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68)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6 17:5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曾莉美
研究生(外文):Tseng, Li-mei
論文名稱:客語多媒體繪本教學聽說能力學習成效之研究-以國小輕度智能障礙學生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Learning Achievement of Hakka Multimedia picture books on Listening and Speaking Ability – A Case Study of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with Mild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指導教授:范瑞玲范瑞玲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Fan, Rui-ling
口試委員:陳純音鄭明中
口試委員(外文):Chen, Chun-yinZheng, ming-hong
口試日期:2013-06-25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聯合大學
系所名稱:客家語言與傳播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語言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3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1
中文關鍵詞:多媒體繪本教學智能障礙聽說能力客語
外文關鍵詞:multimediapicture booksmild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listening and speaking abilityHakka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1
  • 點閱點閱:36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本研究旨在探討多媒體繪本教學是否能提升國小輕度智障學生客語詞彙之聽說能力,運用單一受試研究法之跨受試多試探的實驗設計,以苗栗縣某國小三名輕度智能障礙學生為研究對象,運用網路多媒體繪本及平板電腦應用程式自編教材為內容進行教學。多媒體繪本(multimedia picture books)係指接續使用兩種以上不同型式的媒體來呈現之繪本故事,兼具了文學、藝術又充滿視覺意像,透過文字、影像、語音及動態視訊的結合,以多元化的呈現方式,提供學生個別化、具體化、生活化、趣味化的學習經驗,能夠增進兒童語言的理解與表達。每次教學結束後以研究者自編之客語詞彙測驗進行評量,計算答題正確率,最後用圖表資料進行目視分析以了解受試者客語詞彙「聽」「說」能力的立即學習成效及保留學習成效。
研究結果發現多媒體繪本教學對國小輕度智能障礙學生客語詞彙「聽」、「說」能力具有立即和保留之學習成效,並對於學習興趣和學習態度都有正面的影響。此外透過平板電腦的使用更能提升學生之學習意願。根據上述研究之結果對實務教學的工作者提出相關建議供未來教學及研究上的參考。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explore whether teaching with Hakka multimedia illustrated books can improve listening and speaking ability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with mild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The research method adopted in this study was multiple probe design across subjects. The duration of the experiment lasted for about six weeks. The subjects were thre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with mild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The tools used in the experiment included Hakka multimedia illustrated books and an ipad app called storykit. Multimedia illustrated books are traditional illustrated books plus multimedia elements, such as video, animation and sound. The diversity of modality of multimedia illustrated books provides students with individual, concrete, lively and interesting learning experiences, which can help to improve language comprehension. After each teaching session, students were tested with researcher's self-edited vocabulary test of Hakka language, followed by the calculation of their scores, which finally turned into figures for further visual analysis to explore short-term and long-term learning effects of listening and speaking of the subjects.
The findings revealed that teaching with Hakka multimedia illustrated books had both short-term and long-term learning effects of listening and speaking on the three subjects. Besides, using tablet PC as a tool to teach Hakka multimedia illustrated books also proves to have strong effects of learning interest and attitude on the three subjects. Suggestions were provided for the teaching practitioners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research.

中文摘要 iv
英文摘要 v
目次 vi
表次 viii
圖次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4
第三節 研究的重要性 5
第四節 名詞解釋 6
第五節 章節架構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第二語言習得 8
第二節 輕度智能障礙學生的語言學習 14
第三節 多媒體繪本運用在語言教學 19
第四節 多媒體在客語教學上的相關文獻探討 31
第五節 結語 3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5
第一節 研究設計與架構 35
第二節 研究對象 39
第三節 研究工具 46
第四節 實驗步驟 52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64
第一節 受試者聽力測驗分析 64
第二節 受試者口說測驗分析 74
第三節 質性資料分析 84
第四節 綜合討論 94
