爭議問題〉,《政大法學評論》,101期,頁61-136。孫迺翊(2012)。〈社會給付權利之憲法保障與社會政策之形成空間:以德國聯邦憲法法院關於年金財產權保障及最低生存保障之判決為中心〉,《台大法學論叢》,41卷2期,頁445-516。
郝鳳鳴(2004)。〈勞工退休金條例規範基礎分析〉,《月旦法學雜誌》,112期,頁170-186。許育典(2003),〈社會國〉,《月旦法學教室》,12期,頁38-43。陳英鈐(1999)。〈「自由法治國」與「社會法治國」的制度選擇:評釋字四七二與四七三號大法官會議解釋〉,《台灣法學雜誌》,4期,頁87-99。
陳愛娥(1997)。〈自由-平等-博愛:社會國原則與法治國原則的交互作用〉,《台大法學論叢》,26卷2期,頁121-141。
陳愛娥(2007)。〈平等原則作為立法形塑社會給付體系的界限:兼評司法院大法官相關解釋〉,《憲政時代》,32卷3期,頁259-298。陸敏清(2005)。〈全民健康保險法保費補助制度之探討:以釋字第五五O號解釋為觀察〉,《月旦法學雜誌》,116期,頁63-76。陸敏清、郝鳳鳴(2004)。〈全民健康保險政府財政責任分配之探討〉,《中正大學法學集刊》,17期,頁137-175。
張桐銳(2005)。〈重分配與社會互助:評最高行政法院九四年判字第一五四六號判決〉,《臺灣法學雜誌》,76期,頁98-107。
張桐銳(2006)。〈法律與社會政策作為「社會福利國」模型之建構性觀點〉,《思與言》,44卷3期,頁5-37。張桐銳(2012)。〈老年農民福利津貼制度之檢討〉,《世新法學》,5卷2期,頁235-269。雷文玫(2000)。〈全民健保合憲性之探討:從美國社會安全法制之合憲性基礎看我國大法官釋字四七二號解釋〉,《政大法學評論》,63期,頁105-127。詹鎮榮(2006)。〈社會國原則:起源、內涵及規範效力〉,《月旦法學教室》,41期,頁32-41。
詹鎮榮(2006)。〈社會國原則:責任主體、類型及界限〉,《月旦法學教室》,42期,頁45-55。
蔡茂寅(1997)。〈社會法之概念、體系與範疇:以日本法為例之比較研究〉,《政大法學評論》,58期,頁389-404。蔡茂寅(1999)。〈社會權:生存權、勞動基本權〉,《月旦法學雜誌》,49期,頁137-144。蔡維音(2002)。〈全民健保行政之法律關係〉,《成大法學》,4期,頁1-35。蔡維音(2006)。〈財產權之保護內涵與釋義學結構〉,《成大法學》,11期,頁31-74。劉士豪、李思慧(2010)。〈勞工保險條例修正後之分析〉,《月旦法學雜誌》,179期,頁99-142。鍾秉正(2003)。〈年金財產權之憲法保障〉,《中正法學集刊》,10期,頁99-148。
謝榮堂(2010)。〈社會保險制度之生存保障與改革〉,《軍法專刊》,56卷5期,頁70-89。謝榮堂(2010)。〈憲法委託之社會立法實現與社會安全制度〉,《軍法專刊》,56卷6期,頁117-138。研討會論文
孫迺翊(2009年12月)。〈跨體系的平等:以我國社會保險被保險人之分類及其權利內涵之差異為例〉,發表於:《第七屆「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法律研究所(主辦):台北。
學位論文
王信仁(2003)。《再訪社會權》,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李鎨澂(1994)。《我國憲法上民生福利國家原則之研究-以德國基本法第二十條社會國原則為借鏡》,私立輔仁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孫迺翊(1995)。《我國國民年金制度合憲性基礎之研究:以德國基本法及年金保險法為借鏡》,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楊政憲(1995)。《社會基本權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蘇育賢(2011)。《全民健康保險法律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院科際整合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大法官解釋
司法院釋字第310號解釋
司法院釋字第316號解釋
司法院釋字第389號解釋
司法院釋字第398號解釋
司法院釋字第433號解釋
司法院釋字第434號解釋
司法院釋字第443號解釋
司法院釋字第472號解釋
司法院釋字第473號解釋
司法院釋字第474號解釋
司法院釋字第485號解釋
司法院釋字第524號解釋
司法院釋字第549號解釋
司法院釋字第550號解釋
司法院釋字第560號解釋
司法院釋字第568號解釋
司法院釋字第596號解釋
司法院釋字第609號解釋
司法院釋字第676號解釋
司法院釋字第683號解釋
新聞報導
中時電子報(01/04/2013),〈國民年金繳費率 只有58%〉,載於:http://tw.news.yahoo.com/%E5%9C%8B%E6%B0%91%E5%B9%B4%E9%87%91%E7%B9%B3%E8%B2%BB%E7%8E%87-%E5%8F%AA%E6%9C%8958-213000836.html。
網路文獻
立法院(2005)。《立法院公報》,94卷1期。載於:http://lci.ly.gov.tw/LyLCEW/communique/final/pdf/94/01/LCIDC01_940101.pdf。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12)。《勞工退休新選擇:勞工保險年金活到老領到老》。載於:http://www.cla.gov.tw/cgi-bin/siteMaker/SM_theme?page=422e9d40。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13)。《勞工保險職業災害保險適用行業別及費率表》。載於:http://www.bli.gov.tw/sub.aspx?a=K1Cofh6b8mE%3D。
司法院。《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基本法》。載於:http://www.judicial.gov.tw/db/db04/db04-01.asp
司法院。《美利堅合眾國憲法》。載於:
http://www.judicial.gov.tw/db/db04/db04-03.asp
銓敘部(2013)。《公務人員退撫制度改革相關議題問答集》。網址:http:// 163.20.152.30/~person/fund/退休所得替代率計算內涵及上限百分比.ppt。
外文文獻
英文文獻
Railroad Retirement Board v. Alton Railroad Co.(1935)
United States v. Butler(1936)
Steward Machine Co. v. Davis(1937)
Helvering v. Davis(1937)
National Federation of Independent Business v. Sebelius(2012)
H.F.Zacher(1987), Juridification in the Field of Social Law, in G.Teubner(ed.), Juridification of Social Spheres, Berlin/New York 1987, 373-417.
Timothy Stoltzfus Jost(2002), The Role of the Courts in Health Care Rationing: the German Model,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ealth Law and Policy, 18, 613-616.
德文文獻
BVerfGE 53, 257
Friedhelm Hufen, Staatsrecht II Grundrechte, München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