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91)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6 19:0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邱筱珊
研究生(外文):Chiu, Hsiao-Shan
論文名稱:特教班學生表演藝術課程教學之行動研究: 以南港高中國中部創作性戲劇教學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n Action Research on Curriculum of Performing Arts for Teaching Junior High Students in Self-contained Special Education Classes : The Example of Creative Drama in Nan-Gang High School
指導教授:張曉華張曉華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ang, Hsiao-Hua
口試委員:杞昭安李其昌
口試委員(外文):Chi, Chao-AnLi, Chyi-Chang
口試日期:2012-12-17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戲劇學系表演藝術碩士班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綜合藝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2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76
中文關鍵詞:創作性戲劇特教班表演藝術課程
外文關鍵詞:Creative DramaSelf-contained Special Education ClassesPerforming Art Curriculu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2
  • 點閱點閱:330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54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8
本研究旨在探討「創作性戲劇」運用在國中特教班學生的表演藝術課程中的課程設計和教學實務。為瞭解特教班學生參與創作性戲劇課程的可行途徑、課程設計與調整、教學原則和技巧、實施的困難和解決之道,乃以南港高中國中部10位特教班學生為研究對象,採用行動研究的方式,進行12堂的創作性戲劇初階課程,為不斷調整課程設計和教學技巧,與教授、觀察教師、批判諍友之對談,針對課程設計、教師教學、學生學習等方面進行反思和研擬調整策略,研究發現和結果如下:
一、在課程設計與調整部分
(一)課程設計需掌握個別化的學習目標、選擇特教班學生容易參與的活動。
(二)課程組織需依照循序漸進的歷程,掌握高結構化、小步驟化、分散練習原則。
二、在教學原則與實務部分
(一)建立安全、自由、開放的學習氛圍,師生合作的互動模式可達到有效學習。
(二)以音樂、樂器、道具建立師生默契和協助想像。
(三)有效的教學策略包含:同儕指導、優勢引導、鼓勵模仿等。
(四)教學時間、教室空間、座位安排皆對學生的專注力有所影響。
三、在評量與評鑑部分
(一)以質性描述評量學生學習情況,並彈性調整課程進度與內容。
(二)本研究設計未探討教師提問技巧,且無法了解學生學習類化和維持的情形。
依以上結果形成結論如下:
一、特教班學生的創作性戲劇課程設計需掌握個別化、高結構化、循序漸進、彈性化的原則。
二、特教班學生的創作性戲劇教學原則應掌握學習氣氛的營造、輔助性媒體和教具、同儕教學、善用優勢引導、鼓勵模仿等教學策略靈活運用,以及時間與空間四個向度的運用和規劃。
三、教學困難主要在人力不足的問題、欣賞和討論教學無法深入的問題、干擾行為和專注力的問題。
四、學生學習具多項正向成果
(一)學生對創作性戲劇課程的接受度高,且能提昇特教班學生的自發性參與感。
(二)所有的學生都具備扮演的能力。
(三)輕中度學生能發揮想像,展現創意。
本研究根據上述結論,研究者分別對教師、學校行政、未來研究提出建議。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explore the curriculum design and practical instruction for Performing Arts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Creative Drama”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self-contained special education classes. By way of action research with participation of 10 students in Nangang High School, it is expected to understand the feasibility of Creative Drama in Self-contained Special Education Classes, the lesson plans, teaching principles and strategies, difficulties and solutions, etc. during the application of Creative Drama curriculum. There are 12 basic lessons in the designed of Creative Drama. The practical instruction of each lesson plan was modified after the discussion with the advisor to the present research, the observing teachers and critical friends. Reflection and strategies are modified in the perspectives of curriculum design,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e study findings and results include:
1. As to design and adjustment of the lesson plan:
a. The lesson plan shall follow individual learning objectives, and choose activities easy for students from self-contained special class to participate in.
b.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course shall progress step by step, and follow principles of highly structural, small steps, and decentralized practices.
2. As to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in teaching:
a. The teachers should provide a safe, free, and open learning atmosphere. The interactive mode of cooper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can lead to effective learning.
b. The use of music, musical instruments, and props can establish the understanding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help students to imagine.
c. Effective teaching strategies include peer guidance, advantages guidance; encourage imitation, and the like.
d. Students’ attention has been affected by the factors of lecture time, classroom space, and seating arrangements.
3. As to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of the lesson plan:
a. Assess students’ learning in qualitative description, and adjust course schedule and content flexibility.
b. The present study does not explore the questioning skills of the teacher or the situation of generalization and maintaining of students’ learning.
According to the above results, 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 The Creative Drama curriculum for the students shall follow the principles of individual, highly structural, to progress step by step and be flexible.
2. The principles of teaching for Creative Drama shall comprise utilizing and planning in four aspects: constructing the atmosphere of learning; teaching by assistive medium, teaching aids and schoolmates; applying strategies of guiding by advantage; and time and space.