第五章 結論 98
第一節 總結 98
第二節 教學上的建議 99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101
參考文獻 103
中文部分 103
英文部分 109
附錄 113
附錄一 學生客基本能力調查表 113
附錄二 訪談題綱 115
附錄三 家長同意書 116
附錄四 學習目標詞彙:聽力測驗 117
附錄五 學習目標詞彙:口說測驗 119
附錄六 三位受試者測驗得分表 121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立行(1992)。電腦輔助教學的理論與實務探討。資訊與教育月刊,30,24-33。
王震武、林文瑛、林烘煜、張郁雯、陳學志(2008)。心理學(第2版)。台北:學富。
古安琪(2009)。數位學習融入客語教學之行動研究-以桃園縣田心國小五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
朱經明(1997)。特殊教育與電腦科技。台北:五南。
行政院衛生署(2008)。身心障礙等級。台北:行政院衛生署。
何華國(1998)。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台北:五南。
何雅蕙(2012)。互動式繪本教學對國小智能障礙學生識字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研究所,高雄。
吳偵維(2012)。電子繪本教學對發展遲緩兒童之口語理解能力提升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研究所,新竹。
吳淑華(2010)。運用電子童書課程對發展遲緩兒童口語表達成效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花蓮。
吳鐵雄(1982)。電腦輔助教學。電腦輔助教學選集。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電子計算機中心。
宋宛穎(2012)。多媒體繪本融入故事結構教學對國中輕度智能障礙學生口語敘事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研究所,台北。
李咏吟(1993)。國民中學城鄉教師教學行為之比較研究。教育研究資訊,1(5),1-5。
李珮珮(2010)。數位教學應用於國小四年級學生客家語學習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圖文傳播藝術學系碩士班,台北。
李連珠(1991)。將圖畫書帶進教室-課室內的圖畫書。國教之友,43(2),29-36。
沈衍妏(2006)。繪本故事教學對不同族群學童在「陂塘」主題學習及客家文化態度之實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林千惠、何素華(1997)。國中啟智班新生功能性讀書能力評估研究。嘉義師院學報,11,426。
林永吉(1990)。師鐸電腦輔助教學編輯系統CAITOOL。台北:松崗。
林怡箴(2007)。運用平板電腦支援教師於課堂合作學習活動之融入與應用。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數位學習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林秋香(2011)。資訊科技融入客語教學之行動研究-以高樹國小二年級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學系,屏東。
林美和(1992)。智能不足研究-學習問題與行為輔導。台北:師大書苑。
林敏宜(2000)。圖畫書的欣賞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林淑貞(2007)。多媒體繪本教學對國小聽覺障礙學童閱讀理解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研究所,台北。
林惠芬(2006)。智能障礙者教育。載於許天威、徐享良、張勝成主編,新特殊教育通論(第二版)(137-162)。台北:五南。
林寶貴(1992)。台灣區智能不足學童語言障礙之調查研究。台北: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
林寶貴、邱上真、金秀麗(1990)。教養機構智能不足兒童語言表達能力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特殊教育叢書,72,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出版。
林寶貴、錡寶香(2006)。語言障礙學生輔導手冊。花蓮:國立花蓮教育大學。
洪文瓊(1999)。電子書對傳統書的挑戰及其教育價值。出版界,56,42-48。
洪美珍(2000)。電子童書閱聽型態及其對兒童閱讀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師範學院,臺東縣。
孫淑柔、盧家宜(2005)。電腦輔助教學對智障學童識字教學之探討。國小特殊教育,40,51-59。
徐素霞(1996)。插畫是獨立而完整的藝術。雄獅美術,302,11-20。
徐鳳敏(2010)。「客語e學堂」應用在特殊兒童客語詞彙學習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聯合大學客家語言與傳播研究所,苗栗。
祝佩貞(2003)。電子童書與紙本童書對國小學童閱讀理解及閱讀態度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研究所,台中市。
郝廣才(2006)。好繪本如何好,台北:格林文化。
張再明、陳政見(1998)。特殊教育實施電腦輔助教學之相關問題探討。嘉義師院學報,12,78-79。
張雅雯、李世忠(2000)。兒童英語網路化多媒體教材設計原則之探討。視聽教育雙月刊,42:1 期,1-14。
張霄亭(1998)。媒體與教學科技。臺北:五南。
教育部(1998)。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原則與鑑定基準。台北。
教育部(1999)。特殊教育學校(班)國民教育階段智能障礙類課程綱要。台北。
教育部(2006)。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標準。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特殊教育工作小組(2002)。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標準。特殊教育法規編選(63-68)。台北市:教育部。
梁玉珊(2009)。繪本運用於資源班語文教學之現況與成效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台南。
莊夏萍(2004)。網路電子童書融入語文領域教學提升學童閱讀與寫作能力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碩士班,新竹市。
許天威、黃德祥(1999)。動機。載於黃政傑(主編),行為改變與學習策略(43-60)。台北市:師大書苑。
許淑燕(2004)。電子繪本融入兒童英語合作閱讀上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科技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許惠菁(2005)。國小身心障礙類資源班實施現況及成效-以彰化縣萬來國小為例。天使愛上學。彰化市:彰化縣政府。
許蕙予(2003)。以故事為主軸之國語科教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郭麗玲(1991)。在畫中說故事的圖畫書。社教雙月刊,46,20-33。
陳丁嘉(2007)。電腦輔助教學(CAI)。2007年11月9日。網址:http://www2.chps.tcc.edu.tw/comp/cps2/cps2b.htm
陳韋勳(2012)。電子繪本教學對提升國小唐氏症兒童功能性詞彙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研究所,花蓮。
陳莉莉(2010)。多媒體繪本融入故事結構教學之閱讀理解成效探討-以國小輕度智能障礙學童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研究所,台北。
