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600:1f28:365:80b0:8e11:74e4:2207:41a8)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5 17:2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靖芬
研究生(外文):Lin, Ching-Fen
論文名稱:囗──林靖芬水墨創作論述
論文名稱(外文):Ambit: Ink Creation Elaboration By Lin Ching Fen
指導教授:林進忠林進忠引用關係
口試委員:張清治李宗仁
口試日期:2013-05-21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美術教學碩士學位班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美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3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6
中文關鍵詞:圈圍直覺水墨創作
外文關鍵詞:EncloseIntuitionInk Crea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19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7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摘要
本創作論述的題目名稱為〈囗〉。囗,回、轉也。乃圍的古字,《說文解字》的解釋意指環繞 。對筆者而言,囗,是繪畫創作上的圈圍過程,它象徵了作品的實際邊界,同時也象徵著創作者內在的創作思索圈圍。囗,在視覺上是一個空白的、虛的空間,更是一個想像的空間,它像標示出了一個仍未給出定義而帶著臆測/流動/可置換的位置,意寓了創作上的可能性發展。最終,囗,所指向的不只是一種透過文字企圖釐定或清晰個人創作理念,更希望提供自己任何關於創作思索上的可能參照。
整篇論述的內容包含:「尋找自身創作的起點」、「理論依據」、「關於我的創作」、「創作脈絡與作品言說」與「創作上未來的發展」等五個部分。第一章:尋找自身創作的起點是藉由個人成長背景與藝術學習歷程梳理的過程,試圖尋找自身創作的起點。第二章:理論依據是以東方直覺式的藝術思維為基礎,並參照普魯斯特的文學巨著《追憶似水年華》、柏格森哲學思想中的「綿延」觀念中關於時間與記憶間的諸多論述等,再與自身創作上的思索過程、繪畫構成等的做連結與參照,企以厚實個人創作的基礎、清晰個人創作的方向。第三章:關於我的創作是對於個人創作上任何感知的可能體驗,並環繞著筆者創作上的幾個基礎面向的整理與省思。第四章:創作脈絡與作品言說是依循「地平線」、「虛空間」、「基本形」三個系列,表述個人創作思維建構發展的脈絡。第五章:創作上未來的發展則是就自身的創作傾向與現狀,以個人及對外參照之縱軸的創作思考或橫向的當代藝術氛圍與生活現實等進行連結,思索未來創作上的可能發展。

Abstract
The title of this creative discourse is "囗" (wei)--an ancient form of the word "圍" (also pronounced as "wei")--which means "enclosure" according to Shuowen Jiezi (literally "Explaining and Analyzing Characters") of the Han Dynasty. For the present writer, "囗" represents the process of enclosing the space in painting, not only delineating the actual perimeter of a work but symbolizing the creative artist's inner structuring. Visually, "囗" is a blank, empty space, a space allowing for fertile imagination; it marks an undefined position suggestive of speculation / mobility / interchangeability, implying the vast potential of creativity. In sum, "囗" is not merely directed at a personal artistic manifesto put forward in words but intended as a possible reference point for the present writer's own creative contemplation.
The entire discourse comprises five chapters: "Search for the Inception of Personal Creation," "Theoretical Background," "A Few Words on Personal Artistic Creation," "Creative Context and Discourse on the Works," and "Possible Direction of the Artist's Creative Development." The first chapter "Search for the Inception of Personal Creation" seeks to locate the starting point of my artistic creation by combing through my personal background and aesthetic education. Chapter Two "Theoretical Background" aims to fortify the basis while elucidating the direction of my artistic creation by drawing inspiration from Henri Bergson's concept of " durée " , Marcel Proust's discourse on time and memory in his magnum opus In Search of Lost Time, and the art theories on instinct and intuition, thereby building a reference system in regard to my own creative thinking and artistic composition. Chapter Three "A Few Words on Personal Artistic Creation" revolves around the basic aspects of my artistic creation, documenting any perceptive experience encountered during the process thereof. The fourth chapter "Creative Contexts and Discourse on the Works" illustrates the context of creative structuring and development for my works in the following order: "Horizon," "Virtual Space," and "Prototype." The final chapter "Possible Direction of the Artist's Creative Development" serves as a sort of reflection on the possible direction of my artistic development by putting the present state and inclinations of my works into the larger context of my own creative reference network as well as the contemporary art scene and everyday reality.

