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籍
﹝漢﹞班固著,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漢書集注并附編二種》(臺北市:鼎文,1979)。
無名氏:《蘇武牧羊記》,見《古本戲曲叢刊》(上海市:商務印書館,1954)。
無名氏:《牧羊記》(串本)清抄本,見王文章主編《傅惜華藏古典戲曲珍本叢刊》15(北京市:學苑,2010),頁151-268。
﹝明﹞湯顯祖著,徐朔方、楊笑梅校注:《牡丹亭》(臺北市:里仁,1986)。
﹝明﹞湯顯祖著,邵海清校注:《牡丹亭》(臺北市:三民,2009)。
﹝明﹞湯顯祖:《南柯記》,見﹝明﹞毛晉編:《六十種曲》(北京市:中華,1958)。
﹝明﹞袁于令:《西樓記》,見﹝明﹞毛晉編:《六十種曲》(北京市:中華,1958)。
﹝清﹞孔尚任著,王季思、蘇寰中、楊德平校注:《桃花扇》(臺北市:里仁,1996)。
﹝清﹞蔣士銓著,邵海清校注:《臨川夢》(上海市:上海古籍社,1989)。
﹝清﹞吳藻:《喬影》,見《中國基本古籍庫》電子書(合肥市:黃山書社,2008)。
二、中文專書
1/2Q工作小組:《一桌二椅不見了:記1/2Q實驗崑劇》,臺北市:1/2Q劇場,2008。
王安祈:《傳統戲曲的現代表現》,臺北市:里仁,1996。
王安祈:《當代戲曲》,臺北市:三民,2002。
王安祈:《臺灣京劇五十年》,宜蘭縣: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2。王安祈:《絳唇珠袖兩寂寞:京劇‧女書》,臺北縣:INK印刻,2008。
余從、王安葵主編:《中國當代戲曲史》,北京:學苑,2005。
周傳家、薛曉金、杜劍鋒:《小劇場戲劇論稿》,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
岳美緹口述、楊汗如撰述:《臨風度曲‧岳美緹》,臺北市:石頭,2006。
林乃文:《跨界劇場‧人》,臺北市:秀威資訊科技,2007。
林克歡:《消費時代的戲劇》,臺北市:書林,2007。
武俊達:《戲曲音樂概論》,北京市:文化藝術出版社,1999。
侯雲舒:《虛擬與寫實的碰撞:二十世紀前期京劇形式的新變與跨界》,臺北市:文史哲,2012。
段馨君:《凝視臺灣當代劇場:女性劇場、跨文化劇場與表演工作坊》,臺北縣:Airiti Press,2010。
洪惟助主編:《崑曲辭典》,宜蘭縣: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2。
洪維助主編:《崑曲硏究資料索引》,臺北市:國家,2002。
洪惟助:《崑曲宮調與曲牌》,臺北市:國家,2010。
宮寶榮:《法國戲劇百年:1880~1980》,北京市: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
耿一偉主編:《『劇場事』特刊:劇場關鍵字》,臺南市:臺南人劇團,2008。
馬森:《中國現代戲劇的兩度西潮》,臺北市:聯合文學,2006。
陸萼庭:《崑劇演出史稿「修訂本」》,臺北市:國家,2002。
傅謹:《二十世紀中國戲劇的現代性與本土化》,臺北市:國家,2005。
曾永義:《從腔調說到崑劇》,臺北市:國家,2002。
劉慧芬:《原創與實驗:戲曲劇本創作新實踐》,臺北市:文津,2010。
鄭西村:《崑曲音樂與填詞》,臺北縣:學海,2000。
謝柏梁:《中國當代戲曲文學史》,北京市:高等教育,2006。
鍾慧玲:《清代女作家專題──吳藻及其相關文學活動研究》,臺北市:樂學書局,2001。
鍾明德:《台灣小劇場運動史:尋找另類美學與政治》,臺北市:揚智文化,1999。
三、外文譯著
Oscar G. Brockett著,胡耀恆譯:《世界戲劇藝術欣賞》,臺北市:志文出版社,2001。
四、單篇文章
王安祈:〈減輕程式負擔,翻掘前衛因子 談北京京劇院《閻惜姣》〉,《PAR表演藝術》133期(2004年11月),頁35-37。王安祈:〈「戲曲小劇場」的獨特性──從創作與觀賞經驗談起〉,《戲劇學刊》第九期(2009年),頁103-124。王安祈:〈創作與評獎:以「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三部入選劇作為例〉,《民俗曲藝》164(2009年6月),頁191-227。王安祈:〈邊緣與主流的抗衡──打造臺灣京劇文學劇場〉,《漢學研究通訊》31:1(總121期),2012年2月,頁16-22。王珏:〈戲外『功夫』──由小劇場京劇《浮生六記》所想到的〉,《中國京劇》2009年03期,頁90-91。