3. Difficulties in teaching lie in the following problems: teachers are insufficient; discussion is not deep; and the interfering behaviors and lack of concentration.
4. Achievements of the Creative Drama curriculum:
a. The curriculum is highly accepted by the students and increases the sense of participation of students in self-contained special education classes.
b. All students are able to play.
c. The students with mild and moderate mental retardation have exhibited their imagination and creativity.
Based on the conclusion mentioned above, the researcher provides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teachers, the school administrators, and prospective researcher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研究問題 5
第四節 名詞釋義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特教班學生的身心特質與教育輔導 9
第二節 表演藝術課程 19
第三節 創作性戲劇課程的理論與應用 24
第四節 戲劇在特殊教育教學中的應用 36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實施 45
第一節 研究方法 45
第二節 研究流程、階段與概念 48
第三節 研究對象、場域、參與人員和研究限制 51
第四節 課程設計 55
第五節 資料蒐集 60
第六節 本研究之信效度 63
第四章 研究歷程與省思 65
第一節 感官知覺 65
第二節 肢體動作和模仿 69
第三節 假想活動 87
第四節 聲音情緒 97
第五節 想像力 104
第六節 故事戲劇初階 112
第五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125
第一節 特教班學生的創作性戲劇課程設計與調整 125
第二節 特教班學生的創作性戲劇教學原則與實務 135
第三節 特教班學生的創作性戲劇評量與評鑑 147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57
第一節 結論 157
第二節 建議 162
參考文獻 165
附錄 170



中文部分
孔繁鐘(編譯)(2007)。Dsm-Iv-Tr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第四版。臺北:合記圖書。
王文科、王智弘(2008)。教育研究法:研究與方法。第十二版。臺北:五南。
王琄(2002)。愛上表演課。臺北:幼獅。
江映碧(2001)。動作分析與記錄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行政院衛生署(2008)。身心障礙等級。
何華國(2002)。特殊兒童心理與敎育。臺北:五南。
吳佳蓉(2008)。戲劇人生-應用戲劇活動在國中資源班語文教學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
吳明隆(2001)。教育行動導論:理論與實務。臺北:五南。
李翠玲、劉淑英、黃澤洋(2009)。智能障礙兒童創造性舞蹈教學之初探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教中心。
林玫君(譯)(1994)。創作性兒童戲劇入門(原作者:Wills, B. S.)。臺北:心理。
林玫君(2005)。創造性戲劇理論與實務教室中的行動研究。臺北:心理。
林玫君、林珮如(譯)(2010)。創作性兒童戲劇進階:教室中的表演藝術課程(原作者:Wills, B. S.)。臺北:心理。
林寶貴(2002)。語言障礙與矯治。臺北:五南。
林寶貴編(2008)。特殊教育理論與實務。臺北:心理。
孟瑛如(2012年8月10日)。社交技巧分組法,幫助情障生融入群體。國語日報特教專欄。取自http://www.mdnkids.com/specialeducation/detail.asp?sn=862。
侯禎塘、詹蔭禎、張雅惠(2009)。運用創作性戲劇與國小自足式特教班兒童之情緒教育研究。特殊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情緒障礙與兒童藝術治療」論文集。臺中: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區曼玲(譯)(1998)。劇場遊戲指導手册(原作者:Spolin, V.)。臺北:書林。
郭靜晃(譯)(2000)。兒童遊戲:兒童發展觀的詮釋(原作者:Hughes, Fergus P.)。。臺北:洪葉文化。
洪光遠等(譯)(1998)。戲劇治療-概念、理論與實務(原作者:Landy, R.)。臺北:心理。
姚一葦(1992)。戲劇原理。臺北:書林。
施顯銓(1995)。嚴重行為問題的處理。臺北:五南。
胡心慈(2005)。由認知角度比較自閉症兒童、一般兒童及智障兒同之遊戲表現。國立臺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頁103-120。
張心盈(2006)。戲劇活動技巧應用於國小智能障礙學童社會技巧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特殊教育系,臺南。
張曉華(2002)。國民中小學表演藝術戲劇課程與活動教學方法。國民中小學戲劇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張曉華(2004)。教育戲劇理論與發展。臺北:心理。
張曉華(2007)。創作性戲劇教學原理與實作。臺北:成長基金會。
張曉華(2011)。能力指標轉化為教學評量與實作以表演藝術教學為例。2011年「藝術與人文領域之課程評鑑與教學評量」學術研討會。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張曉華(主編)(2008)。表演藝術120節戲劇活動課: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領域表演藝術教學現場執教手冊。臺北:書林。
張德銳(主編)(2007)。教育行動研究-實務手冊與理論介紹。臺北:智勝文化。
教育部(2011)。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於認知功能嚴重缺損學生之應用手冊。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2)。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標準。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2年2月28日)。教育部特殊教育通報網。取自http://www.set.edu.tw/。