目錄
摘要 I
Abstract 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二章 學理依據 9
第一節 直覺與創作 11
第二節 時間因記憶而永恆 15
第三節 重現的時光 18
第四節 小節 21
第三章 關於我的創作 23
第一節 回視 23
第二節 幽微 25
第三節 創作實踐 27
一、氣韻──質感與肌理 27
二、造境──境與神會 31
三、觀照──創作與生命 36
第四章 創作脈絡與作品言說 39
第一節 地平線系列 40
第二節 虛空間系列 47
第三節 基本形系列 56
第五章 結論──創作上未來的發展 63
作品圖錄 65
參考書目 88


一、中文部份
1.段玉裁 著,《說文解字注》,台北,漢京文化,民76。
2.高行健 著,《沒有主義》,台北,聯經出版,2001。
3.高行健 著,《另一種美學》,台北,聯經出版,2001。
4.蔣勳 著,《美的沉思》,台北,雄獅圖書,1999。
5.余秋雨 著,《藝術創造論》,台北,天下文化,2006。
6.馬自毅 注譯,《新譯人間詞話》,台北,三民書局,2007。
7.吳道文 著,《藝術的興味》,台北,東大圖書,1988。
8.俞劍華 著,《中國繪畫史》,台北,台灣商務,2006。
9.高千惠 著,《當代文化藝術澀相》,台北,藝術家出版,1998。
10.高千惠 著,《日常的誘惑》,台北,藝術家出版,2005。
11.高千惠 著,《藝種不原始》,台北,藝術家出版,2004。
12.張寅德 著,《意識流小說的前驅 普魯斯特及其小說》,台北,遠流出版,1992。
13.Marei Gerken 著 黃添盛 譯,《追憶一回→普魯斯特》,台北,商周出版,2006。
14.Malcolm Bowie 著 廖月娟 譯,《星空下的普魯斯特》,台北,聯經出版,2000。
15.宗白華 著,《美學的散步》,台北,洪範出版,2001。
16.Ginlio Carlo Argan 撰,曾堉等譯,《藝術史學的基礎》,台北,東大書局,1992。
17.陳瓊花 著,《藝術概論》,台北,三民書局,1997。
18.俞劍華 編著,《中國畫論類編》,東華,人民美術出版社,民78。
19.朱光潛 著,《詩論》,台北,漢京文化,民71。
20.林同華 著,《宗白華美學思想研究》,台北,駱駝出版,民76
21.莊子 著,黃錦鋐注譯,《新譯莊子讀本》,台北,三民書局,2006
22.葉朗 著,蔣勳 策劃,《中國美學巨擘》,台北,金楓出版,1987
23.郭因 著,蔣勳 策劃,《先秦至宋繪畫美學》,台北,金楓出版,1987
24.倪再沁 著,《水墨畫講 文人美學與當代水墨的世紀之辯》,台北,典藏
雜誌,2005
25.周積寅 編撰,《中國畫論輯要》,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5
26.何懷碩 著,《繪畫獨白》,台北,圓神出版,民76
27.李澤厚 著,《美的歷程》,台北,三民書局,民85
28.易國存 著,《中國審美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9.賴賢宗 著,《意境美學與詮釋學》,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民92
30.倪再沁 著,《美感的魅惑》,台北,典藏藝術家,2004
31.蔡友 著,《自在耕耘──蔡友作品解析》,台北,設計家雜誌社,1996
32.趙宇脩 著,《賦筆興:趙宇脩筆墨獨白》,台北,趙宇脩,2010
33.高行健 著,《觀看的內在》,台北,亞洲藝術中心,2005
34.李可染 著,《李可染畫論》,台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民74。
35.余培林注譯,《新譯老子讀本》,台北,三民書局,2004。
36.梁鑒江選注,《杜甫詩選》,台北,遠流出版社,民82。
37.倪再沁 著,《水墨畫講 文人美學與當代的水墨世紀之辯》,台北,典
藏雜誌,2005。
38. B‧Delfgaauw著,傅佩榮譯,《西方哲學(一九○○~一九五○)》,台北,
業強出版社,民國79年
39.郭建勳,《新譯易經讀本》,台北,三民書局,2003
40.林國芳,《世紀末的氣息─真實、我、我自己:藝術創作過程之藝術理
論研究》,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民88。
41.蘇珊‧朗格著,劉大基等譯,《情感與形式》,台北,商鼎出版社,1991。
42. 葉朗主編,《現代美學體系》,台北,書林出版,1936。
43. 于安瀾編,《畫論叢刊》,北京,人民出版印行,民78。
二、博碩士論文
1.陳佳君,《不遺忘的時光─陳佳君繪畫創作論述》,台北,國立新竹教育
大學,2009
2.曹煜哲,《詩意化的隱約─曹煜哲水墨創作論述》,台北,東海大學,2008
3.孫翼華,《幽微理的象徵:當代水墨創作意象中的陰柔氣質與指涉意涵》,
台北:台灣師範大學,2010
4.曾肅良,《論中國的「虛靜」美學─從中西美學觀念的差異性談中國繪畫
特質》,台北,台灣師範大學
5.葉乃華,《旅行運動與記憶建構─從〈物質與記憶〉及〈追憶似水年華〉
出發》,嘉義,南華大學,2007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