王海燕:〈何妨常演常改──小劇場《馬前潑水》觀感〉,《中國京劇》2002年03期,頁38-39。
王新紀:〈《閻惜姣》創作札記〉,《中國京劇》2009年03期,頁88-89。
王墨林:〈小劇場的成長與消失──小劇場史是一場「表演」或是一場「運動」?〉,收入吳全成主編:《台灣現代劇場研討會論文集:1986~1995台灣小劇場》,臺北市:文建會,1996,頁101-117。
白愛蓮:〈面朝大海 春暖花開──關於京劇《浮生六記》的點滴〉,《中國京劇》2009年03期,頁92-93。
刑本寧:〈從柳魄梅魂中,我們夢見了什麼?─評《柳‧夢‧梅》〉,臺大戲劇系電子報《抓馬報報─當代戲曲專題》試刊號(2004年5月19日),http://club.ntu.edu.tw/~club10754/DTD_Epaper_001/001_liumengmei.htm。
朱強:〈一個釋放的空間──由小劇場京劇《馬前潑水》想到的〉,《中國京劇》2009年03期,頁84-86。
何琦瑜:〈你演你的西方劇,我唱我的歌仔戲〉,《天下雜誌》300期(2004年6月1日),頁148-150。余非:〈當傳統戲曲遭遇現代小劇場〉,《文藝報》(2011年12月19日),第四版。
吳岳霖:〈重寫或刪本的選擇《南柯夢》〉,表演藝術評論台,2012年11月21日,http://pareviews.ncafroc.org.tw/?p=4683。
李世明:〈小劇場與社會運動 台灣1979-1992〉,收入吳全成主編:《台灣現代劇場研討會論文集:1986~1995台灣小劇場》,臺北市:文建會,1996,頁76-95。
李佩倫:〈新的突破 本體回歸──評小劇場京劇《馬前潑水》〉,《中國京劇》2000年05期,頁12-13。
李佩倫:〈論京劇小劇場及小劇場京劇《閻惜姣》〉,《中國戲曲學院學報》第24卷第3期(2003年8月),頁77-80。
李季紋:〈從僵固到流動 從藝術到商業──中國小劇場迎向三十年〉,《PAR表演藝術》213期(2010年9月),頁74-76。
李季紋:〈孟京輝 形式實驗不斷 最具票房魅力〉,《PAR表演藝術》213期(2010年9月),頁80-81。
李鋒:〈首屆小劇場戲曲展演暨“傳統戲劇的當代拓展研討會”圓滿結束〉,《中國戲曲學院學報》,第27卷第1期(2006年2月),頁126。
李黎明:〈貼近──“小劇場京劇”《閻惜姣》引起的聯想〉,《戲曲藝術》2003年01期,頁71-74。
汪宜儒:〈戴君芳 麻瓜進入魔法界 找到傳統與現代的互動〉,《PAR表演藝術》238期(2012年10月),60-61。
汪詩珮:〈出意翻新巧:才女 擬男 新崑劇〉,《民生報》(2006年10月18日),A10版/文化風信。
沈惠如:〈《戀戀南柯》的佛理‧愛情 人蟻戀的虛擬實境〉,《PAR表演藝術》167期(2006年11月),頁56-57。
沈惠如:〈複調/拼貼?解構/建構?論台灣實驗戲曲的策略與前瞻〉,《香港戲劇學刊》第七期(2007年),頁357-374。
沈惠如:〈實驗崑劇文本中的拒抗論述─以1/2Q劇場的3、4、5號作品為例〉,收入于善祿、侯雲舒主編:《2009第七屆華文戲劇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41-48。
沈惠如:〈從《喬影》到《小船幻想詩》──論清代劇作家吳藻的性別意識與當代詮釋〉,收入周建渝、張洪年、張雙慶編:《重讀經典─中國傳統小說與戲曲的多重透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9,頁1023-1056。
沈惠如:〈戲曲經典的詮釋與再現──以《桃花扇》的崑劇改編本為例〉,第二屆中國古典文獻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初稿,2012。
林于竝:〈「越界與對話」;兩岸實驗劇場學術研究的最新現況〉,《藝術評論》第十四期(2003年),頁1-16。
林立雄:〈兩個侯方域的選擇《亂紅》〉,表演藝術評論台,2012年5月31日,http://pareviews.ncafroc.org.tw/?p=2763。
