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檔案資料
廣祿、李學智,《清太祖朝老滿文原檔》,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0。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整理、編譯,《內閣藏本滿文老檔》,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9。
關嘉祿等譯編,《天聰九年檔》,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清初內國史院滿文檔案譯編》,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 1989。
[日]東洋文庫東北アジア研究班編,《內國史院檔‧天聰七年》,東京:中央印刷株式會社,2009。
[日]東洋文庫東北アジア研究班編,《內國史院檔‧天聰八年》,東京:中央印刷株式會社,2009。
羅振玉編,《天聰朝臣工奏議》,收入潘喆等編,《清入關前史料選輯(二)》,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
季永海等譯編,《崇德三年滿文檔案譯編》,瀋陽:遼瀋書社,1988。
季永海等譯編,《盛京內務府順治年間檔》,收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編,《清史資料》第二輯,北京:中華書局,1981。
李光濤編,《明清檔案存真選輯初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59。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康熙朝滿文硃批奏摺全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雍正朝滿文硃批奏摺全譯》,合肥:黃山書社,1998。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乾隆朝上諭檔》,北京:檔案出版社,1991。
二、 官書典籍 《明太祖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 《明宣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 《明英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 《明孝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 《明武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
《滿洲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
《清太祖高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
《清太宗文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
《清世祖章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
《清聖祖仁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
《清世宗憲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
《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
《清仁宗睿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
《清宣宗成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
《清穆宗毅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
《清德宗景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
[日]今西春秋譯,《滿洲實錄》,京都:日滿文化協會,1938。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康熙起居注》,北京:中華書局,1984。
鄒愛蓮主編,《清代起居注冊‧康熙朝》,北京:中華書局,2009。
[清]庫納勒等奉敕撰,《清代起居注冊‧康熙朝》,臺北:聯經出版社,2009。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雍正朝起居注冊》,北京:中華書局,1993。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乾隆帝起居注》,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嘉慶帝起居注》,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清]官 修,《聖祖仁皇帝聖訓》,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第四〇八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清]張 英等奉敕編,《聖祖仁皇帝御製文集》,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一三〇二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清]張 英等奉敕編,《聖祖仁皇帝御製文集三集》,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一三〇三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清]清世宗,《大義覺迷錄》,收入沈雲龍等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三十六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69。
[清]鄂爾泰等奉敕纂,雍正《八旗通志初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清]于敏中等奉敕編,《御製文集二集》,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一三〇五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清]蔣 溥等奉敕編,《御製詩集初集》,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一三〇六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清]蔣 溥等奉敕編,《御製詩集二集》,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一三〇七至一三〇八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清]于敏中等奉敕編,《御製詩集三集》,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一三〇八至一三一〇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清]梁國治等奉敕編,《御製詩集四集》,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一三一一至一三一三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清]梁國治等奉敕編,《御製詩集五集》,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一三一三至一三一五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清]阿 桂等奉敕纂,《御製滿珠蒙古漢字三合切音清文鑑》,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二二八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清]阿 桂等奉敕纂,《滿洲源流考》,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1988。
