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
1.丁育群編(2010),「看得見的愛亮綠校顏─臺北好好看系列五校園綠籬改造成果」,台北:左右設計股份有限公司。
2.于正倫(2004),「城市環境創造—景觀與環境設施設計」,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臺北市,2004。
3.王懷亮(1992),「從使用後評估的觀點探討台北市大湖公園更新設計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園藝研究所碩士論文。4.王淮真(2001),「旅客對導覽解說滿意度之研究─以故宮博物院為例」,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5.王麗婷(2005),「以條件評估法探討嘉義樹木園之非市場價值」,國立嘉義大學農學院林業暨自然資源研究所碩士論文。6.王智弘(2007),「台北市天母運動公園使用者使用情形與用後評估之研究」,大葉大學運動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7.王喜青、林慧年、陳維立、周儒(2011),林務局自然教育中心環境教育教師專業職能表現及成長需求初探,「環境教育研究」,第9卷,第1期,第75-108頁。8.李淑玲、闕月清(2006),台北市國民中學體育教師專業成長現況及需求之差異研究,「輔仁大學體育學刊」,第5期,第15-30頁。9.李青松、車成緯(2009),遊客對地方節慶活動的重視程度、滿意度與重遊意願之關係研究─以土城桐花節為例,「運動與遊憩研究」,第4卷,第1期,第49-72頁。10.李婉婉譯(1983),建築物用後評估簡介,「建築師」,第9卷,第11期,第32-38頁。
11.巫元隆(1993),「連鎖店與獨立商店印象及消費者偏好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2.林子琴(1997),「國人對郵輪產品認知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13.林晏州、陳惠美(1999),高雄都會公園使用後之評估,「國家公園學報」,第9卷,第1期,第48-64頁。14.林淑英(2007),「風景區土地使用管制體系之比較及景觀效益評估」,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15.邱茂林、黃建興(2004),「小學‧設計‧教育」,台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6.邱皓政 (2008), 「量化硏究法 : SPSS中文視窗版操作實務詳析」臺北市: 雙葉書廊。
17.何建銘(2003),「都市廣場開放空間使用後評估之研究─以台北市信義計畫區為例」,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18.吳永安(2005),「桃園縣新設國民小學運動遊憩設施用後評估研究」,國立體育學院休閒產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19.吳青蓉(2007), 「台北市國小校園生態池使用後評估之研究. 國立台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園藝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吳明隆、涂金堂(2006),「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五南出版。
21.吳明隆(2005),「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 : 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台北市 : 知城數位科技出版
22.吳忠宏 、黃宗成、顏文甄、謝秉育(2001),「玉山國家公園遊客滿意度之研究」,第一屆觀光休閒暨餐旅產業永續經營學術研討會。
23.郭志陽(1998),「校園環境轉型歷程與學童生活經驗研究,以一所體制內推動教改之國民小學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24.郭苔馥(2007), 「文化公共財願付價格之探討-以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為例」,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25.郭一勤(2013),「台灣國小學校建築的論述與實踐」,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論文。26.洪玉芳(2007),「都市河岸空間設施使用後評估之研究─以彰化市南郭坑溪為例」,逢甲大學都市計畫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7.范尹柔 (2010),「國小校園圍牆改造與師生安全感認同度之研究—以台南市為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8.高鬲婈(2012), 「都市閒置空間景觀改造效益之評估」,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29.徐曉慧(2011), 「臺北市亮綠校顏圍籬改造計畫參與設計執行之成果研究-以玉成國小為例」,華梵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30.湯志民(2004),學校綠建築的規劃與設計,「中等教育」,第55期,第4-31頁。
31.曾培軒(2011),「台北車站東側地區環境改造效益評估」,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32.黃世孟(1986),「從建築物用後評估探討學校建築規劃與設計之研究」,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學校建築與校園規劃專題研究,第47-62頁。台北:台灣書店。
33.黃音萍(2012),「國小教師與家長對學校不同圍籬形式之認知情形研究」,逢甲大 學景觀與遊憩碩士學位學程論文。34.謝靜琪、簡世豪(2003),環境敏感地區之保育價值,「台灣土地季刊」,第40卷,第1期,第9-17頁。
35.陳格理(1991),「建築用後評估在美國發展歷程之探討建築理論與應用研討會論文集」。
36.陳惠美(1995),「鄰里公園使用後評估模式之建立」,國立台灣大學園藝研究所碩士論文。37.陳凱俐、吳珮瑛(2003),「非市場財貨的價值衡量方法」,見陳明健編「自然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台北:雙葉書廊。
38.陳明健編(2003),「自然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台北:雙葉書廊。
39.陳進春、鄭百成、曾瑞譙(2008),重視度表現值分析法在發展教師教學效能上的應用「測驗統計年刊」,16:85-92。40.許碧蕙(2001),「校園規劃「用後評估」之研究--以南投縣九二一震災重建國小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41.張俊彥、張蓉真(1998),國小校園景觀對學童學習效益影響之研究,「中國園藝」,第44卷,第4期,第479-489頁。42.張龍吉(2009),「大手牽小手─台南藝術大學、後壁高中、菁寮國小、新東國小合作推動參與式環境營造經驗」,國立台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43.張皓惟(2012),「學校圍牆綠美化感受效益之評估」,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44.楊君儀(2011),「以參與式設計探討學習歷程及校園介面設計-以亮綠校顏規劃為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45.楊紅玉、林淑萍、劉思穎、張耿銘、邱柏衡、甘明玉、賴芳足(2008),門診病患對服務品質的重視度及滿意度調查分析-以某醫學中心為例,「健康管理學刊」,第6卷,第2期,第171-184頁。46.劉柏宏(1997),「國小校園戶外空間參與式設計與教育關係之研究─以台北縣菁桐國小等校參與設計經驗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47.劉進忠(2000),「都市水岸景觀改善之願付價格評估之研究—以臺南市為例」,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48.鄭晃二(2002)「友善空間–創造對話的參與式營造」,台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49.蔡炅霖(2005),「工程中遇見孩童—竹門國小參與式營造對空間專業的啟發」,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50.蕭代基、錢玉蘭、蔡麗雪(1998),淡水河系水質與景觀改善效益之評估,「經濟研究」,第35卷,第1期,第29-59頁。
