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分
江岷欽、孫本初、劉坤億,2003,《地方政府間策略性夥伴關係建立之研究》,臺北:臺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
行政院,2009,《「行政院區域聯合服務中心功能之研究」東區座談會政策建議》,臺北:行政院。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編),2007,《東部永續發展綱要計畫》,臺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呂育誠,2001,《地方政府管理:結構與功能的分析》,臺北:元照。
呂英介、紀俊臣,2003,《地方自治團體跨區域事務合作之研究》,臺北:內政部委託研究案報告。
李長晏,2004,〈從全局治理論區域政府的設計〉,《全球政治評論》,8:131-151。周志龍,2002,〈後工業臺北多核心的空間結構化及其治理赤字〉,「全球化臺北-修訂臺北市綜合開發展計畫,全球化趨勢下臺北市空間發展目標與策略研訂」論文,臺北: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周志龍,2003,《全球化、台灣國土在結構與制度》,臺北:詹氏。
林楨家、劉昱宏,2008,〈地域連攜規劃模式之設計與應用-臺灣東部區域之實例分析〉,《台灣土地研究》,11:61-104。
紀俊臣,2004,〈地方自治團體跨區域事務合作〉,《研考雙月刊》,28(5):25-38。紀俊臣,2010,〈北台八縣市區域治理之檢視與前瞻〉,「地方治理與永續發展」論文,慶祝中華民國建國100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張其祿、黃榮護,2002,〈全球化下的地方政府「治理」:理論挑戰與策略展望〉,《空大行政學報》,12:147-168。陳立剛,2001a,〈府際關係研究--區域治理問題及其策略〉,《中國地方自治》,5(1):20-29。陳立剛,2001b,〈府際合作關係研究—跨區域管理合作模式之分析及其策略〉,「府際關係研討會」論文,臺北:東吳大學政治學系、暨南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內政部。
陳立剛、江大樹、陳陽德,2000,《臺北縣、桃園縣及臺中縣市升格直轄市相關問題之探討》,臺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陳立剛、李長晏,2003,〈全球化治理:台灣都會治理的困境與體制研究-地方政府跨區域合作研究〉,《中國地方自治》,56(2):4-19。曾淑娟,2009,〈臺灣各縣市間區域合作現況與前瞻〉,《研考雙月刊》,33(5):114。
黃鉦堤,1999,〈德國區域公署制度之研究:兼論其對我國地方自治之啟示〉,王業立(主編),《地方政府論叢:薄慶玖教授榮退論文集》,頁377-417,臺北:五南。
黃錦堂,2000,《地方制度法基本問題之研究》,臺北:翰蘆。
楊志誠、陳大鈞、陳立穎,2007,《行政院中部及南部聯合服務中心組織定位之研究》,臺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葉俊榮,〈政府再造與區域治理〉,2004,《研考雙月刊》,28(5): 13-24。廖永來,2005,《跨域管理服務機制之研究—以行政院中部聯合服務中心為例》,台中: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學程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廖永來,2005,《跨域管理服務機制之研究—以行政院中部聯合服務中心為例》,台中: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學程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廖達琪、印永翔、張其祿,2009,《行政院區域聯合服務中心功能之研究》,臺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2002,《全球化臺北-修訂臺北市綜合發展計畫,全球化趨勢下臺北市空間發展目標與策略研訂》,臺北: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趙永茂,2002,《中央與地方權限劃分的理論與實際:兼論台灣地方政府的改革方向》(增訂三版),臺北:翰蘆。
趙永茂,2003,〈臺灣府際關係與跨域管理:文獻回顧與策略途徑初探〉,《政治科學論叢》,18:53-70。趙永茂、江大樹、孫同文(編著),2001,《府際關係》,臺北:元照。
劉坤億,2003,〈地方治理與地方政府角色職能的轉變〉,《空大行政學報》,13:233-268。劉坤億,2006,〈臺灣地方政府間發展夥伴關係之制度障礙與機會〉,《臺灣民主季刊》,3(3):1-34。劉坤億、徐素雲,2004,〈地方政府兼夥伴關係建立之探討:以新竹北埔鄉、寶山鄉、峨眉鄉為例〉,「第一屆地方治理與城鄉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4月17日),新竹: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公共事務管理學系。
劉瑞華(譯),North, D. G.(原著),1994,《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成就》,臺北:時報文化。
鄭燕卿,2004,《花蓮縣政治生態演化之研究(1945-2003年)》,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論文。
蕭全政,1989,《台灣地區的新重商主義》,台北:國家政策研究中心。
蕭全政,1995,〈文官政策的時代意義與改革方向〉,《台灣新思維:國民主義》,頁144-166,台北:時英出版社。
蕭全政,2011a,〈行政院組織改造的部會架構評議〉,《研考雙月刊》, 33(3):44-57。蕭全政,2011b,〈全球化下的城市與區域發展〉,《研考雙月刊》,35(6):19 -26。蕭全政,2012,〈行政院組織改造之回顧〉,《研考雙月刊》,36(2):11-22。顏愛靜等(譯),Furubotn, E. G. and R. Richter(原著),2001,《制度與經濟理論:新制度經濟學之貢獻》,臺北:五南。
貳、西文部分
Goss, S. 2001. Making Local Governance Work: Network, Relationships and the Management of Change. New York: Palgrave.
Hamilton, David, K.1999. Governing Metropolitan Area: Response to Growth and Change. New York:Garland Publishing, Inc.
Hudson, Bob et al. 1999. “In Pursuit of Inter-Agency Collaboration in the Public Sector: What Is the Contribution of Theory and Research?” Public Management 1(2):235-269.
Hudson, C and Macdonald, D. 1992. “Introducing Collaborative Advantage: Achieving Inter-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through Meta-strategy.” Management Decision 30: 50-56.
Hult, Karen marie. 1990. Governing public Organization: Politics, Structures, and Institutional Design. Pacific Grove, Cal.: Brooks/Cole Pub. Co.
Lake, D. A. 1999. “Global Governance: A Relational Contracting Approach.” In Globalization and Governance ,eds. A. Prakash and J. A. Hart. New York: Routledge, 31-53.
Leach, R. and Percy-Smith, J. 2001. Local Governance In Britain. New York: Palgrave.
Linden, R. M. 2002. Working Across Boundaries: Making Collaboration Work in Government and 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feiffer, Jeffery. 1982. Organizations and Organization Theory. Boston: Pitman Co.,
Rhodes, R. A. W. 1997. Understanding Governance: Policy Networks, Governance, Reflexivity and Accountability.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Walker, D. B. 2000. The Rebirth of Federalism. New York: Chathem Home Publishes.
Williamson, O. E. 1975. Markets and Hierarchies: Analysis and Antitrust Implications. New York: Free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