[清]于敏中等奉敕纂,《欽定日下舊聞考》,臺北:廣文書局,1968。
[清]傅 恒等奉敕纂,《欽定皇輿西域圖志》,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五〇〇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清]稽 璜等奉敕撰,《清朝通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
[清]稽 璜等奉敕撰,《清朝文獻通考》,臺北:商務印書館,1987。
[清]允 祹等奉敕撰,乾隆《欽定大清會典》,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第六一九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清]托 津等奉敕撰,嘉慶《大清會典》,收入《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第六十四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91。
[清]托 津等奉敕撰,嘉慶《大清會典事例》,收入《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第七十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92。
[清]崑 岡等奉敕撰,光緒《大清會典事例》,北京:中華書局,1991。
[清]和 素等奉敕撰,《御製清文鑑》,收入[韓]阿爾泰語研究所纂編,《阿爾泰語資料集》第三、四輯,大邱:曉星女子大學出版部,1978-1982。
[清]傅 恒等奉敕撰,《御製增訂清文鑑》,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二三二、二三三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清]官 修,《御定全唐詩》,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1983。
[清]陳廷敬、張廷玉編,《皇清文穎》,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一四五三、一四五四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清]王 杰等著,《石渠寶笈續編》,收入《中國歷代書畫藝術論著叢編》第九、十冊,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
屈萬里,《詩經釋義》,臺北:中國文化大學,1980。
[漢]伏 勝撰,《尚書大傳》,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
[漢]戴 德著,高明註譯,《大戴禮記今註今譯》,臺北:商務印書館,1984。
[漢]司馬遷著,瀧川龜太郎編,《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宏業書局,1981。
[宋]范 曄,《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1。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臺北:鼎文書局,1980。
[唐]白居易,《白氏長慶集》,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一〇八四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宋]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1983。
[宋]楊齊賢集注、[元]蕭士贇删補,《李太白集分類補注》,收入《景印擒藻堂四庫全書薈要》第三五九冊,臺北:世界出版社,1986。
[宋]蘇 軾,《漁樵閒話錄》,收入王雲五主編,《叢書集成初編》,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金]趙稟文,《滏水集》,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1983。
[元]脫 脫,《遼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
[元]脫 脫,《金史》,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1983。
[元]柯九思等著,《遼金元宮詞》,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8。
[明]宋 濂等撰,《元史》,臺北:鼎文書局,1981。
[明]李 輔等修,嘉靖《全遼志》,收入金毓黻主編,《遼海叢書》第一冊,瀋陽:遼瀋書社,1985。
[明]楊循吉,《遼金小史》,收入姜亞沙等主編,《遼金史料匯編》,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中心,2008。
[明]謝肇淛著,《五雜俎》,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
[清]楊 鑣等纂,康熙《遼陽州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
[清]沈啟亮,《大清全書》,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8。
[清]王士禛,《居易錄》,臺北:新興書局,1977。
[清]王士禛撰、靳斯仁點校,《池北偶談》,北京:中華書局,1981。
[清]高士奇,《扈從東巡日錄》,收入金毓黻主編,《遼海叢書》第二冊,瀋陽:遼瀋書社,1985。
[清]楊 賓,《柳邊紀略》,收入金毓黻主編,《遼海叢書》第三冊,瀋陽:遼瀋書社,1985。
[清]吳振臣,《寧古塔紀略》,收入《清朝藩屬輿地叢書》第八輯,臺北:廣文書局,1968。
[清]圖理琛著,莊吉發校注,《滿漢異域錄校注》,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3。
[清]張金城修,楊沅雨纂,乾隆《寧夏府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塞北地方》第三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68。
[清]屯 圖,《一學三貫清文鑑》,收入《故宮珍本叢刊》第七二三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清]吳長元,《宸垣識略》。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
[清]曹雪芹著,馮其庸編注,《紅樓夢》,臺北:地球出版社,2000。
[清]納 親纂修,《鑲黃旗滿洲鈕祜祿氏弘毅公家譜》,收入《北京圖書館家譜叢刊‧民族卷》第四十冊,北京:北京圖書出版社,2003。
[清]恆敬、富棟等修,《訥音富察氏譜傳》,收入《北京圖書館家譜叢刊‧民族卷》第四十五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
