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依姓氏筆劃排列)
書籍
王泰升(1999)。《台灣日治時期的法律改革》。台北:聯經。
王泰升(2004)。《台灣法律史概論》。臺北市:元照。
王泰升(2010)。《具有歷史思維的法學-結合台灣法律社會史與法律論證的法學》。台北:聯經。
王澤鑑(2006)。《民法總則(增訂二版)》。台北市:三民。
內政部營建署(2010)。《家園重生(1994-2008)-100個災後重建的故事》。台北市:內政部營建署。
內政部營建署(2010)。《社區再造(1994-2008)-100個都市更新的故事》。台北市:內政部營建署。
毛冠貴(1989)。《台灣地區國民住宅建設:民國59年度至78年度》。台北市: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都市及住宅發展處。
內政部(1984)。《硏議都市更新條例草案參考資料》。台北市:內政部。
王怡云(1983)。《台灣地區違章建築處理與徙置計畫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行政院九二一震災災後重建推行委員會(2001)。《九二一震災重建法令彙編》。南投市:行政院九二一震災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
江中信(2009)。《都市更新法理與實務》。臺北市:詹氏
呂芳上等(2000)。《都市計畫前輩人物訪問紀錄》。台北市:中硏院近史所。
何芳子(1978)。《赴日研習都市更新與都市計畫管理心得報告》。台北市:台北市政府工務局都市計劃處。
李惠宗(2009)。《憲法要義(五版)》。台北:元照。
李永然等(2010)。《都市更新實務專授全輯》。臺北市:永然文化。
吳庚(2007)。《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增訂十版)》。台北市:三民。
法治斌與董保城(2005),《憲法新論(三版)》。台北:元照。
林明鏘(1996)。《都市更新法制之硏究》。台北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林景源(1981)。《臺灣工業化之硏究》。台北市:臺灣銀行。
林本炫等(1991)。《國有土地問題之政治經濟分析》。臺北市:國家政策
美援運用委員會法律修編籌畫組(1962)。《各國都市計劃法令概要》。台北市:美援運用委員會法律修編籌畫組。
胡良偉(2011)。《房地產勝經-一個建商的真誠告白》。台北市:米樂文化。
張景森(1993)。《臺灣的都市計畫(1895-1988)》。台北市:業強。
張金鶚(1990)。《舊市區坵塊合建之更新模式研究-台北市環河北路昌吉街口東北側地區更新研究計畫》。台北市政府都市計畫處委託。
張金鶚(1991)。《台北市都市更新獎勵措施與制度之研究》。台北市工務局都市計畫處委託。
張金鶚(2011)。《張金鶚的都市更新九堂課》。台北市:方智。
國家建設計劃委員會(1970)。《台灣都市建設計畫改進方案之研究》。台北市:國家建設計劃委員會。
最高法院法律叢書編輯委員會(1985)。《最高法院民事裁判專輯:有關房屋合建契約(民國五十九年至七十三年)之裁判》。台北市:最高法院法律叢書編輯委員會。
黃武達(2000)。《追尋都市史之足跡-台北「近代都市」之構成》。台北市:北市文獻會。
黃正義(1987)。都市更新論(再版)。台北市:台灣省都市硏究學會。
黃正義(1974)。《台灣都市更新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學院城區部市政學系。
楊重信(1971)。《台灣都市更新之課題與政策》。台北市:經合會住都處。
經合會都發處(1971)。《舊市區更新法規之研究》。台北市:經合會。
蔡志揚(2011)。《良心律師教你看穿都更法律陷阱》。台北市:三采文化。
劉進慶(著),王宏仁等(譯)(1992)。《台灣戰後經濟分析》。台北市:人間。
蘇碩斌(2005)。《看得見與看不見的台北》。台北市:群學。
Astrid Monson(1967)。《台灣都市更新政策──問題與途徑》。台北市:經合會。
James Kirby Martin 等(著),范道豐等(譯)(2012)。《美國史》。北京:商務印書館。
David Harvey(著),王志弘與王玥民(譯)(2010)。《資本的空間:批判地理學芻論》。台北市:群學。
書之篇章
林昭遠與劉昌文(2005)。〈住宅及社區重建〉,黃秀政(等),《九二一震災災後重建實錄》,頁317-410。台北:五南。
章英華(1986)。〈清末以來台灣都市體系之變遷〉,瞿海源和章英華(編),《台灣社會與文化變遷(下)》,頁233-273。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張文貞(2009)。〈國際人權法與內國憲法的匯流:台灣施行兩大人權公約之後〉,王世榕(等著),《台灣法學新課題(八)》,頁1-26。台北:台灣法學會。
黃武達(1996)。〈日治時代之台北市近代都市計畫(一)〉,收於:氏著,《日治時代台灣近代都市計畫之研究論文集(1)》,頁5-1 - 5-46。台北縣板橋市:臺灣都市史研究室。
黃武達(1999)。〈戰後台灣建築法制重建之歷史分期〉,收於:氏著,《都市計畫及建築法制研究論文集(1)》,頁7-1 – 7-16。台北縣板橋市:都市建築研究室。
黃瑞茂(2012)。〈台灣有都市更新嗎?-從街頭回到機制〉, 施正鋒與徐世榮(編),《土地與政治》,頁87-103。新北市:社團法人李登輝民主協會。
廖福特(2009)。〈憲法解釋機關之國際人權挑戰〉,廖福特(等),《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六輯下冊)》,頁273-325。臺北市:中央硏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硏究所。