51.蕭代基、吳珮瑛、鄭蕙燕、錢玉蘭、溫麗琪(2002),「環境保護之成本效益分析:理論、方法與應用」,台北:俊傑。
52.簡夙蓮. (2003),「從使用後評估的觀點探討國小校園空間」,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53.簡銘峰(2005),「兒童戶外遊戲場之參與式設計研究」,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外文
1.Bishop, R. C. and Heberlein T. A. (1979). Measuring Values of Extramarket Goods:Are Indirect Measures Biased?,”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61:926-930.
2.Baker, D. A., and Crompton, J. L. (2000). Quality, satisfaction behavioral intentions,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7(3), 785-804.
3.Chapman, R. G.(1993).Brand performance comparative.Journal of Products and Brand Management,2(1),42-50.
4.Desvousges, W.H., Johnson, F.R., Dunford, R.W., Boyle, K.J., Hudson, S.P., Wilson, N. (1993).Measuring natural resource damages with contingent valuation: tests of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In: Hausman JA, editor. Contingent valuation: a critical assessment. Amsterdam: North Holland 91 – 159.
5.Dempsey, N. (2012). Neighborhood Design: Green Space and Parks.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Housing and Home 12–20.
6.Fisher, A. C. (1996). The Conceptual Underpinnings of the 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 The Contingent Valuation of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19-21.
7.Gay, L.R.(1992).Educational Research Competencies for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New York:Macmillan
8.Green, P. D., Kahneman D. and Kunreuther H. (1994). How the Scope and Method ofPublic Funding Affect Willingness to Pay for Public goods,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58(1), 49-67.
9.Hollenhorst, S., Olson D. and Fortney R.(1992).Use of 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 to analysis to evaluate state park cabins: The case of the West Virginia state park system, Journal of Park and Recreation Administration, 10(1),1-11.
10.Henson, R. K. (2001). Understanding internal consistency reliability estimates: A conceptual primer on coefficient alpha.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in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34, 177-189.
11.Kramer, R. A. and D. E. Mercer (1997). Valuing a Global Environment Good: U.S. Residents’ Willingness to Pay to Protect Tropical Rain Forests. Land Economics, 73(2), 196-210.
12.Leon, C. J.(1996).Double Bounded Survival Value for Preserving the Landscape of Natural Park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46:103-168.
13.Lo, Y.H. and Jim, C.Y. (2010). Differential community effects on perception and use of urban greenspaces .Cities 27:430–442.
14.Martilla, J. A., and James, J. C. (1977). 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 Journal ofMarketing, 41(1), 77-79.
15.Mitchell, R. C. and Carson, R. T. (1989). Using surveys to value public goods: The 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 Washington, D. C..
16.Moran, D.(1994). Contingent Valuation and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in Kenyan Protected Areas. CSERGE, Working Paper, GEC 94-116.
17.O’Sullivan, D.(1991).DSM High-performance Fiber Attracts Growing Interest, Chemical and Engineering News, 69:20-23.
18.Fuller Richard A., Johnson Pat, Gaston Kevin J. ( 2007).Differential communityeffects on perception and use of urban green spaces.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83:87–195.
19.Sellar, C., Stoll, J. R. and Chavas, J. P. (1985). Validation of Empirical Measures of Welfare Change: A Comparison of Nonmarket Techniques. Land Economics, 61:156-175.
20.Sampson, S. E. and Showalter, M. J.( 1999).The Performance - Importance ResponseFunction: Observations and Implications,The service Industries Journal, 19: 1-25.
21.Sanoff, H. ( 2001). School building assessment methods. Retrieved ,from: http://www.ncef.org/pubs/sanoffassess.pdf
22.Preise, W.F.E., Rabinowitz, H.Z.and White, E.T. (1988).Post-Occupancy Evaluation New York:Van Nostrand Peinhold.
23.Zimmerman, A.and Martin, M. (2001). Post-occupancy evaluation: benefits andbarriers. Building Research and Information, 29(2), 168-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