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34.204.181.91) 您好!臺灣時間:2023/09/28 03:1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佳諺
研究生(外文):Chia-Yen Lin
論文名稱:臺北地區遠距健康照護服務之現況與展望及社工的角色內涵
論文名稱(外文):Telehealthcare Service in Metropolitan Taipei and Social Worker Roles
指導教授:楊培珊楊培珊引用關係
口試委員:張宏哲蘇美如
口試日期:2013-07-12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學門:社會服務學門
學類:社會工作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3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7
中文關鍵詞:遠距健康照護遠距照護社工角色臺北市民健康生活照護服務緊急救援系統
外文關鍵詞:TelehealthcareTelecareSocial Worker RolesCitize Telemedical Care Service SystemEmergency Rescue System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45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遠距健康照護服務橫跨醫療衛生、社會福利、資訊通訊等多元領域,屬於長期照護中的創新服務,在當今人口高齡化及科技進步的趨勢下,發展空間大。
本研究運用深度訪談法,訪問臺北地區六位實際從事遠距健康照護服務的社工、四位管理者以及一位社工督導,欲瞭解臺北地區遠距健康照護服務體系的現況,以及之中社工的角色內涵。
研究首先將臺北地區遠距健康照護服務的發展歷程分為四個階段,分述其運作現況,發現無論社政體系主導的緊急救援系統,或是衛政主事的遠距健康照護計畫,皆高度受到政府政策影響。
該服務模式內的社工擔負著直接服務、行政工作、社區經營及政策倡導等角色。然而,目前遠距健康照護服務仍以醫療取向為主,重視生理量測功能,參與的社工人數少,角色也顯模糊。
研究建議推動全人觀點的整合性遠距健康照護服務,符合使用者全人的需求,亦使得資源配置更為公平與普及。其次,建議政府應著手修改相關法規,以利該服務的發展。至於社工投入方面,本研究建議社工運用社區工作方法,由社區切入遠距健康照護領域,開拓新的實務契機。同時應在學校教育、在職教育、角色楷模、研究發展及組織支持等層面,增進社工的裝備與教育訓練。
期待更多社工投入本領域,在跨專業團隊中發揮社工專業,讓使用者獲得更完善的服務。在衛生福利部甫成立的環境氛圍中,本研究也希望促成社會工作及衛生醫療兩種專業的互動與合作。


Telehealthcare service, extending from health service, social welfare, to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is innovative among long-term care service. It will have a broader development space owing to the population aging and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 today.
The research, adopting in-depth interview with six social workers who are actually conducting telehealthcare, four executives and one supervisor on social workers, aims to specify the situation of telehealthcare service system in metropolitan Taipei and the role connotation of social workers within it.
In the research,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elehealthcare service in metropolitan Taipei is divided into four phases firstly, and then their operations are described respectively. It’s found out that whether emergency rescue system led by social welfare administration or telehealthcare plans ministered by health administration, are highly influenced by governmental policies.
Social workers within the service mode play roles in direct service, administrative work, community management, policy advocacy, etc. However, at present, telehealthcare service still focuses on medical service, valuing physiological measurement, with few participated social workers whose roles are also obscure.
The research proposes that integrated telehealthcare service with the perspective of whole person should be promoted, which caters to the user’s demands as a whole person and makes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fairer and more widespread. Next, the government should start to amend relevant law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ervice. As to the involvement of social workers, it’s suggested that social workers adopt community work approach, participate in telehealthcare service from communities and explore more practical opportunities. In the meanwhile, social workers’ equipment and educational training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hrough schooling, in-service education, role modeling, research and organizational support.
It is expected that more social workers devote themselves into this field and bring out their best in the trans-disciplinary team so as to provide better service for the users. A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was newly established, the research also expects to promote the interaction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social work and health service.