盧曰鎮(1971)。〈台北市華江地區都市改造計畫〉,台北市都市計劃委員會,《都市計劃手冊》,頁201-228。台北市:台北市都市計劃委員會。
鍾麗娜(2012)。〈國有土地處分課題之政經分析〉,施正鋒與徐世榮(編),《土地與政治》,頁253-282。新北市:社團法人李登輝民主協會。
期刊論文
王泰升(2002)。〈國民黨在中國的「黨治」經驗—民主憲政的助力或阻力?〉,《中研院法學期刊》,5期,頁69-228。王銘正(1990)。〈我國實施都市計畫五十年之回顧〉,《營建季刊》1卷1期,頁24-35。林旺根(2012),〈從文林苑事件談都更法制上面臨的問題〉,《月旦法學》,206期,頁115-149。周素卿(1999)。〈再造老台北:台北市都市更新政策的分析〉,《國立臺灣大學理學院地理學系地理學報》,25期,頁15-43。越澤明著,卞鳳奎譯(1993)。〈台北的都市計畫-一八九五-一九四五年日據時期台灣的都市計畫〉,《台北文獻》,105期,頁123-146。
吳彩珠(2002)。〈都市更新法制變遷之制度經濟分析〉,《中國行政評論》,11卷3期,頁63-94。邱長光(1984)。〈都市更新專欄(四)〉,《人與地》,9期,頁34-38。李惠宗(1999)。〈論國軍老舊眷村改建條例的多重不平等--從體系正義觀點評大法官議決釋字第四八五號解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4期,頁73-84。
李建佑(2004)。〈臺灣與日本都市更新權利變換方式之比較研究--以「等價值比例」及「等價交換」之變換方式為例〉,《土地經濟年刊》,15期,頁87-103。林昭基(1983)。〈談都市更新與區段徵收〉,《住宅及都市發展》,20期,頁14-19。林青(1988)。〈都市計畫法部份條文修正案之評議〉,《人與地》,56期,頁14-23。洪麗花(1979)。〈台北市都市更新地區劃定處理標準之研究〉,《法商學報》,14期,頁185-241。高啟明(1964)。〈新舊都市計劃法之比較〉,《中國一周》,754期,頁15-16。陳瑞麟(1981)。〈都市計畫法檢討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43期,頁83-115。
郭文章(1989)。〈對我國都市更新的幾點建議〉,《中華民國建築師雜誌》,173期,頁92。陳怡伶、黎德星(2010)。〈新自由主義化、國家與住宅市場--臺灣國宅政策的演變〉,《地理學報》,59期,頁105-131。莊孟翰(2010)。〈台灣高房價之成因與房價泡沫問題之探討〉,《建築師雜誌》,36卷4期,頁92-95。黃正義(1974)。〈都市更新的社會與經濟意義〉,《社會建設》,19期,頁3-10。張偉斌(1995)。〈台灣地區住宅建設之變遷〉,《中國工商學報》,17期,頁111-137。彭建文、張金鶚、林秋瑾、陳永森(1995)。〈臺灣地區空屋調查分析〉,《都市與計劃》,22卷2期,頁201-216。張維修(2012)。〈都市更新不曾發生:台北市的上流化政策分析〉,《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20期,頁63-92。
傅玲靜(2013)。〈我國法制中容積獎勵制度運用之檢討-以都市更新容積獎勵為中心〉,《台灣環境與土地法學雜誌》,1卷5期,頁179-200。
楊松齡與卓輝華(2011)。〈從產權分離探討都市更新之激勵機制〉,《台灣土地研究》,14卷1期,頁1-28。
楊友仁(1998)。〈循環的債務:對台北市違章建築與都市規劃的具體觀察〉,《城市與設計學報》,4期,頁301-314。楊慶生(1975)。〈淺論我國都市計畫法〉,《台灣土地金融季刊》,12卷1期,頁81-94。
趙富盛(2006)。〈新制眷村改建執行之簡介〉,《營建管理》,317期,頁41-49。
劉貞谷(2010)。〈論「台北好好看系列計畫一」之容積獎勵〉,《土地問題研究季刊》,9卷2期,頁115-121。蔡志揚(2012)。〈從文林苑案看都市更新條例修法〉,《月旦法學》,206期,頁102-114。蕭全政(1993)。〈戰後美援對台灣經濟發展的影響〉,《政治學報》,21期,頁125-139。蕭家興(1995)。〈利用眷村土地合建國宅作業之檢討與變革方向〉,《台灣經濟》,224期,頁1-13。
營建季刊資料室。〈都市更新條例草案之研究〉,《營建季刊》,4卷3期,頁33-52。
鍾麗娜(1996)。〈關懷國土資源-探究國軍老舊眷村改建條例闖關的大震撼(上)〉,《人與地》,148期,頁32-36。鍾麗娜(1996)。〈關懷國土資源-探究國軍老舊眷村改建條例闖關的大震撼(上)(下)〉,《人與地》,150期,頁51-55。魏獻俊(1972)。〈從人地關係的長期趨勢分析台灣都市更新的重要性〉,《台灣土地金融季刊》,9卷1期,頁103-124。
學位論文
王敏穎(1997)。《邁向"美麗新世界"?!從都市更新容積獎勵辦法剖析都市更新問題》,頁17-18,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余明賢(2003)。《合建契約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吳聖洪(2004)。《台北市整建住宅更新改進對策研究-以南機場整宅(忠勤社區)為例》,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未出版),台北。