林偉瑜:〈北京人沒有「小劇場」?一個台灣人對北京戲劇生態的幾種看法〉,《PAR表演藝術》120期(2003年12月),頁27-30。林偉瑜:〈孵一齣未來新戲曲 談近年來中國小劇場戲曲表演的趨勢〉,《PAR表演藝術》133期(2004年11月),頁31-34。林偉瑜:〈林兆華 從形式到表演 堅持前行的先鋒〉,《PAR表演藝術》213期(2010年9月),頁78-79。
林偉瑜:〈李六乙 跨足戲曲與戲劇 雙刃揮灑革新〉,《PAR表演藝術》213期(2010年9月),頁82-83。
林鶴宜:〈論明清傳奇敘事的程式性〉,收入林鶴宜:《規律與變異:明清戲曲學辨疑》,臺北市:里仁,2003,頁63-125。
林鶴宜:〈精致堂會戲VS.聰明小劇場〉,《民生報》(2005年6月1日),A10版/文化風信。
林鶴宜:〈從「敘事程式」的觀點談「臨川四夢」收場的辯證與創發〉,收入林鶴宜:《從戲曲批評到理論建構》,臺北市:國家,2011,頁83-112。
林鶴宜:〈小劇場的精緻新古典:臺灣實驗崑劇的雅意與創意〉,收入林鶴宜:《從戲曲批評到理論建構》,臺北市:國家,2011,頁189-222。
林鶴宜:〈異質做為多層次的時空對話〉,中時電子報(2012年8月12日),http://news.chinatimes.com/reading/11051301/112012081200109.html。
施工忠昊:〈從《維特魯維斯人》看見觀者達文西〉,《PAR表演藝術》165期(2006年9月),頁7。
施如芳:〈戲曲人作主,小劇場有大用 從《王有道休妻》試探台灣小劇場戲曲的走向〉,《PAR表演藝術》133期(2004年11月),頁38-41。施如芳:〈離開,是為了回來後更豐富 年輕戲曲演員的他類劇場經驗談〉,《PAR表演藝術》133期(2004年11月),頁40-41。施如芳:〈好個風月兩無功!二分之一Q劇場《掘夢人》〉,《PAR表演藝術》204期(2009年12月),頁38-39。
洪業:〈讓京劇離我們再近些──第一齣小劇場京劇《馬前潑水》演出手記〉,《中國戲劇》2000年09期,頁37-38。
秦嘉嫄:〈雙身對照 更見興亡之慨〉,《PAR表演藝術》235期(2012年7月),頁70。
馬成蘭整理:〈座談二:小劇場發展歷程〉,收入吳全成主編:《台灣現代劇場研討會論文集:1986~1995台灣小劇場》,臺北市:文建會,1996,頁215-226。
馬森:〈八○年以來的台灣小劇場運動〉,收入馬森:《台灣戲劇─從現代到後現代》,宜蘭縣: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2,
崔偉:〈魅力與活力的迸顯──小劇場京劇斷想〉,《中國京劇》2009年03期,頁74-75。
張啟豐:〈在小劇場中,聞笛─實驗崑劇《傷逝》初探〉,《藝術評論》14期(2004年4月),頁103-131。張啟豐:〈亂紅一片 並置紛紛《亂紅》〉,表演藝術評論台,2012年5月30日,http://pareviews.ncafroc.org.tw/?p=2778。
張曼君:〈《馬前潑水》對小劇場京劇的探索〉,《中國戲劇》2001年11期,頁45-47。
張愛玲:〈紅玫瑰與白玫瑰〉,收入張愛玲:《傾城之戀─張愛玲短篇小說集之一》,臺北市:皇冠出版社,2004,頁51-97。
張燕鷹整理:〈小劇場京劇《馬前潑水》研討會綜述〉,《戲曲藝術》2000年04期,頁46-50。
張燕鷹整理:〈小劇場京劇《馬前潑水》引發熱烈討論〉,《中國京劇》2000年05期,頁8-11。
張燕鷹整理:〈眾口評說《閻惜姣》〉,《戲曲藝術》2003年01期,頁67-70。
張燕鷹:〈說不盡的《閻惜姣》〉,《中國京劇》2003年01期,頁24-25。
郭秋玲整理:〈小劇場京劇《浮生六記》與戲曲小劇場藝術研討會實錄〉,《中國京劇》2010年03期,頁90-97。
郭啟宏:〈《桃花扇》京崑合演改編卮言〉,《劇本》2002年第10期,頁58-61。
陶子:〈感受小劇場京劇〉,《中國京劇》2009年03期,頁94-96。
陶慶梅:〈轉進小劇場,戲曲求生機?評析中國近年來「小劇場戲曲」的演出現象〉,《PAR表演藝術》133期(2004年11月),頁26-30。傅裕惠:〈女人,如何不甘寂寞─「萬花嬉春」第二屆女節聯演計畫〉,《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第55期(2000年6月1日),頁61-64。