教育部特殊教育工作小組(2003)。特殊教育統計年報。臺北:教育部。
曹純瓊(1994)。自閉症兒與敎育治療。臺北:心理。
梁培勇(1995)。遊戲治療理論與實務。臺北:心理。
許天威、徐享良、張勝成(2006)。新特殊教育通論。臺北:五南。
郭為藩(2007)。特殊兒童心理與敎育。臺北:文景。
陳仁富(2002)。創作性戲劇的課程設計與實踐。國民中小學戲劇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陳仁富(譯)(2010)。透視戲劇:戲劇教學實作指南(原作者:Neelands, Jonothan)。臺北:心理。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陳榮華(2001)。智能不足硏究。臺北: 師大書苑。
陳龍安(2006)。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第六版。臺北:心理。
陳麗如(2007)。身心障礙學生教材教法。初版。臺北:心理。
陸澤聿(2011)。智能障礙者戲劇教育課程與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臺南。
彭勇文(2012)。味匣子在中學教師情緒團體輔導中的應用。2012兩岸三地戲劇療癒研討會。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鈕文英(2003)。啟智教育課程與教學設計。臺北:心理。
鈕文英(2009)。身心障礙者的正向行為支持。臺北:心理。
黃光慧(2010)。輔助溝通系統介入對提升無口語國中智能障礙學生語言表達能力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身心障礙與輔助科技研究所,花蓮。
黃榮真(2008)。特殊需求學生音樂教學活動系列教材。臺北:心理。
楊喬羽(2003)。創作性戲劇團體輔導對普通班身心障礙學生人際關係與自我概念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台東。
廖順約(2006)。表演藝術教材教法。臺北:心理。
廖順約(2009)。表演藝術教學的基本概念與理論。藝術與人文第一階段教學參考手冊。臺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臺北市政府(2012)。臺北100學年度國民中學身心障礙新生暨在校生鑑定安置實施計畫。臺北:教育局。
趙自強、徐琬瑩(2002)。戲法學校。臺北:幼獅。
陳仁富(譯)(2002)。即興表演家喻戶曉的故事-戲劇與語文教學的融合(原作者:Heinig, R.B.)。臺北:心理。
劉淑美(2009)。主題符號融入創造性舞蹈對亞斯伯格學童之身體動覺智能及人際智能影響之行動研究。臺北立體育學院舞蹈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維民(2006)。應用戲劇治療技巧對提升國小資源班ADHD學童社會能力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臺南。
劉靜芳(2006)。戲劇融入教學對提昇啟智學校高職部學生法律常識相關知能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特殊教育學系,臺南。
蔡淸田(2002)。敎育行動硏究。臺北:五南圖書。
蔡美華(2008)。行動研究法第二版:教師研究者的指引(原作者:Geoffrey E. Mills)。臺北:學富文化。
鄭鈺清(2010)。「劇」中的交會-創作性戲劇對於國小亞斯柏格症學童社交技巧的改變歷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臺北。
盧台華(主編)(2004)。九年一貫課程在特殊教育之應用手冊。教育部。
鄭黛瓊(譯)(1999)。戲劇教學:啟動多彩的心(原作者:Morgan, N. & Saxton, J.)。臺北:心理。
戴宏志(2007)。社會戲劇遊戲訓練對於增進自閉症兒童社交技巧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彰化。

英文部分
Cattanach, A. (1996). Drama for People with Special Needs. 2nd ed. London: New York: A&C Black ; Drama Publishers.
Crimmens, P. (2006). Drama Therapy and Storymaking in Special Education. London: Jessica Kingsley.
McCaslin, N. (1984). Creative Drama in the Classroom. N.Y.: Longan.
McCaslin, N. (2006). Creative Drama in the Classroom and Beyond. USA: Pearson Education.
McCurrach, I. & Darnley, B. (1999). Special Talents, Special Needs: Drama for People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London: Philadelphia, Pa: Jessica Kingsley.
O’neill, C. & Lambert, C. (1982). Drama Stucture. London: Hutchinson.
Peter, M. (1995). Making Drama Special: Developing Drama Practice to Meet Special Education Needs. London: David Fulton.
Sherratt, D., & Peter, M. (2002). Developing Play and Drama in Children with Autistic Spectrum Disorders. London: David Fulton Publishers.
Viola, A. (1956). Drama with and for Children: An Interpretation of Terms. Educational Theatre Journal, 139-142.
Ward, W. (1930). Creative Dramatics. New York: D.Appleton-Century Company.
Warger, C.L. (1986). Making creative drama accessible to handicapped children. Teaching Exceptional Children, V17(n4), 288–293.
Willett, J. (1974). Brecht on Theatre: The Development of an Aesthetic. 2nd ed. New York: Hill and Wang.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