陳麗香(2006)。多媒體輔助教學對注意力缺陷過動兒童實用客語學習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台北。
曾怡惇(1992)。台北市國小啟智班中度智能不足兒童與普通兒童口語表達能力之比較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
曾建章(2002)。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在啟智教育上的應用。特殊教育季刊,83,22-30。
曾琬雯(2003)。台中市幼稚園教師運用繪本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研究所,台中。
曾愛玲(2004)。繪本演奏-資訊科技融入語文領域聽說讀寫之綜合運用-以國小二年級製作電子繪本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學進修部語文教學研究所,新竹。
湯麗惠(2010)。多媒體繪本故事教學方案對智能障礙學生口語表達能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台中。
鈕文英(2003)。啟智教育課程與教學設計。台北:心理。
黃家妤(2007)。繪本教學對提升國小輕度障礙兒童閱讀能力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彰化。
黃啟文(2009)。運用點觸控操控介面於網路圖資學習以提升國小兒童空間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數位學習科技學系教學碩士班,台南。
黃國書(1997)。啟智教育教學媒體電腦化的實現。特殊教育季刊,63,17-210。
黃敏秀、劉韓儀、胡靜怡、曾麗美 (2007)。閱閱欲試讀家秘方-繪本教學對學障兒童語文能力提升之成效。臺北市第六屆中小學及幼稚園教育專業創新與行動研究徵件暨成果發表,29-57。
黃惠資(2010)。多媒體繪本融入故事結構教學對國中輕度智能障礙學生閱讀理解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台北。
黃瓊如(2009)。電子繪本融入故事結構教學對國小輕度智能障礙學生理解故事內容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台北。
黃齡嫻(2009)。紙本與電子繪本教學對國小輕度智能障礙學生閱讀理解學習成效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台北。
溫曼伶(2010)。資訊科技融入客語教學之研究—以五年級製作客語電子繪本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聯合大學客家語言與傳播研究所,苗栗。
葉宛婷(2004)。互動式繪本教學提升國小學童科學閱讀理解能力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葛琳(1986)。兒童文學。台北:東大書局。
劉玉玲(2000)。以動畫觀點探討互動式動畫故事書之創作特質及對圖畫書與動畫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南藝術學院音像動畫研究所,台南縣。
蔡佩璇(2003)。互動電子故事書教學設計模式之發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臺北縣。
蔣德勉(1994)。電腦輔助教學的發展。科學教育月刊,64,25-31。
鄧秀芸(2002)。電腦輔助教學對國小中度智能障礙兒童功能性詞彙識字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特教研究所,花蓮。
盧家宜(2004)。老師,電腦真的好好 玩一談啟智班的電腦輔助教學。特教園丁,4,12-17。
霍淑湄(2008)。平板電腦在台灣國中英語單字教學的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研究所,台北。
戴建耘(1985)學習遲緩兒童的電腦輔助教學-教材編制的初探。國教月刊,32(9)(10),44-52。
謝宛如(2010)。電子繪本創作融入聽障生寫作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台北。
鍾榮富(2006)。當代語言學概論。台北:五南。
蘇千惠(2006)。性別繪本讀書會對國小學童性別角色態度與自我概念之影響。已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輔導研究所,花蓮。
鐘樹椽(1996)。如何應用電腦於特殊兒童教學。視聽教育雙月刊,37(6),20-26。

英文部分
Brown, R. (1973). A first language: The early stages. Cambridge, Mass: Harvard
Chandler, P. & Sweller, J. (1991). Cognitive Load Theory and the Format of Instruction. Cognition and Instruction, 8 (4), 293–332.
Chomsky, N. (1965). 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Clark, R., Nguyen, F., & Sweller, J. (2006). Efficiency in Learning: Evidence-Based Guidelines to Manage Cognitive Load. San Francisco: Pfeiffer.
Cummins, J. (1979). Linguistic interdependence and the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of bilingual children.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49(2), 222 - 251.
Escamilla, K., & Grassi, E. (2000). A Brief Description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Resource Serie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BUENO Center, University of Colorado, Boulder. Retrieved from http://www.wce.wwu.edu/Resources/CIRCLE/Articles/SLA%20Escamilla+Grassi.pdf
Fletcher, J.D., & Tobias, S. (2005). The multimedia principle. In R.E. Mayer (Ed.), 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multimedia learning (pp. 117-134).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rizler, K. (1995). The Internet as an Educational Tool in ESOL Writing Instruction, (on-line) Available: http://thecity.sfsu.edu/~funweb/allthesis.htm
Jensen, J. F. (1998). Interactivity: Tracing a new concept in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studies. Nordicom Review, 19(1), 185-204.
Justice, L. M., & Kaderavek, J. (2002). Using shared storybook reading to promote emergent literacy. Teaching Exceptional Children, 34(4), 8-13.