傅裕惠:〈怎得換個「水乳交融」?!記戴君芳、楊汗如與施工忠昊劇場作品《柳‧夢‧梅》、《情書》與《小船幻想詩》等系列合作〉,收入林鶴宜、紀蔚然主編:《眾聲喧嘩之後:臺灣現代戲劇論集》,臺北市:書林,2008,頁141-164。
傅裕惠:〈幾種不適應「和解」的磨合症狀──記二分之一Q劇場的實驗崑曲作品,以《小船幻想詩──為蒙娜麗莎而作》為例〉,收入王秋桂主編:《紀念俞大綱先生百歲誕辰戲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國立臺北藝術大學,2009,頁481-502。
傅裕惠:〈劇場裡,也有「鬼」打牆?!〉,《PAR表演藝術》194期(2009年2月),頁24-25。
傅裕惠:〈人生在世,豈「吃飯」而已?!〉,《PAR表演藝術》207期(2010年3月),頁50-51。
傅裕惠:〈跨文化劇場風景成形 追新貌戲曲混搭成風〉,《PAR表演藝術》221期(2011年5月),94-95。
華瑋:〈「擬男」的藝術傳統:明清婦女戲曲中之自我呈現與性別反思〉,收入華瑋:《明清婦女之戲曲創作與批評》,臺北市:中研院文哲所,頁97-153,2003。
華瑋:〈擬男才女的心音──《喬影》〉,誠品展演中心,http://blog.yam.com/eslite_event/article/6347008。
黃兆欣:〈探尋實驗戲曲「今之視昔」的多重面向─以《小船幻想詩─為蒙娜麗莎而做》的創作元素為討論對象〉,收入陳慧珊主編:《第五屆表演藝術「跨界對談」學術硏討會論文集》,臺北縣: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2008,頁64-80。
黃醒醒:〈是豪華版花車?抑或拼裝車?〉,《PAR表演藝術》193期(2009年1月),頁36-37。
楊忠衡:〈一條演化的不歸路〉,《PAR表演藝術》193期(2009年1月),頁35。
楊純華:〈崑歌既會,零落亦不亂《亂紅》〉,表演藝術評論台,2012年5月30日,http://pareviews.ncafroc.org.tw/?p=2775。
楊乾武:〈推廣小劇場戲曲 突破市場化困境〉,《中國京劇》2009年03期,頁79。
解璽璋:〈小劇場京劇的魅力〉,《中國京劇》2009年03期,頁76-78。
廖俊逞:〈戴君芳+施工忠昊《小船幻想詩》以東方戲曲思維 解讀達文西密碼〉,《PAR表演藝術》165期(2006年9月),頁5-6。
廖俊逞:〈《戀戀南柯》大唱崑曲KTV〉,《PAR表演藝術》167期(2006年11月),頁56。
廖俊逞:〈劇場大師加持,戲曲跨界越來越有味!〉,《PAR表演藝術》181期(2008年1月),頁60-61。
廖俊逞:〈重掘《牡丹亭》 尋找愛情的出口〉,《PAR表演藝術》204期(2009年12月),頁39。
廖燦輝:〈京劇檢場人素寫〉,《戲曲學報》第四期(2008年12月),頁207-231。廖燦輝:〈檢場在當代劇場的應用與引伸〉,收入于善祿、侯雲舒主編:《2009第七屆華文戲劇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321-328。
劉福民:〈是什麼打動了他們的心?──小劇場京劇《馬前潑水》的一段往事追懷〉,《中國京劇》2009年03期,頁80-83。
劉慧芬:〈「小劇場京劇」:一個新趨勢的觀察〉,《戲劇學刊》第九期(2009年),頁125-150。蔡欣欣:〈進軍小劇場:傳統戲曲在臺灣的新策略〉,《福建藝術》2004年05期,2004年,頁46-49。
蔡欣欣:〈新世紀(2001~2006)台灣傳統戲曲小劇場概覽〉,收入《新時期戲劇創作研究文集》,北京市:中國戲劇出版社,2009,頁353-401。
蔡欣欣:〈崑曲在臺灣發展之歷史景觀〉,收入蔡欣欣:《臺灣戲曲景觀》,臺北市:國家,2011,頁34-110。
穆欣欣:〈色即是空──看小劇場京劇《閻惜姣》〉,《中國京劇》2003年04期,頁28-29。
戴君芳:〈中國古典vs.西方後現~柳‧夢‧梅〉,「1/2Q劇場」網誌,http://halfqtheatre.blogspot.tw/2007/01/vs.html。
戴君芳:〈達文西的靈魂自畫像〉,《PAR表演藝術》165期(2006年9月),頁7。
謝明玲:〈戲曲,是不可放棄的存在〉,《天下雜誌》427期(2009年7月29日),頁252-255。
