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文化環境基金會 (1999),台灣社區總體營造的軌跡。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會員。
王正平 (2005),國家步道建置發展與規劃-以能高越嶺道為例。2005年國家步道系統研討會─走入山林體驗台灣之美論文集:185-210。
王正平 (2007),國家步道管理之思維與挑戰。臺灣林業 33 (1):67-72。王業立等 (2007),社區發展協會、選舉動員與地方政治。東吳政治學報 25 (4)。
中華民國山岳協會 (1999),國有林登山步道系統 (含古道) 大安溪以北區域規劃調查報告書。
中華民國山岳協會 (2000),國有林登山步道系統 (含古道) 大安溪以南區域規劃調查報告書。
丘昌泰、洪鴻智、陳金貴 (2002),建立市民導向的社區參與制度:北市經驗之評析。行政暨政策學報 35:1-44。行政院文建會台灣社區通網站:http://sixstar.cca.gov.tw/。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2005),加強造林及森林永續經營第二期四年 (94-97年度) 中長程計畫。行政院農委會:76頁。
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 (2006),「社區林業計畫」作業規範。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92頁。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2007),全國登山研討會論文集:登山合作行動年。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202頁。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2008),區域步道系統藍圖規劃及整體發展計畫期末報告。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2004),台灣二十一世紀議程-國家永續發展願景與策略綱領。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2005),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453頁。
行政院環保署 (2007),22個社區故事:宜蘭縣礁溪 林美社區。http://ivy3.epa.gov.tw/cp/education-announce/page/community/index.htm。
李光中、王鑫 (2003),社區參與山林守護之管理—一個行動研究架構的提議。2003國家公園登山研討會論文集。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第320~338頁。
李光中、王鈴琪、黃可欣 (2006),社區參與地景保育—以台東利吉惡地為例。2006年環境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中,95年9月16-17日,台中教育大學,第768-777頁。
李美慧 (2006),生態監測概論。明文書局。
巫宗威 (2005),社區成員參與社區事務動機與行為之研究-以台北市績優社區發展協會為例。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班學位論文。宜蘭縣礁溪鄉金棗文化協會網站:http://www.lanyangnet.com.tw/kumqat/。
林美社區發展協會網站:http://lin-mei.org.tw/。
林美社區發展協會 (2008),林美社區發展協會社區林業計畫第二階段細部計畫書。
林美社區發展協會 (2009),98年度多元就業開發方案經濟型第三年計畫書。
林晏州 (2003),步道規劃設計方法論:遊憩承載與使用面。國家步道系統建置發展研討會:6.1-6.20。
林澔貞 (2005),國家步道系統建置發展階段成果與未來展望。2005年國家步道系統研討會─走入山林體驗台灣之美論文集:169-184。
林澔貞、翁儷芯 (2007),全國步道系統建置與發展。臺灣林業 33 (1):28-38。林鴻忠 (2005),民眾參與及步道認養-以羅東林區為例。2005 國家步道研討會論文集,林務局:109-114。
林鴻忠、邱瓊慧 (2006),步道整建及公眾參與--以羅東林區為例。臺灣林業 32 (3):17-24。林鴻忠等 (2009),區域型步道遊客特性與認知之調查分析。臺灣林業 35 (1):102-115。
邱祈榮等 (2005),林美石磐步道暑期遊客滿意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實驗林研究報告 19(4):281-291。
吳坤銘 (2004),林業走入社區—從朝陽國家步道整建談起。臺灣林業 30 (4):38-43。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市:巨流。
徐千峰 (2008),社區組織參與社區環境規劃之研究-以台南市社區空間營造計畫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100。徐震 (1997),社區營造:台灣社區工作的新程式。社會建設季刊 97:1-15。徐家楓 (2007) 從社會資本觀點探討社區文化資產保存之影響因素研究-以鹽水鎮橋南社區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09頁。郭育任 (2007),全國步道系統藍圖規劃之芻議。臺灣林業 33 (1):39-49。郭曉蓉、廖學誠 (2006),羅東處社區林業案例介紹-林美社區。臺灣林業 32 (4): 20-31。郭瓊瑩 (2007),臺灣步道系統建置之價值思惟與實踐。臺灣林業 33 (1):14-27。陳可慧 (2005),社區培力成效與影響因素之研究―以區域型培力中心為例。國立中山大學碩士論文。陳美惠、林晉戎 (2006),台灣社區林業計畫之執行內容與經營方向分析,台灣林業32 (2):11-18。
陳美惠 (2008),社區林業計畫之社區培力課程探討-以知識管理為基礎。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科技研究計畫:89頁。
陳彥璋 (2006),建立生態工程案件檢核評估作業之研究。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委託研究。
張弘毅等 (2008),「社區林業計畫」執行現況與展望。2008年社區林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405-410頁。
張淑華 (2005),社區參與式行動研究中研究者角色之探討-以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生態與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09。郭雅慧 (2006),造訪林美石磐步道 遊客有保障。自由時報。