[清]寶 輪等修,《沙濟富察氏宗譜》,收入《北京圖書館家譜叢刊‧民族卷》第四十五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
[清]昭 槤著,何英芳點校,《嘯亭雜錄》,北京:中華書局,1980。
[清]福 格著,汪北平點校,《聽雨叢談》,北京:中華書局,1984。
[清]薩英額,《吉林外紀》,收入《清朝藩屬輿地叢書》第六輯,臺北:廣文書局,1968。
[清]西 清,《黑龍江外記》,收入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六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
[清]劉錦藻撰,《清朝續文獻通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
[清]徐 珂,《清稗類鈔》,北京:中華書局,1984。
張伯英總纂,民國《黑龍江志稿》,收入黑水叢書第一、二、三集,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2。
趙爾巽等纂,《清史稿》,臺北:鼎文書局,1981。
[義]阿特洛旺地(Ulisse Aldrovandi)著,利類思(Ludovico Buglio)譯,《進呈鷹論》,國家圖書館藏清乾隆間刊本。
三、 專書著作
札奇斯欽,《蒙古秘史新譯並注解》,臺北:聯經出版社,1979。
任萬平主編,《清史圖典‧清朝通史圖錄‧太祖太宗朝》,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2。
嚴 勇主編,《清史圖典‧清代通史圖錄,順治朝》,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2。 汪 亓主編,《清史圖典‧清代通史圖錄,康熙朝(上)》,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2。 李 湜主編,《清史圖典‧清代通史圖錄,乾隆朝(上)》,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2。
池澤匯等編纂,《北平市工商業概況》,鄭州:大象出版社,2009。
李誠等主編,《北京歷史輿圖集》,北京:外文出版社,2005。
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上篇)》,臺北:允晨文化,2003。
林乾,《康熙懲抑朋黨與清代極權政治》,臺北:正展出版社,2003。
周遠廉,《清太祖傳》,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胡適,《中國章回小說考證》,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孫文良、張杰著,《清帝列傳‧乾隆帝》,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
莊吉發,《故宮檔案述要》,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3。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故宮書畫圖錄》,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9-。
張雙智,《清朝朝覲制度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10。
馮爾康,《清史史料學》,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1993。
黃強、色音著,《薩滿教圖說》,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愛新覺羅瀛生,《老北京與滿族》,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
鄭天挺,《探微集》,北京:中華書局,1980。
滕紹箴,《清代八旗子弟》,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1989。
劉 毅,《明清宮廷生活:六百年紫禁城寫真》,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劉小萌,《滿族從部落到國家的發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顏瑞芳,《唐宋動物寓言研究》,臺北:亞馬遜出版社,2000。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清代》,臺北:曉園出版社,1991-1992。
[比]譚永亮(Patrick Taveirne)著,古偉瀛等譯,《漢蒙相遇與福傳事業:聖母聖心會在鄂爾多斯的歷史1874-1911》,臺北:光啟文化,2004。
[英]彼得‧柏克(Peter Burke)著,楊豫、楊海良等譯,《歐洲近代早期的大眾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84. 禽鳥之微,不可通於政治乎──鷹與滿洲政治文化
[英]彼得‧柏克著,李霄翔等譯,《語言的文化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法]牟斯(Marcel Mauss)著,汪珍宜等譯,《禮物:舊社會中交換的形式與功能》,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89。
[法]羅伯‧丹頓(Robert Darnton)著,呂建忠譯,《貓大屠殺:法國文化史鉤沉》,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5。
[法]魯保羅著,耿昇譯,《西域的歷史與文明》,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法]貝凱、韓百詩、[美]柔克義譯注,耿昇、何高濟譯,《柏朗嘉賓蒙古行紀‧魯布魯克東行紀》,北京:中華書局,2013。
[俄]伊‧溫科夫斯基著,宋嗣喜譯,《十八世紀俄國砲兵大尉新疆見聞錄》,收入《邊疆史地叢書》,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9。
[美]A. W. 恆慕義(A. W. Hummel)主編,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清代名人傳略》翻譯組譯,《清代名人傳略》,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
[美]J. A. 米華健(James A. Millward)著,賈建飛譯,《嘉峪關外:1759-1864年新疆的經濟、民族與清帝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美]路康樂(Edward J. M. Rhoads)著,王琴、劉潤堂譯,《滿與漢:清末民初的族群關系與政治權力(1861—1928)》,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美]羅友枝(Evelyn S. Rawski)著,周衛平譯,《清代宮廷社會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Arjun Appaduri, ed. The Social Life of Things: Commodities in CulturalPerspectiv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
Barfield, Thomas. The Perilous Frontier: Nomadic Empires and China. Oxford: Blackwell, 1989.
