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中文書籍
於幼華主編,王俊秀、王鑫、李玲玲等著:《環境與人.環境保護篇》,遠流出版公司,1998年。
莊慶信:《中西環境哲學--一個整合的進路》,五南出版公司,2002年。
王勤田:《生態文化》,孟樊策劃,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邱子容:《台灣當代美術大系.議題篇:環境.生態》,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3年。
周靈芝:《生態永續的藝術想像和實踐》,南方家園,2012年
謝東山:《當代藝術批評的疆界》,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1995年。
黃瑞祺:《現代與後現代》,臺北市:巨流出版,2000年。
謝里法:《藝術的冒險-西洋美術評論集》,雄獅圖書出版,1980年。
高千惠:《叛逆的捉影:當代藝術家的新迷思》,遠流出版公司,2006年。
中譯書籍
Timothy Doyle:《環境與政治》(Environment and Politics)陳穎峰 譯,臺北市: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2001年。
Aldo Leopold:《沙郡年記-李奧帕德的自然沈思》吳美真 譯,天下文化,2005年。
Peter Singer:《動物解放》,孟祥森、錢永祥 譯,臺北:關懷生命協會,1996年。
Arnold Gehlen:《科技時代的心靈:工業社會的社會心理問題》,何兆武,何冰 譯,巨流圖書公司,1994年。
Alan Sonfist:《地景藝術》,李美蓉 譯,遠流出版公司,1991年。
Catherine Grout:《重返風景-當代藝術的地景再現》,黃金菊 譯,遠流出版公司,2009年。
Arthur C. Danto:《在藝術終結之後-當代藝術與歷史藩籬》,林雅琪 鄭惠雯 譯,麥田出版社,2004年。
Clement Greenberg:《藝術與文化》,張心龍 譯,遠流出版公司,1993年。
Gablik Suzi:《藝術的魅力重生》,王雅各 譯,遠流出版公司,1998年。
Gablik Suzi:《現代主義失敗了嗎》,滕立平 譯,遠流出版公司,1995年。
Grant H. Kester:《對話性創作:現代藝術中的社群與溝通》吳瑪俐、謝明學、梁錦鋆 譯,遠流出版公司,2006年
Suzanne Lacy:《量繪形貌:新類型公共藝術》,吳瑪俐 譯,遠流出版公司,2004。
Carl Gustav Jung:《榮格自傳-回憶.夢.省思》,劉國彬、楊德友 譯,張老師文化事業公司,1997年。
Maurice Merleau-Ponty:《眼與心》,龔卓軍 譯,典藏藝術公司,2007年。
期刊論文
魏德東:《佛教的生態觀〉宗教哲學卷5:1期17,1999年。汪鳳炎:《關於中國古代的人貴論》,心理科學進展,第7卷2期,1999年6月。
於冰沁,王向榮:《淺析古文明的興衰與自然生態環境的關係》,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8年第9期
王相華,田玉娟:《台灣六個原住民部落之山田燒墾農耕方式及其傳統生態知識》,國家公園學報2009年第19卷第4期
程進發:《佛教與西方環境倫理學之整體論的對比—以深層生態學為例》,玄奘佛學研究第五期,第107~126頁,民國95年07月
周兆祥:《當環保進化為心靈回歸的革命》明報月刊 民94.06 頁74-75周兆祥:《綠色運動:文明新趨向》 思(雙月刊)第13期 p.5
黃聖哲:《美的物質性—論阿多諾的藝術作品理論》 師大學報:人文與社會類--藝術專刊 民國91年,47(1),1-10李美蓉:《希望、狂熱、環境藝術》現代美術25期
張美陵:《生態藝術與社會行動》,現代美術149,2010年4月
黃海鳴:《藝術介入社會的一種模式》藝術家雜誌,第340期,第197-201頁,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03年。吳瑪俐:《從生態藝術看藝術裡的典範轉移》,高美館館刊《藝術認證》,2006/6
邱子容:《藝術作品中的環境概念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張素菁:《台灣生態文化問題之省思與美學試探》,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在職進修班碩士論文,2004年。劉芳桂:《藝術的生態批評:哈裏森夫婦藝術創作計畫研究》 臺北藝術大學 美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網路資料
線上聖經 Online Bible,http://www.ebaomonthly.com/bible/
環境價值與倫理,http://shue98.myweb.hinet.net/c2025.htm
厚德載物,http://hk.chiculture.net/0307/html/b03/0307b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