洪菁珮。《全球化下台灣財政的政治經濟分析(1950-2008)》,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許嘉緯(1999)。《都市建設與住宅計畫小組(1966-1971)對台灣都市規劃影響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黃麗玲(2002)。《都市更新與都市統理:台北與香港的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張景森(1991)。《台灣現代城市規劃:一個政治經濟史的考察(1895-1988)》,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蔡剛霖(1973)。《台灣都市更新問題之研究-著重萬大與華江計畫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網站
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law.moj.gov.tw/Index.aspx
法源法律網:http://www.lawbank.com.tw/
行政院主計處:http://www.dgbas.gov.tw/mp.asp?mp=1
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 http://pip.moi.gov.tw/Default.aspx
台北市政府地政局:http://www.land.taipei.gov.tw/
台北市都市更新處:http://www.uro.taipei.gov.tw
都市更新公正協會:http://www.tajur.org.tw/?cat=4
徐世榮之部落格:http://sjhsu51545.blogspot.tw/
座談會與訪問紀錄
〈「都市更新與居住正義-從文林苑案談起」座談會會議記錄〉(2012),《月旦法學雜誌》,206期。頁268-297。
〈訪都市計劃處林宗敏處長談都市更新〉(1984),《人與地》10期。頁37-39。
〈解開都市更新的僵局座談會〉(1988),《台灣房屋市場》,164期,頁14-19。
〈如何有效推動都市更新以提升都市整體生活品質-都市更新條例草案座談會〉(1994),《空間》,57期,頁76-83。
《如何誘導民間參與都市更新》(1994),《空間》,61期,頁55-59。
(二)英文部分(依姓氏字母前後排列)
Abrams, C. (1967). The City is the Frontier. New York: Harper & Row.
Anderson, M. (1964). The Federal Bulldozer: A Critical Analysis of Urban Renewal. Cambridge, Mass.: M. I. T. Press.
Callies, D. L., Freilich, R. H., Roberts, T. E. (2008). Cases and Materials on Land Use(5ed.). St. Paul, Minn.: Thomson/West.
DeFilippis, J. (2008). Community Control and Development: The Long Review. In James DeFilippis & Susan Saegert (Eds.), The Community Development Reader (pp.28-35). New York: Routledge.
Foard, A. A., Fefferman, H. (1962). Federal Urban Renewal Legislation. In James Q. Wilson (Eds.). Urban Renewal: The Record and the Controversy (pp. 71-125).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Herbert J. G. (1962). The Failure of Urban Renewal, In James Q. Wilson (Eds.). Urban Renewal: The Record and the Controversy (pp. 537-557).
Jacobs, J. (1963). 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 New York: Vintage Books.
Jonestone, Q. (1958). Federal Urban Renewal Program.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Law Review, 25, 301-354.
Kayden, J. S. (1991). Zoning for Dollars: New Rules for an Old Game? Comments on the Municipal Art Society and Nollan Cases, Washington University Journal of Urban and Contemporary Law, 39, 2-51.
Keil, R.(2000). Urbanization. In R.J. Johnston et al (Ed.), The Dictionary of Human Geography (4ed). Retrieved from http://tulips.ntu.edu.tw/search~S5*cht?/XThe+Dictionary+of+Human+Geography&searchscope=5&SORT=D/XThe+Dictionary+of+Human+Geography&searchscope=5&SORT=D&SUBKEY=The+Dictionary+of+Human+Geography/1%2C16%2C16%2CB/frameset&FF=XThe+Dictionary+of+Human+Geography&searchscope=5&SORT=D&5%2C5%2C.
