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600:1f28:365:80b0:8e11:74e4:2207:41a8)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5 17:2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徐偉斌
研究生(外文):Hsu, Wei-Bin
論文名稱:自然.人—徐偉斌創作論述
論文名稱(外文):Nature and human—The Creative Discourse of Hsu,Wei-bin
指導教授:羊文漪羊文漪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Yang, Wen-i
口試委員:黃元慶黃小燕
口試委員(外文):Hwang, Yuan-ChingHuang, Hsiao-Yen
口試日期:2013-06-14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美術學系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美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3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56
中文關鍵詞:生態學環境倫理學現象學生態藝術
外文關鍵詞:Ecologyenvironmental ethicsphenomenologyEcological ar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44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8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論述研究是對個人創作脈絡的梳理,主要是探討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現今文明所衍生的環境問題不僅樣貌增加,其負面效應的範圍更擴及全球。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育如天秤兩端,從古至今,人對於與自然相處的觀念演變為何?這是必須先釐清的。藝術在此種社會與環境改變的過程,對於自然的回應也出現不同樣貌,尤其在當代面對自然生態此議題所扮演的角色,更與以往有很大差異,二十世紀中的地景藝術(Land Art)已包含對環境的觀點,而其中所延伸的生態藝術(Ecological art)更結合群眾運動以及新形態的公共藝術形式,以彰顯其當代藝術的社會價值。而對此環境議題,本創作嘗試從自然觀察的方向切入,由日常生活以及實際田野的觀察經驗中,藉由現象學所強調的知覺意識與身體經驗,去思考自然整體大環節,從而探討人與自然的關係與藝術義涵。
This study is discussed in the context of personal creative combing, is to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Today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rising from civilization faces not only increase the scope of its negative effect is more extended and globally.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such as Libra ends, since ancient times, people for the evolution of the concept of coexistence with nature, why? This is a must clear first. Such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art in the process of change, the natural response also appears different appearance, especially in the contemporary face of natural ecological role of this issue, but in the past are very different, the landscape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Art (Land Art) already contains the environmental point of view, and one that extends eco-art (Ecological art) but also combined with mass movements and new forms of public art form, in order to highlight its social value of contemporary art. And this environmental issues, the creative direction of trying to cut from natural observation from everyday life as well as practical experience in the field of observation, emphasized by phenomenological consciousness and perception of body experiences, to think big part of nature as a whole, so as to explore people relationship with nature and artistic implications are.
目錄
謝詞 I
摘要 II
Abstract III
目錄 I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內容與範圍限制 2
第三節 研究目地與方法 3
第四節 研究步驟 4
第五節 名詞釋義 6

第二章 環境意識的演變 7
第一節 農牧時期的自然觀 7
第二節 工業革命與環境觀的改變 10
第三節 東西方環境觀的差異與全球化 13

第三章 藝術的環境生態意識 16
第一節 藝術裡的自然 16
第二節 環境變遷與生態 22
第三節 環境議題與藝術形式 25
第四節 跨域合作與社會運動 29

第四章 創作理念與實踐 32
第一節 自然生態觀察 34
第二節 觀察紀錄與環境思考 37
第三節 意識互動與時空延伸 45
第四節 創作形式分析 48

結論 50

參考書目 51
附錄一 作品圖錄 54

參考書目
中文書籍
於幼華主編,王俊秀、王鑫、李玲玲等著:《環境與人.環境保護篇》,遠流出版公司,1998年。
莊慶信:《中西環境哲學--一個整合的進路》,五南出版公司,2002年。
王勤田:《生態文化》,孟樊策劃,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邱子容:《台灣當代美術大系.議題篇:環境.生態》,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3年。
周靈芝:《生態永續的藝術想像和實踐》,南方家園,2012年
謝東山:《當代藝術批評的疆界》,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1995年。
黃瑞祺:《現代與後現代》,臺北市:巨流出版,2000年。
謝里法:《藝術的冒險-西洋美術評論集》,雄獅圖書出版,1980年。
高千惠:《叛逆的捉影:當代藝術家的新迷思》,遠流出版公司,2006年。