目 錄
口試委員會審定書……………………………………………………………………………………………… i
謝辭………………………………………………………………………………………………………………………. ii
中文摘要………………………………………………………………………………………………………….… iv
英文摘要………………………………………………………………………………………………….………………ⅴ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問題背景...................................................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4

第二章 文獻探討....................................................10
第一節 遠距健康照護的意涵.......................................10
第二節 國內推動遠距健康照護的歷程...............................14
第三節 遠距健康照護相關實證研究.................................18
第四節 社會工作者的角色........... ...............................

第三章 研究方法...................................................21
第一節 研究方法的選取...........................................21
第二節 蒐集資料的方法...........................................21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抽樣策略.......................................23
第四節 資料分析.................................................29
第五節 研究倫理.................................................30



第四章 結果發現....................................................31
第一節 臺北地區遠距健康照護發展脈絡.............................31
第二節 臺北地區遠距健康照護的運作現況與困境.....................40
第三節 社工在遠距健康照護服務中的角色內涵.......................62
第四節 社工和其他專業人員的互動.................................80
第五節 遠距健康照護現況以醫療取向為主...........................90
第六節 遠距健康照護的未來展望...................................99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106
第一節 研究的反思..............................................106
第二節 研究結論與建議..........................................112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未來建議......................................121

參考文獻..........................................................124

附錄..............................................................128
附錄一 訪談大綱.................................................128
附錄二 行政院衛生署遠距健康照護發展計畫........................129
附錄三 臺北市政府市民健康生活照護服務簡介.......................134

圖目錄
圖 2-1 行政院遠距健康照護專案辦公室組織圖................................................... 16
圖4-1 臺北地區遠距健康照護服務的發展階段 ................................................ 32
圖4-2 社政體系主導遠距健康照護服務的發展 ……………................…….………….…41
圖 4-3 衛政體系主導遠距健康照護服務的類型 ………….................….……….………46
圖 4-4 遠距健康照護服務中社工的角色內涵…………..................………….…………….63
圖 4-5 遠距健康照護服務中社工與護理人員一起工作示意圖……………….………..81
圖 4-6 遠距健康照護服務中社工作為服務使用者與團隊間聯繫的橋樑………….83
圖 4-7 遠距健康照護服務中社工和其他專業人員組成跨專業團隊 ……….…….. 85
圖4-8 遠距健康照護服務中專業人員組成多專業團隊示意圖……………………...… 86
圖4-9 遠距健康照護服務中社工提供其他專業人員心理支持示意圖……….….… 90
圖5-1 全人觀點的整合性遠距健康照護服務之各種功能………………………….…… 116
圖5-2 連續性的醫療保健服務與其相對應長期照護、遠距健康照護…………....…117

表目錄
表 2-1 居家/社區式及機構式照顧的服務對象、內容.......................................... 16
表 3-1 本研究採取深度訪談法的受訪對象...........................................................26
表 4-1 國內提供緊急救援服務的兩家機構之比較...............................................45
表 4-2 疾病自然史與遠距健康照護服務...............................................................97
表 5-1 受訪者對遠距健康照護服務中社工角色內涵的看法.. …….....................109