鄒品為 (2006),社區「美」意 為遊客投保。中國時報。
楊秋霖 (2003),步道規劃設計重點及案例說明。國家步道系統建置發展研討會論文集:3.1-3.7。
廖俊松 (2004),社區營造與社區參與:金鈴園與邵社的觀察與學習。社區發展季刊,107期:133-146頁。蔡宏進 (2007),社區原理 (修訂三版)。台北:三民書局。
歐素汝譯 (1999),焦點團體:理論與實務。台北:弘智文化。
蕭代基、張瓊婷、郭彥廉 (2003),自然資源的參與式管理與地方自治制度。台灣經濟預測與政策,34 (1)。
劉儒淵 (2005),國家森林遊樂區步道環境監測機制之建立與執行。臺灣林業 31(2):7-17。盧道杰 (2002),社區林業的發展與願景-由社區保育的經驗談起。臺灣林業 28 (6):3-9。盧道杰、吳雯菁、裴家騏、台邦‧撒砂勒 (2005),從社區保育的觀點看原住民的狩獵與野生動物資源的管理。2005年社區保育學術研討會,國立花蓮教育大學。
盧道杰 (2006),社區取向的保育思維—英國與國內幾個個案的比較。生物多樣性概論:209-221頁,生物多樣性人才培育先導型計畫推動辦公室主編。台北市:教育部。
盧道杰 (2007),社第二階段社區林業計畫「協同經營」模式之探討—(2) 體制連結。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委託研究計畫報告。
賴爾柔等 (2006),鄉村學習型組織發展模式初探,農業推廣文彙,51:65-86。
礁溪鄉公所網頁:http://jiaosi.e-land.gov.tw/。
羅中峰 (2002),社區總體營造運動的若干省思—兼論文化產業政策的經濟思維。第一屆社會與文化發展研討會。
蘇文信 (2006),社區林業發展之研究-以協力關係觀點。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碩士論文:172頁。Alexander Fröde and Christopher Masara (2007) Community-based Ecological Monitoring. Manual for practitioners, SAFIRE -Southern Alliance for Indigenous Resources, Harare.
Canadian Community Monitoring Network (2003) Linking Community Based Ecosystem Monitoring to Local Decision Making and Policy Development on Sustainability. Report prepared by EMAN Coordinating Office, Burlington, Ontario, Canada and the Canadian Nature Federation, Ottawa, Ontario, Canada. http://www.ccmn.ca/english/library/vsi/intro.html
Catherine T. C. and Tyson Daoust (2008) Community-Based Monitoring Frameworks: Increas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Environmental Stewardship.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41 (3): 358-366.
Caroline Stem, Richard Margoluis, Nick Salafsky, and Marcia Brown (2005)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in Conservation: A Review of Trends and Approaches. Conservation Biology, 19 (2) : 295–309.
Ecologic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Network Coordinating Office and the Canadian Nature Federation (2003) Improving Local Decision Making through Community Based Monitoring: Toward a Canadian Community Monitoring Network. Environment Canada, Ottawa, Ontario.
Graham Whitelaw, Hague Vaughan, Brian Craig and David Atkinson (2003) Establishing the Canadian community monitoring network.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88: 409-418.
Noon, B. F. (2003) Conceptual issues in monitoring ecological resources. In Bush, D. E., and Trexler, J. C. (eds) Monitoring Ecosystems. Island Press, Washington, DC, pp.27-71.
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 (2006) Community-based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manual. Ivan Bond, A. Davis, C. Nott, K. Nott and G. Stuart-Hill. Wildlife management series. Harare, Zimbabwe: WWF-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 Southern African Regional Office (SARPO).
Yarnell, P. Y., and Gayton, D. V. (2003) Community-based Ecosystem Monitoring in British Columbia: A Survey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Extension. FORREX – Forest Research Extension Partnership. Kamloops, BC. http://www.forrex.org/publications/forrexseries/fs13.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