Kitchin, R., Thrift, N.(2009).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Human Geography ( Volume 12). Boston: Elsevier.
Kymlicka, W. (1990). Contemporary Political Philosophy: An Introduc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indbloom, C. G. (1970). The Citizen’s Guide to Urban Renewal (2nd ed.). West Trenton, N.J.: Chandler-Davis Publishing Company.
Levy, J. M. (2006). Contemporary Urban Planning (7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earson/Prentice Hall.
Mumford, L. (1961). The City in History: Its Origins, Transformations, and Its Prospects. Harmondsworth, Middlesex.: Penguin Books.
O’Connor, A. (2008). Swimming Against the Tide: A Brief History of Federal Policy in Poor Community. In James DeFilippis & Susan Saegert (Eds.), The Community Development Reader (pp.9-27). New York: Routledge.
Schechter, J. H. (2011). An Empirical Evaluation of The Model Cities Program, A thesis submitted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Bachelor of Science in Economics at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Schorr, A. L. (1963). Slums and Social Insecurity. Washington: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Education and Welfare.
Slayton, W. L. (1962). Achievement of the Urban Renewal Program. In James Q. Wilson (Eds.). Urban Renewal: The Record and the Controversy (pp. 189-229).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Sussna, S. (1967). Bulk Control and Zoning: The New York City Experience. Land Economics, 43(2), 158-171.
Tondro, T. J. (1968). Urban Renewal Relocation: Problems in Enforcement of Conditions on Federal Grants to Local Agencies,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Law Review, 117, 183-227.
Perry, S. E. (1971). National Policy and the Community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Law and Contemporary Problem, 36(2), 297-308.
President’s Advisory Committee on Government Housing Policies and Problems Report (1953).
Report of the Senate Committee on Banking and Currency on Sen. 1472 (Housing Act of 1954), 83d Cong.2d Sess. 35 (1954) .
Urban Renewal Administration. Selected Data on Relocation of Families and Individuals. (1966).
(三)日文部分(按姓氏首字筆劃排列)
大澤昭彦(2011),〈日本における容積率制度の制定経緯に関する考察(その2)─容積制導入以前における容量制限:1950年~1961年─〉,《土地総合研究》,19卷3期,頁46-68。
山中永之佑(2002)。《新日本近代法論》。京都市:法律文化社。
日端康雄(2008)。《都市計画の世界史》。東京都:講談社。
五十嵐敬喜&小川明雄(2003)。《「都市再生」を問う─建築無制限時代の到来》。東京都:岩波書店。
区画整理対策全国連絡会議(1983)。《都市再開發はこれでよいか:商業再開發の事例に學ぶ(改訂版)》東京都:自治体研究社。
石田賴房(2004)。《日本近現代都市計画の展開(1868-2003)》。東京:自治体研究社。
石田頼房(1986)。《日本近代都市計畫の百年》。東京都:柏書房。
全国市街地再開発協会(1991)。《日本の都市再開発史》。東京都:住宅新報社。。
渡邊俊一(1993)《「都市計画」の誕生:囯際比較からみた日本近代都市計画》。東京都:柏書房。
初田香成(2011)。《都市の戦後:雑踏のなかの都市計画と建築》。東京都:東京大学出版会。
金西一男(2008)。〈都市再生と生活空間の破壊〉,收於:区画整理.再開発対策全国連絡会議(編),《都市再生-熱狂から暗転へ》,頁29-60。東京都:自治体硏究社。
都市再開発法制硏究会(2004)。《都市再開発法解說[改訂6版]:逐条解說》。東京都:大成出版社。
宫地正人(1987)。《国際政治下の近代日本》。東京都:山川。
遠藤哲人(2004)。《これならわかる再開発:そのしくみと問題点、低層.低容積再開発を考える》。東京都:自治体硏究社。
遠藤哲人(2008)。〈都市再生下の再開発の変ぼう〉,收於:区画整理.再開発対策全国連絡会議(編),《都市再生-熱狂から暗転へ》,頁61-80。東京都:自治体硏究社。。
塩崎賢明(2006)。《住宅政策の再生:豊かな居住をめざして》。東京都:日本経済評論社。
橋谷弘(2004)。《帝囯日本と植民地都市》。東京都:吉川弘文館。
臺灣總督府(1918)。《臺灣法令輯覽(第九輯)》。東京市:帝國地方行政學會。
臺灣總督府(1937)。《台灣事情》。台北市:臺灣時報發行所。
台灣總督府(1943)。《加除自在臺灣法令輯覽(第五輯)》。東京市:帝國地方行政學會。
鎌田泰広(2010)。《総合設計制度における容積率緩和と公開空地の効果に関する考察政策》,政策研究大学院大学修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