一.中文部分
甘炳光、莫慶聯(2005)。社區工作的定義與目標。載於甘炳光、梁祖賓、陳麗雲、林香生、胡文龍、馮國堅、黃文泰(主編),社區工作:理論與實務(1-24頁),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何彥毅(2007)。遠距健康照護產業商業模式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吳秀琴(2002)。英國社工員在社區照顧團隊中的角色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呂麗雯(2012)。以利害關係人理論探討遠距照護服務之經營策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嘉南藥理科技大學,台南市。
周淑娟(2008)。遠距居家照護經營模式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林淑霞、劉榮宏、殷偉賢、陳冠群、葉明陽、蔡勝國、陳俐君(2009)民眾對遠距健康照護服務之認知與需求調查研究—以心臟病、高血壓及糖尿病為範疇,台灣衛誌,28(6),552-564。
林萬億(2002)。當代社會工作-理論與方法。臺北市:五南。
洪春安(2011)。遠距照護的價值評估模式(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醫學大學,臺北市。
張宏哲等譯(1999)。社會工作直接服務理論與技巧(上)。臺北市:紅葉文化。
張慈映(2010)。遠距照護產業發展契機。經濟部技術處ITIS計畫成果。取自ITIS智網http://www.itis.org.tw。
張嘉玲(2009)。創新醫療服務之商業模式探討-以台灣某醫院遠距照護中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陳恆順(2010)。遠距醫療保健服務。載於古允文、李龍騰、楊萬發(主編),厚生20-透視台灣軟實力(41-70頁),臺北市:厚生基金會。
陳素惠(2010)。遠距健康照護服務品質及滿意度對系統使用行為的影響-以竹山秀傳U-Care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南開科技大學,南投縣。
陸哲駒、陳恆順、鄭伯壎、賴金鑫(2004)。遠距醫療的發展與落實。台灣醫學,8(6),826-831。
黃啟富(2010)。居家服務單位推展遠距照護服務之經驗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美和科技大學,屏東縣。
黃源協、蕭文高(2010)。社區工作。新北市:國立空中大學出版中心。
楊培珊、梅陳玉嬋(2011)。台灣老人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臺北市:雙葉書廊。
楊筱慧(2008年10月)新照顧模式-遠距照顧與居家服務之結合。台灣社會福利學會2008年年會暨「新世紀社會保障制度的建構與創新:跨時變遷與跨國比較」國際學術研討會。
蒯光武、簡怡光、王偉如、張榮參、楊鳳月、劉景寬、郭叡賢(2010)。以健康行為模式探討中風患者對於遠距社區健康照護服務系統的利用行為:以南台灣某醫學中心為例。醫學科技,12(3),223-238。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蔡侑錚(2011)。遠距照護服務對醫療費用之影響:以南投地區系統建置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開科技大學,南投縣。
鄭景鐘(2006)。「獨居老人」概念建構歷程之探討-以台北市「獨居老人照顧服務方案」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臺北市。
盧思穎(2009)。創新醫療服務模式中遠距照護個案管理師角色定位之研究-以台灣某醫院遠距照護中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謝松哲(2010)。機構式遠距照護服務之成本效益分析─以北部護理之家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醫學大學,臺北市。
簡春安,鄒平儀(2004)。社會工作研究法。臺北市:巨流圖書有限公司。
蘇惠君(2003)。社會福利與衛生醫療部門服務整合之研究─以臺北市文山區老人社區照顧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鐘蝶起、趙耿裕、林建志、李昭憲、楊燦(2009)。長期照護醫事人力與照護需求研究。行政院衛生署委託科技研究計劃(編號:DOH96-TD-M-113-053),未出版。

二、西文部分
Bakken, S., Grullon-Frigueroa, L., Izquierdo, R., Lee, N., J., Morin, P., & Palmas, W.(2006). Developmant, Validation, and use of English and Spanish versions of the telemedicine satisfaction and usefulness questionnair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Informatics Association, 13(6), 660-667.
Beale, S., Truman, P., Sanderson D., & Kruger, J. (2010). The Intial Evalution of the Scottish Telecare Developmant Program. Journal of Technology in Human Service, 28, 60-73.
Demiris, G. (2006). Workshop on transatlantic collaboration in telehealth and telework. Journal of Telemedicine and Telecare, 12(2), 108.
Doughty, K., Cameron, K., & Garner, P., (1996). Three generations of telecare of the elderly. Journal of telemedicine and Telecare, 2, 71-80.
Sheila, J., Sabyasachi, S., Sumanth, J., R., Pearlson, P., Krishan, K., & Sengamedu, S., B., (2012). The Sankara Nethralaya Mobile Teleophthalmology Model for Comprehensive Eye Care Delivery in Rural India. Journal of Telemedicine and E-health, 18(5), 382-387.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