謝柏梁:〈小劇場戲曲:實驗的活力與危機〉,《文藝報》(2012年8月27日),第四版。
鍾明德:〈蘭陵劇坊的初步實驗和小劇場運動:一切由《荷珠新配》開始〉,《中外文學》第24卷第12期(1996年5月),頁26-60。鴻鴻:〈從狂飆八○到繼續革命──與社會改革同步的台灣小劇場〉,《PAR表演藝術》209期(2010年5月),頁93-94。
廬健英整理:〈座談四:小劇場的困境與出路〉,收入吳全成主編:《台灣現代劇場研討會論文集:1986~1995台灣小劇場》,臺北市:文建會,1996,頁251-272。
五、學位論文
王威智:〈台灣小劇場論述研究──翻譯現代與想像國族〉,臺灣大學戲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1月。周玉軒:〈袁于令與《西樓記》研究〉,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6月。六、劇本
《小船幻想詩──為蒙娜麗莎而作》劇本,收入1/2Q工作小組:《一桌二椅不見了:記1/2Q實驗崑劇》,臺北市:1/2Q劇場,2008,頁60-63。
《亂紅》劇本,編劇沈惠如提供。
七、節目單
《情書》節目單。
《戀戀南柯》節目單。
《半世英雄‧李陵》節目單。
《掘夢人》節目單。
《亂紅》節目單。
八、影音資料
1/2Q劇場:《柳‧夢‧梅》,2004年於皇冠小劇場演出之錄影。
1/2Q劇場:《情書》,2005年於實驗劇場演出之錄影。
1/2Q劇場:《戀戀南柯》,2006年於實驗劇場演出之錄影。
1/2Q劇場:《小船幻想詩──為蒙娜麗莎而作》,2006年於誠品書店藝文空間演出之錄影。
1/2Q劇場:《半世英雄‧李陵》,2008年於實驗劇場演出之錄影。
1/2Q劇場:《掘夢人》,2009年於實驗劇場演出之錄影。
1/2Q劇場:《亂紅》,2012年於實驗劇場演出之錄影。
上海崑劇團:〈西樓記:樓會‧拆書〉,《雋雅輝煌》1,宜蘭縣: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3。
王嘉明、江蘇省崑劇院:《南柯夢》上本、下本,2012年於國家戲劇院演出之錄影。
北京京劇院:《馬前潑水》,北京市:中國錄音錄像出版總社,2009。
北京京劇院:《閻惜姣》,劉山麗、高彤、包飛演出版本之錄影。
江蘇省崑劇院:〈西樓記:玩箋‧錯夢〉,《秣陵蘭薰、秣陵蘭蘊崑曲精選合輯》10,宜蘭縣: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2。
楊汗如:〈望鄉〉,《風華絕代.3.折子戲專場》,洪惟助製作,2005年4月於新舞台演出之中央大學九十週年校慶天王天后崑劇匯演錄影。
國光劇團:〈牡丹亭:幽媾〉,《鬼‧瘋》,臺北市:國光劇團,2010。
國光劇團:〈烏龍院帶活捉〉,《鬼‧瘋》,臺北市:國光劇團,2010。
九、訪談記錄
「1/2Q劇場」演員楊汗如訪談記錄,2012年6月22日。
「1/2Q劇場」編劇沈惠如訪談記錄,2012年6月26日。
王安祈的訪談,2012年11月30日。
十、網路資源
1/2Q劇場網誌http://halfqtheatre.blogspot.com/。
1/2Q劇場相片集http://www.flickr.com/photos/halfqtheatre/sets/。
中國京劇戲考http://scripts.xikao.com/。
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 http://www.taishinart.org.tw/index.php。
台灣瘋歌仔 http://blog.yam.com/user/sgfang0613.html。
陳美雲歌劇團 http://www.wretch.cc/blog/chernmeiyung。
國立臺灣傳統藝術總處籌備處網站http://www.nhtta.gov.tw/。
國光劇團網站http://www.kk.gov.tw/kk/code/。
當代傳奇劇團網站 http://www.twclt.com/index.aspx。
戲點子工作坊網站http://www.wretch.cc/blog/showcase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