Campbell, Bruce., and Elizabeth Lack. eds. A Dictionary of Birds. London: T & AD Poyser, 1985.
Crossley, Pamela Kyle. A Translucent Mirror: History and Identity in Qing Imperial Ideolog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9.
Elliott, Mark C. The Manchu Way: The Eight Banners and Ethnic Ident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Forêt, Philippe. Mapping Chengde: The Qing Landscape Enterprise.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0.
Harrison, Colin. and Greensmith, Alan. eds, Birds Of The World. New York: Dorling Kindersley, 1993.
Jagchid Sechin and Van Jay Symons, Peace, War and Trade along the Great Wall.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9.
Kavanagh, Dennis. Political Culture, London: Macmillan, 1972.
Khazanov, Anatoly. Nomads of the Outside Worl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Perdue, Peter C.. China Marches West: The Qing Conquest of Central Eurasia.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Vreeland, Herbert Harold. Mongol Community and Kinship Structure. New Haven: Human Relations Area Files, 1957.
四、 期刊論文
牛海楨,〈簡論清王朝的民族語言文字政策〉,《黑龍江民族叢刊》,2005年第2期(哈爾濱,2005.03),頁65-67。
于國華,〈神鷹振翼──縱覽中華滿族的鷹崇拜〉,《中外文化交流》,2004年第4期(北京,2004.04),頁42-43。
于學彬,〈滿族的鷹文化〉,《哈爾濱學院學報》,第26卷第11期(哈爾濱,2005.11),頁1-5。
王鍾翰,〈關於滿族形成中的幾個問題〉,收入氏著,《王鍾翰學術論著自選集》(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9),頁121-136。
朱誠如,〈滿族共同體的形成與民族融合問題研究〉,收入氏著,《管窺集:明清史散論》(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2),頁1-17。
朱賽虹,〈清代御製詩文概析〉,《北京書館館刊》,1999年第2期(北京:1999.06),頁83。
江 橋,〈康熙《御製清文鑑》淺析〉,《民族語文》,2000年第5期(北京,2000.10),頁65-70。
佟進軍,〈錫伯族鷹崇拜觀〉,《民間文學論壇》,1997年第3期(北京,1997.07),頁66-69。
汪麗珍,〈關於滿族的鳥文化〉,《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93年第2期(北京,1993.04),頁62-66、79。
汪麗珍,〈滿族薩滿文化中的薩滿與鷹〉,《民族文學研究》,1998年第1期(北京,1998.01),頁15-18。
李 湜,〈清宮舊藏《鳥譜》〉,《文物》,2005年第6期(北京,2005.06),頁92-96。
林士鉉,〈乾隆時代的貢馬與滿洲政治文化〉,《故宮學術季刊》,第24卷第2期(臺北,2006.12),頁51-150。季永海,〈《大清全書》研究〉,《滿語研究》,1990年第2期(哈爾濱,1990.06),頁42-50。
林 乾,〈滿族形成時期的二元文化特質與清的統一〉,《民族研究》,1996年第3期(北京,1996.06),頁93-101。
定宜莊,〈美國學者近年來對滿族史與八旗制度史的研究簡述〉,《滿族研究》,2002年第1期(北京,2002.01),頁62。
金吉子、王宏剛,〈薩滿鷹祭與滿族鷹舞〉,《黑龍江民族叢刊》,1992年第1期(哈爾濱,1992.01),頁85-89。
陳文石,〈清太宗時代的重要政治措施〉,《史語所集刊》40:1,(臺北,1968.10),頁295-371。
陳捷先,〈從民族問題的處理看清朝政權的建立〉,收入氏著,《清史論集》(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頁1-41。
陳慧宏,〈「文化相遇的方法論」──評析中歐文化交流研究的新視野〉,《臺大歷史學報》,第40期(臺北,2007.12),頁252-253。莊吉發,〈從奏摺制度的沿革論清代前期中央與地方的關係〉,收入氏著,《清史論集(七)》(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頁35-96。
莊吉發,〈互動與對話──從康熙年間的滿文史料探討中西文化交流〉,收入氏著,《清史論集(二十二)》(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12),頁1-99。