Kirk, S., Gallagher, J., & Anastasiow, N. (2003). Educating exceptional children.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Krashen, S. D. (1981). Bilingual educa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ory. In Bilingual Education Office (Ed.), Schooling and language-minority students: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pp. 51 - 79). Los Angeles: Evaluation, Dissemination, and Assessment Center.
Krashen, S. D. (1982).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 Pergamon Press.
Krashen, S. D. (1985). The Input Hypothesis. Harlow: Longman.
Krashen, S. D. (1988).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New York: 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 Inc.
Krashen, S. D., and Terrell, T. D. (1983). The Nature Approch: Language Acquisition in the Classroom. Oxford:Pergamon Press.
Lewalter, D. (2003). Cognitive strategies for learning from static and dynamic visuals.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13(2), 177-189.
Marchionini, G. (1988) Hypermedia and Learning: Freedom and Chao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8 (11), 8-12.
Maresca, P., & Guercio, A. (2000, July). Logical approach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ool for multimedia representation and simplification. World Multiconference on Systemic, Cybernetic and information, Orlando(FL), U.S.A.
Mayer, R. (Ed) (2005).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multimedia learning.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yer, R. E. (2001). Multimedia learning.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yer, R. E., & Moreno, R. (2003). Nine ways to reduce cognitive load in multimedia learning.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38(1), 43–52.
Moreno, R., & Mayer, R. (2007). Interactive multimodal learning environments.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19. DOI 10.1007/s10648-007-9047-2.
Morrison, M. (1998). A look at interactivity from a consumer perspective. In J. B. Ford & E. J. D. Honeycutt (Eds.), Developments in marketing science (Vol. 21, pp. 149-154). Norfolk, VA: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Morrow, L. M. (1997). Literacy development in the early years: Helping children read and write. Boston: Allyn and Bacon.
Paivio, A (1971). Imagery and verbal processes.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Paivio, A. (1986). Mental representations: A dual coding approach.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hamir, A., & Korat, O. (2006). How to Select CD-ROM Storybooks for Young Children: The Teacher's Role. Reading Teacher, 59(6), 532-543.
Sweller, J. (1988). Cognitive load during problem solving: Effect on learning. Cognitive Science, 12(2),257-285.
Sweller, J. (2003). Evolution of human cognitive architecture. In The Psychology of Learning and Motivation, Vol. 43, edited by B. Ross, pp. 215–266. San Diego, CA: Academic Press.
Sweller, J. (2004). Instructional design consequences of an analogy between evolution by natural selection and human cognitive architecture. Instruct. Sci., 32, 9–31.
Tharp, R. G., & Dalton, S. (1994). Principles for culturally compatible Native American education. Journal of Navajo Education, XL (Spring), 21-27.
Thomas, E. S., & Margo, A. M. (1998) Summarizing single-subject research, Behavior Modification, 22(3), 221-242.
Ysseldyke, J. E., & Algozzine, B. (1996). Introduction to special education(4th.). Boston, MA:Houghton Mifflin.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鐘樹椽(1996)。如何應用電腦於特殊兒童教學。視聽教育雙月刊,37(6),20-26。
2. 蔣德勉(1994)。電腦輔助教學的發展。科學教育月刊,64,25-31。
3. 盧家宜(2004)。老師,電腦真的好好 玩一談啟智班的電腦輔助教學。特教園丁,4,12-17。
4. 曾建章(2002)。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在啟智教育上的應用。特殊教育季刊,83,22-30。
5. 郭麗玲(1991)。在畫中說故事的圖畫書。社教雙月刊,46,20-33。
6. 曾怡惇(1992)。台北市國小啟智班中度智能不足兒童與普通兒童口語表達能力之比較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
7. 張雅雯、李世忠(2000)。兒童英語網路化多媒體教材設計原則之探討。視聽教育雙月刊,42:1 期,1-14。
8. 張再明、陳政見(1998)。特殊教育實施電腦輔助教學之相關問題探討。嘉義師院學報,12,78-79。
9. 孫淑柔、盧家宜(2005)。電腦輔助教學對智障學童識字教學之探討。國小特殊教育,40,51-59。
10. 洪文瓊(1999)。電子書對傳統書的挑戰及其教育價值。出版界,56,42-48。
11. 林千惠、何素華(1997)。國中啟智班新生功能性讀書能力評估研究。嘉義師院學報,11,426。
12. 林寶貴、邱上真、金秀麗(1990)。教養機構智能不足兒童語言表達能力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特殊教育叢書,72,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出版。
13. 李連珠(1991)。將圖畫書帶進教室-課室內的圖畫書。國教之友,43(2),29-36。
14. 李咏吟(1993)。國民中學城鄉教師教學行為之比較研究。教育研究資訊,1(5),1-5。
15. 王立行(1992)。電腦輔助教學的理論與實務探討。資訊與教育月刊,30,24-33。