中譯書籍
Timothy Doyle:《環境與政治》(Environment and Politics)陳穎峰 譯,臺北市: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2001年。
Aldo Leopold:《沙郡年記-李奧帕德的自然沈思》吳美真 譯,天下文化,2005年。
Peter Singer:《動物解放》,孟祥森、錢永祥 譯,臺北:關懷生命協會,1996年。
Arnold Gehlen:《科技時代的心靈:工業社會的社會心理問題》,何兆武,何冰 譯,巨流圖書公司,1994年。
Alan Sonfist:《地景藝術》,李美蓉 譯,遠流出版公司,1991年。
Catherine Grout:《重返風景-當代藝術的地景再現》,黃金菊 譯,遠流出版公司,2009年。
Arthur C. Danto:《在藝術終結之後-當代藝術與歷史藩籬》,林雅琪 鄭惠雯 譯,麥田出版社,2004年。
Clement Greenberg:《藝術與文化》,張心龍 譯,遠流出版公司,1993年。
Gablik Suzi:《藝術的魅力重生》,王雅各 譯,遠流出版公司,1998年。
Gablik Suzi:《現代主義失敗了嗎》,滕立平 譯,遠流出版公司,1995年。
Grant H. Kester:《對話性創作:現代藝術中的社群與溝通》吳瑪俐、謝明學、梁錦鋆 譯,遠流出版公司,2006年
Suzanne Lacy:《量繪形貌:新類型公共藝術》,吳瑪俐 譯,遠流出版公司,2004。
Carl Gustav Jung:《榮格自傳-回憶.夢.省思》,劉國彬、楊德友 譯,張老師文化事業公司,1997年。
Maurice Merleau-Ponty:《眼與心》,龔卓軍 譯,典藏藝術公司,2007年。

期刊論文
魏德東:《佛教的生態觀〉宗教哲學卷5:1期17,1999年。
汪鳳炎:《關於中國古代的人貴論》,心理科學進展,第7卷2期,1999年6月。
於冰沁,王向榮:《淺析古文明的興衰與自然生態環境的關係》,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8年第9期
王相華,田玉娟:《台灣六個原住民部落之山田燒墾農耕方式及其傳統生態知識》,國家公園學報2009年第19卷第4期
程進發:《佛教與西方環境倫理學之整體論的對比—以深層生態學為例》,玄奘佛學研究第五期,第107~126頁,民國95年07月
周兆祥:《當環保進化為心靈回歸的革命》明報月刊 民94.06 頁74-75
周兆祥:《綠色運動:文明新趨向》 思(雙月刊)第13期 p.5
黃聖哲:《美的物質性—論阿多諾的藝術作品理論》 師大學報:人文與社會類--藝術專刊 民國91年,47(1),1-10
李美蓉:《希望、狂熱、環境藝術》現代美術25期
張美陵:《生態藝術與社會行動》,現代美術149,2010年4月
黃海鳴:《藝術介入社會的一種模式》藝術家雜誌,第340期,第197-201頁,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03年。
吳瑪俐:《從生態藝術看藝術裡的典範轉移》,高美館館刊《藝術認證》,2006/6
邱子容:《藝術作品中的環境概念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張素菁:《台灣生態文化問題之省思與美學試探》,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在職進修班碩士論文,2004年。
劉芳桂:《藝術的生態批評:哈裏森夫婦藝術創作計畫研究》 臺北藝術大學 美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網路資料
線上聖經 Online Bible,http://www.ebaomonthly.com/bible/
環境價值與倫理,http://shue98.myweb.hinet.net/c2025.htm
厚德載物,http://hk.chiculture.net/0307/html/b03/0307b03.html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