莊吉發,〈象形會意──滿文與清代藝術史研究〉,收入氏著,《清史論集(二十二)》,頁239-304。
張愛玲,〈紅樓夢未完〉,收入氏著,《紅樓夢魘》(臺北:皇冠出版社,1977),頁16-56。
崔 岩,〈乾隆帝御製詩史學價值探微〉,《求是學刊》,第35卷第5期(北京,2008.09),頁132-137。
黃進興,〈清初政權意識形態之探究:政治化的「道統」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8:1(臺北,1987.03),頁105-132。湯斌,〈乾隆時期西洋畫師筆下的藩部朝貢鳥獸圖〉,《紫禁城》,2011年第11期(北京,2011.11),頁72-87。
葉高樹,〈「參漢酌金」:清朝統治中國成功原因的再思考〉,《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36期(臺北,2006.12),頁153-192。趙 岡,〈清朝的包衣和漢軍〉,收入趙岡、陳鐘毅,《紅樓夢新探》(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1),頁336-347
綦中明,〈清代「巴圖魯」封號及其文化內涵〉,《山西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8卷第6期(臨汾,2011.06),頁125。
閻崇年,〈康熙皇帝與木蘭圍場〉,《故宮博物院院刊》,1994年第2期(北京,1994.04),頁3-13。
閻崇年,〈滿洲初期文化的滿蒙二元性解析〉,《故宮博物院院刊》,1998年第1期(北京,1998.01),頁34-39。
賴毓芝,〈圖像、知識與帝國:清宮的食火雞圖繪〉,《故宮學術季刊》,第29卷第2期(臺北,2001.12),頁1-75。[日]板倉聖哲,〈画鷹の系譜──東アジアの視点から〉,收入讀賣新聞大阪本社企畫事業部編,《平城遷都1300年祭特別展花鳥画──中国・韓国と日本》(奈良:讀賣新聞大阪本社,2010),頁20-26。
Evelyn S. Rawski, “Presidential Address: Reenvisioning the Qing: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Qing Period in Chinese History,”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 55, No.4: 829-850.
John K. Fairbank and S. Y. Teng, “On the Ch''ing Tributary System,” Harvard Journal of Asiantic Studies, Vol.6 (1941): 135-246.
Hou-mei Sung, “Eagle Painting Themes of Ming Court,” Archives of Asian Art, vol.48 (1995): 48-63.
Nicola di Cosmo, “Ancient Inner Asian Nomads: Their Economic Basis and Its Significance in Chinese History”,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 53, No.4 (November, 1994): 1092-1126.
Nicola di Cosmo, “State Formation and Periodization in Inner Asia History”, Journal of World History, Vol. 10, No.1 (Spring, 1999): 3-18.
Nicola di Cosmo, “Kirghiz Nomads on the Qing Frontier: Tribute, Trade, or Gift Exchange?” in Nicola Di Cosmo and Don J. Wyatt, eds. Political Frontier, Ethnic Boundaries and Human Geographies in Chinese History (New York: Routledge, 2003), pp.351-372.
五、 學位論文
林士鉉,《清朝前期的滿洲政治文化與蒙古》,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06。余玉琦,《乾隆宮廷白鷹圖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鹿智鈞,《清代旗人的法律地位》,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六、 資料庫與工具書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明清內閣大庫檔案》資料庫。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清代宮中檔奏摺及軍機處檔摺件》資料庫。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清代史館檔傳包傳稿》資料庫。
國立故宮博物院、東吳大學藏,《數位古今圖書集成》資料庫。
安雙成主編,《滿漢大辭典》,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1993。
胡增益主編,《新滿漢大辭典》,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
羽田亨編,《滿和辭典》,臺北:學海出版社,1998。
滿漢合璧《六部成語》,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